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四千人不到,面对李越五万大军,还是没有丝毫胜算,双方兵力悬殊实在太大,杨丛义想了想,便道:“大人,宣威军即使四千人全出,在敌军面前劣势依然十分明显,不是下官长敌军士气,如果邕州大军不协同攻击,怕是此战难以达到想要的结果。”
何监军立即回道:“勿忧,敌军势大,朝廷自然不会让你独力支撑。我已快马将调令急递贵州,前来广南支援的殿前司游奕军此刻就在贵州,三日之内,一万游奕军便会全军南下钦州,与宣威军一起行动,协同作战。游奕军乃禁军精锐,统制李耕更是久经战阵,征战经验十分丰富,两军合一必能有一番作为。不过你不用担心统兵权问题,李耕虽比你年长,在军中的资历比你深厚,但两军会合之后,宣威军仍然由你独立指挥,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参与指挥调度游奕军,至于如何对敌作战,由你二人共同商定。”
杨丛义一听有一万殿前司精锐,心里顿时安定许多。
殿前司各军全是禁军编制,每年从大宋各地方军中挑选精锐补充加入,战斗力很是强悍,并不是浪得虚名。
大宋燕王 第308章 游奕军李耕
“给你们一个月时间,一个月内务必要结束广南战事,将李越人全部赶出广南。至于军资军械等后勤补给,我会亲自安排妥当。还有什么问题吗?”何监军给出了时限,看来是想回临安过年。
既有殿前司精锐助战,又何监军亲自筹集粮草补给,人虽然相较于李越,还是少了一大截,但未尝不能一战。
“暂时没有。下官即刻派人去静州,将宣威军调回东兴镇。”杨丛义说完便要走。
“且慢。你先在此稍等片刻。”何监军出言拦住,随后起身回到内屋。
片刻之后拿出两个信封,交代道:“一个是调令,调动安远县宣威军的,另一个是给钦州知州毛奇的,到了钦州之后,将书信给毛奇,你在钦州城暂留一天再去安远调兵。游奕军马上就到钦州,你们暂驻钦州人,伺机而动。”
“是。”杨丛义接过信封收好。
道别之后,迅速离开邕州州衙,急向钦州赶去。
一到钦州,便直奔州衙,将何监军的书信交给知州毛奇,同时征调了一艘海船,派人驾船而去,向西直下静州。
游奕军未到,杨丛义便在钦州住下,开始思索如何退敌,地图翻了一遍又一遍,想不出退敌之计。
邕州到郁林边境,河流纵横,群山密布,行军困难,粮草运输一样困难,邕州在下游,郁林在上游,敌军进攻容易,撤退就没那么简单了,若敌军被正面击退,他们全军覆没的可能很大,但听何监军所言,正面是不可能击退敌军,难道真要再来一次偷袭宁明?
敌军损失了数十万担粮食,从河内到郁林路程不短,短期内应该不可能再筹集那么多粮运到宁明,上次吃了大亏,敌人不可能再集中运输,若继续走水路,十船一放,五船一放,都有可能,再偷袭宁明也达不到上一次集中摧毁十万担的效果,去的兵力少会被敌军所败,去的人多了,山路难行,后勤补给又是问题,当真是大难题。
面对这种情况,不知道游奕军会怎么办呢?一筹莫展,杨丛义只能等游奕军到来,看看他们有什么办法没有。
钦州知州毛奇的信使急入安远县衙,当即被带到宣威军统领面前。
“赵统领,这是知州大人给统领的书信。”信使将书信双手呈上。
赵安接过书信,打开看过,面色不改,问道:“知州大人可有什么交代?”
“知州大人吩咐,接信后立即动身。”信使回道。
“没说安远县防御由谁接管?上思已出现敌军踪影,此时离开今天,稍有不慎,怕会功亏一篑。”赵安拿着书信,觉得不可思议。
“知州大人没说,应当自有安排。”信使回道。
“知道了,回去告诉毛知州,赵某即刻动身赶往邕州。”赵安眉头紧锁。
信使离去之后,赵安召集三将,把他要去一趟邕州之事相告,让他们在他离开安远之后,紧守城门,别疏忽大意把安远县城丢了。
众将应声称是,嘴上虽然没有多问,可心里直犯嘀咕,这时候让统领去邕州,莫不是商谈大事,想让他们北上上思县,协同击退扶绥敌军?又或者是去责难问罪?
赵安很快就离开了安远县城,从钦州城外绕城而过,赶往邕州。
一天之后,杨丛义带着调令来到安远县城。
县衙内,杨丛义与袁华等人静坐谈心。
“你们这一个多月在这城里可好?”杨丛义笑问。
众将有些尴尬,气氛冷了一会儿,袁华才道:“也就守守城,每天巡逻一番,见不到敌人,没啥意思。”
一见有人开口,章岱便道:“可不是吗,整天在这城里闲的让人发狂,城不能出,仗也没得打,玩也没得玩,还不如在昌国。”
柳时接道:“我们在城里听说监军带人出去之后连打几场胜仗,可羡慕的紧。监军这次来,是要带我们出去打仗吗?”
杨丛义笑道:“猜对了,就是要带你们去打仗的。”
然后收敛笑容,接着说道:“当初组建宣威军的本意你们可能不知道,我今天就告诉你们。宣威军尚未开始招募组建之时,我就提出了一个要求,进入宣威军的将士必须是想要建功立业的良家子弟,绝不能招募只是为了混口饭吃的流民或是发配充军的犯人,因此宣威军成立的目的和目标只有一个,打仗,打胜仗,要宣威军将士们通过打仗,建立功勋,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宣威军是为护卫回易而生,但它不因护卫回易而止,回易可以不做了,但宣威军一定会继续存在!”
“你们也都知道,最近我们打了几场胜仗,消灭了七八千人,但那只是开胃菜。敌人现在聚集在邕州城西的扶绥,战力达到五万人,加上辅助人力,不下十万人,这才是真正的大餐,咬上一口,吃下他们,宣威军便不虚钦州之行,各位也会挣得军功,一旦宣威军通过此战证明了我们实力,跻身常备军编制,封官授职也是水到渠成。”诱之以利,杨丛义说完,静静的看着他们。
他们此时说是营指挥,但其实都不是朝廷给的正式编制,整个宣威军也就赵统领和杨监军有朝廷赐封的官职在身,其他人严格来说都还是回易处雇佣的护卫队,随时可以裁撤,建立再多的军功也无用,顶多回易处多给点钱财赏赐,并不能给他们授予官职,况且现在回易处都不知道还在不在,饷钱已经停发三个月。若是宣威军打一仗能变成常备军,那为什么不打?变成常备军,只要能有仗打,就可以建立功勋,封官授职。
“监军,我们要去哪儿打仗?邕州吗?”柳时问道。
杨丛义拿出一纸调令,交给他们传阅,在他们细看时,说道:“不去邕州,在邕州打不了仗。你们跟我走,我们要在钦州打一场大仗,打一场硬仗。我们要一举击退五万敌军,结束广南战事,你们敢吗?”
看完调令,他们确知赵统领被调开是另有深意,摆明了上面现在想让杨监军暂领宣威军,因为他带着一半宣威军接连打了好几场胜仗,当此之时,整个广南战事久拖不决,正需要打仗之人,把不想打仗的赵统领支走,宣威军才能整体出击。
上面的意思很清楚,也正合他们心意。
“愿随监军赴汤蹈火,迎战敌军!”
“愿听监军调遣!”
“怎么打,监军下令便是。”
三人吩咐表态,愿与敌军一战。
“好,宣威军就该有这样的英雄气!”夸奖一句之后,又道:“你们做好随时拔营离开的准备,等殿前司游奕军一到钦州,商定好作战方案,即刻开拔。”
“殿前司禁军跟我们一起打仗?”三人惊讶不已,殿前司禁军与其他禁军又有不同,多数禁军有名无实,并不能打仗,但殿前司诸军不同,他们才是大宋禁军中真正的精锐,就连侍卫亲军都有所不如。
“不错,殿前司游奕军马上就到钦州,到时候两军合一,一定可以跟敌军一争高下。”
杨丛义又与三人闲聊一会儿,就一起在城中走了一圈,看了看士兵状态,叮嘱他们不要放松训练,不久之后就会恶战。
接管安远宣威军之后,杨丛义并未停留太久,便返回钦州城。
他要做的事情还多,要在此征调船只,供游奕军来到钦州之后使用,还有军资军械也得找知州协调,何监军虽说他会负责,但他远在邕州,哪有杨丛义直接找毛奇方便快捷。
这天,知州毛奇派人来通知杨丛义,说殿前司统制李统制已到钦州州衙,请他过去议事。
杨丛义这几天没住州衙,一直跟暂留在钦州城的宣威军一起,所以消息并不灵通。一接到毛知州通知,立即带着钦州和广南地图赶到州衙。
客厅内正有两人品茗,一人是知州毛奇,另一人英武伟岸、五官棱角分明、双眼有神、蓄有短须,身着盔甲,年纪在四十左右。
一进厅中,还未曾打招呼,便听毛知州道:“杨监军,你来了,我给你介绍,这位便是殿前司游奕军李统制,刚到钦州不久。”
杨丛义急忙上前,抱拳行礼:“末将宣威军监军杨丛义,见过知州大人,见过李统制。”
李耕将茶杯放下,正声道:“杨监军不必多礼。”
“杨监军请坐。”毛奇见杨丛义落座,便笑道:“钦州乃不毛之地,不想今日却有游奕、宣威两军同聚此地,实乃钦州之幸,本州之幸。想来不久之后,等游奕、宣威两军击退李越,钦州之名,定会随两位将军名传天下,本州代钦州百姓,当天谢过!”
李耕道:“知州大人言之过早,游奕军长途跋涉万里,刚到广南不久,还未曾见过敌军模样,何言击退?”
毛奇一听这话,略微有些尴尬,不过随即笑道:“李统制的游奕军乃大宋精锐之师,要击败李越人不是轻而易举。”
李耕道:“知州大人过奖了,游奕军久在北方,广南之地还从未来过,打仗贵在知己知彼,游奕军现在既不知己,又不知彼,面对敌军怕是有败无胜。”
大宋燕王 第309章 退敌之议
杨丛义听着二人的对话,一直未从言语,但从李统制言语看来,他当是小心谨慎之人,并不是鲁莽之辈,与他合作,应该大有可为。
“李统制所言有理,与敌对战,确实要知己知彼,方有胜算。宣威军比游奕军早来一月,对钦州地形,山川河流,基本摸清,跟李越敌军偶有交手,虽不算知,也算有些了解,游奕军乃大宋精锐之师,弓射战阵纯熟,李越敌军多有不及。此战跟李越的差距只在敌我双方可战人数,敌军有将近五万人,宣威军有四千,游奕军近万人,敌军人数是我们三倍,但若策略得当,逼迫敌军退走,还是可以办到的。”杨丛义直接他们的对话引导向眼下对敌形势,抛出退敌问题。
毛奇听了这话,笑道:“杨监军所言甚是,宣威军来钦州已然连战三场,消灭敌军七八千人,毁掉敌军粮食数十万担,对钦州、郁林周边地形都很熟悉,以游奕军的勇猛,宣威军的灵活,击退李越不成问题。两军但有所需,只要钦州有的,绝不吝啬,定然配合两军赶走李越。”
“多谢知州大人。”李耕心中一动,脸上神情却没有变化。
“李统制、杨监军,你们二位先聊,本州去安排一下,今日就在州衙为二位接风洗尘。”毛奇适时起身。
“知州大人有心了。”李耕开口谢道。
等毛奇离开之后,厅内只剩李、杨二人。
“杨监军年纪不大,却能执掌一军监军之职,李某佩服。”李耕打量了一番杨丛义,说出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来。
杨丛义笑道:“李统制误会了,宣威军建军之初本就是护卫回易船队的护卫队,其实算不得正规军队,当初末将负责督造回易,便兼了宣威军监军之职,此番回易虽然结束,但远洋回易不会就此停止,宣威军自然还要继续担负护卫职责,所有末将这监军之职便保留下来。谁知李越突然侵扰广南,刚好宣威军下南洋时与李越有所接触,便把我等调来钦州协助守城而已。故而,末将这个监军不过玩笑而已。”
李耕听了此话却道:“杨监军过谦了,何监军既然让游奕军与宣威军协同,共退敌军,杨监军这个监军,断然不会是个玩笑。刚才听毛知州说,宣威军到钦州一个月便接连出战,连胜三场,灭敌七八千人,宣威军也不是普通的护卫队吧。”
杨丛义道:“那几仗都是占了天时地利的侥幸而已,做不得数。倒是现如今,何监军要我们一个月之内击退敌军,将他们赶出广南,不知道李统制有何打算?”话题一转,问到正题上来。
“游奕军刚到广南不久,所知甚少。不知杨监军有何打算?”李耕将问题原封不动的抛回来。
杨丛义一见如此,只能将这几日所想所思说出来,取得李统制的好感和信任再说,不然此战怕是难以开打,都要被拖在钦州。于是便道:“不瞒统制,这几日我正在思考如何退敌,有些想法,还请统制斧正。”
“且说来听听看。”李耕眼中闪过一丝异色,果然不是一个普通的监军。
杨丛义便讲道:“李越五万精锐战力现今正在扶绥以西五里驻扎,随时可以进攻扶绥县城,而邕州总管府和从广南其他地方调集来的大宋军队之后四万余人,以目前情况看,如果没有意外发生,想要反攻,几乎不可能,而李越只要想进攻,很快就可以拿下扶绥县城,一旦拿下扶绥,李越敌军便可据城喘息,而后再攻邕州。所以要想击退敌军,不能力敌,只能深入敌后,攻其必守之地。上次宣威军去了一趟郁林附近的宁明,发现敌军准备利用河流将大批粮食运往扶绥前线,由此推测,敌军的粮食应该是经过郁林运送到宁明,如果我们夺下郁林,切断敌军粮道,扶绥敌军当会撤退。但郁林被敌军占据已久,上次去的匆忙,没来得及派人去查探,不知道那里驻军有多少。不过,以游奕军和宣威军一万四五千人,突然出击,夺回郁林,应该不成问题。”说着将广南地图拿出来,展开在桌上,一一将几个地名点出。
“杨监军的意思是,以宣威军与游奕军两军之力先强攻郁林,再抵御五万大军?”李耕听完,忽出此问。
杨丛义微微一愣,尚未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就听李耕道:“李越小国,前线有五大万大军在扶绥与我军对峙,后方兵力必然薄弱,若是上次宣威军出击,拿下宁明后,直捣郁林,想必敌军早已撤退,但现在郁林只怕防御兵力翻倍,再想强攻就得付出一定代价。拿下郁林后,势必要坚守,切断李越前线与后方的联系,一旦李越前线五万敌军后撤,我们是守还是不守?”
此时,杨丛义才忽然明白李耕的意思,就算他们拿下郁林,也守不住,如果要守,就要面对敌军前后夹击,不免落个全军覆灭的下场,如果不守,郁林还是会被李越前线撤退的敌军占据,随时可以再次东进扶绥和邕州。因此,拿下郁林没有任何意义。
见杨丛义没有回话,李耕又道:“像这种攻城之战,若不是险要之地,易守难攻,根本没有必要大费周章,夺下来又守不住,不过是消耗军力而已。善战者,一击而定,不善战者,周旋消耗,两败俱伤,敌我俱疲。游奕军行军万里,从北到南,气候难以适应,与敌周旋消耗,非取胜之道。”
李耕这番话一出,杨丛义心中一动,觉得大大有理,这不是跟人打架一样吗?会打架的,往往能一击制敌,不会打架的才会跟对方追捉周转,累出一身臭汗,气喘吁吁,还无可奈何。
但如何才能一击而定?要么靠自身强劲、压过对方一头的势力,要么就要天时地利。宣威军、游奕军不过一万四五千人,明显比敌方要弱,剩下的就只有天时地利可用。
“统制的意思是,如果我们要最终打赢这一仗,一定要选一个易守难攻,又是敌人进退必经之地,拿下此地,方能据守,击败敌军?”杨丛义思绪飞转。
“正是。郁林一带可有这样的险地?”李耕问道。
杨丛义细看地图,可图上根本不曾标注要塞与险关。随即闭眼细想之前看过的地图,郁林在后世叫做凭祥,也是与领国相交的港口城市,凭祥往南便是大凉山,凉山横亘在李越与大宋之间,既然是山脉,必有险关。
慢慢回想在历史上,凉山附近是否发生过大战。
想着想着,忽然灵光一现,镇南关大捷!
中越边境曾发生过大战,法兰西侵略者曾经经由越南国入侵中方边境,老将冯子材在此大败法兰西侵略军。镇南关,不就是镇守南疆的关隘吗!
“如果我所料不错,郁林附近应当有一处重要关隘,是李越进入郁林必经之地。以前曾在书上看到过,说是从汉朝开始,南方就有一重要关口,控制广南与李越交通要道,名叫镇南关。郁林已经丢了,此关应当也在李越敌军手里。”杨丛义也不知道镇南关此时叫什么,但顾不得那么多,胡乱一编,反正也没人会去调查追查。
“果真有重要关隘?”李耕脸上神色一动,若真有关隘,倒可一试。
杨丛义道:“千真万确,敌军入侵郁林,必过此关。若将此关拿下,据险而守,或可拖垮退回的敌军。”
李耕沉思片刻,忽道:“还不够,只拿下此关不够。此然此关如此重要,大宋有郁林城,李越在此关附近必然也修建有大城,或屯驻有重兵,还得将此城拿下,或者彻底烧毁才行,不然还是难逃被夹击的处境。”
杨丛义想想觉得有理,两国边境处的重要关隘,一方筑有城池,另一方不可能视而不见,镇南关当在郁林城与另一座城之间。于是回道:“宣威军在钦州西部,靠近郁林一带还有一些驻军,我马上派人去探查此关和李越城池。”
“慢着。杨监军这是打算即刻西进,马上开始打仗吗?游奕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广南的气候也实在难以适应,还是休整十天再说。”李耕忽道。
“何监军给我们的期限只有一个月,从钦州急行军到郁林附近就要十天,再筹划拿下镇南关,进攻李越城池,又得花去不少时间,一个月都嫌不足,再休整十天,怕是时限内难以退敌。不如行军到郁林附近再休整,统制以为如何?”杨丛义心中一颤,这李统制果然谨慎,心思敏捷,想自己牢牢控制住游奕军指挥权,不想要他有半分沾染,如果李耕不跟着他的思路走,自然就不可能指挥的动游奕军。
李耕思虑片刻,回道:“在限期内打胜仗不可能,一个月只是何监军一个想法,真有这么容易打退李越人,他们能打到邕州附近?宣威军先去探查敌情,至于何时出兵攻打关隘,等游奕军休整过后,我们再细细商议。”
一听这话,杨丛义只觉得头大无比。
大宋燕王 第310章 先行一步
此战是一定要打的,不管是对宣威军来说,还是对杨丛义个人,都极为重要。
不但要打,必须得胜,胜了才有更进一步的机会,若败了,前功将会大打折扣,所以游奕军一定得参与这场反击大战,哪怕宣威军作为从属。
此前的诸多想法,杨丛义全部抛弃了,只听他说道:“统制可得想清楚,敌军数十万担军粮半个多月前才被我们烧毁沉江,此时前线缺粮,敌后定然在紧急筹集粮食,若我们十天之内拿下关隘,敌军粮食不能运抵前线,前线敌军一定会退兵,等他们退至关前,人马疲乏之时,给他们以重击,到那时此战胜负不言自明。”
李耕不语,杨丛义接着说道:“宣威军不过是回易护卫军,至今还挂靠在回易督造处,不归枢密院直接管辖,朝廷连饷钱都不发,这样一支军队不可能跟殿前司游奕军抢军功。此战得胜,不管是声名还是升官赏赐,统制的游奕军,当居首功,得重赏,没有朝廷正规军编制的宣威军能赏赐几个铜钱就不错了。统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一旦打退敌军,得利最多的是宣威军还是游奕军?”
眼见李耕似乎有些心东,赶紧趁热打铁,再道:“宣威军不到四千人,减去驻守各据点的,能参战的不超过三千三百人,而游奕军有一万余大宋精锐将士,此战游奕军是绝对的主力,宣威军打打下手,协助防守,到时候论功行赏,游奕军吃肉,我们喝点汤就行了。”
李耕突然笑道:“既然宣威军没什么大用,我游奕军想连肉带汤一起吞进肚里,杨监军以为如何?”
杨丛义脸色一变,沉声道:“若李统制是这种打算,宣威军便退出这场战斗好了,反正打了几场胜仗,作为护卫军有此战绩,得到的赏赐也不会少。击退李越大军的重任还是朝廷正规军来担吧,我们撤回安远县,守好钦州城又是一功。不过,广南西部穷山僻壤,河流纵横,可比不得北方到处都有驿道连通。游奕军若是没有宣威军帮助,要从这儿到郁林,没有一两个月怕是到不了,就算到了,后勤补给跟不上,也是一仗也打不了。”
“杨监军觉得,没有你们,我游奕军就打不了胜仗吗?”李耕有些不悦。
“游奕军自然可以打胜仗,但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就不得而知了。”杨丛义回道。
沉默片刻,李耕笑道:“好,我游奕军愿跟宣威军协作,共击敌军。杨监军以为我们何时动身,如何行军?”
杨丛义对李统制突然转变态度,感觉很是意外,不过他也顾不得多想,说这么多,不就是要与他们协作的吗?既然愿意协作,一切好说。于是回道:“两天之后,可以乘坐海船向西,到达东兴镇,从东兴镇到峒中、桐棉,翻越群山河谷,直入郁林。”
“先说好,行军之时,宣威军在前开路,游奕军在后。具体如何作战,到达郁林再行商议,杨监军以为如何?”李耕笑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