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刚听到这句话时,向南内心深处仿佛有一根弦被轻轻拨动了一下,脑海里情不自禁地回放起,王希孟在那间阴暗潮湿的屋子里,一边喃喃自语,一边挥笔作画时的场景。
也许是自己在当初的那段历史里,沉浸得太深了吧?
就好像演员浸入式表演一样,入戏太深,很长时间都走不出来一样。
他轻轻地甩了甩头,将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从脑袋里甩开,然后转头看了看贾昌道和冯雪松。
虽然记者说的是采访自己,但《千里江山图》毕竟是故宫博物院的馆藏文物,而他又不是故宫博物院的修复师,怎么看都有点像是在轻视故宫方面的文物修复能力。
所以,向南没有自作主张,而是将决定权交给故宫博物院方面的领导。
这不是没有主见,而是尊重问题。
想要让别人尊重你,你就必须先学会尊重别人。
贾昌道和冯雪松显然看懂了向南的眼神,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相视一笑,看向向南的眼神更是欣赏有加。
一个人有高超的技术很难得,但一个人既有高超的技术,又有良好的素养,那就更难得了。
显然,向南就是这样的人。
贾昌道朝向南点了点头,笑道:“向专家,这可是国家电视台,别人是想花钱都上不去的,你就别犹豫了。
多宣传宣传我们文物修复师的工作,也让老百姓们了解一下,在这些珍贵的国宝、文物背后,还有我们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人。”
“贾部长说得好,向专家,你就当为我们故宫博物院做宣传了,回头我请你喝酒!”
冯雪松也是第一次开了口,浑厚的嗓音让人听起来感觉很踏实。
……
“向专家,据说《千里江山图》之前曾破损不堪,您第一次见到它时,是一个什么情况?”
“当时吧,这幅国宝有一大半都是黑乎乎,画芯上面有灰尘,还有油污。”
向南斜靠在沙发上,用一种舒服的语调回忆着,“画芯你知道吧?对,就是一幅画最核心的那部分。
画芯不但很脏,而且有上百个破洞,有的是虫子咬的,有的是发霉破了的,最大的洞,差不多有一块钱硬币那么大。”
“咝!”
王记者倒吸了一口,他很会制造气氛,“这个情况很严重了吧?可是我们刚刚在展厅里看到的《千里江山图》,它完全不是你说的那个样子啊!”
在故宫文保科技部专门安排的一间办公室里,国家电视台的两位记者,正在对国内最年轻的古书画修复专家向南,进行着专访。
专访的形式,是记者与被专访者一对一、面对面的谈话方式,有点类似当年水老师的《高端访谈》。
只不过,《高端访谈》采访的大多是政商界的领袖级人物,而王记者主持的这档节目,则更偏向于生活化,题材更多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人或事。
以聊天的形式采访,更能让被采访者放松警惕,也更容易走进被采访者的心里,这一点,是王记者多年记者生涯的心得。
然而,随着话题的逐渐深入,王记者对向南了解得越多,心里就越是震惊和敬佩。
他,今年才21岁,是金陵大学大四的学生!
他,接触古书画修复只有三年,却已经成为了国家级专家!
他,在学习修复技术的关键期,居然连续一个多月吃睡在修复室里!
……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轻人?
以他的勤奋努力,无论在哪一个行业,想必都能做出一番令人侧目的成绩来吧?
到底是什么原因,才让他一心一意,扑在这个并不为世人所知的行业里,埋头苦学,刻苦钻研?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问道:“据我所知,文物修复师这个职业,并没有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博物馆的收入也并不算丰厚。您当初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最终选择了文物修复这一行业呢?”
“如果我说,是为了传承祖国的古老文化,这个理由会不会有点太口号化了?”
向南顿了一顿,接着又说道,“其实,不管是不是口号,有些事总要有人做,有些责任总要有人承担。”
“正好,我也愿意成为这样的人。”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七十二章 你的节操呢
国家电视台的这档访谈节目,时长是三十分钟。
为了收集到足够的话题和素材,王记者和向南的“聊天”,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几乎把向南的“老底”都给掏空了。
采访结束后,因为王记者一会儿还要去一趟午门展厅,补拍一些《千里江山图》的画面。
因此,他很热情地先将向南送到了门口,握了握他的手,一脸诚恳地说道:“我今天最大的收获,就是能跟向专家结识。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像您这样肯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事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
我很敬佩您!”
向南听了这话,连连摆手:“王记者这话说的,让我脸红啊。我这才做了多久?不过三年而已。
那些在博物馆深处,默默奉献了一辈子的老修复师们,他们才是最值得让人敬佩的人。
王记者如果有空的话,可以多去关注关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我相信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好!向专家既然都这么说了,那我肯定要找个时间去走一走,看一看。”
王记者顿了一顿,接着笑道,“向专家,您也别叫我王记者了,我叫王俊,您直接叫我名字,或者老王都可以!”
王俊这么说,是有意跟向南交个朋友,向南哪能听不出来?
他很爽快地说道:“我比你小,还是叫你王哥吧。王哥也别喊我向专家了,叫我向南就成。”
“哈哈哈!好,想不到我今天出来采访,捡了一个专家老弟!”
王俊哈哈大笑起来,显得很开心。
他进入国家电视台十来年了,采访的对象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可以说是见多识广,各行各业的人都看过了。
有的人风光一时,很快就倒下了;有的人天赋异禀,但没多久就泯然众人了。
当然,也有人一路过关斩将,扶摇直上青天,身上光芒刺眼。
在这么多人里面,向南是他采访过的,最特别的一位。
怎么特别,王俊说不清楚,但他知道,向南早晚会成为众人瞩目的那一个焦点。
和向南交好,一是因为他身为记者的职业本能,对向南有着浓厚的兴趣;二则是因为他本身对向南也有不错的观感。
最重要的是,他也想看一看,思想如此纯粹的向南,他的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
和王俊互留了电话,又闲聊了几句,向南便打算离开。
刚来到楼下,他就看到贾昌道站在门口,一脸笑眯眯地看着自己。
“贾教授,您怎么在这儿?等人呢?”
向南连忙走上前去,跟他打了个招呼。
“是啊,可不就是在等你嘛!”
贾昌道点了点头,笑眯眯地说道,“走吧,咱俩也没单独吃过饭,今晚我请你!”
向南笑道:“哪能让您破费?这顿该我请您!”
贾教授怎么忽然想起要请我吃饭?
怕还是有事啊!
向南心里虽然纳闷,脚下却不慢,紧紧跟在贾昌道的身后,一起出了故宫文保科技部的大院。
十月的京城,已是深秋。
太阳落山以后,天空仿佛被人盖上了盖子,一下子就黑了下来。
一阵阵微风袭来,将地上的枯叶吹得满地翻滚,最后无力地落在机动车道上,被来来往往的车辆碾得一地粉碎。
向南将这一幕看在眼里,微微感觉有些压抑,他还来不及生出什么感慨,就被贾昌道的笑声给打断了思绪。
“向南,这家店的口味不错,我们就在这里吃吧。”
向南循声望去,原来是一家名为“京味人家”的小酒店,里面不大,装修得倒是很精致,给人一种很温馨的感觉。
两人要了一个小包间坐下,又点好了酒菜,便相对而坐,随意地聊了起来。
“向南,京城的菜,吃得还习惯吗?”
贾昌道给自己倒了一杯热茶,小心地嘬了一口,一脸的舒坦。
向南一路上都在纳闷,贾昌道不会无缘无故地专程请自己吃饭,他自认还没有牛逼到连故宫文保科技部的副部长都要讨好自己的程度。
如果说只是单纯的人际交往,自己跟贾昌道也还没熟悉到可以互相约饭的地步。
思来想去,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性了,贾昌道肯定是找自己有事。
可对方不肯直说,他自然也不会去问,于是便只能耐着性子,回答道:“还行,我对吃的东西不怎么挑。”
“气候呢?”
贾昌道又问了一句,“还适应吗?”
向南愣了一下。
嗯?
他这是还想着把自己拉进故宫文保科技部?
上次来京城修复《千里江山图》的时候,贾昌道就三番两次地向他暗示,到后来还经常找借口带他到文保科技部各个办公室里参观,展示故宫博物院方面强悍的“肌肉”,只差当面说出招揽的话来了。
可上次贾昌道到了后来为什么又偃旗息鼓,绝口不提这件事了呢?
还不是因为被孙福民察觉了蛛丝马迹,直接一个电话打过来,把贾昌道骂了个半死,这才让他放弃了这种想法。
这才过了没几天呢,想不到贾昌道的小心思又活泛起来了。
他难道不知道,孙福民现在可还在京城呢!
他就不怕孙福民杀过来,直接跟他拼命?
见向南有些发愣,贾昌道也知道自己不太擅长绕圈子,干脆就摆明了问:“向南,咱们也算老熟人了,我就问一问,听说你现在在学习古陶瓷修复工艺?”
“是,刚学没几天。”
向南点了点头,这个没必要隐瞒。
而且,他也算是明白了贾昌道为什么旧事重提了,多半也是因为这件事。
贾昌道微微有些激动,他右手食指不自觉地使劲摩挲着大拇指,又问道:“学到什么程度了?”
“古陶瓷的拼对粘结工艺。”
向南想了想,还是没说雕刻的事,毕竟还没学成,也不好意思说出去,“算是半只脚入了门吧。”
“几天就到这地步了?”
贾昌道的声音都开始变调了,“好!好!好!”
他咽了一口唾沫,又说道,“向南,古陶瓷修复工艺,故宫文保科技部这边,实力还是很强悍的,你可以留在这里学习。
而且,故宫博物院藏品丰富啊,级别也高,在国内那是当之无愧的老大!留在这里,对你的成长是有绝大的好处的。”
向南一脸歉意地说道:“贾教授,我老师已经帮我安排好了。”
“你老师?你是说孙福民孙老头?”
贾昌道不屑地一笑,说道,“金陵博物院要说纸质文物修复,那还说得过去,有几个高手在。可要说起古陶瓷修复的水平,故宫博物院甩它几条街!
你说说看,它整体水平就这个样子,孙老头还能给你找出什么好老师来?”
向南一副为难的表情,张了张嘴,最后吐出几个字来:“江易鸿教授。”
“谁?!”
贾昌道眼睛一下瞪大了。
向南吓了一跳,赶紧解释道:“江易鸿教授,就是那个被称为国内古陶瓷修复第一人的江教授!”
江易鸿?
我能不知道他是谁吗?!
我是不敢相信,这个杀千刀的孙福民,之前不是口口声声说不能让别人抢了他的学生?
怎么一转眼就屁颠屁颠地把向南给送出去了?
你的节操呢?!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七十三章 巍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了。”
“我们今天所说的万里长城,是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于崇山峻峭之巅,直达黄河上下和渤海之滨。”
“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之一,它是华夏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的结晶,也是华夏文化的象征和华夏民族的骄傲。”
“据传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米国宇航员回归地球之后说,在月球上肉眼看地球时,除了看到大海之外,第二个看见的就是咱们华夏的长城了!”
一个年轻的女导游,手里举着一面小红旗,耳朵上挂着“小蜜蜂”扩音器,正一边带着十来个人的小旅行团往景点入口的方向走去,一边不停地向游客们解说着。
向南缀在人群的最后面,耳朵里听着导游的解说,眼睛却不停地朝四周张望着。
他心心念念要来看一看的长城,如今总算是实现了。
昨天晚上他回到饭店的房间以后,这才知道,吴茉莉和赵波两人吃过晚饭之后,就匆匆忙忙地去了机场。
两人手上都有还没做完的活儿,又是各自博物馆里的骨干修复师,当然不能像向南一样,可以肆无忌惮地想玩几天就玩几天。
向南的老师孙富民倒是不着急回金陵,刘其正、齐文超和楚天遥都还没走呢。
几个老人家年纪都不小了,以后能聚的时间也不多了,趁着人还算齐全,多聚几天,说说话也是好的。
这么一来,向南的时间就空出来了。
反正大家都有事,他也不想麻烦别人,自己在网上找了个旅行社,报了个一日游的旅行团,今天一大早便直奔长城来了。
不过,向南并没有去八达岭长城,而是选择了距离京城市区60公里远的居庸关长城。
之所以来居庸关长城,其实也没有很特别的原因。
如今正好是国庆小长假,又恰逢故宫博物院举办国宝《千里江山图》特别展览,此刻的京城内,早已是人满为患。
如果真去了八达岭长城,恐怕风景是看不到了,人倒是能够一次看个够。
居庸关自古就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是万里长城最负盛名的雄关之一,自古即为京城西北的屏障。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居庸塞,至今制塞建关近三千年。
居庸关,建在一条崇山夹峙、长达约20公里的沟谷之中,这条沟谷就是京畿著名的“关沟”。
关城两侧皆高山耸立,峭壁陡不可攀,关城雄踞其中,扼控着南下京城的通道。
这种绝险的地势,决定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性,被古代军事家称之为“控扼南北之古今巨防”。
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在描叙居庸关路险关雄时,曾写道:“绝坡水连下,群峰云其高。”
导游一边解说,一边带领向南和其他游客一起,从居庸关入口处进入。
向南跟在后面,抬眼望去,“天下第一雄关”的巨大匾额,高悬于箭楼之上,特别引人瞩目。
楼前的甬道用巨石铺成,高低不平,满是坑坑洼洼,但却光滑如磨,直通远方的大漠。
那是悠久岁月的印痕,更是风云历史纵横俾阖的见证。
随着游人来到第一座烽火台前,置身于狭窄而又陡峭的甬道,向南顺着凹凸不平的城垛往外看去。
只见连绵逶迤的长城雄踞峰顶,斗转蛇行,在烟岚暮霭中,透着冷峻与峭拔的雄姿。
长城两侧,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古老的城墙上已经经过了修缮,早已看不到当年饱经战火的痕迹,但却掩盖不了它的沧桑与厚重。
看着烽火台上的斑驳印记,向南仿佛看见了金戈铁马、火光漫天,仿佛听见了鼓角争鸣、喊杀声震天,仿佛闻见了血雨腥风,硝烟阵阵……
不经意间,他朝前踏出了一步,右眼之中,“回溯时光”悄然开启。
“寡人虽对其宠爱有加,然褒妃仍郁郁寡欢。”
周幽王双手负于身后,在王宫大殿里来回走动,脸上的表情颇显烦躁。
在他的面前,几个心腹大臣俱是面面相对,眼中无奈之色一闪而过,却不敢多说一句。
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之连年旱灾,百姓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大王不思救民之策,反倒为一女子之欢颜而愁眉不展,实在让人无语。
周幽王见底下的大臣们无人作声,重重地“哼”地一声,一甩袖子,怒喝道:“寡人今日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妃展颜一笑,赏金千两!”
大臣们见大王发怒,纷纷低头不语。
就在此时,一个长得贼眉鼠眼、瘦骨嶙峋的老臣,走了出来,朝周幽王一躬身,奏道:“大王,臣有一计,可堪一试!”
“哦?说来听听!”
周幽王闻言,顿时喜形于色,这老臣不是别人,正是常常为他出谋划策的虢(guo)石父。
虢石父抬起头,伸手捋了捋颏下为数不多的几根胡须,得意一笑:“可于烽火台上,燃烽火一试!”
其他的大臣们一听,顿时脸色大变,纷纷出声阻拦:
“烽火台乃战时示警所用,无故点燃烽火引诸侯前来,必生事端!”
“虢石父此计遗祸甚深,大王万万不可!”
“是啊,大王万不可为一妃子,戏弄诸侯!”
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西周在镐京附近的骊山一带,修筑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
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便会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
如此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周幽王如今竟为了博美人一笑,竟要无故点燃烽火!
周幽王笑道:“只是点燃烽火而已,若是各位诸侯来了,告诉他们,是寡人在放烟火取乐罢了,无需惊慌。”
众大臣们还想再劝,不料周幽王却是一摆手,脸色一沉,喝道:“寡人心意已决,不必多言!”
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
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
“烽火已起,犬戎来袭!”
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
到了骊山脚下,诸侯们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看到,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
他们抬头一看,周幽王正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呢。
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
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
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
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周幽王为此数次戏弄诸侯们,诸侯们渐渐地再也不来了。
公元前771年,犬戎率兵进攻镐京。
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
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周幽王叫苦不迭。
犬戎兵马蜂拥入城,一阵乱杀,周幽王被当场杀死,而褒姒,则成了俘虏(一说被杀)。
至此,西周灭亡。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七十四章 长城战事多
“烽火戏诸侯!”
向南喃喃自语了一句,脚下不自觉地又朝前跨了一步。
一步踏出,右眼之中,景象突变。
“亡秦者胡?”
巍峨耸立的咸阳宫中,秦王嬴政穿着一席黑衣,头戴冠冕,威严地望着下方一众臣子。
“胡人肆虐我大秦边疆,掠杀我大秦子民,真当寡人软弱可欺不成?”
“令内史蒙恬将军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夺取‘河南地’!”
秦王一怒,伏尸百万!
秦王朝在统一之前的最高兵力才不过60万人,现在居然派出30万大军,可见秦王嬴政讨伐匈奴的决心之大。
蒙恬接到命令之后,立刻点齐人马,杀出边境。
匈奴人没有料到秦国大军会突然杀来,仓促应战,但哪里是蒙恬的对手?
几仗打下来,匈奴人节节败退,不仅让出了“河南地”(河套地区),而且还撤到了黄河北岸。
蒙恬又乘胜追击,一直逼得匈奴人回退700余里。
匈奴人虽然远远撤走,但秦王嬴政并未就此放心。
因为匈奴人是游牧民族,马背上为生,来去飘忽不定。
他们的军队都是骑兵,虽然远远撤走,要卷土重来也很容易。
嬴政思考再三,觉得还是得使用老祖宗的办法——修筑长城,挡住匈奴人的骑兵,不过要修就修一条长的,让匈奴人无法绕过去。
于是,他又下令,让蒙恬大军不要撤回,留下修筑长城,又从国内征了几十万劳工奴隶,送往边疆修筑长城。
随着秦王嬴政的这一道命令下达,浩大的长城工程开始了,一出悲壮的大剧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长城经过的地方,不是荒漠,就是大山深谷。
遇山,城墙就要修到山岭,遇谷,城墙就要修到谷底,起伏不定。
工地上成千上万的民夫夏顶烈日、冬迎朔风,在监工们高高举起的皮鞭下苦苦挣扎。
不知道有多少人跌下了悬崖深谷,粉身碎骨;更不知道有多少人活活累死在工地上,尸骨被砌在城墙里……
1...2122232425...48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