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小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招什么样的?”
“管他什么样的,管他是长安居民也好,还是京外流外也罢,只要身体强壮愿意来做事就行,哪怕是健壮点的妇人也可以,来一个算一个,做事就有饭吃,还有工钱拿,若是有些技术的最好,我多给工钱。”
不给拔人,那就自己雇佣。
一番交待之后,李逍坐在一棵大树下,烈日炎炎,能看到渭河边上有不少从关陇河朔各州赶来的灾民,陆陆续续的向这边来。
玉米监里有几千贯钱,很快就尽数取来了。
李逍让人拿钱去买粮,长安现在的粮食很贵,好在李逍这算是公家买粮,还是有点门路的,再加上他也不限什么粮食,管他是高粱也好,大豆也罢,甚至就是芋头也要,这个时候,灾民们有口吃的就满足了,又哪里会挑那么多。
朝廷搞以工代赈,他李逍也搞。
不过几千贯钱,实在是办不了多少事情,把工坊建起来都有点难。
要两万套书,哪里可能,还是得想点办法啊。
因为李逍的作坊地址选在中渭桥边上,这里是不少进京百姓的必经之路。李逍让人架起一排大锅,把买来的各种杂粮放在一起煮粥。
杂粮粥虽杂,但香气还是散的很远。
李逍又让人在旁边立起一根旗杆,上书招工两个大字。
挑了几个嗓门大的,站在旗杆下对着过往的流民们高喊招工,干活就有饭吃。
不得不说,这个办法还是不错的,很快就有人闻声而来。
不少人已经饿了一路了,看到香喷喷的杂粮粥都忍不住流口水,李逍让他们排队吃粥,不管老弱,先让他们领碗粥喝。
喝过粥后,愿意做工的就到旁边的旗下报名,经过挑选合格的就可以上工了。
这办法简单粗暴,但确实管用。
若是在正常时候,一碗杂粮粥长安的百姓哪里瞧的上,更不可能说雇佣到人了。但是现在,对好多人来说,一碗杂粮粥就是救命粮。
在简单的询问了下招工的事项后,得知并不需要到什么山里挖矿,也不用给权贵庄园做奴后,大家都很痛快的就同意留下做工了。
李逍跟他们承诺,修建作坊期间每天管饭,还会有帐篷可住,另外不会给出钱,就算作坊修完了,到时也可以留下来在做坊里做工。而一旦他们想要返回原籍,李逍也会立马结清工钱,绝不会阻拦,更不会扣押工钱这些。
饥民们也没有其它的太多要求,只求能在饥荒之时有口饭吃,只求妻儿们能够暂时有个栖息之地,就足够了。
哪怕李逍开出来的工钱很低,但大家也并不在意了。
报名的人出人意料的多,路过的饥民,除了少数去投亲的,多数都在吃过一碗免费杂粮粥后,选择留下来。
半天时间,李逍就已经招揽到了一千多名工人,这些工人里不仅有强壮的男丁,甚至连半大的中男,以及年轻妇人李逍也算一个,他们那些年老的父母,年幼的孩童,李逍也答应,只要愿意干活,也提供免费的粥,但没工钱,可这却还让灾民们感激不尽。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
逍遥小地主 第291章 楼观道
李逍在中渭桥树起大旗招工,很快就传到了长安城。
毕竟中渭桥是长安北面必经道路之一,离长安也近,消息传的快。
太极宫里,李治听到百骑司禀报后,只是微微一笑,“朕这几天忙的团团转,倒是忘记李逍和他的印刷局了,三十万贯答应他的钱拔做他用,估计他很不高兴啊。”
武氏挺着肚子,笑着对丈夫道,“李三郎的本事可不小,陛下不给他钱,也难不到他。你看没有你的内府钱,李逍不照样树起招工旗,人家借用玉米监的公廨钱招募饥民,照样开始修建印刷局作坊,干的有声有色的。”
朝廷以工代赈,赈济越来越多的京外饥民,而李逍同样开始以工代赈,这速度丝毫不比朝廷慢。甚至朝廷这边还没开始招募流民修建宫室,李逍那边还抢先一步开始了。
“朕也给将作匠和少府寺下道旨,让他们抽调些工匠过去,民夫李逍有了,但工匠和工匠还得他们调拔些才行。”
武氏笑说,“李逍从玉米监借公廨钱,年利一倍,臣妾这里倒也还有几千贯钱,正好可以借给印刷局生利。”
“你就不怕赔了本?”
“李逍赚钱的本事大着呢,怎么可能赔本,你看他主持玉米监,不就带着玉米监玉小赚的盆满钵满的吗?”
李治哼了一声,“李逍背着朕偷偷卖了不少玉米种子,还当朕不知道么,只不过朕也知道他没有私自贪墨,便也懒得追究。”
“陛下,水至清则无鱼,李逍是能办事的人,一些细节又何必在意呢?”
李治点了点头,他也是相信李逍能力的人,可惜上次借李逍痛打了旧士族的脸面,让他成为士族眼中钉,要不这次李治修大明宫,都打算让李逍这个秘书少监来负责了。
“既然爱妃都肯拿出自己的脂粉钱来,那朕也就再凑点,凑个五千贯给李逍吧。多了,朕也在也拿不出来了。”
现在事情这么多,李义府虽提出发行二百万债券,但这笔钱也是早有用处,要用来以工代赈修大明宫,李治也暂时没余钱给李逍的。本来他打算暂停印刷局印书计划,但看到李逍依然还能撑的下去,便也就打算再看看。
中渭桥边。
蓝田长公主玉濑一身道袍,骑马到来。在她身后,还有几辆牛车。
“三郎,听说你在这里施粥救济灾民,我特别送些粮食来。”
李逍看到突然到来的玉濑,有些意外。
看着牛车上一袋袋的粮食,更是感动。今年玉濑也是受灾者,她的封地交给李逍管理,本来李逍还说给他保证食邑收获,结果大灾。玉濑主动的免去了封户们夏季的租子,也算是让李逍免承担了许多损失。
毕竟本来约好,公主把封户的租税交给李逍管理、收缴的,李逍给公主定额的租税,公主将其中两成收入做为李逍的酬谢。但今年封户们也就是两成左右的收获,如何能缴足额租?
可因为李逍是包租,因此本来这个损失是要李逍承担的。
但公主免了封户们的租税,也就让李逍免于损失,不然这损失可不小。
公主今夏一粒粮租都没收,牛车上拉来的全是公主庄园里自己的粮食。
“多谢公主了,我让人给你打借条,这算是我们印刷局借你的。”
“还打什么借条,一点点粮食而已。”
“可不是一点点,现在粮食金贵啊。”李逍感叹着,随着大量饥民向长安涌来,长安的粮食压力可不是一点点的大,粮价那是节节高升。
就算朝廷的常平仓不断放粮,可也打不下飞升的粮价。
“这粮食也不全是我的,我给你介绍几位善人。”玉濑笑着说道,这时她身后走出几个人来,都是穿着道服之人。
“这位是长安楼观道的陈道长,以及楼观道诸位道友。”
被称为陈道长的是一位大约五十上下的老者,长的很高大,又很儒雅,长长的胡须,一身道袍,手执一把拂尘,背上却背了把宝剑。
对于楼观道,李逍也是知晓一点的,毕竟在长安城里,有不少道观,而其中最大最有名的自然就是楼观道,这可是当年高祖李渊都尊奉的道观,是皇家特意请来,并为他们修建道观。
其实说起楼观道,就不得不说道家组织形式的发展变迁。
在南北朝时期,道馆制度逐渐兴起,而在此之前,五斗米道的道官和道民家中有专用于自责和悔过的屋子,叫静室,又或叫靖室。一定级别的道官在家中设的静室,叫治,意思大概跟道官治理道民有关。
治有不同等级,天师直接控制的二十四治,相当于行政区域的办公地点,不过是一些茅屋或瓦屋建筑。
这些治,也是中国道教宫观建筑的雏形。
五斗米道规定每年在几个特定的日子召集道民开会,以二十四治为中心,举办祭祀祖师、交纳道米钱税、登记人口的活动,这套组织机构也是他们用来统管道徒的活动。
后来道馆兴起,道教也从民间秘密状态走向社会公开化和官方化。
建在城中的道馆,主要靠朝廷供给和贵族富豪的施舍供养,小部份来自替人做法事收入。
地方上的一些道观,有的则拥有官府划归的民户,这些民户多半散在道馆附近,为道馆耕种土地,道士也从事劳动,地位最高的馆主掌管道馆拥有的包括房舍地产在内的全部财产,逐渐就成为封建僧侣地主阶级的一部份。
道观的兴起,使得天师道原来以祭酒制度为特征的组织形式衰弱。
楼观道属于道馆中的宫观派。
按楼观道的说法,他们的祖师是尹喜。这是西周时函谷关令,他曾在终南山北结草为楼,夜晚在上面观星望气,这也是楼观得名来历。后来,老子骑青年过函谷关,喜将老子迎接到楼观,向他学习道教,得老子传授道德经,后来尹喜在楼观道得道成仙。
当然,这种说法,其实就是楼观道对自己这一道派的神化。
其实楼观道的真实历史是开始于魏晋之际,最早是一个名叫梁堪的道士,带徒弟王嘉隐居在终南山修道。
王嘉后传孙彻,孙彻传马俭,马俭传尹通,再传尹法兴、牛文侯等人。牛文侯传王道义,绵延直至隋唐,元代并入全真道。
从魏晋到唐,楼观道历代传人中出了不少有名的道士,经过他们的活动,当朝的统治阶层经常给予楼观道优厚的待遇,赏赐大批钱财、土地和供役使的民户,楼观道的道观建筑不断增建修葺,渐成为了此时北方规模最大的道教中心。
楼观道融汇各教派的经典教义,广泛吸引南方和北方各教派的教法,他们最着力宣扬的,是太上老君授喜道德经,二人同去西域化胡成佛的故事。
可以说,楼观道就是继天师道之后兴起,在唐朝时最重要的道派。
老子、尹喜化胡的故事其实挺有意思。
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中原也就被称为是胡人的宗教,是外来文化,他的传入,不可避免的要遇到中国本土文化的抵抗。
东汉末年,襄楷向皇帝推荐《太平经》时,说过“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话。浮屠即佛,这不过是说老子跑到“外国”成了佛,跟老子化胡的说法有不同。老子成了佛也好,老子为了教化胡人传给他们佛教也好,这类说法究竟是谁最先提出来的,今天已经搞不清楚了。也许佛教传入之初,佛教这边为了顺利传教,故意编了这类说法,意思是,我们佛教也是中国老子传入的,中国老子也是佛,所以,别把我们当“胡教”看。但在后来,道教最喜欢提这档子事。西晋末,五斗米道祭酒王浮专门编了《化胡经》,宣扬这个故事,贬低佛教,把佛教释迦牟尼说成老子的弟子,以抬高自己的地位。你们佛教还是我们老祖宗传的,有什么了不起!
佛教势力大了以后,也针锋相对,伪造经书,编出佛祖派遣儒童菩萨孔子、光净菩萨颜渊、摩诃迦叶老子到中国传教的故事。把中国人敬奉的孔子、颜渊以及老子都说成是佛的弟子。
道教攻击佛教剃度出家,不结婚,不要后代,说老子之所以给胡人立下这些不合乎中国礼教人伦的教规教法,是看到胡人太野蛮,不开化,想让他们绝种,才叫他们男不娶,女不嫁,要是一国都信佛教,它自然就灭亡了。佛教见对方这样粗暴无礼,也恶言相对,极力贬斥道教的修炼方术和做法事等装神弄鬼那一套。二教相互攻击,目的都是为了压倒对方,争取统治者的支持,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其实都是统治阶层不满佛教过于强大,在释、道两派的支持下对佛教的围剿。
南北朝时佛教大兴,但也导致了几度灭佛,唐高祖李渊在位时甚至也有灭佛之意,只是后来玄武门之变,李渊成为太上皇,新继位的李世民为了稳固民心,争取支持,便取消了李渊的灭佛旨意。
但李家毕竟自称老子之后,当然是要扶持道家。
立国之初,李渊就请楼观道来长安,并为他们在长安城中建立了极大的楼观道观。
楼观道地位尊崇,而且有钱,他们名下的土地极多,还有大量划归他们的百姓,专门为他们种地干活,成为朝廷的不课户。
有钱的道士们遇灾荒之时也喜欢施粥放粮,这其实也不过是些收买人心的行为,与和尚们一起争夺信仰罢了。
想当年,魏太武帝灭佛,把几十万僧尼勒令还俗,毁掉佛和寺庙。周武帝时又来一次,但和尚们也很快找到北周的对头北齐,齐文帝在和尚们的鼓动下,下诏废道,命令所有道士剃发当和尚,不遵从的就砍头,弄的当时北齐上下一个道士都没剩下。
这也算是当时的一个比较奇怪的怪事了,西边的北周灭佛,把和尚尼姑全都赶下山,让他们僧尼结婚生子,而东边的北齐干脆让所有道士剃掉头发当和尚。
到了隋统天下,隋朝又尊崇佛教,毕竟隋文帝是在佛寺里出生,小时候甚至是由一个尼姑抚养大的。
但到了唐朝,唐高祖又崇道,认老子为李家祖宗。
其实楼观道的兴起,正是当年北魏太武帝为灭佛而有意推崇,以道抑佛。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楼观才正式形成一个相当数量,对朝野都有巨大影响力的道派,而在唐朝,楼观道更是经过几十年的李唐尊崇后达到一个顶峰。
楼观道很有钱,李逍看了那几车的粮食,刚才还觉得多,现在却觉得少了。
那位陈老道似乎感受到了李逍的意思,笑着解释道,“我等自终南山回长安,路上遇到长公主,顺路过来。”
据说当年楼观道在道士岐晖的带领下,大力赞助李渊起兵,钱粮没少给,甚至还在舆论宣传上没少出力,因此李渊当皇帝后,对楼观道也特别青睐,武德初,敕修楼观宫宇,并赐田千亩以充基业。后又下旨改楼观为宗圣观,以岐晖为观主,并赐粟帛无数以充斋给。
李渊李世民父子在位时,数次亲至楼观,以祭祀老子。歧晖在贞观四年去世,由道士尹文操任昊天观主兼知宗圣观事,尹文操奉李世民敕旨,敕撰《玄元皇帝圣纪》一部,凡十卷,总百十篇,后又著《祛惑论》《消魔论》三十卷,续《楼观先师传》一卷。
这位陈道士正是尹士操的师弟。
李逍一听,立马想到一个生财之道。
“陈道长,需要印经书吗?我印刷局刚开张,优惠酬宾,给你特别优惠。道德经印三千本,只收你五百贯,如何?”
一本道德经才五千来字,一本就能印下,二十来个版就够了,印三千本成本不到二百贯,收五百贯,那是翻倍的赚钱。
刚好拿他们练练手,更何况,楼观道这么有钱,这一单买卖要是做好了,后续还会有大单啊。
这年头,和尚、道士们都比官府有钱多了。
“三千本道德经才五本贯钱?”那位陈道长明显是不会做生意的,一听这个价光想到便宜了,忍不住惊呼出声。找抄书人抄道德经,三千本可是得不下两千贯钱的,印刷才四之一,确实划算啊。
陈道长心动了。
这年头,虽说楼观道被皇家尊崇,可佛家力量也一直很强,佛道争斗从没停止过,楼观道做为道家如今最强的道派,他们自认为兼负了打击佛家的重要使命。
除了争取朝廷的支持外,如何在民间获得更多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多传播道经就是个重要的办法。
道德经正是楼观道最信奉的道家经典。
“李秘书此话当真?”
“三千本道德经,五百贯钱,绝无二话。”李逍看到陈老道那激动的样子,就知道自己亏了,应当开高点价的。
:。:
逍遥小地主 第292章 流水线
牛鼻子陈老道很痛快,二话不说就预付五百贯印刷费。
不愧是被朝廷尊崇的楼观道,有钱有势,五百贯对他们来说还真是区区九牛一毛不值一提。说起来,长安楼观道里观主尹文操可不仅是个观主,他还被朝廷授予银青光禄大夫的从三品文散阶,并授太常少卿。
一个道观观主,居然是从三品,堂堂宰相级别,可知道有多厉害了。
“三千本,何时能够印好”陈老道问。
李逍也想不到家随身能带着银子,一掏就是两大锭银铤。五十两一锭呢,正好一百两,折合铜钱正好五百贯。看那银铤上的字样,这都是从宫里赏赐给楼观道宗圣观的。
“一个月如何?”李逍预算了下时间,五千来字一本的道德经,印起来没什么难度,二十来个版,一册就能装订,现在他这里人手也差不多招到了,就算造纸坊制墨坊还没立起来,可只要选买点纸墨过来也可以开工,印刷坊有他家现成的工匠。
“足矣!”老陈对这个时间很满意,三千本道德经居然只要一个月时间就能成,非常快了。
两人都笑呵呵的十分满意,李逍是觉得赚了笔快钱,而老陈则觉得为楼观道办了件大事,特别是他觉得如果这三千本道德经真的能在一月内交付,且印刷的不错的话,那么楼观道就会有更多的经书交给李逍印。
佛家有许多佛经,道家也一样有许多道藏。
楼观道是道家学派与神仙思想的结合,道家也并不是起于汉朝的五斗米教,五斗米教只是道家的一个教派而已。
其实老子著道德经,其讲学之地就开始成为道家学派隐居修行之地,那些隐居者已经有了对道的信仰,所以也就是早期的道教徒。
在西汉之初,汉朝信奉的上黄老之学,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就是对道家思想和政治理念的一种怀疑和贬低。
先秦之时,百家兴盛,其中法家其实也是由道家中派生出来的,法家的创始人就是道家学派之人,正因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来汉朝之时才有了隐秘传教的五斗米教。
五斗米教做为道家的一个教派,也曾在汉末之时雄极一时,他们的特点就是秘密传教,而如今的楼观道为主的道家教派,则基本上是宫观教派,他们的特点是设立道观公开传教,并且多是得到朝廷的认可。
其实也就是变相的投靠朝廷,取得他们的支持,宫观道教更便于朝廷管理和控制,可以防止有人利用道教聚众造反,因此容易得到朝廷的承认支持,朝廷还专门设立了管理道教的官员。
而楼观道等宫观道派支持朝廷,得到的是官职、土地、财富,还有公开传道的方便,影响力也是大大提升。
楼观道做为当今道家最有影响力的道派,大本营其实是在长安七十里外的终南山中楼观台,而长安城里的宗圣观只不过是他们道派一个较大的道观而已,平时常驻一百二十多个道士,另外还有许多居士修行。
在南北朝时代,天下动荡,佛道的争斗也最激烈。
二教在互相争斗攻击的同时,也相互融合吸收。比如说道家也学佛教的教义、戒律,而佛教也学道家的修炼方术。
比如陶弘景在茅山修华阳宫,馆的一侧修建道教青坛,而另一侧却修建佛塔,他表示要两教双修。
而佛教方面,天台宗第三代祖师南岳慧思禅师,在他写的誓愿文中还立下誓愿,要先修炼成道教神仙,然后再修佛教禅法。
佛家经典众多,贞观之时,高僧玄奘还赴天竺取经,长安城里有专门的译经所,聚集大量高僧译经,以便传扬佛法。
以经书传法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道家以前落后佛家,后来也是奋起直追,历代有名道士也都编修道家经书。
甚至北周时,他们推动周武帝灭佛平齐后,还协助周武帝编修了一部长达百卷的。这套书编有一百卷,就是按照佛经的编写体例,把以往各派道教经典按内容分为不同的义类品目,分别摘录排列,分四十九义类,二百八十八品,算的上是道家第一百科书。
这本书体系构架严整,包罗很广,像道教神学理论、修炼方术、符箓斋醮、戒律规范、神仙系谱、神仙传记等,无所不包,摘录引用的道书更多达一百七十余卷,体现了整个魏晋南北朝道教在教理教义和宗教实践各方面的发展规模,也体现了道教各派开始在佛教的压力之下,走向整合统一的愿望以及历史趋势。
书中甚至还混杂揉和了不少佛道两家的诸多说法,既宣扬宇宙论,又有关于人身生成,以及生命归宿的解说等不少内容其实都来自于佛家,而不少戒律制度等也多引自佛家。
因为李唐尊老子为祖宗,当年楼观又全力支持过李渊起兵,因此在唐朝,道家获得了魏晋以来前所未有的支持,实力大兴。
做为道家诸派中的扛把子,楼观道也有了想一统道家的野望。而当代楼观道的宗主尹文操,更是有一个极大的计划,他想编一套道家的道藏,把自先秦时代起到魏晋南北朝以来,历代的各种道家著作都汇编起来。
这是一个很大的计划,道教典籍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教团正式创立之前,先秦至西汉的道家和神仙家著作,就有四十七种一千二百卷。
许多古籍著作失传或损毁,要寻找和增补是件极大的工程,但楼观道有钱,有人,有野心,当然不会放弃这个目标。
陈老道这次从终南山楼观台回长安,其实就是向尹文操汇报这个计划的进展情况,楼观台这些年四处收集道家著作,老子、列子、老子化胡经、庄子、鬼谷子、管家、淮南子、墨子、孙子兵法、黄帝内经、抱朴子等书,都被他们列为道家经典,也已经搜寻的差不多了。
其中晋朝时道士葛洪的,就整理出了六百八十卷之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