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宣威军以雷霆之势将峒中拿下,之后在此休整半天,并将后续计划做了调整与更改。
峒中连通三地,东进可到那梭、扶隆,进逼安远县和上思县,北上可达桐棉、那楠,进逼左州和宁明,西进可达平辽、仙安,直通李越边境。此地乃是军事重地,不得不防。
宣威军再次分兵两百,驻扎峒中,其余人继续北上寻找机会。
从峒中北上之后的路渐渐不好走,山越来越高,谷越来越深,人烟也越发稀少,若不是有峒中请来的向导,宣威军定然寸步难行。
两天之后,他们到达桐棉,此地也被李越人占据,敌军不多,迅速被清剿一空。在此地,杨丛义等人终于探听到李越大军的消息。
原来李越大军跟邕州总管府的人马对峙之时,悄悄派了一支五千人的精兵,从桐棉、那楠、江北绕道北上左州,从大宋守军背后狠狠一击,惊慌失措之下,大宋守军败退,左州城如今已被李越人占据,大宋军马退守扶绥。
郁林州、左州两州之地都丢掉了,扶绥背后就是邕州城,扶绥再丢掉,就只能退守邕州,那这一仗可不知道要大到什么时候才是结束的时候。
翻开地图,众人细细商讨一番,决定深入地方背后,骚扰一番敌军粮道。
桐棉、那楠的山路不好走,从此地去江北再到左州,路程虽近,却不适合运送粮草,因此那一路敌军打此路过之后,再无敌军前来,不然倒是可以在这儿伏击一次敌军。
“我们就去宁明!”商讨许久之后,拿不定注意,毕竟深入敌营太危险,但杨丛义以为,越是危险,偷袭得手的机会也越大,于是最终拍板,去宁明大干一场。
桐棉同样留下一百人,他们的任务除了驻守,便是打探消息,西边平辽、仙安,北边那楠、江北,都要派人出去看看,情况不对,便派人给宣威军大部队报信,其他人撤往峒中。
其余一千五百余人,在向导帮助下,急行军两天,到达寨安附近,再往北数里便是宁明县城。
三营人马在一起,目标实在太大,对不管是潜伏还是偷袭,都大大不利。
于是杨丛义、苏仲、潘诚各带一营人,一营往西,一营往东,一营往北,分头潜伏,打探消息。
杨丛义带一营宣威军往北,半天之后到达宁明县城附近,却被十几丈宽的河流所阻,随即全军潜伏在城南河边,一边派出探子渡河潜进城内打探县城内的消息,一边搜集船只渡河。
由于此地早已被李越人拿下,大军都东进直扑邕州,宁明反倒成了李越人大军的后方,防守甚是松懈,派出的探子很快渡河,进入宁明。
杨丛义看着眼前的大河有些发愁,在方圆五里之内找了一圈,除了发现几条两丈来长的小船,再无其他船只,除此之外还发现,宣威军所在位置不远,居然是一个两河交汇的河湾,另一条大河足有二三十丈宽,流向朝北。
这个意外的情况,让杨丛义、苏仲等人十分被动,一千五百人被河流隔在南边,不能西进,不能东进,更不能北向渡河。
无奈之下,只得派出探子,让他们沿那条较窄的河流往上游寻找,搜寻能渡河之处。
宁明周边偶尔房屋,也都是空的,从蜘蛛结网的情形看,至少一个月以上无人居住。此地既然已经被李越人占据,本地百姓,不是逃了,便是被杀了,周围无人,也并不奇怪。
苦等无事之时,杨丛义再次拿出地图,看着地图上一条由西往东,贯穿整个广南南部,连通郁林、左州、邕州、横州、贵州等地。
看着看着,心中一动,地图上虽然画的很简单,一条曲线,几个拐弯,但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条河应该流入广东境内,由广州附近入海,那么如此一来,眼前这条河应当也是汇入地图上这条大河才对,这条河就有二三十丈宽,地图上的河流至少应该有四十五丈宽了,这么大一条河流,如果用来运送粮草辎重,完全够了,只是不知道李越人会不会利用这条河流。
一天之后,潜进宁明的探子带回来消息,宁明地方不大,可人却不少,至少聚集有两千敌军,数千百姓,其中有一个地方很可疑,敌人看守严密,无法靠近,只能看到有许多百姓在李越人监管下,不停的搬运东西。
重兵看护,搬运东西。在这儿能搬什么?李越人果然不会放着河流不用,既然他们拿下了左州,还要进攻邕州,这条从郁林直通邕州的大河,既可以运兵,也可以输运粮草辎重。
杨丛义当即叫来苏仲和潘诚,将这一消息告诉他们,并要他们想办法,尽快渡河,对岸的敌人很可能正在准备运送一批辎重,必须赶在运走前销毁,给李越人制造点麻烦。
被困在河边一两天,正心情烦闷,突然听到这个是好消息,苏仲、潘诚立即兴奋起来,自告奋勇带人去找渡河门路。
半天后,苏仲派人送来好消息,他们在五里外架起了一座木桥,可以安全渡河。
这又是一个好消息,杨丛义迅速将宣威军带过去。
一到目的地,杨丛义就见河边摆放了数十具宣威军尸体,眼中顿时一寒。
“这是怎么回事?”
苏仲有些为难的回道:“搭桥时出了点意外。”
“早跟你们说过,宣威军个个都是精锐,他们的性命很精贵,是用来立战功,报效国家,报效朝廷,不是用来挥霍浪费!”宣威军人数不多,出征在外,死一个便少一个,这还没开始打仗,就死了数十人,让他如何不生气。
“监军,苏老二也是搭桥心切,急躁了一些,一个疏忽才让他们陷进河里,都是为了打胜仗,还请监军宽恕。”潘诚在一旁劝解。
“出征在外,暂不跟你计较。记好死者姓名,按战死抚恤。”此时不宜节外生枝,当务之急是先拿下宁明。
“是。”苏仲低头。
潘诚带着一营宣威军当先过河,杨丛义一营随后,苏仲则殿后收尾。
过河之后,他们没有立即赶往宁明,而是潜伏。
据探报得知,由此进宁明路程不过六七里,一路平坦,没有沟渠河流,半个时辰即刻到达。按杨丛义等人的计划,等天黑之后,直扑过去,杀死守卫,将所有物资毁掉。
敌军至少有两千,而宣威军只有一千五百人,如果与敌军正面硬拼,杨丛义没有把握能胜。
况且此地距离郁林城应该不超过百里,援兵随时会到,宣威军一战不成,就得马上撤退,不然等敌军反应过来,派兵拿下桐棉,他们便无路可走,难逃灭亡的命运。
大宋燕王 第299章 夜袭敌营
天色渐渐暗下来。
“传令出发!”杨丛义一声令下,传令兵迅速前去向苏仲、潘诚传令。
此战苏仲、潘诚两营要打硬仗,他们得先出发埋伏。
下午探子探得更详细的情报,宁明是座小城,共有东西两门,东门外两里便是一条大河,宽四五十丈,河岸停有上几百艘大小船只,正有数千人将一批批物资从东门运出,搬到河岸装船,大半船只已经装好,相信不久之后就会离岸。
根据这些情况,杨丛义、苏仲、潘诚三人制定了一个“围尸打援”的计划,由杨丛义亲自带人将岸边的敌军拿下,放火烧船,引诱城内的敌军出来救援,而苏仲、潘诚各带一营宣威军趁夜埋伏在东门外,像在华石镇一样,以弓箭射杀冲出东门救援河岸粮草辎重的敌军。
苏仲、潘诚带领的宣威军迅速出发,向东门外潜去。
等他们全部离开之后,杨丛义这才带着最后一营人,慢慢往东边河岸赶去。
今晚无月,夜色朦胧,十丈之外便已看不清人影。
宣威军摸黑在寂静的夜里,悄悄赶路。
一个多时辰后,约二更天左右,杨丛义终于赶到东门外的河岸边。
看着岸边微弱的灯火,宣威军在几十丈之外停了下来。
杨丛义要等苏仲、潘诚布好埋伏阵型,同时也要等最好的时机到来。二更天还不是最困的时候,须得等到三更天,乃至后半夜,在最好的时间一举拿下河岸的守军,再布置一番,也设下埋伏,出城救援的敌军即使躲过苏仲、潘诚的利箭,也要接受最后一道箭雨的攻击。
“大人,我去看看。”张柳悄声道。
“小心些。”杨丛义轻声回复。
张柳此番跟杨丛义出来,便是想要好好历练一番,先前出海一趟之后,他的两个师弟已经返回山中修炼,而他觉得他的修炼应该还在尘世中。
跟着杨丛义来到钦州之后,从安远县到华石镇,从那梭到东兴,一路没有击杀一个敌人,从东兴离开,往北走到现在,也没有他动手的机会。但今晚注定会是他发挥的好机会,敌军躲在营内,弓箭发挥不了用处,一会儿要拿下守军,只能冲进敌军营内,一旦短兵相接,便是他的战场。
张柳悄悄潜进河岸,靠近敌营,营中安静的,听不到任何声音,只见几丈外,营门前火把下,正有四个手持短刀敌军在值守,一人靠墙坐着,以刀杵地,似乎在睡觉,另外三人站在一旁,也是瞌睡的摇头晃脑,几欲倒地睡觉。
营内也有数点火光,不知是否也有人值守。
张柳悄无声息潜伏到营门一侧,双脚一蹬,伸手一搭营房围墙,整个身子便悬空挂在墙上,探头往营内一看,营内火把不少,每个火把下也有四人值守,但状态也都营门外的差不多,打盹瞌睡。
仔细察看一番,确认安全后,张柳双臂稍以用劲,翻身落尽营内,在夜色阴影掩护下,悄悄向营内潜去。
不多时便穿过营区,靠近河岸边。
距离河岸两丈外,沿岸插有一长排火把,三丈一个,足有上百个。
一眼望去,岸边隐隐绰绰,不知停靠了多少船只。
而船上全无灯火,在岸边火把照耀下,能清晰的看到船上装满麻袋。
张柳小心翼翼跳上一艘背光的船只,并指戳破船上的麻袋,伸手一掏抓出一把东西来,拿近眼前一看,见是白白花花的稻米。又接连潜上多艘船只,戳破数个麻袋,里面装着的全是稻米,无一例外。
远远一望,河岸到底停有多少船只,有多少粮食,难以估计。
再次从营区返回,张柳很想潜进营房去看看,里面到底有多少敌军,但思虑再三,还是放弃。
返回宣威军潜伏之地后,张柳将探知的情况一一告知。
从张柳的描述来看,敌军驻守岸边,看守粮船的营地只有一个出口,便是营门,三面有一丈来高的围墙,另外一面是停满船只的河岸,杨丛义稍稍放心,敌营如此设置,宣威军便有很高的胜率。
宣威军原地潜伏休整许久之后,预计早已做了午夜,敌军正熟睡之时,杨丛义招来传令兵。
“传令一队,迅速拿下营门。二队、三队翻越围墙进入敌营,从后面包抄。其余各队跟我正面冲杀!”
传令兵接令,迅速前去各队传令。
不多时,就见一队宣威军迅速朝敌营大门潜去。
另有两队宣威军绕向敌营一旁,准备翻越围墙。
杨丛义带着剩下的宣威军,落后数十丈距离,跟上朝营门去的宣威军。
只见几名宣威军手持佩刀,蹑手蹑脚,从围墙一侧悄悄接近正在打瞌睡的值守敌军,接近敌军之后,举刀一抹,四个人吭都没吭一声,全部倒地身亡。
一见得手,营门附近的其他宣威军紧闭口舌,迅速起身,朝营内冲去。
杨丛义一招手,身先士卒,提刀飞奔向营门,身后几百宣威军立即悄无声息的跟上,冲向营门。
张柳不等杨丛义吩咐,提剑冲向敌营围墙,双脚一瞪,单手搭上围墙,轻松翻进敌营。旋即冲向最近的火把下,唰唰几剑削断了四人的喉咙。
四人吃痛之下猛睁眼睛,伸手一摸痛处,直感觉粘糊糊一手,拿在眼前一看,那是鲜红的血,看着眼前的人提剑飘过,惊惧之下想要叫喊,最终却只能张张嘴,发不出一点声音,挣扎片刻之后,面容扭曲,到底而亡。
在前边四人倒下之前,张柳飞身欺近不远处的火把,几剑就将正打瞌睡的四个敌兵斩杀。
敌人尸体倒地传出的异响,终于将一些警醒的值守人惊醒。
眼见大批人持刀冲进营区,那人一声惊叫出声。
还没等他再喊,一道人影飘至眼前,一剑划过,声音断绝。身旁三人刚刚睁开眼睛,还没看清楚发生了什么,直觉喉咙一疼,也发不出半点声音。
但就那突兀的一声,也足以将火把下值守的敌军惊醒。
只听他们大喊大叫几声之后,举刀冲向迎面而来的对手。
刀兵之声一起,敌营内顿时响起混乱的惨叫。
惨叫声一起,营房里瞬时冲出朦朦胧胧的敌兵,晕头转向的就朝对手杀去。
宣威军与李越敌军彻底混战在一起,短兵相接,不是敌死便是我亡,宣威军将士格外凶狠卖力,刀刀直击敌人致命之处。
毫无准备的敌人一个个倒地,后边的敌人又亡命往前冲来。
杨丛义一刀砍翻一个扑过来的敌兵之后,随即就被近卫护在中间,敢有靠近的敌人,未近他身前五尺,便被一一放倒,他手提佩刀却没了用武之地。
张柳一人冲锋在前,一柄利剑,上下翻飞,左刺右撩,削瓜切菜一般,将遇到的每一个敌人放倒,而那些亡命冲过来的敌军,没任何人能沾到他的衣角。
宣威军士卒在他身后跟进,将尚未断气的敌人,一一补刀。
士气旺盛的五百宣威军,不肖半刻钟,便将敌营内匆忙出来,来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何事的敌人,斩杀的干干净净。
“仔细搜索营房,不要放走一个敌人!”
杨丛义一声令下,众人取下火把,进入营房搜索,片刻之后,营内又传出几声惨叫。
敌人被清理干净之后,随即赶至河边焚烧舟船。
“监军,这船上都是白白花花的稻米,真要烧了吗?”有押官觉得烧了可惜。
“这条河一路向东,所有的船都能漂到邕州去。但现在下游被敌人占据,这些船只要一启动,就能把所有粮食运到敌军手中。这么多粮食,我们不可能翻山越岭的带走,敌人也不会给我们那么多时间。为今之计只有全部销毁,让围攻邕州的敌军断绝粮食补给,没了粮食,他们就不敢继续出击。如果不销毁,等敌人援军赶来,我们一旦抵挡不住,这些粮食就会重新落入他们手中,那宣威军跑这么远,不是白来了?”杨丛义站在河边看着渐渐烧起来的船只,慢慢将其中的道理,解解给身边的人听。
“原来如此,监军英明。我们是见识少,哪里见过这么多白花花的稻米,心疼、可惜啊。”另有押官叹息。
“少拍马屁。赶紧去帮忙,把这些船统统烧毁,一艘也不要留。”杨丛义看着燃起熊熊烈火的粮船,何尝不心痛,这些粮食少说也有十万担,足够十万人吃一个月的,搬回去卖钱,也能卖个一二十万贯,可这河流向东,顺水而下进的是李越人的军营。
都烧了吧,烧了省心。
大部分船只都燃起大火之后,杨丛义立即召集众人回到营门口设伏,等待逃脱苏仲、潘诚埋伏的敌军前来送死。
两队埋伏在营门左侧十丈外,两队埋伏在营门右侧十丈外,手持弓箭,面向西边两里外的城门。
其余宣威军全部留在营内,手持佩刀,严阵以待。方才那一场冲杀,对手惊慌失措都没睡醒,他们砍杀起来毫不费力,那感觉酣畅淋漓,甚至有些意犹未尽。
大宋燕王 第300章 得胜而逃
一里之外,一直盯着东边敌营动向的苏仲和潘诚,在发现冲天火光的一瞬间,立即下令,准备迎击敌军!
两营宣威军一营在南,一营在北,各距城门口到营地的道路百步,一字排开,单膝下蹲,弓箭在手,准备好一切,只等出城的敌人接受箭雨的洗礼。
约一刻钟后,寂静的城里终于有了动静,只见城门打开,一队人举着火把迅速出城,向埋伏的宣威军靠近。
不肖片刻,那些手持火把的敌人就进了宣威军的埋伏圈。
没有任何命令,潘诚率先一箭射中打头的敌军。
宣威军的利箭随后呼啸而下。
两轮箭雨过后,火把跌落,路中再无一人站立。
中箭受伤,尚未死亡的敌军,发出了惨烈的喊叫,又像是在向城内示警。但在空旷的平地上,一里远的距离,即使在安静的夜里,也传不出多远,况且是在噪杂的城里。
城中守军,一发现东边河岸的大火,立马就慌了。
大火从燃起那一刻起,丝毫没有被扑灭的迹象,城里的敌军来不及做任何考虑,一队队开出城来,匆忙赶往粮船停靠的河岸。
这可是升龙好不容易为前方大军筹集的军粮,如果出了意外,谁也担待不起。
一队队出城的敌军倒在宣威军箭下,等后续赶来的敌军终于发现中埋伏之后,在黑暗里却看不清对手在哪,而他们自己却手拿火把,为宣威军手里的弓箭照亮射击目标,于是他们又全部倒下了。
前赴后继数次之后,敌人一批批倒下,却连是什么人埋伏了他们都不曾知道,没死的躺在地上嚎叫,死了的,一了百了。
河岸边的大火还在烧,城里的守军一心救粮,哪里管得上埋伏不埋伏,出城之后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冲向东边,众多人被前边倒下的人绊住之后,这才停住向前的脚步,朝路边搜去。
敌人不是傻子,宣威军早有准备,等敌人搜过来立即变换队形,前队后撤,调转弓箭,面向东门方向布阵。
片刻之后又是一轮箭雨射进小心翼翼的敌群,但这次收效甚微,阵型调整后,宣威军与敌人的距离已经不同,很多箭射空。
潘诚的情况跟苏仲也好不了多少,蜂涌而出的敌人也冲向他们埋伏的方向,黑夜中阵型一动,箭便失去准头。
面对逼近的敌人,再射出一轮箭后,苏仲丢下了手里的弓箭,拔刀高喊:“杀!”
一声大吼之后,举刀冲向敌人。
这一营宣威军纷纷弃弓,拔刀随后冲锋。
“哐哐”直响,两军相撞,瞬间刀兵相接,双方在火把的光亮中,混战在一起。
宣威军想要杀了李越人,不让他们去救援粮船,而李越人想杀了他们,好去河边灭火抢粮,这是生死搏杀,每一刀砍下去,都有血光飞起,刀刀见血,招招致命。
潘诚营随后也跟苏仲一样,丢弃弓箭,与敌人刀兵相接,正面搏杀,拼个生死。
在宣威军与逼近的李越守军陷入混战时,剩余的守军穿过满是尸体的道路,飞速朝河边营地奔去。
粮食不是那么好烧毁的,只要去的及时,肯定能抢救回来!李越守军这么想着,奔跑的速度更快了。
但当他们一路狂奔至营门十丈,迎接他们的同样是箭雨,连续两轮箭下去,倒下几十人。
可营门就在十丈外,他们哪里还顾得上跟营外的人周旋,于是杨丛义等人便看到敌人不避箭矢,亡命冲锋,瞬息之间就有不少人冲进了营门。
“杀!”杨丛义一声大喊,不等他动手,门口附近的宣威军便一拥而上,与敌人混战在一起。
营外的敌人有幸避过箭矢,进营之后还是没能躲过宣威军手里的利刃,一个个倒下,又一个个冲进营来,他们心里只有粮食,没有粮食他们都得死,粮船近在眼前,哪有不拼一把的道理。
外面的箭矢,里面的利刃,敌人的生命迅速被收割,但仍有大批敌人在箭矢落下的间隙里冲进营里。
营门口的防线被疯狂的敌人冲散了,他们彻底进了营里,正要冲向着火的粮船,可迎接他们的是宣威军布在营里的第二道防线。
三道攻杀下来,能活着的敌军聊聊无几,很快就被把守最后一道防线的宣威军斩杀干净。
一群群敌人冲进营里,然而,始终没人能靠近粮船百步距离。
小半个时辰混战过后,营里营外都已经见不到活着的敌人。
战斗结束了,不管是守军死完了,还是他们闭城不出,粮船上的火息灭了,此战宣威军胜。
休息原地休息片刻之后,杨丛义下令检查粮船,船未沉没的,拆毁粮袋,将粮食全部倾倒进河里,船只也要一律沉河摧毁。
命令一出,刚刚厮杀过后的宣威军,立即化身破坏者,未烧毁的麻袋直接被利刃戳破划乱,丢进河里,未沉没的船只被他们砸破舱底,或在营地里找些引火干草,继续放火焚烧。
一场大肆的破坏在河岸迅速展开,这也是一场未完成的战斗,现在由他们来收尾。
杨丛义在河边看了一阵以后,回到营门口,营外没有一个敌人前来,他确认战斗确实结束了。
“大人,有军情禀报!”忽然营门外的黑暗里传来喊声。
“过来!”杨丛义一声回应,营外的宣威军放下手里的弓箭。
少时,就有一宣威军传令兵从黑暗里走来,到杨丛义身前禀报:“大人,敌军紧闭城门,是否要攻城,请大人下令。”
“不得攻城,在原地待命!”杨丛义立即回复。
传令兵得令而去,迅速进入黑暗中。
半个时辰后,河岸的船只尽数损毁,粮食也几乎全部沉进河中,只留下数百袋,宣威军备用。
此战的目的已经达到,继续留在此地并无好处,杨丛义随即命令宣威军撤退。
宣威军一把火烧掉敌营,带着数百袋粮食迅速离开。
一个时辰之后,他们撤回架有木桥的河岸,此时已经是五更天。
此战宣威军伤亡多少,黑暗中统计不清楚,也无心统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