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驻地设在何处,杨丛义早有构想,当场委婉谢绝了他们的好意,直言驻地已经选好,若有需要,他们只需提供一些支持即可。
一场欢聚,趁兴而散。
然而三大家族和国王都感受到了远在万里之外强大的大宋国的强大压力,不说别的,就船队这一艘二十几丈长,四五丈宽,两三丈高的神舟,就不是他们可以比拟的,更别说还有数百艘坚固的大船,满载的衣甲鲜明、着装统一的近万强军,而所有这些都只是一支回易船队,真正的大宋军队到底有多么强大,他们想象不出来,一想就莫名的心悸。
薛望再次见到了宣威军一众熟人,顿时热泪盈眶,多年来在南洋的苦,一并诉与众人听。
一番叙旧之后,杨丛义当众宣布代表大宋朝廷在南洋设立一个外事机构,管理大宋过往船只,维护大宋朝廷和百姓在南洋的利益,并建立大宋自己的港口,未过往船只提供便利,机构名称为“南洋总官府”,薛望任职第一任南洋总管,不足的兵力可以自己招募,回易船队也会给他留下一指挥护卫军,供他调遣使用。
接到杨丛义亲自递来的任命官凭,薛望一个粗狂的汉子,感激涕零,他这么些年的付出,朝廷没有忘记,杨丛义没有忘记,于是当即表示,一定继续努力,带领兄弟们扎根南洋,不让朝廷失望,不让杨大人失望。
除薛望外,留守的宣威军中另一名将校同样被赐予官职,作为他的副手,共同镇守南洋。
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南洋总官府”在回易船队三千护卫军鼎力协助下,在海峡和南海交接处的北部海岸修建港口和驻地。
三月中旬,总官府驻地和港口初具规模,停泊几十艘海船不成问题,剩下就需要他们自己去慢慢经营。
几天后,回易船队从三佛齐国离开,慢慢进入海峡,朝西北方向飘去。
四月初,整个船队越过海峡,进入孟加拉湾海域。
这个季节,季风刚起,而台风尚未形成,正是迅速渡海的时机。
船队按既定计划,风帆全张,一路朝西北方向急速飘去,昼夜不息。
数十天后,引航战船顺利抵达海岸,登陆察看之后,确认登陆地正是天竺,只是距离第一次回易登陆的地方有上百里之遥,于是风帆一转,带领船队疾驰百里,登陆往日旧地。
此地大宋回易船队已经先后登陆三次,当地人见到之后并不感觉陌生,然而此地并不是杨丛义和汤鷽熟悉的地方,当年他们两人因为海上遇险,耽搁了几个月时间,等他们赶到天竺,船队在此地就已经接近尾声,他们与天竺人并无多少接触。
好在当年因为一场不光彩的骚乱,留下数百名宣威军兵将娶了当地女子,生活在本地,八年过去了,数百个家庭从当初的两百多人,如今增长到如今的六七百人,当初给他们修建的营地,隐隐变成了一个较为繁华的海边小镇。
有他们作为向导,杨丛义很快进了城,见到了城主,向他说明来意,随后在城主亲自陪同下,大宋回易团队跋涉六天进了东亘伽国王都,递上了国书。
当天杨丛义就见到了孟加拉湾沿岸、天竺地区东北部的东亘伽国王,那国王是个财迷,对大宋船队三次到来,深表荣幸,愿意对船队提供一切便利,但同时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大宋船队的货物可以通过他来销往天竺其他各邦各国。
杨丛义没有拒绝,但也没有完全同意,而是对他的提法略作修改,将他拉入回易团队。
大宋燕王 第528章 天竺回易
杨丛义告诉他,大宋船队货物很多很多,全部给他也吃不下,可以给他一部分,但前提是他能邀来天竺各地的国王或城主,邀来的人越多,他的代销份额越大。
国王不是很明白他的意思,于是解释道,在邀来其他人之前,船队就可以单独跟东亘伽交易十船大宋货物,此后他每邀来一国,便多一船货物交易资格。
东亘伽国王稍一考虑,欣然同意。
口头协议达成,国王立即开始举国之力收集能跟大宋船队交易交换的货物和珍宝,与此同时,他的使者从国都出发,向十多个天竺小国和城邦疾驰而去。
杨丛义得国王盛情邀请,在东亘伽国都流连半月之久,期间一应吃喝住行,自是最高待遇,只是那吃喝,他着实很不习惯。
而后,按照约定,杨丛义邀请国王同赴大宋船队停靠的沿海小城布里。
在海边,国王第一次看到了规模庞大的大宋船队,每艘商船宽三四丈、长十几长,特别是那艘神舟,即使站在很远,依然能感受到它的庞大和无与伦比的气势,他被大宋船队的强大实力折服,更为能跟东方大国缔结友好关系喜不自胜。
受邀登上神舟,国王更感觉到神舟之大,一阵风来,衣衫飘起,脚下的船却纹丝不动,在甲板行走之间,如履平地。
船上的舱室也数不胜数,获得同意后,他带着几个随行大臣一连看了多个舱室,看完之后惊叹不已,感叹大宋实力之强大远在他想象之上,若东亘伽也有这样的实力,一统天竺将不费半点力气。
杨丛义告诉他,大宋的国土比整个天竺都大,若是统一了北方地区,地域更是大的难以想象,大宋跟东亘伽一样,也是东面临海,大宋能成东方大国,东亘伽一样能成,只要跟大宋建立长期的永久的友好关系,跟大宋多学习,假以时日,东亘伽必能一统天竺,再造孔雀王朝盛世。
见识到大宋之强大,又听到东亘伽也能强大的话,顿时让自觉渺小的国王心思萌动,忙向见多识广的大宋使者讨教富国强兵之计。
杨丛义告诉他四个字,交流融合。交流当然是要与东方大国大宋交流,互通有无,学*宋文化和各项富国强兵的制度,而融合则是将从大宋学来的一切东西跟东亘伽自有的进行彻底融合,形成互补,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只要政令统一,坚持下去,不出十年,必有成效。
交流融合四字,国王听进去了,深深的记在心里,但随后他就有了疑问,东亘伽与大宋相隔万里,来去一趟就要数年之久,交流不便,如何学习?
杨丛义马上告诉他,大宋船队数万人,能人异士颇多,若真想交流学*宋治国强兵之道,稍后派些人随他回国都,或是暂且留在东亘伽,也不是不可以。
胸有大志向的国王一听此话,大喜。当即请求杨丛义多派遣些能人给他,他们的衣食住行,东亘伽全包,并回给他们最高礼遇,待如上宾。
接下来,在翻译协助下,二人确定了派人入国都的细节,并签订了援助协议。
根据协议,回易船队派遣参军一人、异士二十人、护卫军五百人,组成“大宋天竺总管府”,代表大宋朝廷负责交流事宜,在国王返回国都时随他回去,在富国强兵方面近距离全方位指导,帮他对东亘伽进行革新,相对应的,根据协议,国王要保证他们在东亘伽的绝对安全,由于生活习惯大不相同,要为他们在布里附近提供一块方圆二十里的土地,供他们食宿自给。
在国王到来,协议签订的同时,大宋船队与东亘伽全国各地赶来的大商贾开始货物互换和交易,而其中最大宗的一笔交易便是国王自给的,整整十船货,包括丝绸布匹、茶叶和瓷器。
又一个多月后,受东亘伽国王所邀,七国使者代表各自国王来到布里,进入大宋回易船队营地。
大宋船队的盛名,这些使者早前多少听到些传言,但他们基本不信,因为很多内陆国家,根本不曾见过三五丈长的船,更别说十几、二十几丈长的大海船,站在岸边,看着密密麻麻停在海岸的大宋商船,众人惊叹不已,直呼不敢相信。
等来到神舟之下,更是将他们震的说不出话来,一时失语。
邀请他们登上神舟参观一遍,七国使者被大宋船队彻底征服,浑浑噩噩间夸下海口,许下诺言,大宋货物有多少他们就要多少,可用货物和金银交换。
众人在营地停留数天,仔细查看大宋各种货物之后,直接按船签订初步交易协议,每个国家交易数不少于五船,但也没有超过十船,原本他们还想要更多,只是有些国家是内陆国,往来运输不便,只能眼睁睁看着其他国家签订大单。
国王随同各国使者离开了回易船队所在的布里,跟他一起离开的还有回易参军兼“大宋天竺总管府”总管沈缙和一队随行人员。
因为时间和天竺地域有限,回易船队必须一分为二,一部留在天竺地区继续回易,一部要在两多个月后,南风减弱时南下,西行至波斯湾塞尔柱国一带。
早在南洋停留休整,等待季风时,杨丛义已经跟汤鷽、沈缙、陆游等人就天竺之事商议过多次,最终还是决定让有出海经历的沈缙兼任总管,带领五十艘满载货物的海船和十艘战船留在天竺沿海负责回易,并跟天竺各国建立长久稳定的回易关系,待交易完成,季风到来,率领船队返回南洋,在“南洋总管府”汇合。
沈缙以“大宋天竺总管府”总管身份,代表大宋去了一趟东亘伽国都,大半个月后回到布里,逐步接手船队在天竺跟各国的交换、交易。
与此同时,数千护卫军在原数百宣威军营地附近开始营造“大宋天竺总管府”,建造房屋,修建营房,开垦土地,为大宋和回易船队在天竺打造长久稳固的回易据点。
而那留在天竺多年的宣威军兵将和家属自然并入总管府管辖之内,全部划归大宋,之前积欠他们的响钱足额补发,而愿意返回军营的直接进入护卫军,按能力和资历授予军职,有他们加入,总管府在天竺的实力顿时大增。
这些宣威军旧将在天竺多年,对天竺语言文化了解颇多,但他们的生活习惯改变并不是很大,并且他们如今几百人在本地融合的很好,同时又自成一体,他们的经验对总管府扎根天竺十分重要,所以重新编入护卫军的宣威军旧人很快就得到重用,在总管府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
在回易、总管府建造都如火如荼进行过程中,杨丛义带着大宋国书受邀出访与东亘伽邻近的数个国家,包括北方的森那,南边的喀喀迪耶,还有西边的卡拉丘里等国,跟他们详细介绍了大宋和回易船队,同时也对他们的国家情况、风土人情做了一些了解,确立了他们与大宋的友好国家关系,签订了国家间的回易协约。
协约中其中一条约定,为增进他们与大宋互通有无,相互之间不收取对方的货物赋税。
天竺各国外贸不多,他们不关心如何收取货物税赋,他们更看中能跟大宋换购多少精美的瓷器、丝绸布匹和茶叶。
而对于换购多少货物的问题,杨丛义给他们的答复是船队会尽力供应,争取每隔两年来一次天竺,满足他们对大宋物产的需求。
大宋船队与天竺各国的交易几乎每天都在进行,一件件大宋货物搬下船,一袋袋天竺物产、一箱箱金银珠宝装回腾空的海船,回易营地忙碌的热火朝天。
转眼,天气转凉,时间来到九月底,南风减弱,东北风悄悄吹起。
回易船队按计划一分为二,沈缙以回易参军兼“大宋天竺总管府”总管身份率领五十艘海船和十艘战船留在天竺沿海继续回易,而杨丛义、汤鷽和陆游则带领剩下的海船、战船乘北风南下,绕行天竺南部海域外的锡兰,向西洋进发,目的地为波斯湾。
船队向南飘行十数日,在锡兰停留三天,补给淡水后,迅速转向,向西北而去,日夜不息。
由于阿拉伯海风向和洋流流向多变,船队多次调整航向,几经周折,花了将近一个月时间才到达波斯湾海口,而后降帆减速,慢慢进入岛屿、暗礁较多的波斯湾内,一路朝巴士拉方向行进。
半个月后,船队顺利到达波斯湾尽头,布放之后,杨丛义带人登上塞尔柱国土。
塞尔柱国,杨丛义、汤鷽等人都来过,虽然已经是八年前,但对此地还是颇为熟悉,加上有向导,杨丛义作为回易正使,很快将大宋船队再次到来的消息往内地传去。
距离港口最近的大城便是巴士拉,大宋船队的消息很快由沿海官吏传递这里。
大宋燕王 第529章 重返巴格达
巴士拉首府最高长官早已换过好几人,但数年前大宋船队几十艘大船来访,声势浩大,给塞尔柱国带来无数东方丝绸、茶叶和瓷器,对他们的生活影响深远,他再孤陋寡闻,也不可能没有听说过。
于是在接到消息的第一时间,马上派人先行奔赴港口确认消息是否属实,与此同时立即安排人手,准备迎接大宋使者。
三天后,巴士拉首府最高长官亲自派遣五百人的庞大迎接队伍抵达波斯湾港口,举行了简单的欢迎仪式,便将大宋使团迎回巴士拉首府。
在巴士拉,以杨丛义为首的大宋使团受到热烈欢迎,直通长官府邸的一条大道两旁挤满了黑布包头、黑巾蒙面的围观百姓,好奇的看着道中走来的奇怪队伍,特别是队伍中衣着鲜亮华丽的几十个年轻女子,她皮肤白净,脸上无遮无挡,很是吸引众人目光。
这队衣着靓丽的女子正是从临安带来的歌姬和舞姬,她们这样的扮相,不管在哪里,都会吸引住人们的目光,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
阿拉伯地区的女子,不管是黑衣大食,还是白衣大食,只要出门在外几乎全都蒙头蒙脸。这里的男人除了自己家人外,很少有机会看到其他女人的面目,现如今这异域的女子,身材阿罗多姿,面容娇美,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让他们一饱眼福,他们哪有不多看几眼,不追随的道理。
大宋使团前脚走,围观的百姓后脚便追,瞬时便将宽阔的街道拥堵的水泄不通,潮水一般朝大宋使团涌去。
幸好,进城之后大宋使团后面和左右两边都由首府长官派遣的军队在保护,巴士拉的百姓再疯狂也不敢冲撞自己的军队。
他们始终距离队伍三五丈远,不敢靠近,但也不会远离,就那么紧紧的跟着,能多看一眼是一眼,即使看不到,能闻到她们路过之后留下的芳香,也让疯狂的男人陶醉。
杨丛义一身鲜亮的衣袍,骑着高头大马由巴士拉首府最高长官陪同,走在队伍正中。
在他前面的是一百名衣甲整齐、手举长枪、精神抖擞的精武军,他们后面是三十名靓丽的舞娘、歌姬,再后面又是一百名精武军,跟随他们的是制衣工匠、道人和十五车礼物,队伍的最后还是一百名精武军。
三百余人的大宋使团在迎接队伍护送下,很快抵达巴士拉首府官邸。
当天,大宋使团受到极高礼遇,几乎全体官员出席欢迎宴会,为大宋使团接风洗尘。
就在杨丛义等人安心在城里住下之后,两个消息从巴士拉飞速传出,一个往南传往百里外的港口,命令船队尽快靠岸,登陆扎营,另一个往北传往千里外的国都巴格达,将大宋回易船队到来的消息送进国都。
四天后,巴格达的命令下达至巴士拉首府,命令要求巴士拉即刻派人护送大宋回易使团赶往国都。
接到命令的第三天,巴士拉首府最高长官亲自带领一千五百人护送大宋回易使团出发,迅速赶往国都巴格达。
千人的队伍,行进速度再快,仅凭两条腿一天也走不到五十里,虽然巴士拉征调了马车、骆驼和马匹,但大部队行军,速度依然受到限制,何况队伍中还有来自神秘的东方大国的贵宾。
大宋回易使团以可能的最快速度向巴格达前进,而关于大宋回易船队再次来到塞尔柱国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几天之内便朝各地传开,闻讯而来的贵族和大商贾紧紧跟在队伍身后,希望能得到面见回易使团的机会。
然而为了大宋使团安全,奉命护送的巴士拉最高长官断然拒绝,丝毫不给他们接近的使团机会,大宋人是贵宾,在到达巴格达之前,绝对不能出半点意外,否则以国王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他将会面临难以接受的惩罚。
跟在队伍后面的人每天都在增加,好在他们没有疯狂到冲击前进的队伍。
几天后,随着巴格达派来迎接大宋回易使团的队伍到来,巴士拉首府最高长官这才松了一口气,放下心来,因为巴格达来的这支迎接队伍十分庞大,是一支万人精锐骑兵,个个骏马弯刀,军容齐整,与大宋军队相比也丝毫不差,可见巴格达对大宋使团之重视。
随着护卫骑兵到来,队伍行进速度进一步加快。
两天后,大宋使团在两支队伍护卫下,安然抵达塞尔柱国都巴格达。
巴格达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建立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经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建城历史已达几千年,由于此地在整个阿拉伯地区最水源充足,土地最肥沃,因此战乱也最频繁,巴格拉城建了毁,毁了再建,几经反复后,整个城市也越发壮大。
此时的塞尔柱已经统一周边数个国家,强盛一时,巴格达作为都城更是繁盛无比,城市规模已达方圆十里,是整个阿拉伯地区当之无愧的中心。
一进城里,便见处处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这是一个商城,宽阔的街道两边到处都是店铺,商品琳琅满目,随便看看,就能见到来自东方的丝绸、瓷器、象牙、布匹、珊瑚、珍珠、药材等熟悉的东西,也有种类繁多五颜六色的香料和药材,还有更多商品杨丛义不曾见过,也叫不上名目,估计不是本地物产,就是来自北非或者西部欧洲的东西。
整个巴格达城经商的氛围十分浓烈,几乎达到无人不商的地步。
这种情况与东方大不相同,细细一想,其实可以理解,塞尔柱地处东西方交界处,南北要冲之地,连通东南西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不做些中转交易,简直就是对地利的极大浪费。
加之整个阿拉伯地区干旱少雨,种不出足够的粮食,不靠经商赚钱,根本养活不了自己。
因此,整个阿拉伯地区,不光是塞尔柱,周边各国多数人也都是靠经商为生,只是塞尔柱的两河流域地区位置更加优越,经商条件更好,氛围更浓。
一名王子代表国王,带领一众官员在城门口亲自迎接大宋使团进城,规格颇高,引得围观百姓私欲不断。
使团入城,像在巴士拉一样,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在围观中,使团在护卫下走过长长的繁华街道,最终抵达行馆,三百余人被安排进一处整洁的巨大宅院。
随后,递上大宋国书,安然等待国王亲自召见。
休息一天后,杨丛义作为回易正使代表大宋朝廷,携带数十车精美礼品进入王宫,拜会年近六十的塞尔柱国王。
八年过去,国王苍老了许多,而当时作为回易参军和使团护卫将军的杨丛义,如今刚过而立之年,正是精力旺盛,能大干一场的年纪。
多年后再见,国王问起当年的使者黄大人,打听他的近况,因为当年他们两人交流颇多,交情深厚。
杨丛义告诉他,黄大人已经过了在海上漂泊的年纪,如今他在大宋都城临安,正在皇宫里陪伴大宋皇上。
听闻黄大人这次没来,国王顿时有些失望,在他看来,黄大人虽是东方人,但很是知他心意,这么多年过去了,能理解他的人还是寥寥无几,而最了解他的人却是一个万里之外的东方人,知己难求的感觉,很不好受。
叙旧之后,国王在王宫设下宴席,召集群臣作陪,盛情款待第二次来到塞尔柱的尊贵的东方客人。
宴席上有人问起东边的辽国,听说他们是在东方被大宋打败,逃亡几千里之后,凭借数万残兵旧部建国,十几年时间东征西讨,建成了国土地域堪比塞尔柱的大国,不知真假,于是向来自东方大宋的杨丛义求证。
杨丛义告诉他们,辽国曾经在大宋北方建国,实力非常强大,宋辽之间征战百年,最终在三十多年前,辽国被灭,一部分残兵经由北方无边草原向西边窜逃,最终他们逃到大宋难以顾忌的西域地区,将几个小国攻灭,在别人的土地上重建辽国。如今他们是何模样,大宋了解不多,因为他们肯定没有能力,也不敢再往东边去,大宋对他们没了防范,就失去了解他们的兴趣。
随后又告诉他们,据他所知,塞尔柱国土面积很大,一直往东,地域千里,而辽国面积也很大,一直往西也是横跨千里,以辽国的秉性,他们一定一步步吞并周边小国,不停的扩大国土面积,现在两国应该已经接壤,甚至已经爆发了冲突。大宋与辽国是仇敌,如果需要,大宋可以在东边给辽国施加压力,迫使他们将进攻主力调回东边防守,降低向西攻击的能力,让辽国陷入东西夹攻之境。
群臣对这个提议十分感兴趣,当场就有人向国王建言议政,完全不顾这是宴请大宋使节的宴席。
国王很是恼怒,他不喜欢在这种情况下议政,这是对大宋使节的不尊重,同样也会把塞尔柱国在大宋眼中的好印象毁掉。
大宋燕王 第530章 西洋回易
政事议论被打断,宴会继续进行。
但只要在人多的地方,哪有只吃喝,不说话的道理,只要说话,总会有疑问和议论,于是很快又开始议事。
不过这次议论的不再是国家大事,而是回易之事。
参加欢迎宴会的人不是手握大权的高官大臣,就是王室贵族,非富即贵,他们手里所掌握的财富也是积累多年,塞尔柱境内已经没有多少东西值得他们购买了,凡是能用权力拿到,或是能用金钱买到的他们都有,但唯独东方的特产他们买不到。
因为传说中通往东方的陆路被几个国家占据阻断,而海路万里,耗时长久,风险极大,九死一生,纵使有商贾成功归来,也带不回多少东西,并且转眼就被更有权势的人一口吞下,绝大多数人根本就看不到。
八年前大宋船队带来的那批货物,经过这几年的外销贸易和消耗,除了少数人手中还有少量存货,留着自己使用,市场上再也见不到有人出售,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早已断货多时,对大宋船队渴望已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