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王梓钧
“我不远千里报考西南联大的原因,主要是那里有闻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还有沈从文先生。让我喜出望外的是,我还没参加入学考试,就见到了名扬四海的周赫煊先生。他这次带来的不是小说或史学著作,而是十头大肥猪,以及一箱又一箱的香烟。”
“香烟属于战时管控物资,买几包只要有钱即可,但大量购买且是上等好烟,那就比较困难了。后来我听人说,周先生让保镖拿着他的亲笔信,去找了龙绳曾(龙云的三儿子),那些肥猪和香烟都是龙三公子紧急调拨的。”
“这些香烟背后有故事。周先生刚到昆明的时候找人问路,正好遇见物理化学家黄子卿教授。黄教授自己掏钱给学生做实验,穷得连烟都买不起,在售烟小贩身边徘徊许多,才忍痛买了两根当场大口大口吸个痛快。”
“据说周先生当时感动得掉泪了,在跑警报的时候又听说许多教授都断了烟,于是就让保镖把好烟买来。当时抽烟最狠的不是黄子卿先生,而是华罗庚先生,他一边吃肉一边抽烟,肉没吃完结果抽烟抽醉了,倒在地上呼呼大睡。”
“那天晚上,校舍旁的空地燃起堆堆篝火,师生们吃了猪肉很兴奋,围着火堆开始唱歌跳舞。由于乐器难寻,哲学系主任汤用彤先生以盆做鼓,吴大猷教授和妻子阮冠世先生敲碗伴奏,周先生在师生们的怂恿下唱起了歌曲《鸿雁》。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具有音乐美,但他本人唱歌真的很难听,歌声总是不在调子上……”
“周先生举办的这次杀猪宴,让全校师生情绪振奋,他要在昆明开设科学养鸡场的消息也迅速传播。师生们对此极为期待,工学院的教授带着学生自发前往帮忙建设厂房,其他学院的师生也帮着挖掘蚯蚓。养鸡场还没建起来,蚯蚓就已经养了好几池子,学生们个个都是养蚯蚓的能手。”
“周先生的养鸡场确实为师生们带来实惠,学生食堂每周就有两顿可见炒鸡蛋,每顿都有清澈见底的鸡蛋汤,我们把这些鸡蛋称为‘明诚蛋’。鸡蛋还是学校发给老师们的补贴物资,每位老师按家中人口计算,每人每周可领到五枚鸡蛋改善伙食。”
“这种情况到了1943年急转直下,由于学校经费紧张,物价高涨,老师们领到的鸡蛋都拿去菜市场换钱了。”
“没人舍得吃掉,因为生活太艰难了。有一次,胡定邦同学在早市上看到吴晗教授提着菜篮子四处转悠,还以为他是在精挑细选好菜,走近了才知道他满市场找便宜菜。”
“由于吃不饱饭,金岳霖、朱自清等几位先生组成种菜小组,推举植物学家李继侗教授担任种菜组组长,生物系讲师沈同先生担任种菜助理,所有教授一起浇水施肥,丰收时节一起分享。”
“朱自清教授由于饥一顿饿一顿,患上了严重胃病。有次他得了痢疾还坚持连夜批改作业,书桌旁边放着马桶,整整改了一夜作文,拉了30多次,第二天都虚脱了相,脸也没洗就照常去上课。”
“相比起文科教授,理工科教授们绝招更多,他们可以利用粗糙的机械和原料,自制肥皂、墨水、酒精等物出售。我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个时候还真是这样的。”
“我们学生的日子也不好过,民国时候能读大学的,基本上都出生于殷实家庭。过去许多富家子弟,女生带老妈子上课,男生让门房跑腿。可到了云南,必须事事躬亲,自己洗衣服,自己缝缝补补,自己动手把破衬衣改成背心。当时学生们最流行穿红十字会等福利机构送来的旧衣服,联大学生穿着这些衣服上街,就跟要饭的一样,连抢劫犯都懒得看一眼。”
“不过相比起老师们,我们学生至少不用为钱发愁。学费、伙食费和宿舍费是全免的,每月还能领8元钱的贷金,可以用这些钱置办学习和生活用品。直到某一天,我们发现八元钱不够买一瓶墨水——从年物价涨了200倍,到1944年已涨到2000多倍。老师们的薪水哪里够养家?不得不把周先生的蛋换成钱买粗粮吃。”
“我记得是1943年底,周先生从重庆运来3500套棉鞋衣裤,又在昆明采购了十几大车的物资。那年冬天,师生们人人穿上了新衣,过年也有了肉吃。听说不仅是西南联大,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内迁学校,周先生都有赠送大量物资,难以计算耗费的金钱,我们平时都戏称周先生是‘衣食父母’。还有些爱开玩笑的同学,每次见到送物资的卡车,都大声嚷嚷:咱爹又送吃穿的来了……”
nt
:。:
民国之文豪崛起 890 宿舍夜谈
杀猪宴最后开成了联欢晚会,宴会结束后,许多老师邀请周赫煊去他们家里住。周赫煊都委婉拒绝了,因为老师们家里还不如学生宿舍,往往七八口人挤在十多平米的小房子里,住起来很不方便的。
周赫煊带着两个保镖去了学生宿舍,每间宿舍可睡四十多人,轻轻松松就能找到空床。
宿舍里没有通电,所以晚上也不可能看书学习,一个个围着周赫煊聊天。
“谁有蜡烛?”
“我还有半截!”
“这儿呢,我有一根没用过的。”
“……”
隔壁宿舍的学生也纷纷前来,大通铺上很快点燃十多支蜡烛,周赫煊让孙永振取来两把手电筒。这手电筒是在张学良那儿顺来的,此时正好用上,分别绑于两边墙壁可做电灯。
周赫煊坐在通铺中央,被200多个学生团团围住,整个宿舍都要被挤爆了。
最先发问的是那个垂直于黑板的林国达,他说:“邹先森……”
“我姓周,”周赫煊好笑道,“你还是直接说粤语吧,我能听懂。”
林国达也不觉得尴尬,笑嘻嘻道:“我听说你有十多个老婆,能不能教我怎么追女孩子?”
“谁跟你说我有十多个老婆?胡说八道!”周赫煊大怒,他没想到学生问出的第一个问题居然是这个,简直凭空污人清白啊。
“哈哈哈哈……”
同学们大笑。
林国达嬉皮笑脸地说:“我忘了是谁说的啦,周先生你不要生气,教教我怎么追女孩子吧。”
周赫煊无语道:“就你这厚脸皮,不用我教也能骗到女孩子。”
“怎么能说骗呢?那叫追求爱情,”另一个学生说,“周先生是怎么追到阮玲玉小姐的?我可是阮小姐的忠实影迷。”
周赫煊狂汗:“能不能别聊这些,换点其他的。”
学生们只好转换话题,一个戴眼镜的问:“周先生,听说你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这是真的吗?一篇2000字的文章,我起码要读三遍才能背下来。过目不忘是不是看一遍就能背了?”
“同学,请不要炫耀自己的记忆力。”周赫煊非常不想跟这种学霸说话,更不想问对方的名字,害怕一不小心又冒出来个野生大牛。
除了中文系以外,西南联大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八年时间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就是这不足4000的毕业生中,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和100多位文化大师,这还不包括跑去台湾的那些。
这么说吧,随便在校园里问路,都有可能问到一个未来的院士。
在一番插科打诨之后,终于有学生严肃道:“周先生,你的那些时评文章我每篇必看,好多对时局的预言现在都应验了。你是如何做出科学合理推测的?”
周赫煊只能随口胡诌:“结合历史,联系当下,认真分析。”
“那你觉得抗战什么时候能胜利?”一个学生问道。
“还有五六年吧,”周赫煊苦笑着说,“同学们不要悲观,别看咱们中国物价飞涨,日本那边也好不到哪里去,就看谁能撑到最后。”
林国达好奇地问:“日本是资本主义大国,他们的老百姓也吃不饱饭吗?”
周赫煊仔细解释说:“日本平民从世界经济危机开始就很困难了,九一八之后占领东北,靠战争掠夺刺激了日本经济,日本平民才稍微好过些。抗战之初,日本军事进展顺利,日本经济也因此得到发展。但现在不同了,全世界都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其中以美国那边声势最为浩大。从去年夏天到现在,日本贸易出口额至少下降了六分之一。而美国正在讨论对日禁运,这个提案一旦通过,日本的贸易进口量将大大减少,日本人的日子会更加难过。我就来举个例子吧,日本全面侵华只半年时间,政府就开始实施消费品配给。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日本的体量太小了,侵略中国完全属于蛇吞象。它现在把大半资源都投入到军工产业,民用物资本来就不足,还要优先提供给军队。这就导致普通平民根本吃不饱饭,只能饿着肚子来打中国。日本政府还禁止国民互相送礼、禁止举办私人宴会、禁止穿奢华服装,要求国民必须把余钱都存在银行里……现在抗战已经进入相持阶段,日本经济更加难以为继。他们想要走出经济困境,唯一的办法就是南下入侵东南亚,但这又要招惹英美等国。所以,我说抗战必胜,日本最多还能坚持几年。”
一个学生问:“日本平民的生活如此困难,他们还会支持政府打侵略战争?”
周赫煊指着自己的脑子说:“日本人被洗脑了,清醒的要么被关押,要么被驱逐,剩下的全是一群疯子。我来举个例子吧,谁知道井上千代子?”
众人摇头,有学生说:“听起来是个日本女人的名字。”
周赫煊点头道:“井上千代子是一个日本女人,她刚刚和丈夫井上清一结婚。九一八爆发以后,井上清一所在的部队要调往中国东北,但井上清一产生了厌战情绪,每天郁郁寡欢不想上战场。你们猜井上千代子是怎么做的?”
“劝丈夫反战?”
“鼓励丈夫打仗?”
“一起移民了吧?”
“……”
学生们纷纷猜测。
周赫煊收敛笑容,正色道:“井上千代子用小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由于自杀技术不熟练,无法立即死去。她躺在丈夫身边默默忍受痛苦,一声不吭直到黎明才死去,鲜血淌满了榻榻米。她在神龛前给丈夫留了一封万言遗书,鼓励丈夫为大日本帝国效力,她不愿成为丈夫的拖累,唯有一死。这个故事,被日本政府大肆宣传,甚至写进了他们的小学课本!”
“难以想象。”
“这女人疯了吧!”
“什么乱七八糟的。”
“日本人都有精神病!”
“……”
学生们听得背心发凉,因为井上千代子的做法太诡异了,完全超出了正常的行为逻辑。
周赫煊继续道:“故事才刚刚开始,井上清一被妻子的死刺激到了,本来不想打仗的他,变成了侵略中国东北的积极分子。他斗志昂扬,凶残嗜血,每到一处都要命令部下虐杀中国平民。七年前的平顶山惨案,有3000多个中国村民被屠杀,罪魁祸首就是这个井上清一!他是大阪人,他祖上历代经商,他本来喜欢享受生活,他不愿参与战争。但日本的军国主义洗脑和妻子的自杀,把他变成了一头野兽。这种野兽在日本数不胜数!你们恐怕还不知道,日本在攻占南京以后实行了大屠杀,30多万中国人被残忍杀害。”
“什么?”
“周先生你说真的?”
学生们震惊莫名。
中国在1938年就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但具体情况如何,死亡人数有多少,这些都没有说得很明白。由于日本经常在中国制造惨案,所以南京大屠杀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直到1943年才开始大范围传播。
周赫煊说:“我和德国的拉贝先生编撰了一本书,如今正在让人翻译成中文,最多下个月就能出版。另外,还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正在重庆制作胶片拷贝,近日就能在中国的影院播放。南京大屠杀很惨烈,除了国际安全区内的20多万人,整个南京城差不多被日寇屠空了。大家要努力读书,将来把中国建设成发达国家,让这种悲剧不要再重演。”
宿舍里顿时吵闹起来,有的破口大骂,有的闹着要去参军,还有的沉默不语。
西南联大为什么八年时间只毕业了3000多名学生?除了毕业考核严格以外,还因为很多学生中途参军报国去了。这种现象在抗战期间的高校很常见,就连许多老师都参军了,更别说学生,他们的牺牲对国家来说是重大损失。
民国之文豪崛起 891 离开
常说昆明四季如春,但也有缺点,那就是夏天的雨太多了,有时候一下雨就是半个月。
周赫煊好像被困在了昆明,连续三天大雨,根本就没法离开。每天晚上更是忙得不行,因为学生宿舍透风漏雨,经常半夜起来用脸盆接雨水,否则床铺就要闹洪灾。
周赫煊在下雨天也去听了几堂课,那滋味很难受。因为屋顶是铁皮做的,雨点砸下来叮叮当当像个不停,老师们只能大吼着上课。
金岳霖本来说话就小声,有次上课实在吼不出来,讲课内容完全被雨打铁皮声盖住,干脆宣布停课带学生们到屋檐下赏雨。
那天的轰炸损失也统计出来,师范学院被炸毁一栋校舍,幸无人员伤亡。校本部的行政办公楼也被炸塌,说是办公楼,其实也是土墙平房,得等到天晴才能开始组织修复。
校本部还有两个师生受伤,一个学生被炸飞的石子擦到额头当场昏迷,醒来后并无大碍;另一个讲师被埋在土墙下,腿部骨折,差点丧命,如今还躺在医院里慢慢休养。
这种情况已经算好的了,西南联大刚刚成立不久就遭到轰炸。那是日本飞机第一次轰炸昆明,由于城内的防空报警系统不完善,共被炸死扫死两个学生、三个校工和三个教职工家属。
现在不管是拉防空警报的警报员,还是学校的师生家属们,都对空袭习以为常,人员伤亡大大减少。
如此朝不保夕的日子,不但没有把师生们吓退,反而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全面抗战期间,超过30%的联大学生投笔从戎,还有多名教职工也入伍当兵。
比如大诗人穆旦,此时就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书,毕业以后留校任教。24岁时,穆旦以大学助教的身份报名参加远征军,历经九死一生才侥幸生还。
周赫煊对此有些羞愧,因为他抄了穆旦的《赞美》,他能做的就是尽量在财物方面帮忙。
来到昆明的第五天,雨停了,周赫煊把梅贻琦约到茶馆见面。
“泡茶馆”和“跑警报”是联大师生的集体记忆,他们不是在茶馆里娱乐,而是去茶馆里做学问搞研究。
西南联大只有图书馆是瓦房,不受下雨的影响。但图书馆空间有限,只能容纳少数人,剩下的就只能去附近茶馆了。茶馆里有电灯,泡一杯茶就能坐大半天,是个读书学习搞研究的好地方。
时间一长,茶馆老板就感觉受不了,有些故意调暗了光线,明摆着不想师生们来蹭位子。
梅贻琦端着茶碗盖撇沫子,问道:“周先生要走了吗?”
“明天就走,”周赫煊拿出一张支票说,“在昆明银行能取100万法币,是拿来给学校修图书馆和校舍的。图书馆太小了,规模应该扩大一些。校舍的铁皮房顶也该换了,全部换成瓦片,至少下雨天能照常上课。这些钱尽快用出去,最好立即找人购买建筑材料,否则再拖下去物价又要涨了。”
这年头是资本家都难受,别看周赫煊在四川开工厂搞房地产大赚钱财,但物价上涨的速度有可能比赚钱速度更快。现在赚几千万感觉好多好多,但再过几年都是废纸,1943年西南联大买一个电表就能花掉15万元。
与其把钱放在银行里贬值,不如把钱用在实处,至少周赫煊心里要好过一些。
当然,还有更稳妥的保值方法,那就是把钱换成黄金或外汇。四大家族带头各种存储外汇,民间人士则挖空心思储备黄金,傻瓜才把不断贬值的法币捏在手里。
梅贻琦拿着支票,感觉心头又暖又酸,他有些哽咽道:“周先生,感谢你对联大所做的一切,我会立即让人购买砖石瓦片。”
周赫煊又拿出一份电报,笑道:“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农学院的师生,已经发来回电,他们昨天就从成都启程了,还带来了美国引进的良种鸡。我只负责出钱,剩下的你们自己接洽解决,开办养鸡场的资金我会陆续汇来。”
“联大师生一定把鸡养好。”梅贻琦说。
民国时期,就属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的农学院最厉害。前者始于清末张之洞,技术底子雄厚;后者就更厉害,各种国外知名农学院前来教学,一些国际友人在抗战期间也没离开中国。
这么说吧,除了部分属于苏联支援以外,新中国的农业技术发展就是靠这两所大学打下基础的——这还是在大量顶尖农学家选择前往台湾的情况下。
另外北平农业大学也比较给力,但比起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的农学院还是逊色许多,主要原因是长期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导致师资和生源越来越差。
6月23日,周赫煊离开昆明。
走之前,周赫煊去拜访了龙云的三公子,感谢对方提供香烟等物资,还给龙三公子写了副字以作留念。
7月1日,《今日评论》刊载周赫煊的文章,标题为:《当今学生之任务与期望》。
西南联大虽然被称为民国最穷的学校,但他们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却办出了一本抗战期间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刊物,那便是钱端升先生创办的《今日评论》。
《今日评论》的创刊目标很明确,那就是为抗战提供服务,投稿者主要为西南大学教授,也有一部分文章的作者来自其他学校。投稿人一个个大名鼎鼎,有:朱自清、罗文赣、杨端六、潘光旦、冯友兰、钱钟书、陈岱孙、史国纲、叶公超、陆侃如、张道行、林徽因、王元照……等等等等。
文章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有讨论战局的,有讨论政治的,有讨论经济的,有讨论教育的,有讨论社会秩序的。甚至有人公开宣传共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让以老蒋为首的中央政府非常不高兴。
正因如此,常凯申对西南联大经常不管不顾,甚至教育部也刻意压着经费不发。而当日寇占领越南以后,中央政府要求西南联大搬迁,西南联大也坚决不肯,因为怕迁到重庆以后失去办学自由。结果是学校早餐都被取消了,学生们有时候一天只能吃一顿饭,身体素质奇差,经常发生上课晕倒的状况。
周赫煊那篇文章发表在《今日评论》以后,立即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因为核心观点只有一个:高校学生最好不要参军。
周赫煊希望学生们尽可能的学习知识,在战时大后方多做科学研究,为国家提供先进技术。而且学生们更艰巨的任务在抗战胜利以后,届时中国必然满目疮痍,战后中国的恢复与发展都要依靠这些学生。
有人赞同周赫煊的观点,也有人表示强烈反对,无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那一套。大部分人虽然高喊着抗战必胜,但其实心里都没底儿,恨不得人人都去参军打仗,投笔从戎更是被视为爱国的典型。
所以有学者狠批周赫煊,认为他是在打击学生参军的积极性,这种做法非常要不得。
民国之文豪崛起 892【两个逗比】
林国达感觉人生很奇妙,他只是每天问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居然就被周赫煊认为孺子可教,还把他收为亲随弟子兼文学秘书。
在同学们羡慕的眼神当中,林国达跟随周赫煊一起离开西南联大。他对此感到欣喜,同时又万般不舍,但还是下决心走了,毕竟给周赫煊做入室弟子这种机会很难得。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着,林国达忍不住问道:“周先生,你到底看上我哪一点?”
“你的思维很活跃,而且文史功底深厚,适合做史学研究。”周赫煊随口胡诌了一个借口,其实他是不忍心林国达像历史上那样游泳淹死而已。
几天的接触下来,周赫煊对林国达已经很了解了,这家伙就是个不长心眼儿的逗比,留在身边做个开心果还是很有趣儿的。正好于珮琛在美国那边待产,秘书位子空着,可以让林国达负责处理一些文字工作。
林国达还真信了周赫煊的鬼扯,他笑道:“周先生真是慧眼如炬,竟然能看出我是一个潜在的史学天才。不瞒您说,我八岁就熟读《三国演义》,十五岁看完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可谓是对二十四史了如指掌……”
没等这家伙说完,周赫煊就打断道:“你讲的那些都是。”
“是啊,但也是历史嘛,”林国达笑嘻嘻道,“金岳霖教授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我喜欢读历史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我喜欢研究历史,今后再跟着周先生您学习,肯定能够成为出色的历史学家!”
周赫煊无奈摇头:“你高兴就好。”
“我一直都很高兴,”林国达一本正经道,“正所谓乐观使人豁达,豁达者才能安心做学问,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天生做学问的。”
周赫煊突然有些后悔,不该把一个逗比带在身边。
“叭叭叭!”
就在此时,一辆大马力的背驰轿车追上来,跟在周赫煊的车子旁边狂按喇叭。
背驰的车窗降下,龙绳曾探出脑袋喊道:“周兄,我来啦!”
周赫煊顿时头疼欲裂,因为这龙三公子也是个逗比,其嚣张纨绔可与孔二小姐并驾齐驱。重庆中央公园里的那场枪战,双方主角正是龙三公子和孔二小姐,都是一言不合就掏枪对射的主儿。
“停车!”
周赫煊对司机说了一声,问道:“龙公子是来送我去机场的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