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小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那老头被李逍盯的有点头皮发麻,“老朽眼睛不花视力很好。”
“听说你经验丰富?”李逍收回目光,笑问。
“我出生之时就是生在海船上,打小便开始跟船,十岁开始就是正式的水手了。跑登州入新罗航线已经跑了五十年,当船长也有三十年时间。”
李逍听的不由肃然起劲,不为别的,就为他跑了五十年海船居然还没挂掉,这个人就够传奇够值得钦佩的。
这年头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都还不够发达,跑个长江运河都还经常容易翻船,更别说跑海上了。哪怕这老头五十年来都只是沿海海岸行做近海航行,可都非常了得了。
五十年居然能一路平安的捱过来,不容易。
“佩服,老船长居然跑了五十年海。”
老头有些落寞的道,“没什么值得佩服的,虽然跑了五十年船,经历了许多大风大浪,可到老了还是晚节不保,栽了。”
赵持满在一边简单的解释了句,“王船长去年带着一条船想直航百济,结果在海上飘了三天后,发现偏离了航线,然后遭遇了风暴,船被风浪打碎了,一船人除了他,全死了。他抱着块木头飘到了百济,大难不死。”
老王头回国后,整天在扬州港口的酒馆里醉生梦死。直到有一天,赵持满来这里寻找经验丰富的海船船长。老王本来是没有兴趣再出海的,可后来听赵持满说船东的船改造的很神奇,可以当七面风航行,甚至不惧风浪,而且船东还有可直航百济的法宝。
这些深深吸引了老王,于是他才扔下酒坛子,跑着赵持满去了洪州的船厂,见到了改装过的新船,发现这船确实远超他见到的许多船更适合航海,然后他毅然的回到扬州,利用他多年的人脉关系,招募到了许多经验丰富的船员水手,回到洪州把船驶到襄阳来等李逍。
“你真有不怕迷失方向的法宝?”
大海里航行,方向很重要。白天有太阳,晚上看星星,老王头懂牵星术,能用牵星板测方位,但是在阴雨天的时候,老王就只能凭感觉航行。若是以前那般沿海岸航行的话,还能参照海岸上的参照物,或凭借着多年经验绘制的海图航行。
但他想要闯一闯,想直航百济,那就要闯入深海之中航行,而在深海里可没有什么参照物。
上次他的失败,就是因为遇阴雨而偏离方向,再又遇上了风暴才出事的。
“我确实有这样的法宝。”
“快拿给我看看。”老王急道。
李逍微微一笑,并不答应。
赵持满在一边道,“你也已经见识过我们三郎的这条船了,经过改装过后,已经十分神奇了。”
“确实很神奇,特别是这风帆极为了得,不过要直航百济,关键还是怕迷失方向。”
“我有一宝,可不惧迷失方向。此物名为罗盘,可在海上指向南。”
老王有些疑惑,“难道是司南?可是司南在海上根本无法使用。”
指南针的前身就是司南,早在战国之时已经问世了。不过这种由天然磁石加工而成的圆勺形测向器,并不适于在波涛起伏的海上使用。
而李逍利用穿越客的便利,直接把罗盘针拿了出来。不论船舶如何摇摆,罗盘的指向效果相当稳定。
有了这个,便不用再只是盯着天上的星星看了。
“给我看看。”老王眼睛瞪的许大,激动的嘴唇都发抖了。若是早有此物在手,他上次就不会迷失方向,也不会翻船,那一船人更不会死了。
“给你看看也无妨。”
罗盘指南针这东西并不神奇,许多发明其实只是没有打破那道壁垒而已,有的时候,真的只是差一层膜没捅破而已。
老王接过李逍递过去那只不过一只大饼大的罗盘指南针,左摇右晃认真观察,最后干脆二话不说就往船上跑。
李逍也没阻拦,这人看着有股子钻劲,这样的船长确实是他想要的。
老王上船后,这里跑跑那里转转,过了一会,发出了激动的尖叫声,兴奋的尖叫后,是狂喜的笑声,没多久也变成了鬼哭一般的狼嚎惨叫。
一会笑一会哭。
老王哭的很伤心,他发现李逍真的没骗他,这东西真的可以在海上指明方向。他伤心的是这样的东西怎么没有早点发现,要是早发现,他去年就不会出事了。
赵持满小声问,“这样的神器就这样给老王头了?”
“要不呢?”
“如此利器,怎么也得郑重再郑重啊,应当让老王先签个契约,或者让老王送两个孙子到你府上质押着。”
李逍摇摇头,“不必,有些东西其实早晚会被人发现的,再说分享给大家也不错嘛。”
赵持满无语,“你知道这些东西有多么的神奇?如果拿去卖,有多少海商会愿意重金买?你就是卖一千贯一个他们都愿意。”
“我知道这东西的厉害之处,不过这东西也就是一锤子买卖,而我也没想过要放弃这机会啊。我这次来,可是带了好多个航海罗盘,正好可以一路推销到登州去。”李逍笑着道。
赵持满倒有点傻眼了。
“有钱干嘛不赚呢,现在不赚,等下次别人琢磨出来可就没机会了。你说一个卖一千贯会不会有点贵啊?”
“你看卖给谁,如果给那些大海商,一千贯算不得什么。”
大唐有不少海商,尤其是那些跑南海的商人,更有钱。有些商人不但跑南海,甚至直接跑到波斯湾去,靠着一代又一代船长们传下来的海图航线,他们打开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广州有很多大海商,如果把罗盘拿到广州去卖,肯定不用担心买主。”
“嗯,趁这罗盘还没有被人仿制之前,得多卖点出去,这个事情我就委托给你,你安排点人手,到大唐各个港口去卖。能卖多少个就卖多少个,咱们先狠捞他一笔再说,小点的港口几百贯也卖,大港口千多贯也卖。”
“三郎你手上有很多这种罗盘吗?”
“时间匆忙,做的有限,也就几百来个吧。”
“几百个?”赵持满瞪大眼睛,嘴巴里都能塞进去一个拳头了。
一个买几百上千贯,那几百个罗盘,得卖多少钱?这不得卖上几万十几万贯?
“我估计卖不到太多钱,刚开始可能有不少人抢着要,但这东西要说技术含量也不算太高的,若有心参研仿制还是不难的。到时有人仿制出售,我们的就不好卖了,价格肯定会不断下跌的,最终一个能卖上十贯都不错了。”
所以李逍想的也简单,干一锤子赚一笔就算了,能赚多少就多少,打个时间差,趁别人山寨他之前,先到各个港口找那些海商们圈一笔。
赵持满大叹李逍阴险,不,是精明后,进了趟襄阳城,然后告诉他,三百多个罗盘已经安排出去了。
老王在木兰舟上又哭又笑了半天之后,就开始催李逍早点起航,他迫不急待的想出海试验下这罗盘的功效了。
李逍倒也想早点走。
但他来到襄阳的消息,还是走漏了。
不但襄州刺史与一群同僚来宴请他,而且襄阳的不少豪强大族也来请他。李逍跟这些人也不熟,可人家来请,也不能不理会。
那些土豪世家李逍可以不理,但刺史还是得拜见下的。
襄州刺史不是别人,而是武氏的兄长,武氏虽说还没当上皇后,可已经进位宸妃,大家都知道这位肯定能当皇后的。
武氏的兄长武元庆便升任了这襄州刺史。
武元庆对李逍很客气,因为他妹妹武氏交待过他,李逍是自己人。武元庆没什么本事,全凭着父荫当个小官,然后现在又凭着妹妹的得宠,才做上了这刺史之位。
武元庆没什么本事,但很喜欢钱。
他听说李逍要去百济为官,长安的长孙无忌等许多元老勋戚们凑了十万贯给李逍,于是也想搭个顺风车。
“百济那边真的大有可为吗?”武元庆一副咱们哥俩好兄弟的模样。
“朝廷是有意要把朝鲜半岛纳入我大唐疆土的,那里现在已经实置州县,还有二十万兵马在用兵,可以期待的是,十年之内,三韩半岛必被我大唐征服,到时那里会成为我大唐的第十一个道,朝鲜道。”李逍对武元庆说的是实话,朝廷上下确实没打算放过这块肥肉,一旦征服,那就必然是直属地,而不再是羁糜州。
“祥瑞兄,哥哥我这里也有几千贯子钱,你看能不能也搭个顺风车,投你那去?”
“可以,当然可以。”李逍倒是来者不拒。
:。:
逍遥小地主 第343章 武家兄弟
“那祥瑞兄觉得我是在百济投钱买地好,还是买矿好?”武元庆眯着眼睛问。李逍瞧他那肥头大耳的样子,心里就有点厌恶。据说这小子以前曾经跟自己的弟弟还有两个堂兄弟一起欺负武氏,让武氏心里留下了严重的阴影。
这种连妹妹都不放过的人渣。
“我不建议现在买地,因为现在朝廷暂时只打下了武珍州和居烈州两州,再加上一个耽罗岛而已,但朝廷已经先后发行了两次债券,募集了二百万贯钱,都是用百济那二州的田地和俘虏抵押的。”
那两州也就那么大,现在已经没什么好地了。
至于矿,长孙无忌他们刚投了十万贯给李逍,矿也被他们占的差不多了。
武元庆听的有些急。
“我就八千贯钱,买不了地也买不到矿吗?”
李逍笑笑,“因为现在长安许多勋戚高官们都看好百济那边的未来,因此不少钱往那边投,如今导致那边的地和矿都已经难求了。做为兄弟,我倒是有个好建议的。”
“能赚钱吗?”
“能,而且能赚大钱。”
“那快说。”武元庆一听说能赚钱立马抖动着满脸的肥肉问。
“大家都往百济去,现在再跟着去百济就有点晚了。在前头的人已经把肉分完了,再跟着后面就只能啃点骨头甚至是喝点汤了,这没什么意思。我们得换个思路,比如说兄弟你在襄阳,应当发现最近路过襄阳的人很多,不少就是往百济去的队伍。”
“没错,确实不少。”武元庆连忙点头。
“是啊,他们买了百济的田,百济的矿,总得管理经营嘛。现在各家陆续派人过去了,这边人过去,回头那边还会运回奴隶、矿产、金银等许多东西来。你说,这其中是不是有商机呢?”
武元庆想不出来。
“快说说什么商机?”
李逍不由的对这小子的愚笨叹息。
这就好比历史上美国西部淘金潮一样,许多人跑到西部去淘金,但是并不是所有去淘金的人都赚钱了。而有些人就发现了不一样的机会,他们没跟着去寻找金矿,而是做起了淘金人的生意。
比如在西部建起了小镇,开起了商店等等,向那些淘金客出售各种装备、食物等。
虽然不比有些淘金客一夜暴富,但却仍然是个极赚钱的买卖。
“我觉得咱们兄弟可以建个船厂,造船卖给那些去百济的人。甚至可以组建一个自己的船队,专门跑百济运输货物。”
“这样能赚钱?”武元庆怀疑。
“当然能赚钱,有需求就有市场啊。大量的人往百济跑,对船只来说就是需求大增,而原有的这些已经无法满足这新增的需求了。咱们顺势做造船和运输买卖,自然就刚好赚这钱。”
“而且从长远看,以后朝廷肯定能打下越来越多的百济、高句丽地,甚至说不定将来连新罗、东瀛也会灭掉,那时整个东海都是我大唐疆土,那个时候,涌往海东的人将是现在的十倍百倍甚至是千倍,两岸的人货往来必将更大啊。”
武元庆听的很心动。
“我只有八千贯,能做这生意吗?”
“能,虽然少点,但我们可以拉人合伙啊。人多本钱大,咱这生意也就更大,赚的更多。”
武元庆不是个什么好的合伙人,但谁叫人家是武氏的大哥呢,武家现在可是最强的后戚了,拉上他们挺方便。
尤其是李逍看中了襄阳这个地方,襄阳离长安近,同时这里离洛阳也不远,再一个这里顺水就能进长江,距离巴蜀也近。
在这里建一个造船厂很方便,巴蜀等地有极好的造船木材,从巴蜀伐木之后顺江而下,运到襄阳来方便。造好船后,顺江而下也方便。
武元庆正好又是襄州刺史,有这样的一个地头蛇坐镇,造船厂自然是更加便利的。
“码头上那三艘新式木兰舟看到过没?那就是我设计的新式海船,适合航海,这船抗风暴能力更强,而且风帆经过改良后,能够当七面之风航行,非常厉害。咱们造这种船,肯定不愁销路。”李逍诱惑着他道。
“我拉元爽、惟良、惟运他们进来一起干如何?”
武元爽是武元庆的亲兄弟,武惟良和武惟运是他们的堂兄弟,四兄弟现在都在各地任刺史,都是沾了武氏的光。这几兄弟当官的本事没什么,不过听说捞钱的本事都挺厉害,毕竟武元爽兄弟的老爹武士彠以前可也是做生意的,是个很成功的大商人,只是后来弃商从政,资助李渊,于是成为了大唐新贵。
“我们可以多拉点人来,本金大,这规模也大,到时造船快,赚的也多。另外多拉点人,这船厂也多个后台背景。兄弟你说是吧?”李逍笑着道。
“嗯,这话不错,不能吃独食,有钱大家一起赚嘛。”
于是乎,李逍就建议了一些合伙人名单,最后他又提出建议,自己以新式木兰舟的设计图纸入股,李逍占一股。
而武元爽决定凑一万贯钱入股,也占一股,他那三兄弟各出一万,各占一股。再拉一些股东进来,总之就是一股值一万贯。一成股也可以拆成多股,多拉些勋戚贵族进来合伙。
李逍自己一毛钱不花,一个人不用派,只是一些图纸就能价值一万贯,他自然是非常满意的。武元庆虽然有点蠢,但这方面却又挺大方。
虽然不知道他究竟是真大方还是假大方,但李逍姑且信之。反正也没真投什么钱进去,若这事能成,最好,轻松能赚一笔。若不能成,武元庆坑他,那他还可以武宸妃告状去,武元庆敢坑自己,肯定不敢坑他们的宸妃妹妹。
敲定好计划好,李逍第二天便在老王的着急催促之下,扬帆启航南下了。
站在船头上,李逍面带着微笑向在码头上送行的武元庆挥手告别。
“三郎真相信他?”赵持满对武家几兄弟不太喜欢,这几人的名声向来不好的。
“我不相信他们兄弟,但我相信武宸妃,他们也许敢坑我钱,但武宸妃肯定不许他们这样做的。”
“三郎似乎对武宸妃很信任?”
“谈不上信任,只是我现在对武宸妃还挺有用的,她自然会关照下我。”李逍并不隐瞒什么。
赵持满看着李逍,觉得有些看不太懂他。
他跟程咬金、薛仁贵、苏定方、李绩这些山东军头们走的很近,可跟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来济、于志宁这些元老们又一样走的近。同时他跟李道宗、玉濑这些宗室也常往来。
而现在又跟武宸妃和武家人主动拉这么近,似乎是在处处逢源,到处投机。
“其实我不过是个小胳膊小腿,谁也得罪不起。只要别人不惹我,我都愿意跟他结个善缘的。但若是惹我,那我不管他是粗胳膊还是壮腿,肯定会拼命。”李逍直言道。
赵持满听后很服,这种行事之风,挺有个性的。
:。:
逍遥小地主 第344章 老仇人
江上行船的日子其实挺无聊的,虽说是能载六七百人的新式木兰舟,但远不如后世许多普通的柴油渔船。
船舱狭小,速度也不快,硬式风帆带来的行驶感受也不太好。江上风大点,都已经摇来晃去,李逍都不敢想象,这船到了海上那得摇成什么样子。
可那船长老王头却说这改进过的木兰船已经挺好的了,这让他非常无语。
不过在江上行船唯一的好处就是能尝到很多江鲜。
一边行船一边打鱼,这时的长江还真是无污染的,水面清澈无比,江里的鱼也多。一网下去,总能捞到不少鱼儿。甚至闲的无聊,还能跳到江里去洗澡游泳。
清蒸、红烧、水煮、大锅炖、油炸·······
闲的无聊的李逍倒是干脆充当起了厨子,他的手艺那是没的说的,船上那二百来人,现在每天除了被赵持满操练外,就剩下等着吃李逍做的鱼了。
今天捕到了不少鱼,很肥很鲜,李逍直接让几个少年把鱼剁成大块的鱼段,然后加点姜放大锅里煮,再扔点葱,扔点辣椒下去。
大铁锅的锅沿上,把一团团面饼子糊在上面。
等鱼炖香了,这面饼子也熟了。饼子浸着鲜美的鱼汤,就着大块的鱼肉,吃起来那叫一个爽快。
“郎君,再讲一段封神榜呗。”
一群家伙个个光着膀子坐在甲板上,天气炎热,舱底更热,还是在甲板上凉快,可惜甲板不大,只能轮流上来吃饭和凉快了。
一边吃饭一边听李逍讲封神榜,是这些天他们操练之余,最大的爱好了。特别是一边听故事一边吃饭,感觉最下饭了。
“昨天讲到哪了?”
“讲到那个酒池肉林了。”有人马上道。
李逍笑笑,一边瓣着块面饼,一边开始讲封神榜。讲这故事倒也不是完全闲的无聊,他出京时是答应过楼观道宗圣观和玉濑的,出京之后要继续把封神榜的稿子寄回长安,保证报纸连载。
“书接上回········”
李逍讲,然后一群人在下面听,还有人专门负责记录。记录下来的内容李逍会做下检查,稍做增减修改,然后就寄回长安去。现在他已经习惯当甩手掌柜,没空也没兴趣亲力亲为的写封神榜了。
讲完一回书后,那群家伙有些不舍的下到舱里去,该换另一拔人上来吃饭和听故事了。不过李逍每回书只说一回,第二回,一般都是由替他抄书的张葱或刘蒜两少年来讲,他们讲的没李逍好,但总比没的听强。
“三郎,前面不远就要到扬州了。”赵持满过来。
“这么快就到了?”
“这船快,老王头的技术也好,他把船开的飞快,连夜晚都在行船,巴不得马上就能出海试试这船的厉害呢。”
李逍望着前方那浩浩荡荡的江面,不由的感叹,“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富甲江南的扬州就要到了。”
“扬州刺史房仁裕已经派船过来迎接了。”
房仁裕是已故名相房玄龄的族兄,早年曾是王世充,后改投唐朝。历官潾州刺史、陕州刺史、扬州长史等职,在去年李逍刚发现自己穿越了的时候,他的前身其实正是被这位房长史带兵给追杀的。
当时是在江南,婺州刺史崔义玄与房仁裕一南一北夹击陈硕贞的义军,将这支受灾饥民组成的叛军绞杀。
房仁裕去年还是扬州长史,后来受房遗爱谋反案牵连被夺职流放岭南,结果没多久这个案子又有了变化,连房遗爱的胞兄房遗直都召回京城恢复梁国公爵位,房仁裕也就起复,而且还凭着去年的平乱之功,升任了扬州刺史。
当初若不是房仁裕和崔义玄,那个李逍就不会被追杀逃亡最后死掉,这个李逍也就不会有机会来到唐朝了。
对房崔二人,李逍可没感激,只有反感。
“房刺史的夫人是太原王氏。”赵持满又提醒了一句。
太原王氏以前高不可攀,而现在这阵子嘛,倒是有点过街老鼠的味道了。王皇后被废,前国丈王佑仁贬为庶民流放岭南,连累着河东柳氏和许州崔氏也倒了大霉。
房仁裕却年因为侄子房遗爱谋反,已经被贬去了一趟岭南,运气好半路又被召回来了。
而现在不想妻子娘家太原王氏又出事了,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了。
不过好在房仁裕的妻子是皇后的堂姑母,她跟李逍的兄弟王方翼关系更亲一些,是王方翼的亲姑母。
房仁裕也知道长安大地震,太原王氏皇后这一支算是垮了。
李逍是皇帝宠臣,这倒是人人皆知,而李逍跟王方翼又是结义兄弟,房仁裕这个时候不免就是有点病急乱投医了,连李逍都不放过,想要到处拉关系了。
“房刺史为人如何?”
“名声不错,为人清廉公正,而且很有吏干,为官多地,一直声名不错。”按赵持满的话说,若不是因为有个兄弟叫房玄龄,其实房仁裕早就入朝做到尚书或九卿了。
只是因为房玄龄怕人非议,以前才一直压着自己这位兄长,让他多年来一直在各地担任刺史之职。
不过扬州刺史虽也是个刺史,但也不是一般刺史。扬州虽不是大唐三都之一,可富甲东南,其富裕程度甚至超过北都太原、东都洛阳,能主政这样的大州,也可见他的能力是受到认可的。
“婺州刺史崔义玄你熟吗?”李逍突然问。
“崔刺史是清河崔氏嫡系出身,隋末曾投李密,后劝李密将黄君汉归唐。贞观初,任左司郎中,曾有韩王府长史,当今即位后,出为婺州刺史。”赵持满倒是对崔义玄的情况挺熟的。
李逍的神色不太好。
“我曾游历江南,去岁方归关中。在江南之时,曾亲眼见过崔义玄率兵镇守反叛的饥民之酷烈,他暴虐残杀变民,犹类朱粲。”
朱粲也是隋末的一个反王,这个人就以凶暴残忍出名,反复无常,最爱虐杀,甚至吃人,曾在隋末自称楚帝,率着一支叛军到处裹挟民众,四处攻城掠地,如同蝗虫一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