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伤脑筋啊!
向南这时候已经将画芯铺平在干纸上了,转过身来时,正好看到两张油汪汪的嘴,嘴角上还沾着点红色的干辣椒片。
“吃饱了?”
向南一边擦着手,一边笑着说道,“吃饱了就赶紧回去休息吧,熬了一夜没睡觉,都成熊猫眼了。”
这话一出,吴茉莉就像是被马峰叮了一口似的,猛地一蹿就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大声嚷嚷道:
“哎呀,我都忘了,得赶紧回去睡美容觉了,老娘都还没嫁人呢,可千万不能长皱纹!”
她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回头对向南说道,“老弟,这里就先交给你了,我今天就不过来了啊!”
说完,也不等向南回话,拎起手提包,就火烧屁股似的出了修复室。
老朱却是站在原地,一边不停地搓着大手,一边陪笑道:“向专家,那个,我能不能留下来看您全色?”
“你不用回家睡觉吗?”
向南有些惊异地看了老朱一眼,说道,“你都熬了一夜了,身体要紧呀!”
老朱憨厚地一笑:“没事,我看一会儿就回去了,中午还得回家给孩子做饭呢。”
“那行,你随意吧。”
向南说着,又开始着手准备下一步的工作了。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一百章 全色的最高境界
古旧书画经打胶矾水晾干后,必须将画芯上墙,贴平挣干后再进行全色。
为了便于全色,画芯贴平有平贴与立贴两种做法。
手卷、册页是平放在案子上欣赏之画,故全色亦宜平放在案台上进行,这就是平贴。
立轴、屏、对是悬挂在墙壁上欣赏,全色适宜贴在壁上立着进行,多采用立贴,这是为了符合欣赏规律,全色部位也可以少露痕迹,效果较佳。
《双喜图》属于立轴古画,一般是悬挂在墙壁上欣赏的,因此,向南采用了立贴进行全色。
但在全色之前,他还有一项准备工作要做,那就是调配颜色。
调配颜色是全色的基础,调配不出准确的颜色,是很难做好全色工作的。
一般情况下,负责全色的修复师,只有不断试色,才能逐渐调配出接近画芯本色的颜色来。
但对于向南来说,就完全没有这种顾虑了。
他是亲眼目睹了崔白是如何调配颜色的,如今只需要略作微调,使得调配出来的颜色比画芯底色稍稍淡一些就可以了。
向南将吴茉莉早就准备好的矿物颜料粉末取出来,将所需的颜色取出来,按照当时崔白调配颜色时的比例,很快就调配好了全色用的颜色。
调配颜色这一步,对于一般的书画修复师来说,实际上是很消耗时间的,有时候花上一整天时间,也不一定能够调配出适用的颜色来。
然而,到了向南这里,依旧是快得无以复加。
站在一旁一直盯着看的老朱也是看傻了眼。
一次就调配好了颜色?
难道不用试色的吗?
“也许向专家是先调配出个中间色来,然后再慢慢调配出需要的颜色吧。”
向南如今正集中精神在工作,老朱也不好出声发问,只好自行脑补。
然而,接下来的一幕,让老朱的眼睛都快瞪出来了!
只见向南从墙上取下一只小楷狼毫笔来,蘸取了少量调配好的颜色,在调色盘边刮去多余颜料,直到刮不出时,再用宣纸边角吸去一部分,并把笔毛理顺,就对着已经上了墙的画芯,开始了全色工作。
他将笔杆垂直,以笔尖梢头轻轻触碰画芯右下角一个小孔,微微点了一点,让笔尖的颜色沾染到画面后,就将毛笔拿开了。
老朱看到,补全上去的颜色,若不是还稍稍有些湿润,几乎就和画芯底色一模一样!
这颜色究竟是怎么调配的?
其他修复师在全色之时,为了调配出合适的颜色,几乎被折磨得欲仙欲死,不调配个二三十次,根本就别想进行下一步工作。
可向南用了多长时间?
一分钟?还是三十秒?
别管是多长时间了,反正他就只调配了一次!
“难道向专家在颜料的调配上,还有过人的天赋?”
老朱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向南了。
如果说,之前他对向南是有些敬佩,年纪轻轻就成了国家级专家,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就算有背景有后台,没有过人的实力,那就算成了专家,也只是业界的笑柄罢了。
但向南的技术是有目共睹的,国宝《千里江山图》就是最好的“战绩”!
因此,他对向南可以说是很敬佩,但也只是敬佩罢了,文物修复也是需要天赋的,他有天赋又肯努力,能达成现在的成就,也是理所当然。
但经过这短短的不到一个小时的接触,老朱亲眼目睹了向南给《双喜图》全色的过程之后,现在恐怕是敬畏有加了。
向南这家伙,简直不是人!
你有一项能力比别人强就可以了,可让人没想到的是,你居然每一项都比别人强,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不过转念一想,老朱又有些心动了起来:
“待会等向专家忙完了,也不知道他会不会指点指点我?”
想到这里,老朱看向向南的眼神之中,忽然之间就充满了火热。
老朱在一旁思绪万千,向南是一点也不知道。
因为画面气色变化无穷,全色就要灵活多变,就连调配的颜色,也要根据画面颜色的浓淡干湿不同,多调出几种来,灵活加减,全出深浅变化,色随意转,才能气韵生动。
因此,向南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一丝也不能松懈。
他按照全色的基本准则,先全小洞,有利于试色是否对路,看是否漏矾。
如果色笔所到之处出现深色点,说明矾性过小,那就需要再刷一遍淡胶矾水,方可继续着色。
摸清了色路之后,再给大洞全色,相对来说,就要容易得多了。
用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的时间,向南才将画芯之上十多处破损之处一一着色完毕。
全色结束之后,向南并没有急着去接笔,而是将毛笔、调色盘放到一旁后,重新来到画芯之前,前后左右每个角度都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
这也是观察全色效果的一种方法。
全补出来的色气如果能较为准确,那就可以做到正面看、侧面看、上面看、下面看、倒看、顺看都不易看出全补痕迹,所谓“补处莫分”,这就叫做“四面光”。
“四面光”,也是全色最为理想的修补效果。
但实际上,很多修复师在全色这一道工序里,只能达到正面、两个侧面看不出补洞,称之“三面光”,较为次之。还有的只能达到两面,甚至一面看不出补洞,那就更次之了。
看到向南检查之后,面无表情,老朱心里“咯噔”了一下,难道向专家这次只能做到“三面光”或者更差?
实际上,在老朱看来,“三面光”已经很优秀了,因为他自己做全色的时候,只有百分之三十的概率做到“四面光”,其他时候,绝大部分都是“三面光”,有时候状态不好,还出现过“两面光”的情况。
这么想着,老朱小心地走上前去,各个角度都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
我老花了?再看一遍!
我一定是熬了一个通宵,脑子有点不清醒,都出现幻觉了!
我看到的是什么?
老朱在心里哀号:“这何止是‘四面光’?这是每个破洞都是‘四面光’!”
在全色过程中,每一个破洞都能达到‘四面光’的要求,使整个画面达到完整一致的效果,这是全色的最高境界!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一百零一章 接笔
“向专家,我,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不知道您有没有时间?”
趁着向南完成了全色,心情正好的时候,老朱鼓着勇气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问道。
向南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朱师傅,不用这么客气,请教谈不上,咱们相互交流交流吧。”
“我刚刚看您在调配颜色的时候,只调配了一种就开始上手了,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是有点疑惑,您就那么确定,您调配的颜色是最合适的?”
老朱原本是想问问,在全色时如何做到画芯的每个破洞都达到“四面光”的程度,想了想,最后还是选择了颜色调配的问题。
因为全色要达到“四面光”,除了选配的命纸要接近画芯底色之外,更重要的是全在破洞上的颜色要精准。
选配命纸的问题,就不是技术问题了,而是博物馆的储备够不够多,有没有同年代的纸张可供选择。
而调配颜色,靠的就全是修复师的真功夫了。
“调配颜色?”
向南愣了一下,随即就笑了起来,指着调色盘对老朱说道,“朱师傅,我可不止是调配了一种颜色,只是每种颜色调配的量很少,随用随调而已。”
“而且,我也是按照全色的基本原则来的,先小洞试色,然后再给大洞全色。”
老朱听了这话后,再回想了一下自己看到的,好像还真是从小洞开始全色的,忍不住有些小失望。
可向南的速度,明明是很快的啊!
如果按照一般的操作流程,是不可能这么快的,光是调配颜色,就得花上一整天的时间。
可向南从调配颜色到全色完毕用了多久,两个小时而已!
这是怎么做到的?
“如果要说小技巧,我倒是有一点。”
向南想了想,他当然不可能对老朱说,我有“回溯时光之眼”,可以看到崔白是怎么调制颜色的。
这真要说了,老朱信不信倒还是其次,说不定对方直接报警,把自己送到精神病院里去了。
所以,他只能将自己的这种能力给掩盖过去。
“我调制颜色时,一般都会调得颜色浅一些,这样在给小洞全色时,哪怕有些许色差,如果不仔细看也不一定能看得出来,然后再逐渐加重颜色,直到颜色和画芯底色无限接近。”
“如果一开始的颜色确实太浅了,到后期时,也可以再补色。”
老朱听了之后,又在脑海里过了一遍,这才看向向南:“您的意思是……”
“没错,在全色的过程当中,不断调整颜色。因为画面本身的气色是不断变化的,那么全色也要灵活多变。”
向南一脸赞同地地点了点头,又强调道,“但是,一开始调制的颜色,一定要浅,颜色浅还能补色,颜色深了,那就真没救了。”
“全色要灵活多变?”
老朱喃喃自语,仿佛陷入了深思,过了好一会儿,他才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一脸感激地看着向南,说道,“向专家,我懂了,今天真是谢谢你了!”
“朱师傅你太客气了!”
向南笑了一下,看了看时间,这么一停顿,已经到了午饭时间了,他邀请道,“朱师傅,你辛苦一晚上了,要不中午我请你吃个饭?”
“那哪行!那哪行!要请,也是我请您!”
老朱连连摆手,略有些遗憾地说道,“今天我老婆出差了,中午我得回家给老人孩子做饭,这样,等过两天,我请您吃地道的湘楚农家菜!”
“哈哈,行,那我就等着你来请我了。”
向南一边跟老朱说笑着,一边朝外面走去。
出了门,老朱就骑着电动车急匆匆地回家做饭去了,向南就随便找了一家看起来还挺干净的小饭馆,随便点了两个菜,填饱了肚子之后,就回到了博物馆里。
全色之后,就是接笔了。
接笔,首先要揣摩古书画作者所用毛笔及其笔法。
接笔使用的毛笔应软硬兼毫、大小精细具备。
宋代书画家米芾曾说:“笔不可意者,如朽竹篙舟、曲箸哺物。”
这说明毛笔的优劣,于接笔的效果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其次,是揣摩作者的墨法。
明代时,朱耷喜欢用淡墨,徐渭擅长在墨中加入胶水,故其水晕墨章别有情趣。
清代初期之时,程邃晚年爱用极干墨,蒋廷锡有时候会在墨中加入赭石水,而黄宾虹则喜欢用宿墨。
对于接笔的修复师来说,这一点不能不事先去了解清楚。
接笔的关键是掌握笔墨的准确性。
不仅笔法逼真,风格雷同,其墨色也要与原作相同或相似。
作为接笔者,决不能草率涂抹,按自己的手法随意处置,标新立异,破坏原件风格的统一。
这些繁琐而又复杂的要求,都是针对一般接笔者而言的。
对于向南来说,这一切就要简单得多了。
因为他不但亲眼目睹了崔白是如何调配颜色,还亲眼看到了崔白是如何一笔一笔画出《双喜图》的。
博物馆里并没有准备旧墨,因此向南只能自己调制,他将自己之前准备好的烟灰倒入刚磨好的新墨之中,冲淡亮度,使其发旧。
然后才取来一只干净的狼毫笔,轻蘸墨汁,开始在画面缺损之处开始勾勒。
《双喜图》采用的绘画技法,大部分是双钩填彩法,因此,向南在接笔之时,也使用这种技法,先将缺损画面勾勒完整,然后再填充色彩。
向南右眼之中,崔白创作《双喜图》时的画面不断回放、定格、放大,而他自己则手持着毛笔,不断地模仿着崔白是如何运笔的,甚至连崔白手腕是如何发力的也都要揣摩个七八分。
随着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墙面之上,《双喜图》缺损的部位,也是一点点变得完整了起来。
一直到快下班时,向南总算是完成了《双喜图》总共十来处破损处的接笔工作。
古书画经过全色接笔之后,一般要到等到画面干透,才可以下墙,揭启画芯背面的封纸。
此刻已经到了下班时间,向南毕竟不是这里的员工,不可能一个人留在书画修复室里,因此也就没再等下去。
他将修复室收拾干净之后,便离开了博物馆。
等到明天中午时,《双喜图》估计就可以修复装裱完毕了。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一百零二章 嫉妒不起来
“糟糕,都八点了。”
由于前一天给《双喜图》全色接笔,耗费了大量的精力,第二天向南起得稍稍晚了些,他心里暗自懊恼,恐怕要迟到了。
他用了三分钟时间,穿衣、洗漱,然后出门,顺便在路上的包子铺里,买了几个包子和一杯豆浆,一边吃一边朝博物馆赶去。
过了一夜,上到纸墙上的《双喜图》画芯,早已经干透了,他只需要将画芯揭启封纸,再托上覆背纸,最后再装裱起来,所有的修复工序就全部完成了。
向南喝完最后一口豆浆时,一只脚已经踩进了文保中心的大门,大老远就听见楼上的书画修复中心里,不时地传来一两声尖叫声。
“修复中心不是应该保持安静的吗?这都快要上班了,怎么还一惊一乍的?”
向南眉头微皱,抽出一张纸巾来擦了擦嘴角,然后随手扔进一旁的垃圾桶里。
这么吵,怎么静下心来修复文物嘛!
想归想,他也管不着人家,只是在心里面对湘楚博物馆的印象差了几分。
“赶紧上去把《双喜图》后续的工序完成,然后到博物馆展厅里看一看马王堆出土文物。”
湘楚博物馆里,星城马王堆汉墓陈列是重头,主要原因就在于,马王堆之中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价值巨大。
不说其他,单单是出土的那件素纱单衣,就是国宝级文物。
这件衣服只有49克重(不足一两),即便是现代织造技术,也无法做到如此轻薄。
心里想着事,向南脚下的步伐也加快了不少。
走进书画修复中心的大门,向南就看到十来个修复师都聚在了那间修复室的门口,抬头张望,似乎是在看什么东西。
向南心里纳闷,修复室里有什么可看的?
转念一想:“不会是贴在纸墙上的《双喜图》画芯,被人不小心弄破了吧?”
想到这里,向南心里“咯噔”一下,连忙拨开人群,就要往修复室里去。
这刚刚才修复好的《双喜图》真要被人弄破了,修复是小事,只是它的价值就又要大打折扣了,而且对《双喜图》本身的寿命来说,也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向南还没走出去两步,身边的一个实习生小姑娘就看到了他,立刻惊叫了起来:
“向……向专家来了!”
“啊?向专家来了?快出去,快出去!”
“……”
只见十多个人就像沙丁鱼似的,从修复室里挤了出来,也不离开,就那么围在门口的两边,一个个都双眼发光地看着向南,目光中带着钦佩和热烈。
向南:“???”
什么意思?没搞懂啊!
正在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时,吴茉莉也从门里面出来了,在她身后则跟着面色复杂的老朱。
也不等向南发问,吴茉莉对着门两旁的修复师们说道:“大家鼓掌!”
话音一落,十多个人甩开双手就使劲地鼓起掌来,那“噼里啪啦”的响声,估计一楼都能听得见。
这些人一个个面色激动,有人甚至忍不住喊出了声:“向专家,您太厉害了!”
“是啊是啊,我之前听朱师傅说,向专家给画芯全色时,每个破洞都达到了‘四面光’,这是全色的最高境界,可惜我居然没看到,唉!”
“接笔也很厉害啊,才半天工夫,就完成了一幅画的接笔工作,我手上的那幅古画,都已经快一个星期了,都还没完成呢!”
“你拿自己跟向专家比?你究竟是哪里来的自信?”
“……”
听到这些人这么赤果果的当面吹捧,虽然吹捧的是自己,向南也忍不住感到有些羞耻。
他将目光看向吴茉莉,做了一个“饶了我”的表情。
吴茉莉见状,这才得意地朝他扬了扬眉,然后拍了拍手,一脸认真地说道:
“好了,向专家的全色接笔水平,大家也都亲眼见识到了,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学会了一点技巧,就觉得自己很厉害,很了不起了。”
“你们要记住,向专家不仅比你们更有天赋,还比你们每一个人都更努力!如果你们还是像从前那样看着手表等下班,跟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
“行了,我也不长篇大论了,大家都是成年人,心里有数就好了,都做自己的事去吧!”
这一刻,向南对吴茉莉也是刮目相看。
果然不简单啊!
就这么一件小事,还能拿来敲打敲打手下的修复师们,这女人也是厉害了!
别看她平时跟同事们嘻嘻哈哈闹成一片,一副很好说话的样子,她要是真严肃起来,估计底下的这些人,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这就是能力!
等那些修复师们都散了以后,吴茉莉这才笑盈盈地走上前来,说道:“我早上刚来,就看到墙上的画芯恢复如初了,当时就吓了一跳,还以为《双喜图》从来就没坏过呢!”
“还有啊,你昨天完成了接笔,居然不打电话告诉我!下次还这样的话,那我就再让人把你捧得高高的,看你怕不怕!”
“千万别,我恐高!”
向南连连摆手,立刻转移了话题,“画芯揭启了吗?上午就把它装裱完成了吧。”
“向专家,我已经把画芯取下来了。”
一旁的老朱连忙说道,“装裱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儿,怎么敢让向专家动手?就让我来做好了。”
今天早上,老朱送孩子到学校后,就赶过来了。
不比外面的那些年轻的修复师,他一眼就看出《双喜图》画芯接笔的妙处来,一时间竟然找不出合适的字眼来形容。
这幅画上,哪里还有什么接笔的痕迹?
无论是笔法,还是画意,都已经完全融合到了一处。
不分彼此,妙到毫巅。
就是拿出去给那些鉴定专家们去鉴定,都不一定能看出接笔之处来!
想了半天,最后从老朱的牙缝里挤出几个字来:“简直不是人!”
所以,当看到向南来了以后,他脸上的表情又是钦佩又是敬畏,唯独没有嫉妒。
向南的高度已经是他不可仰望的了,连嫉妒都嫉妒不起来。
“那好吧,辛苦朱师傅了。”
向南想了想,觉得修复中心里的人都在忙着修复文物,自己一个人现在跑去博物馆展厅游览,好像有点不大合适,于是又开口问吴茉莉,“我正好没什么事,你这边有什么要帮忙的吗?”
吴茉莉闻言,抬头看向向南,眨了眨眼:“要不,你去指点指点外间的那些修复师?”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一百零三章 当老师比修复文物累多了
“向专家,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问,这幅古画上面的污渍,用水冲刷了很多次了,可怎么也冲不干净,这种问题怎么处理啊?”
“向专家,向专家!古画画芯破洞比较大的情况下,是用碎补好一些,还是用整补好一些?”
“向专家,我想问问,一幅古画要是碎成了渣,画面连看都看不清,这种情况下,怎么拼画?”
“……”
湘楚博物馆古书画修复中心外间的大厅里,并排摆放着四张大红长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