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又在河岸休整将近一个时辰后,天渐渐亮了,能看清流水,能看清桥梁,宣威军迅速渡河南下,不再做任何停留。
急行军两个多时辰,精疲力竭之后,才选在一处山坳,休整两个时辰。
也在此时统计了偷袭宁明的伤亡,通过各营各队的统计,此战战死五十八人,重伤二十九人,轻伤一百三十二人。
这等伤亡,对宣威军来说太大了,自从来到钦州,还从未有过。
杨丛义明显感觉到全军上下一时悲痛感伤,如同打了败仗。
在生火做饭的间隙,杨丛义传令召集各押官集中训话。
面对精神不振的三十来个基层军官,杨丛义高声问道:“这一战我们宣威军赢了吗?”
“赢了。”有不少人答话,但明显底气不足,声音低沉。
“我们赢在哪儿,有人知道吗?”杨丛义再问,这次却无人回应。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既然我们赢了,为什么要逃跑?”杨丛义停顿了一下,继续道:“那我今天告诉你们,我们这叫撤退,不叫逃跑,撤退是有计划的,而逃跑是毫无目的乱跑。为什么撤退?一原因是我的目的达到了,另一个原因是我们要在敌人后方保持一种神秘感,我们就要神出鬼没,让敌军猜不到我们是谁,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因为我们的存在,但不敢轻举妄动。这就是猛然出击,迅速撤退的原因,我想城里剩余的几百敌军现在不是被百姓杀了,就是已经逃向郁林。
接下来,再说说胜利,我们一战消灭敌人一千多人,销毁敌军粮食十万余担,大家可能不知道十万担粮食有多少,通俗点讲,十万担粮够我们两千宣威军吃五年,够五万敌军吃两个月,我们一战就把敌人两个月的军粮摧毁。敌人断粮十天就不敢进攻邕州,断粮一个月就得撤退,我们推催了他们的粮食,又烧毁了所有船只,即使敌人再筹集一批粮食从李越运来,短时间内也到不了前线,一个月内,敌军就得撤退,宣威军以一千五百人逼退李越五万大军,这不是胜利吗?不但是胜利,而且还是大胜。
战死的几十个弟兄是为国捐躯,你们是这一战的英雄,他们更是英雄!大丈夫,就该顶天立地,征战沙场,马革裹尸,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听杨丛义说完这番话,众人如梦初醒,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只死敌人,不死自己人,那还叫打仗吗?况且这一战消灭敌人一千多人,而宣威军的损失只有几十人,这不是大胜又是什么,除此之外,还有最大的战果,毁掉十万余担敌军的粮食,焚毁两百多艘船只,断掉前线五万敌军的补给。若敌军撤退,这便是他们的功勋。
众押官脸上阴郁的气息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喜悦与兴奋!





大宋燕王 第301章 解惑
从安远县出击以来,不到一个月他们已经连续取得三场大胜,这等战绩,在如今大宋军中十分少见,一回味过来,他们更加兴奋,胜利就意味着赏赐和功勋,三场大胜,该是多少赏赐和功勋?想想就让人激动不已。
吃过热饭之后,全军氛围和精神气骤然不同,个个精神饱满,意气风发,哪怕马上再打一仗,他们也能挥刀就上。
休整之后,全军南撤,两天之后回到桐棉,留下一队人驻守,其他人一路撤回峒中,峒中占据东进的河谷,是东进的必经之路,位置十分重要,进可攻,退可守,此地不能不守,于是留下两百人驻守,剩余宣威军经那桐撤回东兴镇。
一场持续十三天的敌后偷袭战至此正式结束。
一回到东兴,杨丛义便写好战报,从海路将此战战果迅速报知钦州知州毛奇。
毛奇当晚便接到宣威军战报,一看宣威军战果,顿时哈哈大笑不止,极为高兴,当即赏赐递送战报的押官百两白银。然后让押官带话,他一定会为宣威军请功,峒中、桐棉也要牢牢控制在手里,不要再被李越人抢去。
等宣威军押官一走,毛奇一声“笔墨伺候”,随即开始写奏报,他要将这重大战果,迅速报知邕州总管府。
写完密封之后叫来信使,吩咐道:“紧急军情,急递邕州总管府,明日午时之前送到,不得有误!”
信使接信领命而去。
毛奇却兴奋的睡不着了,披了衣裳就朝后院走去。
左右一拐,走到一间屋子外,抬手敲门,哐哐直响。
屋内随即传出一个慵懒的声音:“谁呀?”
毛奇道:“是我。”
“老爷?”屋内一声惊喜的呼声传出。
几息之后,一个披着单衣的年轻女子将门打开,闪身出来,挽住毛奇的胳膊,埋怨道:“老爷,你可好些日子没来奴家这里了,还以为老爷把奴家这个四姨太忘记了呢。”
“老爷怎么会忘记你这个小妖精,前些日子忙,哪都没去,今天一闲下来,第一个就来找你了。”毛奇笑着随那女子进屋。
“奴家错怪老爷了,今晚奴家一定好好伺候老爷,让老爷轻松轻松。”女子娇笑着,进门之后,反身关上房门。
房门一关,屋内就传出了不寻常的动静。
“老爷你小心别伤着了,奴家又不会跑了,奴家自己来。”女子的娇呼声传出来,传出很远的距离。
屋内没有毛奇的声音。
片刻之后,房里传出女子的*与喘息。
没过多久,便听里边有传来女子几乎低不可闻的声音:“老爷,奴家来帮你。”
这一夜,心情大好的毛知州,再一次青春绽放。
第二天直到日出,还眼皮沉沉,全身脱虚无力,起不了床。又睡到日上三杆,猛然想起一事,这才匆忙爬起。
“去吩咐一声,赶紧备车,我要去一趟邕州。”
“是,老爷。”那女子已收拾打扮好,将毛奇的衣衫递过去后,便出门找人。
半个时辰之后,毛奇的马车在数百州兵护卫下,匆匆出城,向北方驶去。
除了在驿站歇了一晚,毛奇一路不停,第二天下午终于赶到邕州总管府。
通报之后,随即被带进议事厅中。
一进议事厅,就见议事厅内坐满了人,除了邕州总管府几名官员,还有几名将军,他认识之外,其他人均不认识,也不曾见过,便安安静静在末位坐下。
刚坐下,就听广南八州总管兼邕州知州徐大人向一紫袍官员道:“李大人,刚刚这位便是钦州知州毛奇,我们不妨再听听他说说详情。”
李大人道:“好。”干净利落的一个字后,便不再说其他话语。
徐大人道:“毛知州一路幸苦,这位是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兼知静江府李大人,特来邕州督战。昨日知州送来紧急战报,李大人已经看过,但有些细节尚不清楚,还请毛知州跟李大人细述一遍。”
毛奇心里一阵紧张,李大人是朝廷重臣,早就听过他声名,却从未见过,于是立即起身躬身道:“钦州知州毛奇,见过李大人、徐大人。”
李大人道:“不必多礼,坐下吧,说说详情。”
“是。”毛奇慢慢坐下,整理一下思绪后,讲述道:“李越人侵扰钦州已久,将近三个月前,他们突然派兵七千人越过边境,一路沿海东进,攻占四个寨镇,后有占领东兴镇,逼近安远县城,一路从北边峒中东进,先后占领八个寨镇,到达安远县城城西二十里外的华石镇,钦州财赋极少,所养州兵不过两千人,难以抵挡李越入侵。幸好九月中旬,朝廷将宣威军调防钦州,他们来的及时,下官立即将他们调往安远县城,并派遣一半兵力主动出击,在华石镇设下埋伏,将当先赶到的一路敌人,共计一千八百余人全部歼灭,抓获统兵将领在内的俘虏十几人。
之后又派遣这路宣威军西进至四十里外的那梭镇,探知五千余名敌军正从东兴镇赶往那梭,便在那梭镇西边的河流上游拦坝蓄水,同时派出部分兵力沿途骚扰敌军,延滞他们行军进程,等敌军行至那梭镇外等待渡河时,上游毁坝泄洪,一夜之间,将敌军五千余人全部歼灭,后经多日寻找,方才找到陈尸河滩的敌军统帅,由于淹死的敌军实在太多,那条大河两岸及附近的田野全是死尸,整整清理了六天。
这路宣威军在那梭灭敌之后,下官迅速派遣他们南下,夺回了东兴镇,全军在东兴镇休整了两天,下官由海路给他们补充了大批军资后,又派遣他们北上夺回还被敌人占据的扶隆、那桐、峒中等八个寨镇,并让他们伺机进入被敌人占据的郁林地区刺探敌情。
不想他们北上之后,拿下桐棉、峙浪、寨安等地,一路到达宁明,在那儿他们发现敌军正准备利用左江向前方的敌军运送军粮,派人探查之后,发现这批军粮是敌军从李越境内经郁林运来,在宁明装船后,想要经水路直接运到扶绥,于是他们夜袭敌营,斩杀宁明敌军一千五百余人,将三百多船、数十万担稻米全部烧毁,倾倒在滚滚江河里。此事发生在十天前,由于军情十分重大,下官怕贻误退敌之机,便亲自赶来向诸位大人汇报详情。”
“他们当真毁掉了李越人十万担粮食?”李大人面色不变,但看神色,明显不太相信。
毛奇道:“是,虽然下官未曾派人远赴宁明去核实察看,但他们带回了部分准备运往扶绥的军粮,下官命人验看过,确实是李越出产的稻米无误。并且宁明附近所有船只已经全部被销毁沉河,而宁明东边那条四五十丈宽的河流难以通过,若找不到船只,通往扶绥的路将会被切断,敌人一颗粮食也运不到扶绥来。”
“这支连番作战的军队有多少人?”李大人还是不太相信,李越出产的稻米并不能证明什么。
“回大人,这支宣威军调防钦州时,共有整整四千人,在安远县一分为二,两千人守安远县城,两千人出去作战,作战的这支军队由宣威军监军统领,当不至于谎报军情。”毛奇隐隐感觉到李大人似乎不太相信他们毁掉敌军十万担粮食,不由得有些担心起来。
“区区两千人就能连打三场胜仗,灭掉李越七八千人?他们损伤多少?”李大人再问。
“据下官所知,除了这次在宁明损失近百人外,宣威军还没其他大的损失,出征以来,总共损失不会超过一百五十人。所有战果,除宁明一战,超出钦州属地难以查证外,其他的都已核查,基本属实,还有俘虏口供为证。”毛奇背后冒汗,若李大人不信,认为他谎报军情,那可就得罪人了,现在他只愿杨丛义不是在哄骗他,不然他的面子就丢大了。
“何监军,你在枢密院任职多年,可知这支军队的来历?”李大人转头向坐在旁边的一名官员询问。
那官员约四十多岁,身穿绯袍,只听他回道:“下官虽在枢密院任职,可对这宣威军也知之甚少,当初是为护卫回易专门组建的,去过南洋和西洋,今年六七月间方才回到大宋,驻地在明州所属的海岛上,他们的军费以前不用朝廷支付,军力如何枢密院也不清楚,当初给他们的编制是五千人,现在有多少人就不知道了。要不是他们护卫回易时,随户部侍郎戴大人出使李越,跟李越军交过手,枢密院也不会派他们到钦州来。”
“这支军队的监军呢?应当不会随随便便就派出来,他是何来历?”李大人继续追问,钦州报送的军情是否有用,先要看是否真实,否则是要吃败仗的,若丢了邕州,麻烦就大了。
何监军道:“这个监军下官倒是多少知道一些,当初国库空虚,皇上心急如焚,听说远洋回易能丰盈府库,便让内侍省操办,内侍省哪里能找到远洋的回易的人?无奈之下,他们找到武学,这个监军当初还在武学读书,内侍省就让他跟另外一人共同督造回易,他就在这时提议组建新军。




大宋燕王 第302章 秘密差事
“为这事,枢密院跟内侍省没少吵架,后来枢密院就只给了他们编制,其他的一概不管。从这支军队组建之初,他就是事实上的监军。今年八月,回易结束之后,朝廷决定继续做远洋回易,就没有撤销宣威军的编制,也就在那时才正式任命他为宣威军监军。没想到任命还没几天,就听说广南出事了,朝廷本来是要派遣一万殿前司精锐南下支援,可远水难解近火,殿前司军马至少得一个半月才能到邕州,所以就想到了这支在明州赋闲的军队,他们擅长在海上行军,或可赶来钦州暂解燃眉之急,于是就让他们先一步赶来。下官所知,也就这些而已。”何监军细细将内情讲出。
“如此看来,此监军在军内时间不短,对这支军队相当熟悉,他本人武学出身,也不是不懂兵法之人,才从武学出来不久,年轻气盛,无所畏惧,深入敌后,给李越人狠狠一击,也并非不可能。派人去敌营打探一番,看是否有军粮被烧毁。”李大人听何监军一番叙述,便觉得那领兵打仗的监军所取得的战果,还是有几分可信,并不是全无依凭。
“大人,要想查证确凿,怕是得深入敌后,到宁明去看,扶绥敌营即便缺粮,也不一定是军粮被毁。”一将军接口。
“王统制,那你便会同徐大人,十天之内,查清此事。”李大人看了一眼有些不服气的王统制,他一万禁军奉命驻守邕州,却连吃败仗,丢了郁林、左州,李越人现在都打到邕州了,听到宣威军的事迹,自然不会服气。
“好,下官一定在十天内调查清楚。”徐大人回道。
王统制没好气的回一声“是”,便没了声息。
“扶绥城外的敌军,近日蠢蠢欲动,接连挑衅,一味防御,也不是退敌良策,到底该如何,有想法的都说说。”李大人转而说起退敌之事,他专门从静江府赶来就为此事,战事已经拖了将近三个月,再不能退敌,他就得罢官赋闲了。
无人言语,李越人狡诈凶残,悍不畏死,跟他们交手多次,败多胜少,如今聚集在邕州的大宋军队面对李越人并没有多少优势,哪有什么退敌之计,只能等他们自行退去。
见无人回话,李大人有些恼怒:“一个个不说话是何意思?邕州还要不要了?广南还要不要了?”
“李大人,切勿焦躁,李越人远来扶绥,补给困难,多坚守一天,他们的日子便难过一天。现如今,敌我双方军力相差不大,真要主动出击,一旦发生意外,邕州就危险了。不若等殿前司游奕军来了再说,游奕军一万余人,俱是精锐,统制李耕更是骁勇善战,几天前已快到梧州境内,半个月内就能赶到邕州,到时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我们都有优势。下官建议,这段时间还是防守,尽量不要与敌交战。”何监军道打破沉默。
“殿前司军马若是能来,对敌之时到是有几分把握,下官也建议先防守。”邕州知州徐大人附和。
“下官也建议先防守,等兵力有优势再出兵退敌。”总管府官员附和。
随后总管府众将也纷纷附和。
“好,既如此,我们来议一议如何防守。”李大人心里虽急,也不好多说什么,他也明白,就靠目前的军力,能守住邕州城就不错了,退敌谈何容易?若真的毁掉了敌军十万担粮草,此战便胜之有望。
又商议了大半个时辰之后,这次议事才算结束。
众将纷纷出城返回扶绥,而毛奇今天刚到,还有些军政之事要向徐大人汇报。
当晚,毛奇正要休息时,忽有人前来拜访,一看却是下午议事时见过一面的何监军。
于是赶紧见礼:“下官见过何大人。”
何监军笑道:“毛知州不需多礼,毛知州这声下官,何某可担待不起。”
毛奇陪笑道:“何大人在京为官,前途远大,早晚也是上官。请坐。”
二人坐下之后,何监军笑道:“今日在议事厅中,听大人讲述宣威军之事,便觉得这支军队能取得如此战果,绝对跟大人的部署与协助脱不开关系,钦州之战的功勋,少不了大人一份。等此战胜利,回京之后,定会如实呈报,为大人挣得这份功勋。”
毛奇连忙谢道:“多谢何大人。”随后反应过来,便又道:“功勋之事,不争也罢。不知何大人到访,有何吩咐?”
何监军笑道:“知州大人快人快语,何某就直言了。我想知道这支屡次作战的宣威军现在何处?”
毛奇回道:“他们还在东兴镇待命,若邕州有需要,抽调一部兵力北上,应当也可以。”
“不不不,知州大人会错意了,他们留在钦州更有用处。不知东兴镇距离李越国境有多远?几日能到达?”何监军继续问道。
毛奇犹豫了一下,回道:“东兴离李越国境百里左右,宣威军行军速度很快,他们三天之内应当就能赶到,大人是想让他们再次深入敌后?”
“不,朝廷是有其他任务交付给他们,把他们调来钦州,其实另有用意,知州大人可不要对外人说起。”何监军神情严肃起来。
“是下官多言了,大人恕罪。”毛奇赶紧道歉,妄猜上意可不是好习惯。
“不必如此,此事还需知州大人定力协助。”说着,何监军拿出一封上了封漆的书信,说道:“请知州大人务必在三日之内,将这封信递交给宣威军杨监军,这是朝廷大事,不得让任何人知晓,知州大人也不要多问,若杨监军接信之后有任何需要,一定要全力配合。若此事能成,知州大人便能得一个大大的功勋。”
毛奇立即保证:“大人放心,下官一定全力配合,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协助杨监军办成此事!”
“好。”何监军不再多言,把手里的书信递给毛奇。
“拜托了,务必保密。”何监军说完这话,便匆匆离开。
毛奇将何监军送走之后,拿出书信,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很想打开看看,但一想到何监军慎重的模样,便息了这好奇的念头。
第二天上午,又见过一次徐大人之后,毛奇迅速乘车返回钦州。
回到钦州之后,便马上派心腹给远在东兴的宣威军送去一批赏赐物资,除了赏赐普通士兵,还有赏赐将官的。
装着赏赐物资的船从钦州城外顺河而下,一直入海向西,不到一天时间,便顺利送到东兴镇。
宣威军出击一来,也只获得过一次补给,钦州知州送来赏赐物资的消息很快在东兴传开,全军上下都非常高兴,杨丛义也不愿扫了大家的兴,当即就把赏赐分发下去。
赏赐虽不多,也是知州的心意,众人自是感恩在心。
杨丛义看着一个小盒子,这是他的赏赐,上面还贴了封条,封条上有字“宣威军杨监军亲启”。
撕开封条,打开盒子一看,还以为会是黄金珠宝类贵重的东西,不想却是一些糕点小吃和茶叶,一一拿出来之后,就在盒子底下发现一封漆封完好的书信。
信封上没有任何文字,杨丛义拿着信封犹豫了一下,既然是放在给他的盒子里,这信不是给他的还能给谁?于是也不再多想,随即就打开了。
拿出信一看,便心里一惊,看完之后,再看一遍,确认无误之后,立即叫来苏仲、姚昶、潘诚、罗聪议事。
“监军,啥事这么着急,知州赏赐我的点心还没吃完呢。”苏仲进来就抱怨。
杨丛义正想事情,没有理会他。
不多时,姚昶等人也陆续进了营房。
“好,既然都来了,那我说件事。”杨丛义将门房关上之后,没有任何多余的话,直接道:“朝廷交给我们一件大事,要我们在十天之内抓回逃跑的李越王子。此事有枢密院都承旨何大人亲自交办,他人已到邕州。你们怎么看?”
四人一时目瞪口呆,抓李越王子?开什么玩笑!谁知道他在哪,要是他在李越王宫里,难道还要他们杀到李越去?
见四人这幅神情,杨丛义又道:“枢密院把宣威军调来钦州就是专办此事的。何大人也是前不久才到邕州,了解到一些情况之后,就亲自写信把这个差事交给宣威军。逃回去的王子,此时正在李越王城升龙,大家还是想想办法,怎么才能把这个王子抓回来。”
“监军,枢密院的意思是不是我们如果不能把李越王子抓回来,我们之前立的那些战功就没了?”姚昶忽然问道。
看着众人充满疑惑的眼睛,杨丛义沉默了。
过了一会儿才回道:“对,就这个意思。宣威军来钦州就是去抓李越王子的,抓不到他,完不成差事,我们打多少仗都没用。所以你们不要抱怨,只有十天时间,还是赶紧想办法办成这个差事。”杨丛义还是将实情告诉他们,但见他们有发牢骚骂娘的冲动,赶紧将他们的注意力转到正事山来。




大宋燕王 第303章 筹划行动
众人呼出几口浊气,气的说不出话来。
“那王子在升龙城,我们总不能杀进去抢吧。”苏仲气道。
“李越人虽然不厉害,但就凭我们不到两千人,想要打到李越王城太难了。就算进了王城,除非把王城灭了,不然我们也找不出那王子。”潘诚心情也很不爽快,好不容易立下的战功,说没就没了,枢密院也太不讲道理。
“别说这些没用的。这些天我在东兴镇也没闲着,据我所知,从东兴镇往西,如果走海路,两天时间就能到李越,从李越王城到海边不超过两百里,如果我们偷偷派一队人潜进王城,悄悄将那王子抓回来也不是不可能。”罗聪最先冷静下来,这几次出战,他都没能跟敌军交过手,所立功勋不多,这次无论如何一定要抓住机会。
“说的轻巧,你知道李越王城在哪儿?那王子在哪儿?”苏仲有气难消。
“不知道不会去找?监军,我觉得可行,这个地方百姓的衣着装扮跟李越差不了多少,我们换上衣裳,他们应当不会发现。”罗聪看着杨丛义,如果没人去,他便要去抢这第一功。
杨丛义没有回应罗聪,却道:“姚昶,你说得呢?这个差事该怎么完成?”
1...125126127128129...3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