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元始诸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弃还真
“闻渊明!!”
凌烟阁中众人瞩目下,孟子非徐徐说出这一禁忌般的名字之后,周匝的气氛近乎于凝固了一般。
几名重臣面面相觑,随即看向荀少彧莫测的神情,纷纷垂头不敢出言,以免不慎惹祸上身。
须知,闻渊明的身份在此时可是敏感之极,摄政君荀少彧对于老太师的不满,一直以来从未遮掩,满朝文武又几人不知。
孟子非在此时举荐其人,无论考量上如何,仅仅从其胆量方面,就足以让重臣们自感佩服了。
“闻渊明啊!”荀少彧面上果然露出一抹不满,指尖倏然敲了一下长案,心头一股怒气刚要发作。
但看着殿中笔直处理器的孟子非,见着其一脸沉肃神情,心头这一股怒气不知为何竟消散去了大半。
随即,荀少彧若有若无的摇了摇头,对于孟子非的举荐不置可否,向几位重臣询问道:“不知诸位,还有何人选未提,咱们不妨庭前奏对,大家一起参详一二?”
“这……”
摄政君态度模棱两可,让几位重臣着实难以揣度,这几人面露难色,彼此目光交汇,全然是一筹莫展。
看着群臣竟因为畏惧,而无一敢直言诤谏的,荀少彧内心深处且喜且忧。
‘喜’的是他权威初立,已然具备了众臣俯首的权威,吕国上下无有不服之声。
‘忧’则有威权太甚,竟致使重臣顾及他的态度,而不敢直言吐露。所谓逆耳忠言,正因为是逆耳,才能从中看到大臣们的忠心。
一味随声附和只会坏事,这对于有志天下的荀少彧,不吝于最为沉重的打击。
当然,对于一国君侯而言,一人威望让群臣仰起鼻息,没有什么不好。但凡事过犹不及,若是因为臣子畏惧君王,而将一国军国大事视若枉闻,只会上误诸侯社稷,下误百姓黎民。
荀少彧沉默了片刻,缓然开口,道:“尔等畅所欲言就是,不用有何顾及!”
只是,就算荀少彧如此,但重臣们俱都神色沉稳,一个个都一言不发,持着勿版站在殿中。
须知,这其中的干系甚大,闻渊明历经四朝,在吕国国人中威望极高,摄政君一直都很忌惮闻渊明的势力。
若非闻渊明背后的道门上清宫,着实是一不容忽视的庞然大物,让人不得不忌惮几分。怕是此刻闻渊明早就死的,连骨头渣都剩不得多少了。
如今闻渊明能脱身而出,也是由于荀少彧困顿于吕国事务繁扰,以及尚未平定公子则、公子央二人内乱,一时间抽不出身处置,让闻渊明得了一时的清闲。
但,这不代表荀少彧就毫无芥蒂,不会有秋后算账之念。
固然,以司寇孟子非的心性,其举荐或许无有私念。只是让闻渊明再度掌握兵权,对荀少彧这位摄政君而言,无疑是一场赌博。
毕竟,这位老太师与荀少彧的关系,可是一直都紧张之极,二人相处的极不愉快,曾经一度的剑拔弩张。若非最后还是荀少彧技高一筹,将闻渊明生生的压制下去,二人并非没有兵戎相见的可能。
然而,朝野众臣们一直清醒的知道,闻渊明这一位老太师底蕴之深,着实不是一易予之辈。对于这般人物,一时的成败而已,只要不将他真正的除掉,就永远是一根埋入肉中的倒刺,不拔出去就永远埋入肉中。便是强行拔了出去,也必然会带上一点血丝,留下难以抹除的伤疤。
对于这等人物的任用处置,永远都不能掉以轻心。
虽然荀少彧自摄政以来,就刻意削减闻渊明的影响力。而闻渊明也十分知情识趣,将兵权拱手交托出去,但闻渊明在朝野上下的潜在势力,依旧是极为的庞大。
要是让闻渊明凭空得了助力,谁知道能否让其趁机乘风九万里?
“摄政君,满朝之中除闻太师以外,没有真正的适合者!”孟子非突兀的开口,打破了殿中的沉寂。
顶着荀少彧目光中迸发的压力,孟子非沉声道:“公子则有公愚昭坐镇军中,公子央有郑国两大耆老护持左右,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如此一来,吾吕国如今除了闻太师、大宗傅二人以外,何人还能担当重任,平定这一场内乱?”
这一番话可谓是戳中要害,让荀少彧神容骤然一动。
经过了共氏一族的祸乱,武圣人一级的荀氏耆老,只剩下荀太常一人。其余的几尊武道圣人级数的耆老,都随着南阳烨庭而折损殆尽。
现如今的吕国,只有荀少彧、闻渊明、荀太常、公愚昭四大武圣人。
然而公愚昭一力支持公子则继位,可谓公子则的铁杆支持者。与此同时,闻渊明、荀太常二人本身不在巅峰状态,武圣人之战所受的伤势,让二人的战力几乎跌落到大宗师级数,当中需要耗费不少的精力修养。
此刻的吕国,只有荀少彧一人保持巅峰战力。但今时不同往日,荀少彧关系一国安危,亦不能似以往一般,亲自率领大军出征。
在这时候,闻渊明、荀太常两尊武圣人于吕国,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甚至能起到牵制三大武圣人的作用。
在场的重臣们都是智慧通达之人,只是孟子非稍稍一点拨,心里就明了七八分。
荀少彧淡淡一笑,道:“太师……为吕国如斯操劳,吾不忍之!”
待看着殿中群臣神色骤然一变,荀少彧徐徐起身,道:“但,司寇谏言有理,吾有所得。”
他俯瞰着殿中众臣,默默看着重臣们脸上浮现的惊讶神色,嘴角悄然浮现一抹得意。
…………
闻府,内院水榭!
自闻府失势以来,府中上下眷属奴仆,可谓是深切体会到了,何为门前冷落车马稀。往日繁盛的闻府,自老太师闭关不问世事之后,内外迅速的萧条了许多。
有着老太师严令在前,以至于闻氏眷属们在这些时日里,都不自觉的低调了许多,与以往行事大相径庭。
“家主……”就见一皂衣男子行色匆忙,径直走入内院后,看见司子期端坐在水榭中,连忙伏身跪下。
因为闻渊明一生无子,只有一嫡女存世,司子期作为老太师的子婿,自然就是闻府当家人一般。在老太师闭关不理琐事的当下,司子期就是闻府当之无愧的家主。
司子期一身素衣,撇了一眼形色急促的皂衣男子,不耐道:“何事如此慌乱,这天还塌不下来!”
皂衣男子低声道:“家主,得到一封紧急消息,朝中有人传信,言及今日摄政君与上卿们议事,司寇大人一意举荐老家主掌兵。摄政君闻谏大喜,当众上卿之面,予其敢言之名,厚赐了孟司寇。”
“什么?厚赐?”乍然听着这个消息,司子期心头一惊,诧异道:“那……摄政君,真的如此说?”
要知道,荀少彧竟破天荒般的,重重赏赐了孟子非,这其中的倾向性,可是丝毫不加掩饰了。这态度简直就是摆明了给闻渊明看的,让闻渊明知道荀少彧此刻的真心实意。
这消息来的突兀,让司子期都有些不知所措。
皂衣男子沉声道:“家主,这是朝中老关系传来的,准确性八九不离十的。”
“八九不离十的机会,那就差不多是定下了!”司子期面露喜色,心中猛然一动,转身问道:“可是因为什么事,让司寇举荐的老家主?”
皂衣男子道:“禀家主,听闻是西北战局不利,公子则、公子央两方各有武圣人坐镇,让摄政君的大军损兵折将,迟迟不得动弹。因此就需要请老家主出山,坐镇十万大军的中枢,扫平西北的乱局。”
闻渊明的潜实力之庞大可怖,由此可见一斑,荀少彧与几位上卿间凌烟阁议事何其重要,竟然就这样在皂衣男子的口中娓娓道出,其中代表着的意义着实让人不禁头皮发麻。
闻言,司子期冷笑连连,道:“吾道为何态度大变,原来是西北乱局需要阿父支撑,让阿父为他的社稷流血拼命。看来若不是西北掣肘,吾闻家就要自此败落了!”
对于荀少彧的性情,司子期算是彻底看明白了,可谓是自私自利到了骨子里。
只要对荀少彧有用的人,就是为人处事再飞扬跋扈,荀少彧都能视若不见,对其嘘寒问暖,在‘手心’里百般的呵护。
然而,一旦这人对荀少彧没用了,倘若真的明事理的,最好还是知情识趣的躲远点,别让荀少彧想起有这个人。若是自以为有一些功绩,就敢在荀少彧的面前邀功请赏,迟早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如此想着,司子期不觉叹息了一声:“摄政君就是如此一个人,需要时姿态摆的很底,不需要的时候,就会弃之如敝屣一般啊!”
一声老迈雄浑的声音,徐徐从内院正室中传出,伴随着屋门的缓缓打开,闻渊明不疾不徐的踏出屋舍:“咱们这位摄政君的性子,你才看出来啊!”
老太师推开屋门,轻声道:“刻薄寡恩的心思,能放下脸面,也能拣得起脸面,这才是枭雄的心性。”
“阿父!”司子期惊讶的看着闻渊明,尤其是闻渊明一身磅礴似大海汪洋一般的气息,较比闭关之时显得平和了许多。
“您……您这是……”司子期不解的看着老太师,有种瞠目结舌的感觉。
闻渊明淡淡一笑,对此并无过多的解释,一切尽在不言中。
当时老太师所受的伤势确实很重,一身战力确实滑落到了谷底。只是以老太师这些年的积累,府库也有一两株稀世神药,足以用来恢复自身的伤势。
虽然当中也需要恢复时间,但是以老太师的道门密传神通玄功,这中间的恢复至多一二月足矣。
而闻渊明之所以甘愿交权,也是以当时的局势所迫。若是荀少彧不需要他这个人存在的时候,他表现的有多强势,就会引发荀少彧多么强烈的杀机,根本就是得不偿失。
正是因为看透了荀少彧的性子,觉得荀少彧简直是个诸侯一方的材料,老太师才会选择稳妥的全身而退,不与荀少彧争个你死我活,彻底撕破最后一层脸皮。
可谓是全了一份君臣之谊,也留下了一分情分,留出一分余地。
虽然荀尚观与荀少彧几乎就是两种处世方式,两位君侯的治国理念也是个不相同。但是诸侯本性都是自私自利的,少有人能脱去这个框架。
况且在老太师看来,荀少彧的自利本性可是超乎想象,就连荀尚观也不及一定有荀少彧的险恶城府。
毕竟,臣子城府险恶,是取祸招灾之因,君主心性莫测,则是一国崛起兴盛之先兆。
“既然摄政君决定要用老夫,老夫此时不出关,又要等到几时?”闻渊明挼须,轻声道:“此刻吕国需要老夫,老夫自当责无旁贷。”
老太师的一番话,让司子期沉默不语,良久之后,干涩道:“难道就因为他是摄政君,国之新君,就能将咱们家生杀予夺,贬迁由心吗?”
荀少彧前一刻弃如敝履,后一刻视若掌上明珠珍惜宝贵的行事,确实让司子期生出了逆反的心思。
只有老太师倒是显得极为平静,心态上颇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味。这是只有到了闻渊明这个层次,才会深切的体会到道理,一个人不怕被其他人利用,怕只怕没有被利用的价值。
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就不要怪人将他弃如敝履一般舍弃!
闻渊明面上带着笑意,低声自语:“这并非是单纯的生杀予夺,而是摄政君的君王权术。”
他看了一眼皂衣男子,道:“收拾一下,老夫要入掖庭,面见摄政君,请缨出征西北。”
皂衣男子默默退去,只留下司子期惊讶的看着闻渊明,对其决定不知所措。固然洞悉了荀少彧心性之险,但闻渊明却生出了几分欣赏的意味。
闻渊明历经四朝,若是算上荀少彧这一朝,就是经历了第五朝了。在老太师经历的君侯里,论起本性凉薄无情,荀少彧可谓是第一人了。
“渊明老矣,尚能饭否?”





元始诸天 第三三五章君臣心迹
————
踏!踏!踏!
宽大的门扉徐徐打开,闻渊明不疾不徐的踏入殿中,脚步一如以往的稳健。想-免-费-看-完-整-版请百度搜-
进入凌烟阁后,闻渊明神色如常,一身麒麟黑袍,径直俯首叩拜,道:“老臣闻渊明,见过摄政君!”
这时已是入夜,此时的司子期,正襟危坐于君位上,长案上摆放着几摞厚厚的奏本,空旷的殿中唯有几盏宫灯,几粒黄豆大小的烛光幽幽跳动。
闻渊明微微抬头,撇了一眼高坐的荀少彧,尤其看着荀少彧举止神态,眸光蓦然一缩。
此时的荀少彧神态像极了文侯,甚至让老太师一度恍如见着文侯一般,其不自觉的气魄神采,令让人心头凛然甚重。
荀少彧伏案翻阅着一卷卷奏本,逐字逐句仔细看着,眉头紧紧的锁住,不时点头亦或摇头,沉闷翻阅着一卷又一卷奏本。身旁笔架上挂着一支朱批玉笔,笔尖一点朱红圆润,在笔架上微微晃动着。
看着闻渊明俯首称臣,荀少彧嘴角上扬一角,正身舒展了一下身子骨,道:“嗯……原来是老太师来了,赐座,”
“诺!”一名内侍步伐轻盈,自殿外一晃而入,手中端着一张太师紫檀椅,简直就如端着一根稻草,每一步都如扎根了一般,将太师椅稳稳放置在左侧。
这名内侍赫然是一位武道入骨的高手,行走坐卧皆是武道神髓。
闻渊明再度叩首,对内侍的武道身法视若无睹,垂头沉声道:“老臣,谢过摄政君,”
说罢,闻渊明直接起身,稳稳的坐在太师椅上,腰间珠玉佩环轻声颤响,每一步的踏下,都压得石板微微悲鸣。
此时的荀少彧,固然没有君侯之名,却是摄政吕国朝野,有着一方君侯之实,只等着殷天子帝敕一至,就能真正名正言顺。
而且荀少彧武道修为通天彻地,仅凭自身实力就能生生打杀三尊武圣人,在武力上超越了历代君侯,仅在荀氏初祖之下。
故此对于荀少彧,闻渊明在礼仪言行上,都与对待昔时的文侯一般无二,在礼数上俨然将荀少彧当作真正的君侯。
“来啊!”荀少彧思量了一下,开口呼唤了一声。
顿时就有几名内侍涌入殿中,一个个形若猛虎,动如狡兔,落入殿中等着荀少彧的命令。
“在,”
只见,这些内侍神容不失刚阳,一个个筋骨粗壮,都是踏入武道极深的人物,每一步都犹若风雷之势,动作间极为的骇人。
荀少彧缓缓道:“百丈之内,禁声!”
“诺,”
内侍们轰然应声,一个个转身踏出门扉,只是三两息时间,就四散了开来。
这些内侍出了凌烟阁,一个个站在门前凌烟阁百丈之外,一双虎目炯炯有神,巡视着周匝。
荀少彧合上手中奏本,将奏本放在一旁,道:“老太师深夜来此,想必是知道了白日时,吾与几位上卿的庭议了?”
本来荀少彧还想试探一下闻渊明,但细细想来又有些索然无味。毕竟身处在他现今的位置上,除非有着天人神魔当面,荀少彧说话大可直来直去,用不着藏着掖着。
闻渊明面色平静,也不惊讶荀少彧的坦诚,轻声道:“摄政君起用老臣,是对老臣的信任,老臣经历五朝君侯,为吕国沥干百余载心血。如今吕国再度需要老臣,老臣就是披荆斩棘,粉身碎骨又如何!”
这时的闻渊明,已然深谙荀少彧的心思,纵然西北局势必须要用到他,也只有他才能率领十余万大军,在天子帝批之前,彻底平定西北大局,维持吕国的基本秩序。
然而,这时候的吕国需要闻渊明,却不代表非他不可。荀太常虽然没有宝药傍身,伤势至今未愈。但荀少彧不惜代价之下,未必不会得手几株宝药。
闻渊明更应该谨言慎行,若是闻渊明在此时居功自傲,哪怕荀少彧看似不在意,但若想要领兵一方,却是再也不可能了。
而西北的dong luàn时局,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一个与荀少彧消除以往心中芥蒂,再度进入吕国中枢的机会。
“粉身碎骨?”荀少彧似笑非笑的看着闻渊明,道:“以老太师的本事,公子则、公子央二人何以为患?”
闻渊明肃声道:“摄政君太过高看老臣了,公愚昭八九宝体不坏不磨,紫霄雷刀霸道刚强,可谓武圣人中的第一流人物,若是只有公愚昭一人,老臣自有把握降伏。只是公子央身后的郑国两大耆老,都是惊天动地的大高手,一旦两人联手之下,老臣也未必能全身而退。”
“毕竟,那是三大武圣人啊……而且都是武圣人级数中的棘手人物,想要将其彻底的平定,绝非一时之功可成。”
荀少彧沉默了片刻,幽幽道:“老太师此言……不失枢臣风范,难得!难得啊!”
对于西北的乱局,荀少彧从未看在眼里,看似此时的吕国西北,烽烟四起战乱不休,致使他投鼠忌器不得施为。
其实,他若是能亲自上阵,以他心关圆满的修行,具备一丝天人异象之妙,再有闻渊明从旁压阵,轻而易举就能击破公子则、公子央的大军,稳定吕国四方的时局。
只是谁也不是蠢人,郑国、宋国不会坐视公子则、公子央被杀,如此一个削弱吕国的机会,就摆在他们的面前,他们要是再不能把握住,也不会有今时今日的煊赫威势了。
宋国几十万大军兵临青杀口,如下山猛虎强攻青杀口。又有郑国十数万大军火上浇油,驻扎在天南关一带,窥伺着吕国大地,随时都有可能南下,饮马三浦大地。
在这般情况下,荀少彧既不能轻动,更不能不动。尤其西北的局势,两国的兵锋锐气,都让荀少彧不得不束手束脚,不能完全的放手一搏,在最短时间内平定西北的dong luàn。
故此,闻渊明直接开口,问道:“摄政君,让老臣坐镇西北,不知摄政君是想让老臣,几时平定公子则、公子央?”
“几时?”荀少彧毫不犹豫道:“自然是越快越好,他们二人为祸甚巨,本来吾吕国经过蛮人之祸,就已是元气大损,如今又经过这一场闹剧,吾吕国在豫州诸侯,乃至于在天下诸侯之中,还有什么大国威严?”
在荀少彧的心中,西北的局势固然重要,却算不得是头等大事。青杀口一带徘徊的二十万宋军,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
但吕国真正能战的十几万大军,都陷在了西北的战争泥潭中,想要摆脱这个泥潭,就必须将公子则、公子央彻底击溃。如此才能让荀少彧放心的挥师北上,进而兵援青杀口。
闻渊明挼了挼白须,道:“摄政君,西北可不好打,老臣现在可是孤掌难鸣,独木难支。想要顺利的拿下西北,北上与宋、郑会战,可并不容易。”
荀少彧轻声一笑,道:“这当然不容易,可是以老太师之能,难道就真的一点余地都没有?”
“毕竟,老太师出身道门上清宫,是道门一等一的大势力,其源头甚至是道祖一炁化三清之一的上清灵宝大天尊,背景可是通了天的。”
闻渊明在听到荀少彧提及‘上清宫’时,一点就通透,神容第一次变化,面色阴晴不定,道:“以摄政君的意思?”
“莫非,摄政君是想让老臣,请几位师兄出山辅助,进而打破西北僵局?”老太师惊诧的看着荀少彧,上清宫的势力有多么强大,老太师可是一清二楚。
历代吕国君侯中,不是没有垂涎这一股力量者,但全都让个中复杂的牵扯,给生生的吓退了。
须知,上清宫可不是只付出,不求回报的。内中的干系厉害重大,一旦用了上清宫的力量,成为了佛道争斗的延伸,只怕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
在苦境九州还看不出来什么,有着人王天子镇压人道,佛道再大的势力,也能一言定其兴衰。但在九州之外的广袤天地,是天人神魔、大阿罗汉们称尊作祖。
苦境之外的瑰丽神奇,佛道魔三大源流的彼此争斗,才是主世界真正的一面。
以上清宫的强大势力,若是牵扯上了,根本没有侥幸可言,或许奈何不得人道垂青的殷天子,但对付一个诸侯,还是轻而易举的。
正因为如此,哪怕闻渊明是一个直通上清宫门户的捷径,吕国几代的君侯,都没有动过借用上清宫势力的念头。
“没错,老太师出身上清宫,是上清宫在苦境中的寥寥几位行走之一。”荀少彧直言不讳,许诺道:“若是老太师真能请来大地游仙,吾绝不吝惜宝药、神兵赏赐!”
固然其中有利有弊,但作为道门三大先天教主之一的道统传承,哪怕只是沾着一丝半点的干系,也足以让寻常的天人神魔且敬且畏。
只是荀少彧没有其他的选择,郑、宋二国步步紧逼,吕国自身又内乱难平,除非荀少彧立地成就天人,否则这般情况下只能动用盘外招。
荀少彧也不寄期望上清宫,能出几尊天人神魔坐镇,他也出不起天人神魔这一级数的筹码。只要能引得几位大地游仙帮扶,吕国就能真真正正的喘上一口气。
而只要缓上了一口气,荀少彧就有了证入天人之机,肉身不死不坏,具备了全局战略上的意义。
闻渊明面露难色,道:“摄政君既知上清宫,想必也知道借助上清宫势力后的干系,老臣不敢妄言,只是……”
说到此处,闻渊明又摇了摇头,似有难言之隐一般,道:“摄政君应该知道,上清宫的力可不好借,老臣虽是上清宫门人,也有好友至交二三人,却不能干涉宗门行事。”
“哈哈哈……”
荀少彧畅然一笑,道:“吾自然不会让上清宗白忙一场,只要能助吾平定吕国,吾愿奉上清宗为国教,可享吾吕国三成气运。”
1...180181182183184...2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