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一锭锭白花花的银子十分晃眼,直让清尘眼晕。
“小哥,点点吧。”掌柜笑道,同时吩咐伙计去拿来一口空箱子。
一阵心神荡漾之后,清尘渐渐稳下心神,她没进过钱庄,怎么点银子,有什么规矩她并不知道,于是回道:“那就麻烦掌柜了。”
掌柜伸手拿过一杆小秤,又随手从箱子里拿出一个银锭放入秤盘,秤砣往固定位置一拨,稳稳的停住。
“小哥请看,这是五十两银锭,不多一厘,也不少一厘,刚好五十两。”掌柜将手里的秤往清尘眼前一松。
清尘定睛一看,发现秤上确实没有问题,便点了点头。
确认无误,掌柜马上吩咐伙计点数,一个个银锭从箱子里取出,再放进旁边的空箱中。
点了一会儿,掌柜又从已经点过数的银锭中拿出一个过秤,又让清尘验看一次。
那银锭重量刚好,不多不少,清尘再次点头。
在随后的点数过程中,掌柜不时会从箱中取银锭过秤,重量全部分毫不差,准确无误。
鸿运钱庄点钱的过程,清尘第一次见,就觉得十分靠谱,很是让人放心,方才一直悬着的心,慢慢沉了下来。
五千两白银,五十两一锭,整整一百锭,在箱中摆放的整整齐齐。
银子点算清楚,双方确认无误之后,银箱上锁,又贴上鸿运钱庄的封条,钥匙交到清尘手中。
“小哥,这是二百五十两金子,五十两一锭,一共五锭。”掌柜将一个略显沉重的小箱子放在银箱之上,说话间箱子打开。
清尘上前一步,只见小箱中确有五个闪着金光的金锭正躺在箱中,她微微点头,没有言语。
“金子不同于银子,按规矩得一一过秤,小哥可以先检查这杆秤准不准。”掌柜说完便将手里的称递给清尘,随后又拿出校准小秤的物品。
泉州家里有秤,怎么用秤认秤,清尘还是知道的。
接过小秤,一一称过校准物品之后,清尘点头确认秤没有问题。
“掌柜,是你来,还是我来?”清尘没有将手里的秤送回去,毕竟金子不同于银子,一锭金子价值二十锭银子,哪怕少一丁点,损失都是很大的。
掌柜笑道:“小哥自己称也行。”说着抬了下手,请对方自便。
取得对方允许,清尘也不多言,马上小心翼翼的从小箱子中取出一个沉甸甸的金锭子放进秤盘之中,挂住秤砣的细绳往后拨了几次之后,终于在一个刻度平衡停住。
左手将细绳一捏,在秤杆上固定住,金锭拿出,放回箱中,仔细一数秤杆上的刻度,五十两不多不少。
秤往掌柜面前一送,清尘口中道:“这锭金子刚好五十两,无误。”
掌柜点头,示意对方继续。
清尘取出另外尚未过秤的金锭,再次放入秤盘中过秤。
不多时,五锭金子一一称完,全部无误。
清尘随手将箱子盖上,掌柜随即亲自给小箱子上锁,并在她眼前贴上封条。
金子贵重,即使在钱庄里,清尘也不敢大意,等封帖贴好,她便立即把装着五锭金子的小箱抱在怀中。
掌柜随后填好兑换单据,落印签名,证明对方确实在鸿运钱庄兑换过银钞,若实物金银有问题,可随时回来鉴定或换新。
当然来换新的前提是金锭、银锭没有破碎或融化,因为金银锭上都有鸿运钱庄的独特标记,标记不见了,就不能证明金银锭出自鸿运钱庄,自然不能再兑换。
掌柜将该说明的一一说明之后,兑换单据往清尘手中一交,笑道:“小哥,一万两银钞兑换五千两银子和二百五十两金子,金银都在这里,兑换单据你也收好,出了钱庄就算交割完毕。”
清尘将单据收入怀中,抱着金箱说道:“掌柜,我们的马车在外面,麻烦把钱箱帮忙送出去。”
“这是自然。”掌柜笑道。
随后一挥手,那四个伙计便将银箱拴上绳子,两根木棍一穿,就把箱子抬起,往外走去。
清尘紧随其后,双眼不敢有所放松,这可是一大笔钱,要是出了差池,可没法跟夫君交代。
钱庄前厅到门外的距离很近,不多时,四个伙计就将银箱抬到门外等待的马车旁,木棍绳索取下之后,又合力抬上马车放好。
等钱庄伙计退出,清尘随即上车,坐在箱边亲自看守,就连掌柜打招呼,她都没有下车回应。
清尘怀抱金箱,将车前的帘子放下。
“去州衙。”
“是。”苗九应了一声,也不多话,手中缰绳一抖,拉车的马匹迈开四蹄。
苗九第一次来金华,并熟悉这个地方,好在这个地方不大,找州衙还是很方便的,随便问个路人,就能轻易问到。
一刻钟之后,马车在州衙门口几丈开外停住。
“夫人,州衙到了。”苗九扭头朝车内说道。
“出门在外,不要叫我夫人,叫我顾校尉!”清尘低声回道。
“是。”苗九赶紧应道。
清尘将手中剑鞘一伸,把帘子挑开一个缝,抬眼一看,便看到婺州州衙的牌匾,随后手中剑收起,帘子重新遮蔽。
“你盯着点,大人出来就叫一声,别让他再到钱庄去。”
“是。”苗九应声,直接省去称呼,顾校尉三个字,他实在叫不出口。
等了一会儿还不见州衙有人进出,清尘一个人看着金银心里没底,便有些着急。
“陆参军的马车还在吗?你去问问大人出来没有。”
“是。”苗九应了一声,下了马车就朝不远处一辆马车走去。
少时便回来回复道:“老爷进去有一会儿了,没见出来。”
“嗯,好好盯着。”清尘一手持剑,一手抚在身旁的小金箱上。
独自一人看守五千两银子和二百五十两金子,清尘身上的压力很大,但有任何一点闪失,她都承担不起。
她以前听夫君讲过海外回易,听说过几十万贯、数百万贯,甚至是上千万贯的钱,但在今天之前,她却从没亲眼见过五十两的银锭,更不用说一次便是百锭。今天还见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金子,五十两一锭的金子,看的她眼花缭乱,心神乱颤,某一个瞬间甚至幻想如果这些金子是她的该有多好,但也仅仅是一瞬间而已,随即这个念头就被压了下去。
不知等待多久之后,忽听苗九道:“老爷出来了。”
清尘一听这话,心头猛然一轻,抬手便将帘子挑起,只见身着便装的夫君快步从州衙大门出来。
早就得到女主人吩咐的苗九赶紧上前招呼道:“老爷。”
杨丛义忽然看到苗九和马车停在州衙门外,心下大感意外。
“你怎么在这儿?”杨丛义快步朝马车走来。
不等苗九回话,清尘将帘子挑开道:“大人,差事办完了?”
看到清尘在车中,杨丛义更觉得奇怪,但没有马上发问,快步上了马车方才问道:“钱庄的事儿办好了?钱呢?”
清尘拍拍身边一大一小两口箱子,说道:“都在这儿了。”





大宋燕王 第453章 给你差事
说完伸手入怀将鸿运钱庄的兑换单据取出,交在杨丛义手中。
“铜钱很多很重,满满一大箱子铜钱才四五十贯,都换铜钱我们几个月也搬不完,所以我就自作主张换成了银锭和金锭。要是真用得到铜钱,等回到义乌找些大户商贾,拿银子跟他们换铜钱应该很不难。”清尘有些底气不足的解释道,没敢抬眼看夫君的眼睛。
杨丛义将钱庄给的兑换单据仔细看完,而后笑道:“你做的对,是我欠考虑了。确实没必要都换成铜钱,钱庄有没有那么多铜钱暂且不说,就是真能拿得出来,我们还真没法搬回去,换成金银才是最明智的选择。看来能单独给你安排些差事了。”
清尘这才抬头,看到夫君满脸笑容,脸红不由得一红,羞道:“大人说笑了,我能办什么差事。”
杨丛义拍拍钱箱,哈哈笑道:“不要妄自菲薄嘛,这差事你就办的很好啊。以后有合适的差事,你也接触接触,怎么样?”
清尘想了想,低声道:“你看吧。”
杨丛义笑道:“只要你不嫌辛苦就行。”
“打开看看吧,我也不知道有问题没,这是钥匙。”清尘拿出钥匙递过去。
“嗯,看看。”杨丛义没有犹豫,接过钥匙便将小箱子打开。
五个大金锭躺在箱中,杨丛义伸手拿出一个来,入手很重,表面看是黄金无疑,但是不是足金,他也不能分辨,于是便放回箱中。
“钱庄掌柜说要是金锭、银锭有问题,只要没碎没融化,都可以拿回去找他们。”清尘看看夫君脸上的神情,生怕金子有问题,连忙将掌柜的话转达一遍。
杨丛义笑道:“鸿运钱庄不至于为这点小钱不顾名声。”
说完把小箱子锁上放到一遍,又把大箱子打开,拿出一个银锭掂了掂重量,又看看颜色,自然看不出任何问题,便又放回箱中,摆放整齐,重新上锁。
“苗九,回义乌。”杨丛义转头吩咐一声,车马便开始行动。
“鸿运钱庄在大宋的生意做的很大,几乎每个州府都有他们的分铺,取用钱财很方便。这次朝廷营建选将营拨付的是现钱,从临安到义乌路远,带不过来,都在临安的鸿运钱庄换成了方便携带的银钞,我不担心他们兑换的金银有成色不足的问题。”杨丛义将金箱放回银箱之上,与清尘相对而坐。
“那我就放心了。之前我还一直担心他们作假,点银子称银子,我眼睛没敢眨。”听了夫君这话,清尘终于吐出一口气,彻底放下心来。
杨丛义笑道:“谁第一次见这么多钱都一样。想当年我还在武学的时候,黄大人找我督造回易,给我五千两白银做公使钱,那些银子放在武学我连斋舍的门都不敢出,当时还不太相信钱庄,也没去过钱庄,后来去安庆招募新兵,我都是拉着一大箱银锭,后来督造回易来回跑,临安、泉州、明州、广州,不管去那儿都要用大钱,才慢慢接触到钱庄,有钱庄真的很便利。但等真金白银换成纸以后,不管花多少,一点都不心疼,并且钱用的多了,就没什么感觉了,反正那些钱又不是自己的,都是用来办朝廷大事,都花在了该花的地方。”
清尘点头,而后道:“你不知道,刚才我跟钱庄掌柜去了他们存放铜钱的库房,一个大房子里堆满了箱子,地上还有一堆一堆的铜钱,他们数钱都是直接用秤称,然后掌柜的再算出有多少铜钱,钱多的吓人!”
杨丛义笑道:“对钱庄来说铜钱就是累赘,没多大的价值,还占地方。在钱庄只有金锭和银锭才是最有价值的,谁会没事去钱庄换铜钱,一般钱庄也不会换,数量太多太难数了,只能估算,要是主顾把铜钱搬回去仔细一数,数量不对,那就麻烦了,对钱庄声誉会有不小的影响。他们搬金银的时候,没让你进库吧?”
清尘点头道:“嗯,没让我看。”
杨丛义忽见清尘手里还握着长剑,便笑道:“不用这么紧张,你还怕有人来打这些金银的主意不成?”
清尘一听这话,才恍然注意到自己还没放下手中的剑,忙将剑放下,口中回道:“有人大人,我才不信有人敢来打这主意。”
杨丛义笑道:“好了,昨晚睡的晚,回去的路还长,你先休息一下。”
清尘很少晚睡,此时确实感觉有些疲倦,就没有多言,点了点头,而后靠着车厢,闭眼休息。
杨丛义掀开帘子,见马车已经来到城外,向苗九吩咐道:“中午之前尽量赶回去,路上注意安全,有事吱一声。”
“是,老爷。”苗九回头应承。
清尘在休息,杨丛义不敢休息,官道上虽不至于有大胆的匪徒,胆敢半路打劫,但也不能排除特殊情形,若是一般时候,他倒是不怕,可现在车里有金银有清尘 ,他就不敢有半点马虎, 必须保持清醒,防住那一点万一。
看着身旁的金银箱和清尘,杨丛义对自己的金华之行还是比较满意的,钱的问题基本解决了,拿了银子回去换成铜钱就行,前往州衙拜访知州大人也十分顺利。
原本在临安时就应该以殿前司的名义提前跟婺州州衙取得联系,但是由于担心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就没有做提前沟通。好在知州大人之前也在朝中为官,他提前从他自己的渠道获知了殿前司将在婺州义乌营建选将营之事,是以在杨丛义找上门以后并感觉不意外,只是没想到他们会来得这么快,听知州大人的意思,他们应该是一个两个月以后来,才较为合乎情理。
其实杨丛义前去拜访知州大人并没有多具体的事情要谈,只是过来例行拜访地方主官,并通报选将司已经来到义乌,眼下已开始筹备营建选将营,同时亲自将朝廷拨付给选将司的钱粮票据该给他过目,提醒州衙准时筹备到五十万贯粮草,及时送往义乌选将营。
朝廷拨付给选将司的预算中,有五十万贯是由户部出,他们不愿拿出现钱,便以五十万贯粮草抵扣,而这些粮草明确说了是要婺州及周边州县提供,可在全年税赋中冲抵,若能冲抵,不论是对朝廷,还是地方州府都是有不少好处的,能省去不少麻烦和精力。
杨丛义在州衙跟知州大人攀谈了没多久便把陆游推上前去,顺便介绍了一番陆游的来历。
老知州是宣和年间的进士,陆游祖上和他父亲的大名事迹都有所耳闻,特别是陆家的藏书,两浙一带但凡喜好读书之人,无不知其名。两人几句攀谈,杨丛义便被晾放在一边了。
见陆游与婺州老知州交流顺畅,便赶紧借故告辞,剩下的事交给陆游就行,在进衙门之前就已经有过交代分工。
马车奔行十分平稳,有五千两白银压车,几乎没有颠簸,但行进的速度比来时打了不小的折扣。
一路上每遇驿站都不得不让拉车的马稍作歇息,本想在驿站换马,可本地驿站哪有好马,换了以后可能走不到下一个驿站就得撩蹄子,无奈之下,只能让拉车的马匹二十里休息一次,短时多休,以便它有足够的体力拉着五千两白银和三个成年人回到义乌。
当马体力渐衰速度变慢之时,杨丛义便亮明身份在驿站借了一匹较好的马骑行,跟在奔跑的马车左右。
好在一路上行人不多,官道也无山野高坡,林木遮蔽,马车通行无阻。
紧赶慢赶,杨丛义还是没能在中午赶回苏溪,等他们回到义乌已经过了午时。
去县衙一问,才知余县令上午去了苏溪就一直没回,杨丛义一听就明白是因为何事,马上驱车回到客栈,跟客栈掌柜商量换些零碎银两。
义乌虽小,他们住宿的客栈毕竟是义乌最好的客栈,掌柜虽然不是大富大贵,家里还是有些积蓄的,等杨丛义表明身份,拿出五十两的银锭要换成一两、五两、十两的小银锭和铜钱时,掌柜很是欣喜,他正愁没法把赚来的散碎银子和铜钱换成容易保管的整银,于是当即搬出几箱铜钱和半箱散碎银子。
清点过后,半箱散碎银子共重六百二十七两,杨丛义直接用十二锭五十两的银锭交换六百两白银,零头掌柜的自己留下。
铜钱没多少时间清点,直接过秤,三箱铜钱共重六百五十二斤,杨丛义先打了借条,借用六百斤,三天之内还他铜钱,或是直接兑换白银。
看着大锭大锭的白银,掌柜高兴的合不拢嘴,见过的大官不多,何况还是悄悄在他店里住宿的官员,能跟朝廷官员交换,他哪有不高兴、不放心的道理,跟其他人交换,他可能会担心对方银锭掺假,但官员拿出的银锭是有朝廷的信誉保证,根本不用担心。
至于六百斤铜钱,也不过才一百多贯,有没有借条,只要杨丛义开口,他都会借出去。
不多时,两辆马车出城向北而去,一辆马车拉着杨丛义、清尘与金银,一辆马车拉着三箱铜钱和客栈掌柜。




大宋燕王 第454章 换钱之乱
“余县令辛苦了!”
等杨丛义驱车赶到江口村,已经是一个时辰以后,只见余玙带着一众吏目和衙役正在道场树下歇息,薛里正陪在一旁,旁边还有不少围观村民。
“杨大人一路从金华赶回来才是辛苦,下官敬佩!”余玙起身相迎。
“本该准时回来,可惜错估了金华到义乌的路程,耽误了不少时间,此时方回。村里还好吧,余县令?”杨丛义向树下走去。
“还好,下官午时就来村里了,跟等着领钱的百姓说杨大人亲自去金华取钱之后,百姓都能理解。”余玙笑道。
“有劳余县令了。”杨丛义笑道。
昨天离开义乌之前,就怕今天不能及时赶来苏溪,便跟余玙特意交代,要他午时之前就来村里安抚等待领钱的百姓,看来余县令还是上心了。
“大人此行可还顺利?”余玙笑问。
“很顺利。钱已经在村口,麻烦余县令派些人去搬来此地。”杨丛义回道,随后又箱薛里正道:“薛里正,可以去叫乡亲们来领钱了。”
薛里正脸上一喜,赶紧应一声,快步走向围在一边的村民,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并让他们分头去通知其他人。
余玙伸手招来一个班头,让他马上带人去村口搬钱。
不多时,村里各处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喊,相互转达可以领钱了的好消息。
一刻钟后,十多个衙役抬着五个箱子跟在清尘身后,来到村民聚集的道场。
箱子往地上一放,杨丛义便带着余玙走到钱箱前面,准备按名册发钱。
“余县令,每家每户有多少耕地,该给多少钱,都算好了吧?”杨丛义在村民面前高声问道。
余玙回道:“早就核对清楚,计算出来了。”说完一招手,便有一吏目上前,将一本名册递上。
杨丛义接过来,翻开一看,只见上面记载的还算清楚,每家每户有几亩几分地、几口人,这次该给多少钱,都有记录,美中不足的是每家只有户主姓名,其他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幼,都没有记录。
“每册中登记的田地亩数是否核实无误,没有争议?”杨丛义从头到尾将几十户人家的信息看完。
余玙回道:“若说没有争议,这是不可能的,村里的土地经过几百年耕种,有些地荒了又种,种了又荒,不少人家的田亩数都比户科记录的多,我们在名册中核定的田亩数量以户科每年收缴田税的亩数为准,已经都跟村民说明过了。”
既然县衙已经核对清楚,并且有了决定,杨丛义就不想过多干预,若不以缴纳田税的耕地数量为准,每家每户不知要多报出多少耕地来,耕地丈量不是他能插手的事情,如今不过问,只发钱,那就最好不过。
“乡亲们,你们的耕地数量已经缴纳田税亩数核对清楚,那我们接下来就按核对好的数量发放出借耕地的钱。这次发给乡亲们的钱有铜钱也有银子,可能不少乡亲还没用过银子,我在此跟大家说明,一两银子可以换两贯铜钱,我们今天发放的铜钱,一贯按一千个铜钱计算,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值两千个铜钱,为方便起见,今天尽量都发放银子,要换成铜钱的,等发完之后再来兑换。有谁没听明白吗?”杨丛义面向村民,高声解释道。
见场中几十个百姓都没有言语,也不知他们是听明白了还是没听明白,反而是场边围观的人群中传出一些低语议论。
薛里正赶紧高声喊道:“大人刚才说了,今天要发放的钱很多,铜钱不好数,先折成银子发给大家,不想要银子的,领完钱后不要急着走,大人再给你们换成铜钱。懂了吧?”
“懂。”
“懂了。”
场中等着领钱的村民们这才纷纷点头出声,表示听懂了。
见都没有问题,杨丛义马上吩咐清尘打开地上摆成一排的钱箱,除了她手里抱着的小箱子。
片刻之后,在一片惊叹声中,一个装着五十两大银锭的钱箱、一个装着散碎小银锭的钱箱和三个装满铜钱的钱箱全部打开,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看着衙役贪婪的眼神,余玙挥了挥手,让他们退出一丈之外,不得靠近,只留下两个吏目协助发放银两和铜钱。
见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钱箱吸住,杨丛义马上拿起名册,高声道:“现在开始领钱,第一户,牛老实,耕地三亩八分,发钱七十六贯,折算成白银共三十八两!哪个是牛老实,过来领银子。”
少时,场中走出一个看起来六十多岁头发花白的老农民,从没见过这么多钱的他,可能是被震惊了,面无表情的一直走到钱箱跟前,方才停下脚步。
清尘抱着金箱站在装着大银锭的钱箱后面,其他两个吏目,一个站在散碎银箱后面,另一个站在装满铜钱的箱子后面。
三十八两,只能给散碎的银子。
只见那守着银箱的吏目向领钱的村民一招手,喊道:“这边。”随后俯身从箱中取出大大小小七个银锭。
“三个大的,每个十两,这个不大不小的五两,最小的一两,一共三十八两,你收好。”那吏目一边解释,一边把银锭交到村民手里。
村民颤抖着双手接过七个银锭,紧紧的捧在手里,生怕它们忽然长翅膀溜走。
拿着银子艰难的往人群中走了几步以后,忽然转身向杨丛义躬身道:“谢谢大人,愿大人长命百岁!”
“银子收好,别丢了。”杨丛义看着已经激动的不太会走路的老者笑道。
等牛老实回到人群中以后,杨丛义一举名册,马上又道:“第二户,王贵,耕地四亩六分,发钱九十二贯,折算成白银共四十六两。”
话音一落,人群中马上走出来一人,径直走到银箱前面。
1...187188189190191...3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