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孤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不是很丑
李公公就询问锦衣卫千户赵良成:“这次抄家所得多少?”
赵良成就赶紧恭敬的递上手中半尺厚的账册:“这次共抄没三十三家,以知府家为最,单单现银黄金就足有五十三万一千多两,古玩玉器房舍田地不算。总计获得两百三十五万余两,其他不算。”
随便的翻看着眼前的账册,李公公感叹:“这真是一年青知府,十万雪花银啊。也是怪了,皇上待大家恩比天高,大家就怎么不思报效呢?我们厂卫杀的贪官那是人头滚滚,怎么还有人敢这么贪呢?”
底下的各级官员就愤愤不平。
我们十年寒窗,不够求的是升官发财,结果就凭你老朱家给的那点俸禄,连西北风都喝不上。当年清官不贪的海瑞结局就是榜样。所以,贪点是生活所迫,不过是贪多贪少,露不露罢了。放眼大明,天下皆贪,不贪的已经都饿死啦。
合上账册,轻轻的在上面拍打,从账册里就飞出里一股子腐烂的味道,李公公微微皱眉,用另一只手拿起一个雪白的绢帕掩住口鼻,依旧是慢条斯理的道:“两百多万现银铜钱,够啦。”
然后看向站在门口的杨老爹:“杨守备。”
发现杨老爹没动,李公公就一笑,知道他还没适应这个称呼官职,于是就指了他一下:“杨义士。”
杨老爹这才明白过来,这是招呼自己呢,于是赶紧上前cān bài,然后抬起头回禀:“草民已经离开军伍多年,早就不懂军事了,还请公公准许草民回家。”
结果镇守太监端正了身子,严肃的道:“你不是被撤职,你的千总身份还在,那么你就依旧要听朝廷调派,这是军令。”
杨老爹就呆了一下,最终不得不磕头下去:“草民——末将尊令。”
“这就对了吗,往日你深受皇恩,今日正是用人之时,你怎么能推脱违令呢?再者,你这些年身处民间,懂得百姓将士疾苦,我实在是不能再派个贪官去管理军营啦,所以,我现在就擢升你为九营守备,掌控九营。当然,这个要上面报备的,但以咱家的职权,还是十拿九稳的,这事就这么定了。”
还说什么?什么也不能说了,再说就是不识抬举了,于是,再一片羡慕嫉妒的眼光里,杨老爹接受了这个烫手的官职任务,跳进了这个大火坑。
这的确是火坑,现在在大明当官最难,粮饷少的出奇,就只能贪污,但现在魏忠贤指挥的厂卫对各地官员看的实在是太紧,动不动就被抓了砍头,实在是活的战战兢兢。
而宁肯挨饿也不贪的,就成了官场异类,厂卫是放过你了,但官场上下同僚,绝对会将这个异类清除出去,所以,不管你怎么做,最终的结局几乎一样——死路一条。
明末孤臣 第90章 监军太监
“杨守备,一会你就去锦衣卫处,按照九营编制,领取三年拖欠的军饷,以及这两次拖欠的皇上的赏赐.然后带着人去军营发放。”低头沉思了下:“记住了,即便是这次在叛乱里死去的士兵,也要一文不落的发放给他们的家人,这一点非常关键。”
杨老爹就磕头领受。
“监军太监被乱兵杀了,我再给你派一个,这是规矩。”然后叫过身边跑腿的小太监:“小杨子,你跟着我历练多年了,这次你就去做这个监军太监吧。”
这个小太监被这突然的幸福打击蒙了,好半天才明白过来,赶紧趴下给李公公磕头,哭泣着感激:“多谢干爹栽培,儿子一定——。”
李公公就挥了挥手:“好啦,好啦,好好的陪着杨守备干,干出个名堂来,不要给我丢脸。但记住了,监军太监的本份,只看,只记,不参与指挥调度,不得瞎说乱动手脚。一旦你越了规矩,小心干爹我不念情份,直接砍了你。”
这一番谈话,虽然让人感觉到阴森森的背后发冷,但其实也表达了这个镇守太监的本心。事情有了一次,但绝对不能再出第2次。能把这个民间淹没的千总直接超恩提拔成守备,并且直接将九营交给他,目的就是换一换这官场的黑暗腐败之气。
在杨老爹的脖子后面加把刀,其实更多的希望是他能将这事情做好。老的官僚是指望不上了,就看看这个新的人吧。
至于监军安排,在大明早已有之,还不是那个以文御武的国策决定的。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认为,文臣都是忠心的,武将都是脑后有反骨的,大明当然也不能免俗。大明的皇帝怕那些功勋武将zào fǎn,于是他们做了第1件事情,用蓝田案,大杀特杀武将,动摇了武将的根基,扭转了开国的惯例,武将为主文臣为副的根本。
然后在土木堡之变中,彻底的将所有的武将勋贵一网打尽,彻底的铲除了武将的根本,使得朝廷官僚的结构,从开国时候的武将为首,转变成了以文官为首的格局。
其实大明真正走向灭亡,就是从这土木堡之变开始的。武将集团彻底的覆灭了,文臣集团彻底的掌握了中枢开始的。
而一个国家,丧失了武力的保护,仅仅靠着一群耍嘴皮子的人,发展的富足如南北宋,就是让一个孩子抱着宝贝。而发展到了现在的大明,铁血大明的根本,只能用嘴皮子保护,这可能吗?
武将集团几乎被彻底扫荡干净,但是文官集团仍然不放心他们,于是文官监军就应运而生。用文臣来监视武将,这也是文官集团想要达到的目的。
结果文人们却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自视过高。他们沉迷于运筹帷幄千里之外的迷梦,但是这个年代都是8股取士出来的所谓人才,虔诚的坚信半本论语治天下。而当初李善长只不过是一句笑话,一种自谦罢了。
结果就是他的自谦,结果却被奉为经典,朱明理学之后,更被大大的推崇,让文人们认为,自己对论语那是再精研不过,这就足可藐视天下了。所以盯紧武将,替代他们,用文官来治理武备,就成了自然而然。
结果他们就忘记了,文官可以治理天下,但绝对不可能用文官开疆拓土,更不可能用文官来保卫这片国家。
而以文御武,最终变态的发展成,重文轻武,最终害了这个国家。
文官当监军,他们带着骨子里对武将的轻视,自然有了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对武将指手画脚。
而当时武将对文臣,简直就俯首帖耳的像一个乖狗,根本没有半点反抗的能力和想法。于是整个军队,其实就处于一种外行指导内行的可怕的境地。
只要武将稍微有一点乱说乱动,文官就可以上下抱起团来,对任何一个虽然卓有成就,但敢于挑战文官集团的家伙给予最严厉的打击,不惜自毁干城。
戚家军的教训就在于此。
想当年戚家军,南征北战,东讨西杀,从南打到北,打倭寇,打蒙古达子,吾往而不利。但是在他们放眼天下再无敌手的时候,文官们就认为他的使命也就到了,这只看家护院的狗也再也没有用处了。
戚家军,那是大明最后军队的辉煌。
嘉靖四十年台州大捷,十三战十三捷,斩杀真倭三千余,烧杀溺毙无算
嘉靖四十年福建之役,总兵力六千,斩真倭五千余级
嘉靖四十二年平海卫,斩杀真倭两万余
抗倭战争中,戚家军与倭寇的伤亡比例超过1:200,不得不说是冷兵器时代的奇迹
而最主要的就是他们打过蒙古朵彦部,更是三千败三万,取得大明后期对蒙古的最大的胜利。
隆庆二年,戚继光率八千铳骑突袭董狐狸牙帐,大破朵颜三万铁骑
万历三年,长秃率兀良哈铁骑五万入寇,戚继光率一万火qiāng骑兵队出塞包抄,一口气打垮五万蒙古骑兵,活捉长秃。
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军成军到万历十一年戚继光去职,戚家军击败的敌军总数超过十五万余
不过戚家军最后余脉,是在沈阳和浑河战役里彻底的覆灭了。
覆灭的原因,还是文官监军的瞎指挥,结果戚家军的结局是悲哀的。
真正由戚继光招募、由戚继光亲自训练、由戚继光亲自带领的所谓‘戚家军’竟是被一位大明的巡御史以‘哗变、谋反’的名义给灭了。
原来自戚继光本人被调走以后,就有些人看戚家军不顺眼。但因为曾经的赫赫威名,还不敢太过明目张胆。之后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戚家军余部由吴惟忠带领跟随李如松入朝。在围攻平壤的战斗中,李如松为鼓舞士气就说,第一个攻上平壤城头的赏银五千两。据朝鲜方面和一些相关人员的记载表明,是吴惟忠率领的戚家军最先攻上城头的。但如此大功,李如松竟然视而不见,硬是给了别人。
而在这个时候,李如松刻意克扣戚家军军饷,更引起戚家军不满。
戚家军在朝鲜平倭战争后,被调回。路过石门的时候,众人皆因想要增加月饷而鼓噪。当时的蓟镇总兵,将他们引诱到演武场,以镇压戚家军反叛的名义,当时击杀数百人。
朝臣都不相信戚家军会反,所以就派了一个叫马文卿的巡关御史去调查。可能正好他跟王保有关系,就故意偏袒王保。经过他的一番调查,竟然被他查到了关于戚家军大逆不道的罪状共十条。之后王保因为及时平定了这次事件,反而被升官。
这样的冤案若是放在其他军镇也就被官兵们忍气吞声的认了,但戚家军历来骄傲,{其实,也只有骄傲的兵才能打胜仗,}所以怎么能忍受这不白之冤。剩下没被杀的将士被押解回三屯营之后,又被当地官吏欺辱盘剥,他们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在戚继光侄子戚军的带领下,干脆直接上山,虽然没有打出zào fǎn的旗号,但那些欺压他们的官吏也就拿他们无可奈何了。
一心抱我的戚家军的血脉竟然从一心报国变成了反贼杆子,这是多么的让人感觉可笑?
明末孤臣 第91章 善后
固有的集团的利益是想打破就打破的吗?9千岁在皇上的直接支持下,还和那些东林斗的没有结局,在内阁叶向高支持下的东林,依旧势力强大,三大案不断的被翻出来说事,还不是时刻威胁天启,在说明皇权正统的不确定性?告诉天启,想要好好的做这个皇帝,那就乖乖的回后宫做你的木匠吧。将天下大事交给内阁,交给文官集团就行了。老想在文官集团里争duo quán利,你是做梦。
而自己作为皇上的家仆,自己作为镇守一方的太监,九千岁的心腹,不能给干爹捅出太大的篓子。阉党和东林的斗争,这不过才刚刚开始,在自己这里再点起一把烈火,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再说了,经过几千年的延续,文官集团的根基是非常稳固的,同时为了这个老大帝国,也绝对不能将他们一把铲除。
打压他们,适当的维持着这种平衡,是相当关键的。尤其是这江南财赋重地,为人鼎盛的地方,这些让人恨不得咬死他们的官员们,必须要保护,因为他们有千丝万缕和上面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自己真的为了一个小小的孩子做了这么大的举动,自己也将处在万劫不复的境地。
镇守一方太监怎么了?并不是那高高在上说一不二的人,即便是自己家的主人,当今的皇帝,在自己这些阉党的扶持之下,也不过是多少取得了一点皇权的实力,还不是被这些战满上下朝廷的东林党人掣肘架空?
但看着这一个拧着脖子的赵老爹,如果不给一个交代,这个憨子的汉子就可能撂挑子不管,现在来看,为了不再发生任何辩论,这个赵老爹是稳定九营唯一的人选。
在他的身后,洁白的就像一张纸,没有任何利益纠缠,正好能够被自己所用。
权衡利弊之后,镇守太监李公公就轻松的说道:“小秀才和你一样,都是有功名的,只要有功名在身的。但是,记得我是镇守一方的太监,也不能乱了规矩独断专行,所以事情还要一级一级上报,最终得到九——万岁和内阁的认同,才能决断封赏。”然后就轻松的将自己的身子靠在椅子背上:“做好你的事情,才是帮助小秀才的办法,剩下的事情,我一定会给你一个交代的。”
在军营里打磨,在官场上翻滚,更在民间受了许多苦难挫折,赵老爹也不是不懂,既然这个镇守太监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也就不能再坚持。
于是赵老爹就磕了一个头:“属下尊令照办。”
李公公就悄悄的松了一口气。还好,这个人还知道进退,倒是可造之材,可以收拢到自己的手下,成为自己在这一地的臂助。不什么时候,掌握住军队,才是最关键的。
看到被自己彻底收服的赵老爹,李公公轻松的将身子靠在椅背上,扫视了一下下面以战战兢兢的官员们,看了一眼身边新进过来的小太监。
那个小太监立刻乖巧的双手捧上了热茶。有眼力见,这是在上位者身边服侍人的必须修养,能不能飞黄腾达,刚刚已经一跃成为监军大人的原先服侍的小太监就是榜样。
很满意这个新来的小太监的服侍。
浅浅的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将茶盏放下,对着下面的所有官员慢慢的道:“这次变乱出于军饷,三年不发,也是过了。”然后理解的看了一下钱塘李县令:“下不为例。”
李县令赶紧的躬身赔罪,却没有其他官员的战战兢兢。因为无论如何,这一次是他先洞察了先机,上报了状况,至于上面没有采纳,那根本就不是他的错,无罪反而有功。
“钱塘县的财政压力很大,也是咱们浙江这一块最大的收入,向上缴纳赋税钱粮,也是无可厚非。不过咱们以刚刚的事情为借鉴,也不能将事情做得过份,所以我决定,杭州12个城门的税收,依旧交给这些九营的将士,按照37分账,三分留给他们养家糊口。”然后探出身子询问布政使:“老大人以为如何?”
布政使当然心疼这一块巨大的来源,还要强辩。
结果还没等他张嘴,李公公就一脸不悦的说道:“在以前,按照规矩37分账的时候,按照我东厂的核查,咱们浙江的财税收入是多少?但你收回来了城门的税收,取消了这37分账,结果按照我东厂的核查发现,咱们浙江的税收根本没有增加一点点。”
然后就突然收了原先平淡的表情,脸色立刻就黑了:“收回了那些士兵赖以生存的收入,而我们浙江的财政却没有一文钱的增长,那么我且问你,这笔额外应该上缴的税收,到底去了哪里?你当我东厂是瞎子吗?你当我锦衣卫是瞎子吗?”
布政使当时咕咚一声跪倒,只能连连扣头,再也不敢争取了。因为所有的人都心知肚明,那一块钱粮去了哪里。
“既往不咎,那是圣人的宽恕,但我们东厂却不能这么做,否则就是纵容。”然后直接面对了杨老爹,郑重的许诺道:“未来九营将士的钱粮军饷,钱塘县令那里可能有这样那样的艰难,或者是一时间补发不上,但我现在郑重的将这各个城门税收的权利交还给你,依旧是37分账,皇上的赏赐,也绝对没有一个人敢再与贪墨,这样一来,你可以向将士们交代了吧。”
杨老爹对这样的结局,已经相当满意了,不管怎么说,通过这一次兄弟们的祸乱,总算争取到了应该自己所得的一点点回归,那么自己当这个官也就轻松了许多,还要争求什么?还敢争求什么?
于是就连连磕头,替士兵们感谢了这位镇守公众的恩德。
李公公就挥了挥手:“去吧去吧,放心的去做吧,只要我在这里一天,我就是你的后台支柱。”
杨老爹就再次感恩涕零,陪着那个刚刚晋升的监军太监,出了大堂,走向了熟悉的军营。
看着一老一小远去的背影,李公公在心中悄悄的叹了一口气,也有一点轻松。
“现在我们说一说,这次杭州百姓焚毁的家园补偿问题。”
下面的文武官员就交头接耳的传来一阵嗡嗡的声音。
在他们认为,百姓的损失跟官府无关,那都是乱兵造成的。但在这个时候,即便是布政使也不敢明目张胆的提出来,只等着镇守太监决断。
明末孤臣 第92章 赏功
自从天启上位,他对毛文龙是深有倚重的,也是天启成功重用人才的骄傲。因为突袭镇江的决定,就是这个年轻的小皇帝的一锤定音,全力支持。
毛文龙的胜利,就等于皇帝的胜利,就等于打那些架空自己文臣的脸。也正是如此,毛文龙也就不受文臣集团的待见,虽然这也和他的桀骜不驯的个性有关,但更跟是谁用了他有关。
随着毛文龙的节节胜利,但他却发现一个问题,凡是有文臣监军的,都是屡战屡败,而唯独坚决不要监军的毛文龙,却以200人起家,越战越强,最终成了一方军镇。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于是天启皇帝在一面郁闷的做着木工的时候,一面思考这个问题,思考到底哪里出现了错误。
于是在这种郁闷的工作中,他悟出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这个皇帝被东林把控的文官集团驾空,根本就不能实现自己治国的理念想法,那么那些被文臣监军掌控的军队,当然也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而毛文龙坚决拒绝文臣监军,虽然被文臣集体反对,但却取得了非凡的战绩。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为了夺回被文臣架空的皇权,天启就开始扶持魏忠贤的阉党,和东林争斗。同时也是为了夺取稳定皇权的根基,夺回被文臣掌握的最重要的力量武装队伍,就指使魏忠贤,直接委派自己最信赖的家臣奴仆——太监,直接替换文臣,监军军队。
为了夺回自己的皇权,给文臣来一个釜底抽薪。
文官集团,说穿了还是一群只会耍嘴皮子的东西,没有了武装力量,不过是一个士兵拿着一把刀,站着那些侃侃而谈的文官面前,那些文人,就是一条没有脊梁的赖皮狗,狗屁都不是。
同时这些武将也双手欢迎太监监军。原因就是,太监们对文臣是敌对的,却对武将却充满了同情,究其原因,就是大家同仇敌忾。
同时魏忠贤和天启皇帝严格的要求这些太监监军们,绝对不许干涉军事的指挥,只是将武将的忠诚和他的一举一动,上报给皇帝听。这样一来,武将们就认为,自己的忠诚会被皇帝直接掌握,也就不会被文官们指手画脚。文臣监军,指手画脚之后,战胜了,功劳是他们的,战败了,责任是自己的,但现在不管战胜战败,都是自己的,也就达到了一种心理平衡。
所以纵观魏忠贤掌权的一段时间,大明确在各个地方出奇的取得了不断的胜利。而在魏忠贤被打倒之后,文臣们再一次掌握了军队,结果各个地方战败连连,最终将这一个大好的江山,彻底的葬送。
总而言之一句话,一个国家要是没有tè wu ji gou,要是没有真正阴暗的监督,这个国家是不完整的,也是岌岌可危的。这里倒并不是给魏忠贤翻案,只不过是就事论事,功过自有评说,在这里,大家都是下属官员,上位者的想法,当然有上位者的考量,作为一个已经成为草民的赵老爹,虽然遽然之间获得高位,顺便多出来一个太监监军,反倒有种患得患失。
做好与做坏,都能直达天听,即便不能达到天听,也能被如实的反映到这浙江第一人的镇守太监耳朵里,不至于被一群混蛋的官员们曲解,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感谢了镇守太监的信任,赵老爹还是想要向上面反映一下:“公公,这次由毛玉龙组织的相邻义勇,才使这次解救了杭州的根本力量,不知道对这些益友们该如何处置,对毛玉龙该如何封赏?”
李公公就云淡风轻的道:“你和毛玉龙组织的义勇,对整个叛乱当然有大功,咱家是绝对不能忘记的。所以我现在就决定,每一个没有解散的义勇,每人赏赐十两文银,已酬其功,战死的,三十两的烧埋,这样处置可还妥当?”
赵老爹就代表那些义勇磕头:“公公天高地厚之恩,属下替那些兄弟们感谢了。”但还是没有听到对毛玉龙的封赏,于是就再次磕头,追问了一句:“对毛玉龙的封赏如何?不管怎么说,他是破家为国的。”
李公公当时心中不悦,云淡风轻的表情也就凝滞了一下。但也明白,如果自己不将这个处断交代的明白,眼下这个唯一自己可用的人,心中必然有芥蒂,做起事来难免要带着抵触的情绪,于是略微思考了一下,谨慎的说道:“义勇们的赏赐,我会按照我的规矩做的,然后我还额外的颁布,凡是这次参加战斗的义勇,都将免了他三年的赋税钱粮。”
这个手笔相当大,杨老爹也为乡邻们争取了最大的好处,也就心满意足的磕头向上:“多谢公公的体恤。”
李公公就淡然一笑:“这件事情就不要你去考虑了,你只要好好的经营好九营,未来我对你绝不吝惜升赏。”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从此以后,义勇的问题就和你无关了。
杨老爹也是经历过官场的,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尾大不掉,是被上位者忌惮的。
但义勇的事情自己可以放手,毛玉龙的事情却必须坚持,于是就梗着脖子,再次叩头:“那小秀才的功劳——”
李公公就皱了一下眉,让他习惯性将手叠在自己翘起来的膝盖上,手指轻轻的敲着另一只手的手背,仔细的盘算。
其实若论功劳,这一次毛玉龙的功劳最大。
先有报信之功,后有组织义勇的果断,将本来可能糜烂整个杭州的bào luàn,以最快的速度,消弭于最早。
按照正常的规矩来说,朝廷应该简拔于他。
但正因为他年龄很小,却做出了不正常的决断,这就让人有一种妖异的感觉。
这样的所作所为,让李公公总有点后背发冷的感觉,一种危险的味道,在他听到了毛玉龙的所作所为之后,就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里,让他背后发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