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可我没带正装来啊!”
向南想了想,看着钱昊良等人说道,“要不我就不去了,反正我现在也不饿,你们帮我跟我老师说一声。”
他现在练习雕刻正练得兴起呢,还真不想就这么打断了。
吃饭哪有雕刻那么有趣?
“就知道你会这么说!”
吴茉莉抬手敲了向南一下,从身后赵波的手里接过来几个袋子,一股脑儿地塞进了他的怀里,得意地说道,“姐逛街的时候,早给你备好了,快去换上!”
向南抱着一堆的袋子,有些迟疑:“吴姐,这不大好吧?”
“有什么不好的?”
吴茉莉瞪了他一眼,说道,“你现在还在读书,又没钱,做姐姐的给你买一套衣服鞋子怎么了?以后等你有了女朋友,姐姐就不操这个心了!”
钱昊良也在一旁说道:“快去换上吧,欢迎宴快要开始了,咱们是小辈,可不能迟到。”
向南这才不再说话,转身就钻进卫生间里换衣服去了。
向南去换衣服了,钱昊良和吴茉莉、赵波就在房间里等待。
赵波做了一下午的提包工,早就累得腰都快断了,一进房间就坐在沙发上休息了起来。
他刚一坐下,一转头就看到沙发旁的茶几上,居然有几块橡皮。
“这是干什么的?”
赵波拿起来一看,顿时乐了,连忙来到吴茉莉的身边,献宝似的将橡皮擦递了上去,“你看,向南还玩雕刻呢,还真别说,刻得还挺像模像样的!”
吴茉莉一愣,拿过橡皮擦仔细地看了看。
这橡皮擦的正面上,雕刻着一朵盛开的菊花,花瓣层层叠叠,脉络清晰,花蕊根根分明。
这何止是像模像样,如果上了色,估计跟一般人画的也差不了太多了。
这雕刻的难度,可比画画难多了。
“向南还玩雕刻?”
钱昊良这时候也探过头来,仔细地看了一看,一脸惊诧:
“这水平虽然差了那么点意思,可也算不错了……咦,等等!”
钱昊良眼角一瞥,看到茶几上还有五六块橡皮擦,他拿起来一一看过去,发现每一块橡皮擦上面都雕刻了不同的图案,而且,似乎比刚刚看到的那一块,水平还要差一些。
他忽然想到了什么似的,猛地一抬头,正好撞见吴茉莉略有些惊疑的眼神。
只有赵波一个人站在一侧,一脸懵懂。
他们这是什么意思?
我怎么看不懂?
这时候,卫生间的门开了。
向南一头利落帅气的发型,五官柔和,面容沉稳,外穿深蓝色条纹西服,内衬白色衬衫,脚下踩着一双黑色的皮鞋,整个人看上去,简约范十足。
“帅!帅呆了!”
吴茉莉看到向南这模样,一下子就把橡皮擦的事儿给抛到脑后去了,一脸欣喜地喊了起来,她绕着向南转了一圈,颇有点沾沾自喜:
“我弟弟就是帅!也不知道以后究竟会便宜了哪个小姑娘?”
至于之前说的楚老的外孙女,只是开个玩笑罢了,如果总拿这事儿来说,她不尴尬,向南也尴尬。
以后,还让不让向南到湘楚博物馆去串门了?
被吴茉莉这么一说,向南反倒有点不自在了,他从小到大都没穿过西服,第一次穿,还真有点不习惯。
一旁的钱昊良这时候也站了出来,拿着手里的橡皮擦,试探着问道:“向南,这是……”
“我刻的。”
一看到橡皮擦,向南就立刻镇定了下来,点了点头道,“我在学习古陶瓷修复技术,配补工艺中有需要雕刻的地方。”
自己在学习古陶瓷修复技术的事,向南并没有打算隐瞒。
更何况,圈子就这么大,想隐瞒也隐瞒不了。
钱昊良和吴茉莉两个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了然的神色。
果然如此!
震惊是有的,不过,向南给他们的震惊太多了,已经产生抗体了。
钱昊良无奈一笑,拍了拍向南的肩膀,说道:“还是你牛,我们都还在古书画修复行业里拼命打转呢,你就跳到另外一个圈子里去了!”
吴茉莉更是直接,脑袋一昂,一脸骄傲:“我弟弟就是厉害!”
赵波这时候才明白过来怎么回事,一脸羡慕。
无论在哪个圈子里,天才总是备受关爱的。
可惜,天才不是我。
赵波感觉自己的一颗小心脏上,满是忧伤。
几个人又聊了一会儿,便直奔饭店的宴客厅而去。
此时,除了几个重量级的人物以外,宾客们大多已经来了。
大厅里最前方的一张大圆桌上,坐着刘其正、齐文超、楚天遥和孙福民等老专家,故宫博物院方面,展览部部长冯雪松和文保科技部副部长贾昌道出面,负责作陪。
由于钱昊良、吴茉莉和赵波等人都是修复《千里江山图》的骨干修复师,因为他们便被安排在了主席位下面的一张席位上。
原本,以向南国家级专家的身份,外加他是修复《千里江山图》当之无愧的功臣,故宫博物院方面是打算将他安排在首席上的。
只是向南坚决不肯答应,再一个也考虑到向南毕竟还年轻,和一群老头老太太们坐在一起,也显得过于突兀,于是只好作罢,任由他和钱昊良他们坐在一桌。
几个人刚在座位上坐下没几分钟,从门外又进来了几个人。
一边的钱昊良跟向南等人低声介绍:
“最中间那个个子高高瘦瘦的,是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宁德昌,最左边的那位有些胖胖的,是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周彤,最右边这个,就是我们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龚应奇了。”
向南抬眼看了那几人一眼,继续看向手中的橡皮擦。
没错,临来之前,他还没忘往西服的口袋里装了几块已经雕刻完毕的橡皮擦,想的就是,等领导们讲话又不能吃饭时,就琢磨琢磨哪里还能再改正一下雕刻的手法。
钱昊良和吴茉莉看到向南的反应后,都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向南的文物修复技术之所以能提高得这么快,不是没有道理的。
谁要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提高和改进技术,那么,他也能跟向南一样牛!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六十九章 打捞时光的碎片
所谓欢迎宴,联络感情永远比吃吃喝喝更重要。
向南也没能安安静静地琢磨自己的橡皮擦,被自己的老师孙福民拉了去,给各位大佬们一一敬酒。
等来到国家文物局的副局长周彤面前时,他看了向南一眼,端着酒杯站了起来,笑道:“你就是向南?今天你可得多敬我一杯,你那专家的证书,可是我亲手签发的!”
向南连忙双手捧杯,一连干了两杯酒。
周彤伸手拍了拍向南的肩膀,哈哈一笑:“小伙子不错,好好干!”
一旁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龚应奇也跟孙福民碰了碰杯,低声笑道:“老孙,你这是学生收的,可真是让人羡慕,要不,你让他来我这儿镀镀金?”
孙福民和龚应奇也是老朋友了,闻言笑了笑,一脸傲然:“向南还用镀金吗?他可是货真价实的千足金!”
龚应奇被顶了一句也不生气,反倒哈哈大笑起来。
敬了一圈酒,刚回到座位上,向南连菜都没吃几口,就有人找上门来了。
一些人听说向南是古书画修复国家级专家,《千里江山图》就是他主导修复的,吃惊不已,纷纷端着酒杯,来找向南敬酒。
做技术的,没那么复杂的想法,你技术牛逼,就值得别人敬重,否则的话,也没几个人看得起你。
几轮酒喝下来,向南酒量再好,也是喝得晕晕乎乎的。
吴茉莉一看不对劲,顿时怒了,袖子一撸:“这么多人灌向南一个人,还要不要脸了?来来来,有种跟我喝!”
来敬酒的人一看,顿时萎了。
算了,算了!
跟一个妹纸拼酒,算怎么回事嘛,说出去都嫌丢人。
欢迎宴散席后,向南连自己是怎么回去的都不知道,第二天醒来时,脑袋跟要裂了一样难受。
从今天开始戒酒,太耽误事了!
昨晚回来以后,居然连一块橡皮擦都没雕刻!
……
国宝《千里江山图》全卷暨历代青绿山水画作特别展览,于十月一日上午八点半准时开始。
这次展览的展厅设在了京城午门,一共分为三个展厅。
午门主展厅为第二展厅,也就是国宝《千里江山图》的所在地,东西雁翅楼分别为第一展厅和第三展厅。
第一展厅,由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领衔”;第三展厅,则由南宋赵伯骕的《万松金阙图》“压阵”。
《游春图》是隋代画家展子虔所作,是华夏目前存世的山水卷轴画中最古的一幅,是展子虔的存世孤品。
华夏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到了隋代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它不再作为人物故事画背景的一部分,而是从前者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
而《游春图》则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但必须承认的是,《游春图》在山水技法上仍然不够成熟。
如果看过《游春图》的人就会知道,远山的树木,就像一团团棉花。
而历经了隋唐创业,青绿山水画发展到北宋已经完全成熟,个中翘楚就是这一望无垠的《千里江山图》!
到了南宋时期,青绿山水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从大青大绿逐渐演变成了清雅之趣。
这就是第三展厅的顶级国宝——《万松金阙图》。
《万松金阙图》的笔法清细随意,并参用了一些意笔,格调柔丽雅洁,毫无匠气。
可以视之为宋代青绿山水从追求北方的雄浑之美,向江南水乡清雅之美转变的一件典型作品,为其后元代文人山水画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整个特展共展出文物86件,以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中心,旨在系统地梳理、展示华夏历代青绿山水画的发展脉络。
由于之前故宫博物院方面的大力宣传和不停造势,使得原本就很少露面的《千里江山图》,更加显得神秘和珍贵。
一时间,全社会都在关注着故宫博物院的这次特别展览。
也正因为此,一到开展之日,游客们便早早地来到了午门门楼外的检票处等候排队,有的人甚至天还没亮,就赶到了现场。
等到八点半即将正式开展之时,午门广场上已经是乌压压的一片,全都是人!
向南和吴茉莉等人参加完开幕式之后,便站在午门的城楼之上,看着下方一脸兴奋与期待的游客们,一个个通过检票口和安检口,再顺着登城墙入口鱼贯上楼。
在故宫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游客们一个个按顺序进入第二展厅,近距离观赏难得一见的国宝——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
由于人很多,故宫博物院方面对观赏时间进行了限制,每个人都只能在《千里江山图》面前停留5分钟,这对将近12米长的画卷来说,只能说是惊鸿一瞥。
然而,哪怕是在午门外排队长达两三个小时,游客们依旧兴致盎然,丝毫没有觉得这5分钟时间不值得等待。
他们在午门外,翘首以待;他们在午门内,兴奋莫名。
这些游客之中,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千里江山图》而来。
这不仅仅对国宝《千里江山图》的好奇,更是对一十八岁天才少年王希孟,发自内心的敬佩;是对华夏繁荣昌盛的艺术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是对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发自内心的自豪!
向南看着午门城墙下,越聚越多的游客,又转头看了看身旁的一样激动不已的吴茉莉、赵波,还有钱昊良他们,内心里一股自豪感也是油然而生。
或许自己身为文物修复者的意义就在于此。
不仅仅是为了让国宝《千里江山图》死里回生,重现往日的荣光。
而是更深刻的……历史、文明、记忆。
世界的记忆。
从历史的刻痕中打捞起时光的碎片,让人们能够看见。
——我们、国家、人类,从古至今的辉煌历程,便是此时此刻存在的证明。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七十章 这就是传承
向南和钱昊良、吴茉莉,还有赵波等人,在午门城楼上没有停留太长时间,很快便随着前来观展的人流,从下城墙出口处离开。
吴茉莉依旧处在兴奋之中,激动得一脸潮红,她拽着向南的衣袖,开心地大声叫道:“向南,他们都是冲着《千里江山图》来的,那是我们亲手修复的!”
“我们的工作虽然枯燥乏味,但是看到他们,我觉得很值得!”
“我们的选择,没有错!”
钱昊良也是连连点头,赞叹道:“太震撼了!以前故宫博物院虽然也举办过文物展览,但都没有像今天这样壮观!
我原本以为国宝、文物虽然珍贵,但都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的,所以关注的人,除了那些专业相关人士外,并不会太多。
但今天我才发现,原来我错了,还错得很离谱!
老百姓们关注的,不止是这些国宝、文物,而是祖国的文化传承,是身为华夏儿女的骄傲与自豪!”
就连平日里话不多的赵波,此刻也忍不住开口说道:“我不懂那么多,我只知道,国宝文物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保护好它们,就是保护好了老祖宗们的智慧与心血。”
向南没有说话,但他牢牢地记住了钱昊良他们说的这些话。
没错,保护好老祖宗们的智慧与心血,是晚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就是传承!
……
几个人感慨了一番,心里对未来的道路,更加坚定了信心。
选择文物修复行业,错不了!
钱昊良看了看时间,哑然失笑道:“得,聊着聊着,都过十二点了!前路虽然光明,但也得加加油啊,不然也会半路抛锚的。走吧,咱们吃饭去,饿着肚子可修不了文物!”
几个人都跟着笑了起来,一起朝着故宫外面走去。
今天来故宫博物院观看展览的游客太多了,附近的饭店肯定都得爆满,想要吃饭,估计得跑一段路了。
大家正商量着去哪儿吃饭,向南的手机就响了起来。
他拿出手机一看,电话是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部长贾昌道打来的,便赶紧接了起来。
“贾教授,您好!”
贾昌道还没说话,笑声就传了过来:“向南啊,你在哪儿呢,吃饭了吗?”
“还没有,跟钱昊良钱大哥他们刚下了午门城楼,正准备去吃饭。”
向南有点摸不着头脑,贾昌道不忙的吗?
打电话来就为了问我吃没吃?
贾昌道“嗯”了一声,这才继续说道:“行,那你先跟他们去吃饭,吃完饭了就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哦,好的。”
挂了电话,向南有些无语,这些领导,说话不能一次性说完?
说了半天,他到现在还是不知道对方找自己有什么事。
算了,懒得管了,等吃完饭去贾昌道的办公室一趟就知道了。
这时候,走在前面的钱昊良回过头来,笑着问道:“是贾部长的电话?”
“是。”
向南点了点头,又说道,“他说让我吃完饭到他办公室去找他一趟,也不知道是什么事。”
吴茉莉摆摆手,大咧咧地说道:“管他什么事,先吃了饭再说,他又不是你领导,怕什么?”
钱昊良对吴茉莉这女汉子颇有些无语,他想了想说道:“书画修复组这边,肯定是没什么事了,难道是你在学习古陶瓷修复的事,让贾部长知道了?”
见吴茉莉和赵波都看着自己,钱昊良只觉得全身汗毛都竖起来了,连忙摆手,“别看我,我谁也没说!”
“不知道,等到时候就知道了。”
向南想了想,估计也只有这种可能了。
之前贾昌道就一直想让向南留在京城故宫博物院古书画修复组,后来忽然没了声音,想必也是因为被听闻了风声的孙福民给“狠狠”警告了一番。
如果这次他听说向南正在学习古陶瓷修复技术,肯定又会心动不已的。
国内很有可能成为古书画、古陶瓷修复双料专家的人,谁听到了能够无动于衷?
因为向南待会儿有事,所以几个人就找了一家偏僻的私人厨房,吃了一顿简单的京城风味午餐。
吃过饭后,钱昊良继续回午门展厅那边,看看有没有什么事需要帮忙的。
吴茉莉和赵波,则是准备出去逛逛,顺便买点京城特产带回去。
这次展览要举行半个月时间,但他们不可能也没必要一直留在这儿,估计今天或者明天就要回各自的博物馆,继续埋首于故纸堆中,一日复一日地修复着这辈子都修复不完的古书画。
但因为有了这次京城之行,他们的内心里,或许会少一些彷徨,多一些坚定吧。
向南等他们离开之后,便一个人朝着金水河畔的故宫文保科技部的大院走去。
当初在这里工作了有小半年之久,向南对这里也算颇为熟悉了。
进了大院,就看到一个面相很熟悉的中年人笑着跟他打招呼:“嘿,向南!好长时间没见了,今儿个回来串门哪?”
“贾部长找我有点事。”
向南不知道怎么称呼对方,只好朝对方笑了笑。
中年人就朝他挥了挥手:“那你赶紧去吧,回头有空了,就过来坐坐!”
“好,有空一定来叨扰您!”
向南回了一句,便赶紧离开了。
对方认识他,他却不知道对方是谁,这种感觉太尴尬了。
emmmm,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尬聊?
一路上胡思乱想,很快就来到了贾昌道的办公室门口,向南微微停顿了一会儿,这才伸手敲了敲门。
里面很快就传来了贾昌道的声音:“进来吧,门没关。”
向南轻轻地推开门,走了进去。
贾昌道正坐在办公室待客区的沙发上,在他的对面,还坐着三个人。
其中一个中年人,向南在昨晚的欢迎宴上见过,还敬了酒,这人就是故宫展览部部长冯雪松。
另外两个都是年轻人,面相很陌生,他并不认识。
见向南来了,贾昌道立刻站了起来,笑着说道:“向专家来了,快,这边请!”
向南心里一紧,正要说些什么,却见到贾昌道连连朝他使眼色。
他立刻心中会意,贾昌道这是要他摆摆谱啊!
快走了两步,向南朝众人谦逊一笑:“贾部长,冯部长,你们好!”
说完,他又朝那两个年轻人点了点头,微笑示意,算是打了个招呼。
等坐下后,贾昌道这才笑道:“向专家,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两位是国家电视台第一频道的王记者和包记者,他们打算给你做个专访,因为联系不到你,所以就找到我们故宫博物院方面了。”
“国家电视台的专访?”
向南愣了一下,这事闹的,会不会太高调了?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七十一章 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
“向专家,是这样的,我来给您解释一下。”
见向南有些不明白,那位王记者就主动开口了。
和那位包记者相比,王记者看起来年纪要稍长几岁,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长得斯斯文文的,看起来有点像年轻版的白岩松。
王记者第一眼看到向南时,心里也是暗暗吃了一惊,饶是他见多识广,各行各业的精英、天才也见识了不少,但如向南一般年轻的国家级专家,却是闻所未闻。
看他这模样,似乎也才二十岁出头,他是怎么练的修复技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一个行业内顶尖高手的水平?
“今天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来采访国宝《千里江山图》暨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别展览的。”
王记者脸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对向南更加感兴趣了,他笑着说道,“《千里江山图》是北宋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也是青绿山水画技法大成之作,它对于我们研究古代山水画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当然了,作为新闻媒体来说,《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一个年仅18岁的少年天才画家的故事,以及他的英年早逝,更具新闻故事性。”
王记者说到这里,话题忽然一转,“在采访的时候,我偶然间听到故宫展览部冯雪松冯部长提起,这幅《千里江山图》之所以能得以展出,也是多亏了一位天才书画修复师的妙手回春。”
“追问之下,我这才得知,原来这位少年天才修复师竟然是向专家,所以才兴起了采访的念头——两位天才少年,跨越千年时空的对话,让国宝重现荣光!”
王记者一双清澈的眼睛看向向南,笑意盎然,“还希望向专家能够挤出一点时间来,成全我这个小小的心愿。”
这位王记者口若悬河,一番话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个清清楚楚。
但实际上,他说了这么多,只有一句话打动了向南:跨越千年时空的对话,让国宝重现荣光。
1...2021222324...48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