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初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雨后青牛
陈丰闻言连连点头,就在段纶以为自己说服了陈丰之时,陈丰却开口说了一句“段大人偏见了。”弄得段纶不上不下的好不难受。
“下官有一旱涝保收之法,是个遍及全国的大工程,若有工部相助,必然能够尽快用于实处,更能保证百姓农耕,不知若是如此,大人可还觉得是劳民伤财?”陈丰问话之中自信满满。
此言一出,不仅段纶愣住了,满朝文武都有一瞬的惊愕,陈丰耳中听到了一阵的吸气声音。
当然迅速反应过来的官员,亦有偷偷瞧抬头朝向李世民的方向看了一眼,却见陛下此时只像是在看戏,似乎对此事并无过多的反应,心中顿时了然,此事亦是在陛下的默许之中,看来是势在必行了。
“大司农此言可能当真?”段纶的眼睛之中冒着光芒,便是戴胄,此时看着陈丰,亦是惊喜交加。
“大殿之上,哪敢有虚?”陈丰先是朝着李世民拱了拱手,随后才回答了段纶的问题。
“遍及全国!遍及全国!福泽天下!”段纶惊喜了好一会儿,之后不知想到了什么,又瞬间失落。
“大人可是有何心忧之处?”陈丰佯装善解人意的问道。
“不瞒大司农,若是遍及全国的工程,万来人,似乎并不足以。”段纶被陈丰的旱涝保收之法震惊,此时面对陈丰之时,亦是有了几分敬重。
“大人多虑了,工部没有人,难不成刑部亦没有吗?”陈丰笑着将话题又引导了刑部身上。
众人哗然,这把火,如何又烧到了刑部?不过料想之前陈丰亦已经问过工部和刑部的意见,见工部扯进来之后,便已经有人猜测必定会将刑部一同牵连进去,却不曾想过,要如何施为。
如今见陈丰终于又一次找到了李靖,如何能够不期待,端看这位刚刚上任的大司农要如何折腾了。
“李大人,如今刑部监牢之中,大小犯人共计多少名?”
陈丰开口问话之前,李靖便已经侧过头等候了,此时听得陈丰的话,稍加思量便开口说道,“京中刑部监狱之中将近千人,大小案件不等,徒刑数月至三年不等,至多三年,死囚却是不多。”李靖虽然并不知晓陈丰言之何意,却还是如实答道。
“下官不才,曾听闻全国有州府共三百五十八,县衙一千五百五十一,可是如此?”陈丰又问。
“然。”李靖看向陈丰的目光之中亦有了赞赏,如此确凿的数据,便是朝中半数以上均是不知,陈丰却能知晓,着实不易。
“各地州府县衙之中均有牢狱,共计便是一千九百零九座监狱,若按每座监狱之中有二十人左右算,便有将近四万人,如此,下官可有夸大?”陈丰看向李靖,眼神之中亦是带着问话的味道。
“并无夸大。”李靖回道,“今年尚未统计,但去年,足有六万余人。”
“多谢李大人据实以告。”陈丰朝着李靖拱了拱手,道谢。
之后转向等着他答复的段纶,“如此,六万余人,段大人觉得可足够了?”
“嗯?”众人又是楞了一下,陈丰此意,是欲让囚犯服劳役?如此,可行否?
历朝历代确有让犯人服劳役一说,不过多是建造宫殿一类,大唐开国之后,并未出现大批次的兴修宫殿,未曾大兴土木,亦并未让犯人过多的劳役。
重生在初唐 第121章 商议实策
不过,也不是全然没有,往常工部建造兵器之时,也会从刑部大牢之中调出一部分囚犯来做一些基本上搬运的活计。
因此,段纶略加思索,便点了点头,道,“如此,应是足够了。”
“不知陛下意下如何?”听得段纶终于点头,陈丰方才朝着李世民拱了拱手,开口问道。
见陈丰已然将众人尽数说服,李世民心中亦是欣慰,先生入仕之后确实与往日不同,若是寻常时候,这两件大事,不争论两三个月,也要争吵个十几日方才罢休,却也未必能够达成所愿,但今日先生一席话,便将三部尽数搞定,可见一斑啊!
不容众人质疑,坐在龙椅上的李世民听闻至此,直接拍板定下了此事的基调,“此事,便按照大司农的意思办,由户部、刑部、工部全权配合,中间出了任何一点纰漏,拿你等试问!”
“遵旨!”听得此言,陈丰、戴胄、李靖、段纶死人站在前列,躬身行礼。
“退朝吧!”说完,便带着身边内侍离开了太和殿。
众人亦是纷纷散去,临近宫门口,陈丰叫住了段纶,“段大人请留步。”
“大司农有事?”段纶回身,便看到陈丰正快步朝他走过来,亦停下身子等候。
“陛下有旨,招你我二人前去御书房。”陈丰气喘吁吁的说道,“段大人走得好快,似是生怕方知追上一般。”
“大司农说笑了。”段纶闻言尴尬的笑了一下,“既是陛下传召,便不要耽误时间让陛下久等了。”说着两人便结伴前去御书房了。
两人到了御书房之时,当今陛下正坐在首座,下面是中书令房玄龄、宇文士及,门下省侍中王珪,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户部尚书戴胄,兵部尚书杜如晦,刑部尚书李靖。
虽是同朝为官,但是除却朝堂之上,段纶还从未与这些位大人私下里交流过,此时见众人均在等候,反倒是不如朝堂之上放得开了,左肩微微抖动,还表现出些许的紧张出来。
“段大人不必如此,今日段大人才是主事人啊!”陈丰笑着拍了拍段纶的颤抖的左肩,随后两人一同步入御书房,与陛下见礼之后,方才各自落座。
“先生今日种种表现,当真让人眼前一亮!”两人刚刚落座,便听见李世民的称赞传来。
“是啊,英雄出少年啊!”戴胄亦是称赞了一句。
“戴大人此话当真不错,先生今年方才年满二十岁。”长孙无忌笑着说道。
这话一出,不仅是戴胄,其余不知陈丰底细之人亦是惊叹一瞬,纷纷称赞少年英才。
“众位大人谬赞了。”陈丰神态自若,略带谦虚恭谨的说道,“今日之事还多亏了几位大人不曾刁难。”
陈丰的话说的漂亮,分明是他将众人辩驳到哑口无言,却称众人不曾刁难,如此便是放低了自己的姿态,众人又如何还能心怀怨念。
长孙无忌等于陈丰相熟之人,亦不予言辞,此事还需得陈丰自己解决,不然他年纪尚小,资历尚浅,甫一上任便要接手如此的大事,难免让众人心中不满,若不能将众人心中的不满尽数消减,纵算是陛下下令,下面的人只要稍加阻拦,大功即会变成大过。
但见陈丰三言两语便让几位位高权重的大人物消了心中的芥蒂,又难免对陈丰高看了一眼,此事若成,定然是大功一件,此后陈丰自是前途无量,只要他不作出自毁前程的事情,加官进爵、封侯拜将亦是水到渠成。
“今日朝堂之上所谈及的事情,两件可并做一件,同时进行,只需陛下连降数道旨意便可。”见众人面上的神色已经有所改观,陈丰也不再继续多言,言多必失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多说便多错,倒不如不说。
闻言,李世民点了点头,“宇文爱卿,此时的关键还是在你呀!”
确实,如今国库空虚,今日百官才刚刚发起了捐献家资充入国库,还需得宇文士及加紧速度,尽快将钱财放入国库之中,如此之后,借贷和水利两项方才能够达成,一切的基础还是银子。
宇文士及道了声“是”,便不再说话。
“戴大人,借贷一事,还需要慎重,所派遣的官员必定要可靠,万不可让寻常百姓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所谓的资不抵债便是决不允许出现借贷的数额超过其资产的价值。
稍加思索,便知晓了陈丰之意,遂点头应下。
“接下来,便是近日甚至以后几年的重中之重了。”谈及此事,陈丰亦是长叹了一口气,之后从袖袋之中拿出几张图纸,便是他欲要兴修的水利的图纸,将图纸递给段纶,“段大人,您看是否可行?”
段纶拿到图纸之后,细细查看起来,其上,尺寸已经标注清楚,越看越是心惊,“如此,若是能够大面积承建,确有免除农田旱涝灾害的风险啊!”
对此,段纶是专业人士,既然他已经这般说了,自然便是确凿了。
“大司农这图纸,精妙绝伦啊!”段纶左手拿着图纸,右手如视珍宝一般,轻抚了几下,随后瞪大了眼睛,“大司农这图纸,所用笔墨,似是有所不同啊!”工部是画图纸最为频繁的部门,但毛笔沾墨所画出来的图纸,总是粗细不均,断然做不到这般清晰分明。
“段大人眼睛真是精明。”陈丰赞了一句,“杨树枝烤黑之后,将一段削尖,便能写出这般分明的字迹。”
“大司农心思精巧,这图纸亦是精妙。”
“段大人觉得可行便好。”
“可行,自是可行!”段纶赞了好一会儿,才转过头看向李世民,“陛下,大司农真乃天人也,此事当真是利国利民之举啊!”
闻言,李世民只笑了笑,这图纸,他们早就已经看过了,见到段纶的表现,自然也并不觉得失态,毕竟他们当初也并没有表现的比他好上多少。
到是戴胄有些不满了,“我说段大人,这银钱还是要从我户部出的,你这图纸,能不能给我瞧上一眼?”
“自然,这是自然!”说着便将图纸递给了戴胄,坐在戴胄边上的李靖亦是立刻测了身子过去瞧,嘴里还念叨着,“这人可是从我刑部出的,本官也当看看才是。”
重生在初唐 第122章 抗旨不遵不成
一看之下,戴胄顿觉不妙,只见他一脸震惊的看着陈丰,“大司农这东西是要铺满整个大唐境内?”他的声音颤抖,看着陈丰之时,还带着些许恳求,大概是希望他不要说出太过于残忍的话来。
“不然如何能达到惠泽全国的效果,若少了一州,那一州百姓必然心中不满,不是吗?”陈丰笑意盈盈的看向戴胄,他知晓戴胄震惊的缘由。
这个工程确实是个利国利民的工程,但,一旦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开始动工了,便在没有了退路,只能将工程结束,不然反倒不如最初便没有开始。
“戴大人所忧,下官心中知晓,但如今国库充盈,日后钱财自是会滚滚而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又有何妨?”陈丰笑着看着戴胄。
此人,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是陛下的一个管家,管着整个大唐的钱袋子,遂他的担忧,陈丰完全能够理解。
要管着全国百姓的衣食住行,若是不能仔细谨慎着,只怕整个大唐,上上下下都要跟着吃糠咽菜了。
“可……”戴胄自然知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可是一下子要从他户部拿出这么多钱出去,他还是会心慌啊!最重要的是国库现在还空着呢,这钱还没进账就惦记着要花出去了,这让他如何能够放宽心?
陈丰亦是苦笑,早知如此,这图纸便不应该给戴胄看,但段纶没管过钱,他不知晓管钱人的心情,此时见戴胄一脸苦闷,当即说道:“戴大人,朝堂之上你可是都同意了,陛下下旨你可是都接旨了,难不成要在此时抗旨不遵不成。”
段纶此人,陈丰曾经研究过,此人之所以如今还在工部,不是因为没有机会迁调,而是对工部研究出来的那些东西有着极大的兴趣,是他不愿意离开这个六部之中最没有权势和地位的部门啊。
不过对于这样醉心于研究的人,陈丰反而有着几分的好感,这大概就和他之前的职业有关,两人都是学术研究者,陈丰自然知晓如何才能最快的打动他,或许本来段纶还对他这旱涝保收之法多少有些疑虑,但见到图纸的那一刻,他便彻底被俘获了。
这是学者的心动方式,他迫切的想要将头脑中的一些想法变成现实。但是这样的方法用在戴胄的身上便完全不可行,首先戴胄并没有学者研究学术的那般心思,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其次,他是管着钱袋子的人,虽然这钱袋子并不是他的,但是依旧是要从他手里拿钱的,一笔笔的银子拿出去,短时间见不到成效,他自然不愿松口。
不过,对于戴胄这样的政治家,有一个方法是最好的,既然没有办法说服他,便用强权让他屈服,他看见手中的图纸,第一想法便是要花费顶了天的银两,但这银两,从本质上来讲,是坐在龙椅上的那位的,与他并无太大的关系,只要他愿意便可以了。
遂,陈丰又重复了一遍,“戴大人是要抗旨不遵吗?”
段纶问这话之时,戴胄心中并无太大的波澜,只清浅说了两句不敢,但此话若是出自陈丰之口,意义便完全不同了,如今谁不知道,此人已经是陛下在朝堂之上的代言人了,他的意思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陛下的意思。
果然,陈丰的话音刚落,李世民的眼神就瞟向了他,吓得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陛下明鉴,微臣并非抗旨不遵,只是,只是……”
“只是需要拿出来的银两数量实在是太过于庞大了,戴大人心中不安了?”不等戴胄说完,李世民便开口插了一句,语带笑意的问道。
“陛下明鉴啊!”听得李世民的话,戴胄好似找到了知音一般,重重的磕了个头,只差痛哭流涕了。
“好了,起来吧。”对于忠臣良将,李世民从不会太过于苛责,尤其是此时,正是关键时刻,断不能临阵换将,否则,只怕又要拖延些时日,“大司农所说不错,此事本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并无不可,且农业发达,国库便会越加的充盈。”
见李世民言尽于此,陈丰无奈的叹了口气,大人物说话就喜欢说一半留一半,让你自己去捉摸,你要是捉摸错了,他还要砍你的脑袋,这便足以让文武百官战战兢兢了:“戴大人心中担忧无非只有一点,便是银两的问题。”
“下官且问您,高祖年间,若是百姓交不上田税又该如何处置?”
“这……”戴胄楞了一下,若是隋朝甚至以前,百姓交不上赋税,便要劳役赋税,但唐朝建国之后,并未曾大兴土木,所以便取消了徭役,强迫百姓必须纳税,当然均是一些自家田地所产的粮食罢了。
整体来说,高祖体恤百姓,并未因为国库空虚的问题苛待过百姓,但是因着天灾的关系,百姓交过赋税之后,手上也没有了余粮,日子依旧不好过。
尽管心中一惊有所准备,且之前也做足了功课,听得戴胄这般说,陈丰还是沉默了一瞬,“戴大人且看,此计虽然短时间内投进去的银钱不少,但往后百姓不惧旱涝灾害,田地之中的产量自然便会提高不少,届时就算是不提高赋税,国家经济也会发展不少。”
“更重要的是,大人讲国富民强,但方知说民富国强,百姓富裕,由苦到甜,自然会心中挂念着朝廷的好。”
“有一事,我们心知肚明,百姓其实并不关心谁做皇帝,谁当权,甚至大唐还是不是大唐,他们亦不在意。”说到这里,陈丰偷偷看了李世民一眼,见其面上并无其他神色,方才继续说道,“但若是大唐给了他们旁人给不了的东西呢?”
若是大唐给了旁人给不了的东西,百姓心中自然会记挂着朝廷的好,亦会对朝廷有归属感,若是有一朝,旁人当政,百信心中第一个怀疑的便是他们是否还能继续这样的日子。
重生在初唐 第123章 用意如何
陈丰所思,其他人自然也能想到,便见到戴胄咬了咬牙,“微臣定当全力配合大司农和工部!”
“戴大人忠君爱民,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官啊!”见他这般开口,陈丰自然不会吝啬些许夸奖。
“大司农谬赞了。”或许是放下了心中的疑虑,戴胄脸上的表情也自然了不少,看向陈丰的眼神也柔和了许多。
“戴大人仁爱百姓,下官亦不能无动于衷。”陈丰笑着看向了戴胄,“借贷之事,烦请陛下下令,户部着手之后,方知亦会在民间一同执行,但愿能够为陛下和戴大人分忧解难。”
“好!好!好!”闻言,李世民一连道出三个“好”字,戴胄面上亦是激动不已,他们知晓陈丰此举是为国库减轻压力,一面将钱财都借出去,另一面却还要花费大量的银两去兴建水利,如此大的花销,便是国家机器也未必能够一举将其推动。
但陈丰的能力,大家已经亲眼所见,不过一年多的时间,他便已经能够一举拿出五十万两白银捐入国库了,若是借贷一事,陈丰能够替国库分担,国库的压力自然会锐减,如此,众人如何不心中欢喜?
面对李世民的盛赞,陈丰只笑着回应,后便转头看向了段纶,“段大人,若是将整个工程尽数完结,各部全力配合,大人预计需要多长时间能够完成?”
“若各部全力配合,四年左右便能够完成。”
“四年?”陈丰测算一番,“大人所说四年,可做了天气的预算,需知阴雨连绵的天气,是无法进行施工的?”
“预算过了,若是无阴雨天气,进展或许还会快上不少。”说到这里,段纶亦是自信满满,脸上似是已然戴上了傲娇的神情。
“如此,不知段大人欲要从哪里开工?”陈丰也被他的表情逗乐了,不过瞬间便恢复了严肃。
段纶稍加思索一番,最终还是开口说道,“自是从长安出发,想四方扩散。”说完,似是看到了陈丰不赞同的眼神,“不知大司农可有不同意见?”此时,对于这位新上任的大司农,段纶是满心佩服。
“不瞒大人,方知确有不同想法。”陈丰也不隐瞒,当即开口说道,“我欲要大人在明年秋季之前,将贝、谯、郓、泗、沂、徐、濠、苏、陇九州的水利兴建完成,大人可能保证完成任务?”
段纶略加思索便点头表示可以。
“大人且慢回应……”却不想段纶的示意却被陈丰阻拦,“方知之意,并非只建这九州,而是在大人原本的基础上将这九州的水利先行完善。”
“这……”段纶思量片刻之后点头,“可以做到。”
“不过……”段纶又是问了一句,“不知大司农此意何解?”那图纸之中分明,若是只建一州之地,便只能解一州水旱灾害,却并无解全国之忧的能力,却不知陈丰为何要如此安排。
“无何缘故,只请段大人万万要将此事当真,不可有半点马虎!”陈丰自然不能告诉他,史书记载,贞观三年秋,以上九州大旱,遂含糊其辞地说道,但语气异常严肃。
听得陈丰这般语气,尽管并未知晓个中缘由,但他还是郑重的点了点头,“大司农尽管放心,此事,段纶记下了。”
“辛苦段大人了。”陈丰朝着段纶点了点头,“另还有,贞观四年秋,许、戴、集三州亦要完工。”
“至明年春,关内亦要全力赶工,明年秋,六辅之地及绵、始、利三州,亦要全力施为,若实在赶不及,也定要在贞观四年春夏之际完成。”陈丰又是接连道出一串地名。
段纶虽并不知晓其中深意,却仍是依言而行。
不过虽然此时陈丰并未给他答案,但不出一年,当他在各地零星建造的水利起了作用之后,他才惊觉,这位大司农当真料事如神,连天灾亦能在意料之中。
众人不觉其他,或者是心中怀疑,亦不好当场提问,遂将疑惑留在了心中,此时论断后,便各自退下了。
陈丰并未回府,而是去了杜府,到了府门口,便着了杜府的小厮去高府请高冉到杜府一叙,而陈丰本人则是在杜如晦的带领之下进入了大堂,方才命小厮去请杜立。
“贤侄啊!”杜如晦看着陈丰,眼神之中带着不怀好意的笑。
“叔父!”陈丰也不慌张,顾自笑盈盈的看着杜如晦。
从前,杜如晦是见到陈丰这虚伪到无懈可击的笑容就烦,而今,不烦了,一种想要将陈丰凌迟处死的冲动油然而生,若非自己反应的及时,只怕如今陈丰已经横死在杜府了。
“贤侄,你今日提出的那几州,究竟是何用意啊?”杜如晦左右瞧了瞧,悄悄的凑到陈丰耳边,压低了声音做贼一般的小声问道。
“并无其他用意啊!”陈丰一脸迷茫,似是不知杜如晦何出此言。
杜如晦光明正大的翻了个白眼,这臭小子,别人不知道,他还不知道吗?从来无利不起早的主儿,若当真并无其他用意,他犯得着那般谨慎严肃吗?硬是故作神秘搞得段纶一愣一愣的,弄得大家都跟着紧张起来,他竟然还在这里装无辜!
“当真并无其他用意。”陈丰无奈的说了一句,实话他当然不能直接说了,但是编瞎话这些,他还是擅长的,“只是有两点目的。”
“哪两点?”杜如晦紧忙凑上来问。
“叔父,您想啊,若是一件事情,没完没了的做四年,你可会心烦意乱?”
这,确实会啊!杜如晦略加思量,一件事做四年,当然会心烦。
“段大人就算是一门心思的放在这里面,也还是会心烦啊!”陈丰做出一副本该如此的样子,拍了下桌子,“但若是前面不远处便有一片已经完工的工程,心中是否会有些许的安慰?”
这,也有道理啊!杜如晦愣愣的点了点头,按理说,若是想到前方有一片已经完工的工程,并非只是觉得安慰,而是会觉得所剩不多,干劲儿也会增长不少!
重生在初唐 第124章 一条绳上的蚂蚱
“不对呀!”忽然,杜如晦就反应过来了,“你小子会这么好心?”
“叔父莫急呀,小侄还没说完呢,这只是第一个目的,还有第二个顺势而为的目的。”
“快说!”杜如晦又是翻了个白眼,哪里有朝堂上老成持重的元老形象。
见杜如晦着急,陈丰也不再端着,而是做出一副神秘的不养,伏在杜如晦的耳边轻声说道:“叔父,您说,若是恰好我提出的这几处有了旱涝灾害,你说那些人会不会将我当成神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