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隐龙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心净
“所以这时候,就要依靠圣人的教化,依靠那些读书明理的地主士绅!”
“陛下!请下旨意,让受灾地区的地方乡绅,读书的地主们,主动开舱赈济周边的村民!他让所有受到赈济的灾民签字画押!”
“那个地方的赈灾工作做得好,那个地方百姓死的少,朝廷就要嘉奖这些地主士绅!”
“他们发出去的粮食,朝廷可以按照利息最高的比例偿还……如果他不需要朝廷偿还,那么就给他恩旨,允许地方建立牌坊和石碑,记录他们家族的功绩!”
“凡是能够赈灾出上万石粮食的乡绅家族……朝廷能不能赏他们一个举人的身份!”
“虽说是有点卖官鬻爵的味道,但是这是救灾活命啊!人命比天大!”
“朝廷舍出百十个举人位置,这场雪灾根本就不是问题!”
大清隐龙 4752 卖官鬻爵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大清隐龙最新章节!
舍出几百个举人身份,换来灾情平抑?这个办法让在场的很多官员眼前一亮,同治帝也楞住了。
“这……这样卖官鬻爵,不好吧?”
“陛下!事急从权啊,是百姓死活重要还是这些虚名重要啊?”翁同龢苦劝道“那些地方乡绅要的不过就是一个荣誉,一个虚名!”
“咱们朝廷也不会吧真正实权的官位赐给他们,这些官员放在一些虚职上就好了,他们要的是光宗耀祖啊!”
“有了身份,家族里的祖坟就可以起石碑了,盖房子也有了更高的规格,若是捐资多了,还能在村口写牌坊,这可是后代百年都荣耀的事情!”
“朝廷舍出一点虚名,换万千百姓温饱不至于饿死,这是多划算的事情?”
“这一切到底归功于谁?说到底还是圣人的余荫,要不是圣人千百年来教化百姓,让百姓知道礼义廉耻,那么臣连这样的办法都是想不到的!”
“陛下啊,儒家乡绅才是国之根本,他们才是江山稳定的基石!臣一片公心,求陛下明鉴!”
翁同龢跪在地上拼命的磕头,周围的群臣这时候也动容了,他们知道这样的赈灾方案非常有可行性,是目前最好的方案了。
不能等朝廷运粮食啊!因为没有那个时间,你根本就来不及,这时候才知道铁路的好,如果朝廷能在灾区每一个县都通上铁路,那就没有问题了。
沿着铁路线往下给灾民发放粮食,铁路沿线就是救命的赈济点!
可是大清国哪里有那么多铁路?京津铁路刚通车,京汉铁路分段修建,只能是几十里,上百里一段段的通车!
根本就无法救灾,大部分灾区都处于被隔绝的状态!
靠马车牛车还有人力?这么周转下来,百姓可就全都饿死了!
翁同龢的计策妙就妙在完全的避开了物流上的麻烦,利用科举的魔力,运用儒家教化的力量,直接调动乡村里乡绅们的力量。
什么是乡绅?就是一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读书人,在古代这就是地主阶级!
他们拥有土地资源,拥有生产资料,生活富足才能供养后代读书参加科举,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如果有一个出息的子弟跳过龙门,有了官身。
那么他们这个家族可就飞黄腾达了,在封建王朝里,光有钱不行,你没有一个官身保护自己的财产,那么金钱也就是别人眼中的肥肉!
中国古代卖官鬻爵的风气非常浓,其实很多时候卖官鬻爵都不是为了当官,而是花钱买一个虚名来光耀门第。
甚至在晚清快到民国的时候,清朝设立的南洋大臣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去东南亚卖官鬻爵去。
那些从大陆一命出去的华人,赚了点钱就向南洋大臣买不同登基的官位,目的就是让家里的老人去世之后,能够得到高规格的丧葬标准。
而且在华人圈里,你有一个母国的荣誉官身,也是一种独特的凝聚力!
这种生意一直到民国之后才结束,南洋那么多华侨买了官身,其实根本就没有那个地方让他们管理的!
这是一种传统的力量,非常强大,翁同龢非常熟悉了解。
而这时候群臣也都明白了,他们很清楚如果陛下同意了,几百个举人的帽子撒下去,那么整个灾区家里有粮食的乡绅全都得疯了!
为了官位他们肯定会不顾一切的,他们会就近赈济村民,先从自己家旁边开始,然后一点点救济到周边的村庄!
一个点会带动一个面,千千万万个面就会覆盖整个灾区,这雪灾的影响也就会降低到最低了!
办法真是好办法啊,但是唯一的一点不好就是名声!不管怎么说,都是卖官鬻爵,事急从权这件事史书里也不好听。
同治帝要的是中兴之主的名声,他是里子面子全都要,国家强大之外还得要史书上的清名!
所以听到这卖官鬻爵的词儿,心里就有些别扭了,坐在龙椅上也是扭来扭去的不肯老实。
“哎呦……这个事情……朕……朕要仔细考虑考虑……”
“陛下!不能再考虑了?百姓的活命要紧啊!若是陛下担忧史书清名,我翁同龢愿意一身担之,就说陛下是老臣我以死相逼胁迫的!”
“有人骂,就骂我吧!呜呜呜……”
这一哭,其他的官员也不能当哑巴了,富庆长叹一声说道“陛下……史书都是后人所写,咱们管不了这么多!”
“有时候里子面子不能都要啊!这一点您看看元首……他就是一个实用派,只要对华族有利,他哪怕阿谀奉承去欧洲当小丑都无所谓!”
“最早的普奥战争,人家卑斯麦哪里同意华族部队参战啊!还不是元首和他的手下,死皮赖脸不走,生生掺合进去的!”
“元首在欧洲敌人不少,法国和沙俄都不会说他好话的,您说这法国和沙俄的史书会怎么记录元首的一生?”
“那还不是想尽一切办法,抹黑鸡蛋里面挑骨头找污点,然后浓墨重彩的记录!相反的元首的功绩,他们一定会缩的小小的!”
“这种事情,元首早就看透了,所以他根本就不在乎什么后世名声!还是眼下的利益最重要,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啊!”
“陛下如果担忧史书铁笔,那么臣也愿意分担……臣也用身家性命逼迫皇上下旨!让后世史书写去吧,就说是臣子以死相逼,陛下不得已而为之……”
翁同龢这个气啊,瞪了富庆一眼,心说你可真会抢功劳啊!这么大的功劳,你这动动嘴就分一半去?
明明这是我的计策好不好,你不要抢戏啊!
可是没想到抢戏的人还不少呢,惇亲王、宝鋆、英桂……满殿的臣子也都跪下了“请陛下下旨!臣也愿意以死相逼!”
“灾情大过天,陛下不能再犹豫了!”
砰的一声,载淳一拳砸在龙案上“罢了!朕也不是不肯担责任的昏君……事急从权,富庆你马上让电报局给所有灾区发电报!”
“让灾区那些地主士绅们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朕舍得用高官厚禄来犒赏他们!就看他们舍得不舍得粮食了!”
大清隐龙 4753 邮政先行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大清隐龙最新章节!
清朝的这些衙门里面,要说最有效率的归根结底还是人家庆三爷的大清邮政和大清时报两套班子。
富庆从一开始就带有很浓的独立味道,成立这两个衙门根本就没有用那些科举里面出身的只会做八股文的庸才。
而且朝廷内部已经学的一身臭毛病的官吏也是尽量不用!
他的衙门充斥了很多西学门徒,这些人都非常仰慕华族和西洋的制度,干什么事情都讲究一个效率。
这次赈灾虽然是老翁拿出来的办法,可是真要是执行下去,你还就得依赖富庆三爷的嫡系!
大清时报当天朝会结束就开始了印刷,也不用大开版的报纸,就是一张张单开的传单,里面用老百姓能听懂的大白话来传达朝廷的政令。
凡是大清国雪灾区域的乡绅,都有救助乡土百姓的责任,每一名地主都应该保证自己乡间不能出现大量饿死的灾情。
朝廷鼓励各地乡绅地主开仓放粮,而朝廷则不会让乡绅白掏粮食!
灾情结束之后,朝廷都会按照市面最高的利息给乡绅们偿还粮食或折算银子!
如果乡绅不肯要粮食和银子,那么朝廷将给予乡绅最高的荣誉!
一万石粮食可以换一个举人身份,五千石则可以修建牌坊,雕刻石碑!
低于五千石的乡绅则由地方县治统一刻碑文留名,后代子孙上官学以及往后三年的税收都有一定的优惠!
一条一条,整个赈灾的详细计划都写的清楚明白,全都是大白话根本就不怕百姓听不懂!
朝廷里当然有一部分人有疑虑了,他们会担心这样没有监控的赈济,谁能保证乡绅们赈灾数量的准确呢?那些乡绅里面会不会有贪污呢?
不仅是有人质疑,甚至有人单独向同治帝汇报这样的疑虑!
最终还是翁同龢跟富庆大人破迷解悟了!
“陛下您到底要的结果是什么?您要的不是这些乡绅不贪污,您要的是百姓不要饿死人啊!”
“贪污虚报数量的情况肯定会有的,这是神仙都没有办法解决的难题,但是我们要的不是整个过程清如水廉如镜!”
“我们要的是百姓少死啊,一定不要饿死百姓!”
“乡绅往下发粮食,我们确实无法做到每个村子都监督上去,但是我们也有要求啊,百姓收了乡绅的粮食,就要签字按手印确认的!”
“而且最后咱们要重新确认,那些饿死者的签字和手印,都是不算数的!这就保证了,地主乡绅必须要保证百姓活着!”
“活着比天大,活着就是咱们最重要的任务,朝廷能把这件事办成了,也就算积大德了!”
“至于说,这百姓是一石米救活的,还是一升米救活的,这里面乡绅地主又虚报了多少……咱们就不要纠缠不休了!”
“真的都纠缠到底了,那些人恐怕也就没有什么积极性了!”
载淳真的是服气了,三爷和翁师傅这番话才是真正的人生经验呢,这是吧人性给摸成什么样了?
这跟元首说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观点其实非常吻合!
不能饿死人,这是朝廷遇到的主要矛盾,这是必须要解决的,这是命脉!
而赈灾过程中尽量不要贪污,这是次要矛盾,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发生冲突的时候,次要矛盾必须要让路!
先让百姓活下去,再说什么清廉不清廉的问题!
大清时报用最快的效率开始印刷传单,一次开印就是十多万张,这些布告通过铁路系统开始向灾区运输,然后各县又通过狗拉爬犁、雪车之类的往乡村里发放。
不过这些都不是最快的最有效率的,这时候就看出富庆三爷的大清邮政的好处了!
大清邮政,是整个清朝官府驿站邮传系统的改革结果,同治帝将整个大清国修建电报网的任务都交给了庆三爷!
而庆三爷手里的根基,手里最早的班底儿就是全天下驿道上的驿卒!
过去大清国邮递的驿卒靠的是快马,每个驿站都是一个客栈一样的补给点,换马住宿提供服务!
如今电报线修通了,军国情报不用快马了,那么这些人也不能都解雇了啊!
这些驿卒就全都改变身份,变成了电报线路的养护工人,他们日常的工作就是负责自己的那十几里电报线,木桩子改刷漆刷漆,歪了的要扶正,虫子蛀了要及时更换。
遇到大风大雨的天气,电报线断裂了,也要及时修通!
这些人就是大清邮政最核心的班底,他们控制着清帝国消息的传输,而且这些驿卒中一部分还开战了现代化的邮政工作。
百姓写个信件,发个邮包什么的,他们都要负责,虽然比不了后世那么高效率,但是跟清朝以前相比,那可是先进的多了。
有了电报网,朝廷的旨意就能更快的传递下去,眼下大清国的电报线已经通向了每一个县城,部分大一点的乡镇也有电报网络。
每隔十几里路就有一名养护的工人,而这些工人在同一天都受到了京师邮政总部的命令,总理大臣富庆命令他们立刻把最新的消息送到乡间地头。
以每个人养护区域为核心,半径二三十里路的范围,所有乡村都要通知到位!
这可是前所未有的高效率,上午朝廷拿出了明诏,下午灾区所有的电报系统中转点就都受到了庆三爷的命令。
这可是直属上司,三爷的命令驿卒们谁都不敢违抗,更何况富庆大人下令,所有这些顶风冒雪加班加点的驿卒,最后灾情结束后都会有丰厚的奖金!
谁跟钱过去不啊,这些躲在乡村养护小房子里的驿卒们,穿上老棉裤老棉袄,戴上狗皮帽子,身上能多穿多少就多穿多少。
扛着破铜锣,甚至就是个铁盆子,敲敲打打就往沿途的村庄走去!
咣咣咣……咣当当……
“朝廷有旨意啊……各灾区村镇里的乡绅们听好了……朝廷发电报旨意了……”
“各地乡绅开仓放粮……赈济百姓……”
“凡是赈济一万石的乡绅……朝廷给一个举人的名额赏赐啊!”
“快开仓放粮……拿粮食换举人啊……”
已经被大雪封了一半的大门突然被打开了,黑漆木门里面几个脑袋露了出来“哎……看电报线的……你过来……你说的是真的吗?”
“废话当然是真的了……不光给举人的官位,功劳大的还给修牌坊,刻石碑呢!”
大清隐龙 4754 粮食就是心头肉
“真的假的?”半开的门被彻底打开了,一身黑棉袄的地主老财揉着眼睛不敢相信的看着驿卒问道。
“你空口无凭,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旁边有人搭话问道。
驿卒撇了撇嘴“爱信不信,我实话告诉你,这旨意是上午紫禁城里刚刚下达的,下午富庆大人就给我们电报了!”
“如今这大清国里,除了我们邮政局之外还有那个衙门能这么快传递消息?你等着白纸黑字呢?呵呵,等朝廷的官文到了之后黄花菜的都凉了!”
“朝廷的旨意说的清楚,赈灾是要本乡本土不能饿死人的,不是说拿出一点粮食糊弄数目!”
“你们村到底有没有死人,你自己心里清楚!时间已经不多了,拖延一天就多死几口子人,到时候死的人多了,你就算是赈济了,也没有你的功劳!”
“想当官想出名,你不掏点干货谁白给你?好了,你们孙家庄的消息我已经传递到了,我得去下一个村子了!”
“呵呵……这年头还是吃官饭稳妥啊!跟着衙门办差自然有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我这顶风冒雪的吃饱了撑的来骗你?”
驿卒敲着破铜锣走了,去下一个村庄,孙家庄里最大的地主老孙头眨巴眨巴老鼠眼睛,心思一下子就活络开了。
这时候村子里也有其他的木门缝隙里面露出了眼睛,看来很多百姓也都听见了外面的动静,正在偷窥这孙家呢!
“哎……傻婆娘,你说这驿卒会不会骗咱们啊?如果没骗咱们,这可是个好机会啊!咱们儿子,读书也不像个样子,科举是肯定出息不了了!”
“要是能用一万石粮食,换一个举人身份……我还真想试试!”
婆娘心眼可就窄的多了,一听一万石心疼的直拍大腿“哎呦……一万石啊!这可是把咱们家库底子都给扫干净了!”
“我可舍不得……你别打我粮食的主意!”
“你傻不傻……粮食没了明年还可以再收,可是这机会一辈子就一次啊?你还真指望你儿子能科举靠出来?”
“真要是朝廷赏赐一个举人身份,以后见到县太爷都不用下跪了,咱们有那一天也可以青砖包坟,石碑留名……回头见了祖宗都荣耀啊!”
这婆娘急的抓耳挠腮的,粮食她是真心疼,可是举人身份也是真想要,急到最后都跺脚哭起来了。
“谁也不知道真假呢!这要是假的怎么办?到时候粮食没了,官位也没有了……这可怎么活啊!”
就在这时候,突然院门外面传来了咯吱咯吱的踩雪声音,地主家不知道怎么回事隔着门缝一看顿时倒吸一口冷气。
之间院门外面的雪地里,跪着二三十个身影,都是同村里的穷苦百姓,大部分都是他家的佃户。
“孙老爷啊……刚刚朝廷的旨意我们都听见了……孙老爷您公侯万代啊!”
“我们实在是饿的不成样子了……儿媳妇年前刚生的孩子,这才过两个多月,饿的没有奶水了,眼瞅着孩子都保不住了!”
“您积德行善啊……救救孩子吧!我这给您磕头了……”
“孙老爷……万岁爷拿举人官位来换粮食,您难道一点都不动心?少公子要是有了举人身份,以后您家这日子可就兴旺了!”
“从闹雪灾之后,咱们村已经冻死十六人了……那可都是人命啊!孙老爷您要是再不开仓赈济,到时候全村都饿死了,回头谁给您种地?”
“您的庄稼都撂荒了,您可怎么办?”
外面的村民磕头苦求,陈破厉害就是求孙老爷开仓放粮救命,但是这善财难舍啊,这两口子拿着手里这一万石粮食真的是当心尖子命根子一样。
婆娘就是哭,孙老爷就是跺脚嘬牙花子,外面的百姓渐渐的可就没有耐性了!
“呵呵……姓孙的!人在做天在看,万岁爷都有旨意了,你敢不遵从?”
“别把大家伙都给逼急了,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呵呵……就是,这大雪封村了,内外都进不来人,真要是出点什么水火灾情的,到时候县太爷也没法破案!”
“你……你们想干什么?”听到了威胁,孙老爷一下子傻眼了,颤抖着问道。
外面汇集来的村民越来越多已经有二三百了,人是靠群胆的,这时候有挑头的就有附和的。
“姓孙的!你敢抗旨不尊……我们就有办法收拾你!”
“饿死也是死,砍头也是死……你逼急了我们,死之前也拉你全家垫背!”
“咱们孙家庄已经饿死十六口了,再填上我们一批砍头的也不多!去你妈的……”
咣当一声巨响,不知道是雪球还是掺杂了石头的雪疙瘩就砸在大门上了,吓的院子里的孙老爷一个激灵。
按说这孙老爷家里也是有四五条枪看家护院的,这穷鬼闹事他也不是没有吓唬过!
但是今天可完全不一样了,朝廷的旨意已经传遍全村,他们家已经站在了道德的下风处,讲理都讲不过人家。
这蛮横手段可就使不出来了!
外面群情激奋所有人都一句话“开仓放粮……乡亲们保你家出个举人啊!”
“孙老爷公侯万代……开仓放粮啊!”
话是很好听但是威胁的味道是傻子都能听的出来,院子里的人不由得心中胆寒!
“放粮……放粮……放粮……”外面的声音渐渐形成了浪潮,这时候全村子一半人都拥挤了出来,乌泱泱的足有上千人之多。
这些面有菜色的百姓虽然还没有饿死,但是家里的存粮也都见底了,他们每天吃的喝的都是维持最低的生存标准。
这群人眼睛里的光都不一样了,绿油油的很是渗人!
到这时候孙老财知道躲不过去了,他狠心一跺脚带着哭腔说道“放……放粮……但愿万岁爷说的是真的啊……放粮吧!”
哇……呜呜呜……哇……
地主婆一屁股坐在雪地里,打着滚的嚎哭可是也再无办法了!
院门终于打开,孙家的下人和护院们依次走了出来,百姓看见这一幕顿时欢欣鼓舞“孙老爷公侯万代……放粮了!”
人群中有人高喊“皇上万岁啊!没有皇上,哪有今天的赈济……给皇上磕头,吾皇万岁……万万岁!”
孙家庄数千口百姓跪在皑皑白雪上,向着北方京师方向扣头不止!
大清隐龙 4755 遥远苦难凄惨的记忆
孙家庄终于放粮了,就在地主宅院后面的粮食屯里,积雪被人们的脚踩的非常平整结实,渐渐的形成了一个小的广场。
孙老财也是豁出去了,他带着看家护院拎着鸟铳土枪在赈济点看着,嘴里还嚷嚷“我告诉你们!这粮食给你们是活命的,不是管饱的!”
“你们一家几口人我都知道,成年人一人先领一升,十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就许领半升!”
“别说我姓孙的小气,朝廷的旨意你们也听到了,皇上要的是不能饿死人,不是让你们都吃饱了!”
“谁都不知道朝廷的赈济粮食什么时候接上,如果到时候我家粮食吃光了,朝廷的粮没送上来,大家伙可都没活路了!”
“这是咱们孙家庄最后的一条生路……年龄大的都应该明白事理儿!”
“老九叔……您可经历过之前的打仗和饥荒,最是有经验的,这粮食只能救命,不能往抱里吃啊!”
中国自古能成为地主的,肯定都不是笨人,在关键时刻还是有急智的,他明白饿久的人见到粮食很有可能丧失理智!
一旦这些人贪心起了,一窝蜂的进来抢粮食,那么自己就算是有五六条抢也挡不住数千人!
这个时候,就得靠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来稳住场子了,年龄大的可以约束自家的子侄,年轻人被老人约束住了,当然也就不敢抢劫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