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向南看着这一幕,忍不住念出了“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写的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的一句来。
这句诗的意思是,如果你生了男孩,千万不要去养育他;如果生下女孩,就用珍贵的肉乾抚养她吧!你难道没看见长城的下面,死人尸骨重重叠叠,相互撑拄,堆在一块了吗?
向南心中情绪激荡,又忍不住向前一步踏出。
“孤本不欲如此,奈何人心险恶,造化弄人!”
北平燕王府中,燕王朱棣披头散发,脸上怒容隐现。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因太子朱标早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继位之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就迫不及待地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
首先遭到废除的藩王,就是与燕王同母所生的弟弟周王朱橚[su],他被贬为平民,发配到了遥远的云南。
在这之后的一年内,建文帝又相继废除了代王、峨王、湘王、齐王的爵位。
燕王知道,自己也是早晚的事,被贬为平民还算好的,说不得还会有杀身之祸。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姚广孝站在一旁,淡淡说道。
“好!”
燕王眼中厉色一闪,冷笑道,“本王当‘清君侧’,以‘靖难’!”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率先出手,将建文帝派遣至北平,控制燕地兵权,监督燕王行动的赵焉、谢贵等人全部擒杀。
为了排除后顾之忧,朱棣采取内线作战,以部将郭资戍守北平(今北京),迅速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
整整用了3天的时间,燕王朱棣才控制了北平城的局势。接着,他又以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齐泰、黄子澄为由,打出“靖难”(即“平定祸乱”之意)的旗号,废除建文帝的年号,续称洪武三十二年,设立完备的中央机构。
自此,一场叔侄反目、争夺皇位的战争,打响了!
“靖难之役!”
向南深吸了一口气,还没来得及多想,眼中景象再变!
“也先贪鄙可厌,既得岁赏,又出尔反尔,率军屡屡袭扰我边民!”
明英宗朱祁镇端坐龙椅之上,一脸怒容,“朕欲御驾亲征,让也先知道知道,我大明,不可欺!”
“陛下,万万不可啊!”
兵部尚书邝堃、侍郎于谦极力劝阻,吏部尚书王直,也率文武百官谏阻,但英宗不听。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7月15日,英宗下令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户部、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大批文武官员,以及号称50万的唯一战略机动部队——京军,御驾亲征,并且不要准备,即日出发。
7月16日,在兵将不相习、士兵不能熟练使用新配发兵器、没有随行后勤保障措施的情况下,50万大明军队被一个“目不辨旌旗,耳不谙鼙角”的皇帝,以及一个专横跋扈、一无所长的宦官王振指挥着,如儿戏一般,北出居庸关,向大同前进。
24日,也先侦察得知明军主力出征的情形,佯装畏惧,主动北撤,隐蔽埋伏,纵明军骄兵,以寻找最佳作战时机。
而此时,已到达战区的明军目睹尸横遍野,人人恐惧,皆无战意。
镇守大同的亲信太监郭敬,向王振密报了与瓦剌军交锋时惨败的情景,加之出征以来风雨一直未停,刚到大同又突降暴雨,人人惊异,王振这才决定撤军回京。
也先从侦查中得知明军状况,立即率军突入,跟踪追击,势如疾风。
8月13日,也先袭击长途辗转、饥渴疲惫的明军后卫吴克忠部,吴部匆忙交战,不久全军覆没。
英宗得悉,急派成国公朱勇等率兵4万迎敌。朱勇行至今河北新保安西北40里的鹞儿岭时,遭到瓦剌军的埋伏,又是全军覆没。
8月14日,惊恐万状、又饥又渴的明军退至土木堡。当夜,便被分数路包抄而来的瓦剌军包围。
土木堡,当时是宣府通向居庸关的重要驿站,位于狼山西麓,周围百里范围内,群峰耸立,地势很高。
明军掘地2丈无水,堡南15里的一条河,是唯一的水源,然而已被瓦剌军控制。数十万明军断水,军心大乱。
8月15日,善战的也先,屡胜不骄,慎重决策,遂遣使前往明营讲和,并使军队后撤,行佯退之计,以麻痹明军。
此时,明军已断水2天,兵马饥渴难熬。
英宗见瓦剌军已退,又见使者前来,便让内阁大学士曹鼐,拟制了同意讲和的诏书,派人与瓦剌使者,一同前往瓦剌军营。
王振以为议和将成,便匆忙下令拔营,前往堡南的河里取水。
队伍南移不到三四里,瓦剌的骑兵,就从四面围攻而来。
明军惊恐,人人争先逃命,使指挥失灵,加之官兵不熟悉战前新配发的火器性能,无法使用,未经激战,即全军大溃。
瓦剌骑兵左冲右突,大肆砍杀,明军死伤达数十万人。
英国公张辅等50多名大明精英,死于乱军之中,明英宗朱祁镇被浮。
英宗被俘前,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愤而击杀。
史称——土木堡之变!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七十五章 这就是长城
向南脚下的步伐不停,继续缓缓朝前迈去,右眼之中,场景连连变幻。
“速开城关,投降不杀!”
“投降不杀!投降不杀!”
在漫天火光下,响天彻地的吼声传遍了整座城关。
紧接着,“咚咚咚”的战鼓擂响了,让城楼上的守兵们,胆战心惊。
“降了吧!”
巨大的城门,缓缓地打开了。
一名身穿太监服饰的宦官和一名守城将军领头,身后跟着一群扔掉了军械的护卫,低头耷脑地从门洞内走了出来。
关城破了。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15日,李自成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
李自成的军队通过居庸关占领了昌平,两天之后,便开始攻打西直门。
城外的守军立刻向李自成的军队投降,而城内的守军则向李自成的军队上空开炮。
当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打开广宁门,迎接农民军入城。
3月19日清晨,崇祯皇帝崇祯帝在杀掉和逼死周皇后、袁贵妃,刺死仅6岁的昭仁公主,砍伤15岁的长平公主后,再次带着太监王承恩,于景山自缢。
大明王朝,就此覆灭。
……
“时至今日,我实忍无可忍,惟有武力自卫,舍身奋斗,以为救亡图存之计。”
1933年1月1日,侵略华夏的倭国军队山海关守备队长落合甚九郎,派人在营院内投掷手榴弹并鸣枪数次,却反诬华夏军队所为。
倭寇以此为借口,向华夏方面提出四项条件,蛮横无理地要求华夏军队、警察及保安队撤出山海关的南关及南门,由倭军进驻。
遭到华夏军方严词拒绝后,侵华倭军分三路向热河发动了进攻。
华夏抗倭军队在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顽强抵抗、浴血奋战!
历时近三个月的惨烈战斗,华夏军队伤亡高达4万余人,给骄横一时的倭军以沉重的打击,也成功阻止并延缓了倭军军事侵略华北的进程。
史称“长城抗战”!
……
向南右眼之中的场景不停变幻,一步一景,整个人也仿佛陷入了长城浩瀚的历史之中,脸色忽晴忽暗。
一直在前方为游客们做讲解工作的美女导游偶然间一瞥,发现了向南的异常,便连忙走上前来,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喂,你没事吧?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向南被这一拍,顿时从“时光回溯”之中回过神来,他脸色微微有些苍白,看着导游勉强一笑:“我没事,就是有点累了,歇一会儿就好。”
边上一位孔武有力的中年汉子大声说道:“居庸关长城的台阶本来就是又窄又陡的啊,想要爬到最高的烽火台,没点体力可不行!”
“是呀,不过这小伙子看着年纪轻轻的,怎么身体这么虚……”
另一个穿着一身运动服的妖艳少妇,一只手掩着红艳艳的嘴唇,“吃吃”地笑了起来。
“虚不虚的,哪能看得出来?得试了才知道!”
妖艳少妇翻了个白眼:“我呸,臭流氓!”
“……”
向南伸手拿出纸巾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一脸歉意地对导游说道:“要不,我就在这儿歇歇,你们去玩吧,一会儿我到出口的地方等你们好了。”
“那好吧。”
导游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说了句,“要是感觉不舒服,你给我打电话。”
要不是看在这年轻人长得眉清目秀,脾气又挺不错的样子,她才不会把私人手机号码告诉他呢。
向南拿出手机记下了她的手机号码,这才笑道:“我记下了,有事就给你打电话,谢谢你!”
导游心里暗道,其实没事也可以打打电话的。
可惜,这话她也只能在心里面想想,要说出来,就太不矜持了。
等导游带着其他游客往其他景点去的时候,向南一屁股坐在台阶上,长长地吐了一口气。
之前的那一幕幕,犹如电影一般不停地闪过,数千年的历史变幻,充斥在他的脑海里,让他有一种要爆炸的感觉。
向南抬起头来,看着脚下的斑驳陡峭的台阶,蜿蜒而上,直达远处的峰顶,随后又隐入谷底,延伸至远方。
有多少历经战火、舍生忘死的勇士,曾站在这台阶之上,弯弓搭箭,拼死抵挡着城外的外族入侵?
又有多少父子齐上阵的悲壮,发生在这围墙之上?
没有人,是天生不怕死的。
也没有人,是生来就是为了杀戮的。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保卫国家,都是为了守护家园。
就如这长城,两千多年来,如一条巨龙一般,安安静静地横亘在大半个华夏的土地之上,阻挡着一切外敌的入侵。
然而,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论及明末发生在居庸关的战事时,就曾感叹到:“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而人心去也。”
国土失守,非长城之过也。
无论朝代更迭、历史变幻,长城依旧是巍峨的长城!
它见证了华夏民族两年多年的风云变幻,它是华夏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它是华夏民族的志气和脊梁!
它,是展示在全世界面前的,华夏民族的无价之宝!
……
傍晚时分,“居庸关”一日游的旅游团开始返程。
向南坐在大巴车最后面的座位上,看着陆陆续续上车的男男女女们,尽管面带疲惫之色,但依旧兴奋不减,一个个坐在座位上互相炫耀着自己拍到的美景,或者述说自己看到的趣事。
“喂,你没事了吧?”
那位导游还记得身体不舒服的向南,走过来问道。
向南朝她笑了笑:“没事了,谢谢你。”
“客气什么?”
导游也笑了一下,回头看了看谈兴正浓的其他人,歉意地说道,“大家刚从长城下来,比较兴奋,一会儿就不吵了。”
“没关系,可以理解。”
大巴车内喧闹声不断,向南却没有露出丝毫不满,反而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将头往车窗外看去。
此刻,夕阳西下。
落日的余晖落在那蜿蜒浩瀚的长城之上,仿佛给那些灰色斑驳的墙砖,也镀了上一层淡淡的金色,让人心中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敬意来。
如今的安定与安宁,又何尝没有它的一份功劳?
这,才是长城!
这,就是长城!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七十六章 你十五岁还尿床
旅行团的大巴回到京城市区时,天已经黑下来了。
向南刚回到饭店,正准备上楼,迎面碰见孙福民从电梯间里走了出来。
孙福民见了向南,顿时笑了起来:
“到处都没找到你人,没想到你跑出去了。跟我走吧,刘老他们说要一起吃个饭,明天大家就要散了,咱们也该回去了。”
向南掏出手机看了看,这才发现手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没电了。
他也没多说什么,就跟在孙福民的后面,亦步亦趋地往前走去。
不多时,两个人就来到了京城饭店c座楼上的“谭家厅”。
这谭家厅主营的谭家菜,是清末官僚谭宗浚的家传筵席,因其是同治二年的榜眼,又称“榜眼菜”。
谭家菜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唯一保存下来由京城饭店独家经营的著名官府菜。
向南听过这菜,却从没有尝过,如今倒是有了一饱口福的机会。
此刻正是饭点,大厅里座无虚席,觥斛交错,笑语连天,显得颇为热闹。
孙福民带着向南继续往里面走,很快就来到了一个包厢里。
向南抬眼一看,包厢里不止是刘其正刘老、齐文超齐老、楚天遥楚老三个人,还有一个不认识的老人。
“来了,快坐,快坐!”刘老坐在主位上,抬起一只手一脸热情地招呼着。
孙福民在齐文超边上找了张椅子坐了下来,向南左右看了看,便坐在了靠近门边的一个位置。
等大家都坐下后,刘其正便笑着开了口:“咱们几个老家伙这一次能聚得这么齐,也算是难得了,大家虽然说都是退居二线了,但身上背的责任却还在,想出去走动走动还真有点不方便。所以,以后能见面的日子,也是越来越少了。”
说到这里,他特意看了向南一眼,笑道,“向南,你不算在里面啊,今天晚上你就是个倒酒的。”
大家就都笑了起来,一脸善意地看着青春洋溢的向南,心里也是感慨万千。
正如太祖所说的那样: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未来,终归是年轻人的。
但在这些年轻人还没有真正成长起来以前,他们还需要再站一班岗,小心护持着那些年轻人,让他们茁壮成长,最终成为能承担重任的苍天巨树。
向南赶紧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拿起桌上的酒瓶,从刘老开始,一个一个地给那些老专家们倒酒。
几个老人也没在意向南,开始聊起了自己的话题,他们回忆自己当初学艺时的苦日子,也回忆起那十年间被损毁的无数珍贵的国宝文物,一个个叹息不已。
聊到开心处时,一个个像小孩儿似的哈哈大笑起来起来;聊到不开心时,也是一脸黯淡,向南甚至还看到楚老拿着湿巾在偷偷抹眼泪。
向南虽然未曾经历那么多,但听到老人们闲聊时的只言片语,也是暗自感叹,此刻更是一言不发,生怕打扰到了老人们难得的叙旧时光。
在席间,他也知道了那位陌生老人的身份。
这位老人,是国家博物馆青铜器修复专家丁春城丁老。
丁春城年轻的时候,曾经在魔都的一家古玩店里做学徒,和刘其正、齐文超、孙福民三个人的关系相当好。
后来,魔都博物馆成立后,刘其正被调进了文保中心,齐文超又去了宝岛中山博物院,丁春城也跟着自己的师父到了京城,进了国家博物馆的文保科技部,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
这几个人当中,孙福民年纪最小,一直等到刘其正他们进了博物馆几年以后,他才跟着自己的师父去了金陵博物院。
至于楚天遥,则是因为工作关系,才混进了这个圈子里。
当然,女性嘛,尤其是漂亮的女性,走到哪里都不会被人排斥在外的。
看楚天遥楚老这外貌轮廓和长相气质,年轻的时候,也绝对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大美女。
她要是想混进一个全是汉子的圈子里,简直不要太容易!
整个酒席,一直持续到晚上九点多钟才算结束,几个老人兴致都挺高,喝得也都不算少,一个个醉醺醺的,走起路来都摇摇晃晃的。
这一下,可苦了向南,他刚扶稳了自己的老师,丁老那边又要倒了,扶好了丁老,刘老又开始晃了。
向南把刘老扶好,正打算先将他送回房间里去,刘老一脸醉意地拍了拍向南的肩膀,大着舌头说道:
“向,向南啊,你,你小子不错,很~不错!孙,孙福民这老,老小子,还,还想把你藏起来?哼,这,这回他,他还不是主,主动把你给,给送上门来了?”
正坐在一旁闭目养神的孙福民,听了这话以后,“腾”地一下站了起来,原本就红的老脸,变得更红了,他瞪大了双眼,结结巴巴地怒喝道:“老,老刘头,你,你敢抢,抢向南,小心我,我把你的糗事,都说出来!”
刘老“嘁”了一声,一脸不屑地说道:“我,我能有,有什么糗事?”
孙福民重重地“哼”了一声,身子一摇晃,得意地说道:“你,你自己都,都忘了吧?当,当年在魔,魔都学徒时,有一回,老齐头来了,和你睡,睡一个铺,结,结果半,半夜里,你,你尿床!”
说到这里,孙福民拍着桌子哈哈大笑,“老刘头,你,你说你害,害不害臊?十五岁了,还,还尿床?哈哈哈……”
刘老勃然大怒:“你,你放屁!”
向南一脸尴尬,呃,这个,我到底是听到了,还是没听到?
算了,还是当作没听到吧。
想到这里,他赶紧把刘老扶出了门,三下两下就将他送回了房间,向南也不管他嘴里骂骂咧咧的,反正他没听到。
将刘老送回去之后,向南又回到谭家厅的包厢里,将齐老、楚老和孙福民等人一个一个地送回了房间里,等到全部忙完,他整个人都快累瘫了。
看了看时间,已经快夜里十二点了,想到明天一早还要赶飞机回金陵,向南又叹了口气,今天晚上又刻不成了,这次来京城一趟,橡皮擦和雕刻刀算是白带了。
坐在房间里发了一会儿愣,向南这才来到卫生间里,匆匆忙忙洗了个澡,随后扑到床上,闭上眼睛就睡了过去。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七十七章 能把我咋地
“我昨天晚上好像喝多了,是不是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
第二天一早,向南就和老师孙福民没有惊动其他人,随便在楼下吃了点早餐,就打了个车,直奔京城机场而去。
孙福民已经很多年没有喝过这么多酒了,昨晚算是放纵了一次,结果早上起来后头疼得要命,隐隐约约记得自己好像说酒话了,又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向南坐在副驾驶的位置,听到孙福民问话,赶紧回过头来,一脸好奇地反问道:
“有吗?我忙着送齐老他们回房间,没听到啊。”
“哦,那就好。”
孙福民点了点头,顿时放心了。
向南这学生,虽然冲劲不足,但好在稳重可靠,从来不说谎话,他说没有那肯定没有,可能是自己想太多了。
不过话说回来,酒后乱说话,那是会死人的,以后还是少喝点为好。
他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随即将这事儿给抛到脑后去了。
孙福民想了想,又说道,“你学习古陶瓷修复工艺这事,我跟刘老说了,他答应会去协调处理,咱们不用操心,等他电话就好了。”
“另外,在刘老来电话之前的这段时间,你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做事,该学习古陶瓷修复技术就学习,该去修复古书画就去修复,我就不指手画脚了。”
“好的。”
向南认真地点了点头。
他反正也没太多想法,目前来说,还是以修复古书画为主,古陶瓷修复技术的学习得排第二。
毕竟现在他还处于学习古陶瓷修复技术基础操作的阶段,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得需要时间去磨。
到了机场没等多久,师生两人就登了机。
飞机起飞后,向南透过厚厚的窗户玻璃,往外看去,繁华的城市变得越来越小,而城外那蜿蜒盘旋的长城,却变得越来越清晰。
它如同一条沉睡的巨龙,默默地守护着中华大地,用自己的身躯,铸成了这一道血肉长城,两千多年来,一次又一次地阻挡了外族的凶悍入侵。
飞机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远,直到躲进了云层里,再也看不见底下的风景,向南才收回了目光。
回过头来时,他才发现,孙福民的脑袋已经歪在一边,沉沉睡去了。
两个小时后,飞机抵达了金陵机场。
在回学校的路上,孙福民的精神好了许多,他转头看了向南好几次,最终还是没忍住,一脸疑惑地问道:“我昨晚真没说酒话?我怎么记得好像说了些什么。”
向南没说话,摆出一副无辜的表情,看着孙福民。
反正我什么都没听到,至于你到底说没说醉话,那我就不知道了。
“算了,不管了!”
孙福民失笑一声,紧接着很霸气地说道,“说了就说了,刘老头能把我咋地?”
向南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在地。
……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向南又恢复了两点一线的生活作息,日子过得很充实。
1...2223242526...48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