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小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虽说今年蓝溪乡实际只有往年的两成收成,但乡约堂的义仓里,可是屯着五千石的粟谷和五千石的米糠,这些可是整个乡人都能分享到的救命粮,可以说,只要夏秋再不出现什么旱灾、蝗灾,那么大家是可以坚持到秋收的。
老钱却从麦客的话里听出一个商机。
“三郎,咱家这十亩麦子确实长的好,哪个路过看到的不得流着口水夸赞几句。要我说,咱这麦子收下来后,就做麦种卖给大家。”
麦种跟吃食的麦子当然不一样。
麦种一般都是精选过的,正常情况下,百姓都是自己留种。但李家这麦子不是特别好吗,亩产五石,如果卖麦种,不知道多少人愿买呢。
就算卖个三五倍的普通麦子价格,相信也有大把的人愿意买的。如果别人知道李家这麦子亩产五石,估计就是卖上普通麦子十倍价格人家也愿意的。
“当然,种们先得留够自家今年的种子,有多的再卖。”老钱补充道。
李家自己虽不种地,但可以优先卖给自家田地的佃户。如今佃租的主要方式是分成,地主三四成,佃户六七成,还有更高的对半开的租子。如果佃户收益高,地主当然也是收益高的。
李家现在有三千五百亩地,除去在外县外州的,蓝田县内就有差不多两千亩,平均一亩地要十斤种子,两千亩就得至少两万斤,算起来种子得有一百多石。这十亩麦地收益全留种,也不够自己种的。
:。:





逍遥小地主 第263章 一锅好汤
烈日如火。
老麦客心头更燃起一团火来,他期待的看着李逍,希望能听到李逍同意老钱的话卖麦种。如此高产的麦子,哪怕砸锅卖铁也应当买来种子。
“我们下半年只个百亩左右麦子就好,其余的全种玉米。”李逍对此也早有自己的计划。
夏收之后,还能再种一季。
唐代的农耕技术有限,无法精耕细作,百姓们多是粗放式耕作。田地肥力不足,便往往要实行轮耕休耕。
一般来说是三年两耕,把地分成三块,轮流耕作,耕两块休一块,不停轮换。基本上是耕一年休一年,而耕作的那一年,一般也都是一季。虽然有时也会收获之后,再种一季,但一般是种其它的作物,可以称为套种,而不是真正的两季。
种春粟后可能就要种一季冬麦,或者春麦后再种大豆。很少有同一块地,一年种两季相同作物的。
一来关中气候种两季往往时间不够,必须得是两种轮种,这样才能有足够的生长时间。其次,也还关系到雨水和灌溉,再有就是肥力。
关中比较多的种植方式就是春粟冬麦。
春麦刚收获,秋播在即,李逍没打算再种麦,他打算秋季都种上玉米。一来今夏普遍兼收,今年秋冬粮食缺口较大,而玉米产量高,可以填补粮食缺口。二来,今年天旱,虽然现在不比之前那般旱的厉害,但也比往年要旱些。
种麦需要水,种玉米要好的多。
“可我们没这么多玉米种子。”老钱当然也知道如今玉米的宝贵,但朝廷手里都没多久玉米种呢。
李逍手里倒是有批不在朝廷手里的玉米,但也就能够种个百亩左右。
“种一百亩麦,一百亩玉米,其它的我们还是给佃户种,他们愿做什么就种什么。”
老钱点头,“如果我们能收五十石麦子,那起码能精选出三十石左右麦种。自己只种百亩的话,有八石多点就够了,多留点也顶多要十石,还能卖二十石麦种。”
二十石麦种,也能种二百多亩了,优先卖给自家佃户。
“我能卖点吗?”老麦客激动的问。
“老叔若想买当然也行,跟钱管家说声说好。因为今年只种了十亩,到时只能卖个两千来斤麦种,每户限购一斗麦种吧,也好让更多人都有机会试种一下。”
一斗麦种,能够种一亩二分地。
老麦客已经很满足了,毕竟李家本来可以全都留下自己种,但人家只留下一百亩的种,剩下的二百多亩的种子拿出来卖已经不容易了。
不过高兴之余,老麦客又有些不好意思的提出个情况,他现在没钱。
“这倒没关系,我们可以把麦种借给你们,等秋后你们再还麦子给我们。借一斗麦种,秋后还六斗就行,六斗地里收的普通麦子,不需要精选过的麦种。”李逍给出一个比较厚道的条件。
虽然听起来很高,借一还六。但这不是普通的借粮,这是借粮种,而且是优质粮种,寻常粮种本就要卖粮食的三五倍价钱,更别说李家这种优质粮种了。
卖三五倍,而借还得有利息。
李逍现在借一斗麦种,到秋收后才收六斗,这已经算是非常厚道了,毕竟借出的是优质粮种,收回的只是地里打下来的麦子,不是精选后的粮种。
本来李逍觉得这个还是有些高,但六斗相对行情来说确实是非常低了,他不能再收更低,要不然就是坏了规则,那样会被广大地主阶层们敌对的。
以前李逍刚开始时对自家的佃户改了收租模式,改分成为固定租额,但这种方式也就用了半年,等他的田地越来越多后,还是不得不沿用了旧例,只是想对的他只按四六分成,他收四成租,此外他不再收额外的各种租和费,不像许多地主一样,正租之外,还要收各种租各种费的,逢年过节的佃户们还得送点孝敬,甚至租牛借种,收费也高。
“好好好,愿意,我愿意。”老麦客激动不已。先用后还,已经十分不错了,几乎相当于李逍只收了他麦种钱,并没要种子利息。
早听说李三郎仁慈厚道,今日一见果不其然啊。
老麦客千恩万谢后,更卖力的干起活来。
李逍在地里好不容易捱过了半天,左等右等,终于等到了送饭来的人。
麦收时节,要抢收抢时,因此中午烈日当空,也没有得休息。天微微亮就起来下地,到早饭时,也是家里把饭菜送到田里来,吃完了继续干。
午饭时也是送到地里来,在树下吃完饭喝完水,顶多休息一小会就要继续干活。一直干到天黑了,才会收工。
收麦是个很辛苦的活,一般人还真扛不住,必须得是那些精壮的汉子们。晚上干完活吃完饭,野河里洗个澡,然后麦场上就睡一片。
李家给麦客们准备的饭菜还是很丰富的,一天三顿都是干饭不说,而且居然还有面食。特别是还有菜和汤。
菜是炒肉片,汤是炖的猪骨头汤,李家可是杀了一头大猪。
李逍累的跟狗似的,浑身上下跟在水里爬上来一样,湿的不成样子,浑身都透着一股酸臭味。
好不容易等到送饭来,他连忙跑到庄前的蓝溪河里,脱光了就跳进河畅快的游了几遍。
等身上终于凉爽了许多,才肯爬上来。
岸上,老钱已经为李逍送来了一套干净的衣服。
换上衣服,那边麦田边的树荫下,一群麦客们正端着大碗吃的香呢。
一人一大碗小米粥,粥很稠,插根筷子在上面都不会倒。每人还有两个白面的馒头,这可比许多人家供的麦饭好吃的多。
白面馒头又松又软,嚼起来不卡喉咙,吃起来管饱。虽然不少麦客对于李家把这蒸饼喊做馒头有些奇怪,但李家的馒头确实比一般蒸饼好吃的多。也没见里面有馅,但味道就是好。
更别说,那边还有大桶的骨头汤,大盆的炒肉片。
肥肉片子厚厚一片,又大又肥,炒的油亮透彻,看着就胃口大开,里面加上了一些时令蔬菜炒,让这菜看起来极其诱人。
那边一桶桶的汤,里面可是一大块一大块的猪骨头,有筒骨、排骨、脊骨,骨头上还带着许多故意没剔下来的肉,连骨带肉还放了一些肉皮在里面煮,煮的时间够长,还加了些芋头和黄豆,味道浓香。
“大家尽管吃,没吃饱就再添啊,唯一一点,不许浪费。”
换上身干净衣服的李逍,浑身舒爽多了。
他也拿了个饭盆,也没矫情,粥桶里打了碗粥,然后汤桶里捞了几块排骨,夹了几筷子的剁椒蒜子,就蹲到树下开吃了。
干了一上午的活,洗了个澡后,确实是胃口大开。
本来这炎热天气是没什么胃口的,更别说吃大肉片和骨头汤了,可现在李逍丝毫不觉得油腻,只觉得啃的很舒服。
那些麦客们平时哪吃过这样好吃的饭菜,简直跟过年一样啊。
好多人甚至当了十几二十年麦客,收了大半辈子麦子,但却还从没有吃过白面食呢。
麦子碾磨成粉,还筛过,细细白白,揉制蒸熟,成为那松松软软,好看好摸更好吃的白面馒头。
寻常百姓种了麦子,但更多的还是直接蒸麦饭的多,蒸麦饭不用碾磨能节省钱,更不说少了几道工序后还能减少损耗,不过麦饭的口感确实是很差很差的。
至于说吃肉,哪怕是贵族官员们瞧不上的猪肉,可百姓一年又能吃上几回呢?
他们啃骨头的样子让李逍记忆深刻。
一块骨头不但把外面的肉啃的干干净净,还要把骨头吸吮多遍,连里面的骨髓也要全吸出来,最后把块骨头啃吸的发白,不再有半点油腥在上面,才会放下。而且就这样的骨头,他们也不会扔掉,这些人很有默契的把骨头都放在空桶里。
“回头再熬一熬,又是一锅好汤!”老麦客笑着对李逍说道。
李逍看着那些吸的都发白了的骨头,心想再熬估计也熬不出什么了吧。
“家里还有骨头呢,杀了头大猪,足有三百来斤呢。下顿再煮过就是了!”李逍说道。
可老麦客却觉得那太浪费了。
“这可是大骨头,一次哪里吃的干净,起码也得煮个三次才能把里面的骨髓油水都煮出来,吃一次就扔,太浪费了。可不敢这样浪费的,吃一次肉不容易。”
这话说的,让李逍心中感叹。
百姓的日子确实是苦,他们最勤苦却又最简朴,最容易知足的一群人。哪怕负有沉重的负担,也没有如后世人那般容易抱怨。
他们扛着座大山,一直负重前行。
他们的汗水他们的勤俭,才真正造就了大唐帝国的辉煌。
不管王朝兴衰,百姓都是苦的,太平年岁没有兵灾,他们就已经最满足了。可是一遇旱涝蝗灾,百姓依然连吃饱肚子都难做到。
地里的收成实在是太低了,而关中的土地却又越来越多的被权贵们给兼并占有。
过去,大唐初立时,每个中男和丁男都能分到几十亩地,但是现在,年轻一辈的中男和丁男,却已经分不到多少地了。
田地越分越少,可租庸调却是固定的,从没变少过。
没有积蓄,没有存储,一场旱灾,这些百姓就面临着无粮可食的困境,就得拖家带口的往外乞食求活!
但愿玉米能够尽快的推行开来,多增加些亩产,能让百姓多点粮食吧。不求每个人都在大唐之下过的富裕,但起码强盛的大唐帝国子民们,总不能经常挨饿受饥吧?




逍遥小地主 第264章 泳池派对
蓝溪李家十亩麦子收了五十二石的消息,不径而走,很快就如风一般的传遍了关中平原。
连远在长安太极宫深处的皇帝李治,都听到了这个消息。
“十亩麦子收了五十二石?”
若是别人报上这个消息,那李治肯定不会信这种鬼话,可这消息说的却是李逍。
那位可不是一般人啊。
人家能种出玉米来,可是天降祥瑞啊。
别人种不出亩产五石的麦子,但他相信李逍绝对能种出来。
“他是怎么做到的?”李治望着奏章惊叹。
“百闻不如一见,陛下何不亲自去看一看呢?”武氏挺着越来越大的肚子笑着说道,“正好弘儿也总说想出宫去玩玩,不如就去蓝溪,瞧瞧李逍家的麦子,再去看看玉濑。”
长安很热,太极宫里也不凉快。
在大唐周边有很多的别宫,是为皇帝的避暑之地,同时那些别宫还做为京城外围的堡垒,成为军要城堡,拱卫帝都外围的安全。
每座别宫,里面都囤积着很多粮食和武器,平时可以做为皇帝外出休闲度假之地,一遇紧张情况,就能成为京畿防御纵深的外围堡垒。
比如在京西岐州就有九成宫、歧阳宫,在长安周边还有仙游宫、宜寿宫、甘泉宫、太平宫、步寿宫、兴德宫、长春宫等。
每一座别宫都处于京城外围的战略要地。
不过在蓝田还没有别宫,那里比较远。不过别宫虽然没有,但是皇家庄园却是不少的。
大唐皇帝有许多庄园,又称官庄,这些官庄不隶属于朝廷各部衙,而是直接属于皇帝的小金库。
有种粮食的,也有养猪的,养鹿的,养马的,养牛的,还有不少作坊,总之,这些都是皇家产业,皇帝私产。
官庄来源,大多都是抄没罪官的家产。因此,官庄也是遍及天下各地,但尤以关中分布最多。
官庄的收入主要供给宫廷用度,同时也备皇帝赏赐臣下等。因为这钱不用经过朝廷,所以朝廷百官也管不着,这就给皇帝很大方便。
“也好,最近朝中也无大事,正好去京外避避暑,休息一下。”朝中自从长孙无忌、褚遂良这批顽固元老下台后,虽还剩下了一个来济,但来济也老实多了。
李绩平时也不太理事,其它宰相们都能很好的领会圣意,李治从来没有过的畅快。
不过整天盯着政事,时间久了也累。
长安,崔府。
崔知悌心情很不好,李逍居然拒绝了崔家的提携。
太不识抬举了,一个小小的子爵,真以为自己就有多得意了?
提笔,崔知悌给自己的兄弟写了封信,这是他的三弟,崔知温。崔知温也在朝为官,兄弟同殿称臣,不过崔知温是在御史台任职,任殿中侍御史职。
殿中侍御史品级不高,但也是个清贵之职,掌握弹劾纠察大权,可闻风上奏。崔知悌打算让自己的兄弟找找李逍的碴,弹劾一把他。
居然敢如此不识抬举,那就让他臭名远扬,把他贬到岭南去。
你以为得罪了崔家,躲到蓝田去做缩头乌龟就能逃的掉?
蓝溪。
李逍自那天把崔家的恶仆妇赶走后,就没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了。区区许州崔氏,在别人眼里也许如何了得,但在李逍眼里,也不过是有点祖辈传下来的名声而已。
唐朝是什么时代?
唐朝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贵族时代,连关陇集团在唐朝都折了戟,更别说那些汉魏时传下来的士族了。
他更没想过要躲崔知悌,他不过是回家收麦子,顺便避下暑而已,却不料这行为在崔家眼里,倒成了李逍畏惧崔家躲避到乡下去了。
十亩麦田已经收完,最后在一众麦客和乡人的见证下,十亩麦田共收了五十二石麦子,亩产达到五石二的惊人高产。
钱管家在众人的震惊声中,宣布了李家将出售二十石麦种。
李家佃户优先,每户限购一斗麦粮,可秋收后还粮,只要六斗。
大家争先恐的的登记,然后把李家精选过的麦种称量领回。
李家卖一斗麦种,还附送两颗玉米种子,更让大家喜出望外。
李逍又有了一个新邻居。
太师、赵国公长孙无忌刚花高价在蓝溪换购了一片田地。好几亩地,还是连成一片的田地,长孙家用了很短时间,就在那里搭建了一座庄园。
很有档次,比起李家大院好多了。
听说长孙家拿下这片地可不简单,这片地本来隶属几十户人家,但赵家硬是用换购的方式,把地拿下来了。拿同州上好的良田来换蓝田的田地,而且还是二亩换一亩,长孙家还给予换购的人家一笔搬迁费。
有钱能使鬼推磨,长孙家出的条件这么好,大家哪有跟钱过不去的。况且,人家拿更好的田来换,还是二亩换一亩。
大家还生怕这里面有猫腻,来请了李逍做见证人。
李逍倒是不怕长孙家弄鬼,人家名声这么大,不可能为了几百亩地坑他李逍的乡亲们。
长孙家的庄园建好后,长孙无忌就来到了蓝溪。
据说长孙的妻妾和儿子们没来,都还在长安。
长孙来了后,倒是有事没事的往李家大院跑,今天找李逍钓鱼,明天找李逍下棋,后天又找李逍研究下玉米、小麦的,退休生活弄的有声有色,有时候,韩瑗、褚遂良他们也会过来一起钓钓鱼,吟吟诗什么的。
李逍本来是不愿意跟这群老干部们在一起的,毕竟这些人是皇帝重点盯防的人。
可人家硬要跟他凑一起,李逍也不能不见,毕竟就是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的。
有时玉濑也会过来,偶尔色空和尚李恪也会过来。
李逍觉得自己家都成农家乐了,这群人一个个都是白吃白喝,还不给钱。
“祥瑞啊,你家这大水池子还真是不错,改天你让人到我家也建一个。这大热天的,池子里游两趟还真是清凉爽快。”
长孙无忌穿着条四脚短裤,**着从李家的泳池里爬出来,走到池边凉棚下的躺椅上一把躺下,从旁边桌上拿起井水里冰过刚开的沙苑西瓜就啃了起来。




逍遥小地主 第265章 干件大事
李逍悠闲的喝着一杯冰镇杨梅汤,心道度假别墅要没游泳池那还能叫度假别墅,还能算是高档吗?
这游泳池可是标配,而且还是高标准建的,下面铺着大理石砖,还特别划分了浅水区和深水区,甚至连游泳圈都配上了。
甚至池子里的水,都是从地下用井车抽上来的井水,每天晚上都会更换新的池水,再加上池边上的这些茅草顶的小凉棚,棚下的躺椅,让你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马儿代夫般的感觉。
可惜这时代男女大防,不能让家里丫环们穿上比基尼来戏水,否则更有意思。可恨的是,这好东西,自从被长孙无忌发现后,这老小子就天天来游泳,倒像是成了他家的了。
不但自己天天来,现在褚遂良、韩瑗、于志宁等一干退休老干部现在也整天呆在这了,一大把年纪了,还天天泡游泳池,也不怕得风湿关节炎。
“没问题,回头我把游泳池的图纸给太师一张,太师自己找工匠建一个就行了,其实很简单的,也花不了几个钱。”
“简单是简单,但以前还真没想过,把澡池子建到外面来。”
“这叫游泳池,不叫澡池子。”高大上的泳池一叫澡池子,这档次立马下降了好几档,李逍忍不住出声纠正。
“不都一个意思吗?”长孙无忌反问。
李逍看了看他,算了,不跟一个满身是膘的帝国前宰相计较。
褚遂良坐在棚子下写字,李逍很佩服他,不愧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都穿着他发明改良的四脚短裤坐在泳池旁边了,可人家愣是游一圈上来后,又光着身子提笔在那里写字了。
不过李逍没阻止,反而很高兴褚老哥在这写写画画。褚老哥的字可是很值钱的,好多人请老褚替自家老父亲写墓志铭什么的,写一篇也没多少字,却往往要收几百贯钱,甚至有的出价千金。
可老褚还得挑,要是对方有点名望身份的他才写,要不然,有钱他都不接。
“祥瑞啊,你家这麦子究竟是怎么种出来亩产五石的?”
‘是五石二斗。’于志宁纠正。
李逍笑了笑,“无它,种好尔。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生来会打洞嘛,我这个麦种好,因此产量也高些。”
“就这些?”
“不对吧,我看你家的麦种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啊?”
几个老干部可不好糊弄。
“精心挑选的良种,每一粒都是最优良的种子,保证发芽率起码九成九。再有就是这地是用曲辕犁深耕过的,再加上用了许多太仆寺的粪肥,中期还浇了不少的人粪汁,水又充足没缺过,当然也就高产了。”
李逍跟他们说自家选麦种的方法,麦田里麦子成熟时,先不收割,而是让人到田里直接捋麦种。选最好的麦穗,然后拔出麦穗来,一把麦子只取一根最好的麦穗,然后再从这些麦穗脱下来的麦粒里,再精选出最饱满的麦子做种。
更别提后续还有深耕和足肥、足水的保证。
“怎么感觉种地到了你手里,变的这么容易呢?”韩瑗感叹。
“种地本来就简单啊,哪有那么复杂,要提高产量,不外是精选良种、深耕土地,足水足肥而已!”李逍一脸装逼的说道。
褚遂良放下手里的笔,“人粪汁也能肥田?”
人粪肥田较少,而且一般是用干粪,采用晒粪法。
“当然可以的,只要把粪汁处理一下就可以,然后加水稀释浇入田中,特别适合麦稻中期的时候追肥用,能让麦稻长势更加良好,为增产保证肥料。”
不管畜粪还是人粪,都是天然的有机肥,只不过需要先发酵下,要不然直接浇到地里,容易烧根烧苗。
唐人现在用人粪肥很少,李逍都已经发现了这里面的一个商机。要知道,明清之时,各个城市里掌握着粪尿清理的那群粪工,可都是有钱人。
长安可是拥有整整四十八万军民,人品众多啊,还都集中在一块。要是掏点钱,在各条街道和城门口还有市场里面,免费建一些公共厕所,然后把粪肥拉到郊外肥田,这可是优质肥料,能够大大增产啊。
甚至就是居民家里茅厕里的粪尿,都可以来个免费帮忙定期清理,就可以免费得到粪肥了。
1...8788899091...14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