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白天一大早,就坐55路公交车,来到金陵博物院古陶瓷修复中心,继续摆弄那堆废弃的古陶瓷,吃过午饭后,又来到楼上的古书画修复中心,和孙福民一起维护与修复馆藏的古书画珍品。
等到博物院下班以后,向南也不加班,径直回到家里,吃过饭后,就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开始继续练习雕刻技术。
在刚开练习雕刻的阶段,向南一直是用橡皮擦来雕刻的。
等到那两盒橡皮擦雕刻完了之后,他就跑到文化街里,买来了几块文人墨客用来刻闲章的石头,准备拿石头来练习雕刻工艺。
雕刻用料有很多种,有骨头料,塑料,石头料和木头料。
雕刻闲章或名家私印,一般都是用石头料比较多。
石头料中,首推鸡血石。
鸡血石颜色艳丽,走刀顺畅,但鸡血石市价偏高。
而青田石则石理细腻,石性坚脆爽利,易于受刀,最重要的是价格较低。
因此,青田石便成了大部分雕刻新手及名家私章的首选。
向南只是拿石料来练习雕刻,所以,有青田石就已经足够了。
和橡皮擦柔软有弹性,走刀容易偏向不同,石刻最大的特点是触感坚硬,石质较脆,用力小了雕不动,用力大了,则很容易崩碎一大块。
因此,石刻必须非常注重力道的掌控,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毁了一方印章。
当然,石头章的好处就是,刻坏了也没事,把石头磨一磨,还能继续刻。
向南将脑袋埋在台灯下面,右手握紧了刻刀,小心翼翼地雕刻完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方石头章,这才长舒了一口气,全身都放松了下来。
“刻石头,比刻橡皮擦要累多了。”
向南拿着手里的这方外形不规则的青田石看了看,有些不满意地嘀咕了一句。
这第一方石头章,刻得不好,远不如当初刻的第一方橡皮章。
当然,这或许跟材质的雕刻难易程度有关系,但对于向南来说,这并不是理由。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呀!”
向南低声嘟囔了一句,看了看时间,已经夜里十一点多了,算了,不刻了。
熬夜伤身,还是早点休息吧,咱不做肝帝。
第二天一早,向南吃了早餐后,收拾好东西正准备出门,老妈脸上敷着面膜,从房间里走了出来:“儿子,今天星期六啊,你这么早干嘛去?”
呃?
今天是星期六么?
我怎么不记得了?
周末博物院文保中心是不开门的,那我去哪儿?
向南脑子飞转,过了半秒,他面不改色地说道:“老妈,我去胖子的店里看看。”
“就是那个胖胖的大学同学钱小勇,跟我一个寝室的,以前还来过家里吃饭的,他在夫子庙那边的文化市场里开了一家店。”
怕老妈忘记了,向南又补充解释了一番。
老妈晃了晃神,似乎还是没想起是谁,她胡乱地点了两下头:“哦哦,那你去吧,路上小心点,中午要是不回来吃饭,记得打个电话。”
“嗯,老妈,那我走了。”
向南点了点头,转身就出了门。
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去过聚宝斋了,钱小勇这胖子也没打过电话来,也不知道店里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七十八章 我这算是火了
聚宝斋离向南的家并不远,走路十多分钟就到了。
十月份的金陵,早晨起来还有些微冷,再加上今天外面下着毛毛细雨,文化市场这边并没有多少行人,显得颇有些冷清。
聚宝斋的大门洞开着,店铺里开着灯,显得很亮堂,一个店员模样的中年男子,正拿着抹布,一点一点地四处小心擦拭着灰尘。
古玩店和珠宝店等其他店铺不同,一般很少聘请年轻漂亮的小女生来做店员,主要原因就在于,年轻的小女生,很少有精通古玩行当的,前来的顾客要是一问三不知,很快就会失去兴致,也许一单生意就跑掉了。
因此,古玩店的店员,大多都是中年大叔,而且还得有相当深厚的古玩知识,不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也要张开嘴就能侃得头头是道,至少得把顾客给忽悠住了。
只要顾客愿意留下来,这一单生意就成了一半,剩下的一半,那就得靠运气了。
也许顾客一下子看对了眼,说不准就“啪”地一声掏出银行卡,随便让你刷!
这店员虽然背对着店门在抹桌子,可耳朵却灵得很,向南一进门,他就立刻转过身来,一双眼睛迅速打量了向南一番,脸上堆满了笑:
“这位小哥,可以先随便看看,有需要的话,招呼一声。”
向南朝他点了点头,笑道:“我随便看看。”
向南话音刚落,从店铺里面就传来了一个激动的声音:
“哎呦,这不是向专家吗?”
紧接着,一个头发略有些花白,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眼镜的男子,从里面急匆匆地走了出来,他对那个店员介绍道,
“小肖啊,这位就是我之前跟你提前过的向专家,也是咱们的老板。”
“哎呦,原来是向……专家!”
店员小肖顿时惊了一下,连手里的抹布都不知道往哪儿放了。
他来到这店里以后,可没少听老板钱小勇说向专家向南的事迹,没想到这一回见到,居然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年轻!
向南一见那头发花白的男子,就认出来了,这是之前见过的那个店里的鉴宝师,姓马,今年快六十岁了,之前一直是在钱小勇父亲手下做事的。
后来,钱小勇在金陵这边开了聚宝斋之后,马师傅就跟着一起过来了。
向南朝两人笑了笑,说道:“你们不用管我,我就是过来看看。对了,钱老板没在?”
“他家里有点事,前几天就回家去了,本来是要给您打了电话的,可那天打您的电话一直没打通。钱老板就吩咐我,如果您来了跟您说一声。”
马师傅想了想,又笑着说道,“向专家,国家电视台采访您的节目我看了,说得真好,这几天啊,咱们店里都接了很多电话,问您什么时候在呢,都想着把古字画拿来给您修复。”
看个电视就知道我在聚宝斋,而且还能知道聚宝斋的电话?
向南不明觉厉,不过他很快就反应过来了,肯定是钱小勇之前拍的那个修复慈禧画作《大富贵》的直播视频,如今又被人给翻出来了。
我这算是火了?
应该不算吧,你看都没人给我打电话。
而且,好像也没狗仔来偷拍我。
向南心里暗暗想到,还是要低调,不然都没办法安心做事了。
他有心想上网看看,网友们都会说些什么,可现在毕竟是在店里,多少还是有点不方便。
想了想,还是算了,反正也不着急,等回家再看好了。
他倒不是在意网友们对他如何评价,而是想看看,大家对文物修复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如今,文物修复的人相比以前是多了不少,但相对于整个文物馆藏来说,还是太少太少了。
如果能让一部分和他一样的年轻人对文物修复产生兴趣,继而加入到文物修复这个行业中来,那他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想了一会儿,向南饶有兴致地问道:“马师傅,现在店里面有没有人留下什么需要修复的古字画吗?”
“那倒是没有。”
马师傅脱口而出,见向南脸上的表情略略有些失望,又连忙说道,“有一个老人,倒是来过店里一次,他说手上有一幅宋朝的古字帖,因为没有保存好,有些破旧了,想拿来修复一下,可那时候您不在……”
“向专家您稍等一会儿,那老人家上次还留了个电话,他好像住得不远,我打个电话问问。”
说着,马师傅便连忙跑去打电话了。
向南想了想,反正博物院也去不成,就等等看好了,实在没古字画可以修复,那就回家雕刻石头章好了。
打定了主意,他干脆来到店里的休息区,在沙发上安心地坐了下来。
那个被称作小肖的中年人很有眼色地给向南泡了一壶茶,就又回到前面忙了起来。
管他有没有顾客来,老板来了肯定得忙起来啊,不然平时再忙,忙给谁看?
过了片刻,马师傅一脸得意地回来了,他笑着对向南说道:“向专家,那老人家一听说您来店里了,马上就说带着那幅古字帖来,最多半个小时!”
“好,那就等一等,辛苦马师傅了。”
向南朝他点了点头,指了指旁边的沙发,“要不要坐一会儿?”
马师傅连连摆手,笑道:“向专家您坐,我就不打扰了,那边刚好有个顾客过来了,我得去招呼着,等一会儿那老人家来了,我就带他过来。”
“嗯,那你就去忙吧。”
向南想了想,还是站了起来,说道,“我去二楼的修复室坐一会儿,那位老人家要是来了,你喊我一声,我马上就下来,免得让老人家爬上爬下的,不安全。”
还有个半个小时要等呢,向南哪有那么多时间干坐着浪费,当然得利用起来。
到了二楼,里面的大红长案之上,一尘不染,红亮红亮的如同一面镜子一般,可以看得出,钱小勇对这里很上心,应该是每天都让人上来打扫清理了。
向南心里有点满意,找了一张椅子坐下后,便从随身携带的背包里掏出雕刻工具和一块胡萝卜粗细、食指长短的青田石来,开始专心致志地练习他的雕刻技术。
“向专家,那位老人家带着古字帖来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门外忽然传来了一阵轻微有力的敲门声,将沉浸在雕刻当中的向南给惊醒了。
他放下雕刻刀,伸出双手使劲揉了揉眉骨上的睛明穴,让发酸发胀的眼睛稍稍舒缓了一些,这才起身去开门。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七十九章 宋高宗的信
“你就是那位向南?”
在向南的面前,一位头发雪白,精神矍铄的老者上上下下不停地打量着他。
这老者身材高大,一张消瘦的脸上长着零零落落的褐色老年斑,他一脸不相信地问道,“是那个修复了国宝《千里江山图》的向南吗?”
“是我,我就是向南。”
向南一脸笃定地点了点头。
年轻虽然是资本,但年轻也是产生不信任的根源。
老古话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这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向南并没有因为别人的质疑就生气或者退缩,生气那是因为没有自信,退缩那是因为没有底气。
他有精湛的技术在身,还用担心什么?
“好,我信了!”
老者一双锐利的眼神盯着向南看了一会儿,见他毫不怯弱地跟自己对视,忽然哈哈大笑起来,紧接着,老者左右看了看,皱了皱眉,
“找个安静的地方吧,我这古字帖可不一般。”
老者并不是相信向南说的那句话,而是认出了眼前的这个向南,的确就是自己在国家电视台访谈节目上看到的那个人。
活了这么多年,早就老成精了,哪会那么轻易就相信别人?
一直就守在一旁的马师傅,听了老者的提议,有些迟疑地说道:“二楼有个修复室,可以去那里,就是要爬楼……”
老者一摆手,说道:“虽然我老胳膊老腿了,但上个二楼还是没问题的,走吧。”
说着,他便小心地提起身旁的一个手提包,从沙发上站了起来。
向南也跟着站了起来,朝马师傅微微点了点头。
马师傅见状,也不迟疑,立刻就在前面带路。
上了二楼的修复室,等两人都坐下后,马师傅便退下了。
那老者将手提包放在长案上,一边小心地打开,一边笑着说道:“我就不叫你向专家了,叫你小向好了,你这年纪,看起来比我孙子还小几岁,叫你专家,我有点不自在。”
向南点了点头,笑道:“叫什么都成,您老随意。”
老者满意地点点头:“我姓曾,你叫我老曾好了,咱们谁也不吃亏。”
说着,他又开始介绍给这幅字帖来,“我这幅字帖,是真正祖上传下来的,当然,最开始怎么得到的,我就不清楚了。这幅字帖,实际上是一封私信,写信的和收信的,都大有来头!”
老曾这么一说,向南顿时来了点兴趣。
实际上,古代传下来的字帖,有相当一部分是私人信件。
比如说,书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里面的内容就是,大雪初晴时,作者以愉快的心情写下这封信笺,以对亲朋友人的问候。
还有与《快雪时晴帖》并称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首的“三希帖”,也被列为“天下十大行书”之一的东汉书法家王珣的《伯远帖》,同样也是是作者给亲友伯远书写的一通信札。
至于其他书法家留下的信笺、字帖,那就更多了。
这老曾看模样,似乎也是个有身份的人,对书法一道应该也有些研究,他既然说写信的和收信的都大有来头,那想必不会让人失望的。
说话间,老曾已经从包裹里将那幅神秘的古字帖取了出来,然后小心翼翼地在长案上摊开。
向南忍不住好奇,探头瞄了一眼,顿时浑身一震。
这张字帖是一幅横向卷轴,卷轴打开之后,在字帖的最左边上的,写着三个明晃晃的大字——“付岳飞”!
在这三个大字的上面,盖了一个四四方方的篆体大印:御前之宝,再下方,则还有一个钤印:高宗御押!
已经不能再明显了,这幅古字帖的作者,就是宋高宗赵构!
而收信人,毫无疑问的,是那位精忠报国,却被“莫须有”的罪名给处死的民族英雄岳飞!
“怎么样?小伙子,是不是被吓到了?”
看到向南一副似乎被震住了的模样,老曾一脸得意,笑呵呵地说道,“没错,这幅古字帖就是当时宋高宗赵构写给岳飞的信,叫作《赐岳飞批剳(zhá,古同“札”)卷》,这玩意儿现在可是价值连城啊!”
说到这里,他又忍不住有些懊恼,老脸皱得像朵菊花,“可惜我不懂得怎么保护这幅画,这几十年来,东奔西跑,虽然一直都很小心地带在身边,但没想到还是有所损伤,你看看,这幅字的上面有几个小洞眼,而且有些地方都开始长霉斑了,你得好好帮我处理处理。”
老曾絮絮叨叨地讲了一大堆,向南却一点也没有不耐烦,听得很仔细。
实际上,这幅古字帖的损伤,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小儿科了,可以说是毫无难度,但他对这幅字帖里的故事,却很感兴趣啊。
刚刚他瞄了一眼,已经看过了这封信里面的内容:
“卿盛秋之际,提兵按边,风霜已寒,征驭良苦。如是别有事宜,可密奏来。朝廷以淮西军叛之后,每加过虑。长江上流一带,缓急之际,全藉卿军照管。可戒饬所留军马,训练整齐,常若寇至,蕲阳、江州两处水军,亦宜遣发。如卿体国,岂待多言。付岳飞。”
这封信并不长,全文才99个字,所以不要说我水文(手动狗头)。
但这信里面隐含的意思,就够耐人寻味了。
瞧瞧这用词用语,“卿……征驭良苦。如是别有事宜,可密奏来。”
这是什么个意思?
这意思是说,老岳你这么冷的天还带兵四处打仗,实在是辛苦了!如果有其他别的事情,你可以直接给我写密奏。
这语气是不是有点不对劲啊?
岳飞是怎么死的?
不是被赵构和秦桧两个人合谋,用“莫须有”的罪名给处死的吗?
怎么赵构给他写的一封信,还关怀满满,完全是一副对待心腹爱将的态度?
岳飞是赵构的心腹爱将吗?
当然不是!
如果是,赵构也就不会和秦桧密谋,害死了岳飞了!
那这封信里面,究竟隐含了什么样的故事?
向南正想得投入,那边老曾又开口了:“小向啊,你看,这幅字帖还能修吗?”
“能修,当然能修!”
向南立刻回过神来,朝老曾点了点头,笑道,“这幅字帖损伤得并不算严重,您老不必太担心!”
“哦哦,我不担心,我一点都不担心。”
老曾看着向南,笑呵呵地说道,“那个,你不用太着急,慢一点没事,最重要的是要字帖修复好。”
“好的,您老放心!”
向南一边说着,一边将老曾送到一楼。
来到楼下,他又对鉴宝师马师傅说道:“马师傅,辛苦你一下,给曾老开一张古字帖修复收据,等下你上楼看一下古字帖的损伤情况,要详细记录下来,交一份给曾老。”
他说的这些,都是古字画修复行业的基本操作。
客户送来的修复的古字画,必须详实记录古字画的现状,以及客户的要求等等相关信息,以免将来双方互相扯皮。
有些事,还是事先说清楚为好。
“好的,我马上去办!”
马师傅点了点头,立刻就去办事了。
等到一切手续办完,将老曾送出了门,向南这才急匆匆地回到了楼上。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十章 攻城之战
宋徽宗赵佶是被皇帝耽误的伟大书法家,他儿子赵构也是一个被皇帝耽误的书法家。
他们俩父子原本都不可能当上皇帝,但是命运就是这么奇怪,你越是不想干什么,命运就偏偏要安排你干什么。
在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北宋王朝遭到了北方金人的致命一击,随着首都汴梁沦陷金军之手,宋徽宗和宋钦宗相继成为给俘虏。
而比这个更惨的是,宋徽宗赵佶的儿子女儿们也全部成为了金人的战利品,随后他们就变成了奴隶、洗衣工、侍女、丫鬟,甚至被卖到风月场所,下场可谓十分悲惨。
但是在这些人中,有一个却逃脱了,他就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
当时,康王赵构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拥兵万人在外,宋旧将臣便拥戴他为皇帝。
翌年(1127)五月初一日,21岁的康王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当时称南京)正式即帝位,改元建炎,史称南宋,构即为高宗,为南宋第一个皇帝。
赵构做皇帝不行,但他在书法上却似乎是无所不能的。
他的行书草书均行云流水,自然飘逸,笔法洒脱不凡,深得晋人神韵,左右了南末书坛,后人多效法其书迹。
有人就评价其书法道:高宗善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
作为一名古书画修复专家,向南自然对赵构的书法并不陌生,可他依然对这一幅古字帖充满了兴趣。
他站在修复室的大红长案之前,神情专注地看着这幅《赐岳飞批剳卷》,右眼之中,漩涡再次显现。
……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
湘楚大地的天空仿佛破了个洞,大雨下个不停,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
城外的田地里,去年的庄稼已经收割,今年的稻种却由于战乱,迟迟未能种下,如今已是蒿草半人高。
连日来雨水不断,加之大战不休,郢州城外的道路,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有些积水处,还透着丝丝的殷红色。
那是饱浸了鲜血的泥土,渗出来的颜色。
在城外不远处,营帐一座接着一座,连成了一片。
一队队身穿盔甲的军人,手持长枪,腰跨大刀,迈着小碎步,机敏而又警觉地四处逡巡着。
一路长途跋涉,使得营中将士们疲累至极,他们在雨水的“滴答”声中,各行其是,三万余人的军营里,竟无半点喧哗之声。
在军营深处,一位身穿淡绿戎服,头戴方巾,面白无须的中年男子正端坐在一座大帐之内,面露沉思之色。
这中年男子不是别人,正是抗金英雄岳飞。
在岳飞的下首,牛皋、董先,以及他的儿子岳云,全都站在一旁静候。
见岳飞迟迟不语,踏白军(侦察部队)统制董先忍不住了,他上前一步,朝岳飞一拱手,禀道:“之前将军命末将遣说客入城劝降,孰知这荆超油盐不进,竟是断然拒绝!”
绍兴二年(1132年)四月,由金朝扶持的伪齐国主刘豫,将其都城由大名府迁至东京,征集乡兵十余万编为十二军,沿黄河、淮河及在陕西、山东等地区驻扎,进窥南宋。
与此同时,伪齐在其统治区域内横征暴敛,严刑重罚,为了敛财,竟然刨各家的祖坟,使得境内民不聊生,怨声四起。
南宋朝廷看到了北伐的机会,遂派兵遣将北上进攻伪齐,并相继收复了汝州、颖昌府、唐州、信阳军等地。
次年三月,伪齐国主刘豫为挽回败局,引金兵入境,并命伪齐大将李成率数万大军南下配合,至十月,相继攻占邓州、随州、襄阳及郢州等战略要地,不仅在南宋长江防线上打开了缺口,而且还切断了宋廷联系川陕的通道。
更让宋廷震怒的是,刘豫频繁遣使赴洞庭湖联络杨么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策划南北攻灭宋朝的同时,还准备来年与进攻川陕的进军相互策应,一举灭亡南宋。
为了制敌于先机,打破伪齐的企图,进而北上收复中原失地,绍兴四年春,时任江南西路、舒、靳州制置使的岳飞,上书朝廷:“襄阳六郡,地为险要,恢复中原,此为基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