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小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这种想法,其实并不是他长孙无忌第一个有的。
这种想法,其实就是自西魏以来的关陇本位法,而这个观念,也正造就了一个延续几个朝代的强大关陇贵族集团。
不论是西魏还是北周,又或隋唐,一朝一姓皇帝,但几朝的贵族们却依然还是那些人。
长孙无忌执政以来,固然为了保障皇权,也清除了不少关陇集团内部人,但他一直以来,其实还是在不断的膨胀着关陇集团的,清除的只是那些桀骜不驯威胁皇权的人。
在长孙无忌的心里,始终还是一个老派的关陇贵族,皇帝由李家人来坐,但这江山,还是应当由关陇集团来撑着的。
逍遥小地主 第168章 玉米熟了
李贞吃过一次玉米后,就一直吵着想要再吃。不过空间里就那么一棵玉米苗,整个大唐也是独一无二的,树上还结了七个棒子,但李逍已经舍不得再瓣来吃了。
一个棒子上六百多粒玉米,长熟之后就是六百多粒种子呢,一粒种子播下长成,又能结两三个棒子,到时就是近两千粒玉米了。
一变两千,这种量级的增长,是恐怖的。
七个玉米,就是四五千棵玉米苗啊,现在怎么能浪费呢。
李逍最近十分勤快,每天都要钻进空间里好几趟。虽然空间里并没有什么野兽害虫,但李逍还是特意拿了些棍子把玉米围了一个小篱笆起来。
空间里的灵泉水每天浇上两遍,每次来还要撒上一泡尿。
李逍仔细的施肥,细心的拔去杂草。空间里的时间比外面要快,玉米长的快,杂草也长的快,一天得拔上几遍。刚拔完,过一会进来,又已经长满了。
小黑狗趴在李逍旁边,似乎还在对这个地方充满好奇,它不明白刚刚还是在房间里,怎么被主人提着脖子后一下子就到了这个地方,四周白蒙蒙的雾气。
天上没有太阳,可却又很明亮,这里格外的寂静。
不过小黑很喜欢这里,总觉得呆在这里格外的舒适,似乎身上也没那么痒了,不冷也不热。
李逍一边拔草一边教训小黑。
“小黑啊,你可是全大唐第二个进来这里的人了,不,是全大唐第一只进来的狗了,这可是个殊荣啊。这里可是一个神秘的空间,算是神仙遗留下来的一个仙家洞府,我也是无意之中得到的,现在也分享给你了。”
“不过我还是要警告你啊,带你来了,你就老实点享受这里的灵气沐浴,不要偷偷的趁我不注意又到灵泉里去抓鱼吃。”
这死小黑,刚才李逍一放它下来,立马撒欢似的乱跑,然后一不注意,就跑到灵泉边上给抓了一条鱼上来。
也真是佩服它的本事,灵泉里的大活鱼,它也没下水,就在泉边上居然用嘴给抓上来一条。
或许是灵泉里的鱼特别的好吃,那鱼抓上来,它马上就给狼吞虎咽的吃了,要不是李逍一回头,看到它嘴边还留着鱼鳞,都差点没发现。
小黑被李逍训,也只是摆了几下尾巴,刚才那条鱼太肥了点,而且格外的好吃,并不如一般的生鱼那般的腥,吃的时候很爽,这会却感觉有些撑了。
三月里忽寒忽冷的,早晚温差大。但是在这空间里,却十分的舒适,不冷不热。坐在这里,看着玉米一天天的变着成熟。
看着玉米棒子上的青衣已经慢慢的变的有点黄,看着它头顶上绿色的灰缨,一点点的变成红色,李逍心里美美哒。
七个玉米棒子终于能收获了,没有什么意外,一个不少。
哼着小曲,围着玉米杆转了好几圈,再三确认这七个玉米棒子都已经成熟后,李逍小心翼翼的伸手开始摘下米。
伸手抓住一个玉米棒子,稍用力一拧,巴达一声,一个硕大的棒子应声而断,坠入手中。
感受着手里沉甸甸的重量,李逍满是欣喜。
一个棒子可是六七百粒种子呢,回头种下就能长出六七百颗苗来,到夏收的时候,那就又是一千多个棒子了。
“赚钱了,赚钱了,我赚钱了不知道怎么去花,我左手一个诺基亚,又手一个摩托罗拉······”
······
长安。
皇城,中书门下。
皇帝李治顶着黑眼袋在这里召见宰相们。
十一位宰相,今天一个不落的都到了。
长孙无忌手里拿着玉笏板,今天准备跟皇帝硬刚一场,他已经和褚遂良等几位元老通报了关于皇帝有意要废除王皇后的意思,他跟他们通气,达成一致,今天如果皇帝敢再提废后之事,那么他们就要毫不客气的顶回去。
李治目光扫过一众宰相,十一位宰相明显的分为两班,泾渭分明。一班以长孙无忌为首,这也是此前朝中的执政班子,而另一帮则以李绩为首,宇文节、许敬宗等几位宰相都站在他身后。
其中除李绩和宇文节原本是宰相外,其余的许敬宗、李义府等都是新拜之相。
看到这泾渭分明的两班宰相,本来心里堵的慌的李治,总算是心里舒坦了一点,不管怎么说,起码如今这中枢里,不再是他长孙无忌的一言堂了。
“诸位相国,朕昨日接到雍州府上报,说天现祥瑞,上天恩赐给我大唐一样神物。此物名为玉米,为一种新发现的粮食作物。此物南北皆可种植,十分耐旱,而且产量极高,据说就是山坡旱地,一季亩产也能达到两三石之多。尤其是此物既可春种夏收,也可夏种秋收,高产还易储藏,相当了得。”
雍州长史上报的这个消息,可是让李治很欣喜。今年关陇、山南皆大旱,旱情还越来越严重,眼看着多地今年都要歉收甚至绝收,夏天可能会有粮荒。这个时候,出现这么一种神奇的粮食,岂不是上天赐予。
尤其这是雍州府发现的,要知道,这雍州府的长史虽是阎立本,但名头上,雍州牧现在可是李治的儿子代王李弘。
代王李弘,也正是李治与武氏所生的长子。
李弘为雍州牧,不过是按惯遥领此职,并不实际任事。可再怎么说,雍州牧都是李弘,李治以为,雍州发现的这样重要作物,那也有李弘的功劳。
“请问陛下,此事何人所奏?”长孙无忌问。
“雍州长史阎立本。”
长孙无忌再问,“臣斗胆再问陛下,请问阎立本所奏之玉米在何处?”
“阎立本上奏说发现玉米,但并还未上呈,朕正准备让阎立本将玉米呈进宫来一观。”
长孙无忌哼了两声。
“无稽之谈,老臣从未听说过什么玉米,更不曾听说过还有什么以前未被发现的粮食新作物,更不相信这什么玉米能够既耐旱,还能在山坡旱地上亩产两三石,更不信其它各种虚妄之词。”
逍遥小地主 第169章 欺君之罪
“老臣以为,阎立本这是谎报,这是欺君!雍州府上下,也皆有欺君之罪。”
长孙无忌这番话,既有对常识的判断,也有对雍州府的敏感。阎立本也是太宗时的老臣了,但此人跟他长孙无忌关系不太好,尤其是原来雍州牧本是陈王李忠。
后陈王被册为太子,便不再遥领雍州牧,皇帝让代王李弘接任雍州牧,特意从河南把阎立本调来做雍州长史,这其实就说明了阎立本的站位。
李治不吭声,以眼神示意李绩。
以前在朝堂上,处处长孙无忌说了算,导致经常无官员开口,这让李治很不满,满朝堂的大臣,居然就没半点意见,处处都由长孙说了算?
现在,他也有了自己的一班人马,终于不用再单打独斗了。
李绩本来很安静的坐在那里,听着长孙急急忙忙的去喷阎立本,虽然他觉得长孙喷的太急了一些,毕竟都还没问清楚嘛。哪怕他自己也觉得这个玉米不靠谱,但他起码能保持一定耐心。
皇帝的眼神李绩收到。
不管怎么说,他既然已经在薛仁贵的府中向皇帝表了忠心,皇帝也对他的忠心给予嘉奖,事后升他太尉,又让他主持朝政,还知了尚书省事,那么现在他就得站出来了。
“陛下,长孙太师,老臣倒以为长孙太师说话太过武断了一些。阎长史上奏发现玉米,现在太师无凭无据的,就一口咬定这玉米是假的,说阎长史和雍州府欺君,这未免太过武断。”
“老臣与太师都为陛下所拜宰相,同列主持朝政之位,身处要职,更应谨慎小心才是啊。如今毫无证据,就要说阎长史欺君,这岂有相国之稳重啊?”
明刀明剑,针锋相对。
这还是李绩被拜为知尚书省事、主持朝政、太尉以来,第一次硬打硬的跟长孙无忌刚上。
自扶保新皇继位以来,李绩先后担任过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位列宰相,在中枢与长孙无忌共事数年。
但一直以来,不管长孙无忌如何揽权,如何专断独行,李绩一般都是不说话的。
这也是大唐那些以武将功勋而进入中枢拜相的大将们的一贯行事,就如当年卫国公李靖拜相后少言慎行一样,他们虽为相国,但却很少会做什么决策。
武将进入中枢拜相,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尊荣,主朝国政,中枢决策这些事情,他们更多的还是交给那些文人宰相们。
五年了,一行如泥菩萨一样不怎么开口的李绩,头一次说话,而且还一来就正面硬刚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皱眉。
褚遂良也转过了目光。
向来少言少语的于志宁扫了眼李绩,又收回了目光。
宇文节、李义府、许敬宗、崔敦礼、杜正伦这些新贵派宰相们,更是一个个眼睛冒光。
正面交锋了。
虽然在当初皇帝朔日大朝会上一下子拜了多位新相国开始,大家心里就知道这一天早晚要来到,但是当正式开始了的时候,大家心里还是十分激动的。
不管怎么说,谁都知道,一山不容二虎。
这朝堂上,也容不下这两派人。
要么是那些元老派们压倒新贵派,继续掌权,要么就是他们这些新贵派打倒元老派,夺权成功。
长孙无忌冷哼一声,没有半点气馁,反而如公鸡一般昂扬起了斗志。
李绩这个武夫,以为老夫会怕他吗?
“英国公所言差矣,所谓玉米,只听阎立本的那些吹嘘之词,就知皆是虚妄。但凡有点见识之人,甚至是有些常识的妇人,都能明白,那是不可能的。这世上怎么可能有那样的神物?”
李绩也毫不示弱,立即反驳,“若是阎长史所言属实,这世上真有此等神物,而且刚被阎长史发现呢?”
“不可能!”
“若是有又当如何?”
长孙无忌脸上带着笑容,看着李绩跟自己顶起来他越发的高兴。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李绩却要跟自己硬顶,这岂不是送上门来的把柄。若是最后证明阎立本夸大事实,那么李绩也就要跟着受牵连,起码一个宰相连点基本的常识都没,那以后李绩就没脸在中枢呆下去了。
“若是没有呢?”
眼看着两人都要打起来了,李治适时的站了出来。
他其实也不太相信这个玉米有那么神奇,他担心李绩被长孙无忌一激,然后就胡乱打赌,到时被坑。
李绩可是自己的先锋,总不能倒在这样的小事上。
“二位爱卿,何必在这里争论,既然阎立本说有,那么就让他把这玉米送上来,到时不就全一清二楚了。”
若是玉米真有这么神奇,那长孙无忌就被打脸,若没有,则李绩也还没说出什么收不回的话。
“宣召阎立本觐见,让他带着玉米前来。”李治开口。
长孙无忌哼了一声,冷眼瞟着李绩,如同看个大傻了一样。白活几十年了,武夫就是武夫,这样简单的假话都能相信,看一会李绩如何收场。
而李绩盯着长孙,也是毫不示弱。
不管阎立本所说的玉米是不是真的,都不是重点。今天的重点是皇帝眼神示意他出来反对长孙无忌,而他也就站了出来反对。
结果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这个态度。
他的态度是给皇帝看的,而现在也已经达到了目的了。
宫中使者得旨飞速前往城西的雍州府衙。
府衙中,阎立本接过圣旨,有些担忧起来。他也没料到,这件事情报上去后,皇帝会如此重视,昨天刚报上去,今天就下旨让他带玉米面圣。
“怀英,前头带路吧,老夫跟你先亲自去一趟蓝田见见李逍,但愿他不是一个骗子,否则你我可就都犯了欺君之罪了。”
狄仁杰也想不到圣旨下的这么快。
“阎长史,属下也不知道李逍现在手里还有没有玉米种子。”
“但愿他有吧,否则我们可就都麻烦了。”阎立本无奈的道,他现在,有一点点后悔太过于相信狄仁杰的话了,若是等先从李逍那拿到玉米种子再上奏也不迟啊。
逍遥小地主 第170章 撑不下去了
连日干旱,到处都在抗旱。
日头高照,虽然太阳还不如六七月时的火辣,但在日头底下挑着一担水一遍遍的往返于田间和溪边,一样是枯燥乏味并辛苦万分的事情。
虽说关中百姓勤劳,但连日的抗旱也一样把大家累的够呛。
蓝溪书院的山长杨老夫子一根扁担挑着两大桶水走在最前面,书院的十名先生也一人一担水跟在后面,一二年级的学生们则两人抬一桶水走在后面。
先生们虽是文人,可在这个时候也没有人偷懒。
学校每旬一天劳动日已经不能满足抗旱需求,现在书院开始每天早晚都要来挑一个时辰的水,以保证书院开荒的这片农田和菜地。
虽然李逍说过几次,今年天太旱,书院开的荒地又离溪边很远,就荒掉算了,待夏天时看看能不能再种一季算了。
但杨大眼他们虽是读书人,可也很朴实。李逍把一块李家的荒地划给书院,做为书院田,他们也早说过要自给自足,那么眼下就不能抛下。
毕竟整个蓝溪都大旱,无数百姓都在抗旱,每天都在挑水,一样的辛苦。
这或许就是这个时代人的朴素观念,读书人并不就是手无缚鸡之力,读书人也并不只吃饭不干活。
每天早晚挑水,还要保证课业不耽误,起早贪黑十分辛苦。杨老夫子和老师们的肩膀上早已经被肩膀磨破了皮,可他们晚上撕掉破皮,早上肩膀上垫块布又继续了。
学生们力气小,就两人抬一桶,一个个小小年纪的学生,虽然辛苦累,却没有人吭一声,更不会有人扔下桶。
或许是学生们本来就以农家子弟多,本也不骄惯,再加上进入书院后每天的晨间锻炼以及课间操,让这些孩子也结实了许多,加上饭菜营养保证,让他们的身体都还不错。
一桶水抬到地头,拿起葫芦瓢一瓢瓢的浇下去,早就已经晒成白地的土地能发出哧溜的声音,水也是直接就被吸收干了。
早晚各浇一遍水,可土地依然没有半点的湿润。
种在地里的谷子,也不见什么动静。
也还多亏了有李逍组织的乡约堂,起码蓝溪各段上虽然都筑起了坝堰,但没有再像往年那般彻底的拦死。
蓝溪还在流,没有断流,哪怕水很小很小,可这是生命之水。流动的细流,保证了下游一个个村庄,一片片田地的微小希望。
肩挑的,背扛的,手提的,不论老人还是孩子,男人还是妇女,全民都加入了这场抗旱的大军中来。
旱情还在继续,乡约堂已经又一次召开了理事会,会上,李逍提出旱情越发严重,蓝溪水越来越少,提议再次主动减产两成,以保证最后还能有所收获。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也是一个痛苦的决定。
大家辛苦了那么久,天天挑水浇灌,可现在却又要放弃两成的地,那些地这些天就白浇了,种下去的种子也就白种了。
但不放弃,也顾不过来。
拖下去,不但那两成肯定保不住,甚至会连累到剩下的三成也可能会耽误。
或许是李逍的威望高,又或许是大家已经经历过一次痛苦的减产决定,虽然这个决定依然痛苦,可当理事、议员们把这提议传达回各村之后,反馈回的消息还是让人欣慰的。
大家基本上都同意再减产。
蓝溪乡很平静,这里的旱情依然严峻,但大家已经接受了,这种接受不是听天由命,而是在坚强的挺着。
挺着挺着,当你无能为力的时候,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挺住,也许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但你可以坚持到最后一刻,也许你最终能挺到柳暗花明之时。
关中人是充满韧性的,他们如干旱的野地里的那些杂草一样,没有水,也一样能坚持许久许久。
但同是蓝田县的百姓,其它各乡的情况比起蓝溪来却并没有这么和谐。
县令柳倓最近到处跑,大力宣传推广乡约堂,推广乡民公约,推广齐心协力共同抗旱救灾。
成效是有的,但是并不大。
各地都按蓝溪的样子,由县衙监督下在乡内河溪处修坝堆堰,也都只截流部份水。但开始几天还好,可当旱情继续严重时,慢慢的,各处的坝堰就在偷偷的截流。
有的村子白天的时候只截了小部分,但到了晚上却在偷偷的加高大坝,甚至直接把水都给截了。
下游的村民们不肯了,开始来争,来吵,甚至发展到强行毁坝。
争水斗殴又开始了,虽然有县衙负责的乡约团及时的插手干涉,事情没闹大也没死人,但性质很坏影响恶劣。
乡约堂好不容易建起的那点乡民信任,正在流失。
当县里要求各乡再次主动减产的时候,推行的并不顺利。本就减了一半,现在又要减,不少人不同意,再减,那就没有几亩地了。尤其是好多地,那都是已经辛苦浇了许久的。
不少人想着,再撑撑,也许能撑到下午呢,他们不愿意放弃,柳县令派出吏员四处去说服百姓,但效果并不明显。
同时,县里的粮价开始在上涨,而且不少粮铺已经开始限量售卖,有钱的地主们也开始在囤积粮食。
“再这样旱下去,就算是减产后的这三成田地,只怕是也保不住啊。”
蓝溪畔,几位里正如今处处以李逍马首是瞻,大家看着越来越少的蓝溪水,都围到他的身边来,想要找李逍问个办法。
李逍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虽然他的那几个玉米已经收获了。
但是就算现在还赶的上茬抢种下去,但七个玉米连一亩地都种不到,哪怕这亩地玉米种出花来,也就千把斤产量。
一千斤玉米,如果是做为秋季的种子,倒是能种上三四百亩地,但对于眼下来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
“防旱还不能松懈,但是我们得开始考虑夏天的口粮问题了。”李逍语重心长的对几位里正道。
李家和几位里正都是地主大户,家里都还有一定的粮食储存,但不少百姓家里,其实是没多少口粮的。如果夏收正常,那么夏收之后是有粮食的,但如果夏收绝收,那大家肯定撑不下去。
毕竟从去年秋收撑到夏收,都得有段青黄不接的时日,不少人家都得各种借粮,或者靠搭野菜撑过去的。
如果夏收绝收,那就只能去要饭了。
但今年关陇山南都大旱,那饭都没地要去。
“考虑一下,把乡约堂的义仓先建起来,大家有粮的先捐点粮出来,或者平卖一些粮进仓,也好能安抚一下大家日渐焦燥的心,否则,没有几个人还能再撑下去了。”李逍提议。
逍遥小地主 第171章 债券、粮票
天上的日头并不毒辣,可几位里正却感觉有团火在心中燃烧。听李逍这么说,也都是无奈的叹声。
义仓,社仓,本质上都有些相似,这是一种乡民自助的产物。不同于朝廷的官仓,储存的是朝廷衙门征收上来的田租粮食,那些粮食要通过水陆转运,除部份留存地方州县的官仓,大多数都最终转运到各地重要的水陆要冲的大转运仓中。
比如沿运河的几个大粮仓,有的粮仓甚至能存上百万石粮食,比如隋朝曾经修建的八大粮仓,存粮皆在百石万以上。
这种大粮仓修建的目的,就是能够迅速的向全国各地调配粮食。不管是战争,还是赈济灾情,都能够迅速有效的调配。毕竟这个时代,粮食不但生产能,而且运输也难。
正是因此,朝廷虽然在各地都有粮仓,但这些粮仓里的粮食可不是轻易能动的。一般非紧急情况下,敢私开官仓,那就是杀头之罪。也正因此,有的时候,哪怕发生大灾,有的死板官员也会拒绝开仓。
朝廷鼓励百姓建义仓自助。
所谓义仓,也就是大家自发的建一个仓,一般为一个乡或者一个里的百姓,自己建一个粮仓,每年收获之时,大家按约定的标准向仓里缴纳一定的粮食,一些贫困或孤寡者可减免。
这仓里的粮食派专人管理,遇到灾荒之时,则拿来自救。
而社仓,一般是由官府以官方的名义,在每县设立,要求地方百姓按所占田地数量,按比例缴纳一定的粮食入仓,由官府派人管理。社仓的职责也就是救灾赈济,求助孤寡,相比起官仓,社仓不会有那么多程序,不用层层上报,遇灾荒之时可以根据情况打开。
因为社仓有一定的强制性,其实又具有地税的性质,说是自发的,其实就是一种税务。
而且因为是由官府管理,百姓也并不是太信任,想用到里面的粮食也不太容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