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1937全球速递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畅总助理





1937全球速递 第一百二十九章 泄密者与替罪羊
作为差一点就改变了整个二战进程的重大泄密事件,“彩虹5”计划泄密案的真相一直扑朔迷离。一直到约翰前世穿越前,关于到底谁才是泄密案的主谋,也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所以,即便约翰绞尽脑汁,也无法搞明白这起泄密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最初是一个叫查斯利-曼利的美国记者向公众透露了“彩虹5”计划内容。
历史上,就在大西洋会议期间,这名记者在《芝加哥论坛报》上发表文章,首次披露了这一计划的存在。但是因为该报道没能拿出足够的证据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被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阿尔本-巴克利(民主党人,1948年作为杜鲁门的搭档当选为美国副总统)斥责为“蓄意的谎言”。
但是到了1941年12月4日,也就是珍珠港事件前几天,查斯利-曼利再次在《芝加哥论坛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罗斯福的战争计划!》的报道。与上次不同,这篇报道提到了一份由陆军和海军的联合委员会制定,罗斯福总统亲自签署的绝密文件,并附上了一份罗斯福下令编制该计划的信函拷贝。
随后,《芝加哥论坛报》在华盛顿特区的盟友《时代先驱报》也用整版的篇幅对罗斯福的这一危险计划进行了抨击。为了证明罗斯福所谓“绝不会派美国男孩打一场外国战争”的竞选承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该报道里还大量引用了所谓“绝密文件”的内容,宣称罗斯福正计划建立一支超过一千万人的庞大军队,其中五百万人将被派往欧洲参与对希特勒的战争。而这篇报道的作者,依旧是查斯利-曼利。
与8月的那篇报道不同,这两篇报道立刻在美国掀起了渲染大波。一时间,罗斯福和巴克利几乎成了万夫所指的“骗子”、“刽子手”和“战争贩子”(根据当时的民调,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应该援助中国和英国,但仍有80%的人反对向德国和日本宣战)。但是对于白宫和军方来说,这些还不是最让他们担心的。真正让他们感到心惊肉跳的是,曼利在报道中所引用的“绝密文件”,其内容居然和“彩虹5”计划一字不差。
这种级别的军事计划泄密,造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后世一些史学家和情报学家甚至认为“彩虹5”计划的泄漏几乎让美国丢掉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可能有些夸大,但从战后公开的一些纳粹文件中可以发现,德国陆军和海军高层确实曾试图利用这些信息来改变战争的进程。
约翰现在担心的并不是希特勒会改变前世的做法,按照最高统帅部的意见从苏联抽回100个师,把英国和盟军所有的势力从地中海和轴心国占领的非洲以及苏伊士运河整个北部海岸清理出去(该计划曾一度得到过戈林、雷德尔、布劳希奇等陆海空三军高层的支持,但最后都被顽固的希特勒否决了)。
他所担心的是,自己会不会卷入之后的泄密审查风波,或者说会不会成为那个倒霉的替罪羊。这可不是约翰在杞人忧天。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明白,如果泄密的是他这种小卒子的话,这个案子绝对不可能成为多年未决的悬案。只有当其涉及到华盛顿的高层,甚至是最核心的那几位的时候,真相才会被层层掩盖起来。
后世关于这次泄密,有一个非常流行的传言:“彩虹5”计划泄密实际上是罗斯福亲自导演的一出苦肉计。当白宫与日本政府的谈判宣告破裂后,罗斯福意识到战争已不可避免。为了激怒希特勒,将美国拖入与德国的战争(希特勒一直试图利用孤立主义情绪使美国远离战争),他亲自受益阿诺德将军将“彩虹5”计划透露给了著名的孤立主义者,参议员惠勒。果不其然,惠勒立刻通过曼利将这一计划公之于众,并最终促成了德国对美国的宣战。
虽然这一传言仍有诸多经不起推敲的地方,但它很好地解释了美国高层对待这次泄密的奇怪态度。如果这背后不是有罗斯福的指示使,军方最后怎么可能将这么严重的泄密事件草草放过,仅推出了一个魏德迈当替罪羊就不了了之。
约翰的直觉告诉他,这次泄密的背后一定存在一个政治阴谋。在这种情况下,挑选替罪羊的标准,根本就不是其是否清白,而是背后的政治利益考量。当然了,对于华盛顿的高层来说,他们也许并不会对那只替罪羊太过严苛。但具体到当事人,比如倒霉的魏德迈,这仍然将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约翰记得,魏德迈晚年曾这样说过:“哪怕我活到一百岁,那天的情景仍然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当我在早上7:30走进军需大楼的时候,军官们都围在一起,低声说话。当他们看到我的那一刻,全场一片寂静,大家迅速分散开来。我的秘书,她的眼睛都哭红了,递给我一份有着曼利头版报道的《时代先驱报》的拷贝。如果炸弹落在华盛顿我也不会比这更震惊和惊讶。”
前世,约翰在阅读魏德迈回忆录的时候,还曾为其蒙受不白之冤感到过不平。现在,除了同情之外,他更多的是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心态。反正魏德迈最后也仅仅是被隔绝在了欧洲战场之外,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升迁。约翰一边这样在心里安慰自己,一边开始盘算起他和魏德迈谁更可能被拿来当替罪羊。
历史上,魏德迈之所以成了替罪羊,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他是个德裔,虽然从他祖父那一辈就已经移民美国了,但他身上的德国血统是抹不掉的。这一点,约翰没啥好担心的,老范家对美国的忠诚还是毋容置疑的。
其次,魏德迈早年曾经被派往德国军事学院学习过两年,认识不少德军高层。约翰本人倒是没有在德国长期停留的记录,但当初处理德国产业的时候,他和戈林等纳粹高层有过接触。如果有心人把这些事翻出来的话,大小也是个麻烦。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魏德迈的岳父恩比克与“美国优先”等孤立主义团体有来往,是罗斯福外交政策的坚定反对者之一。想到这,约翰终于安心了不少。他和他背后的史汀生、约翰倒是一直站在主战派这一边,立场上还算坚定。
不过,他还是觉得有些不保险。在陆军内部他勉强还能算一号人物,但在华盛顿最顶层的大佬那里仍然不够看的。也许他应该做点什么来提高自身的价值,免得在那些大佬的博弈中被当棋子牺牲掉。想到这,约翰收拾好东西,离开了作战计划处。他有个计划,还得让多诺万帮他参详参详。




1937全球速递 第一百三十章 多诺万的招待
约翰与多诺万约好见面的地方在华盛顿郊外的天堂山牧场。这个占地约500英亩的小牧场距离贝利维尔(西弗吉尼亚的一个小镇,因为风景秀丽又比邻华盛顿,很多政客和富豪都在这里置办了庄园)很近,最早是华盛顿和弗吉尼亚州上流社会跑马场的一部分。
19世界90年代,约翰的父亲乔治买下了这里,并在一座坡度平缓的小山上修建了一栋漂亮的三层花岗岩别墅。之后的几十年,天堂山牧场都是约翰家的私人度假地和养马场,约翰小时候就是在这里学会了骑马。一直到1937年,为了给联邦快递公司筹措资金,他才把这里卖给了多诺万。
约翰驱车赶到天堂山牧场的时候还不到下午五点,多诺万的长子大卫在门口迎接了他。“下午好,范德比尔特先生。”年龄跟约翰相差不大的大卫一边拘谨地搓着手,一边对约翰说道:“爸爸刚才打电话回来,说他现在还在白宫,恐怕,恐怕不能赶回来和您一起共进晚餐了,让我务必招待好您……”
“不用这么客气,大卫,叫我约翰就行了。”约翰拍了拍大卫的肩膀,“露丝夫人在吗?”
“妈妈上周就去纽约,去帕特里夏(多诺万的小女儿)那里了。现在,现在就我和玛丽(大卫的妻子)在牧场这边。”约翰亲昵的态度非但没有让大卫放松,反而让他更紧张了。
约翰早就听说过,多诺万的一双子女中,长子大卫因为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到寄宿学校念书,性格比较内向、腼腆。据说,多诺万起初曾把他送去哈佛学习法律,想让他子承父业,将来进入法律界或者政界。但是天性害羞不爱与人打交道的大卫,念了两年就退学了(哈佛大学委婉的称之为“荣誉遣散”)。后来才转去了康奈尔大学念了农学专业。
虽然在嘴上,多诺万对于这个胆小木讷,一心只想做个平凡农场主的长子不是很满意。但是从在内心深处,他还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要不然,他也不会花大价钱从约翰这买下天堂山牧场交给儿子去经营。
相比之下,多诺万家最受宠的宝贝疙瘩,22岁的小女儿帕特里夏则更多地继承了父亲热情奔放、喜欢冒险和挑战的性格。从女校毕业后,她就经常代替深受慢性病困扰的露丝,陪伴多诺万出席各种社交场合。
“对了,帕特里夏恢复得怎么样了?”半年前,帕特里夏在纽约出了一场车祸,受了很严重的伤,至今仍然在接受康复治疗。当时这件事闹的非常大,冲冠一怒的多诺万联手杜威几乎将肇事方的家族连根拔起(肇事方是坦慕尼协会的一个高级成员)。据约翰所知,目前该家族至少已有6名重要成员被以各种罪名送进了监狱。
“已经好多了。夏天的时候,罗斯福夫人邀请她去温泉镇做了康复治疗,效果很不错。”说到自己的宝贝妹妹,大卫终于健谈一点了,“医生说再过几个月她就可以扔掉拐杖了。虽然以后行动还会有些不方便,但这已经时候不幸中的万幸了。”
“那就好。帕特里夏还年轻,恢复起来应该会比较容易。”约翰对此也由衷地感到高兴。
前世,帕特里夏可是在那场车祸中不治身亡了的,而且最后连肇事方都没有找到。露丝夫人因此一度精神崩溃,后来还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多诺万本人也深受打击,一蹶不振了很久。在约翰看来,帕特里夏这次能死里逃生,说不定也是他穿越所造成的蝴蝶效应之一。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也算是帕特里夏的“救命恩人”了。
“好久没来天堂山了,反正吃晚饭还早,你陪我四处转转吧。听说你养的那批安格斯牛,品质很不错?”走进牧场,蓝天、白云、碧绿的草场以及从远处山谷吹来的凉风让约翰不由地心情大好。从一大早到现在,他的大脑都没休息过。正好借这个空档稍微放松一下,换换脑子。
“好的,范德比尔特先生。今天正好刚宰了一批安格斯,晚上您可以尝到最新鲜的牛排。我想您一定会喜欢的。”大卫自豪地带着约翰向马棚走去。
骑着马在牧场转了一个多小时,又享受了一顿可口的牛排大餐,一直到晚上快8点,约翰才见到了从华盛顿风尘仆仆地赶回来的多诺万。
“晚上好,约翰。”一见面,多诺万就热情地拥抱了约翰,“怎么样,大卫把这里经营的不错吧。我敢说,贝利维尔周边再也找不出比这更好的牧场了。”
“没错,大卫非常能干!天堂山牧场放在我手里才算是白瞎了,幸好我给它找到了一个好主人。”约翰笑着恭维道。
“他就是跟牛啊、羊啊什么的打交道还算有一手,怎么能跟你比。”听到约翰夸奖自己的儿子,多诺万笑得更灿烂了,“我可听说,罗斯福都请你去当他的军事顾问了。”
“临时的而已。”约翰连忙谦逊了一句,“我这不是心里没底嘛。现在华盛顿就属你消息最灵通,我过来主要是想请教一下,这次跟英国人谈判,上面到底是个什么基调?”
“我就知道你找我肯定是为了这个。来,我们去里面慢慢说。”说罢,多诺万就拉着约翰去了书房。
进了书房,多诺万并没有招呼约翰坐下,而是在他惊异的目光中打开了一扇隐藏在书柜后的暗门,领着他进入了一间密室。
“霍,你这还别有洞天啊。”约翰好奇地打量这一间隐秘的办公室。
“今年年初刚改建的。主要是为了方便我在家的时候处理一些机密文件。那边还有一条暗道,直通山脚下的仆人房。”多诺万不无得意地炫耀道,“我这里绝对安全,除了我你还是第一个进来的。”
“至于要搞成这个样子嘛,这年头还有人敢窃听你?”约翰有些不解。这一世,多诺万可以历史上要滋润多了。胡佛倒台后,他已经顺利坐上了美国情报界的第一把交椅。就算军方的情报部门对他仍然有些不感冒,但也只能嘴上发发牢骚。多诺万打着白宫的旗号找他们要情报的时候,他们还是不敢磨洋工的。
“国内应该没有,国外的可就不一定了。现在不光是德国人,英国、法国、日本甚至俄国人都把触角伸过来了。尤其是英国人,我都后悔当初选择跟他们人合作了。”多诺万的草台班子刚刚组建的时候,可没少得到英国特备行动委员会的支持,第一批教官几乎都是英国情报人员。现在再想切割,肃清英国情报机构的影响,谈何容易。
“得了,不说这个了。”多诺万弯腰,从一个保险柜里取出了一份文件。“你先看看这个,我想应该对你会有帮助。”




1937全球速递 第一百三十一章 关于殖民地的布局
约翰原本以为多诺万给他看的会是与英国此次谈判诉求有关的情报,再不济也应该是欧洲或者北非战事的相关情报。没想到,居然是一份关于埃及、尼日利亚、黄金海岸、伊拉克、印度和缅甸等英属地殖民地的考察报告。
“这些都是从哪来的?你们现在已经把网撒得这么大了吗?”约翰有些不解地问道。
约翰知道,这一世没有了胡佛的掣肘,多诺万领导的情报机构早已不是当初被人们嘲笑的“50名教授、10只山羊、12只天竺鼠、1只猴子和一帮三流作家“的组合。仅最近几个月,多诺万就招揽了不下600人加入,还合并了几个原本直属于白宫和国务院的小型独立海外情报网。但是,多诺万居然这么快就已经把触角伸到了那么偏远的地方,还是让约翰觉得有些难以置信。
“只是对当地一些公开信息的搜集整理罢了。”多诺万嘴上谦虚着,神情却很得意。虽然搞情报他是个外行,但他也有一门自己的独门绝技。那就是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招揽顶级社会精英加入。
在多诺万的团队里,不仅有大量的媒体精英、大学教授,还有前政府高官、退役将军、商界大亨、文体明星和各大家族的成员。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拥有一张庞大的海外关系网。虽然在专业性上,他们还比不上那也老道的情报人员。但他的信息源却异常广博,远非普通情报人员可以比拟。
自打多诺万将这些人招揽过来后,海量的国际情报就源源不断地向他涌来。一些在普通人眼中看似很普通的信息,比如物价波动、列车运行图变更、甚至企业招工等等,经过专家的整理分析和解读,往往能发现出很多重要的情报。
“那也很了比起了,你们成立才多长时间啊。”约翰一遍翻阅着文件,一遍感慨着。“不过,你给我看这些干什么?这些殖民地没有失控的迹象啊?”
多诺万略带鄙夷地看了约翰一眼:“都说你眼光独到,怎么这都看不出来。我们参与这场战争为的是什么?难道真像那些议员忽悠选民时说的那样,为了自由和民主?”
约翰一拍脑袋,自己真是傻到家了。无论后世历史上如何标榜美国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都无法完全抹杀它的真实目的。从本质上讲,这场世界大战和上一次一样,都只是几个大国为了争夺国际市场(自然资源、劳动力和产品倾销地)的主导权而进行的pk而已。
所谓的正义、和平、民主、自由、人权都不过这场战争的附加属性。不要以为解放了几座集中营,罗斯福就是拯救犹太人于水火之中的“人权卫士”了。两年前的“圣路易斯号”事件(1939年,930名从纳粹“水晶之夜”的恐怖中逃出来的犹太人乘坐“圣路易斯号”邮轮抵达了美国。罗斯福签署命令禁止这些人入境,并出动海岸警卫队抓捕跳船逃生者将其送回船上。后来这批犹太人大部分都被迫返回到欧洲,最后惨死在集中营里)是怎么一回事,约翰心里再清楚不过。
说白了,美国之所以最后会挽起袖子下场,日本人的那场偷袭不过是个导火索而已。归根结底,难道不是因为德国对阿根廷、巴西等美国传统势力范围的渗透引起了资本家们的警觉;难道不是日本对太平洋地区的野心妨碍了他们在远东的利益;难道不是英法国殖民体系的崩溃让他们觉得有利可图吗?
回过味来的约翰立刻端正了态度,仔仔细细地看起了多诺万给他的那份文件。良久,他才抬头问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这次纽芬兰的会议,上面是想逼英国人在殖民地问题上做出让步,对不对?”
多诺万一翘大拇指:“没错。无论是埃及、印度还是伊拉克、缅甸,虽然目前都还保持着对大英帝国的忠诚。但不可否认,英国人对这些地方的控制力都在下降。为了让各殖民地给帝国输血,英国政府正不得不放松对殖民地的管控。这样下去,要不了几年,英国的殖民体系就要步法国的后尘了。”
“但是英国与法国的情况还是有很大不同的。”约翰提醒多诺万:“法国殖民体系的崩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戴高乐在那搅局。”
为了获得法国各殖民地、海外省、海外领当局的支持,戴高乐的空头支票跟不要钱一样满天飞(如果不是许诺给予他们自治权的话,黑叔叔干嘛要帮戴高乐打仗)。逼得维希法国政府也不得不跟着放松对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约束。最近,双方的支持者还在叙利亚(目前还是法国殖民地)干了一仗,狗脑子都打出来了。
“不管怎么说,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力已经降到历史最低点了。你注意到没有,为了战争的需要,他们正在有计划地在一些殖民地扶持本地工业。不要告诉我你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约翰当然明白这么做的后果。刚才阅读文件的时候,他就注意到,英国在过去的一年里已经在埃及、尼日利亚、黄金海岸和印度新建了几百家工厂。这么做,虽然会在短时间里提高英国的战争潜力,但也会产生另外一个必然结果——催生当地的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大量的产业工人和中产阶级市民。当这些力量壮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会对宗主国的剥削产生不满,进而走上谋求独立的道路。当年北美十三块殖民地的独立,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嘛。
“好吧,不过白宫这次打算做到哪一步?”约翰承认多诺万说得有道理。虽然他仍认为英国不可能这么早就做出让步。但这确实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抓住实在是有些可惜。
“这注定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现在要做的只是撕开一个小小的口子罢了。”多诺万狡黠地笑了一下,“白宫的意思能想借机达成一个关于战后国际体系的纲领性文件。不需要具有约束力,只要英国原则上同意尊重所有民族在战后都有自由选择政府形式的权利,并希望看到那些曾经被武力剥夺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就可以。”
先把“民族独立”和“自由平等”这两面大旗扛起来再说是么,约翰会意地点了点头。他知道自己在大西洋会议上应该做些什么了。这事做好了,对美国今后国际地位的影响不比参战小。只要自己能在其中发挥作用,被当做弃子的可能性就真的是微乎及微了。89




1937全球速递 第一百三十二章 美国也闹物资紧缺?
从多诺万那里收获了一个宝贵的提示后,约翰拒绝了对方的留宿邀请,心满意足地开车回家了。明天下午,他就要去白宫出席大西洋会议的前期筹备会了。在此之前,他还要抽时间去军工生产委员会那里转转,顺便了解一下有关“胜利”计划(viotory-program,亦称“美国重整军备计划”)的修改情况。
早在今年年初的时候,为了应对因租借法案和美国陆海军扩充军备造成的军火和其它各项物资供应需求的剧增,罗斯福就下令由陆军部副部长帕特森牵头,带领军工生产委员会制定一个军事物资生产和供应的长期规划方案。上个月,该方案已经得到了罗斯福总统的初步批准,正由史汀生、诺克斯和霍普金斯等人主持修订。
约翰从马歇尔那里得到的消息是:接下来,“胜利”计划将会被送到“大西洋会议”上做进一步讨论。待白宫与英国方面达成一致,并征询莫斯科方面的意见后,交由军工生产委员会负责实施。
这可不是区区几十、上百亿美元的小生意,全美国的老板们都拿着刀叉,留着口水盯着这块肥肉呢。即便是约翰这样被“关”在军营里的,也没少通过军工委员会的“老同事们”往计划里塞私货。好在休斯飞机、凯泽造船和卡特彼勒那边都有人操心这事,约翰只要替卡司不够的雷利帮德拉科防务技术公司打几个招呼罢了。
第二天一早,约翰就以总统顾问的身份驱车赶到了军工生产委员会。他的老上司,负责武器装备采购事务的唐纳德-尼尔森已经在办公室等他了。
“哈哈,约翰。好久不见,你现在了不得了啊,都混进白宫了!”一见面,心宽体胖的尼尔森就热情地拥抱了约翰,那双肥厚得跟熊掌有一拼的大手把约翰的后背都拍麻了。
“好久不仅,唐尼。”约翰好容易才挣脱了尼尔森的熊抱,“你可比上次见面又胖。看来军工生产委员会这边确实要比西尔斯百货(此前,尼尔森是西尔斯百货的总经理,是零售大王业罗伯特-伍德在军工生产委员会的代言人)滋润多了。”
“都一样,都一样。”尼尔森笑呵呵地给了约翰一个“你懂得”的眼神。尼尔森在商海打拼多年,在业界也算是一号人物了,不可能甘于一辈子给别人打工的。身处这么重要的位置,他要是不乘机为自己的将来做点打算,那才见鬼了呢。
寒暄过后,约翰迅速进入了正题。要想逼英国佬在殖民地问题上让步,除了暂时还不现实的直接出兵,物资援助无疑是最重要的筹码。他用手指比划了一个“v”字,“这个现在咋样了?”
1...111112113114115...1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