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全球速递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畅总助理
史汀生压根没指望约翰能立刻给出答复,他大致把三个机构的筹备情况介绍了一下后,就让约翰回去了。
回到房间,约翰又纠结得失眠了。面对“为自由而战委员会”、军工生产委员会、战略情报局这三个选择,约翰需要好好权衡一下。
在床上翻来覆去想了很久,约翰首先放弃的是“为自由而战委员会”。老派国际主义份子希望通过国联和日内瓦裁军会议平衡国际局势的努力已经完全破产了。在希特勒那个疯子横扫欧洲以前,孤立主义在美国的压倒性优势已无法动摇。
约翰之前同意加入“为自由而战委员会”,不过是为了向那些“主战派”大佬们表明自己的立场罢了。现在既然无论是选择军工生产委员会还是战略情报局都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那就没有必须要再选它了。
毕竟约翰也不想被民众骂成军火商和华尔街犹太人的走狗。况且“为自由而战委员会”只是个民间组织,就是“主战派”用来跟孤立主义者们打嘴仗的。美国参战后它就自动解散了,并不能给约翰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现在是二选一了,要么是军工生产委员会,要么是战略情报局。约翰看了看外面已经略微发白的天空,知道自己今晚注定是睡不着了。他干脆爬了起来,找来了纸和笔,靠在床上把他能想到的优劣势一条条列了出来。
早在刚穿越过来的时候,约翰就曾经有过战时加入战略情报局的计划,那时他还专门去跟多诺万套过近乎。战略情报局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它隶属于军方。加入它,就可以规避参军的问题。
要知道,在战争时期,像约翰这样年龄合适的大家族子弟,如果不参军的话是很容易遭人诟病的。加入战略情报局,既可以获得正式的军衔,同是又可以打着情报需要的旗号,继续以商人的身份活动。毕竟情报部门的自由度还是很大的。
不过,自打在从英国回来的船上遇到多诺万后,约翰对自己当初的想法又有了犹豫。当时,约翰和多诺万都是乘坐“玛丽王后”号邮轮回国的。在船上,他们两人有过几次深入的交流。
之前,约翰对多诺万的了解,都是他前世从网上看来的。当他与多诺万亲自接触过后,不由得对自己能否与其共事产生了怀疑。
多诺万是个天生的冒险家,胆大包天的行动派,跟约翰完全是两种类型。这次多诺万作为罗斯福的私人观察员,与英国的情报部门有过秘密接触。但他似乎只对渗透、破坏之类的暴力行动感兴趣。
约翰发现,多诺万是个喜欢厮杀和破坏的家伙。他甚至亲口对约翰说过“如果是搜集情报的话还勉强可以接受,因为或多或少有点冒险性,在办公室里分析情报和撰写报告就太无趣了”这样的话。
历史上,在他的带动下,战略情报局一直有“重颠覆轻情报”的传统。而他手下的那帮干将也都瞧不起搞情报的活儿,宁愿去战场上冒险,或者在敌后搞颠覆。在战略情报局,行动人员被亲切地称呼为“牛仔”,而情报分析人员则被戏称为“唱诗班男孩”。
而约翰擅长的恰恰是搞情报分析,“安全第一”是他的行事准则,对冒险刺激没有丝毫兴趣。所以,他如果加入战略情报局的话,注定会是个“非主流”的边缘角色。
更麻烦的是,多诺万跟胡佛两人是死对头。约翰要是不认识胡佛也就罢了,现在他不仅和胡佛都是共济会成员,两人目前还有合作关系。将来他夹在多诺万和胡佛中间会比较难做。
胡佛要想利用他对付多诺万怎么办?答应吧,做吃里扒外的二五仔不是约翰的风格。不答应吧,注定会得罪胡佛这尊屹立48年不倒的“大佛”。
历史上,多诺万最后可是没能斗过胡佛的。罗斯福死后,杜鲁门就解散了战略情报局,把多诺万发配到泰国做大使去了。就算后来重新组建中央情报局也没有再启用多诺万。
那么,就剩下军工生产委员会这一个选择了。这个部门将来不仅掌握着采购物资或者安排陆军、海军采购物资的大权,而且在实际生产中能够直接监督这些物资的制造商,并对私人公司及整个行业的运作产生重大的影响力。
而且和英国、德国的战时经济体制不同,美国的动员程度相对较低,并没有成立一个庞大的涵盖军事、民事各部门的战时经济的最高管理机构。
也就是说,军工生产委员会名义上是个协调机构,但实际上行使的是管理机构的职责,并且上头还没有一个由军方及文官组成的战争委员会来监督他,拥有相当大的自由度。
如果约翰能够加入这个机构,那对将来联邦快递公司和休斯飞机公司的发展简直太有利了。拥有这么明显的好处,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择,约翰又犹豫什么呢?
约翰的犹豫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就是因为军工委员会实在太好了,他才这么纠结呢。他能看出加入军工生产管理委员会的好处,难道别人看不出来吗?
历史上,各派力量在军工生产委员会里面的斗争,可是非常激烈的。别看约翰现在也算是小有身家的企业家了,和未来军工生产管理委员会里的那些大佬们比起来,他充其量不过是个小虾米。约翰很担心自己一不留神就会被其中的某股巨浪给拍死了。
要知道,当美国经济开始向战时体制转型时,几乎每个大财团都有安排高管到军工生产委员会任职。他们都代表了各自财团的利益,一方面要争取军工订单和战略物资配额,一方面还要保证自己转型后,原先的民用市场份额不被其他企业侵占,相互之间斗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而且除了这些大财团代表,进驻军工生产委员会的政府官员内部也派系阵营分明,矛盾重重。这些官员大多数都来自人力委员会、海事委员会、价格管理办公室、粮食管理局、公共事业振兴署、电气化管理局等罗斯福新政时期的著名部门,每一个都代表了原部门的利益,试图而在委员会中为本部门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如果仅仅如此,约翰明哲保身,保持中立也就罢了。关键是加入军工生产委员会后,难免会要卷入军队各军种间以及军方与民间抢夺战略物资配额的斗争中去。这活可不好干,相当容易得罪人。
那帮高管一个个都有后台扎实,政府官员又都是早在新政时期就投入罗斯福麾下的民主党人,就约翰这么一个势单力孤的共和党人掺杂在里面,怎么看都像是背黑锅、平民愤的首要人选啊。
不过约翰转念一想,事情也许并不会像想象的那么糟糕。他背后也站着史汀生等共和党“主战派”大佬呢。史汀生和诺克斯这两人,以后一个是陆军部长,一个是海军部长,再加上掌管情报系统的多诺万,都不是好对付的角色。
作为这些人在军工生产委员会的代言人,约翰还是有左右逢源,浑水摸鱼的机会的,具体就要看他自己的操作水平了。俗话说“富贵险中求”,要不干脆搏一把?
1937全球速递 第八十三章 繁忙的九月
1938年10月1日,深夜。一脸疲惫的约翰回到了自己位于华盛顿波多马克河畔的新家。早在一个月以前,阿黛尔和小艾拉就已经搬进了这座白色的两层小楼,只是约翰本人回来的次数屈指可数。
自打在小白宫参加过“面试”后,约翰这一个多月比之前任何时候都忙,每天都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整个人都瘦了一圈。以至于阿黛尔都被他脸色发青,满眼血丝的样子都吓了一跳。
“你这是怎么了?”阿黛尔心疼得抚摸着约翰满是胡茬的脸颊,说道:“怎么这么不爱惜自己,身体累垮了怎么办?”
“这不是事情都赶到一块了嘛。”约翰脱下外套,整个人都瘫倒在了松软的沙发上,“谢天谢地,总算可以歇歇了。”
上个月,约翰的日程安排实在是太紧张了。先是快刀斩乱麻,敲定了休斯飞机公司的行政管理团队,一个从叫雷金纳德的德国犹太人出任了管理公司日常事务的副总经理。
这家伙是富国银行经理推荐给约翰的,曾经在德国梅塞施密特公司担任过高管,今年年初才因为纳粹的排犹政策举家搬迁到了美国。
约翰刚把工厂搬迁那堆破事交给公司的新管理团队,陆军航空队的专家团又找上门来考察d2远程轰炸机改造项目了。生怕跟历史上一样再出岔子的约翰,只能一趟趟地往返于华盛顿和洛杉矶之间。最后他不得不让小汤姆以公司总经理助理的身份留在了洛杉矶,全程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
小汤姆本人倒是对此非常乐意,可是身边没了专职飞机驾驶员,约翰自己可就惨了。如今美国的民航事业可远没有后世那么发达,很多时候约翰都不得不选择火车出行。经常白天刚在一个地方办完事,马上就得赶火车去往下一个地方。算下来,花费在路途上的时间比工作的时间还要长。
约翰之所以需要全国到处乱跑,是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长岛特快”在美国彻底火了。自打联邦快递公司和纽约州政府救济署签订了合作协议后,又有七八个州找上门来谈合作。如果是一般的企业合作的话,沃尔特他们完全有能力应付。跟各州政府合作,约翰不出面实在说不过去,只能硬着头皮到处“颠沛流离”。
即使是留在华盛顿的日子,约翰也轻松不到哪去,很多时候甚至只能睡在办公室里。首先“为自由而战委员会”那边的工作就有不少。虽然休斯已经接受了约翰的建议,同意担任“为自由而战委员会”的新闻发言人。但他目前还需要配合纽约世博局到各地做宣传,约翰得先帮他把委员会新闻办公室的架子搭起来。
约翰原本以为整个“为自由而战委员会”都还在筹备中,他只需要应付一些内部事务就行,暂时还不需要跟媒体打交道,应该没多少麻烦事。谁知道委员会还没成立呢,“干涉派”里的“中立派”和“参战派”就开始撕扯不清了,连主席人选都迟迟定不下来。约翰在其中被搅得头晕脑胀,恨不得立刻“挂冠而去”。
就这还不算完,多诺万又跳出来给他找事了。自打约翰明确跟史汀生表示愿意去军工生产委员后,他一直都在躲着这个一直想招揽他的“中情局之父”。原因很简单,相对于脾气火爆、喜欢直来直去的多诺万,约翰更不愿意得罪阴险狡诈的胡佛。他可不想下半辈子一直生活在fbi的窃听和监视中。
谁知道,多诺万竟然会直接跑到“为自由而战委员会”的新闻办公室来找他。多诺万的目的很简单,他现在正在筹备的情报机构(目前还打着新闻协调办公室的旗号)需要一个隐蔽的特工培训机构,他看上约翰为“白山大队”准备的训练基地了。
这时候,约翰才恍然大悟,难怪多诺万这么一个对情报分析不屑一顾的家伙,会这么热心地想拉自己加入了。还说什么只是利用一下训练基地的牌子来掩人耳目,顺便借用一下训练场地和设施。这家伙一开始打得就是人财两得,把整个“白山训练基地”都打包带走的算盘吧。
要是约翰当初真答应加入多诺万的团队,估计这会儿训练基地都已经被收编成特工学校了。不过现在,约翰可不会跟多诺万客气了。白借是不可能的,罗斯福又不是没批经费给你,直接拿钱来租吧,最多再给你打个折。这种纯粹的商业合作行为,相信胡佛那边知道了也不会说什么。
于是,约翰又不得不陪着多诺万跑了一趟底特律,签了一份训练基地的租借合同。至于基地原来的工作人员,愿意留下来跟多诺万干的,对不起,请你先跟联邦快递公司解除合同。约翰可没这义务为多诺万的手下发工资。
人都到底特律了,约翰怎么着也得回联邦快递公司看看,了解一下公司的运转情况,顺便催一催通用、福特、克莱斯特,加快一下集装箱卡车的设计研发进度。西屋公司那边龙门吊都已经开始准备生产了,到时候卡车生产跟不上可就不好了。
还没等约翰把底特律的事处理完,一个电话又把他叫回了华盛顿,这回找他的是史汀生。原来随着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态度越来越强硬,整个华盛顿都开始陷入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情绪。所有人都在担心,一旦张伯伦和希特勒的“和平谈判”破裂,欧洲会立刻卷入战争之中。
即使是最激进的主战派也不希望战争在他们完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爆发。但是现在,决定权并不掌握在美国人手里。史汀生他们只能抓紧时间,加快所有准备工作的节奏。
史汀生让约翰先把“为自由而战委员会”的事情放一放,立刻去向詹姆斯·伯恩斯报道。能够从“为自由而战委员会”这个烂泥潭里脱身,约翰还是很高兴的,他兴冲冲地就去了。
后来,约翰才发现军工生产委员会这边的麻烦事也不少。詹姆斯给约翰安排的活,跟这个月刚刚上任的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有关。这个老准将终于成为了陆军航空兵的掌门人,刚上任,他就把矛头指向了各航空队飞机和人员缺编的问题。
詹姆斯让约翰去协调飞机制造企业,尽快帮阿诺德把缺额补齐。约翰原本以为这没啥难度,补齐编制又不是扩军,用不着通过国会。哪怕军方一时凑不齐货款,难道还有飞机制造商会因为付钱慢而拒绝军方的订单不成。
在约翰看来,自己就是个被派到各飞机制造厂的监工,催他们赶快干活就是了。哪知道在第一步——下订单的时候就出问题了。陆军部人事、作战、情报、后勤部门给出的飞机缺额数字全都不一样。(历史上这可是真事,陆军部各部门手中掌握的人员和装备数量全都不一致,最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组建了一个统计管制处。)
不光是约翰,连阿诺德自己都被这种情况惊到了。最后,约翰只能拿着一份谁都不知道对不对的缺额清单,开始一家一家地拜访军用飞机供货商。好在阿诺德还算有良心,给他提供了一架道格拉斯dc-2作为往返公务专机。要是让他坐火车来回跑的话,约翰连死的心都有了。
终于,在约翰把自己累垮之前,有一个人解救了他,为他赢得了一个稍微缓一缓,松口气的机会。这个人就是远在千里之外的英国首相——张伯伦。
1937全球速递 第八十四章 不一样的慕尼黑
“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签署协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在场的情况下将其苏台德地区领土割让给了德国。慕尼黑会议是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该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它严重侵犯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主权,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以上这些,是约翰前世的中学历史老师教给他的。当时约翰的感受是,这帮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的英法两国领导人简直太蠢了,明明有实力先把希特勒拍死,却白白给了他壮大的机会。
这一世,约翰“亲眼见证”了这一著名历史事件后,他才发现,虽然张伯伦在后世因为“慕尼黑阴谋”而被钉上了耻辱柱。但在1938年这会儿,他拖着老迈的身躯,三次飞往柏林,最后成功威压捷克斯洛伐克,挽救欧洲和平的“英雄行为”可是绝对政治正确的。
至少当张伯伦从德国回到伦敦,手里挥舞着一纸《英德互不侵犯宣言》,对前来迎接的民众宣称:“从今以后,整整一代的和平有了保障。现在我请你们回去,在你们的床上安心睡觉吧!”时,他是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赞誉的。
就连罗斯福也对张伯伦能成功将欧洲从战争边缘拉回来而倍感欢欣鼓舞。虽然纳粹的战争威胁并没有解除,但好歹张伯伦为美国人赢取了时间。史汀生他们更是松了一口气,连带着,约翰他们的工作节奏也得以放缓了一些,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没有亲历过的人,可能无法理解战争即将来临的恐惧会对整个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在9月末慕尼黑会议召开的那几天,连大西洋这边美国社会都陷入了一种恐惧和不安的情绪中。
军工生产委员会里更是弥漫着紧张和焦虑的气氛,每个人都在疯狂地赶进度。连约翰这个知道历史走向的人,都受到了这种情绪的影响,开始变得焦躁和敏感。
上一周,约翰还因为工作上的事跟两个空军后勤军官发了火,这搁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啊。约翰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出了问题,干脆借这个机会,申请了几天假期。
在家休息的这几天,约翰除了陪伴阿黛尔和艾拉,还要抽出时间来好好梳理一下自己脑袋里的历史知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越来越近,约翰能够记起来的“历史事件”开始变得多了起来。要不好好利用一下这个“金手指”,约翰岂不是太暴殄天物了。
不过约翰也很清楚,他现在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远比前世历史书上记载的要复杂得多。如果想当然地把那些“历史知识”往现实世界里套,可是要出大问题的。
就拿最近的慕尼黑会议来说吧,约翰前世从历史书上看到的是,在英法的绥靖政策的纵容下,德国纳粹兵不血刃地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那会儿约翰还觉得奇怪,明明书上说什么捷克斯洛伐克是当时是资本主义世界第七强国,拥有世界第二大兵工厂,几十个师的兵力云云。怎么会怂成这个样子,离开了英法的支持,就连抵抗都不敢尝试一下了吗?
现在约翰才知道,德国纳粹可不是单枪匹马,他们还带了波兰和匈牙利两个帮手呢。慕尼黑会议前,不光西部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人闹着要加入德国,北边切欣区的波兰人也与波兰政府眉来眼去,南边卢西尼亚的马扎尔人更是强烈要求回归匈牙利,甚至连主体民族之一的斯洛伐克人也在闹着要独立。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简直随时可能四分五裂啊。
约翰估计英法也是觉得抢救捷克斯洛伐克的成本实在太高了,才干脆放弃治疗的。不过,布拉格的政客们也挺鸡贼的,干脆扮出一副软弱可欺的受害者模样,把这个难题交给英法德意四个国手上了。反正无论最后结果如何,我都是受害者,责任落不到我头上,
可怜的大英帝国首相张伯伦,为了挽救和平积极奔走,最后却成了背黑锅的那个人。话说,张伯伦还真是挺委屈的,像他还有罗斯福这些精英家族出身的政治家,潜意识里以为作为国家领导人必然讲道理,所以希特勒也应该是一位讲道理的人。他们哪里能想到希特勒这种市井无赖会没下限到这种程度。
在慕尼黑会议上,希特勒可是口口声声地向与会众人保证过“苏台德地区是我在欧洲最后的领土要求”。结果刚签完协议几个月,他就出兵和波兰、匈牙利一起瓜分了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成了德国的小弟)。一国领袖也能言而无信到这种程度,估计那时张伯伦的“三观”都奔溃了吧。
约翰越想越同情张伯伦,要说绥靖政策,他的前任鲍德温才是罪魁祸首。结果因为爱德华八世退位的事,鲍德温拍拍屁股跑了。张伯伦这个接盘侠成了纵容、鼓励纳粹和希特勒的“罪人”。
人家张伯伦好歹利用这段时间加速了英国重整军备的计划好不好,没有他健全了雷达防御系统,加速了空军装备的更新,邱吉尔拿什么打赢不列颠空战?
当然了,现在的张伯伦根本不需要约翰同情,人家是欧洲和平的守卫者,正春风得意着呢。约翰要做的,是时刻提醒自己,即使像“慕尼黑阴谋”这样在后世看来完全错误的事情,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也有可能是正确和合理的。
自打去了小白宫,约翰就知道自己注定是无法置身于这场世界大战之外了。既然参与了进去,约翰自然会忍不住想利用自己掌握的“历史经验”避免一些可能发生的错误。
但是,一旦他这么做了,很可能以后事情的走向就会与历史上完全不同了。因此,他既需要借鉴“历史经验”,又需要学会自主独立地思考问题。
一味地依靠前世“历史经验”,“历史”迟早会发生变化。而完全按照自主判断来的话,又很可能会出现慕尼黑会议这样的情况——明明当时觉得正确的决定,最后却成为了天大的错误。
想要把握好这其中的度,对约翰的智商和情商都是个不小的考验。好在他现在还人言轻微,就算他想要改变历史走向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爸爸,爸爸,你万圣节那天会在家吗?”这时,小艾拉推开书房的门,把小脑袋伸了进来。
“现在还不知道,应该会在家吧。”约翰把小艾拉抱到腿上,开始翻起桌上的日程安排。
“去年你答应过带我去要糖果的,你不能说话不算话。”小艾拉不满意地噘起了嘴。
去年万圣节约翰就没能在家,是阿黛尔带她出门讨的糖果。现在艾拉早早地来提醒了,约翰怎么着也得安排出时间来陪陪女儿。
“好吧,爸爸答应你,今年万圣节陪你去讨糖果。你想打扮成什么?女巫、幽灵还是海盗?”话刚说完,约翰突然楞了一下。他想起来了,1938年万圣节,貌似会有大事情要发生啊。
1937全球速递 第八十五章 火星人入侵
1938年万圣节前夜,美国发生了一个后世被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们反复研究的大事件——“火星人入侵”。
前世,约翰一直把这一新闻传播史上最严重的“假新闻”事件当做笑话来看的,所以要不是小艾拉突然提醒,他都把这事给忘了。
历史上,在1938年10月30日,也就是万圣节前一天的晚上,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网的著名电台节目《墨丘利广播剧院》播出了一档根据小说《星际战争》改编的广播剧。
可能是为了契合万圣节的恐怖气氛,栏目制片人韦尔斯在其中加入了模拟新闻播报的桥段。在广播剧开始几分钟后,突然“插播”了新闻公告,播音员用颤抖的声音告诉听众:美国正在遭受外星人的入侵,火星人以“死亡光”为武器要彻底摧毁地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