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唐锦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公子許
房俊捂脸。
他也算能说会道了,可论及口才伶俐与思维敏捷,哪里是女皇陛下的对手?此刻多言不如藏拙,说多错多,还是老老实实摆正态度为好。
结果他这么一沉默,面对高阳公主与武媚娘的数落唯唯诺诺,反倒是晋阳公主不满了......
小公主俏脸紧绷,没什么表情,轻抬素手给房俊斟了一杯茶,淡然道:“两位姐姐固然不满,但也没必要这般为难姐夫,说到底这件事的根源在于高侃将军,也在于太子哥哥,你们何不去太子哥哥那边请求他收回成命呢?”
她对房俊娶两个如花似玉的小姑娘有所不满,但也不愿见到房俊被高阳与武媚娘数落的那般尴尬,心里矛盾极了......
武媚娘眨眼一笑:“都说小姨子是姐夫的小棉袄,还真是体贴啊,说他两句就舍不得啦?”
晋阳公主抿着嘴唇,俏脸微红,不搭理这个伶牙俐齿的妖精。
高阳公主则斜睨着她,冷笑道:“没来的时候你气鼓鼓的一副兴师问罪的架势,刚说了两句你又护着,里外里好人都让你做了,就你心疼姐夫,我们都是妒妇对吧?”
这话有些重了,晋阳公主俏脸染霞不得不反驳:“你们两个的夫君想要纳妾,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原本是帮衬你们的,你们却不领情,真是讨厌。”
“当真不关殿下的事?这话可是你自己说的,妾身希望殿下能够记得住才好。”
武媚娘笑容妩媚,意味深长。
晋阳公主受不住了,低垂螓首,两颊红得好似煮熟的虾米一般。她自诩伶俐,但对上武媚娘,却自知修为差得太多,再说下去只怕非但护不住房俊,连她自己都得丢盔卸甲。
隐藏着的心事被这般戳破,自然羞恼不已......
房俊原本正松了口气,前来兴师问罪的三人明显闹起内讧,但紧接着发现晋阳公主成为高阳与武媚娘全力开火的目标,看着小姑娘羞红的脸颊、低垂的螓首,房俊心疼了。
“诶诶诶,差不多行了,真以为咱们家夫纲不振、阴盛阳衰?这件事本非个人喜好,已然上升至军国大计,影响到太子殿下未来的执政,岂是咱们关起门来便能决断?你们皆是通情达理之人,应当深知其中利害,偏要这般胡搅蛮缠,休怪为夫不喜!”
房俊一脸肃然,语气铿锵,气场全开,唬得高阳与武媚娘一愣一愣。
晋阳公主眼珠一转,颔首附和道:“况且这件事起因乃是高侃将军,刚才就应该将高侃将军捉住严格惩戒才是,何以对姐夫穷追猛打?这不公平。”
高阳公主与武媚娘瞪着一双美眸,为之气结。
不公平?
凭空得了两个出身名门、如花似玉的大家闺秀,居然还不公平?这丫头偏心她姐夫几乎已经没有底线......
虽然为房俊气势所慑,令两女心中打鼓,但这个女人那个是省油的灯?稍微平复一下心情,便准备开始反击。
正巧这时有亲兵快步入内,禀报道:“太子诏令大帅即刻入宫,有要事相商。”
房俊如蒙大赦,一骨碌起身,抱拳道:“太子相召,不敢耽搁,为夫先行告辞。”
转身快步出了大帐,翻身上马,直奔玄武门入宫。
帐内,高阳公主葱白一般的手指头点着晋阳公主额头,恨铁不成钢道:“你呀你,好歹也是金枝玉叶、天潢贵胄,怎地连一丁点儿的矜持都没有?活该被人一辈子欺负的命!”
对于晋阳的心思,她岂能看不出?因此愈发头痛得紧,不知将来应该如何收场。以晋阳这样死心眼,爱煞了房俊的模样,还不被吃得死死的?
武媚娘在一旁笑吟吟的,目光掠过小公主纤细的腰肢,秀美的面容,略显平坦的胸脯,心底不知为何有几分隐隐兴奋升起。
什么纲常伦理,什么道德文明?
她才不在乎那些,人生于世就该活得坦坦荡荡,厌恶得去毁掉,喜欢的去争取,如此才不负来着人世间走一遭......
*****
武德殿内。
大殿两侧摆放的青铜兽炉檀香袅袅,天色有些阴却并未燃起灯烛,使得殿内光线略显昏暗,地上光洁的地板反映着些微天光,外侧两排黄花梨柱子后边的窗子敞开着,小雨淅淅沥沥。
太子居中而坐,文武群臣分列两排跪坐,依官阶品阶爵位序列先后。
左侧为首的萧瑀一身紫袍,正极力劝阻太子出城:“......殿下明鉴,此刻春明门外不仅有右屯卫,更有左武卫、右侯卫两支军队虎视眈眈,一旦殿下出城,谁也不能保证这两支军队会有何动向,万一欲对殿下不轨,则危险重重。”
身旁隔着岑文本的刘洎也附和道:“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殿下身系帝国正朔,更有监国之责,岂能置身于危险之中?一切可待英国公返回长安之后再做打算,切勿贸然行事。”
无论山东世家亦或是江南士族,乃至于岑文本、刘洎为代表的东宫文臣,都迫切希望有足够的时间将关陇门阀的势力自朝堂之中清除,彻底掌控朝堂。
然而一旦太子出城“恭迎圣驾”,李二陛下的死讯必将昭告天下,所有的事情都得放下开始筹备国葬事宜。国不可一日无主,国葬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太子登基继位,谁也不能阻挡......
太子与皇帝是截然不同的。
太子监国,大家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可以针砭时弊、畅所欲言,甚至讨价还价,即便太子有所不满也无妨,身为国之储君,虚心纳谏乃是应有之义。
可一旦太子登基继位成为皇帝,性质便完全变了,皇帝金口玉言、言出法随,谁再敢不遵皇帝法令行事,那便是忤逆、是欺君......
故而,此刻朝中各方势力都务必拦阻太子出城,从而将其登基继位的时间尽可能的向后拖延,全力攻略朝中各个衙门,将关陇势力连根拔除,鸠占鹊巢......
李承乾默然聆听,不置可否。
东宫文官系统的述求他自是洞若观火,这也没什么好隐瞒的,山东、江南两地门阀进入朝堂添补关陇败退之后留下的空缺,本就是当初两地门阀全力支持东宫所应得的奖赏。
但是自己发现两地门阀势力太过庞大、野心难以遏制之后,出尔反尔又意欲保留关陇门阀一部分实力来对抗两地门阀,说到底这件事是他这个太子有些不地道......
然而坐在这个位置,距离九五之尊一步之遥,又岂能只凭善恶道德去行事?
所有的一切,都应当以帝国利益为重,个人之信誉得失与帝国利益相比,微不足道......
见他沉默不语,右手边宗室、武将序列之中的江夏郡王李道宗便轻咳一声,开口道:“宋国公此言差矣,帝国以孝为先,太子更应为此给天下人做出表率。如今东征大军陆续返回关中,陛下龙驾近在咫尺,身为太子岂可忌惮危险却枉顾孝道,安坐长安城中等着陛下返回?世人皆云我陇西李氏有胡人血统,不知儒家礼数,但是本王看来,反倒是那些自诩为汉家正朔的千年大阀只知私利,不知廉耻。”
这话简直就是怼着萧瑀骂兰陵萧氏“唯利是图”“不知孝道”......
很是犀利。
萧瑀历经隋唐两代,侍奉过的三位帝王各个都是雄才伟略、当世人杰,什么样的风浪没见过?
李道宗这番话语虽然恶毒,他却全不在意,没有半分火气,嗟叹道:“局势危厄,帝国倾颓,正该君臣齐心、励精图治,延续贞观之盛世,故而太子殿下之安危重逾泰山,再是如何谨慎亦不为过。只要能够确保殿下安全,不至于履足险地,老夫纵然被天下人误会,甚至千夫所指又能如何?还请殿下三思。”
连消带打,化被动为主动,反而将李道宗归于“不识大体”之类,自己则高风亮节,宁愿含羞忍辱亦要顾全大局......
论及这般朝堂争锋,萧瑀早已臻达化境。





天唐锦绣 第两千零二章 争权夺利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天唐锦绣 !
李道宗自知此等口舌之争绝非萧瑀对手,也不着恼,淡然一笑,闭口不言。
太平盛世,政事堂掌握着帝国政务,朝中文官乃是帝国主体,如何施政,自是他们说了算。
可是危难之际、政局动荡之时,道理却往往尽在刀枪铁蹄之下!
眼下关中不靖,数十万东征大军陆续返回关中,统帅李勣立场不明,东宫六率与右屯卫才是东宫的主心骨,只要军方意志坚定、上下一致,岂是几个文官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可以左右?
看了看身边一直低头喝茶闷不吭声的李靖、房俊,李道宗撇撇嘴,不再说话。
李道宗明白的道理,萧瑀又怎么会不明白?
他看着沉默的李靖,然后将目光看向房俊,沉声问道:“越国公乃军方柱石,却不知对老夫之言有何意见?”
江夏郡王虽然是宗室郡王,战功赫赫地位尊崇,但并无军权在手,想要阻止太子出城,就只能说服这两位军方巨擘。
李靖手握东宫六率,宿卫宫禁,整个长安的防务操之于手,自成一派,且威望颇著、声势太高,很难赞同自己的立场。但李靖身份特殊,有些敏感,等闲并不会对东宫内部利益之分配发表看法,即便表达了立场,太子也并不一定会在意。
但房俊却不同。
身为太子最为信赖的臣子,更有立下赫赫战功的右屯卫在手,房俊的意志几乎就等同于东宫军方的意志,与其尝试说服李靖,还不如直接说服房俊。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长孙家、宇文家走投无路被迫将家中嫡女嫁给房俊为妾希望得到房俊帮助之事早已传遍长安,他岂能没有耳闻?借此机会,也正好试探房俊的立场。
孰料,房俊闻言放下手中茶杯,抬眼看了看他,然后开口道:“宋国公怕是老糊涂了,陛下东征归来,殿下身为人子自当出城三十里恭迎圣驾,方显孝道,您这般阻止太子尽孝,是否想要败坏太子的名声背负不孝之骂名,待到天下舆论群起而攻之,再废黜太子、另立储君?”
此言一出,殿中一片哗然。
刘洎怒声呵斥:“房二,休要血口喷人!关陇叛逆乃是铁一般的事实,天下谁人不知?你如今收了长孙、宇文两家的闺女,与其沆瀣一气,颠倒黑白,不啻于国贼矣,人人得而诛之!”
萧瑀更是气得胡子直翘,心里将房俊的祖宗十八代都问候了一遍。
娘咧!
长孙、宇文两家将闺女嫁给你,你就立马站到他们一边,可我兰陵萧氏早已将嫡女嫁给你,你怎地却吃干抹净不认账?
咱萧家的闺女算是白白被狼崽子给叼走了……
房俊好整以暇,瞅了刘洎一眼,手指敲了敲面前案几,淡然道:“刘侍中最好搞清楚,朝堂之上政见不同自可驳斥争辩,但切勿信口雌黄、颠倒黑白。今日殿下召集吾等在此,是商议可否出城恭迎圣驾,而不是让吾等在此蝇营狗苟、争权夺利!汝身为门下高官官,自当竭力辅佐太子处置国事,而不是整日里排斥异己、唯利是图,汝好自为之。”
娘咧!
刘洎鼻子差点气歪了,我不过是反对太子出城而已,怎地就成了信口雌黄、颠倒黑白?
他还欲再说,李承乾已经沉着脸,不悦道:“朝堂之上各抒己见,孤虚心纳谏,自是寻常,可谁若是心怀不轨,不将帝国之利益放在首位,休怪孤不讲情面!今日只讨论可否出城恭迎圣驾,余者一概不论。”
武德殿内安静下来。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太子今日之所以召集群臣在此议事,最重要是希望东宫上下能够达成一致。无论内里如何争权夺利,如何报复打击,表面上必须方向一致、共同进退。
毕竟现在他这个太子尚未登基,这才是一等一的大事,攸关所有人的根本利益……
一直闷声不言的马周忽然开口,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职务不同、立场不同,政见难免有悖,这般争执下去很难论清楚孰是孰非,微臣建议,不如干脆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绝对公平,以免相互扯皮没完没了,误了大事。”
房俊笑了,颔首道:“臣附议。”
没想到大唐也能来一次民主集中制……
李道宗也道:“臣附议。”
一直不说话的李靖紧随其后:“臣附议。”
刘洎快要气疯了,忿然道:“这公平吗?臣反对!”
现在武德殿内,有萧瑀、岑文本、李靖、房俊、李道宗、马周以及他本人一共七人,其中文官四、武将三,看似文官这边占着上风,可问题是我们中出了一个叛徒……
马周这个京兆府尹却是文官当中的异类,一般不表态,但只要表态,要么站在太子一边,要么站在房俊一边,立场很是坚定。
军方很明显赞同太子出城恭迎圣驾,以此加快太子登基进程,可以更好的稳固他们的地位,免得李勣那边彻底倒向太子,会使得李靖、房俊等人的权势地位收到大幅削弱。
文官这边则截然相反。
可是易马周一贯的脾性,必然是赞同太子的……
那还举什么手?
干脆直接宣布我们反对无效……
岑文本开口道:“军国大事,岂能轻易以少数服从多数来决定?若今日开此先河,往后朝堂之上论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谁更能拉帮结派,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刘洎附和道:“就是这个道理!”
正确并不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这种少数服从多数的制度弊端太大,而且连民意都可以被裹挟,何况是朝堂上这区区几位大佬?一旦涉及自身利益,立马站到对自己有利的一方,谁来维护帝国利益?
然而未等他话音落地,便听得岑文本已经续道:“……老臣赞同殿下出城,恭迎圣驾。”
“呃……”
刘洎差点没被噎死,侧过头瞪大眼睛不可思议的看着岑文本。
您该不会老糊涂了吧?
萧瑀此刻也颔首附和:“岑中书之言甚为有理,老臣附议。”
不用举手表决,更不用少数服从多数,只是一瞬间武德殿内的气氛便诡异起来,原本争执不下的两派,几乎异口同声赞同太子出城恭迎圣驾。
表示反对的仅剩下刘洎一人。
刘洎:“……”
和着只有我自己是个小丑?
李承乾不理会刘洎,欣然道:“既然诸位爱卿尽皆赞同,那此事便定下,三日之后,孤率领朝中文武出城二十里,至灞桥西侧恭迎圣驾!”
群臣齐声道:“殿下英明!”
……
诸事议定,群臣散去。
刘洎自武德殿出来,没有回去自己的门下省,而是拐了个弯来到中书省衙门,在一众官员书吏恭恭敬敬的问候声中,直抵岑文本值房,请门外书吏入内通禀,求见岑文本。
须臾,书吏返回,躬身请其入内。
刘洎整理一下衣冠,抬脚进入值房,便见到书案上公文堆积如山,岑文本却跪坐在靠窗的茶几前烹茶,随意的对他招招手:“刚得了一点新茶,正好一起尝尝。”
刘洎闷声不语,脱去鞋子,来到岑文本对面的地席上跪坐,正好岑文本将一杯茶水推到他面前,赶紧双手接过,道了声谢。
两人不再说话,各自捧着茶杯浅浅的呷了一口,然后将茶水在口中转了几圈,缓缓吞咽,仔细感受着齿颊之间残留的馥郁回甘。
良久,一杯茶饮尽,岑文本伸手去提茶壶,刘洎赶紧欠身将茶壶提起,给两人面前的茶杯斟满。
不满的态度可以适当展露,毕竟自己如今已是侍中,把持门下省,乃是宰辅之一、当朝重臣。但岑文本资历太深、权势太大,若是在他面前失礼,则是一件极为愚蠢之事。
其间的度,刘洎掌握的极好,在岑文本看来这就是一个心中对于政见持有不满情绪,但却极力隐忍不敢稍有失礼的晚辈……
这一次没有急着喝茶,岑文本伸手从茶几上的碟子里拈了一块糕点放进口中咀嚼,待到食物眼下,这才唏嘘着说道:“前半生喝够了烹煮之茶,整日钻研如何在茶汤之中兑如适量的羊油、豆蔻、香葱,如何将泡沫冲沏得洁白细腻如雪,如何调和口齿之中的回味……然自从房二研制炒茶之术,使得龙井这类清冽纯粹的茶叶风行于世,才恍然发觉居然喝了半辈子的油水,每每思之,都不禁反胃干呕,替肠胃抱怨诉苦。”
刘洎眉毛挑了一下,没有做声,而是仔细揣摩岑文本这番话语的含义。
诚然,炒茶之术制出的茶叶更附和儒家宗旨,但此时此刻褒奖房俊对于茶叶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未免有些不合时宜。
肯定有更深层次的隐喻……
岑文本并未在意冥思苦想的刘洎,自顾自叹息道:“只可惜今年开春新茶上市,运至长安贩卖的产量却十不存一,似老夫还算与房家有几分渊源,厚着脸皮能够讨到一些,其余那些好茶之人就没得这个福气咯。”
刘洎悚然一惊。




天唐锦绣 第两千零三章 时势变迁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天唐锦绣 !
刘洎明白岑文本的言下之意。
关陇门阀施行“兵谏”,不仅仅将关中搅得天翻地覆、兵连祸结,同时也使得天下各地门阀蠢蠢欲动,试图在即将到来的剧变之中攫取更多利益。河东、河西、中原各地门阀调集族中私军入关中支援关陇只是其中一个方式,他们更多在自己的地盘私设关卡、兼并土地、收购商铺。
各地官府名存实亡。
看上去似乎除去关中之外天下各地并未有大规模的叛乱发生,甚至有人将此粉饰为各地门阀之积极作用,但官府瘫痪、门阀隔绝交通却是不争之事实。
商贾断绝便是其中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
自当年商税改革之日起,曾经遍布天下的厘金、苛捐杂税统统废黜,货殖自产地运出尚未至销售之地便成本暴涨十数倍、数十倍的情况不再,取而代之的乃是至销售环节一次性征税,此举使得帝国财政丰盈十余倍,国库之内的税金堆积如山,但同时也导致原本依靠私下里盘剥商税的各地门阀损失惨重。
如今关陇叛乱,天下各地门阀卷土而来,官府瘫痪,各地横征暴敛,一片乌烟瘴气。
中枢财政几乎断绝。
……
岑文本呷了一口茶水,放下茶杯,缓缓道:“先是东征耗费国家元气,后因关陇起兵谋反,天下各地蠢蠢欲动,局势动荡、世道不靖,商贾之事几乎尽数断绝。单只是茶叶贩卖便经受如此惨重之损失,各类货殖损失之总和又是何等骇人听闻的数字?尤为重要的是,太子登基之后重建关中,需求大量钱帛人力,各地门阀隔绝商路导致中枢财政匮乏,太子焉能坐视不理?到那个时候,别说什么你为东宫立过功、流过血,谁敢继续隔绝商路、霸占税收,谁就是太子的生死仇敌。”
顿了一顿,岑文本看着若有所思的刘洎,续道:“太子与陛下是不同的,陛下出身世家门阀,所见所闻,数十年来皆门阀之习俗,固然身在皇位不得不与门阀分道扬镳,甚至视如寇仇,但骨子里的认知不会变,始终视自己为门阀子弟,门阀之中‘家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司空见惯,也能够予以理解,见惯不怪。但太子不同,殿下自幼长于宫廷,早早便金典册封为国之储君,所习所学,皆是如何巩固皇权,如何为帝国牟利,如何平衡朝局……与世家门阀之传统天然相悖。”
刘洎连连颔首。
皇权乃是世家门阀的终极形态,源出于世家门阀,但却又凌驾于所有门阀之上,门阀本身之利益,便是分割皇权之权力,两者既相互纠葛,又注定背道而驰。
所以李二陛下不顾当年跟他打天下的功勋之臣亦要削弱门阀,所以太子对不朋不党、不欲自成门阀的房俊予以信任……帝国上下、朝野内外,所有的一切风波跌宕,归根到底都是利益之争。
岑文本不厌其烦、谆谆教诲:“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实则更准确应该是‘一朝天子一时代’,每一个皇帝都有自己之政见,依附于天子之政见才能飞黄腾达,才能有所作为。太子性格软弱了一些,但自有其抱负,心志未必就比不得陛下,吾等身为人臣就必须放弃以往的习惯与认知,可以诤言,可以觐见,甚至可以效仿魏徵那般不问政务,单纯的做一个诤谏之臣……但你要记住,当门阀利益与帝国利益相冲突之时,要将帝国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不仅仅是因为太子削弱门阀的决心之大较之李二陛下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在于时代在变迁。
每每新朝建立之初,天下纷乱,世家门阀不仅可以凭借强大的势力逐鹿天下,更可以在立国之后稳定四方,受到皇权之倚重。但是随着国势稳定、皇权稳固,世家门阀的利益便开始一点一点与皇权相冲突。
到了这个时候,要么世家门阀裹挟着皇权依旧分割天下权力笑傲一方,要么皇权暴涨使得世家门阀蛰伏于威压之下,绝对不会有第三条路。
眼下之时局便是如此,若关陇一举覆灭东宫、另立储君,那么世家门阀的荣光还会延续下去,或许二十年,或许五十年。但既然关陇战败,东宫屹立不倒,且太子即将登基,那么属于门阀的最后荣光必将逐渐黯淡。
这是大势。
大势犹如天河奔流、海潮席卷,一切试图抵抗都将在这毁天灭地的绝对力量面前被连根拔起、碾为齑粉。
正所谓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刘洎面色难看,数次意图开口,却终究沉默不语。
1...14461447144814491450...15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