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头发还是湿的,刚洗了澡?莫非,你在偷欢?”
“偷欢?我是闭门作画,如今刚刚完成罢了。”
崔白哭笑不得,佯怒道,“这几日,你三番几次砸门扰我思路,我还没找你算账呢!”
吕顾“嘿嘿”讪笑,一听崔白完成可新画,顿时又来了精神,大喜道:“又有新作问世?快,快带我去看看!”
崔白完成了新作,本就心情舒畅,吕顾磨了一磨,他便松口了:“也罢,就让你看一看好了。”
说完,他便带着吕顾来到了书房。
这书房,吕顾也是常来,自是熟悉无比,他来到窗前的长案之前,看到了一幅让他终生难忘的画作:
在一片秋风呼啸的旷野中,枯枝折倒,残叶飘零,小草伏地,一片萧瑟之中,两禽鸟扑翅鸣叫,顶风飞来。
其一刚攀在树枝上,目光俱向下,原来在残枝败草之中,有一只褐兔正回头向它们张望。
双禽的鸣叫,不知是因为褐兔的出现惊扰了它们,还是凛冽的寒风警示冬的来临令它们不安。
整个场景萧瑟寒凝,让人心生冷意,却又对大自然中小生命的挣扎和不屈而充满同情。
吕顾站在这幅画前,久久无言,他已经无法如评价崔白的这幅新作了,只觉得这幅画一旦面世,必将轰动整个画坛。
良久,吕顾问道:“此画何名?”
侧立一旁得崔白思忖片刻,这才说道:“《双喜图》。”
“《双喜图》?”吕顾愣了一下,随即摇头笑道,“秋风肃杀,何来之喜?”
吕顾所料不错,《双喜图》一经传出,立刻在汴京画坛引发了一场小地震。
原来,花鸟画还可以这么画!
原来,花鸟画可以不用浓墨重彩,彰显大富大贵,设色淡雅,也能表现处花鸟的生机与活力来!
原来,花鸟画可以不用遵循“黄家体制”,依然能够画出如此震撼人心的画作来!
崔白的名声愈发响亮了。
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相国寺因为遭雨被部分破坏,已经广为人知的崔白参加了这次的壁画重绘。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相国寺壁画重绘工作结束后,崔白因深受赏识,被召入了宫廷画院。
崔白进入画院时,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但他很受宋神宗赏识。
因为他是个性格疏阔的人,宋神宗特批,若无御旨,任何人都不能安排崔白作画。
崔白进入了翰林图画院之后,他的花鸟画震动了当时的画坛,从画院中人到院外的文人士大夫画家,从者甚多。
而北宋早期宫廷画院花鸟画“黄家富贵”风格一统天下的格局也终于走到了尽头,开始崇尚新意,深入写生、写实。
这种趋势,到了后来的宋徽宗赵佶那里,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而那幅《双喜图》,也被收录进了《宣和画谱》之中。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九十七章 向南是老子的人
是谁说福康公主爱上了宦官梁怀吉的?
是谁说驸马李玮一副暴发户嘴脸,才让公主看不惯的?
你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
“回溯时光”结束之后,向南脑子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想把曲解历史的人拉出来狠狠打屁股。
福康公主跟宦官之间,根本没有任何情爱一事,所谓的精神恋爱更是无稽之谈。
她的婚姻,纯粹是由于自身恃宠而骄,再加上驸马李玮确实长得有些对不起观众而不讨人喜,最终惨淡收场的。
还宫闱丑闻,旷世之恋呢!
根本就不存在!
最重要的是,崔白的《双喜图》,跟福康公主的婚姻故事没有一点关系,更不存在什么影射一事了。
如果一定要说有关系,估计也就是《双喜图》的作者崔白,经历了福康公主成婚到婚姻结束这么一个过程。
《双喜图》也有可能是崔白受到了这件事的触动,而产生的灵感。
但这种事,谁也说不清楚。
信则有之,不信则无。
此刻的向南,颇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畅快感——这段历史秘闻,除了他,估计也就史学家们清楚了。
“向专家,这幅古画,我们修复得怎么样?”
看着向南的脸色变得有些严肃,湘楚博物馆古书画修复中心的资深修复师老朱颇有些忐忑,两只有些粗糙的大手合在一起,下意识地搓动着。
“整体上来看,还不错。”
此刻,向南已经从“时光回溯”之中回过神来,淡笑道,“吴姐和朱师傅的技术,还是值得信任的。”
老朱略显老成的脸上,顿时挂满了笑容。
吴茉莉也得意地笑了,她拍了拍手,说道:“那行,我们今晚加加班,争取将画芯修补完毕,这样的话,你明天就可以开始熟悉《双喜图》的技法和意境,为接下来的全色接笔做准备了。”
“好,那我就不打扰你们了。”
向南点了点头,开始往外走,“我去会议室那边坐一坐。”
出了古书画修复中心,向南按照吴茉莉的指点,很快就来到了文保中心的会议室。
他还没靠近,就听到一个略有些苍老的声音,阴阳怪气地说道:“……技术也许是有些技术的,但年纪轻轻的,就把他捧得这么高,也不怕他摔下来给摔坏了?”
“这话可不止我一个人这么认为,其他博物馆也有人这么说。国家级专家,啧啧,全国总共才多少个?”
“我老牛在古书画修复行当里,也是埋头苦干了几十年,还不是什么都没捞到?”
“我也不止是我一个人,全国这么多博物馆,现在连副研究馆员都不是的文物修复师都还有一大堆呢!”
“向南连大学都还没毕业,就成了国家级专家,这多多少少也有点太那个了吧?反正啊,我不服,很多人都不服!”
向南一听这话,眉头就微皱了起来,脚下的步伐也不自觉地停了下来。
这是,在说我?
国家级专家也不是我想要的,我只是想安安静静地修复文物而已。
我招谁惹谁了?
向南在会议室门外纳闷着呢,会议室内,刘其正靠在椅子上,手里捧着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水,一点也没有要说话的意思。
孙福民转头看了他一眼,乐呵呵地说道:“老牛,还有什么想说的话,今天就一并说出来吧,憋在心里也怪难受的。”
老牛是一个瘦巴巴的小老头,老年纪,也有五十多岁了,此刻他正坐在孙福民的斜对面。
在他的身边,文保中心主任郜中华脸色发黑,而楚天遥却是一脸平静,似乎对这种事司空见惯了,一点也不在意。
听了孙福民的话,老牛笑了一下,说道:“孙专家,我也知道,向南是您的得意门生,但我并不是故意针对向南,而是这事确实说不过去。”
“而且,我个人觉得向南接受电视台采访也就完了,竟然还直播!”
说起这事,老牛似乎有些激动,语气都激烈了不少,“咱们文物修复工作,是为了传承华夏古老文化的,可不是直播出去给人当猴看的!”
“看过直播的人都知道,那里面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儿啊?怎么能这么自甘堕落!”
“而且,有些修复技术和修复手法,要是泄露了怎么办?年轻人做事,就是不经大脑!”
“还是说,他现在是国家级专家了,就开始不知所谓了?!”
孙福民被老牛机关枪似的一通诘问,说得是目瞪狗呆!
不止是他,郜中华和楚天遥也像是刚认识这老牛一样,一脸不可置信。
难道你不知道对面坐的人都是谁?
你这是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啊!
向南在门外听得也是一愣一愣的,差点就要怀疑人生了。
就在这时,只听“嘭”地一声闷响,刘其正脸色阴沉地将茶杯重重地顿在了桌子上。
他上身向前微微倾斜,双眼盯着对面的老牛,严肃地说道:“老牛是吧?我今天还就告诉你了,向南不仅有技术,他还有靠山!”
“他的靠山除了老孙,还有我,还有楚天遥、齐文超、陈天寿、郭松舟等等一大批国家级专家。他的专家称号,就是由我们联名申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的!”
“你或者你们不服?没用!我们也不需要你或者你们服气!”
刘其正停顿了一会儿,继续说道,“你说你埋头苦干了几十年,为什么不是专家?还能为什么?技术不行啊!”
“如果再有一次,让你去修复《千里江山图》,你敢接吗?让你独自负责《千里江山图》的接笔工作,你敢接吗?”
“你不敢吧?可向南敢!不但敢,而且还修复得很好,大家都很满意!”
说到这里,老牛脸上已经开始有些尴尬了。
“你还说不能直播,修复技术不能泄露?”
刘其正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咱们这行业还有几个人在做事?外界还有多少人了解文物修复这个行业?你自己不宣传,还不让别人宣传了?这是什么道理?”
“直播,直播怎么了?那是一种技术,好坏在用的人!体育还直播呢,文物修复就不能直播了?”
“你居然还会担心修复技术泄露?我是巴不得文物修复技术泄露,泄露得越多,就证明文物修复的人也会越来越多!你现在到外面随便拉一个人,说你要把文物修复技术传授给他,看他愿不愿意学!”
说到最后,刘其正眯起了眼,冷冷地说道:“你这么迫不及待地诋毁向南,是看向南有点名气了,你一把年纪还默默无闻,眼红了?”
老牛脸色苍白,一听这话,顿时急了:“刘专家,我……”
“嘭!”
刘其正猛地一拍桌子,打断了老牛的话,“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的心思,我还就告诉你们了,向南,是老子的人,只要我不死,我看谁动得了他!”
坐在一边的孙福民干咳了两声,插了一句:“咳咳,也是老子的!”
这老刘头,居然想趁机抢我的学生!
真是过分!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九十八章 不遭人妒是庸才
早在几个月之前,刘其正和齐文超等人联名向国家文物局提交书面建议,授予向南古书画修复国家级专家称号之时,他们就预料到了这种情况。
向南太年轻了!
在如此年纪,就拥有国家级专家的称号,对于他来说有利有弊。
有利的方面就不多说了,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树大招风。
这社会上,总有那么一小撮人,不思进取,不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技术和能力,眼睛却总是盯着别人获得了什么样的荣誉,然后暗中使坏。
我得不到的,你得到了我也要把你搞黄搞臭!
齐文超当时就有过这样的忧虑。
不过,刘其正却很是霸气:不遭人妒是庸才!
“趁着咱们这些老骨头还活着,该帮扶一把的,就得帮扶一把!只要我们还在,我就不信谁还能动得了向南!”
这话说了也没多长的时间,之前也是一直风平浪静,没想到来了一趟湘楚,就开始有人跳出来了。
“刘老,孙老……”
老牛原本也只是打算来发发牢骚,他是湘楚博物馆的老员工了,当然知道职称或者职业等级之类的东西,并不是向领导反映反映,就能够轻易落到自己的头上来的。
他只是觉得心里不舒服,想要找领导诉诉苦,提到向南,那也是因为有点嫉妒,倒也没想过能把向南怎么样。
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专家称号,他能怎么样?
别说是他,就是刘其正、孙福民这些人,也没本事把向南的专家称号给摘了去啊!
可没想到,他一说向南,就好像捅了蚂蜂窝似的,一下子就把刘其正的火气给点着了。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
“你不是这个意思,那你是什么意思?嗯?”
刘其正眼睛一瞪,顿时霸气侧漏,“你说你也是个老同志了,嘴上怎么没有把门呢?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你难道不知道?”
“我……”
“别你你你了!作为一个文物修复者,最重要的就是要稳重,就是要能心平气和。你这么容易激动,这么容易被外界影响,还能修好文物?专家不是靠嘴皮子说来的,是靠手上的技术挣来的!”
刘其正大手一挥,又顺势摆了摆,“今天就这样吧,你自己回去好好反省反省!”
“哦哦哦……”
老牛如释重负,连忙站起来,跌跌撞撞地离开了会议室。
十月份的湘楚正是秋高气爽,很舒适的季节,可他却感觉后背上的衣服都被汗水给打湿了。
我怎么会想着去找刘其正和孙福民说这事?
真是脑袋被驴给踢了!
那群王八羔子,光会躲在背后使坏水,让我来当这出头鸟,下次碰到了,非狠狠骂他们一顿不可!
走出会议室大门时,他一眼就看到了站在一旁的向南。
向南也不多话,只是朝他微笑点头。
老牛尽管心情并不美丽,但他还是朝向南点了点头,算是打了个招呼,然后便匆匆离去了。
临下楼时,他的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问题来:“这年轻人是谁?看着好像很面熟的样子。”
此刻,向南已经来到了会议室里,他和刘其正等人分别打了个招呼,然后才坐了下来。
之前会议室的对话,他听了个八九不离十,心里对刘其正和那些老专家们感激莫名。
刘其正之前如此强硬地回复那个老牛,保护他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敲山震虎,是为了告诉其他那些别有心思的人,别乱搞事,向南是我们大家一起护着的!
然而,刘其正说得霸气凌然,看似很解气,可如此一来,对他自己的名声却没什么好处。
估计老牛这些人的心里面,对刘其正又要多一条印象了——倚老卖老,蛮横无理。
当然了,刘其正自己未必在乎,但向南不能不在乎。
这是恩情!
看到向南坐下来了,刘其正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笑呵呵地问道:“向南,那幅画修复到什么程度了?”
老牛这件事,对于刘其正来说,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连浪花都冒不起一个来,过了也就过了,谁还会老记在心里?
累得慌!
“画芯上面,被火燎到的地方比较多,大概有十来处,破损的程度也比较严重,最大的破洞,得有一块钱硬币那么大,整体的画面结构,已经不完整了。”
向南将自己看到的情况叙述了一遍,又继续说道,“经过吴茉莉吴主任和修复中心朱师傅两个人的努力,如今画芯修补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今天晚上加加班,估计明天就可以开始全色接笔了。”
“好,好!”
刘其正听得连连点头,笑着对孙福民和楚天遥等人说道,“我们到湘楚来的目的,就是旅旅游,散散心,所以这件事,咱们几个老人家就不掺和了,让向南来全权负责就好了。”
楚天遥点了点头,笑道:“我看行,向南当初修复《千里江山图》时,我可是盯得很仔细的,他的技术,我放心!”
孙福民是向南名正言顺的老师,他一脸严肃地叮嘱向南道:“向南,虽然你也是专家了,但毕竟经历得还少。既然大家都放心地把修复任务都交给了你,那你就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好好完成。在修复过程中,还要多听取一下吴茉莉和其他修复师的意见,不要独断专行。”
“好的,我记下了。”
向南认真地点了点头。
事情都交代完毕了,刘其正这才将目光转向湘楚博物馆文保中心主任郜中华,笑着说道:“小郜,那我们这些老家伙这几天的行程,就都交给你来安排了?”
郜中华一听,顿时精神一振,喜滋滋地说道:“刘老、孙老你们放心,我一定安排得妥妥的,让大家玩得开心,吃得放心!”
第二天一早,刘其正和孙福民等人,就坐上湘楚博物馆方面安排的车子,出去散心了,而向南也是早早地来到了博物馆古书画修复中心,开始着手准备《双喜图》的全色接笔工作。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九十九章 究竟怎么肥四
向南来到古书画修复中心之时,吴茉莉和老朱师傅熬了一个通宵,到现在还没离开。
看到向南以后,吴茉莉黑着眼圈,打着哈欠:“你可算是来了,再不来,我站着都快要睡过去了。”
“吴姐、朱师傅,你们辛苦了!”
向南一边连忙将手中提着的两个袋子递了过去,一边笑着说道,“刚在外面店里买的早点,也不知道你们喜欢吃什么,就随便买了几样。”
老朱一见,连连摆手:“哎呦,向专家,这怎么使得?”
“给你你就拿着吧,不然也是浪费了。”
吴茉莉斜了老朱一眼,又转头从向南手里接过袋子,笑道,“没想到啊,老弟你还挺细心,也不知道以后会便宜了哪个小姑娘!”
向南装作没听到,他几步走到长案面前,看着面前已经修补好的画芯,仔仔细细观察了一番,然后微微点了点头,吴茉莉和老朱的修复技术,确实很扎实。
古旧书画经过洗、揭、补等工序之后,还需要对破损之处进行补色,这道工序称“全色”,全色之后,接补所缺的画意又称“接笔”。
因此,接下来向南要做的工作,先是给修补之后的《双喜图》画芯缺损之处“全色”。
全色的第一步,就是打胶矾水。
为了补全画芯破断处颜色,不使颜色渗透到托纸上,要在已小托的画芯正面及背面用排笔刷上淡胶矾水。
在配制胶矾水时,胶、矾、水的比例要恰当,浓淡适宜。
胶多会使画面产生胶光发滑;矾多泛白,画面表层出现一层白色的结晶颗粒,补全的颜色浮在上面,挂不着色。
胶矾水过稀,补全的颜色就会渗漏,补不好;胶矾水太稠,行笔时发涩。
因此,胶矾水的质量直接影响全色,打胶矾水要达到八成生熟,全上去的颜色才不漏不浮,恰到好处。
胶矾水一般由负责全色接笔的书画修复师临时配置,配置的比例一般根据古书画画芯的材质、厚薄程度来定,并没有固定的配置比例。
向南之前已经仔细观察过了《双喜图》的画芯,因此便根据之前自己的习惯,按照胶3矾1,20倍水的比例,小心地配置着胶矾水。
胶矾水配置好了之后,向南起身将画芯小心地翻转过来,背面朝上平铺在长案之上,然后从背后的墙壁上,拿来一只排笔,就准备开始刷胶矾水了。
只见他用排笔轻蘸之前已经配置好的淡胶矾水,自右而左,依次将淡胶矾水刷在画芯背面托纸上。
在画芯之上刷完一遍淡胶矾水之后,向南又取来一张水油纸,垫在画芯之上,用排笔又刷了一遍。
胶矾水因画芯的托补料质地不同,其吸收渗透力也不尽相同,并受季节、气候以及修复师个人的操作手法不同,而影响到全色的效果。
《双喜图》是绢本古画,并不如宣纸那般容易渗水,因此,在刷淡胶矾水时,垫上水油纸再刷,就是为了让淡胶矾水更容易渗透进去。
反面刷完了淡胶矾水,画芯的正面则需要刷淡胶水,这一步被称之为“醒画”。
画芯经过刷淡胶水,干了以后画面会呈现出一种滋润的光泽。
否则,画芯就会无精打采,没有光泽。
尤其要小心的是,画芯正面千万不能刷淡胶矾水,否则干了以后,正面会泛光。
淡胶水和淡胶矾水,两者之间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效果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在配置淡胶矾水时,向南就已经配置好了淡胶水,因此操作起来也快速了不少。
他将画芯背面垫上高丽纸,并一同将画芯翻过来,使其正面朝上,然后重新拿过一只赶紧的排笔开始刷淡胶水。
刷完了淡胶矾水和淡胶水之后,向南又小心地将画芯起台,移到早已备好的干纸上,等它晾干。
向南的动作看起来不紧不慢,但实际上很快。
他从吴茉莉和老朱接过早餐后开始调配淡胶矾水,等他将画芯转移到干纸上之时,他们两个人才刚刚吃完早点,甚至连嘴都还没来得及擦。
吴茉莉跟向南之前在京城修复《千里江山图》之时,早就对向南的如风一样的速度习以为常了,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但老朱之前没见过啊。
他只知道向南修复技术精湛,水平超高,但这些都是虚幻的形容词,并不能说明向南的技术究竟是怎么精湛,怎么超高的。
这一回,他算是见识到了。
先不说技术如何,单就这一整套打胶矾水的流程下来,老朱就佩服得不得了了。
这速度,真快!
堪比快枪手啊!
更重要的是,向南在整个过程当中,并没有给人火急火燎赶时间的那种错觉,让人一眼看过去,他就是在认认真真,小心谨慎地做事。
究竟是怎么肥四?
难道时间停滞了?
老朱就像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做数学题时忽然碰上了二元二次方程,明明拆开来都看得懂,放在一起怎么就理解不了了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