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好,那就依掌柜所言,把他们抓起来全部处死。”杨丛义笑道。
米店掌柜一愣,惊声道:“大人,这可不是小人的意思,是百姓们都恨他们啊!”
杨丛义道:“不管是谁的意思,这些欺压百姓的贪官酷吏,都该杀就是了。你把他们的名字都写出来,便算你一功。”
米店掌柜稍稍犹豫了一下,问道:“大人,小人不要什么功,能让小人回大宋就行。”
“回大宋?我可以考虑为你说情,但能不能成,我不能保证。”杨丛义稍稍一考虑,觉得问题应该不大,毕竟过去几十年了,案底应该已经消了吧。
“多谢大人!”米店掌柜纳头便拜。
随后便在纸上写下十多个姓名,交到杨丛义手中。
杨丛义看着名单不语,随后收起名单道:“还有一事,我们在南边关口收缴了一批粮食,你去告诉城中百姓,每搬回一担粮食,便奖励五斤,上不峰顶。只要愿意帮我们做事,以后就有大大的好处。”
米店掌柜一听这话,面有难色,问道:“让他们搬粮,大人不怕他们把粮食偷走了,或是藏起来?”
杨丛义笑道:“我们手里有刀,怕什么,胆敢藏私,就地格杀,这是军法。”
米店掌柜脸色一变,立即答道:“小人这就去办。”
“来人,跟掌柜的去把这些人都抓来。”杨丛义叫来一个押官,将名单交到他手里。
押官迅速带了两队人出府,在米店掌柜陪同下,直奔城内各处,搜捕此地官员。
发放粮食,给凉山百姓一些小小的实惠,只是取得他们好感的第一步,要从心里打动他们,不说让他们心甘情愿跟宣威军一起,至少不能给他们捣乱,便需要第二步,情感认同。要做到与他们普遍的情感认同,最好的办法便是要公开处刑凉山的贪官污吏,为他们出一口恶气。
在此之后,让百姓跟宣威军一起做些事情,并兑现承诺过的利益,如此便能顺利取得他们的信任。不管以后是守城,还是逃命,城中两三万百姓对宣威军来说都是不小的助力。
自打进城之后,杨丛义一直在想如何破局的问题。
宣威军拿下凉山,切断远在邕州的敌军粮草,断粮一月,不管是郁林的敌军,还是邕州的敌军,必然会返回凉山,重振旗鼓再战,而宣威军区区三千人,不可能守住大南关和凉山,五万敌军一到,宣威军唯一的活路便是望风而逃,原路返回桐棉。而敌军重新占据凉山后,马上就可以回头拿下大南关和郁林,绝对不会超过一天时间,甚至会在返回凉山的路上,顺便就将郁林和大南关拿在手里,补充粮草之后,转头继续兵发邕州,如此一来,这一战短期内绝对不会结束,而宣威军所做的一切并不会多大的意义。
就在等待苏仲送来大南关战报的夜里,杨丛义脑中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凉山击溃李越撤退回来的五万大军!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瞬间把杨丛义吓了一条,据城以三千人硬撼五万大军,这完全就是把宣威军置之死地,如此一个小城,五万大军能轻松包围,猛攻之下,坚持不了一天就得城破,全军覆灭。
但又冷静想了想,邕州城外的大宋军队不堪大用,即使李越大军撤退,他们估计也不敢追击,敌军会从容退去,而李耕的一万余游奕军,很可能会在得知李越大军撤退后,退出郁林,主动避战,李越大军还是不会有丝毫损伤,若宣威军不做些事情,广南战事绝对不会结束。
宣威军已经做了不少大事,风头正盛,若是能击败敌军,结束战事,广南之战,所有功勋,将尽归宣威军!
下定决心要在凉山击败李越大军之后,杨丛义便开始苦思冥想败敌之道。
要想打败敌人,首先兵力不能差距太大,三千对五万,绝对没有胜算,于是便把主意打到凉山城里两三万百姓身上,他们也许是不错的助力。
经过一番思考,反复推演之后,杨丛义便设计了发放粮食、杀贪官污吏、运送粮食,这三步收买人心的连环计。
一旦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从收买的百姓中,挑选一万人出来应该不成问题,城里弓箭军械一堆堆,简单训练一下,只要拉的开弓,便能变成一个弓手,李越大军攻城之时,就能以弓箭压制,给他们以极大杀伤。
一万三千人据坚城而守,军械足够,粮草充足,而敌军无遮无挡,缺吃少喝,时间一久,军心思变,即使不溃败,也要撤回大凉山南边去,只要撤回去,再想回来,就不是一年半载能够做到的事情。
城中粮仓原本有粮食一万余担,袁华、柳时镇守的关隘,最近几天又放进关内好几批粮草,消灭了押运的敌军,将粮食全部收缴,几天时间就收获两千多担,关内都快装不下了。
由此可见,升龙方向正在大规模急速往凉山、郁林、扶绥一带运送粮草,解决前线敌军粮草紧缺问题。
杨丛义打算趁凉山被攻占的消息还没传到南边去,再收缴几批粮食,为长久据守凉山储备足够的粮食。
宣威军现在分散三个地方,凉山只有一千五百人左右,一旦派人去运粮,城防力量减弱,要是发生意外,那就得不偿失,因此,杨丛义迫切需要收买城中百姓,让他们去把粮食都运回来。
在米店掌柜指引下,宣威军不到半天时间,就把名单上的贪官污吏全部抓获,押至府衙大门外,就连他们的亲属也一并带来。
随后,米店掌柜带人在全城大肆宣传“天军到凉山,抓尽大贪官,衙门口上挨一刀,百姓俱欢颜”。
紧闭院门、房门连免费领取粮食都没出门的百姓,一听到杀贪官,陆陆续续打开房门、院门,出来相互打听询问,求证真伪。
领取过粮食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就在府衙附近等着继续领取粮食,经他们一说,一传十,十传百,不到半天时间,宽敞的府衙门口被围的水泄不通,可见城中百姓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与憎恶。
当然,也许有不少人只是来看个热闹,但朴素的正义感,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围观杀贪官一样可以引起他们的心理共鸣,获得他们的好感。
眼看府衙门前聚集越来越多的百姓,叫嚷不断,维持秩序的宣威军士兵被一步步挤往门口,原本两丈宽的空隙,只剩一丈有余,再挤就要挤进府衙里了,现场情绪已经积蓄到顶点。
就在这时,杨丛义身穿明亮干净的盔甲,手提长剑,从门内出来,慢步登上门口临时搭起的七尺高台。





大宋燕王 第316章 两关敌情
在高台站定之后,一举手中长剑,前排围观的百姓便看到他的身影,现场逐渐安静下来。
“乡亲们,这些贪官污吏,鱼肉乡里,肆意妄为,平日里做尽坏事,却因为手里有打手爪牙,我们有苦难言,有恨难消,殊不知,善恶到头终有报,今日便是他们报应到了!”杨丛义举剑高呼,声震一里。
衙门前大街上,顿时便只有杨丛义一个人的声音,百姓们听到这个声音,彻底安静下来,但说的什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根本听不懂。
米店掌柜在人前站了出来,立即用本地语言,大声向围观百姓解释杨丛义所说那番话的意思。
听懂之后,人群瞬间沸腾起来,或跳或叫,又叫又笑,一时之间,激动无比。
不一会儿,围观的百姓中出现了几个声音,又过几瞬,便形成了一个声音,一声声,洪亮整齐,整个凉山都能听到他们的呼声。
虽然听不懂,但杨丛义看他们群情激奋的神情,也知道是在喊什么。
当即高声道:“天军杀贪官,凉山换新颜。杀!”
杀声传出,便有两个宣威军士兵将一个官吏拖上高台,跪在百姓面前,随后便有一名士兵手握长刀出现在官吏身侧。
“杀!”
杨丛义一声令下,士兵手中长刀举起,使劲向下一挥,鲜血飞溅,一颗人头滚落台下。
人群中顿时又爆发出一个声音,庆祝恶人终有报应。
百姓们呼声未落,马上又有一官吏被拖上高台跪倒。
“杀!”
一刀挥下,血溅七尺,人头落地,百姓欢呼。
紧接着又拖上来一个。
一刻钟不到,十几个贪官污吏,当着全城百姓的面,全部在高台上斩首。
“乡亲们,城里的恶人已经杀了,但城外还有很多恶人,他们都是这些恶人的同伴,马上就会过来报复,乡亲们暂时不要出城,以免在城外丢了性命。乡亲们,都回家去吧!”该杀的都已杀完,百姓们也该回去了,接下来还有许多事情,杨丛义立即劝他们离开。
米店掌柜又跟围观的百姓高声解释一番,众人这才依依不舍的逐渐离去,但仍然有不少人留在大街上,远远的看着热闹。
府衙门口的尸首,很快就被清理干净,他们的亲属则被全部看管起来。
一场杀贪官污吏的表演,不到半个时辰就结束,但这场表演引发的心理震撼和讨论,在以后的日子里还要持续很久。
半天之后,府衙发布了征募一千人出城搬运粮草的消息,十里路,搬运一担粮食的报酬是五斤粮食。
五斤粮,节省一些,够一家老小吃好几天。
消息一出,府衙门口便被围住。
姚昶被指派负责城西关隘粮草搬运,由米店掌柜协助他挑选前来应征的百姓,不到一个时辰,便挑选了两千人,两百人为一队,分成十队,由十队宣威军分别带领,整顿队形之后,马上从西门出城,渡河朝南边关隘而去。
大半个时辰之后,姚昶带着两千多人来到袁华、柳时驻守的关口。
刚一靠近,就见宣威军在搬运粮草,清理死尸。看来不久前,他们又做掉了一批运送粮草的李越人。
众人相见也顾不得寒暄,袁华道:“姚兄,你们可来了,这几千担粮食赶紧搬走,再不搬走,这关里都没法住人了,我们还得杀敌呢。”
姚昶道:“这是做掉几批了?”
袁华笑道:“不多,第六批而已,一天至少一批,多的时候两批,一次两三百人。别说了,赶紧把粮食弄走。”
姚昶不再多言,立即带人进关搬粮。
一人一袋,扛起来就走,两千人两千袋两千担,一个时辰之后,关内一空,剩下的粮食不足千担。
关隘里的宣威军也将李越人的尸体掩埋在关内荒丘,内外处理干净,等待下一批运粮队伍再进关里来。
运粮队伍在宣威军看护下,太阳落山之前顺利渡河回到凉山,所有粮食堆放进粮仓之后,依次在府衙门口领取五斤粮食的报酬。
隔了一天,运粮队伍又去了一趟城西关隘,再一次运回两千担粮食。
与此同时,姚昶带回来一个消息,他怀疑李越人很可能已经知道凉山不在他们手里了。
杨丛义对于这个消息并不感觉意外,若是这么多天过去,李越人还觉察不到凉山和两处关隘被大宋军队占据,那倒是奇怪了。
于是立即传令袁华、柳时:“即刻封闭关隘,不许再放任何人进出,运粮队也一律拦在关外,全力守住关隘,不得有误!”
传令兵飞奔出城,直往南边关隘传令。
半个时辰之后,传令兵到达关隘,将杨丛义的军令传达给袁华、柳时。
二人虽然有些不情愿,毕竟这些天斩获颇丰,若将关隘彻底关闭,再想杀敌就没那么容易了。
正在纠结之时,探子来报,前方又有一队粮草运输队伍,距离关隘不到三里,人数在三百人左右。
“柳兄怎么样,再杀一拨?”袁华一听到粮草运输队的消息,顿时兴起。
柳时眉头跳动,稍稍一想,便道:“还是听监军吩咐吧,这些天杀的够多了,兄弟们杀完敌军,还要搬粮食,挖坑埋人,几乎没有休息,再这么下去,恐怕会坚持不住了。再说我们都拿下凉山和这个关隘七八天了,消息封锁的再严密,一个人都没从这放出去,敌人也该怀疑了。我们人少,正被他们前后包围,还是小心为上。封门闭关吧。”
“柳兄,几仗打下来,你胆子怎么变小了,就三百人,解决他们不就是一眨眼的功夫。”袁华对柳时过于谨慎的模样有些不满。
他们来到钦州,在安远县城耽搁了太多时间,没能跟苏仲、潘诚等人一样拿下诸多功勋,抢攻大南关的任务也没轮到他们,不想来到这个关隘,却接连灭敌接近三千人,机会难得,他自然就想进一步斩杀敌军,以杀敌数量取胜。
“袁兄,我们的任务本来就是镇守关隘,若是因为贪功丢掉了关隘,别说功勋,怕是连我们的命都没了。你不想想我们是在哪里,前边是李越的土地,后边是凉山,再后边是李越敌军占据的郁林,还有马上返回的五万敌军,一旦这个关隘丢失,敌军马上就会北上包围凉山城,到时候我们不逃回钦州,就得战死凉山,哪一样是你想看到的?”柳时脸上神情变的十分严肃,他也是从军七八年的人,多多少少也能看懂点眼下的局势。
柳时这一番话说完,袁华逐渐冷静下来,思虑片刻后,无奈传令:“紧闭关门,任何人不得进出!”
关隘立刻便被封闭,一尺多厚的大门关上了,没有攻门器械,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从外面撞开。
几刻钟后,李越人的粮食运输队出现的关隘外,不论如何敲门呼喊,宣威军不出声,也不理会。
半个时辰之后,一支敌军出现在宣威军视线中,躲在关山的士兵立即下去通报敌情。
“大人,关外发现一支敌军,人数起码在千人以上。”
袁华、柳时得知这一消息,暗呼庆幸。
“柳兄,我们要不要把关外这批运输队先射杀了?”袁华有些兴奋。
柳时摇头:“不杀,杀他们干什么,我们的兵力还没暴露,等敌军主力上来,再突然出手,杀伤敌军主力,才能减轻关隘压力。再说,关外多留几个人,就多消耗一份口粮,我想他们现在应该是最缺粮食的时候。”
“柳兄说的有理。我们上城去看看。”袁华说完,转身上城。
关南的敌军队伍正源源不断的开来,在视线里的,已经不下两千人,这支敌军有多大规模,袁华、柳时猜不出来。
“把敌情报给凉山吧。”柳时眉头紧皱。
“柳兄觉得我们守不住?”袁华神色也不轻松。
“两千三千当然没问题,要是五千八千敌军强攻,我们只有一千人,撑不了几天。”敌军前部已经逼近关下二三十丈,而视野里的敌军还在不断涌现,粗略估计已达四五千人,柳时哪有不忧虑的道理。
“好,那就通报敌情吧。”袁华立即叫来传令兵。
凉山城此刻,气氛紧张,因为不久前大南关方向传来了敌情。
苏仲传来消息,说探子来报,郁林城敌军蠢蠢欲动,预计短期内会有大动作,很可能倾巢出动,南下攻取大南关。
这不是一个好消息!
郁林的敌军敢倾巢出动,那就说明游奕军此时还没有进入敌军哨探探查范围,难道这么多天过去,他们还没到桐棉?或是他们根本就对拿下郁林没有兴趣,故而没有北上?
如果是这样,宣威军将会面临巨大的危险。
郁林敌军可以轻松南下,夺回大南关,而从扶绥后撤的敌军可兵分两路,一路驻郁林,一路驻桐棉、峒中,宣威军便会陷入绝境。
就在杨丛义焦虑之时,袁华、柳时的军情又到:李越大军已到关前,数量超过五千人。
听到这个消息,杨丛义一时失神,久久无语。




大宋燕王 第317章 弃守大南关
宣威军拿下一城两关,还是太贪了!
三千多人处在敌军四面包围之中,能顺利脱身就不错,还想坚守凉山,恐怕不是疯!
杨丛义当然不疯,如果游奕军北上,顺利拿下郁林,一万人据城而守,从扶绥退回的五万敌军短时间应该攻不下来,他们没有立足之地,必定会南下凉山,宣威军取得凉山百姓帮助,城中粮草辎重充足,坚守三五个月,不成问题,五万敌军吃喝困难,短时间内拿不下凉山必定退回升龙。
可现在出现变故,郁林守军要倾巢而出,夺回大南关,显然游奕军被没有给郁林敌军压力,游奕军不出现,没有友军配合,杨丛义的退敌计划便无法实施,如果坚持执行,反而让宣威军陷入绝境。
口干舌燥的杨丛义,喝了几口凉水之后,逐渐冷静下来。
眼下郁林敌军欲拿大南关,城西关隘外敌军又陈兵五千,如果能将大南关守住,城西关隘有一千人,此关便不会丢失,如果大南关守不住,而郁林敌军拿下大南关也不南下,城西关隘也无忧,但如果他们拿下大南关后派兵绕城南下,内外夹击之下,城西关隘必然不保。但以目前宣威军分散的兵力来说,如果郁林敌军倾巢而出,苏仲守住大南关是痴心妄想,因此大南关必失。
大南关必失,城西关隘不能失,否则升龙方向的敌军与郁林敌军汇合,宣威军在凉山便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因此,即使大南关丢失,短期内也不能让郁林敌军南下,必须利用大南关到凉山这三十里空间,将企图南下的敌军消灭,或是赶回去。郁林守军也只有三千余人,分兵驻守郁林和大南关,兵力就已经分散,若是敢再分兵南下,凉山城里二千五百宣威军,完全可以伺机将其消灭。
这么一来,只要守住城西关隘,占据凉山城,即使没有游奕军,宣威军也能跟郁林敌军形成对峙,双方兵力多寡不相上下,各据一城一关,分兵两处,谁也不能轻东,便能相安无事。
如果真的形成这种局面,宣威军完全可以接受,因为占据凉山,便切断了郁林、扶绥地区敌军后勤补给,拖的越久,敌军的粮草储备便越少,对宣威军便越有利。
大南关完全可以送给他们,减轻他们的焦虑,引诱他们分兵,而宣威军则可以集中兵力,据守凉山城和城西关隘。
考虑清楚之后,杨丛义立即下令弃守大南关:“传令,命苏仲放弃大南关,一天之内,将所有粮草辎重和人马全部带回凉山!”
同时又下一令:“传令,命袁华、柳时务必坚守关隘,两天之后,便有援军!”
传令兵兵分两路,一出城西,一出城北,迅速前去传令。
随后杨丛义又找来姚昶,商量征召城中青壮百姓协助守城的问题。并把他坚守凉山退敌的通盘构想,也一并告诉姚昶,共同商讨是否可行,是否还有漏洞。
姚昶此时方知杨丛义对于这场战事的设想,三千人对战五万人,还是在敌人领地内,确实太过大胆。不过城中百姓人心向背已经很明显,贪官污吏被清除,又让他们挣了一批粮食之后,他们对宣威军统治凉山没有多少怨言,只是城门紧闭,多少有些不便,但这也不足以让他们反感。总之,凉山城如今民心可用,征召几千人协助守城完全没有问题。
苏仲退守凉山,郁林方向的敌军就会占据大南关,城西关隘只有一千守军,郁林敌军有限,他们自然不敢再分兵越凉山城而过,南下攻击关隘,但凉山城东南边还有一条小路直通李越腹地,必要之时,敌军很可能从小路增援,若增援敌军与大南关敌军相互策应,宣威军不敢出凉山城,那么城西关隘就挡不住背后来袭的敌军,敌军里应外合,不但关隘要丢失,宣威军也会损失惨重。
杨丛义与姚昶摊开地图,仔细推敲之后认为,必须切断大南关、城西关隘和凉山东南方向援军三方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如此一来,宣威军才能有回旋余地,才能控制凉山和城西关隘,彻底截断李越腹地对郁林和扶绥前线敌军的粮草补给。
苏仲弃守大南关后,一营兵力调往城西关隘,一部分兵力部署凉山城东南方向,控制那条直通李越腹地的小路,剩余兵力驻防凉山。这样的话,宣威军弃守大南关绝对是最明智的选择,一方面增援了凉山和城西关隘,另一方面又能控制通往李越腹地的小路,还有,凉山增兵,大南关敌军必然不敢南下,内外夹击城西关隘更是妄想。
扶绥大军不退,城西关隘和东南小路便能不失,断绝他们的补给,若扶绥大军撤退至郁林,宣威军便可全线撤退至凉山城,据城坚守,三千人与五万人对峙,消耗他们的粮草,用不了几个月,五万大军必然退后,撤回李越去。
主意已定,姚昶便去招贴告示,招募协助守城的军卒。
协助守城,每月发放十五斤粮。
消息一出,报名的百姓涌涌而至,很快拥堵在军营外。
招募要求不高,身强体壮,搬得动石头,拉的开弓箭。
一百斤的石头,一担两斗的弓,应征的百姓流水而过,通过考核的立即在名册上登记姓名,由宣威军押官一一带走整顿。
宣威军一天时间便招募了两千五百人,几乎将凉山城里的青壮招募一空。
第一批招募完成之后,由姚昶统领,立即开始在军营内进行基本的队形队列和军令口令训练,接下来还会进行射箭训练。
凉山城里,李越人为战争筹备许多年,军械库里的弓箭不计其数,质量虽然及不上大宋军器作坊出来的利箭和一担五斗弓,但数量众多,莫说一万人,就是十万人也足够使用,打一场大仗绰绰有余。由于李越大军攻占郁林、左州等地太过容易,军械消耗很小,如今凉山军械库里的存货非常多。这也是杨丛义能想到借助凉山百姓之力的原因所在,没有军械,赤手空拳,是挡不住几万人围攻的。
招募的青壮开始训练之后不久,苏仲便带着宣威军撤回了凉山城。
一营兵力调去城西关隘支援袁华、柳时,另有五队兵力出城东,往二十里外,在通往李越腹地的小道设置障碍,遇小股敌兵则劫杀,遇大股敌军则袭扰,并随时向凉山报信。
1...131132133134135...3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