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小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道家托根于道家,揉合了神话传说、巫文化、神仙方伎,阴阳五行谶纬之学,又吸引了不少社会理想和政治要求,所以整个思想体系极为复杂,毕竟是本土教派。
因此尹文操的这个道藏经典计划,不但把道家、房中、神仙三家的典籍列为道经外,甚至把先秦诸子百家、周秦孤本古籍无不收录,当然,也只是收入与道家有关的书籍,比如墨子这本书里,就有不少道家思想。
统一道家各派,其实也是南北朝以后那些有名道士们的理想,统一思想,自然离不开整理道家经典,编藏道书。
大规模编藏道书还是从北周武帝时起,北周武帝时先编一百卷,后来玄都观又编,共六千三百六十三卷,再到后来继续整理,凡经传疏论八千三十卷,贮于玄都观。
南朝宋时,编有,北周时编,这些其实都是历代道家经书汇总,可惜多因战火损毁,或不够齐全。
尹文操便想利用大唐一统后尊崇道家的有利条件,全面搜罗道家经典著作,汇编一本包罗所有道家思想的经籍大全,这样的一本书编成起码得万卷。
这既是对道家经典的汇集,也是对一些损毁道家经典的修补。
不过尹文操的这个目标,也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就算能够搜罗、修补好那些道经,但如何保存传承又是一个问题。毕竟上万卷经书,那可是包含数百上千本道家书籍,这些书可是极多,堆都能都上满满几间屋。
万一遇战乱、水火等原因,就可能会损坏。
但若是普通方法多抄写一两份存到其它道观里,那比搜罗修补那些道经还更费力费时费钱。
而现在陈老道发现了一个办法,李逍的印刷术能够解决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一个月三千本道德经啊,有这速度,而且还只要五百贯,那么他们那一万卷的道藏计划就不再是问题了。
印刷其实没有那么难,反正李逍觉得五十万钱印三千本书,那真是很赚的一件事情。
中渭桥边,招募来的饥民正在修建造纸坊、制墨坊这些,造纸和制墨都需要很大的地方,纸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纸有不同的造法,但大抵都离不开漂洗离不开石灰离不开要晒纸这样的程序,而制墨主要是以松烟为主,因此需要挖窑。
反倒是印刷其实是相对简单的。
找一位书法好的书生,先写版,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要求,就是要求尽量工整一些,李逍家作坊里的那几位写版书生,如今都已经学会了李逍的印刷体宋版字,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雕版宋体字,比起楷书和行书来说,相对呆板了点,但横平竖直的有利于雕工们刻板,虽说这样的印刷体印出来的书,肯定没有那些有名的抄书人抄出来的书字体好看,可整洁啊,而且每块雕版都要校对几次,校对无误之后,接下来的印刷过程,就不再需要工人识字了,也不用担心会再有错字。
五千来字的道德经,印刷坊的十位写版书生,一人只写了几个版,不过用了小半会功夫就完成了。而印刷坊里现在有几十个刻版匠人,一个一块雕版,也不过用了半天就完成了。
再经过几位写版书生交叉校对雕版后,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印刷前准备工作。
“陈道长,不如在这里稍休息一下,明日再走,到时三千本道德经可以一并带回!”李逍让工匠们开始印刷后,向准备离开的几个牛鼻子老道说道。
“明天就能带走?”陈老道再次震惊了。
“对,最迟明日午后就可以了。”





逍遥小地主 第293章 线装书
中渭桥印刷坊里的工匠都是熟练的,这些人本就是李家印刷坊的工人,经过债券印刷练手后,如今都是熟练工人,写版师、雕版匠,不但熟练,而且数量不少。
更别说印刷工、装订工这些操作工人本就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有几个熟练工带着,然后有新招募的大量工人,各道工序分开,一人只需要做好自己那道工序的事情,这种没半点技术含量的事情,只用极短的时间就能学会操作并晋级为熟练工。
在李逍的这种流水线作业模式下,甚至都不太用担心技术外泄。
毕竟几个重要的工序都是分开的,分成了各个不同的工棚作业,而印刷里比较关键的还是油墨,这个油墨却是印刷术本身没有的技术,印刷油墨得由李家的油墨作坊单独生产,然后供应给印刷坊。
写版、雕版这些都是能够一看就会的,但制作油墨,以及调油墨这些却是看不会的。
为了打消陈老道他们这几个大金主的疑虑,也是为了向他们证实印刷坊的实力,李逍在玉濑长公主那里听到了楼观道的远大目标后,立即决定带他们现场参观印刷坊的生产作业。
上万卷道经啊,这要是能拿下这单,这可是大买卖。
陈老道有些意外,这印刷坊不应当是不让外人观看的吗?
“无妨,我们是为你们印刷经书,你们是书主,当然可以参观。参观的同时,你们也可以提些要求的。这也是为了让你们得到满意的经书,让顾客满意,是我们印刷坊的宗旨。”李逍笑着说道。
所谓中渭桥印刷坊,其实相当简陋。
砍伐的木头粗粗搭起一长排的棚子,外面盖着树皮茅草这些为顶,下面其实就是个大棚,粗略的用木板隔开为墙,地上也是简单的平整了一下而已。
“用这个纸印刷吗?”陈老道进入印刷坊,处处带着新鲜好奇,走哪都要打量探究几眼。
李逍也不怕他看,其实说到底,雕版印刷这个东西一面世,本就不可能一直保持技术垄断,雕版印刷又不是什么难事,说到底不过是写版雕版印刷装订这几道工序而已。
现在李逍手里的油墨技术,也瞒不了多久,别人一样能够研究出适合雕版的油墨,只要工坊里肯往这个方向投钱,有专业的匠人研究,其实都不是事。
“嗯,这批道德经我们采用竹纸。”李逍拿起一张纸,这是竹纸,采用的是嫩竹制造,质地良好,具有纤维细长,光滑柔韧,拉力强,摩擦不起毛茸,张片均匀,清晰透度,印刷易干,墨迹经久不褪,经久不被蛀蚀等特色。
这种纸的颜色淡黄,类似于黄麻纸,但成本却远低于黄麻纸。黄麻纸是朝廷衙门官吏的办公用纸,价格较高,以蜀中所产为上。
而李逍这种纸,是从江南道采购来的,以嫩竹为原料,里面没有加麻、皮等,这种纸没有抗水性,托墨吸水,对于需要用油墨的雕版印刷来说,这种纸远远强于价格更高的麻纸、皮纸。
而另一方面,这种竹纸可远不如麻纸光滑贵重,成本甚至不及黄麻纸的十分之一。
“竹子制的纸?”陈老道也是听过江南竹纸之名的,这种纸可向来是以低价闻名的。“为何不用麻纸?”
“道长,麻纸的价格你也是知道的,可不便宜,尤其是蜀中所产的黄麻纸,那可是供应官衙宫廷都来不及呢。再说,价格贵的并不一定就是好的,竹纸用来印刷书籍,其实远比麻纸强,一会道长亲眼所见就知道了。”
老陈带着怀疑的态度,接着又问出一个问题,“这纸怎么都裁成这么小一张?如此零碎?”
这里涉及到了唐朝时期书籍的式样,在此时,是还没有后世所常见的那种线装书籍的,如今的书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册页式,也就是电视里常看到的那种奏章样的,折叠起来合为一本书,一拉开就是长长的一条。
或者为卷轴式,就是如画卷一样,也是长长的一张纸,两头装上卷轴,看的时候打开,收起的时候就卷起成一个轴。
把书弄成单独的一页一页,然后装订成本这种样式,还根本没有出现呢。
“这是为了方便装订,我们采用新的线装书式样,比起册页式和卷轴式,更坚固,也更方便阅读。”
当然,对于李逍来说,采用线装书形式,还能节约降低成本。纸张越大张自然成本越高,小张的纸制造相对容易,浪费少,成本低。而且对于雕版来说,也不是版越大越好。
老陈再次将信将疑。
他总有点不太好的预感,五百贯三千本道德经,似乎不太可靠。
李逍带着他们走到下个车间,那里已经是印刷车间。
印刷工人站在操作台前,把一张张裁好的纸蒙在雕版上,然后如拓印一般······
一张印好的纸揭下来,放到一边干墨。
老陈拿起一张,他细看之下,发现这张不大的纸上分为左右两面,各印了十来行字。
字倒是挺清晰的,雕版印出来的字体有些呆板,但很清晰工整,只是他细读了下,发现左面的这十来行字,跟右面的这十来行字,并不是上下连续的,这完全是不相连的两段内容。
“李秘书,是不是雕版写错了?”
李逍呵呵笑着解释,“没有错,我们这书是线装的,但并不是一页一页的印,而是一次印两页,然后按页码叠起来,穿线,最后再折叠包封。”
这种方法一次是印的两页,并且这两页并不是关联的两页,这种方法是后世印书的普遍装订方法了,李逍指着那页纸下面的一个小符号。
“这就是页码,你看这是一字,就是第一页。”
一本道德经总共三十二页,李逍采用的是双面印刷法,因此一张纸其实是四个版,总共八张纸就能印成一本书,八张三十二页。
同一张纸的同一面,正面右边是第一页,而左边那页的编页却是三十二页了,两页的内容当然是联系不上了,但印刷完成装订之后,就没问题了。
这样弄,其实也是为了节省点纸张成本。
毕竟不论是传统的册页还是卷轴式书籍,都只是抄写一面的,另一面是空白。而李逍印书,当然没打算只印一边空一边的,如果两边都印,那自然就是节省了一半的纸张成本了。
一面印完,放着晾干,然后再反过来印第二面,反正这又不是彩色套印,并不复杂。虽说这种两面印要印两次,一面印坏就可能整张损失,甚至第一面印好后,第二面印坏了,那前面也白印了,可总的来说,纸张的成本是节约极大的。




逍遥小地主 第294章 一本万利
八张纸折叠后就是十六页,两面皆印就是三十二页面。每个页面就是一个印刷组,负责印的,负责晾干的等等,各行其事。
当两面墨迹都干了,自有专门的人负责把这些印好的纸页整理起来,送往后一道工序,李逍甚至还在各道工序都设了一个组长和一个质检员。
组长也是带班的熟练工,质检也是熟练工,一个负责带班,一个专门负责检验,若有不合格的都要抽掉,并且记录下来。每个班都有一个合格率,若合格率过低,则要罚,合格率高则奖,越低罚的越多,越高奖的越高。
除了合格率有奖罚外,还有产量。产量越高,则还有计件奖励,提成奖励也多。
“作坊里还有女人?”
“这些原本也是灾民,招过来做工也能挣口饭吃,其实印刷的事情也不烦重,女人做后面的整理装订很合适。”
一个女工把前面印刷段送来的印好书页一张张的叠在一起,每个女工面前一堆印好的书页,各负责一个页码,上面把第一张叠好,传下来,第二个女工便把第二页折好送上去。
如此一直传下去,第八个女工就把整本书的书页都叠好。
然后后面有人负责检查核对是否无误,无误后交给下一个工序的女工,那里有人负责用针线把这八页书连封皮一起缝起来。
这本书少,只有八页,若是页数多较厚,则还要在书页上打洞。
书页用的是淡黄色的竹纸,而封皮采用的是桑皮纸,要更厚一些,也更坚固。上面也是用雕版印的道德经三个大字,下首还有楼观道宗天观编校,大唐秘书省印刷局出版印刷两行小字。
刚装订好的书还散发着一股好闻的墨香味。
李逍递过一本给老陈,“陈道长,请查看一下!”
老陈有点做梦般的感觉,从那头走到这头,前后不到百丈之远,结果一本经书就在这群明显大多都识字的农夫、农妇、匠人手里完成了?
他颤抖着接过,这本书不大,也就比摊开的两个巴掌大些,才十页纸也并不厚,可拿在手里却觉得非常有份量。
入眼是封皮上的道德经三个黑色大字,下面不有他们楼观道的名字。再翻开,是熟悉的道德经内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字迹清晰,内容无误,甚至在句子之间,还加了一些符号。
“这是标点符号,为方便阅览,避免歧义!”
陈老道心情激动的一字一句读下去,头也没抬,五千余字,他读的很认真,道德经是他们楼观道的第一经,他自幼熟读,每一个字都熟记于心。
五千余字,用了约一盏茶的时间读完。
“好,非常好,没有一字错误遗漏,尤其是这符号加的很好,多了这符号,意思更明了简洁能懂了。”陈老道是真的非常意外,也非常惊喜。
这书的装订样式新奇,印刷的方式更让人大开眼界,但比手抄的丝毫不差。
他再拿起一本翻看,结果发现跟之前这本一模一样,两本书,每个字都是一样的,不差分毫,位置、大小都一样。
“难得,非常难得。”
而且他也发现,这种线装订的书籍,比起册页或卷轴书来,明显更轻便,也更好阅读了。
薄薄一小本,却已经是道德经五千言。
“陈道长可还满意?”李逍问。
老陈哪会有不满意,是太满意了。
“满意,非常满意,这雕版印刷出来的道德经出人意料的好,真想不到,不到一天的时间,居然就印成了书。”
楼观道虽然非常有财力,也养了许多抄经人,甚至道士们也自己抄经,可是一个人一天才能抄多少?
看看人家李逍,一本本道德经源源不断的印成装订好,而且每本都是一模一样,毫无错误之处,比起手抄本要好太多。
现在他看这书太喜欢了,就连之前觉得不喜欢的竹纸,此时也觉得摸着很舒适了。
连先前觉得呆板的雕版字体,现在看起来也都是优点,字体工整又清晰。
“我要再印一批道德经,之前已经印了三千本,再印七千本。”
陈老道兴奋的决定。
道德经可是道家最重要的经典,尤其是楼观道更是视道德经为他们教派第一经,传播楼观道,这本经书自然不可少。
楼观道有钱,如果能大量传播道经给那些信奉者,或者说给那些还对道家不是那么信任的人,对他们自然会大有帮助。
买卖上门,李逍自然是非常高兴的。
之前三千本李逍收了五百贯,一本折合一百六十七文钱,不过是十页内容,还包括了两页封面,这个价格李逍绝对是大赚,毕竟用的可是最便宜的竹纸,而现在工人又多是灾民,人工钱便宜啊。
“三天,三天就可全部印完交付。”
老陈满意的点头,“那我先等这本千本印好后再回长安,回头就把那七千本的钱送来。”
他心算了下,按之前那个价格,一本折一百多文,再印七千本,差不多是一千一百六十六贯多钱。
“就按老价格,剩下七千本一千二百贯如何?”
老陈主动的把那个零头凑成了整数,而不是要求李逍抹去零头。
对于这种豪爽的客户,李逍那是非常欢迎的。
先前赚了五百贯,再来一单一千二百贯的生意,三天时间能赚一千七百贯钱,这绝对是翻倍的利润,成本连七百贯都不会有,净赚一千贯以上。
三天时间赚一千贯,哪怕是有这几百号人,这赚钱的速度也是相当恐怖的。
“回头我可能会有更多的书让李秘书帮忙印刷。”老陈透露。
李逍开印刷坊的,岂怕有书印,再多也不怕啊。
“某在此敬候,有多少书都可以交给我们印刷坊,包你满意。”李逍满脸微笑。
“一定,一定。”
陈老道感觉这趟没白来,简直是赚到了,捡到了宝啊。
三天时间,一千七百贯钱,就能换来一万本道德经,简直是太划算了。这要是手抄,不说远不止这些钱,关键是得请多少抄经人,得抄到猴年马月去啊。




逍遥小地主 第295章 万人营
中渭桥边。
日已西沉,夜幕降临。
好在夏日白天长,虽然太阳下了山,但离天完全黑又还有一段好长的时间。河岸边的印刷局工地上,招募来的流民临时工们依然还在忙碌赶工,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大家倒也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捧人家的碗,自然就得听人家的管。
这年头,何况是他们这些背井离乡出来逃难要饭的饥民呢。虽然听说长安城下也有官府赈灾,但其实也跟这里是一样的,都是以工代赈。相比起来,这里还条件更好点。
起码他们在这里做事,他们的老母妻儿们也就在一边能看着照应,甚至他们也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还能换上饭吃。
河边上,有一座很大的临时食堂。
说是食堂,其实也不过是一溜很长很长的茅草棚而已,只有顶而没有墙,一些木柱支撑着,里面垒着一些临时搭起来的灶台。
现在印刷局这里的工人很多,已经招募了近三千饥民做事,再加上他们的家人,这里聚集着近万灾民。如此多的流民,其实已经有些不安的隐患。不过李逍是那种胆大的人,他树起了招工旗,愿意来的他都要。
反正现在印刷局一面忙着要建工坊,一面又忙着印刷。不怕人多,就怕人少,何况如今此时的人工还这么便宜,现在不用什么时候用,留下灾民们还是个救济灾民的互利之事。
不过留归留,但李逍对这片地方的管理很严格。
靠着工地的沿河岸一片,只允许招工登记过来的临时工人,和他们的家人过来并停留居住,但每个人都得登记在册,还被发放了一块临时的身份牌,上面写明他们的名字,原籍,以及年龄、性别及简单的身份特征,甚至还有一家几口人。
他们居住的地方,也都是让灾民们一起搭建的临时棚子,可这些棚子也都经过规划,不许随便乱搭。
一排排的棚子搭的横平竖直,甚至还全部都有编号,并且李逍规定了每个棚子住一户,十个棚子为一甲,十甲为一保,采用保甲联坐制度。一家人有偷盗抢劫之类的不法行为,那么本甲之人若没有及时上报,就要承担连坐之罪。
对那些不服管束之人的处罚也很简单,视犯事之轻重,轻则抽鞭子扫茅厕,重则全家赶出工地。
这个处罚对灾民们还是很有效的,现在到处吃不饱饭,在这工地里一家人能暂时安顿下来,还有饭吃,大家哪又敢犯事被赶走。
李逍还专门从这些灾民里指派了人负责管理,比如每棚的棚长就是家长负责,每甲里则抽一棚的家长负责,每保则抽一位甲长负责,同时规定,每十天一轮,由下一人接替,实行轮流制,基本上每个人都要轮流当这个甲保长。
除此外,李逍还规定了,每棚前要弄个垃圾桶,每甲要挖一个茅坑,禁止随地大小便。
李逍也不让灾民自己做饭,而是规定要到食堂吃饭。
食堂很大,还划定了片区,指点每保甲用餐地区。那些做工的灾民自然能够免费在食堂吃饭,他们能在工地帮忙做事的也能有饭吃,区别是吃的多少而已。食堂是凭粮票吃饭的,成年的临时工们自然能得到三升粮票,但一般的妇人得二升,小孩老人便只能得一升。
粮食全都掌握在李逍的手里,招来的灾民们干活给票,到食堂吃饭,一切都有规矩。
天还有些时候才会暗,但食堂这边已经飘出来香味。
食堂里的妇人也都是自饥民中招募的,一般都是那些临时民工的母亲或者是妻子,身体差一些,便在这食堂里做饭。
李逍给他们和其它工人一样记工分,一个标准工分是一升粮和十文钱。一般孩童们就是拿一分,妇人拿两分,男人拿三分,而有技术的,或者是特别卖力的那种则也会拿四分甚至是五分。
在大食堂一侧,还有一座小食堂,这是供给印刷局的官吏们吃饭的地方,这小食堂不但有餐桌,而且还有椅子。
李元芳走到前面看了看,今天的菜还算丰富,足有八个菜,四荤四素还有两个汤可选择,因为是在工地,李逍特别规定,官吏们的饭菜虽是免费的,但是每顿标准四菜一汤,两荤两素,饭管饱。
其实跟后世的快餐是一样的,厨娘们把大锅菜做好,然后装进一个个大桶里,每个官吏可自选两荤两素,汤和饭自己打,管饱。
李元芳选了烧鱼段和黄瓜炒鸡蛋,然后打了碗青菜汤,盛好饭就走到李逍那张桌子坐下。
“这菜看着还行,尤其是这鱼,放了辣椒后看着就有食欲。”李元芳胃口很好,虽然这饭菜明显有些简陋,但相比起另一边那大食堂来说,这却是极好的饭菜了。
那边的工人们拿着粮票去吃饭,一升粮票就是一份标准快餐,一碗干饭,一份菜,然后汤和粥也管饱。若是愿意奢侈点出二升粮票,那就有两碗饭和两个菜,甚至会有些荤腥,比如鱼头或者是猪头肉、猪大肠这些吃。
不过能够吃饱饭就不错了,谁愿意那么奢侈呢,饭不够那就多喝点粥,反正粥又不限量,汤也是不错的,如果来的早,汤桶里还会有些漂浮的猪皮呢。
一些临时工家里有太小或太老的孩子,挣不了工分拿不到粮票,于是就得自己挣粮票供一家人吃。
1...9899100101102...14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