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小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士族的巅峰时代是在魏晋之时,九品中正制下,士族达到鼎盛。正所谓取士不以才,而只论门第,这种制度李逍觉得荒谬。
虽然唐朝以门荫制为主的制度,也并不好,其实也算是变相的九品中正制,但总还是有些进步的。
李逍现在是贵族了,在势力阶层划分中,他是被默认归属到关陇集团中的,虽然只是个新晋的小贵族。
不过真正说起来,李逍的出身实际是关陇的小地主出身。他这个阶层,正是当初隋朝设立科举制之初,想要借科举制度而提拔的地主庶族。
地主庶族实力没士族强大,但数量更广,这个阶层是乡村的控制者。
干死士族,庶族地主才有真正的出头之日啊。
而历史上,正是科举制度把士族干死的,唐朝先是把贵族这一阶层玩死了,唐以后就没有真正的贵族了。而后来,唐朝又把科举玩的很溜,借科举把士族也玩的差不多,好不容易士族扭转了观念,也加入科举大军中,甚至凭借他们对学术的优势,渐控制了科举这条路。
可转眼间晚唐五代十国,那群武人疯子兵痞子们,彻底把士族的家底,把文人的脊梁给打断了,文人成了那时代最轻贱的一群人。
宋立国,偃武修文,虽定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一国策,可自宋起,已经没有真正的士族了,宋朝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士大夫,已经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一个全新的阶层,他们就是以庶族地主为主力的新士大夫阶层,但已经不再是汉魏以来的士族了。
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贵族和士族,都是终结在唐朝,只不过贵族死的早点,士族亡的晚点。
唐以后,宋明这两个汉人的大一统王朝,其实都没有了真正的贵族和士族,有的只是士大夫。
武勋贵族和士族,李逍觉得其实士族更可有可无。
“陛下,臣当然明白,但正因此,陛下难道不觉得这些士族太过根深蒂固,尾大不掉吗?”李逍诱惑着皇帝,“其实抑制山东士族这么多年,经历几朝,但一直没有什么效果,真正的原因,是没有打到士族的命脉!”
崔知悌如此对李逍,这并不仅是他们两家的私人恩怨,这次有崔知悌,下次说不定就又有哪个王某某,卢某某来了。
李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其实很多都是被士族不能容忍的,比如李逍在蓝溪建立蓝溪书院。
以前小打小闹,士族没真正放眼里,只当是个小地主家的家学,但蓝溪书院有了资金以及京中几位大佬的支持之后,又有李逍的正确指导,现在可谓是越办越红火,招生也是越来越多。
今年下半年新学期开始,书院已经继续再扩招,到时书院生员规模将扩大两三倍,拥有上千学员,这影响力就不仅再局限于蓝溪乡了,甚至不再局限于蓝田县。
而学校,正是士族们的禁脔,他们不会轻易的把这块权力分享给别人的。李逍一个小地主小贵族,敢触碰这块,他们绝不会客气。
再比如李逍现在掌握了印刷术,虽然印刷术还没有真正使用,可崔知悌就已经发觉了印刷术的巨大潜力,以及对他们士族的威胁。
造纸、制墨等这些技术和产业,都主要掌握在各地的士族手里,士族掌握学术,掌握书籍,甚至连抄书写字的纸笔墨等都掌握在手里。
一直以来,他们通过这种学术和教育资源的垄断控制,让天下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掌握知识,能够读书识字。
这也是他们维持着自己高高在上地位的一种特殊手段,他们是掌握知识学术的人,不论谁坐天下,都得与他们共享天下。
李逍的印刷术将带来书籍的革命,到时一套九经,不再是价值十几贯甚至更高,印一套九经或许成本只要一两贯钱,会有更多的人可以买的起书。
学术和知识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到时连贱民们都能拥有,这是士族们绝不会允许的事情。
李逍的印刷术他们会想办法夺去,若他们掌握了印刷术,李逍相信,他们并不会真把书籍价格降下多少。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仅仅是蓝溪书院和印刷术,李逍就已经死死得罪整个士族了,这不是李逍跟崔家的私人恩怨,李逍看的很清楚。
他若不主动进攻,那么他会很快被那些士族淹没的。
“陛下,臣愿意将雕版印刷术献于陛下,以此印刷术印刷书籍,能够将书籍成本大大降低。手抄一卷书万字,得起码一贯钱,还不算纸张钱,但如果用雕版印刷,只要印刷量足够,那么成本可大大降低。”
“能降到多少?”李治问。
长安有很多抄书人,均价万字千文。若是有名气的抄书人,价格还更高。因此知识在这个时代确实是很值钱的。
随便一本书,就得几千钱甚至是上万钱。
谁家里若是有个几百卷书,那都是有钱人,若哪家藏书万卷,那绝对是顶级富豪。





逍遥小地主 第271章 杀手锏
纸贵、墨贵、抄书更贵。
更别说,许多经书的注释等书,各士族都是私藏的,并不会拿出来分享。
“陛下,雕版印刷能将书籍成本大大降低,一卷万字的书籍,只要五六十个雕版,雕版是固定的,印刷的书籍数越多,则成本降的越低。”
“五六十个雕版多少钱?”李治追问。
“一套雕版五六十块,要不了多少钱,其本钱不过是写版和刻版,写一套版其实也就千文左右,跟抄书价格差不多。刻版成本只要是雕版木板钱以及雕版工匠的工钱,一个优秀的工匠一天就能刻一个雕版,但雕版工匠的工钱可远不及抄书人。”
再好的雕版师傅也不过是匠人,而再落魄的抄书人也是读书人。
一个工匠一天的工钱才多少?百来钱就不错了,一套雕版就算要六十个工,也不过六千钱工钱,材料成本又能有多少呢。
一套雕版刻下来,总成本不到十贯钱。
如果只印一本书,那确实是比不过抄书,抄一卷才一千钱,抄的还更好看些。
但如果是十本,百本,甚至是一千本呢?
印一千本和印一本,雕版成本不变,不过是多点纸张、油墨的装订工钱而已,但那是小头。
抄一千本就是抄一本的千倍价格,一本一贯千本就要一千贯。
印一本十贯,印一千本可能成本才一二百贯。
数量越大,雕版的成本就越低,这就是雕版的优势,何况,雕版还有一个好处,只要写版人识字就行,雕版人不需要识字,甚至一个版校对好了,后面就可以一直印,不用再担心会有印刷错误,不用如手抄一样,本本要校对。
关键一点是,培养一二百个甚至几百个雕版师傅容易,找一批印刷和装订工人更容易,但要找上千个抄书人同时抄书可不容易,这可不光是成本的问题。
“陛下,朝廷科举明经科考试的九经,一套九经若交给臣来印刷,臣可以一年内印出一万套来!”
九经是三礼三传加上易、书、诗,这是明经科的教科书,考试的内容都出自这九本儒家经典。
“一年印一万套九经?”李治眼中精光暴起,如一头噬人猛虎般盯着李逍。
“一万套九经。”李逍自信的道。
“一套要多少钱?”李治再问。
俗话说的好,九经正文,通不过四十七万八千九百九十五字。童子日诵三百字,不五年,略可上口。
说是少,但一套下来可不少字,足足四十七万多字呢。
一卷万字,那也得四十八卷。
长安厉害的抄书人,一天抄一万,那也得抄上一个半月。
李逍雕版印刷,一个版也就一百多字,一套版就得两千六百多张,若要印一万套,肯定得好几副雕版,光刻版就得几万张,这是个不小的工程。
不过雕版印刷量越大,成本就越低。
“板钱约五六百贯,写版约二百贯,纸和墨钱稍贵,印刷装订工食钱另计。”
“你就说一套九经多少钱?”李治搞不懂印刷的成本,直接问。
“如果印一万册的话,一套九经四十八卷,成本大约可控制在三十贯内。”
李治听闻心里算了一下,抄书的话,一套九经起码抄书费就得近五十贯,这纸墨笔钱还要另算,而纸墨可是花费很高的。总的来说,正常抄一套九经,估计不下百贯钱,哪怕再差的,也少不了多少。
因此说,这时代,许多人读书都是借书自己抄。而若是家族条件一般的,抄都抄不起。
抄一套成本总算下来得近百贯,而印刷一套成本才三十贯?
这才不到三之一啊。
“陛下,关键还是纸太贵,若是陛下给臣一些造纸和造墨工匠,臣还可以把成本再下降不少。”
造纸术虽出自汉代,但在南北朝时期有飞跃的技术进步,不过虽然造纸术大为提升,可纸张依然很贵,唐朝的纸价比起宋朝来,估计十倍不止。若是跟明清时比,那更是相差几十倍之多了。
造纸这东西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只不过士族们大多藏珍着。
“你有办法降低造纸和制墨成本?”李治问。
“可以。”
就算李逍现在还没有研究出新的造纸技术,但只要对工艺流程等进行些改良,那么效率也会大大增加,后世的生产管理水平哪是这时代人能比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本来就成本较高。
如果加大规模,提升效率,甚至在原材料这块加以控制,那么成本肯定能大大降低。
再说了,印刷书籍的目的是普及推广,又不是搞珍藏,因此并不一定就要非常好的纸张。纸张质量差点,成本自然也就能再降许多。
至于油墨,现在这技术本就在李家手里,如今成本较高,那也是产量较少,如果扩大工坊,加大产量,这总体成本也是还能再降一降的。
“如果有自己的造纸坊和制墨坊,那么改以前的册页和卷轴式书籍为线装式翻页书籍,纸张质量稍降点,那么臣可以把每套九经的成本压到二十贯左右。”
皇帝不由的瞪大了眼睛,刚才说三十贯一套,他就觉得未免太便宜了。
可现在,李逍居然又一刀砍掉了三之一成的成本。
“怎么可能?”
一套九经近五十万字,才只要二十贯?
这要是印一万套出来,那也才二十万贯?
李治相信,要是真有二十贯一套的九经,那么肯定会有许多人愿意买。不说别人,李治都愿意掏这钱,国子监、天下州学、县学的教师学生加起来要也不少,天下几百州千余县,加起来也有数万之多,不到十万也不会少到哪去。
这还不算那些民间私学。
二十贯一套,李治肯定愿意买。
他现在只是怀疑李逍在吹牛。抄一套要近百贯,你印一套才二十贯?
殊不知李逍却是在想,要是能够改良下造纸术,那么雕版印刷成本确实会很低的。一套九经,如果控制的好,写版刻版不到三百贯,剩下的就是纸张、油墨以及印刷和装订工钱,而印刷的越多,成本还能摊的更薄。
相比起现在一卷书动不动几贯钱的高价,一卷书几十文甚至十几文钱才是应当的啊。




逍遥小地主 第272章 黄金三招
“你是一个疯子!”
李治沉默良久,对着李逍微微摇头,吐出一句话。
“我愿意做陛下的疯子,为陛下扫除士族门阀。”
李逍不是一个疯子,但他疯起来比谁都可怕。对别人来说,士族门阀那就是高不可攀的大山,更别说要主动去挑战。
李治又是一声叹息,士族门阀,说来他皇唐李家也是五姓七家之一,虽说当年李家说自己是陇西李,其实并不是被那些士族所承认。
连皇家都一心想要钻进这五姓七家之列,可知天下人对他们的那种仰慕向往了。
“陛下,当年太宗皇帝修氏族志,已经明列皇家李氏为天下第一等,外戚次之,勋臣高官再次之。可时至如今,世人还多将崔卢郑李王视为氏族之首,这太不应该了。”
按当年修的氏族志,原本初修时列为第一的博陵崔降到了第三等,皇族李氏列为一等,新修订的“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基本贯彻了唐太宗的指示,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
士族势力的强大,对皇权不利,唐太宗尤其不能容忍山东士族凌驾于皇族之上。
在魏晋南北朝时,谱籍是选官的根据,划分门第是看历代做官的情况而定,列为门阀的,都是累世冠冕之家。而打破了以往纯以郡姓作为门第等差的传统,至于划分门第等级的标准,更不考虑过去做官的情况,只看在唐朝的官爵高下。这些变化首次触动了以往的门第等级,具有进步因素,也符合当时新旧士族阶级的变化状况。但必须指出,唐太宗的“尚官”原则,只是代替魏晋以来“尚姓”的修谱标准,不等于否定了门阀观念,而是更多侧重扶持统治集团,调和门阀间鸿沟以期保持大体平衡。
尚姓到尚官,其实并不是在消除士族,而是打压旧士族,扶持一个新士族。
连太宗李世民都不敢说消灭士族,李逍却敢喊出这种话,不是疯子是什么?
当年通过修氏族志,不少在大唐为官的庶族地主也因此取得了士族的身份,没落的旧门阀士族受到进一步的打击,而关陇集团里的旧士族则因为站对了队,依然保持了旧日的地位。
新朝通过扶植庶族地主、压抑旧门阀士族,达到了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目的。
现在朝堂上五姓七家没什么重要人物。除了博陵崔氏的崔敦礼因为在支持皇帝对抗元老的争斗中有功而被拜为宰相,其余的都只是一些不重要的职位而已。
可是这些旧士族依然州里、县里、乡里,依然把持着这个国家最基础的东西,这也是旧士族连太宗皇帝都无法根除的原因。
太宗当年所做的,不过是一面利用关陇集团在朝堂上打压旧士族,一面又扶植庶族地主为新士族,以削弱旧士族地位。
伟大的天可汗都只能如此,可李逍一小小子爵,却说要扫除这些士族门阀。
“陛下,我们可以不宣而战,一点点的削弱他们,直到最后致命一击。”
李逍很狂。
他想干件大事,以士大夫阶层来取代传统的士族门阀。
宋明时代的士大夫,跟魏晋隋唐时的门阀士族有什么区别?虽都是士,但区别很大,宋以前的士族,那是以家族为主的士族,而宋以后,其实是以科举为出身的士人了。
宋以前的士族根本还是家族,是门第。而到了唐以后,这种士族门阀已经难以存在,士人是靠科举这条路出身,不论出身都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是科举源源不断的选出新的士人。
士族是固化的阶层,虽说士大夫阶层也是一个特权阶层,但却并不是固定的,有如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士大夫虽然是特权阶层,但士大夫们却不是世袭的,他们是通过科举源源不断的补充进来的。
士族门阀和士大夫,当然是士大夫对皇权的威胁更小,士大夫阶层甚至是天然的维护中央一统的,而士族门阀却是天然的皇权威胁者。
在士族门阀巅峰的时候,士族们靠三件法宝保持着自己的超然地位,这三件法定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品官占田荫客制,以及对学术教育的垄断权。
九品中正制保证了这些士族门阀子弟直接以门第出身就能出仕为官,基本上就拥有了世袭的官员资格,这是他们政治地位的保证。
而品官占田荫客制,又让他们拥有经济特权,这些士族可心拥有规定数量之外的田地,按品级额外占田,并且拥有免租赋等特权,此外这些士族品官还能合法的荫庇一定数量的衣食客、佃户等,这些被他们荫庇的食客、佃客,成为只向主人纳租的私客,不向朝廷服役,不向朝廷纳税,其实跟明朝时期那些主动投靠官员士人为奴的情况一样。
九品中正制让士族拥有政治特权,品官占田荫客制,让他们拥有极大的经济特权,再加上对学术教育的垄断,使得士族自东汉起,到如今数百年时间,一直尾大不掉。
尾大不掉啊。
太宗皇帝也对他们无可奈何,最终也只能是一手靠关陇集团打压旧士族,一手扶持新兴庶族地主来对抗旧士族。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
“陛下,士族门阀虽然强大无匹,但其实也同样是脆弱的,只要一个支点,就能把他们撬翻。”
“什么支点?”李治问。虽然他心里也觉得,跟李治在这里谈这种太宗都没法解决的事情,有点过于好笑,但他心里,还是忍不住问了出来。
看到皇帝顺着自己的思路,李逍很满意。
旧士族没落那是必然,哪怕是李唐建立后的这些新士族其实也长远不了的。唐朝灭亡后,所有的士族都将完蛋,不论新旧。
九品中正制早已经废弃,唐朝现在是以门荫制度为主,以举荐制和科举制为辅,而门荫制是对关陇集团利益的保证,并不是对士族利益的支持。
至于品官占田荫客者,品官占田这一特权还有,官员会有额外的永业田,职官还有职田,封爵也有永业田,甚至真封还会有食邑户,可这一条,现在依然是对朝堂上的官僚贵族们的利益保证。
失去九品中正制的旧士族们,已经没法在朝堂上占据什么优势,更无法直接凭门第出仕,因此占田这块他们没优势。
而大唐的贵族官员虽然能占田,但已经不能荫客了,除非是私人奴隶、部曲,否则任何人是不得荫庇私户的,良民不得依靠于士族甚至是贵族,除非那是奴隶。
而正常情况下,可没人愿意主动去投效贵族、士族为奴,除非是实在过不下去,而现在毕竟是唐朝初立不久,不是大灾什么的,日子还是过的下去的。
旧士族们虽然手里依然有很多田地,依然有很多奴仆,但已经不比从前那般了,最起码,不能公然的挖朝廷的墙脚,把朝廷的纳税课户变成自己的私户。
要知道,荫客制,实际上就相当于朝廷的贵族封邑,把国家的公民变成某个人的私户,这种事情朝廷哪能忍?
现在朝廷对高官勋臣都不会轻易的给真封,岂又会让那些士族再轻易的荫客?
其实隋唐以来,或者说自西魏北周起,就一直在打压这些旧士族。旧士族已经失去了许许多多的特权,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都损失了许多。
现在他们唯一剩下的就只有那点学术教育特权了,这也是他们最后的一张王牌,拥有这张王牌,士族就让天下读书人大部份都是出身于他们,或他们所建立的私学之中。
现在,李逍就是瞄准了他们这处最后的要害。
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咱们不要明刀明枪大张旗鼓的宣战,咱们就悄悄的动手,一刀一刀的钝刀割肉。
垄断学术,其实不仅是把持了教育权,还掌控了舆论权,毕竟士人一支笔,谁也控制不了他们写什么。
比如说汉朝的王莽,代汉以前那绝对是个人人称赞的圣人啊,据说当时天下读书人基本上都支持这位,还搞过全体读书人的公投支持这位代汉。
只是后来这位新皇帝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太多贵族、士族、地主们的利益,于是最后王莽就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篡位者、疯子的坏名声。
再比如隋朝的杨广,他的大业改革,也一样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尤其是那些旧士族的利益,于是杨广就成了残暴的昏君。
太宗当初扶持庶族地主并不算太成功,关键就是那些扶起来的庶族地主多是靠着军功为官后列入新士族的,真正读书出头的没几个。
书籍太贵,学校太少,有几个庶族地主能够靠读书出头呢,就算是小地主,在这个时代也是读不起书的,更别说钻研学问。哪怕读出来了,可他们的老师多数是那些士族呢,出来后不也得对他们毕恭毕敬。
“印书、办学,让更多的庶族寒门子弟能够读的起书,朝廷再大兴科举,加大科举选拔的人才录取数量,重用这些科举出身的士人为官为吏,这样一来,也就再不用怕士族无孔不入,把持国家的基础了。”




逍遥小地主 第273章 李秘书
“瑞卿,这些都是你一个人想出来的?”皇帝李治语气平淡,甚至都看不出脸上喜怒。
这当然是我想出来的啊,我可是总结唐宋的历史经验,得出的富贵结论啊。谁有我这样的超远眼光,可以看到千年之后去?
“陛下,此确为臣下所想。雕版印刷术,就是撬翻士族的那个支点。通过雕版印刷书籍,把书籍价格降下来,让其不再成为只有士族才能专享,让无数庶族寒门子弟也能读书,读的起书!”
一百贯一套的书,通过雕版印刷术能把书降到二十贯,五之一啊,如果能做到,确实非凡。虽说一套五经二十贯,价值几十亩地,四五头牛,一般百姓的家产都没这么多,但是对于那些中小地主来说,却也还是有能力承担的起的。
不过李治还是有些怀疑,这么狠的绝户计,真是李逍一个人想出来的,难道跟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没关系?他可是听百骑司奏报,长孙无忌最近跟李逍可是关系挺密切的,长孙甚至还花费了高价在蓝溪换来几百亩地,兴建了一座庄子,最近更是天天来李逍庄上做客。
“不是太师他们的想法吗?”
李逍心中笑了笑,长孙无忌怎么可能提出这种观点,他想的到这么远这么优秀的点子吗?
再说了,长孙无忌可是皇亲国戚,还是帝国元老,人家可是妥妥的大唐新世家。
1...9091929394...14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