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小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河西走廊太过狭窄,而青海的吐谷浑人又时刻威胁着这条生命走廊,要控制西域,必须得清除青海的吐谷浑人威胁。
鉴于吐谷浑人叛服不常的性子,朝廷这下决定来次狠的,直接跟对付突厥人一样,拿大刀片子砍他娘的,砍完了之后直接设立青海道,设州置县,纳入直辖之地。
程咬金已经转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正在筹备征讨之事,苏烈也做为了他的副手。
因为要打吐谷浑,所以对高句丽用兵之事,再次搁议。
至于李逍曾经提出的另一个建议,出兵讨伐倭国,更没人理睬。一群夜郎自大的岛夷而已,既然逃了,那就暂且不去理会他们。
毕竟倭人和高句丽人还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东边,但吐谷浑和人吐蕃人却就在大唐帝都的不远外,尤其是现在刚拿下了西域,要稳固这块胜利的果实,就必须灭了吐谷浑。
安东暂时是不会打仗了,可越是因此,长安那边越有人不愿意李逍继续留下来。
“新任的节度使是谁?”
“高侃,他已被授任为安东道大都护。”
“不是节度使吗?”
“不是。”
大唐现在有六大都护府,分别为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安北大都护府和瀚海大都护府,以及辽东大都护府和安东大都护府。
安西和北庭在西域,镇守天山南北,而安北和瀚海则在北方,镇守漠南漠北,辽东与安东则在东面,镇守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之地。
六大都护府的大都护级别很高,从二品封疆大吏,但只有李逍一人得封个节度使,其余人都是大都护,或以副大都护实际任事。
大都护和节度使的区别还是有些的,节度使的权柄要比大都护的高些,可能也正是因此,在授过李逍为节度使之后,现在调李逍回京,接替的高侃却依然只被授为大都护而不是节度使。
“高侃是员猛将,朝廷选他来安东,倒也没选错人。”赵持满道。
高侃出身渤海高氏,俭素自处,忠果有谋,曾经任过北庭安抚使、陇右道大总管、瀚海都护,曾经生擒过突厥的车鼻可汗,勇猛能战,功高着著,此前是左监门卫大将军,爵封平原郡公。
这次调他来取代李逍,确实不论资历还是本事都是足够的。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用这位大破过突厥的大将来安东,也是朝廷为下一阶段征讨高句丽做准备。
北有薛仁贵,南有高侃,到时等青海战事一定,再调程咬金、苏烈这样的老将过来坐镇,何愁高句丽不灭?
但不管怎么说,反正安东是没李逍什么事情了。
他这个唯一的节度使也算是正式卸任,回京述职。
“你回长安,切记要小心一点,既然朝中有人弹劾你逗留不归,图谋海东,这可就是大事,若让有心人利用,只怕要万劫不复的。”赵持满提醒道。
越是那些立下大功的将帅,越是容易出事,这可是有过许多先例的。





逍遥小地主 第415章 李逍拜相?
长安。
大明宫。
相比起太极宫来,这座新宫住的更加舒适。
一杯冰镇的酸梅汤,再来几颗岭南来的荔枝,无疑让人乐如神仙。
皇后武氏剥了一颗荔枝,刚剥出来的荔枝肉鲜嫩水灵,“陛下再尝一颗。”
皇帝张嘴接过,熟练的把果肉吃下,将籽吐出。
“陛下,李逍马上就要还京了,陛下想好如何安置他吗?”武氏问。
李治微微眯起眼睛,李逍啊,那个家伙离京都已经三年了。
三年不见李逍,可在宫里却能天天看到关于李逍的奏章。李逍这三年来,做了些什么,李治很清楚。他甚至早有旨意,只要是关于李逍的奏章消息,都第一时间送到御前。
百骑司还专门有一组人负责传递李逍的消息。
三年了,这小子要回来了。
“朕真的有些想念李逍了,有些迫不急待的想要见到他。”
“那陛下想好如何安置他吗?”武氏问,李逍在外三年,这三年关于李逍的消息很多,而朝中对于李逍的评论也很多。
赞誉者有之,诽谤者亦有之。
有人说李逍是大唐不世出的天生儒帅,也有人说李逍脑有反骨说他图谋海东。
“李逍是功臣,社稷之功臣。”李治说出了一个很高的评价,“以一文臣率领三千老弱病残之兵,不但守住了百济新征服之地,还为大唐夺取了新罗。一人,镇三国,非常之功也。”
武氏笑吟吟道,“何止啊,真要说起来李逍的功劳可不止这一点呢。李逍在海东三年,可是把百济和新罗之地,彻底的化为了我大唐的教化之地,为我大唐新添六百万子民,二百万课丁,新增七州三十五县,八百里之疆域,还为朝廷贡献千万贯的财收。”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等本领就算是本朝开国的那些凌烟阁功臣,也没有几个可比的啊。”
“皇后这话虽然听着夸张,但倒也不算过份。真要说起来,给李逍什么样的封赏都不为过,可李逍毕竟还是太年轻了点,今年不过二十六罢了。这个年纪,考明经都还算年轻的,更别说他都已经爵封郡公,位列三品了。”
“那陛下是如何打算的呢?总不成李逍立下如此大功,陛下还真要让御史台弹劾调查李逍图谋海东拥兵自重之事吧?”
李治端起酸梅汤喝了一口,很酸很冰又还带着点甜,这里面添加了最好的冰糖,这冰糖比起霜糖还更胜一筹。
这甜味让他想起最早知道李逍这个名字的时候,就是因为霜糖。那时的李逍不过是个乡下小地主,献霜糖脱色提纯改进工艺。
一晃都五年过去了。
有人曾劝过他,说御史台弹劾李逍之事,虽然有些捕风捉影甚至是莫须有的,但这却是可以利用的。还举了当年太宗时李靖之事做例子,当年李靖战无不胜攻无不可,功高着著,有一次统兵征讨凯旋,便有官员弹劾李靖称他想造反,虽然太宗不相信,但还是在封赏李靖之后跟他提了一句。
就这一句话,让李靖老老实实的从此待在家里不敢出门。
这无疑就是帝王之术,敲打敲打功臣,不让他们得意忘形,不让他们做错事,这也是对他们好。
可李治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好,他知道些李逍这人,为人有些刚烈,说白了就是吃软不吃硬,你越硬他就更硬。
就如同他对上柳家王家崔家一样,管对方什么来头,死磕到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种光脚不怕穿鞋的狠劲,还真不适合用这种方式敲打他。
“皇后替朕批复那个奏章,着大理寺调查这名官员,若他拿不出证据来,那就按诬告反坐处理。”
“陛下这是要以此告诉天下,宣告陛下的态度了?”
“没错,赏罚分明,这是必须的。”李治又抿了一口酸梅汤,“朕准备让李逍做兵部尚书,兼太子东宫左卫率。”
兵部尚书兼太子左卫率,这可是高官要职了。
按现在朝中的惯例,兵部尚书一般是要拜相入政事堂的,而太子左卫率这个职务,是东宫六卫率之一,东宫六卫率负责的是统领东宫名下的军府和亲兵。按唐制,大唐的太子是有自己的军队的,其数量大约是两到三万人,拥有二三十个军府分布在京畿之地,另有一定数量的太子亲兵。
左卫率就是太子左卫率的统领,相当于朝廷中的左卫大将军。虽说按现在的制度,左卫率和左卫大将军一样,其实都只是虚衔,并不能直接统领卫府之兵,但这级别高。
特别是东宫之官,更透露着不同。
“李逍这么年轻,陛下要拜相?”
李治摇头,“拜相还言之过早,李逍毕竟太年轻了些。但让他当个兵部尚书朕认为没有什么问题,他知兵懂兵,更懂后勤钱粮这些,让他做兵部尚书,朕相信绝对是物尽其才。”
“可只怕太过惹人物议,就算是朝中诸相,恐怕也不会同意李逍任兵部尚书吧?二十六岁的兵部尚书,这个头一开,只怕以后就会乱套了。”
········
中书门下,政事堂。
政事堂原本有十一位宰相,但如今却只有八位在京,崔敦礼外任安西大都护、尉迟恭这位宰相更是从来没到过政事堂,就算派人去问他朝廷大事处置意见他都不会理会。
另还有一个宰相之位空缺。
“李逍为兵部尚书?”
宇文节皱眉,朝中现在确实还空着兵部尚书一职,前任兵部尚书是崔敦礼,后来他去了安西,这个位置就空出来了。
但是兵部尚书照例一般是要拜相的啊。
“陛下莫非要为李逍拜相?”
“没听说有这意思,估计就是让他做兵部尚书。”
“那也不行,李逍今年才二十六,就让他做兵部尚书,那怎么行?”许敬宗也摇头。
二十六岁的兵部尚书,想想都可怕。
甚至是让人妒忌。
连一向护着李逍的李绩这次也觉得皇帝过份宠信李逍了,这不是好事而是坏事,就如之前开先例授李逍节度使一样,这是坏规矩的事情。




逍遥小地主 第416章 政事堂的阻击
“给李逍再安排一个职位?”李道宗试着问李绩。
政事堂现在的这八位宰相,谁也没李绩的资历高威望重,连身为宗室的李道宗也是处处询问他的意见。
“不好安排啊。”
李绩苦笑着道。
李逍三年前出京的时候职位倒是不高,四品的秘书少监,外放武珍州刺史,还给了个安东经略安抚使的衔头。
当初这明摆着是明升暗降,远贬海东的。给个经略安抚使的衔,可当时的安东道不过只有两个州而已,还是刚刚打下的敌土。
但那个时候谁又能料到,李逍居然能在那里折腾那么久,折腾的那么大呢。这一转眼,李逍现在回来,却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贬谪外放的刺史了,他回来前,那可是大唐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的节度使,还兼着观察转运使的头衔,兼着熊州都督。
三年里,他为朝廷镇压了百济的复国叛乱,击败了倭国对半岛的入侵,又将怀有异心的新罗吞并,还为朝廷上缴了千万财赋,为大唐新增八百里江山土地,增加了六百多万新征服人口。
这么多的功绩,随便一样都足以震动朝野了。
而且现在的李逍还是乐浪郡公,又是太子少保。
他现在回朝来,哪里可能是随便一个职位能够打发的了的?
“要不让李逍做秘书监?”李义府问。
李逍出京前是秘书少监,现在回来做秘书监,似乎也不错。虽然说少监跟监似乎只差着一步,但实际上要跨过这一步,得绕很大一圈,相差的可不止是一步这么简单。
而且秘书监这个职位吧,说轻也轻,说重也重,关键是看谁来当,能不能得到皇帝信任,比如贞观朝的魏征,就曾经以秘书监的职位加参知政事,成为半个宰相。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秘书监当然比不得兵部尚书。别看尚书只是六部长官之一,但能当上兵部尚书,就算现在不拜相,下一步肯定也是拜相啊。
这样宰相想阻止的还是李逍拜相。
“要不想办法让李逍再换个地方任官?”
“换个地方?能换哪去?他之前可是安东节度使,这可比其它五个大都护还权重,换到哪去任大都护也看着像是贬官。更不可能说让李逍到边地去只任个都督或刺史吧?这样的调动陛下面前也不可能同意的。”
当初要是能劝说皇帝收回那个节度使的任命就好了,那么现在就算把李逍调任其它大都护府大都护,那也还说的过去。
可都当过节度使了,再让他当大都护,这岂不成了贬官降职?李逍一个大功劳,若是他们这样做,还不得被天下的百姓喷死,估计长安新闻报明天就能出个号外或是专版喷他们,毕竟这长安新闻报如今可是每期销量达到五千份以上,销售区域遍及整个京畿地区,甚至是诸道各州县的官员们可都是能够通过驿站订阅观看的。
而这份报纸又恰好就是李逍是最大的东家,这不是找不痛快吗?现在那位总编可是蓝田长公主,在皇帝和皇后面前得宠的很,被她喷了还不敢找她麻烦的。
一群宰相,围绕着如何安置即将回京的李逍,愁眉不止。
“早知道,还不如答应李逍继续呆在海东算了。”
“李逍胆子那么大,可不敢再让他呆在那边。兵部职方司不是早报告过,李逍在那边可是整军备战,早就摩拳擦掌,若再不调他回来,估计他不是要打高句丽,就要是渡海征倭。现在青海大战开打在即,可不能这个时候让李逍捣乱,虽然说他之前乱来搞赢了,可谁能保证他这一次又能赢?”
李绩说到这事,也是很不客气掩饰对李逍的一些不满来,“高句丽毕竟不是百济和新罗,这是百足之虫就算死了一时半会也不会僵的,真要做困兽斗,又岂是李逍那区区几万新军能搞的定的?万一折腾败了,把好不容易取得的安东大好局面葬送了,那才是得不偿失了。”
“就算是倭国也不能让他去打,他要跑去打倭国,高句丽这个时候南下入侵安东,朝廷也没兵可救,说到底,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个安稳的安东,所以才让高侃去接替李逍,有高侃和薛仁贵两个一南一北在,便能保证东边暂时能维持局面不变。”
“陛下不是还准备让李逍做东宫左卫率吗?我看干脆就让李逍去东宫做官好了,如今太子年幼,李逍这年纪当太子老师倒是不错的,就让李逍当个太子詹事,或者是左右庶子也行。”李义府嘿嘿的笑道。
东宫自有一套官僚,其组织与朝廷甚至很想像,就是简化版的朝堂三省六部。比如朝廷有尚书、中书、门下三省,而东宫有詹事府和左右春坊,太子詹事就相当于尚书令,左庶子就相当于中书令,右庶子就相当于侍中。
此外,东宫还有太子的师傅六人,分别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皆为从一品。另有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皆为从二品。不过这些职位都跟朝廷的三师三公一样,只是荣衔,并无实职。
东宫里真正的实职还是一府二坊,另外还有就是统兵的东宫太子六卫率了。
太子詹事是正三品职,相当于尚书令或仆射之职,凡敕令及詹事府、左右春坊符碟下东宫诸司者,均由詹事府转发。
左庶子有两个,正四品,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
总的来说,东宫最重要的官员也就是一个太子詹事,两个左庶子,两个右庶子。另外还有诸如洗马之类的属官,但级别低些。而诸卫率的率,则多以朝中大将兼任,实际也并不全是东宫官。
让李逍做个东宫官,这还真是个不错的主意,毕竟如今的太子才六岁而已,还什么都不懂呢。
太子詹事的品级很高,正三品,跟兵部尚书是一样的,而且说起来比尚书尊崇。但实际上嘛,太子才六岁呢,等他继承大统还得多少年?皇帝如今还正春秋呢。
“那就让李逍做太子詹事吧,这职位一般可都是由德高望重的老臣担任的,就让李逍来做,让他安心在东宫教导太子,太子为一国储君,教导好太子可是任重道远,大功一件。关乎社稷江山,关于大唐国运!”
一群老家伙们谁也不愿意才二十六岁的李逍跑进来跟他们平起平坐,于是都笑呵呵的一致决定,驳回皇帝任李逍兵部尚书和太子左卫率的旨意,改为奏请皇帝任李逍为太子詹事职。
八个宰相一起署名上奏,一致请求!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




逍遥小地主 第417章 周国公
海风掺杂着湿润的腥咸味紧一阵慢一阵的吹向赤山港。
显庆三年的夏天,一支船队正在进港。
码头上,无数的人都在翘首以盼,列队欢迎。
“来了来了,蓝色的九头蛟旗来了!”
登州刺史带着赤山县令等一众大小官员,以及赤山港十三行的掌柜们都起身。
连同码头上的那些装卸货物的力工,港湾里船上的船长水手们,都一起停下了手上的动作,一起迎接这条缓缓驶入港口码头的船只。
蓝色的九头蛟旗,代表着一个人。
那就是蓝溪李溪,在这片沿海他还有一个名字,大家私下里称他为安东王、海王。
这个男人当年从长安来到这里,在这个荒凉的小海浦树了根旗竿,三年后,这里已经成为大唐最为新兴热闹的海港了。
无数的商船汇聚,包揽了几乎整个海东与大唐的商贸,高句丽的奴隶、新罗的婢女、百济的粮食,还有倭国的银、铜,靺鞨的皮货等等。
港口的拍卖大厅,每天都安排的满满当当的,这座港城一年光是奴隶的成交量就在十万上下,如今不但是海东的高句丽奴隶、靺鞨奴隶、百济奴隶、新罗奴隶、倭国奴隶、虾夷奴隶,甚至更遥远的东北之地的那些流鬼国等地的北荒蛮夷也都出现在交易所。
而来自南海的奴隶也很多,许多商船从南洋驶来,满载着各式各样的黝黑的奴隶,有来自交州、林邑等地的蛮夷,也有来自南海诸岛上的蛮夷,反正不管是哪里的蛮夷,在那些捕奴者、贩奴者眼里,那都是有价值的。
而赤山港,现在已经一跃成为大唐最大的奴隶港。
每年十万数量的奴隶在这里买卖交易,这些交易的奴隶有些被运往长安,有些被贩往诸道挖矿、种田,也有许多被贬往边疆各地垦荒屯田,还有一些甚至被运去原百济、新罗之地的安东道种植、挖矿、做工。
巨大的贸易带动了这个港口,兼之这几年海东安东道的迅猛发展,使得这座李逍指点的安东-中土转运港日新月异。
赤山港的兴起,也离不开许多长安勋戚权贵们的支持,事实上,赤山港也早就成了各家权贵们的利益所在。
赤山有十三行,不是普通的行会,而是商行,十三家超级巨大的商行,每家商行背后都有几家甚至数十家权贵勋戚士族的联合。
基本上,如今赤山港所有的行业,都垄断在这十三家商行手里。
赤山港起于李逍,而成于十三行。
十三行每年向朝廷上缴的商税都达到十几万贯,每家商行一年都上缴万贯之多,而这还只是商税,每年十三行还会以各种名义向朝廷捐输,向皇帝上贡,这个更是大头。
这三年来,十三行以皇帝万圣,皇后诞辰,太子诞辰,征西突厥、镇安东、伐吐谷浑等为名,累计向朝廷和皇家捐银百万两。
这可是捐银,不是捐钱。
赤山港以商贸为主,交易量大,因此主要还是以白银交易为主,他们使用安东钱庄所铸造的银元交易,一枚银元为一两,实际含银八钱八,这种银元铸造标准,不易伪造,不用称量可直接按面额交易,使用方便,兼之又有安东钱庄的银票做为辅助,使用银票甚至更加方便,这导致了如今赤山港里只见银元和银票交易,不见中原的钱帛交易,只有在小额买卖时才会用到钱和帛。
一枚银元标额一两,但因为成色好、铸造标准、信用高等,其依然能兑换五贯铜钱。
三年向朝廷贡献一百万两银元,实际上就是进贡了五百万贯钱。
这笔钱之巨,甚至超过了朝廷传统的四大港之合,登州港、扬州港、明州港、广州港这四大港每年向朝廷缴纳的税赋那是远远不及赤山港,连这些年新兴的杭州港、泉州港的税收也更是拍马不及。
正是因为这巨额的贡献,才让朝廷对赤山港青睐有加,全力的扶持。
赤山十三行,每行占据一条街区,因此赤山港现在有十三街。每家商行背后都是背景通天,但就算是这些通天的十三行,各行掌柜们也都亲自来到码头迎接李逍。
十三行的掌柜们和他们背后的长安权贵们都清楚,赤山港能有今天的繁华,十三行能有今天的庞大利润,都离不开李逍。
李逍是赤山港的缔造者,这三年来赤山的发展全靠李逍这个引路人。
更何况,李逍本身也是十三行背后的东家,赤山港有不少赚钱的买卖,那后面都有蓝溪李家的一份子。
船进港湾,驶停码头。
“大帅,登州刺史及赤山十三行掌柜都亲到码头迎接来了。”
李逍站在甲板上,仔细的打量着赤山港,他早知道赤山发展的很好,但这几年来一直呆在安东,并没时间回来过。这还是他三年来头一次再看到赤山港,当年他离开时,这里还只是初具规划,可如今,这里却真的已经繁华无比。
巨大的码头,高大的城墙,港口里停泊着数百的船只,码头上无数似蚂蚁般的力工,这些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个港口的巨大活力。
而这一切,他李逍是始做俑者。
“我已经正式卸任安东道节度使之位了,所以别喊我大帅了。”李逍手里拿着一张卷轴。
“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子少傅、太子詹事、秘书监、周国公。”
这就是现在李逍的最新官爵阶位了,本来长安传来的风声,皇帝是要让李逍回京做兵部尚书,甚至传言他要拜相入政事堂的。
可最后给他的诏书,正式的职事却是秘书监兼太子詹事,两个三品职,但比起兵部尚书以及拜相来说却还是差的远。
李逍倒早就清楚,自己不可能拜相的。
可到头连兵部尚书也没授成,这还是有些意外,他原本还想等皇帝授他兵部尚书后他再推辞呢,这下倒也省了事。
秘书监和太子詹事,两个都不算是什么真正的要职,可又比较清贵的。秘书监是侍从赞相皇帝的,而太子詹事又是东宫官,很明显朝中为了安排他回京也是费了番心事的,既不愿意他就此一步跨入核心中枢,又不好打发个太随便的职务,最后就这样安排了两个既贵又清的三品职。
1...139140141142143...14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