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小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两大都护府调集了几万唐军以及回纥、铁勒、突厥、处月等诸部骑兵,从西面杀过来。
一时间,青海之地,唐军东西两大军团多达二十万兵马。
既有精锐的大唐府兵,又有骠悍的游牧骑兵,就算是吐蕃和吐谷浑也很强悍,可毕竟兵少,两面夹击之下,大败。
“斩首四万余,俘虏八万多,吐蕃残兵败逃回逻些,吐谷浑境内再无抵抗,一战功成也。”
李治的声音里有说不出的兴奋。
一战灭国。
虽然太宗在贞观八年时,曾派大将李靖、薛万彻、柴绍等人也灭过一次吐谷浑,但当时大唐却还没有能力真正的控制吐谷浑,最终也不过是击败而不能灭亡,老可汗死后,大唐册立了一个新汗,可不到三十年,吐谷浑依然还是失控了。
现在多好,吐谷浑的可汗已经举族前来长安,吐谷浑之地的反抗者尽败,再无人可阻碍大唐对吐谷浑的控制了。
东有陇右,北有河西,西有安西、北庭,大唐早已对吐谷浑实现了三面包夹,现在已经可以安然的吞下这个胜利的果实了。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武氏也替皇帝高兴。
“哈哈哈,自朕继位以来,先灭百济,再亡西突厥,又吞新罗,如今再并吐谷浑,哈哈哈,这份武功只怕是先帝也要称赞一声了。”
“陛下打算如何处置吐谷浑之地呢?”
“自然是直接设州置县,政事堂诸相公的意见也与朕相当,都认为可以直接吞下了。朕此前问过李逍,如果吐谷浑拿下后如何处置,他建议直接设立青海道,将青海道划分九个州,分州置县,驻派府兵,移民屯田,设立牧马监等,朕觉得很不错,如今已经让政事堂按此规划。”
设州置县很有必要,但是否特意新设一道,这个在政事堂却还是有争议的。政事堂多数意见是认为没必要特设一道,而是建议把吐谷浑拆分,并入陇右、剑南、河西、安西各地。
李逍却是认为很有必要,专设一道,则意味着这块地方在大唐将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朝廷也会更加重视,会投入更多的力量进去,对这块地方也能更加稳固。
“贞观之时,天下划为十道。陛下继位后,又先后增加了安东和辽东二道,再这两年,又把各大都护府都划为道,如此一来,便有了十六道,若再加上这青海道,那我大唐便将拥有十七道之地了。”
“是啊,贞观之时分天下十道,如今已然十七道也。”李治说起来,还是有些洋洋自得的。
虽然这新设七道,皆在边疆,除了安东道现在比较稳定富庶,其它六道还很偏远蛮荒,可李治还是认为,这是份很大的功绩。
李治是很有雄心的,如今他正当壮年,三十而立的年纪,朝中无元老掣肘,外无强藩压迫,可谓是雄心万丈。
“皇后,之前李逍的那篇奏章你也看过了,他认为朝廷此前虽设道,但道一级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衙门和主官,朝廷依然是州县二级的区划,如今大唐疆域越来越大,虽然几番并简州有到,可依然有近四百州和一千余县,朝廷直接管辖这么多州属实是有些过于困难了些,你觉得他提出的建议如何?”
武氏想了想,“这个事情臣妾也考虑了许久,觉得李逍的建议不错。”
逍遥小地主 第428章 内相
李逍的建议是充实道这一级,而不再只是个虚设。
要充实道,首先就得设立常备的道级衙门和派驻常设官员。李逍的建议是在道设立三大衙门,即监司和、藩司、帅司,监司的长官即观察转运使,主要负责一道的财赋和监察,因此长官的官职为观察、转运使,这本来是两个已有的临时官职,一般是非常设,临时差遣。
观察使主要是考核监察官员,而转运使则为负责财税征收和转运,二职合二为一,那么就掌握了一道的财赋和监察大权。
藩司的长官则是承宣布政使,专管一道的行政、田土、户籍,沟通督抚各州县。
帅司的长官则是经略安抚使,经略安抚使掌军府、军屯、兵籍、武备等事务。
三司衙门各司其职,分掌监察财赋、民政、军事,各衙门下又各有继分的分司衙门,比如观察转运使衙门下,还分有专门的漕司衙门,负责财赋转运,有专门的仓司衙门,负责钱粮存储,有专门的察司衙门,负责考核监督官员,有专门的刑司衙门,专门负责刑狱诉讼等。
这些衙门,就相当于是过去州里的六曹,只不过加以细分,然后按职能分属三司衙门。
李逍对道级衙门的设立有一套详细的说明,李治和武氏都是详细看过的。
“陛下,臣妾以为已经考虑的很周到了。”
“是吗?”李治沉吟着道,“但朕以为,三司衙门其实精简为两司就够了,监司和藩司可以合二为一啊。”
“陛下,如此不妥。”武氏劝说道。
道不同于州,天下有近四百州,但道却只有十七道,尤其是精华之地仅十道,大唐近八成的人口钱粮都集中在这十道之中。这就意味着道一级的权力会很大。
以前朝廷设十道,而不实设道一级衙门和常设官就是考虑到这一点的。
其实在道以前,隋时就已经有行台这一个州以上的机构,唐初也有行台,甚至还有大行台。
一个行台管辖数州十余州,一个大行台甚至管辖几十州,李世民就曾任过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之职,几乎把半个中原都给管了,权力极大。
后来一统天下不久后,朝廷就把大行台、行台给废了。李世民划分十道,但也没再设过道一级的常设衙门和官员。
“监司负责考核官员以及财赋转运,而藩司只负责行政、户籍等,臣妾觉得这个分工不错,既避免权柄过大,还能互相平衡。”
一个管官一个管民,管民的不能管钱,管官的却又不能管民,权力分割之后,二司都不会权柄过大,尾大不掉。
至于说帅司,经略安抚使常设,武则和李治倒都没有怎么在意。
毕竟李逍已经早防范了武人专权的可能。
帅司衙门的权柄其实并不大,因为帅司虽说是管一道的军事,但事实上帅司管不了多少事。
大唐的府兵分驻天下,是由十二卫来管的,但本身十二卫的高级军官也管不到下面军府,各军府在非战时都是相对独立的,由各军府的折冲都尉们管理。
而他们也只有统兵权而已,并没有调兵权,调兵权是握在兵部手里的,跟十二卫并不相搭。
就算是十二卫的大将军,平时也都没法调动本卫的府兵。而各军府的折冲都尉们虽然平时管着本府的府兵,但没有兵部的兵符,没有本卫的军令,也是无法调动一兵一卒的。
真要打仗,兵符合一,而且多是抽调各府府兵集合,然后由皇帝选派将领统兵出征,在这套制度下,统兵、调兵、选将的权是分开来的,兵和将又是分开来的,兵和粮草、武备更是分开的。
再加上府兵平时耕地,战时出兵的特征,更导致了唐朝的军官很少能把军队私有化。
现在在各道设一个帅司,常设一个经略安抚使,但也并没有打破这一套制度。
经略安抚使仅相当于是兵部在各道的一个派出机构的主官,他们平时的职责就是管理兵籍,负责点选府兵,战时则负责动员征兵,后勤保障。再有就是能够管理一道的乡勇土团之类的。
帅司的权力是不大的,更不可能拥兵自重。
但设立这个帅司又是有必要的,能够总抓一道的军事方面,搞的主要还是后勤保障这块。
道内各军府,依然还是受兵部、各卫的双重管辖。
不过道一级官衙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各分司能够直接管辖下属的各州县里的分管业务了,比如说漕司,能够管全道各州县的漕运,仓司能管全州的仓储等等。
既是条条又是块块。
朝廷中央呢,不必再垂直管理近四百个州的具体事务,而是只对接这十七道就好了。
“那么边疆六大都护府是要撤消了吗?”
“嗯,各道正式设三司衙门,派出三使的时候,都护府也就可以改名了。”
都护府和都督府其实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在边疆要紧之地,出于军事需要设立的,长官既管军也管民,这是考虑到特殊性,为便于守疆。
可如今形势变化,如果实设到道一级衙门,那么就算不再设都督府、都护府,其实边疆诸州,也不再是各自独立的,道级的衙门一样能总管一片地区的行政和军事防御等。
“那明天召李逍入宫来,再和他详细谈谈这三司的事情。”
“好。”
“到时臣妾还要亲自向李逍问罪呢,居然教导太子饮酒。”武氏仍然是没忘记此事。
“算了吧,一点小事,男人喝点酒更有气概。”
“可太子才七岁不到。”
·······
政事堂。
李义府有些阴阳怪气的用手指敲着桌子,“诸公知道现在长安坊间如何称呼李逍吗?”
“称呼李逍的不是什么样的都有吗?”
鬼见愁,活阎罗,还有能臣干吏,奸佞之臣等等都有,反正李逍这人在长安城里,赞誉者有之,鄙夷者也有之,总之就是褒贬不一。
“李逍现在又有一个新称号了,有人称他为内相,说他是天子私人。这啥意思?不就是说他李逍虽没拜相,没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可却已经实际是宰相了吗?”
李逍确实没拜相,可李义府觉得李逍还真就是个宰相了,因为皇帝事事都要跟这位秘书监商议,甚至经常把李逍想出来的各种想法抛到政事堂来堂而皇之的商议,甚至还要推行。
许多时候,李逍的话甚至比他们这些宰相的话还受皇帝重用,这不是气人吗?
当初费了那么大劲,没让李逍当上兵部尚书,可人家现在依然成了内相。
“要我说,还是得把李逍赶出长安城去,最好十年八年都别让他回京最好!”
逍遥小地主 第429章 保守
江湖越老,胆子越小。
年纪越大的人,越容易保守。
政事堂里的宰相们已经不能容忍李逍了,坊间内相之名,更是让他们如坐针毡。在这些大佬们看来,李逍这是不守规矩。
没有人喜欢那些不守规矩的人,这就如同在狼群中,头狼总是最提防年轻而又强壮的公狼一样。
“李逍不是向陛下提出了这个实道计划吗,那干脆就让李逍去当个经略安抚使算了。”李义府道。
相比起李绩、李道宗这样威望重资历高的宰相,李义府这样没什么根基的宰相,更加的不能接受李逍这样的内相存在。李绩可以高姿态,但他却无法容忍。
“李逍刚从安东道节度使任上回来,你让他再外放个经略,这怎么可能,他又无罪无错,让他如贬谪一样去做个经略不太可能,陛下也不会同意的。”宇文节觉得不妥。
道一级的三使中,经略安抚使虽然号称节帅,但实际上却是最没实权的一个。李逍既然都已经是内相了,让他外放做个无权节帅,这不现实。
“那就让他做观察转运使!”
三司的品级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正三品,这个品级比原来的大都护的从二品略高,但也是考虑到中央六部九卿的长官也才三品,甚至政事堂的许多宰相也才正三品,因此便没再定为二品。
而大唐上州的刺史是从三品,三司长官自然不能比下属刺史还低,于是最后便定在了正三品。
观察转运使负责一道的官员监督考核以及财税转运,说来这是权力极大的。
不过没有民政权的观察转运使,权力也还是受限的。
“观察转运使比起承宣布政使来说,倒是还略权重些,只不过让李逍去哪道?”
“干脆就去青海道好了。”李义府道。
宇文节连忙摇头。
开什么玩笑呢,虽说青海是打下来了,可那里有什么?
虽说地方很大,可有多少人口?
全加起来,都没一百万人口的穷偏地方,让李逍去做个观察?李逍肯吗?这不是明摆着告诉人家,李逍这是被贬了吗?
“我看啊,咱们还是得大度点,既然要让李逍出京,就得让他愿意。别再说什么边疆之地了,那种地方李逍是不肯去的,皇帝也不会肯的。要去,只能安排个富庶之地。”
宇文节还是比较老道的,知道李逍如今受宠。若说随便把李逍打发到哪个地方去,那不可能。
李逍无错无罪,总不能把人家贬谪,得有理由啊。
既然不能贬,那就只能捧。
只说李逍才能出众,有治理地方的干才,让他主掌一地,发展地方,这才是正经理由。
“河东、河南、河北?还是淮南、山南、江南、岭南?”
除去边疆诸道,其它地方倒还都不错,但黄河以北比起黄河以南要富庶,而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又要比长江以南更富庶。
如岭南、剑南、山南这几道,虽然也有几个比较富裕的州城,如益州、广州、荆州等,但总体来说,还是远不及中原之地的。
让李逍去河东河南河北这几道,那就真是太优选了。
“剑南道如何?”
剑南道那可谓天高皇帝远了,毕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把李逍扔到剑南去,一年都未必能回来一次,而且剑南那边西南是吐蕃,东南是南诏,都是不安份的,境内又多蛮夷部落,足够让李逍忙活的了。
“不妥!”
许敬宗却出声反对。
“剑南靠近吐蕃和南诏,若让李逍去那边,以他那性子,只怕正好给他机会闹事了。无事他还要生非呢,若让他在那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搞不好他就要搞事情,到时我们还得被他牵着鼻子走,更烦人。”
想想李逍在安东,就三千老弱,他都有本事在那搞风搞雨,不但镇压了百济人复国,还把倭人大败,又趁机吞并了新罗,愣是把一盘死棋给折腾活了。
让李逍去了剑南,谁知道他到时会怎么折腾,而大家并不认为李逍每次都会有那么好的运气的。
万一他点了火,最后却无力控制,那会烧到长安来的。
“要我说,还是让他去岭南道吧,岭南也远,但那边相对来说环境较好点,不容易有机会让李逍搞事情。”
“我看可以,让李逍做岭南观察转运使,让他去那边监督那些岭南的酋长们去,再替朝廷好好的征征税赋。广州港自南北朝以来,皆为大港,可如今朝廷收到的税赋却还不及赤山港这样一个新开港三年的商港,广州的人口也已经破了十万,这可是我大唐继长安、洛阳、扬州、益州之后,第五个破十万人口的州城,但税赋却太少了,让李逍去那边收税去。”许敬宗捋着胡须道。
广州是南道通夷海路的大港,每年进出的商船无数,但收的税却极低。兼之岭南那边还有许多俚越和汉人豪酋早年归附朝廷后,被朝廷授予官职,导致岭南那块地方,虽说早就是朝廷直辖的州县,但俚越土人的势力,以及那些数百年的汉人豪强势力极强,比如说冯氏、冼氏、陈氏等。
在早些年经历了岭南土酋叛乱后,这些土人的势力虽然削弱了些,但依然还是很强的。
朝廷在那边的真正控制力不强,甚至有些偏远的州县,也就只能控制个州城县城,其余的地方,那都是那些土人和黎越人说了算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控制力难以增强,税赋征收更就别提了。
每年的税赋都征不齐,甚至人口清点登记,田地丈量造册等工作都做不下去。
而那些岭南人私采矿产,也往往并不向朝廷上课。
岭南道还是大唐唯一一个到现在都还是禁止铜钱流入的道,那边以旧铜钱和银钱为主。
岭南有太多问题了,虽然一年形势比一年略微有些好转,但是改变还是太缓慢了。
李逍不是有本事吗,那就把李逍扔过去好了,让他去监督那些土人刺史、县令、都尉们,让他去向岭南人征税,让他去把岭南的财税转运到两京来。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
逍遥小地主 第430章 拒绝
“岭南道观察转运使兼盐铁使?”
东宫。
李逍听着兵部侍郎郭正一的话,露出了几分惊讶之色。郭正一是现任的兵部侍郎,他此前任秘书监。本来李逍这次回来是要拜兵部尚书的,结果最后被众臣反对,结果便让秘书监郭正一捡了这个漏成了兵部尚书,然后顺理成章的又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政事堂成了宰相。
而李逍,最后则接替了郭正一的秘书监,又兼太子詹事。
因为这层关系,郭正一对李逍倒还是很客气的,甚至有点感激。要不然,他的资历,可未必有机会进政事堂。
今天,他就是受政事堂宰相们之托,过来跟李逍谈判的。
“这是政事堂通过的决议任命?”
“是建议。”郭正一笑道。
朝廷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已经不在吏部而在政事堂宰相手里,而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就在皇帝手里了。
但宰相们也是有建议权的。
“那我可以不接受这个建议了?”李逍呵呵一笑。
“岭南之地有些特殊,地极广,可朝廷的控制却很弱,这个情况极须改善,但多年来一直没有什么进展。李宫保你年轻力壮,能力出众,尤其是充满干劲。想你在安东,三年时间,却为大唐经营出了一座大粮仓啊。”
“盐铁使又是怎么回事?”李逍问,按他所知,大唐可没有盐铁专卖制度,所以盐铁使这个职务不应当出现的。真正的历史上,盐铁使这一职,是出现在中唐了,那是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战事不断,朝廷财库空虚,于是不得不广扩财源,最后便有了盐税茶税等专卖重税出现,靠着盐税,当时可谓是挽救了李唐王朝,支撑着他们苟延残喘了多年。
“考虑到岭南道的特殊,那边之前一直都是铜钱禁流入区,朝廷诏令,铜钱不过岭,多年来,那边以银钱蛮金交易为主,既有蛮人来商带来的大量金银,又有岭南人私自开采的大量金银,有见于此,朝廷便有意在岭南设立盐铁衙门。”
这个盐铁衙门的设立初衷就是为了钱。
岭南本来就是个货币特区,因此政事堂的大佬们便也打算在岭南再弄几个特殊政策,这也是为李逍准备的,毕竟要让李逍去,也没只打算让李逍去吃荔枝的,他们也还是很欣赏钦佩李逍的才干。
总之一句话,以后岭南就是一个特区,会有许多特有的政策,比如货币政策,比如盐铁茶矿专卖政策。
在岭南,朝廷将继续推行铜钱不得岭的政策,岭南以后继续是银钱区。同时呢,朝廷要把银钱这块给抓起来,从挖银矿石冶炼银子开始,银矿允许你挖,但得向朝廷申请,获得执照允许然后才能挖。
挖出来的银矿呢,必须给朝廷上课缴纳一定比例的矿石,另外剩下的矿石也都必须交给朝廷来负责收购,私人不得贩卖和购买。
这些银矿收购来,朝廷再设立专门的银钱监,负责炼银铸银钱,统一银钱的发行和流通,改变如今岭南各地银钱币制混乱的情况,同时朝廷也要在这里插一手,从中征税和赚一笔。
而金、铜等矿产也是差不多如此,私人可以开采,但得纳课,最后还得全部卖给朝廷收购,朝廷要把这些东西掌握在自己手里,以后有需要铁料啊之类的,商人们就得来官府手里购买。
盐和茶呢,则实行专卖制度,盐民和茶农生产的茶,必须得卖给官府收购,官府再卖给盐商和茶商贩卖,加征税额。
大唐的铜钱不入岭南,以后盐也不入岭南,同样岭南的盐也不得流入岭北地区。
盐和钱,将在岭南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
“其它地方盐茶不课税,岭南课税,只怕这个税不容易征,而且一旦开征,其它各地很容易会有不法贩子贩卖盐入岭南牟利。”
李逍说道。
这几乎是必然的,一旦加征盐税,那盐价就会高涨,而中原不征盐税,那边的盐就会便宜,于是乎有利可图的商人,岂会不贩盐过来,虽然这是违法的,但有利可图,便会有人铤则走险。
中唐之后,私盐的暴利,让多少人成为私盐贩子,甚至最后唐朝就是亡于一群私盐贩子手里的,王仙芝、黄巢,钱镠等这些晚唐风云人物,都是私盐贩子出身。
“盐茶专卖,先在岭南试行,等那边得出一些成功经验后,天下其它各道也会全面推行的。”郭正一说道,开这个口子当然不是要搞特殊,而只是搞试点。
不知道是谁最先向皇帝建议的盐茶专卖征税,但明显里面的这个账有人给皇帝算过了,并打动了皇帝和宰相们。
事实上,盐税确实是一笔巨额收入,晚唐开始,以后的宋元明清等,各朝各代无不倚重盐税,甚至有无盐税则无国的说法。盐税往往占据了国家财收的一半以上,在清朝时,一年的盐税收入甚至多达数千万两白银之多。
大唐也同样需要这一大笔钱。
朝廷每年光收点正税,其实并没多少钱,以实物为主,而朝廷年年征战,每次战争都要花费巨额开支。
李逍歪着头想了很久。
他刚回长安,并不又想再离京,跟妻儿还没相聚多久呢,孩子打出生起没见过他,都三岁了,见了他都十分陌生。
这段时间好不容易才处熟了些,现在又让他走,他真舍不得。
尤其是他也舍不得太子李弘,那个孩子真是个很聪明又让人赞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