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始诸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弃还真
肥遗元默然叩首,道:“诺!”
“闻渊明……闻渊明……”
看着肥遗元的缓缓退出门外,荀少彧眸中的包含的意味,愈发的深不可测了。
对于这一位老太师,荀少彧心中还是有所忌惮的,所以才会承下这一份情分。他忌惮的不是闻渊明经营百二十载的关系链,而是这一位老太师的师门底蕴。
老太师固然故旧虽多,有着几分掣肘余地,却并非荀少彧手下留情的真正原因。
只是,老太师的干系纠葛再多,难道就挡得住荀少彧的刀利?
闻渊明学道于上清宫,道门中都是一方庞然大物,在九州大地之上的影响力,师长辈分中未尝没有天人驻世。其间的厉害,纵然不能颠覆天子quán bing,也是一方极端可怕的力量。
荀少彧自袖中抽出一枚宝令,其上飞凰之形跃然,煌煌神意烙印心神,低声自语道:“黑水令符、飞凰宝令,他们两个老家伙倒是机警。”
“不过,没有自家的亲信部属,行事还是多有不便,就暂且压一压吧!”
荀少彧捏了捏手中宝令,幽幽道:“群臣三劝三进之后,也是时候确定名分了。”
“有着宗老大夫们的联名支持,吾的请封奏疏,必会得到帝丘殷天子册封。一旦落下了御笔朱批,就有了殷天子背书。吾就是吕国的正朔一脉,到时平定公子则、公子央二獠,也就容易了许多。”
天下八百诸侯,无论大诸侯,亦或是小诸侯,但凡是继位之人,皆要上呈殷天子御案前,静候着殷天子一道帝批。
没有天子帝批,得不到殷朝体系的承认,对于九州诸侯而言,人人皆可攻伐。简直就是一块落在嘴边的肥肉,随时都能一口吞下。
失去了大义名分,又群狼环伺之下,哪怕他是武道圣人,也着实吃不消。
他心思转动,起身看着幽暗的夜色,默默想着:“吾在得到殷天子御笔朱批之前,或可称摄政君,代君侯quán bing事!”
终于要踏出这一步,而这一步的一朝踏出,代表着荀少彧的格局器量,必然会擢升一个台阶。亦为他证就天人之道,奠定一分坚实的基础。
————
竖日,大堂正殿之中,众臣跪拜行礼,再度行劝进之事。
老太师闻渊明率众臣劝进,大宗傅荀太常领宗老进言,两位当朝柱石一般的人物,亲自做出如此姿态。
“臣等,请君上继位,上承历代先君之志。”
众臣向着高坐主位的荀少彧,再度叩首劝进,呼道:“臣等,请君上继位,上承历代先君之志。”
这是众臣的第三次劝进,面对着宗老大夫们拳拳之心,荀少彧根本不可能再度拒绝。
尤其是本该闭门谢客的老太师,在荀少彧满满的诚意下,作为群臣之首劝进,这一份分量着实不清了。
荀少彧徐徐起身,神色平静无悲无喜无怒,缓缓道:“承蒙宗老大夫,朝野群臣不弃,吾荀少彧愧受君位。定当不负诸位信任,以身承担吕国之责,重吾吕国之威。”
说罢,他缓缓拔剑指向天穹,道:“吾荀少彧在此立誓,誓要振兴吕国国体,若违此心,天下共讨之!”
“臣等,cān bài新君!”
“臣等,cān bài新君!”
“臣等,cān bài新君!”
至此,殿中众臣跪拜叩首,可谓是众望所归,诸多宗老大夫无人敢言不服。
这时的荀少彧,已经是荀氏公室最后的选择,其它公子尽数不成大器。只有公子则、公子央、荀少彧三人相争,而郑、宋二国屡屡从中作梗,让只是庶出子的荀少彧,成了当下仅有的一个选择。
文侯不是没有其它子嗣,只是公子炎的死,确实是在所有有心大位的公子心上,活生生的泼了一盆凉水。
荀少彧伸手虚虚一按,众臣喧嚣之声尽没,全然等着这一位新君的开口。
他道:“既然诸位公推吾来继位新君,然则事无大小不预则废,何况关乎吕国社稷江山,就更该慎重。”
诸侯承继都有规格,就是因为以公、侯、伯三等规格为基础,形成了天下八百诸侯,礼制经年朝拜。
众臣俯首帖耳,道:“臣等,谨尊教诲!”
荀少彧淡淡道:“吾即为新君,然而无有殷天子帝批,尚未正位吕侯贵爵,祖制不可逾越,吾当代君侯quán bing,为吕国摄政君。”
说到此处,荀少彧轻声道:“大宗伯荀太微!”
荀太微出列俯首,道:“老臣在,”
荀少彧道:“宗伯掌公室之嗣,有撰写请封奏本之责,上奏殷天子的那一封奏本,还请大宗伯劳心。”
“此事,本就老臣分内之事。”
荀太微沉声说道:“只是,君上若为摄政君,当礼祭天地,举大典,行大祭,以此昭告吕国国人,宣告正统正朔。”
“理当如此,”荀少彧颔首点头,道:“大祭之后,吾当迎娶司氏贵女,为吾吕国四夫人。”
众臣僚大夫等人,齐声道:“臣等,恭贺君上,万福!”
诸侯之妻,一正妻四夫人,都为嫡出血脉。
荀少彧以四夫人之一的名位,只是迎娶闻渊明的外姓孙女,却是恰到好处。
当然,倘若是闻渊明的嫡女出嫁,一个四夫人的名位就有些低了,最起码也该有着正妻的名器。
————
营邑,射鹿台,大祭!
一面面大旗矗立鹿台四方,台有十亩方圆,皆以青石为基,上下白玉点缀,地面由着一块块四四方方的灰褐石板铺就。
呼——
呼——
呼——
一名名臣僚衣着庄重朝服,双手秉持着白玉勿板,端正的列于祭台石阶之上,大风呼啸时,鼓动着朝服猎猎作响。
一万五千【飞凰神兵】、五万【吴回重甲】、十万【黑水锐士】,列阵于祭台周匝,五千兵甲为一方阵,二十三个方阵泾渭分明,呼啸喧嚣更胜雷霆响彻。
在接到荀少彧的讯息后,这一支大军一路急行军,在昼夜兼程之下赶到了营邑,更为荀少彧平添了几分底气。
昔日的【吴回劲卒】,经过了【吴钩神兵】的煅磨。虽然在人员上少了大半,却着实是去腐存精。让蛮兵与甲兵精气神上不分彼此,成就了这一支濒临道兵级数的精锐之师。
“臣等,恭迎摄政君!”
闻渊明、荀太常、司子期等众臣僚卷起华贵的朝服,向着祭台上矗立的身影,行俯身跪拜之礼。
荀少彧佩玉珠玉带,戴赤金冠冕,配剑上挂一十三颗无暇珠玉,在常云光、诸逾行等心腹的簇拥下,一步步迈上祭台。
这一方祭台只用了寥寥十数日,就在营邑废墟的西侧拔地而起,是用了不少修行人出手,才能在短短时间内,竣工的如此之快。
“臣等,恭迎摄政君!”
“摄政君万胜!万胜!万万胜!”
呼声如海啸一般,数百大将站于方阵前,十万兵甲持戈而立,百战精锐的铁血煞气,混杂在山呼海啸之中。
《续》云:“摄政者,代行天子之政也,如王莽者,是为皇帝自隐也。”
荀少彧心头恍然浮现这一段话,只见大军云气汇聚,如龙如虎般咆哮,承接着吕国天运人心,滚滚气运涌入眉心祖窍。
这一份气运是何其的磅礴,几乎是他占据上蔡时,所得的十数倍有余。
荀少彧心有所感,道:“这,就是吕国最后的天命!”
虽然,他经历沃水一战,已经得到了吕国天命的承认,只是这一份承认,最多让他凝聚国人之心,而不会有实质性的辅助。
但在荀少彧经历了大祭之后,朝野众臣无不承认这一份天命。可谓摄一国之政要,得天命之垂青,真正获取了吕国一部分的本源气运。
元始诸天 第三二一章不死梧桐
————
宋国,宛都!
宣德殿中,一位枯瘦老者端坐君位,殿内有着数名重臣,静然于左右矗立。
这一位枯瘦老者,身着一身冕服,头戴诸侯冠冕,冷峻的面庞,一双犹如鹰钩般的瞳孔中,闪烁着冷幽幽的色彩。
老者目光冰冷的看着殿中众人,道:“吕国传回的消息,尔等该知道的,也应该都知道了吧!”
几位重臣面容一肃,齐声道:“臣等,已然知悉!”
殿中的几人,都是宋国zhèng quán的顶层脊梁,其势力超乎想象的庞大,消息渠道甚至较比宋宣侯,还要灵通一些。他们自然知道,宋宣侯为何会震怒,更是知道此事的严重性。
宋宣侯眉头一挑,面露怒色,忿忿的拍了一下桌案,道:“吾宋国三大掌刀人,尽数陨落在吕国,三把镇国神兵遗失在外,好一个吕国小儿,莫非欺吾宋国刀锋不利乎?”
宋国五把镇国神兵,经此一遭遗失了三把之多,赫然动摇了宋国之根本。在气数动荡牵连下,对其影响最大的还是宋宣侯与几大老族。
只是宋国公室一家的力量,或许并非太过可怕,然而几大老族的分量着实不轻。一旦让宋国这一豫州第二大诸侯的国力,全部的发动起来。就连第一诸侯的郑国,都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小觑。
宋国绵延上万载之数,国中几大老族势力盘根错节不容小觑,一度君弱臣强之时,甚至能决定一国君权之废立。
虽然经过宋宣侯的几番打压,几大老族势力已经削弱了许多,但仍旧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大司马南公错,上前一步道:“君侯,臣愿率十万铁骑南下吕国,一举踏平吕国,迎回镇国神兵。”
毕竟,镇国神兵非同小可,或许单一在威力上,无法与专注杀伐的神兵相比较,但却能镇压一国之运,绵延国祚气数。任何一口镇国神兵的遗失,都可能导致一场区域性质的大战,何况三把神兵一起遗失,绝对已经触及到了宋国的痛处。
大司农姜穆夙厉声道:“必须让吕国,归还吾宋国的镇国神兵,否则吾宋国不吝一战,用他吕国人的血,来拿回吾宋国的镇国神兵。”
“臣请一战!!”
几大重臣的态度极为坚决,宋国三大神兵的遗失,让这些重臣凭空生出不少紧迫感。
重臣们皆出身老族,固然寻常会有牵制君权之举,却与宋国干系极重。宋国镇国神兵被夺,所有的宋国人都不可能坐视不管。
这关乎着所有人的利益,不仅是宋宣侯一家一姓的利害关系。
“营口一役,吾宋国的三位掌刀人一起携手,天人之下难遇敌手,本该是万无一失啊!”
“谁能想到,那个毛头小子竟然能杀得几大掌刀人,让寡人这些时日的心血,全部毁于一旦。”看着殿中的几位重臣,宋宣侯慢悠悠道:“如今,公子彧更在营邑,建立射鹿台祭祀天地,登上摄政君之位,麾下数十万大军在握,此时与他开战,不吝与半个吕国一战。”
说到此处,宋宣侯哼了一身,道:“半个吕国啊……那又如何?寡人不但折了三位柱石,还被夺了镇国神兵,欺吾辱吾何其之甚,寡人一战又如何!”
宋宣侯眸光流转,公室五大柱石折了三位,身为宋国君侯,当真有着切肤之痛。
大司马南公错伏身,高呼道:“君侯,臣南公错请战!”
几位重臣齐声道:“君侯,臣等誓死请战!!!”
见着众臣如斯一心,宋宣侯豁然起身,诸侯冠冕玉色摇动,大有狼顾鹰视之象,道:“南公错,”
大司马南公错俯身揖礼,字字铿锵有力,道:“臣在!”
宋宣侯开口道:“尽发二十万【玄铁飞骑】,直入吕国东南,宣令三军将士,三十日不封刀,寡人要让吕国付出血的代价。”
三十日不封刀,这是要大开杀戒,以二十万【玄铁飞骑】的戾气,绝对能让吕国十万里疆土,都染上一层血色。
由此可见三大掌刀人陨落,让宋宣侯对于荀少彧杀心之坚,以及夺回三把神刀的决心。
“寡人要速战速决,要抢在天子帝批之前,看到荀少彧的人头摆在寡人的案前。”
有着天子帝批的诸侯,与尚未名正言顺继承国君之位的诸侯,二者所代表意义不可同日而语。宋宣侯固然是豫州大诸侯,却也不敢硬顶着天子帝批行事。
只有在荀少彧初为摄政君,虽有其实却无其名,立足未稳之际,宋国才能毫无后患的撰取最大利益。
…………
吕国三浦之一,泉浦!
所谓东南三浦者,是泉浦、零浦、营浦三大邑地之共称,为十三大邑之三。
荀少彧自射鹿台祭天以来,当即整顿朝野内外,弃营邑而定泉浦,迁移朝政中枢,借此掌控军政大权。其与宗老大夫、勋臣大将等人,率数十万兵甲劲卒,连败公子则大军,不到月余光景,接连收复几大城邑,与南方上蔡封邑连成一片,形成与公子则、公子央三分吕国之势。
而这一股三分之势,荀少彧占据吕国的一半以上的地域。荀少彧以摄政君之名,整合东南大势,而高阳君、信陵君统合西北,二者分而治之。
掖庭,凌烟阁!
这一座掖庭,如今为荀少彧的行宫官邸。其凌烟阁是荀少彧亲自题名,其中或许带着一二恶趣,却亦是掖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宫邸之一。
荀少彧正坐在君位上,一身华服锦衣,眸光开动间,阁内群臣俯首以待,一一上前奏对。
一位臣僚大夫进言道:“摄政君,宋国二十万玄甲骑兵进犯,郑国十五万先锋大军屡屡骚扰边境。西北有公子则、公子央二人从中作梗,不如先与郑、宋二国媾和,获得足够的时间,以此平定西北之患。”
另一位臣僚大夫声色俱厉代:“此言过矣,他宋国二十万玄甲虽众,何能度过吾吕国青杀口?十五万郑国大军兵锋之锐,何能入吾天南关半步?”
“而且吾吕国自立国以来,从来都无示弱于人之时,况且郑、宋狼子野心,窥伺吕国国土久矣。难道摄政君要割让吾国城邑,委曲求全得来一个虚假的安稳?”
听着下方言辞激烈的争论,荀少彧蹙眉不语,心头虽有着不耐之意,却是将这一口郁气强自压了下去。
自从他登上摄政君位之后,郑国作为第一诸侯,只是以十五万大军作为牵制,让他无法分心他顾,彻底的荡平西北乱象。而宋国由于损失惨重,自是不可能善罢甘休,以二十万玄铁骑兵进犯吕国,给吕国内外造成了重大的压力。
两大诸侯不约而同的掣肘,再有公子则、公子央二人造成的内乱未平,让荀少彧这位摄政君的外在处境,愈发的艰难了几分。
故而,在荀少彧将中枢定在泉浦之后,朝中就有了一些媾和两国的论调在酝酿。并且还在不断的壮大,俨然形成了如今吕国朝野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声音。
“媾和?”
荀少彧皱着眉头,微微摇了摇头,道:“郑、宋二国已经摆明车马,要支持吾的那两个好兄长。吾若是求取媾和,只会让他们以为胜券在握,非但不会平息战火,反倒是能勾起了他们更大的野心。”
荀少彧漠然的看了一眼,这位进言媾和的臣僚大夫,不会是第一位进言媾和的,也永远不会是最后一位。
他断然说道:“媾和之议,尔等不用多言,断无可能。”
宋国虎视眈眈,二十万玄铁骑兵受阻青杀口,郑国蠢蠢欲动,十五万大军困顿于天南关险恶。二者虽然看着威胁程度都很高,但荀少彧却是将目光放在了公子则、公子央二人的身上。
荀少彧沉吟道:“攘外必先安内,区区内局不靖,如何能抵挡外局的干涉?尔等调集重兵,以作镇压西北之用,吾要在天子帝批之前,一举扫平两大顽疾,再造吕国社稷山河。”
自殷朝开国以来,八百诸侯往继更替,还从未有过在国家分裂时,得到天子帝批的。只怕此事一经传扬,顷刻间就是一场轩然大波,引得天下诸侯的嘲讽奚落。
荀太常沉声道:“摄政君,郑公宋侯何其的跋扈,吾吕国不惧战。他们想用大军压境的方式,让国人惊恐畏惧,以期达到他的目的,殊不知却是痴人说梦,吾吕国男儿从不畏战!”
这一位公室柱石级人物的话,简直就是一锤定音,让众多臣僚大夫沉默不语。
荀少彧与荀太常到底不同,荀少彧纵然武力惊天动地,但他的威望不足荀太常的十之一二。臣僚大夫们可能畏惧荀少彧的武力,但时日一长难免不会松懈下来。而荀太常不同于荀少彧,他是以威望生生压服。让人心甘情愿的行事。
正因为如此,哪怕荀少彧对荀太常这个名义上的长辈,有着几分个人的情绪,却也不得不按耐下来,仍然厚待礼遇不断。
一位位臣僚大夫纷纷进言,大到军国大事,小到民生利弊,这些臣僚无所不谈,无所不言。
对于这般朝会上的事物,荀少彧简直就是如鱼得水,诸天万界中以百年计的帝王生涯,让他在这一方面浸淫的极为透彻。
…………
凌烟阁中的朝会,逐渐散去!
荀太常孤身一人站在阁中,随着一位位臣僚大夫退下。一时间诺大的凌烟阁,只剩下荀少彧与荀太常二人。
荀少彧面上露出诧异,看着神态凝重的荀太常,道:“大宗傅到底有何事,不能在朝会时说,反而要等到朝会结束,再来与吾说?”
“摄政君,”
空空荡荡的阁中,荀太常行了一礼,道:“老臣确实是有要事,只是事关吾吕国国本,老臣不敢妄言。”
看着荀太常凝重的神情,荀少彧皱眉道:“事关国本?到底是何事,让老宗傅如此的慎重其事?”
荀太常徐徐道:“摄政君以绝强的武道神通,镇压了宋国的三把镇国神兵,宋国大为恼怒,不惜二十万大军兴兵来犯。”
看着荀少彧紧锁的眉头,荀太常幽幽道:“郑国、宋国皆有镇国神兵,凭此奠定了大诸侯的格局。吾荀氏虽然较比两大诸侯国,国祚气数要短上不少,却能位列三大诸侯,也是有着镇国神兵,镇压着一份气运。”
荀少彧目光渐渐明亮,吕国拥有镇国神兵,这事他自早就知道,位列三大诸侯之一的吕国,没有一口镇国神兵坐镇,其大诸侯的位格至少跌落一半。
可惜,镇国神兵唯有君侯才能调用,自从文侯失踪以来,吕国局势混乱不堪,镇国神兵也一直无有踪迹,一度让人以为已经遗失。
“老宗傅此言何意?”荀少彧诧异的看着荀太常,道:“莫非,真是找到了吾吕国的镇国神兵?”
荀太常道:“摄政君明鉴,当知吾吕国先天根底不足,不及郑国、宋国的万载底蕴,只有两大镇国神兵,而且都是不善攻伐的宝物,作为镇压吕国国运的宝物。”
“一为凤来琴,一为梧桐木,以此两大神物,为吾吕国的镇国神物,镇压吕国大运八百载。”
“凤来琴……”荀少彧摇了摇头,道:“凤来琴,有百鸟朝凰之音,一直是君父的喜爱之物,从无不离身之时。君父破碎虚空,与霸王残躯一起卷入虚空乱流中,一时半刻难以归来,凤来琴这一神物,吾是难以得见了。”
荀太常道:“当时老臣闭关入圣,参演入圣玄机,承蒙君侯赐予梧桐木,以不死神木之玄妙,尽数洗练周身百窍。”
不死神木虽没有不死神药一般,只要食用就能得不死之身,但内中蕴含着不死玄机,对于有资格踏入天人之道的大高手而言,不亚于一道通天捷径之路。
“这就是吾吕国的镇国神物,梧桐不死神木!”说罢,荀太常自袖口中,取出一封玉盒,何中滚滚热浪翻腾不休,似有一头不死天凰自当中遨游无尽,五色羽翼挥洒无数火雨。
元始诸天 第三三二章五品神兵
————
掖庭一静室中,荀少彧安然端坐,静静望着身前置放着的宝匣。宝匣匣身铭龙章凤文,一缕缕凤息自匣中溢散,温热气机浸润着宝匣内外。
这一宗镇国神物,本是由着荀太常暂且保管。只是荀少彧作为吕国摄政君,手中不能没有一件镇国神兵。因此在荀少彧坐稳摄政君位后,荀太常便自觉的将不死梧桐木奉上,由着荀少彧这位摄政君执掌。
荀少彧眸光闪烁着一抹奇异,低声呢喃道:“这就是不死梧桐木!”
宝匣中澎湃似潮似汐的火气,哪怕有着这一方宝匣遮挡,仍然让人唇干舌燥,其心头生出一股燥热气息。这一股燥热奔腾涌动间,疾如怒潮汹汹。
荀少彧伸手轻轻抚摸着宝匣,指尖沿着一枚枚龙章凤文,感受着一缕缕热浪自指尖流淌时,精血元气中衍生诸般变化。
他叹息道:“镇国神物,果然神妙无方,天地生成的神物!”
以荀少彧如今的绝强武道,对于种种变化自是洞若观火一般。火气生灭不定,自他的肉窍中奔腾,洗刷着肉身中沉淀的污垢杂质。这一缕缕燥热气机,就是不死梧桐木本身散发出的神异气机,内中蕴含着不死玄妙之机,可是无数攀登武道之人,梦寐以求洗炼肉身的瑰宝之一。
只是看着宝物在前,荀少彧神色颇为遗憾,道:“可惜,吾得到不死梧桐木的时候,已经打下了一身的根基,否则倒不失为一大机缘!”
有着不死梧桐木时时洗炼筋骨皮膜,肉身躯壳孕生不死真性,对于依仗气血精元修行的武人们,简直就是铺平了一条通往天人之道的终南捷径。
虽然这一条终南捷径,较比真正的羊肠小道,要容易通行了许多,但吕国建国八百载至今,也就只有一尊证道天人驻世。
“吕国两大镇国神兵,都不善于攻伐之用。而郑、宋二国则是截然不同,宋国的五口神刀杀性之重,在同品阶的神兵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凶悍。郑国的镇国神兵攻守兼备,远非吕国两大神兵可比!”荀少彧幽幽的叹息一声,不死梧桐木本身固然珍贵,但对他而言已是无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