天唐锦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公子許
所以合作是必须合作的,但不能被山东世家牵着鼻子走,他必须掌握主动。
天唐锦绣 第两千零六章 杀俘不详
张行成心里一阵阵发寒,害怕稍后程咬金当真对他痛下杀手,赶紧表态:“卢国公战功赫赫、兵权在握,各家唯有倚重之意,焉能心藏龌蹉、自毁长城?卢国公您多虑了!不过您的意思在下会一字不差带回去,也会讲述当下局势非死战便能扭转,定要让各家权力支持您入主兵部,进而在不久之将来掌控大唐所有军队!”
这一点他自信可以说服各家家主,李勣如今几乎与山东世家分道扬镳,程咬金便是他们在大唐军方最后的势力,若能将程咬金扶上兵部尚书的职位,节制天下兵马,何乐而不为呢?
“呵呵。”
程咬金冷笑两声,对张行成的保证不置可否,端起茶杯,淡然道:“行了,吾会相机行事,回去让那帮老家伙莫要出什么幺蛾子,否则局势崩坏,谁也不知道终究会变成什么样。”
“喏!在下告退。”
见程咬金有送客之意,张行成不敢久待,起身施礼之后退出大帐。
等随行仆从牵着战马过来,一行人翻身上马,快马加鞭驶出军营。迎面而来的微风夹着雨丝,身上一片冰凉,张行成才知中衣早已被冷汗浸透。
方才那一刻,他真真切切感受到程咬金涌起的杀意……
不愧是被成为“混世魔王”的大佬,各家家主意欲将其完全掌控任凭驱策,简直就是痴人说梦。甚至于若搞不清状况从而激怒了程咬金,既有可能遭受剧烈反噬。
天空中乌云翻滚,微风带着雨丝倾泻而下,四野苍茫天色晦暗,似乎每一处树林之中都隐藏着一队悍卒,等他去到近前便会冲杀而出……张行成不断催加马速,向着城南方向一路狂奔。
*****
骊山脚下,军营之内。
李勣喝了口茶,目光从窗外飘飞的细雨收回,投注到手中摊开的战报上,面无表情。
下收出,刚刚赶到此地的周道务风尘仆仆,往昔俊秀的面容又黑又瘦,双眼布满血丝。他在返回大唐路上听闻李二陛下坠马受伤,便知道接下来必将迎来大唐内部的权力剧变,所以在辽东躲了一个冬天。结果局势当真如他猜想那般糜烂,只不过更令他始料未及的是由于过冬物资的严重匮乏,导致押送的俘虏大片大片死亡,即便那些侥幸活下来的亦是饱尝冻疮之苦,行动费力、深有残疾,成为巨大的累赘,狠心之下干脆予以坑杀……
杀俘乃是大罪,所以他拖拖拉拉不肯在局势尚未明朗之前返回长安,一心想着等到东宫覆亡、新的储君上位,自己这个当朝驸马、统兵大将必会受到拉拢重用,眼前犯下的罪过会被轻轻放下,不予追究。
结果东宫反败为胜,一举将关陇叛军彻底击溃……
紧接着,李勣的军令抵达,让他快马加鞭返回长安汇合。周道务再是满心不愿,又岂敢违抗李勣军令?只得丢下大部队,率领亲兵昼夜兼程,疲累不堪的抵达此地。
另一边,张亮捋着颌下胡须,语气不善:“鄂国公疯了不成?如此几次三番的违抗军令,军中议论纷纷,大帅当予以严惩,以正军纪,否则人人效仿,这部队可就没法带了。”
军中最重纪律,以此彰显公平公正,否则无数生死不惧的男儿如何做得到令行禁止?尉迟恭先是擅自奔赴终南山大云寺,试图抵挡左武卫救援关陇残余,继而又屯驻灞桥之东,与灞桥西边的左武卫隔河对峙、剑拔弩张,如此置李勣之军令于不顾,在军中掀起轩然大波,导致军心不稳、流言四起。
毕竟关陇起兵之后肆虐关中,李勣手握数十万大军却无动于衷,早有人猜测他要么等着东宫覆灭之后趁机剿灭关陇另立储君,要么事先已与关陇缔结盟约、达成交易,只等着坐享其成。如今坐视尉迟恭受关陇之命四处奔袭,似乎已经印证了李勣与关陇之间存在交易,否则为何不将尉迟恭以军法治罪?
如今东征大军之中与关陇有所瓜葛的已经极少,大多数对关陇起兵之事感到愤怒,一旦认定李勣与关陇之间存在交易,会马上导致军心涣散,军队内部产生分裂。
李勣放下手中战报,看了张亮一眼,道:“郧国公这般热衷军事,本帅甚感欣慰。不如就由郧国公手执本帅之军令,入右侯卫将尉迟恭擒拿归案,由军法严惩,以儆效尤。”
张亮吓了一跳,连忙摇头:“万万使不得!鄂国公如今罔顾军令,听命于关陇,谁若贸然前往右侯卫,岂不是往他刀口上送?非是在下怕死,实在是此等死法毫无意义,应当从长计议,从长计议……”
他真怕李勣颁布军令让他赶赴右侯卫擒拿尉迟恭……
怕死是一方面,另外他与长孙无忌私底下有约定,若由他将尉迟恭擒拿归案最后被李勣治罪,致使关陇最后一支军队溃散,长孙无忌还不得找他拼命?
李勣喝了一口茶水,到:“郧国公是个明白人,正是这个道理。鄂国公固然违抗军令,但假如此刻以强硬手段治罪,必然引发剧烈冲突,使得本就紧张的局势火上浇油,愈发难以控制,吾等当以大局为重。”
张亮连连颔首,再不敢多言。
李勣这才看向周道务,语气冷淡:“周将军先一步押解俘虏返回大唐,何以本帅数道军令敦促之下,却迟迟不肯自辽东启程,如今方才姗姗来迟?”
周道务赶紧起身,单膝跪地:“末将自平穰城撤离,选择陆路过辽东返回大唐,孰料半途遭遇暴雪,连绵数日,道路无法通行,兵卒冻伤无数。只得暂时逗留辽东城,待春日道路畅通之后,再度启程。”
杀俘乃是大忌,一旦朝中御史、天下名士们因此鼓噪,李勣很可能将他丢出去平息众怒,这令他心惊胆战。
然而最怕什么,却往往就来什么……
李勣站起身,负手居高临下凝视周道务,缓缓道:“本帅接收数十封举报你虐待俘虏、甚至为了减少负担残杀俘虏的信笺,不知周将军对此有何解释?”
周道务浑身一震,吓得面色发白,急忙辩解道:“大帅明鉴,这是污蔑啊!诚然,末将押送之俘虏死伤惨重,但皆因辽东暴雪、天灾难挡,军中又严重缺乏越冬物资,这才导致俘虏大批伤亡。不仅仅是俘虏,便是军中兵卒亦是颇多伤亡,末将总不能虐杀自己麾下弟兄吧?此等指控简直丧心病狂,还望大帅明察秋毫!”
李勣叹了口气,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缓和:“周将军奉命押送俘虏,本就是一桩苦差事,本帅也相信是遇上暴雪导致俘虏伤亡惨重……但是你要知道,此番东征虽然覆灭高句丽,但是咱们数十万大军却是功败垂成,灭国之功是人家皇家水师的。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靡费无数钱粮,最终功亏一篑……这种事总是要有人来承担责任的。”
“额……”周道务愣了一下。
他自幼长于宫门,出身世家,见惯了朝政争斗、争权夺利,所以对于李勣的说法他是认可的。任何事最终都需要有人承担责任,或者是功,或者是过,似这等举国之战最终铩羽而归,且导致李二陛下重创昏迷、生死不知,那是一定要有人承担责任的。
可问题在于,他周道务连个统兵大将都算不上,接受的更是押送俘虏这样的任务,总不会有人将兵败的责任扣在他的头上吧?
一旁的张亮幽幽插了一句:“虐杀俘虏,有伤天和,圣人所不为也……如今长安城内许多人都在鼓噪,说什么上天有好生之德,正因吾军虐杀俘虏,这才导致上天降怒,使得此番必胜之战变故陡升,最终功亏一篑……更甚者,有人言及正因周将军虐杀俘虏,所以因果报应,遭受天谴,才使得陛下意外受伤坠马。周将军,这些舆论对你非常不利啊。”
“啥?!”
周道务如遭雷噬,整个人都傻了,脸色煞白不知所措。
老子不过是押送几个俘虏而已,居然也能跟东征大军铩羽而归扯上干系?陛下坠马也能归罪到老子身上?
愣忡半晌,周道务好不容易回过神来,梗着脖子叫道:“大帅,末将冤枉啊!陛下千金之躯,焉能因为末将微末之流而遭受天谴?更何况俘虏大批伤亡乃是入冬之后,那个时候大军已经自平穰城开始撤回国内,根本全无干系啊!”
他太明白舆论的厉害,有一个词叫“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当所有人都异口同声的指责于你,你究竟干没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高层往往会将你处理来平息民怨、消弭舆论。
就算是当朝驸马又如何?
公主无数,驸马也无数,与政权稳定、舆论导向而言,简直不值一提……
李勣叹气道:“你是本帅麾下,本帅岂能不予以回护呢?只不过杀俘之事影响甚大,不可能消无声息的予以平息。不如这样,你即刻返回长安,觐见太子殿下交卸军务,恳请太子出面为你正名,如此才能安然无事。”
天唐锦绣 第两千零七章 自请罪责
【勿忘国耻!】
*****
周道务闻言,差点蹦起来指着李勣的鼻子大骂一句:老子去你滴娘咧!
大难临头的时候你这个统帅非但不予维护,反而将老子送去东宫面前,这是人干的事儿?老子与房二的恩怨天下皆知,如今房二乃东宫柱石、太子肱骨,一旦自己送上门被房二公报私仇,太子连问都不会多问一句,哪里还能落得下好?
怕不是就得被房二给宰了祭天……
但人在屋檐下,敢怒不敢言,只得委委屈屈求情道:“大帅明鉴,如今朝中奸佞当道,太子受其蒙蔽,末将恐蒙受不白之冤,还望大帅体谅末将万里迢迢押送俘虏,没有功劳还有几分苦劳,请代为向太子殿下辩解。”
一旁张亮冷笑道:“俘虏都被你押没了,还得大帅承受御史攻讦,被污以御下不严、领军无方,还不知要如何遭受太子申饬。你居然还有脸邀功?简直恬不知耻。”
周道务勃然大怒,厉声道:“你我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何以这般凭空污蔑,落井下石?”
两人素来没什么利益纠葛,此刻张亮煽风点火,纯粹随人不利己,尤为可恶!
张亮冷笑道:“几万俘虏被周将军如豚犬一般宰杀,视人命如草芥,较之前秦武安亦是不遑多让,上苍震怒降下严惩皆因你而起!杀俘的时候畅快淋漓,无视天和,眼下反倒唯唯诺诺,竟无半分敢作敢当的男儿气派么?”
“放屁!”
周道务暴怒如狂,杀俘被人盯上已经够倒霉了,又碰上这么一个落井下石的,如何能忍?
他戟指怒骂:“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老子堂堂正正、清清白白,非是汝等奸佞可以肆意构陷!”
张亮还欲再说,李勣摆手将他制止,蹙眉看着怒气冲冲的周道务,不耐烦道:“周将军自觉冤屈,可否让本帅派军中司马前往辽东核查一番,以证你的清白?”
周道务顿时一滞。
他哪敢让人去核查?“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因为嫌弃俘虏累赘,几万人被他屠得屠、坑得坑,虽然事后掩埋,可到处都是破绽。除非无人追究此事,只要有人前往核查,必定无所隐瞒。
到时候连转圜余地都没有……
垂头丧气道:“大帅面前,不敢狡辩,确有俘虏意欲逃跑,追捕之后被末将下令斩杀,以儆效尤,但绝非如外界传言那般虐俘、杀俘,还望大帅明鉴,予以庇护。”
这种事一旦爆出来,也只有李勣能够护得住他。
李勣颔首,道:“所以自去太子面前请罪便是,太子仁厚,汝所犯之罪眼下皆是谣传,并无实证,岂会苛责于你?届时本帅亦会帮忙说情,必然无事。相反,若此事继续发酵,拖延日久,最终搅动朝局被所有人盯上,那才是麻烦。”
周道务一听,立即明白过来,还以为李勣要害他,实则却是让他壮士断腕、自认罪责,让旁人无话可说。只需乖乖在太子面前认罪,此事很可能到此为止,时候就算房二或是旁人不依不饶,也难以驳斥太子颜面。可若是一直悬而未决,指不定哪天被房二将证据坐实,即便太子想要回护一二也是不行……
当即感激道:“大帅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末将万万不及也!这就入京请罪,只是后续还请大帅费心,此番若能逃脱大难,必不忘大帅之恩惠!”
李勣点点头:“嗯,去吧。”
“喏。”
周道务这才打起精神,告辞离去。
他一走,张亮也告退而出。
李勣反身坐在书案之后,喝了一口茶水,瞅了瞅窗外阴仄仄的天色,叹了口气。
心中有些烦闷。
亲兵入内奏秉,说是王瘦石求见。
李勣道:“让他进来。”
这阉人总算知道规矩,没有不经通秉便直接进来,无声无息的吓人一跳……
还是几乎脚步无声,王瘦石一身宦官服侍,轻手轻脚进入帐内,来到李勣面前站定,面无表情问道:“周道务会否入京?”
李勣给自己斟了一杯茶,却没有给王瘦石斟茶的意思,道:“稍后便去,你那边可曾处置干净?”
王瘦石对李勣的冷淡疏远不以为意,点头道:“所有被周道务屠杀之后掩埋的俘虏已经挖出来,烈火焚烧之后弃之荒野,用不了几日便会被野兽啃噬干净,半点痕迹也找不到。”
李勣颔首,没有说话,帐内一时间陷入尴尬的寂静。
半晌,李勣才喝了一口茶水,缓缓说道:“此事未免有‘钓鱼执法’之嫌疑,事后必遭人诟病,且如此陷害一位保卫疆域、击溃入寇强敌的功臣,殊为不妥。”
王瘦石一双眼白过多看上去犹如死鱼一般的眼睛微微眯起,冷冷道:“此事与英国公无关,毋须在此浪费心神,多管闲事。”
言语之间,甚是无礼。
李勣阴沉着脸,方下茶杯,神情怫然不悦。
王瘦石自是不怕他,冷笑一声,问道:“两日之后太子出城,英国公是否已经按照计划调集兵马赶赴春明门下?”
李勣放下茶杯,手指在桌面下意识的叩击两下,开口道:“眼下左武卫、右侯卫、右屯卫皆在春明门外,彼此之间虎视眈眈、剑拔弩张,吾若强行派兵底下春明门下,必引发各军混战,波及长安……关陇起兵猛攻太极宫,已然致使长安遭受重创、整个关中满目苍夷,若再起刀兵,恐为祸更烈,损失之惨重无可估量……”
他一脸忧虑,但话未说完,已经被王瘦石打断。
“此事已定,无可更改。英国公纵有不满,也务必听命行事,不然,难道想要抗旨不成?”
李勣眼角微微跳动一下,冷冰冰的眼神死死盯着王瘦石看了半晌,才缓缓说道:“似你这等阉宦谗言媚上、祸及天下,史书之上多有记载,吾不见有善终者。”
“嗬嗬嗬……”
王瘦石先是毫无生气的眼睛回瞪李勣,忽而展颜一笑,脸上的褶皱堆积起来比哭还难看,笑声更是犹如夜枭般刺耳难听:“吾乃阉人,无人无女、无亲无挂,一生服侍陛下,唯命是从,不计得失、更不计生死!莫说不得善终,便是五马分尸、尸骨无存,又有何惧?英国公多虑了。”
言罢,深深看了李勣一眼,转身离去。
李勣沉默少顷,伸手去拿茶壶,发现茶水已经温凉,只得丢在一旁,长叹一声……何必呢?
*****
周道务出了大帐,返回自己的临时驻地,将麾下将领叫到一处,安排自己入京之后的事宜,严令军中各部低调行事,即便遭遇别的军队挑衅也万万不可还手,一切等待自己回还之后再做打算。
部下们对他入京请罪有些紧张,但这等层面的决策非是他们可以置喙,只得听令行事,看顾好整个部队。
诸般事宜叮嘱一番,周道务想了想,叫来自己一个亲兵,道:“吾先入城,你晚一步手持公主府的腰牌自别处城门入城,返回公主府,面见公主。告诉她如论形势如何,万万不可前往房俊那边给吾求情,若她不听,则吾回还之后,便即奏请太子和离,勿谓言之不预!”
部下将领都吓了一跳,有人道:“大帅,这又是何必?若太子昏聩,不听从您的辩解,将其暂时下狱也是有可能的。公主殿下与您伉俪情深,断不会无动于衷,设法从中奔走予以营救自是应当,何必说出此等绝情之语?未免不近人情。”
周道务烦躁的揉了揉脸,恼火道:“你们以为我想这样?那房二色胆包天,不仅与长乐公主有染,且觊觎晋阳公主,吾半途听闻就连丹阳公主也进入右屯卫大营,与其不清不楚,显然此獠极为变态,有染指公主之癖好……如若吾被太子下狱,家中公主情急之下前往房二那边求情,必被房二趁机要挟,正因公主与我伉俪情深,万一一时糊涂……吾还如何做人?”
关于房俊“好公主”这个传言,京中流传也不是一日两日了,李二陛下在京中之时便曾为此数次敲打房俊,如今陛下在外,京中太子监国,作为东宫柱石的房俊自可恣意妄为、无法无天。
薛万彻那个大傻子可以稀里糊涂的任由丹阳公主进入右屯卫大营,并且毫不在乎,可自己怎么行?
一想到自家临川公主若是惶急之下去房俊那里求情,被房俊趁机要挟,进而亵玩凌辱……周道务一阵阵心中发紧,所以千叮咛万嘱咐,让亲兵一定要将话语传给临川公主,万万不可给奸贼可乘之机。
部下将领们面面相觑。
有人大大咧咧道:“这个……大帅大可不必担心吧?那房二虽然不是东西,但名声还算可以,与长乐公主之间亦是你情我愿,从不曾听闻有逼辱妇人之传闻,除非临川殿下自己愿意,否则那厮不一定会用强……哎呀!”
话说一半,已经被暴怒的周道务一脚踹飞出去。
周道务气得鼻孔冒烟儿,怒叱道:“娘咧,不会说话就把臭嘴闭上,再敢聒噪,老子一刀剁了你!”
什么叫“除非临川自己愿意”?
娘咧!
你娘才自己愿意送上门呢……
帐内将校看着那倒霉蛋吭吭哧哧爬不起来,纷纷低头,一个个肩膀耸动,苦苦忍着笑。
------题外话------
勿忘国耻!
天唐锦绣 第两千零八章 破败长安
雨水稍歇,天空之中阴云密布,空气都似乎能攥出水来……
叛乱虽然已经平息,但局势尚未安稳,关中数十条河流的水位也并未下降,河堤遭受洪水拍打侵袭,险患处处,城外到处都是由官府组织起来的民夫,运输着救灾物资赶赴各处河堤。
周道务顶盔掼甲策骑而行,带着一队亲兵沿着骊山脚下的官道一路奔赴长安,半夜时趁之后抵达灞水岸边。
往昔平静舒缓的灞水已然浊浪滔滔,汹涌的河水裹挟着上游冲刷而来的树枝、木桩、甚至动物尸体,奔流而下。立足岸边,灞桥早已毁坏,只残余的残破桥墩亦是千疮百孔,可见当日长安战事如何激烈,东宫能够在绝地之中反败为胜,实乃天命所归。
不知有多少人将要为关陇起兵之时漠然旁观甚至助纣为虐而付出惨痛代价……
只不过也不必嗟叹痛悔,朝局站队便是如此残酷,站对了自然利益丰厚青云直上,站错了就得承担相应的后果。
一切皆由己,怨不得旁人。
他也正是不愿卷入这场权力争斗,所以避于辽东置身事外,向着风波过后胜负已定之时,再入朝全力支持胜者,如此固然利益最低,但风险也最小。孰料千算万算,还是遭受波及……
浮桥架设在湍急河水之上,水流冲刷充当桥墩的木船,整座木桥摇摇晃晃,周道务只得下马,与亲兵牵着战马渡过浮桥,抵达对岸之后才反身上马,一路直奔春明门。
等到抵达春明门外,看着城门左侧的左武卫、右侧的右屯卫互为倚角之势对峙,两座军营皆是旌旗招展、军容鼎盛,周道务暗生钦佩,这两支军队皆历经大战,一在辽东,长驱直入攻城拔寨,一在西域,保卫疆域击溃蛮胡,同样的万里征伐所向无敌,返回长安之后依旧战力不减,堪称当世第一流强军。
程咬金也就罢了,戎马半生战功赫赫,乃当年立国之初硕果仅存的名将之一,而房俊作为年青一代,表现堪称惊艳,年轻一辈当中无人能出其右,即便是他周道务自负甚高,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心中难免有些悔意,当年为何与房俊反目成仇,而不是搞好关系呢……
城门下早有兵卒迎了上来,自是认得周道务这位驸马的,施礼之后验看文书印绶、通关文碟,确认无误之后问道:“不知周都督入城所为何事?”
周道务道:“吾随军东征,平穰城下被派遣押送俘虏回国,今日返回长安,入城向太子殿下复命。”
兵卒将其领到城下一间屋舍,按照表格登记报备,而后打手势让城上兵卒放下吊桥、打开城门,恭恭敬敬将其送入城去,站在一旁:“请将军入城!”
派了一队兵卒监视周道务极其亲兵,直入城门而去。
……
今日阴天并未下雨,但周道务自春明门入城,策马驰过长街,沿途却不见一个行人,只有时不时整齐走过的一队队东宫六率兵卒,全副武装、气势肃杀。南北两侧的东市、平康坊、崇仁坊原本乃长安最繁华之处,平素里商贾如云、行人如蚁,奇装异服的胡人更是随处可见,现如今却冷冷清清、颓败萧条。
沿街的坊墙、屋舍、商铺处处可见大战之后的破损痕迹。
周道务难免嗟叹一声,自前隋于两汉旧地修建代谢能过程作为帝国之都,这座城市便成为天下之中,不仅仅是帝国权力核心,更汇聚了五湖四海的财富,及至大唐立国,贞观一来励精图治、百业俱兴,早已成为天下最大、最繁华的都城,极盛之时长安内外之军民、商贾抵近百万之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