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策大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东仙轩辕
刘君韬闻言笑了起来:“这么说起来,咱们鱼山集还是能够养得起至少五百马队的?”
“练总!马队的支出太大了!商部和民部每月的盈余还要干许多事情,咱们鱼山集的铺开的摊子太大,保不齐哪里就会急需用钱,不能将这么大的一笔银子全都放在马队上啊!”
看着情绪有些激动的唐宇,刘君韬语气和缓的说道:“唐宇我问你,现在陈家在大肆扩兵,正在肆无忌惮的扩充马队,如果咱们鱼山集为了剩下这些银子而无动于衷的话,那将来一旦开打,我用什么去抵挡陈家的马队?难道要用兄弟们的血肉之躯去抵挡陈家疯狂的战马吗?”
唐宇闻言沉默不语,心中也是明白,刘君韬所说的话确在理,可是在商事上的经验却在告诫自己,绝对不能将所有的银子都放在一处!更别提是只能投入而不能产出的马队了!
刘君韬知道此时唐宇正在做着激烈思想斗争,便继续说道:“现在咱们和陈家同时扩充实力,虽然在钱粮上会比较吃紧,但这只是暂时的!”
“唐宇你想一想,当初咱们打下王家、打下刘家,分别有多少收获?可以说咱们鱼山集的每一次胜利都收获了金山银海!这一次虽然要投入大量的钱粮来打造马队,而且还要花费巨资来维持,但只要咱们打下了陈家,区区马队的维持费用根本就不值一提!”
“呼!”
唐宇明白刘君韬已经是打定主意,一定要筹建马队了,也明白正如刘君韬所说的,筹建马队之后,唯一能够缓解鱼山集钱粮紧缺的办法,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打下陈家!
“看来只有孤注一掷了!”
于是,唐宇沉声说道:“我明白了!练总,我需要做些什么?”
刘君韬伸出了两个手指,说道:“两件事情!第一,和陈家一样,给我大肆购买马匹!第二,招募至少五百名善于骑术的汉子!”
听到这里,唐宇再次惊愕了,没想到刘君韬果然是大手笔,一出手真的就直接筹建五百骑!
“练总,五百匹马?先不说咱们鱼山集周边能不能买到这么多的马匹,但就这买马的银子就是一笔大数目啊!”
“大概需要多少银子?”
唐宇大概算了算,说道:“练总,现在市面上是买不到战马的,能够买到不错的坐骑就已经很好了。在国朝初年的时候,一般上等的马匹大概在八两银子左右,这是官价!民间实际上的价格基本上在十两左右。”
“那现在呢?”
“现在咱们兖州府这边,一匹马的民间价格大概是十五两一匹,而且还基本上是有价无市!”
“这就难办了!”
听了唐宇的话,刘君韬可是犯了难。
按照唐宇给出的价格,买一匹马就需要十五两银子,那五百匹马,光是购买就需要花费七千五百两,这还不算后期饲养马匹、以及招募骑手的花费!
唐宇也在思考着对策,既然已经确定下来要筹建马队,那就只能帮着刘君韬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了。
二人冥思苦想,都在思考如何才能弄到足够的马匹。
二人最先想到的办法,就是通过商部的商队,从山西等地直接购买战马!
可是经过刘君韬和唐宇的仔细商议,二人都觉得这个办法看似可行,实则根本无法成功!
一者,山西边地不但距离山东遥远,途中不可控的情况太多,而且还要经过河南,那可是陈家的势力范围!鱼山集的商队贩卖一些寻常货物倒还好,一旦和战马沾上边,那就等于是主动上门给陈家送“大礼”了,陈家绝对不会放过这样一个“摘桃子”的好机会。
再者,战马可是朝廷严密监管的,从山西边地到山东兖州府,其间路途岂止千百里?贩卖战马这样扎眼的货物,沿途官府绝对不会放任不管,这样的举动几乎是在自寻死路!
可是,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办法,可以在短时间内筹集到数量足够的战马吗?
刘君韬和唐宇陷入了沉思。
突然,唐宇像是想起了什么,猛的一拍大腿,说道:“练总!也许咱们不用花钱,就能弄到大量的战马,而且还能顺带招募到熟练的骑手!”
“什么?”
刘君韬听了一些不敢相信,要是有这样的好事,那陈家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的跑到滑口镇来收购马匹?
“是什么办法?快说!”
唐宇笑了笑,说了四个字:“山东马政!”
(本章完)
天策大明 第七十九章 山东马政
"马政"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游化别群,则萦腾驹,班马政是月也(指季秋之月),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戒,班马政。”
该书注曰:马政,谓养马之政教也。而把一般的养马业上升为马政,则萌芽于商代。
此后,历代中原王朝因为缺乏大量优秀的战马而无法彻底消灭北方的胡族势力。
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战马不仅是冲锋陷阵、克敌制胜极为重要的军事装备,同时也是驿站、后勤保障的主要运输工具, 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以及华夏的兴衰存亡!
因此,马政备受华夏历代王朝的关注!
到了大明,太祖洪武皇帝也是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战马的重要性,并且积极推行马政,曾谆谆告诫中书省臣曰:
“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莫不以马政为重。故问国君之当者,必数马以对……其下太仆及诸牧监各令修职,毋怠所事。”
因此,当大明刚刚定都金陵、北方各省还未彻底平定之时,明太祖洪武皇帝便令应天、太平、镇江、庐州、凤阳、扬州六府,滁、和二州民牧马。
而到了明军扫平天下,大明定鼎华夏之后,明太祖更是于洪武四年设立了专职的机构以加强对马匹的蓄养。
洪武六年二月,大明明文规定了各地百姓代官养马之法,严格制定了各地马户养马的具体数量与孳息数。
例如,洪武二十八年,国朝曾经榜示:"江南十一户,江北五户共养马一匹。"
唐宇用了足足半个时辰的时间,才将大明马政的始末简单讲了一下,刘君韬对此很是感兴趣,听得非常认真。
接着,唐宇便继续说道:“练总,最早国朝只是在辽东和西北各省实行马政,而咱们山东的马政是从永乐朝开始的。按照朝廷的颁布的章程,山东各府县民间养马有三种形式:种~马、表马、寄养马。民间养官马,马户不仅要保证马的健壮,而且必须完成战马的孳息之额,否则马户就要如数赔偿。一般的小民小户哪里有这么多的家底?所以,这些马户弄不好就要破家的!”
“也就是说,马政原本是朝廷颁下的强兵之策,到了现在却成了彻头彻尾的害民之政!”
唐宇点了点头,说道:“练总说得没错!咱们山东的马政不但给各地的马户造成了极大的负担,而且还占用了数量颇多的良田,使得马户较多的府县发生过饥荒!”
“哦?仔细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练总,咱们大明出产良马的地方主要有两个:一在辽东,一在西北各省。这两处都是高寒之地,只有这样的地方才能养
出好马。而养马又不能一匹一匹的分散养,必须要在长山大之地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旷地,这样才能成群养,才能为骑兵出塞长途追击之用!”
“而咱们山东却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各地马户为了养好战马,只能在各地良田上进行放牧!曾经有官吏测算过,放养一匹战马所需的耕地,如果全都拿来种田的话,足足可以养活二、三十个人,供养五、六户乡民!如果大规模养马的话,各地庄稼岂能不荒废!”
说到这里,唐宇不由得有些激动,显然也是见过那些被马政拖累,最终导致破家的马户,昔日的凄惨景象让唐宇心中非常难受,对此时的马政之策很是不满。
“而且咱们山东民间养马不仅拖累了各地的马户,而且也困扰了各地官府!”
刘君韬不由愣住了,一时没想明白,便问道:“这是为什么?”
唐宇稍稍停顿,整理了一下思绪,便继续说道:“练总,听我慢慢道来。”
“其一,就是山东马政使得各地官府事务繁重,不堪重负!练总,这马政的事务包括督养、点视、印烙、编马户、交兑、发表等等不一而举。而且每项事务,各地官府必须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才能有所成。如督养要勤,编审要公平等等。这些事务无疑大大增加了各地官吏的负担,使得各地官府对于马政疲于应付、敷衍了事!”
“其二,马政之策与各地民政严重冲突!国朝在实行马政之初,由太仆寺官管马,各地府州县官管民,似乎各有所职。其实马为民牧,二职难分。太仆寺官责在马,地方官责在民。因民而困马政,为太仆寺官不容;因马而疲民,是地方官所不忍,所以双方难以调和,两方的矛盾不断激增,使得各地马户无所适从、彷徨无依。”
“其三,各地百姓为马所困,必然会发生百姓拒绝养马的情况,甚至就连原本的马户也会作鸟兽散,那朝廷派养马匹的马政就遇到了困难,无法继续维持推行下去。”
听完了唐宇对马政的介绍,刘君韬对于大明的马政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唐宇,你跟我提到了山东马政,是想要从那些马户手里买马吗?那些马户饲养的战马都是替朝廷养的,他们怎么可能卖给咱们?”
唐宇笑着说道:“练总有所不知,现在咱们山东的马政可以说已经是形同虚设一般!各地的马户手里饲养了大批的战马,但是朝廷各衙门之间人浮于事、相互推诿,使得回收战马的事情断断续续,无法久持!所以为了生计,各地的马户便选择了三个出路!”
“哪三条出路?”
“第一个出路,那便是啸聚山林!由于马户常年和
战马为伴,所以大多数人都是骑术精湛、剽悍非常,于是一些身强力壮的马户便索性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各地百姓都称这些落草为寇的马户为响马!”
“第二个出路则是一些比较老实的马户选的比较多,那就是将家中饲养的战马租出去,或是托运一些货物,或是干脆用这些战马入伙,直接租给那些响马、土匪,自己在家收些散碎银子,以便勉强度日!”
“第三个出路,就是那些家中实在是揭不开锅的马户,直接将家中饲养的战马卖掉,最后家中既无农田、又无牲畜,彻底沦为了赤贫乞丐。”
“看来,这马政之策还真是害人不浅啊!”
此话刚一说出口,刘君韬便猛然反应了过来,说道:“不对!其实朝廷的马政之策并不是一无是处,只是用错了地方!如果是在辽东和西北之地,那边的马户不见得就过得不好!”
唐宇赞叹的说道;“练总真是睿智啊!”
“哈哈!”
刘君韬笑了笑,便说道:“你说了这么多,我猜你的主意一定是招募那些走投无路的马户,让他们带着自家的战马来咱们鱼山集入伙!对吗?”
“正是!”
不过,唐宇随即便有些担忧,说道:“练总,有个事情我必须跟您提前说一下。”
“说!但说无妨!”
“练总,如果咱们鱼山集将招募马户的消息散出去,我敢保证,凭着咱们鱼山集的名声,以及护卫队的待遇,那些破落的马户一定是趋之若鹜!”
“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不一定是好事啊!练总不要忘了,那些马户之中可是有不少人当过响马的!这些人不但争强斗狠、不服管教,而且不少的响马手上都是挂着人命的!这样的人,咱们鱼山集护卫队能要吗?”
“绝对不能要!”
刘君韬听完之后斩钉截铁的说道:“此事必须谨慎!我鱼山集护卫队虽然急于扩充势力,但也要宁缺毋滥!”
接着,刘君韬继续说道:“此事这样办,唐宇你立即将招募马户的消息发出去,实在不行就跟刘子安一起发出消息。但是,你们在招募马户的时候,一定要加上三个条件!”
“哪三个条件?”
“第一,就是应征的马户不能挂着人命!第二,应征的马户必须同意举家迁到鱼山集落户!第三,应征的马户必须通过护卫队的整训!”
刘君韬最后说道:“不管应征的马户骑术多好,只有符合这三点,我鱼山集才会要!否则的话,免谈!”
(本章完)
天策大明 第八十章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天之后,刘子安接到了刘君韬的命令,急忙从张秋镇那边赶回了鱼山集。
刘子安刚一进村,便来到了刘君韬家中,此时唐宇正在屋内和刘君韬商议招募山东马户的详细办法。
得知了刘君韬的意图之后,刘子安也是十分赞同,只是对刘君韬提出的招募条件有些不同的想法。
“练总,我觉得咱们也应该从那些响马中挑选些人手,毕竟不是所有的响马都是打家劫舍、杀人放火之辈,也有一些响马确实是活不下去了,劫掠之时也只是要些财物而已,这部分响马应该可以用起来的。”
刘君韬和唐宇对视一眼,显然都在考虑刘子安的建议。
过了一会儿,刘君韬说道:“可以!毕竟那些响马的战力肯定是要比一般的马户强的。可是有一点,所有应征的响马不能杀人、不能灭家,不能劫掠穷苦百姓,,否则的话我宁可不要!”
“还有!告诉那些愿意应征的马户:人过来我给饷银,每人每月三两银子!而他们带来的战马,我会用市价两倍的价格买下来,从此以后便是我鱼山集的战马!”
刘子安点了点头,说道:“练总说得是,理应如此!”
这时,唐宇有些担忧的说道:“练总,我有些担心各地官府会不会干预啊?毕竟这些马户人数众多,咱们这般大张旗鼓的招募,难保不会出事啊!”
刘君韬沉吟了一下,而后说道:“这样好了!就让那些愿意应征的马户上报官府,就说自己养的战马得病死了,如果官府追究的话,打点的银子、被罚的银子都由我鱼山集出!”
唐宇闻言大惊,急忙说道:“练总万万不可啊!着一桩又一桩的支出,我鱼山集的家底会被掏空的!”
刘君韬十分坚决的说道:“就这么定了!银子没了还可以再赚,马队必须尽快组建!今天咱们花出去的每一文钱,日后都将从陈家补回来!”
几天之后,鱼山集招募马户的消息便不胫而走,短短本个月的时间,整个兖州府便传遍了,甚至大有在整个山东传递的趋势。
一时间,鱼山集大举招募马户的事情在山东各地都是闹得沸沸扬扬的。
不但各地的马户纷纷举家迁往兖州府,而且各地官府接到的战马病死数量也是猛增,短短十几天的时间,病死战马的数量就超过之前几年之和!
对此,各地官府都是非常重视,开始派出两班皂吏四下查探,没过几天就得知大批马户举家逃亡,前往了兖州府。
于是,各地的官吏瞬间
就分成了两派,一小部分的官吏还算是尽忠职守,开始向兖州府行文,要求兖州府协助缉拿那些举家逃亡的马户。
可绝大多数地方的官吏则是开始装聋作哑,毕竟朝廷一旦追查这件事情,各地官吏也免不了受到牵连。
这些地方官吏无一例外的将那些举家逃亡的马户全部销户,对上面就奏报为举家病死、绝户、失踪等等,间接的帮刘君韬将此事遮掩了下来。
至于兖州府那边的官吏,在接到了别处地方官发过来的行文也没有任何反应,只是派人查看了一下那些马户逃往了何处,在得知逃亡马户全部去了鱼山集之后,兖州府那边便没了下文,显然是不愿意再生事端,将此事掩盖了下来。
正统九年七月,章德府汤阴县陈家。
许贺坐在房间内借着一盏烛灯打开了一封密信,脸色瞬间就变得很难看。
半晌之后,许贺低声自语道:“刘君韬?好胆!竟然有胆子打马户的主意!”
许贺心情烦躁的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脑海里不断闪现刚才家主陈贺瑞对自己的训斥。
早在之前陈家和刘君韬的议和,本就是许贺的一个计策,想用议和来麻痹刘君韬,陈家好暗中调集人马、扩充势力,像击败刘家一样,集中优势人马突袭鱼山集!
原本一切都在按照许贺的计划发展着,可是就在昨天,陈家家主陈贺瑞接到了探子急报,得知刘君韬不但对鱼山集护卫队进行了整训,而且还在肆无忌惮的招募山东马户入伙!
按照陈家探子传回来的消息,刘君韬只用了区区一个月的时间,就招募到了数百马户!而且让人感到十分奇怪的是,刘君韬如此大规模招募马户,各地官府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反应!
如果再这样拖延下去,陈家引以为傲的马队就要处于下风了!
许贺一想到刘君韬手下的鱼山集护卫队,心中就止不住的发虚,本以为可以凭借强大的马队来战胜刘君韬,可是此时刘君韬也有了数量颇多的马队,陈家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
“那刘君韬是在用组建马队的方式,狠狠的抽了我陈贺瑞的耳刮子!你这个大管家,是吃干饭的吗!”
陈贺瑞的怒吼声似乎依旧在耳边回响着,让许贺的心中满是怨气。
“刘君韬!既然你选择和我陈家针尖对麦芒,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想到这里,许贺便派人去叫陈斌过来,想要商议一下如何遏制一下刘君韬的发展势头。
过了一阵,陈斌黑着脸推门走了
进来,见到许贺之后一言不发的坐在一边,将一封密信狠狠的摔在了桌子上。
许贺见状顿时吃了一惊,一种不好的预感瞬间袭上心头。
“出什么事了?”
许贺小心翼翼的询问着,生怕自己再听到什么不好的消息。
只见陈斌咬着牙说道:“前一阵我派了几个手下去了一趟鱼山集,想要弄些情报回来,可是发现鱼山集防守严密,我的手下根本就混不进去!”
“那后来呢?”
看着陈斌的表情,许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整个人非常的紧张。
“后来,我的手下去了滑口镇,想在镇子上打探一些鱼山集的消息。这一问不要紧,还真打听出了一个天大的消息!”
“什么消息!”
许贺盯着一句一句说着话的陈斌,恨不得上去踹上一脚,自己心中早就已经急得火急火燎。
“我的手下打听到,鱼山集在大肆收购铁料和熟牛皮!”
“鱼山集在收购铁料和熟牛皮?”
许贺重复了一边陈斌的话,心中似乎明白了什么,但是又想不起来。
这时,陈斌抬起头盯着许贺,一字一顿的说道:“鱼山集在大规模打造铠甲!”
“对、对!铠甲!那刘君韬在打造铠甲!”
许贺顿时蹦了起来,整个人甚至有些微微发抖,脸色十分的苍白。
“这件事情你和家主说了吗?”
“还没有,我怕家主被那鱼山集吓住!”
许贺喃喃的说道:“那刘君韬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啊!竟然敢打造铠甲?他就不怕走漏了消息,被官府扣上一顶谋反的帽子?就不怕被朝廷大军剿灭吗?”
“哼!”
陈斌冷哼了一声,看向许贺的眼神就好像是在看一个傻子一般,说道:“那刘君韬每月都给滑口镇、东阿县的卫所将佐各种好处,鱼山集、滑口镇、安山镇、张秋镇的皇粮、税银一文不少、一斤不差,谁会相信刘君韬造反?”
“那咱们去告官如何!”
看着有些亢奋的许贺,陈斌摇了摇头,说道:“要去你去吧,我还是去和家主说一声为好,被吓住我也认了!”
“陈师傅,你连告官的胆子都没有吗?”
陈斌冷笑一声,说道:“我敢保证,你的人只要在兖州府的衙门里递上刘君韬谋反的状子,兖州府的官吏当场就会将你的人下了大狱!”
许贺听完心中大骇。
(本章完)
天策大明 第八十一章 声名远播
兖州府地处山东西部,与河南布政使司相接壤。而鱼山集又地处兖州府北部,夹在了河南章德府与兖州府南面孔家的中间。
自正统九年开始,刘君韬下令鱼山集商部、民部大举出击,同时又对鱼山集护卫队进行了全面整训,动作不可谓不大,一时间将整个兖州府、甚至是整个山东的注意力全都吸引了过来。
其中就包括河南章德府汤阴县的陈家,以及兖州府南面宁阳县的孔家!
特别是当鱼山集商部的私盐、商货在各地横行,当民部在鱼山集周边大肆兼并农田的时候,北到东阿县,西到阳谷县,东到平阴县,南到安山镇之南的东平洲,整个兖州府的北部都被鱼山集彻底震动了,刘君韬和鱼山集的名字很快就传遍了兖州府北部,乃至整个山东都在传闻刘君韬和鱼山集的事迹。
滑口镇。
晌午时分,百户所里无所事事,胡德兴和孙绪、孟凡辰眼见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便索性窝在房间里弄了几个好菜,开了一坛子老烧酒,三人正在美滋滋的吃喝。
“大哥,君韬大哥可真是厉害啊,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就将一个小小的鱼山集弄成了兖州府头号豪强!真是少年英才啊!”
孟凡辰干了一碗烧酒,咧着嘴大声说着。
胡德兴也是和孙绪干了一碗,然后笑着说道:“那是!我看君韬兄弟就是天曲星下凡,我看鱼山集将来肯定还会发展壮大!”
孙绪双眼冒光的说道:“大哥,我可是听说君韬那边又在鱼山匪寨的废墟上修建了两个工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