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小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或许是觉得亏欠了点,于是原本定的银青光禄大夫的文散阶,便改为了金紫光禄大夫,这是文散阶的第四级,正三品。
至于上柱国,那是勋官,类似于军功勋章,是他镇守安东的功勋。
此外他的爵位又晋了一级,原本是乐浪郡公,而这次直接就晋升为国公了。
食邑加了三百,现在是一千三百户实食封,大唐的国公不稀奇,朝中没有千八百个国公,但百来个还是有的,若是再加上郡公、县公,还真有千八百。
不过真封的国公较少,能有千户以上真封的更是少之又少了,连现在朝中的几位宰相,都没几个真封国公,也就是李绩、李道宗这两位一国公有郡王的封邑要比李逍高,其余如李义府啊许敬宗这些就都连虚封国公都还不是。
不得不说,大唐对战功确实还是很重视的,军功封爵也不是虚的。





逍遥小地主 第418章 上官婉儿
只不过在大唐,爵位这东西也就是好听一些罢了,这既不比汉魏之时爵位的实在性,那时有封地有封户这些,自己的诸侯国那自己就是土皇帝,唐朝的封侯们连个真正的封地都没。
也不比明朝那时的爵位,毕竟明朝时老朱家无比的抠门,当年开国也不过封了六个国公而已,明朝的爵位虽也没封地,可人家赏赐丰厚,世袭罔替,可真正的与国休戚,那份荣耀与利益是巨大的。
大唐的爵位也就比宋朝的稍好点罢了,锦上添花的东西,算不得真正的好东西。
周国公,周公。
李逍也想不到朝廷会给他封个周国公的封号,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么?
当个太子的老师也好,不过一想到历史上李治的太子们,李逍就不由的微微皱眉了皱眉。
谁都知道,历史上李治这个皇帝还是很厉害的,不说他继承李世民的贞观遗产,东征西讨,灭西突厥、破高句丽、亡百济,把唐帝国的版图扩张到最巅峰时期。
就是他立的太子也多啊。
册立了两位皇后,还立了三个太子。若是算上他死后,武则天又立的几个,那李治做过太子的儿子就有五个。
而他总共才八个儿子,结果就有五个儿子当过太子,两个儿子做了皇帝,还有一个儿子被追尊为皇帝,再加上他的皇后也当了皇帝,光这份就是全大唐独一无二的,甚至历史诸朝中也无人可及的啊。
八个儿子五个太子,估计哪个皇帝都没李治的太子多啊。
现在的太子李弘,是李治跟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但却已经是李治的第二个太子了。
他是李治第五子,也是武则天长子,如今才六岁。历史上的这位皇太子,各方面都极为优秀,是个仁孝太子,可是后来却猝死了,死时才二十三岁。死在了李治之前,李治悲痛不已,破例追赠自己的这位皇太子为皇帝,谥号孝敬,用天子礼仪下葬。
不少后人都曾经议论过,若是历史上的李弘没死,或许后来就没有了则天大帝,武氏登基了。也许有李弘在,武则天可能就是另一个窦太后之类的,而不是会一代女皇。
还有十六年。
据说李弘后来是得痨瘵而死,这种病据说就是肺结核,而且他虽然死时二十三岁了,可体弱多病,连个子嗣都没有。
“这个可怜的孩子。”
“周公在说谁呢?”刘蒜问道。
“说一个可怜的孩子。”李逍对着自己的这位卫队长道,张葱刘蒜两位少年跟着自己六年,如今也已经长成了高大的青年,在安东这几年,也是立了些功劳,如今两人都是六品的武职,也算是衣锦还乡了。
“周公是想念小郎君了吗?”
李逍呵呵一笑,儿子李庆云也都三岁了,自己却还连面都没见过一回呢。再想到他的那个娃娃亲居然是太平公主,李逍也是醉了。历史上的太平公主可不是这位,可现在李治和武则居然把他们的长女封了这个封号。
就是不知道这个太平公主会不会也跟历史上的那位太平一样了,也不知道自家儿子以后能不能驾驶的住啊。
想到太平公主,他又不由的想到了蓝田长公主玉濑,也不知道她现在如何,这几年两人也常通书信,不过倒是聊报社、书社的事情更多。长安新闻报在玉濑的主持下,如今都是稳定发行量高达五千多份的大唐第一报,甚至他在安东的时候,都能通过驿站海路收到,只不过会滞后一些,这旬收到的往往是上旬或上上旬的,有时甚至是几旬的报纸一起送来。
可不管怎么说,能做到这份上,都不得不佩服玉濑的了得。
这几年,她一心扑在报社和书社上,全力报纸和出版书籍,有时也抽空做慈善,在长安修了许多的养老院、孤儿院等,这比起以前喜欢游猎,喜欢酒宴,喜欢修佛寺建观道的那位皇家公主更得百姓喜欢。
“听说庆云那小兔崽子太调皮了些,我在不家里,婉娘又要当爹又要当娘,不免过于宠溺了一些,这次回去,我一定要好好的教训下这小兔崽子,要不以后还不得上天!”
刘葱呵呵的笑,“男孩子小时总要调皮些嘛,要是不调皮那才让人担忧呢,调皮的才灵活聪明,才长的健康。你看我家那几个,就是太老实了,跟他们的百济娘一样小家子气。”
张葱和刘蒜在百济这三年,也各自纳了百济妾,还未娶妻先纳妾,倒是许多在安东的大唐将士们的普遍情况,娶了百济妾,自然会生孩子。
有是有句话嘛,日久不一定生情,可一定会生孩子的,尤其是这个不搞计划生育,也不会主动避孕的年代。
不但张葱刘蒜他们生了娃,李逍其实在安东也生了娃。
他当初去安东的时候,带了两个,崔璎珞和崔月奴姐妹俩。崔璎珞带着身边几年了,但也只是带着身边省的惹婉娘麻烦,他一直也没碰过。
可崔月奴那是在长安时就已经收了房的,在安东这三年已经生育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李逍又另纳了几个新罗、百济等外族女子为妾,甚至还纳了两个中原商人的女儿为妾,因此在外三年,李逍倒也并不是寂寞的,妾有七个,孩子也有六个,三儿三女。
这事情长安的赵婉也是知道的,每次纳妾前,李逍都会照例先询问她的意见,征得她的同意,这方面赵婉是没有反对的,相反一开始都还是她主动要求李逍纳妾,以多为李家开枝散叶,在这个时代,人们不论男女都有着差不多的观念,都认为多生孩子是极重要的事情。
这次回长安,李逍便把七妾六孩都带上了,也不知道回了长安后,这后院会不会真的和谐了。
“登州刺史上官仪拜见周国公!”
码头上,登州刺史上官仪一身绯袍带着一众官吏等恭迎李逍下船。
“上官兄好久不见,依然风度翩翩啊!”李逍脸上露出笑容,哈哈笑着走了上前。
上官仪,原来在长安任秘书少监,跟李逍同衙做个官,还是平级。如今放任登州刺史,负责登州和赤山两大港,算是皇帝对他的信任了。不过比起李逍这个昔日同僚来,他的仕途明显大有不如。
“周国公才是真正的风度翩翩啊!”上官仪拱手,心里带着佩服,人家当年被赶出长安,可转眼间,却已经是意气发风而归,都晋封国公了。
李逍则望着这位大士族出身,早年为避祸剃度为僧,后来参加科举成为进士,以学士出身,后来成为太宗信任的御用文人的中年人,想到的并不是他日后会成为宰相,而是他有一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孙女,上官婉儿。
不过好像上官婉儿现在应当还没出世吧,那也是一个了不得的女子啊。




逍遥小地主 第419章 大明宫觐见
“臣李逍觐见圣上!”
李逍入殿,伏身下拜。
九旒黑帻、黄袍博带的皇帝缓缓转过身来,目光在李逍的身上打量,哈哈笑着上前一把将他双臂扶住,“这里又不是外朝,何必如何拘礼。”
“你似乎黑了些,也壮了不少。”皇帝拍了拍李逍的背。
“陛下也更健壮了。”李逍笑着道。
“坐。”皇帝转头对殿中的旁人挥了挥手,“你们都下去吧。”
内侍宫人退下,殿中只余两个起居郎还一手拿笔一手执卷做着记录,左史记言右史记行,这些起居郎记录着皇帝的一言一行,收录于起居注之中,专供修国史以及给后面君王观看,本朝的皇帝不能观看本朝的起居注这是惯例,虽然太宗时坏过这个惯例,但当今皇帝却也还没敢说要观看自己起居注的,也不敢让这些起居郎退下。
李治早就习惯了这些年轻的才子史官们,反正这些人无时无刻不在,无所不记录,不管他说的好听还是不好听,甚至连他晚上宠幸了哪个妃嫔也要记录,甚至他偶像的一句私下抱怨他们都如实记下。
殿中变的安静。
皇帝拉着李逍走到一侧坐下,甚至还亲自给李逍倒了一杯上好的绿茶。
“自你弄出炒茶之后,如今我大唐的饮茶习惯也大大改变了,如今这茶按你在长安新闻报上的分类,做出绿茶红茶白茶黑茶等各式分类后,现在大家还真已经习惯了这种新的饮茶法,夏喝绿茶春喝红茶冬喝奶茶,刚开始有些不习惯,可渐渐的却反而已经没法再喝以前那种掺杂着各种佐料的煎茶了。”李治动作很熟练的为李逍倒了杯茶。
李逍双手接过,送到嘴边轻轻抿了一口。
“来自杭州的龙井茶,上等的贡茶,外面一般难得喝到的珍品。”他感叹道。
“不愧是龙井茶的命名者,一品就品出来了。”
君臣各自捧着一杯龙井,细细品味着。
皇帝一边喝茶,一边打量着李逍,似乎在想着要如何开口。
“陛下是想问臣关于青海战局之事吗?”
“你真是个聪明人,什么事都猜的到,没错。程咬金和苏烈征讨吐谷浑,原本以为是马到功成的事情,可不料现在却出了些意外。吐蕃人出手了,而且是全力出手,他们铁了心要阻止我大唐灭亡吐谷浑了。”李治有些失落的道。
李逍放下茶杯,缓缓的道,“吐蕃出手,这其实是在预料之中的事情。”
吐谷浑所处的位置,差不多就在后世甘肃的南部和青海的北部,主要就是祁连山南边的一些地区。
这个地区是青藏高原北部的缓坡地带,相对来说,到青藏高原的交通要比四川、云南方向更方便一些。
而吐谷浑国呢,其实是鲜卑慕容氏的一支所建立的,可鲜卑人却数量较少,其主体则是羌氐部族。
这里有优良的牧场牧草,适合游牧,出产优良的战马。可同时呢,这里同样适合农耕种植,因为这独特的条件,一直以来是中原农耕王朝与西北游牧民族的争夺之地。
从南北朝到隋,吐谷浑的国力不断强盛,在隋初最强盛时为南北两千里,东西千里的广阔疆域。
不过他们遇上了统一了中原王朝的隋帝国,双方几次战争,吐谷浑经历过和亲以及称臣还有被灭国,直接被隋设立四郡的惨烈经历,在隋末乱世时,又趁机复国。
到唐朝后,对唐朝又叛服不常,贞观时,太宗曾派李靖、侯君集、薛万彻等大将征伐吐谷浑,打的吐谷浑降服称臣。
自贞观八年大破吐谷浑,国王自杀后,大唐册立了新的吐谷浑王,还采取和亲策略,和亲、封册,安抚为主,吐谷浑也开始依附大唐。
可最终吐谷浑还是死性不改,稍恢复些实力,便又蠢蠢欲动,于是便有了如今的再次讨伐,不过这次大唐不准备先打再抚,而是要和隋朝当年一样直接灭掉,然后设立州县直统。
可吐蕃人又来阻拦了。
吐蕃几乎是与大唐同时建立起来的一个强大势力,在唐以前,吐蕃也只是青藏高原中的一个部落而已,后来强势崛起,统一诸部,称雄高原,不断向周边出击扩张,甚至跟唐朝也打了好几仗,后来太宗将公主和亲松赞干布,才勉强有了一段时间的太平。
如今,吐蕃人更是意欲染指吐谷浑,以进一步威胁大唐的陇右、河西,甚至是安西之地。
吐谷浑国中也有些贵族被吐蕃人收买,将虚实尽告之吐蕃人。得到吐蕃人的支持后,这些吐谷浑人便又嚣张狂妄到忘记以前被中原吊打的往事了。
说白了,如今吐谷浑人的叛乱,其实就是在吐蕃人的支持指使之下的行为。
大唐要动吐谷浑人,吐蕃人怎么可能不出手。
“陛下,据臣所知,今年吐谷浑甘豆可汗慕容顺病重,吐谷浑内乱,最后诺曷钵王子与尊王内斗争夺汗位,最终诺曷钵王子杀了叔父尊王夺得汗位,而拥立尊王的大臣素和贵等逃入吐蕃。”
慕容顺去世,诺曷钵继位汗位,并按习俗娶了自己后母唐朝弘化公主,本来这也只是吐谷浑人的家事。可逃进吐蕃的素和贵等人却请求吐蕃人帮他们夺位,以拥立尊王之子为汗。
吐蕃人当然乐意有机会直接进入吐谷浑。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吐蕃人进入了吐谷浑,同时吐谷浑国内分裂出两支势力,一支是诺曷钵新汗的势力,他娶了唐朝公主,依然愿意依附唐朝。可已经依附吐蕃人的素和贵一派,却已经成了吐蕃人的走狗,与唐人为敌。
袭击河西走廊的正是这些投附吐蕃的吐谷浑人,而大唐根本不理会这些,直接就借机出兵吐谷浑,却不料吐蕃人这次反应迅速,根本不给大唐借机灭亡吐谷浑夺取青海的机会。
于是乎,表面上是大唐征讨叛乱的吐谷浑,实际上是大唐与吐蕃在青海的正式较量。




逍遥小地主 第420章 皇太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陛下,其实若要臣来说,这次我们的吃相是有些难看了点。吐谷浑的存在,确实威胁到我大唐的河西走廊,也威胁到安西和北庭。但不应当直接出兵征讨,若是换个策略其实更好。”
“说说看。”
“想必陛下其实也是知道这个策略的,我们不应当直接出兵吐谷浑,而是应当打着帮助属国平定叛乱的旗号入吐谷浑,册封诺曷钵为汗,出兵支持他讨伐叛乱的贵族大臣,把吐蕃人也赶出去,这样一来,我们虽然也是入青海做战,但却有诺曷钵为我们的前导和内应,打起来就要顺手的多。”
“等我们赶走了吐蕃人,平定了那些叛乱的贵族,那个时候大军驻于吐谷浑,其实也已经是变相的控制了吐谷浑,到时再把诺曷钵诏入长安,将其地设置为州县,也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的。”
李逍说的这套办法,麻烦了点。
当初朝廷不是没人想到,只是他们觉得吐谷浑不过个小小的蛮夷,大军一到,还不立即望风而降,毕竟大唐的西征军可是刚刚灭掉了西突厥的强大存在。
他们也想过吐蕃人可能没这么反应快。
但偏偏人家就是这么反应快!
吐蕃人对吐谷浑再就是图谋以久了,一有机会,岂有放过的道理。大家想图取青海,人家吐蕃人也早就想图取青海了啊。
吐蕃人若夺取青海,就能进一步争夺河西,只要把河西走廊一控制住,那么大唐刚拿下的西域之地,就是人家的囊中之物。
“陛下,吐谷浑所处之地,就如三国时的汉中一样。三国蜀汉和曹魏对峙期间,蜀汉占领汉中,就可以以汉中为北伐基地,保持对曹魏的主动进攻能力。而如果曹魏占领汉中,蜀汉就很难突破曹魏的防线,处于完全被动挨打的状态了。”
李治听的连连点头。
“这个比喻确实很好,祥瑞你是出过辽东策之人,又在安东大显身手,军事谋略之方面堪称大家,你跟朕好好说说这吐谷浑和吐蕃!”
“陛下,吐蕃很强,这些年可谓无往不利,如今高原之上已经无其对手,尽皆臣服。自松赞改革以来,吐蕃一日强横过一日,我大唐虽与吐蕃和亲,吐蕃为我大唐之外甥国,可光靠和亲肯定是安抚不了吐蕃这种强蛮的。”
“多年的安稳后,吐蕃人已经按捺不住了,如今他们扫除了身边的对手,早就迫不急待的想要再跟我们大唐较量一下了。如今他们就盯上了吐谷浑,如果让他们占据了吐谷浑,他们就可以以此为基地,穿越祁连山,直接威胁我们的河西走廊,而河西走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链接着关陇与安西、北庭的重要通道。”
这些李治当然也是清楚的,正因此,大唐也想也吐蕃占领吐谷浑地区,所以这次才会这么直接出兵。如果大唐占据了吐谷浑,那这里就可以做为进攻吐蕃所据高原的前进基地。
既然是大唐无意于进入高原,完全消灭吐蕃,那么只要占据了这个地区,不但是对河西陇右地区的一个战略缓冲带,同时也是一把锁链,可以将吐蕃人封锁死在高原上,让他们没有向西和向北扩张的能力,甚至让他们无法再威胁大唐的川蜀之地。他们敢袭扰川蜀,那唐军就能直接杀入高原抄他们后路老家。
这就是战略上的制高点,谁都想先抢占。
当年吐谷浑从两晋之际就开始迁徙到这里,占领这个地区,在吐蕃崛起之前,一直占据这里。
隋统一天下后,开始对吐谷浑用兵,灭掉吐谷浑后设立了四个郡,但因为隋亡的太快,还未真正的彻底征服这个地方,让吐谷浑后来有机会复国。
“程咬金是员猛将,可是朕觉得这次用他为主帅有些失误。”李治叹气道。
李逍也清楚皇帝的心思,程咬金这个家伙嘛,说是个大老粗,可也粗中有细。但有的时候吧,脑子还是简单了点。
就比如说这次征讨吐谷浑,既然形势有变,那就得审时夺势的调整策略。但他偏不,他的对策很简单,以不变应万变。
率兵入吐谷浑后,就一个字,杀。
谁不投降不顺服就杀,所到之处,见人就杀,简直就是个杀人魔王。据说已经屠掉了吐谷浑好几个部落,杀了几千人。
而他偏偏是不管对方身份的,管你是贵和顺一边的,还是新可汗一边的,通通杀。
这搞的现在唐军在吐谷浑四面皆敌,吐蕃人跟唐军为敌,吐谷浑的两派人也跟唐军为敌,本来能成为唐军盟军的新可汗的人马,也一样跟唐军打起来了。
李治沉默了片刻,挥袖一叹,“程咬金这个老杀才,朕也不知道要如何说他了,也是打了一辈子仗的名宿,还是凌烟阁的功臣,按理说不应当犯此错误,可他却一味纵容手下将士杀人劫掠,搞的我大唐的西征军跟一伙强盗一样,现在整个青海之地,不管是鲜卑人还是羌人又是氐人还是吐蕃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弄的四面皆敌,寸步难行了。”
“卢国公虽是一军主帅,但有的时候也并不能完全控制麾下的将军们的。”
“那也是他的失职,身为主帅,却连麾下军队都控制不住,这样的主帅不是失职是什么?”
皇帝恨恨的给自己倒了杯茶,一饮而尽。
“朕本来打算先灭西突厥,再平吐谷浑,如此则西线无战事,大唐就可以安心的征讨东边,可现在却弄成这样局面。祥瑞啊,你刚回京,本来朕应当让你在家多休息几天的,可那边的事情实在是太糟心,你在安东的表现非常的好,所以朕就想听听你的意见,刚才听你一席话,朕觉得非常不错。”
李逍心里咯噔一下,心说皇帝这不会是想让我去青海吧?
娘的,我这才刚刚到京啊,上次离开长安,一走就是三年。出京时,老婆还没生,这回来孩子都三岁了,夫妻俩都还没顾的上亲热下呢,这不会又要打发我去青海吧?
李治起身,背着手注意着殿外的天空。
目光投向的是西北青海的方向。
“程咬金老糊涂了,又或者是在西域立了点功就狂妄了。”
“或许老将军只是自污,毕竟将士功高也并非全是好事。”
李治怒道,“你简直是胡言乱语,朕的朝廷难道还需要将军自污?偏偏就是程咬金老糊涂了,祥瑞,你愿意为朕走一遭,去趟青海代替程咬金吗?”
“陛下,臣资历不够啊,西征军十万将士,多少名宿老将,我去了岂能镇的住?臣倒是可以为陛下举荐一人,臣举荐苏烈代帅!”
李治摇头,“苏烈本就是程咬金副帅,青海如今局面也有他的一份责任。”
“那臣再举荐薛仁贵将军为帅!”
“更不行,薛仁贵的资历也怕镇不住那些杀才,而且辽东也离不开他。”
李逍心想你这是非要让我去啊。
“臣再举荐一人,绝对堪当此任,可在英国公李绩和江夏王李道宗中择一人为帅,定保能镇住西征诸将!”
李治转头盯着李逍,“你就这般不想去吗?”
“陛下,臣去了也镇不住场子啊,你还是饶过我吧!”
“罢罢罢!”李治叹气一声,甩了甩衣袖,“就以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帅,以薛万彻为副帅,召回程咬金和苏烈!”
皇帝复又坐下。
李逍便替皇帝再倒了杯茶。
“本来召你回京,是要拜你为兵部尚书的,可政事堂的相公们都觉得你太年轻了,让你再历练历练。于是让你先任秘书监,朕想着让你再兼太子詹事,帮着教导下太子,你没什么意见吧?”
“臣岂敢,而且臣在安东虽有些许功绩,但不足挂齿,兵部尚书不敢想,就是秘书监也太高了,至于太子詹事,臣如此年轻,有何德何能敢当太子之师,还请陛下收回诏令,臣怕耽误了太子殿下。”
“你啊,什么时候也学会这一套了,朕还是喜欢以前的那个你。还记得那个时候在你蓝溪的庄子,你不是几次三番的跟朕不客气嘛,那个时候的你才有趣。现在你这副样子,可是让朕失望的。”
内侍疾步而入。
1...140141142143144...14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