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锦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公子許
柳老实赶紧说道:“且随我来。”
领着二人来到临时充当作坊的那间房舍前。
柳老实的三个儿子站得笔直,见到房俊过来,赶紧齐刷刷的见礼,口称:“见过二郎……”
房俊笑眯眯颌首说道:“不必多礼。”
这时代都是子承父业,老一辈的手艺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比如柳老实一家,老柳是个木匠,他的三个儿子也是木匠,将来儿子生了孙子,依然还是木匠……
“那犁杖制作如何,可有困难之处?”房俊问道。
提起曲辕犁,柳老实顿时一脸激动:“二郎乃仙人下凡、鲁班再世也……那曲辕犁果真巧夺天工,看似精巧繁复,实则原理简单,制作起来也并不困难。最迟明日,便可完工。”
“这么快?”房俊感到惊讶,不说其他,但是曲辕犁的那些构建,在这个完全依靠手工的时代,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做得出来。
柳老实的小儿子柳天赐拍着胸脯,一脸傲然:“我爹说能完工,那就一定能完工!”
房俊看着这个只有十三四岁,比自己还想几岁的小子,笑道:“先领我进去看看?”
柳天赐当即点头:“既是二郎不信任我爹,自可进去查看……哎呦!爹你干嘛打我?”
柳老实一巴掌抽在小儿子后脑勺,怒道:“岂可对二郎如此说话?若是不信任于某,又岂会将此神赐之物交托于我制作?臭小子满嘴喷粪,真是不懂规矩!”
柳天赐瘪瘪嘴,不敢吭声。
便在此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房俊讶然回头,便见到一人快步走至近前,单膝跪地施礼,朗声说道:“见过二郎!”
此人年岁不大,一张方脸膛风尘仆仆,却不正是被房俊打发去圈地买茶树的房四海?
天唐锦绣 第七十七章 双喜临门
说实在的,头回听说数据还能刷……
咱一张推荐票、一个收藏、一个点击都没刷,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本公子很满足,真的!
老爷们,我爱你们,若是每天坚持投票,那就爱得死去活来!~
********
寒冬腊月,渭水早已冰封,便是黄河之上也是冰凌密布,难以通航。【】
但是从洛阳向南转入通济渠,却是河道通畅,顺风顺水一路南下,经由淮水转入邗沟,过江都直抵杭州,不过大半月时间。房四海出行不过四十几天,扣除路上耽搁,办事的时间很少,看起来颇为顺利。
厨房里,房四海看着房俊抓了一把自己带回来的龙井茶叶丢进一口大锅里,莫名其妙。
房俊权当房四海不存在,精神都集中在面前的锅里。
一溜儿三口大锅并排,吩咐厨子起火,第一口锅大火灼烧,温度最高,另两口锅则温度一次递减。
房俊将院子里的一蓬毛竹折断,自制了一个炒茶帚,用之在锅中旋转炒拌,茶叶跟着旋转翻动,均匀受热失水,转得快,用力匀,一边抖散茶叶。
因是秋天的陈茶,早已完成脱水的过程,所以第一个生锅的程序完成很快。【】
“当地茶农新进研制了一种饮茶之法,并不是如同往昔一般将茶叶研碎煮沸,而是将之揉成团饼上锅蒸,芳香四溢,其中一种名唤‘龙团’,比之煮茶更能体现茶叶之清香……”
房四海一边说着在杭州的见闻,一边奇怪的看着房俊的动作,心说我这说了半天,都说了是蒸茶了,您这怎么放进锅里翻炒?
可是随着房俊聚精会神的动作,一股浓郁的清香在厨房里弥漫开来,钻入鼻孔,沁人心脾。
房四海咽了口唾沫,住了嘴。
为何二郎以一种从未听闻之法制出的茶叶,比之蒸茶芳香更甚?
此时锅内的茶叶叶质柔软,叶色暗绿,房俊便立即将其扫入第二口锅内。
这口锅主要起继续杀青和初步揉条的作用,锅温比生锅略低。
因茶叶与锅壁的摩擦力比较大,用力比生锅大,所以要“带把劲”,使叶子随着炒茶扫帚在锅内旋转,开始搓卷成条,同时要结合抖散茶团,透发热气。
不一会儿,房俊就有些额头见汗。
当叶片皱缩成条,炒出的茶汁粘着叶面,有粘手感,便扫入最后一口锅。
此时茶叶已经比较柔软,用炒茶扫帚旋炒几下,叶子即钻到扫帚的竹枝内,稍稍抖动,叶子则又散落到锅里。如此反复操作,使叶子吞吐于竹帚内外,把杀青失水和搓揉成条巧妙地结合起来。
炒至条索紧细,发出茶香,约三四成干,立即出锅晾晒。
房俊这才抹了把额头的汗渍,问房四海道:“这几个步骤,可曾看清楚了?”
房四海一脸懵圈,茫然点头:“看清楚了……”
流程倒是看清楚了,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用水盆净了手,房俊说道:“此乃炒茶之法,世间从未出现,稍后某会将每一个步骤的要点记录下来,交付与你。你需勤加操作,务必领悟其中诀窍,从此往后,房家的茶叶制作,便交托于你。”
房俊一直好茶,对各种茶叶颇有研究。
刚开始让房四海去收购茶树,只是怀念往昔“清茶读书”的习惯。
现在的目的则有了变化。
记得炒茶之法应是明朝才出现,自己这时候拿出来,必是天底下独一份儿,以之赚点外快,应是不难。
房四海闻言,顿时激动不已,单膝跪地说道:“请二郎放心,某必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负二郎之托!”
房四海太明白这个时候茶叶的行情了,可以说,整个大唐无茶不欢!这是多大的产业?
现在房家要进军茶业,而自己就是未来的负责人,岂不是立马身份上升,高人一等,变成仆人中的上等人?
房俊失笑道:“哎呦,看不出你还念过书?连诸葛武侯的《出师表》都读过,不简单呐……不过鞠躬尽瘁可以,却没人要你死而后已,用词不当!”
房四海尴尬不已,话说这句话可是秋天的时候听戏听来的,为了显示自己的文化水平,便贸然说了出来……
“那大红袍如何了?”
房四海这小子得了龙井茶,便迫不及待的回来献宝,却不知那福建大红袍有何消息。
房四海解释道:“福建路远,来回至少数月,小的心想不如抓紧时间将这龙井茶的事宜安排停当,然后再去福建寻找那大红袍,方才稳妥。”
房俊点点头,赞同他的话。
龙井茶虽然现在名声没有后世那么响亮,但毕竟是一方名茶,有迹可循。那大红袍此时非但未见典籍,世人也未闻其名,莽莽群山之中搜寻几棵尚不知是否存在的茶树,确实有些难。
反正若是茶树已经存在,也不会长腿跑掉,不必急于一时。
房俊还想嘱托房四海几句,“嘭”的一声,厨房的门被撞开,一股清冷的空气顿时冲散了厨房里浓郁的茶香。
房俊愕然看着闯进门来的房全,看着这位一向严谨稳重、不苟言笑的管事。
房全一张老脸全是激动,说话的时候腮帮子都在抽搐:“二郎……神物啊,神物啊!”
那神情,仿佛见到了外星人降临地球……
房俊奇道:“何等神物,令老全叔如此激动?”
“我……那个……哎呀!”房全越是激动,越是说不明白,干脆一把拽住房俊的袖子,拉着他边走。
“二郎且随某一看便知!”
房俊不得已只好被他拉着走了,房四海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愣愣的跟在后边。
距离铁匠铺不远的一处地方,有房家建立的两座瓷窑,说是瓷窑,却是烧不出瓷器,只能烧一些陶器。
在这个时代,瓷器是一件很高贵的玩意,制作方法也流传不广,最关键的难题便是炉温,所以民间鲜有瓷窑。
烧纸陶瓷倒不是什么难事,随便弄点黏土揉吧揉吧,放到窑里烧一烧就行了。
而且关中这地方高岭土不少,单是是骊山便有好几处,后世房俊倒未听过骊山有高岭土,许是产量稀少,都被采光了的缘故。
见到房全把自己往瓷窑这边领,房俊也有些激动。
难不成……玻璃烧制成功了?
天唐锦绣 第七十八章 微服
关中各码头俱已冰封,陆路布满积雪,除了小股车队,大队商队很难通行。
因此,大量商队滞留关中,不得离去。
长安乃是京师,人口众多物价腾贵,生意人要精打细算,留在长安每日里人吃马嚼打尖住店,花费太大,便各自离开长安,在关中各县暂留。
新丰驻留了大量商贾。
此处有渭水过境,码头众多,一旦渭河开化易于通行,便可顺流而下,转入黄河,倒时无论沿永济渠北上,还是顺通济渠南下,皆是便利。
若是放在往日,县里聚集如此多的商队,店家商铺怕不是要乐坏了,人多便意味着日常费用增多,如此巨额的日常花销留在新丰,足够每一个商铺都狠狠的赚上一笔,过一个肥年。
然而今年入冬以来连降大雪,河道冰封陆路堵塞,关中地少人多,外面的粮食运不进来,缺粮便成了头等大事。
饭都吃不饱,哪里有心思做生意?
当地人吃不饱饭,何况是外地人?
故此,新丰虽然大批外地商贾滞留,却仍旧显得死气沉沉,杂乱无章,全无往昔的兴盛繁华。
李二陛下从一辆普通马车上下来,背着手站在渭水河畔,看着面前这面高大的石碑,以及不远处人头攒动的粥棚,面沉似水。
李君羡和王德一左一右站在李二陛下身后,紧张的注视着四周情况,一旦发现有任何潜在的危险,便会发出指令,潜伏于四周的“百骑”精锐便会聚拢过来,保护圣驾。
络绎不绝的百姓扶老携幼,自城中走出,在粥棚前排起长队,手里拿着碗盆,等待领取免费的稀粥。
李二陛下发现每个百姓手里除了盛粥的碗盆之外,另有一个小小的木牌,却不知是何物,便低声问道:“那木牌是何物?”
李君羡看了一看,便回话道:“回禀陛下……”
李二陛下摆摆手:“此处不是宫禁,某乃是微服出宫,不必拘泥于礼节,便像寻常人家即可。”
李君羡闻言道:“诺。”
直了直腰,续道:“此物乃是号牌,按户籍发放,新丰百姓皆可凭此号牌每日免费领取一碗热粥。若无号牌,便不是本地百姓,不能领粥。”
李二陛下颌首赞道:“此物大妙,如此一来,便可避免多领、冒领,是那岑文叔的手笔?只是未免对于非本地居民过于苛待,失了仁厚之心。”
不过转瞬一想,便也明白岑文叔的苦衷,一点点不快也自散去。
他是皇帝,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百姓皆是他的子民,自是不肯见到任何一个百姓忍饥挨饿。
但是岑文叔只是一地县令,是新丰百姓的父母官,首要任务只是维护本地百姓的利益。
大雪封路,便是有钱也买不到粮食,想来新丰虽然在李恪的协助之下获得不少捐赠,但粮食仍是有限。
身为新丰令,自然不算失职。
李君羡说道:“此物乃是吴王殿下所构想,城内粮食有限,不可能所有人都免费领取,也只好先紧着当地百姓。这粥棚原本在城内,但是前几日有地痞生事,搞得城内骚乱,是以才搬来城外。”
李二陛下微微颌首,抬头看着石碑上的字迹。
孔颖达乃是当世大儒,人品端正。字如其人,亦是方正有矩,极好辨认。
看着石碑上的拓文,李二陛下脸色很是难看。
如此多富甲一方的豪门富户,在天灾来临之时不能以仁善之心广布施舍,反倒要依靠一个“勒石记功”逼着才能拿出钱粮,简直狼心狗肺!
最可恶的是,这些个权贵勋戚,为了政治上的利益与李泰同进同退,根本不顾及是否会因此延误救灾,会有多少人冻饿而死!
自私冷漠,简直不可饶恕!
李二陛下身为帝王,更是从中看出隐忧。
啸聚于李泰身边的,除去江南巨贾,尚有关陇世家的影子。
以往铁板一块的关陇世家,如今也出现隔阂了吗?
要知道,关陇世家一向以长孙无忌为首,乃是太子的坚定拥护者,如今居然也有人投入李泰的阵营,再加上自“玄武门事变”之后一直沉默着保持中立的山东世家,累世豪富的江东士族,朝中隐隐间已有风云激荡之势。
迟早要发生大事情!
对于这些累世豪族、门阀世家,李二陛下是一点好感都没有,哪怕他自己也是出身于此!
每一次朝局动荡、天下不稳,没有这些世家在背后搞风搞雨、煽风点火?
世家,根本就是国家的毒瘤,前隋如此,现如今的大唐依然如此。
可是李二陛下也理智的知道,世家豪门沉淀累积几百年的庞大实力,早已深入社会与朝廷的每一个角落,绝对不是旦夕之间可以消弭。
便是他亲自下旨修订《氏族志》,仍然有人将崔氏列为第一,毫不将天下至尊的李家放在眼里!
李二陛下心情不爽,正自烦恼不已,忽被不远处经过的几个人吸引。
那几人锦袍快靴,衣饰华丽,却无仆人服侍,快步在雪地里走过,明显是滞留此地的外地商贾。
只听一人说道:“也不知道那房二搞什么鬼,这天寒地冻的,召集俺们过去开那个……叫什么会来着?”
另一人笑道:“品鉴会……于兄这脑子真是要的,这短短的三个字记不住,但是往来账目成千上万却一点也不出差错,莫非天生便有经商的天赋?”
先前那人大笑道:“谁特么天生就愿意经商?商人低贱,若不是讨口饭吃,宁愿做一农夫!”
另一人揶揄道:“得了吧,于老哥您每年十几万贯进项,还讨口饭吃?跟您一比,我们都快赶上叫花子了。”
那于老哥唏嘘道:“幸亏现如今天子圣明,身边更多是贤臣良将,对待商贾亦是并不苛刻,吏治也是清明。否则单说这房相二公子的……品鉴会是吧?对,品鉴会……便不知要遭到多少御史弹劾。”
旁边又有人笑道:“得了吧,那房二害怕什么御史弹劾?治书侍御史都被他打了,也没见着把他怎么滴。”
于老哥也笑道:“确实如此,那房二就是个棒槌,谁惹他就跟谁急,依我看,便是陛下也不稀得搭理他……不过他此次究竟是得了什么宝贝,还要召集天下豪族商贾一起赴会?”
“说是品鉴会,无非就是拿个宝贝出来,大家瞅瞅看看,若是有人中意,便可出价买下,若有多人同时欲得,便价高者得。”
“却不知是什么宝贝?”
“谁知道呢?那请柬做得倒是精致,却是语焉不详,只说得了一件旷世奇宝,也没说到底是什么玩意……”
“管他什么玩意?人家好歹是房相的公子,请柬都送来了,怎么的也得给房相一个面子。”
“正是如此,否则这大冷天儿的,谁闲的去看什么宝贝?”
几人说说笑笑,与李二陛下擦肩而过,浑不知路边这位富态的中年人,便是当今陛下。
天唐锦绣 第七十九章 刨冰捕鱼的少年
李二陛下嘴角勾起,心情大好。
对于李二陛下来说,“天子圣明,身边更多是贤臣良将……”这句话,比之任何史书上的赞扬都要来的爽快。
这是来自民间的声音!
大唐历来无因言获罪之说,若不是由衷之言,绝对不能这么说。
当皇帝图个啥?
活着的时候手执乾坤指点江山,死了之后青史留名、万世流芳!
好或者不好,不是史书上那几个干巴巴的文字,而是老百姓的口碑!
老百姓的心里有杆秤,谁好谁坏,心明眼亮!
李二陛下心情大爽,回头问李君羡道:“房二那个混账又搞什么名堂?”
此地虽非长安,“百骑”的耳目难免闭塞,可唯恐因为雪灾导致民变,这一段时间“百骑”扩大了侦缉范围,商贾云集的新丰更是重中之重。
听得陛下询问,李君羡立即答道:“据说房家二郎偶然得了一件旷世珍宝,广撒请柬,邀请关中世家、朝中重臣、富商巨贾一同赴房家湾品鉴,几位亲王殿下也曾受到请柬……”
李二皱眉问道:“房家湾?此是何处?”
当了十几年皇帝,李二陛下居然不知道关中还有这么一个地方。
李君羡笑道:“房家食封便在这骊山之上,多是山石坡地,山脚下有一处河湾,原本无名,房家二郎前些时日来了兴致,取名为房家湾。【】陛下知道,房相从不关心家中琐事,房夫人对房二郎百般宠爱,自是由得他胡来。”
李二陛下摇头失笑,心底却是唏嘘,不禁想起当初大封功臣,因关中地狭人多,房玄龄主动要求敕封山地之事,暗暗感动。
便笑道:“不如咱们也去凑个热闹如何?”
李君羡为难道:“陛下,此刻那房家湾必然客似云来,难免糟乱,怕是不妥……”
开什么玩笑,如此杂乱之地,陛下怎可涉险?万一有那居心叵测之徒趁乱暴起,让陛下有了损伤,自己一百个脑袋也不够砍……
李二陛下却笑道:“你呀你呀,年纪越大胆子越小,当年窦建德与王世充三十万大军陈兵虎牢关下,某亲率三千骑冲阵,不也杀他个落花流水?”
李君羡到底是战将,被李二陛下一席话说得热血沸腾,施礼道:“陛下威武,臣便陪着陛下走这一遭,若有屑小之徒敢犯陛下虎威,臣肋下宝剑也可出鞘饮血!”
李二陛下很是开怀,哈哈大笑。
当即,为避人耳目,李二陛下命李君羡和王德与他同乘一车,让一个“百骑”精锐赶车,化妆成普通人的“百骑”暗中保护,向城北的骊山进发。【】
********
马车路过河道的时候,不远处有两人正在冰面上刨冰,碎冰四溅。
看身形,应是一男一女,男穿黑,女着白,男的身姿挺拔,女儿纤细苗条。
“是有官署之人在藏冰么?”李二陛下问道。
藏冰乃传统岁时风俗。亦称“窖冰”。
北方夏日暑热,冬日结冰,故有于冬季藏纳冰块于冰窖以供来夏使用的风习。此俗起源甚早,《诗经》中即有记载,且多行于宫廷、官府。“《周礼》有冰人,掌斩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于此。“
古代有专门管理此事的官吏,并建有窖冰的“冰井”。
每到冬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举,颇属盛事。
次年夏令时取出,宫廷颁赐臣下,民间亦市卖。此俗为古代政令重要的一项。
“颁冰也者,分冰以大夫也。”
“颁冰”从入伏一直持续到立秋,赐冰多少因品级不同而各有差等。
李君羡嘴角一抽:“陛下,那是房家二郎……”
李二陛下微微掀开车帘,定睛一看,一张黑脸,带着个貂皮帽子,浑身上下裹得像个狗熊一样严实,可不就是房俊?
“这货在干嘛?”李二陛下很是好奇,这天寒地冻的,刨冰玩?
不是召开什么品鉴会么,把人都请家里去了,自己倒跑出来玩?
真是不着调啊……
房二手里那这个“冰穿子”,两手攥着把手,像打夯一样上下用力凿冰。
那“冰穿子”是用小碗口粗的一段木头做的。一头修理尖状,再插上铁做的钻头;另一头在上面凿个铁锹把粗细的眼,插进个半米长的木棍,作为把手。
凿的时候,房俊没有一下子在一处把冰凿透,而是凿出一个一尺左右的圆圈,每隔一寸远近凿一个深坑,当凿到只有一寸多厚的时候,才把冰穿子倒过来用力在窟窿中心往下一砸,冰面立即被砸下一个碗口粗的透水窟窿。
这时房俊敏捷的倒退几步,一个碗口粗的水柱从砸开的冰窟窿喷出来。等到那股水柱落地,方才见到那么许多鱼虾及蛤蟆等水下生物随着水柱涌了出来,在冰面上欢快的蹦跶,只是天寒地冻,那鱼虾蹦达一会就冻成冰棍。
旁边那个雪白狐裘的少女喜笑颜开的拎着木桶,小跑过去捡起冻僵的渔获,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银铃一般悦耳动听。
房俊却是在水柱喷出后,再把所有的冰窟窿砸透,形成一个大冰洞。然后先用一个奇形怪状的抄网把水中的冰都捞出来,再将抄网伸到冰窟窿里捕捞。先是用力将抄网朝着一个方向转,转几圈后,猛然朝返方向转,再猛地将抄网提起,那抄网里便网了几条大鱼。
李二陛下看得饶有兴致,这捕鱼也太容易了吧?
那少女欢呼一声,步履欢快的小跑过去,惊讶道:“这几条鱼这么大呀!”
房俊一脸得意:“厉害吧?论起刨冰捕鱼,整个大唐某说是第二,那就无人敢认第一!”
少女柔声夸赞:“二郎最厉害了!”
房俊哈哈一笑:“赶紧捡鱼,之捡大的,小的丢回冰窟窿里。”
远远观看的李二不解,那少女也是不解,问道:“为何如此麻烦?”
房俊俯身将抄网里的大鱼捡到木桶里,一边忙活一边说道:“你看这些小鱼,没多少肉,也不好吃,可是在河里养一年,便能产卵繁殖,子孙绵延。现在若是将它随意丢弃任凭冻死,来年可是少了许多条鱼?那么来年的来年呢?所以啊,现在你丢弃一条鱼,就等于将来大唐少了千千万万条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