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沈缙虽无虞允文那般大的名气,也无虞允文那样的进士及第出身,但他在北伐中以回易处副使之身北上山东,以一己之力收拢山东数十万义军,从金人手中夺取整个山东,并迅速安抚山东九个州府数百万百姓,后又协助北伐军夺取大名府等地,配合京北大名府,截断真定府、河间府与汴京完颜亮之间的联系,直接促成宋金议和,完颜亮撤出汴京。
在朝廷不清楚山东情形的情况下,他以山东节度使之名统管山东三年有余,声望极高,自成一方势力。
当初就是担心山东出现不可控的局面,才以礼部侍郎之职将他调来汴京,如今又将他放归山东,绝非好事。
在朝臣看来,虽然沈缙在临安任回易处副使之时就已经有进士出身,但他隐瞒身份,擅自北上山东,招揽数十万义军攻城掠地,又任职三年节度使,便已不是纯粹的文官,为山东太平,天下稳定,必须要加以提防和钳制。
这次皇帝忽然下诏,又将沈缙放回山东,怎能不让朝臣议论?
至于张孝祥,虽然年纪不大,但由于他是绍兴二十四年科举第一名,状元及第,名气不低,原本他在仕途上不是很顺利,可由于他在北伐期间治理地方州县政绩突出,从此青云直上,特别是迁都汴京,入了朝堂,更是接连升官。





大宋燕王 第722章 硬化官道
皇帝诏令,再加上资历深厚的宰相史浩背书支持,言官朝臣再反对也无济于事。
虽热不能更改诏令,但言官们的奏折还是如同雪片一般飞至赵昚案头,北伐大事他不能广为宣扬,自然不能解释,令他十分头疼。
为掩护杨丛义筹备北伐,无奈之下,赵昚只能让史浩发动惩治贪赃枉法的行动,给言官们找些事做,转移他们的视线。
没想到这场皇帝和宰相亲自发起的反贪腐行动,前前后后持续了两年,殃及江北绝大多数州县,下至县令,上至六部侍郎,期间不知多少官员被牵连贬官、罢免。
在这场声势浩大、绵延两年之久的反贪行动中,当年在宰相陈康伯主持,通过捐献获得官职、爵位的乡贤,多数都被罢免了官职,削掉了爵位,就连已经过世多年的陈康伯都被言官们拉了出来,逝者不究,但他在朝中为官的儿子却被贬去了蜀中偏远之地,这辈子恐怕都不会有机会再入朝堂。
除了那些捐献的乡贤外,曾在金国统治时期在金国做过官的官员,很大一部分也遭受牵连,绝大部分都被直接罢免,即使表现正常的官员也被降职贬官,只有少量政绩突出、官声不错的官员得以留任和升迁。
这场反贪行动使江北各州县出现了大量官职空缺,无官补任,汴京便向江南放出风声,有功名在身的天下人才皆可入汴京求官。
此消息一出,三两个月内便传遍江南。
江南地界,成百上千通过科考之后,身负功名,却只能在家待选的人,和没有门路升迁的低级官员,纷纷北上求官。
甚至连临安城内的太学生和江南各地书院的学子,都纷纷北上,临安已老迈腐朽,年轻的学子根本没有多少机会,既然汴京需要大量人才,必定是要开科举的,到时候他们就能像汴京第一次科举那般,力压江北学子,一步登天!
两年中,几乎每天都有官员被贬被罢免,前边的空缺职位还没选出合适的人选,又有职位空缺,请求派官。
为选官挑选人才,吏部、礼部忙的焦头烂额,连两部侍郎都换了几个,都是因为忙中出错,被言官揪住不放,不得已辞官,或是直接被罢免。
选人充官,忙碌的吏部和礼部被御史台的言官们盯得很紧,主掌国库和天下赋税的户部也被御史台盯着,刑部、工部更不用说,言官们根本不会放过,唯独极为低调、几乎没什么事做的兵部,难以引起御史台注意。
反贪两年,是御史台言官们最辉煌的两年。
这两年里,只要被他们盯上的官员,几乎就不可能逃脱贬官和罢官的下场。
提起御史台,从汴京到地方,大小官员闻之色变,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官场关系复杂的地方官员,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谁牵扯出来。
当然这场反贪行动,除了风光无限的御史台言官们喜欢,汴京城内聚集的成百上千的学子、以及等待派官的年轻士子们也十分喜欢。通过反贪,官职不高的言官们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感,而学子、士子则拥有了迅速进入仕途的机会。
这场为转移视线而发动的轰轰烈烈的反贪,直至北定八年五月,大宋与金国完全撕破脸,撕毁和议盟约,朝中言官们的视线转向边关,才渐渐结束。
在汴京反贪开始后不久,河间府与真定府、燕京的关系忽然变得紧张,为防西金、东金联合,南下夺取河间府,入侵大宋,枢密院副使杨丛义便请缨赶赴山东济南府,亲自主持前线防务。
河间府局势紧张,朝中无人不知,之前周振也因为此事被罢免了官职,是以杨丛义请命赴前线,朝中没有太多反对声音,他得以成行。
北定六年四月,二夫人孟芸娘产子两个月后,杨丛义只身离开了汴京,没有带任何家眷,当然像他这种手握重兵的人,家眷也不可能离开汴京,除非交出手中的权力。
离开汴京之后,杨丛义直接赶往济南府,而后就在此地驻扎,整军备武,大有增兵河间府,强夺燕京、真定府之势。
期间更是多次北上河间府巡视边防事务,每次都要求守将勤练边军,修整城池,以防真定府、燕京金军忽然袭击,并不止一次警告边军守将,若河间府任何州县有失,军法处置!
几次巡视之后,河间府驻军开始每日不间断的操练,每支军队都被调动起来,战备级别骤然提高。
由于河间府的宋军忽然提高了战备级别,日日练兵,真定府和燕京便坐不住了,先后开始加强整军备武,提防宋军忽然发动战争。
准备战争就需要大量财力民力,更进加强军备,本就财赋不足的真定府和燕京更加穷困,只能向当地百姓、乡绅加征赋税,强征徭役。
如此一来,真定府和燕京地区的百姓负担加重,再加上他们感觉到大战将近,便纷纷开始逃离居住了几辈子的土地,但他们能逃的地方不多,往北天气寒冷,不适合耕种,往西是高大的山脉,没有土地可耕种,唯一的选择就只有南下了。
于是真定府、燕京地区的百姓开始冒死向南逃难,他们一路从燕京外围逃到河间府,得到赈济之后,又觉得河间府不安全,便又从河间府逃至沧州,到了沧州又认为南边的滨州更安全,最终他们在各地官府救济下,一路逃到山东境内,方才逐渐稳定下来。
而从真定府南逃至大名府的百姓,并没有全部留在大名府,不少人直接渡过黄河,来到黄河南边的兴仁府境内。
北方局势持续紧张,真定府、燕京地区百姓纷纷逃离,河间府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即使官府一再安抚,随着紧张的局势持续,多数百姓为了活命还是先后迁至济水以南的山东各州府。
这么一来,河间府便有了大量无人耕种的土地,当地驻军即使屯田,也种不了那么多地,几个月后,那些良田便成了荒地。
与此同时,随着无数北方流民迁入,山东境内已经没有太多土地供他们开垦耕种,如何安排安置他们,不引起动乱,便成了问题。
好在益都府知府兼山东安抚使沈缙以前曾统管山东多年,各州府主官虽对他了解不多,但山东各州本地官吏和乡绅百姓却知道他的大名,感念他的功德。
当年山东之乱,便是在他带领下迅速平定,无数流离失所的百姓得以安居,三年免赋,让他们渡过难关,活了下来,并积累了一些粮食和资产,而后朝廷又继续免赋三年,前后六年,山东才渐渐富庶起来。
所以这批南下的流民,沈缙出面,稍一号召,很快都得到安置。
这些人一部分租种了田地,继续种地,一部分进了工厂作坊,还有一部分入行漕运和陆运,只要勤劳,吃饱饭没有问题。
眼见山东境内百姓大幅增多,民力充足,经过筹划,沈缙联合益都府、济南府、潍州、密州等地豪绅巨贾,修建连接密州、潍州、莱州、滨州、益都府、济南府等山东重要城市的水泥道路。
经过多年试验研究,当年他从流求带来益都府的造院人才,已经研发出更好用的水泥,筑城修路,绰绰有余。
当年济南府城池的重修加固便用了大量水泥,使工程进度大幅缩短,工期减少不少,准备反扑的金军发现济南府城墙比之前高了一丈,自知无论如何也难以攻破,便直接放弃了山东。
现今的水泥比当年那些又有进步,既然各州各府每年在修路上耗费不知多少民力财力,那为何不拓宽官道,在上面铺上水泥?
水泥坚固,如此一来,就不需要每年重修,一劳永逸。
加上密州、莱州临海,航运逐渐发达,货物转运需求大,再加上济南府临济水,而济水又连通黄河、运河、淮河,沟通长江,漕运也很发达,物资丰富,但济南府与益都府等山东其他州府没有河流相连,只有陆路官道相通,物资转运困难。
所以修筑坚固的官道对山东各州府豪绅巨贾还说十分必要,但要让他们自己修建,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修筑官道只有官府才有权力。
于是在沈缙找到他们共商修筑硬化路面之事时,他们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但接下来,到商议各出多少钱财时,便出现了分歧。
有人建议按各自财产多少摊派,资产多的多出钱,资产少的少出钱,有人建议各修一段,还有人建议两州之间的官道有当地商贾自己组织修建,比如莱州到潍州的官道硬化,就有这两州乡绅商贾出钱修建,不管花费多少,他们自行负担,当然还有人建议,所有商贾平均分担修路的钱。
众人争执不下,出钱修路,各有想法。
最终有商贾提出另外一个办法,两州之间的官道两州自己修,修好之后,外地商贾和没有出钱修路的商贾想要运货路径这条官道,就得按路程缴纳一定数量的过路费,每年收取的过路费一部分用来维修道路,一部分按出资多少,返还出钱修路的商贾。




大宋燕王 第723章 河间马场
商贾是逐利的,他们的财富也都是辛苦积攒下来的。
硬化官道收费的提议,很快获得众人的一致认同。
但这项政策能持续多久,一众豪商还是心有疑虑,毕竟硬化的官道还是官道,所有权还是官府手中,怎么收过路钱,收多少过路钱都只能是官府来收,商贾没有权力私设路障,便不能保证能一直收下去,在收取过路费的利益上,他们的利益便不能保障。
对于这种顾忌,沈缙也只能给他们承诺,承诺他们一旦官道硬化完成,出钱多的商贾可以派人参与收取过路费。
然后又告诉他们,硬化官道的主要目的是方便车马往来、货物运输,货物运输速度加快,运输成本降低,可比收取路费能获得更大利益。
两个月后,在造院技术人员支持下,益都府、济南府、潍州、莱州、密州等地陆续有商贾投资建成了水泥生产作坊,并逐渐开始水泥生产。
与此同时各地官府在安抚使要求下,开始拓宽连接各州府的主要官道,统一扩宽至三丈宽,征地所需钱财,或土地置换,朝廷负担一部分,其余部分各地官府自行承担。
拓宽官道的钱说是要地方官府承担,但最终还是摊派到当地百姓和乡绅商贾身上,好在免赋六年,民间已不似金国统治时期那么困难,所以并未引起太大的麻烦。
当然,在扩宽官道和硬化路面期间,山东各州府也有大量官员因为贪腐和收受贿赂,在朝廷强力反腐的大环境下,丢掉了官职。
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山东官道修筑,随着一批批渴望建功立业、做出政绩来的年轻官员到来,官道拓展和路面硬化甚至开始迅速推进。
由于此事是由安抚使大人亲自主导,新上任的各地官员无不想在沈大人面前表现,于是一个个年轻有为的官员很快出现在沈缙视野之中,并很快升迁,得到了重用。
各州府分段修筑硬化,同时开展,速度自然是空前的快。
再加上山东境内的官道绝大多数原本就很平缓,很少穿越山丘山峦,所以不论是拓宽还是硬化,难度都不大,唯一耽误硬化进度的便是水泥产量。
虽然为加速官道硬化,一开始各州府就建了水泥生产作坊,但水泥产量还是远远跟不上硬化速度和需求。
为此,各作坊不得不迅速招募人手,加以培养,扩大作坊规模,加大产量。
各作坊人力需求增加,先前从北方逃难来的百姓便有了更多谋生的地方。
整个山东在忙碌将近一年之后,拓展为三丈宽的主要官道,其中一丈五尺宽终于全部用水泥硬化完毕。
光滑平整的官道,一眼望去格外舒服,就像一抹淡墨色横亘在一副田园画作之中。
在平整硬化的官道上,拉车的马匹省了不少力气,奔跑起来的速度比在泥路和石板路上更快,也更加平稳,几乎感觉不到颠簸。
每一段官道硬化完毕,安抚使司便进行最终的验收检查和试运行,问题大的地方便要重新修补。
在一半官道硬化完毕之后,安抚使司安排了一项测试,让两辆马车同时从密州出发,一辆走硬化过后的半边官道,另一辆走尚未硬化的半边官道,测试硬化完的官道相比旧有官道,到底有多少优势。
这项测试从密州开始,经莱州至潍州,再从潍州到益都府,而后又过淄州,最终达到济南府,几乎穿越了山东大部分地区。
最终这项测试给了所有人一个大大的惊喜。
两辆马车跑完全程,走硬化官道的马车用了十一天,换了两根车轴,而走泥土和石板官道的马车马不停蹄的赶路,足足用了四十八天,换了十二根车轴和七个车轮!
硬化官道在马车运输上的巨大优势马上展现出来,很快传遍整个山东。
由于这项测试结果惊人,剩下的半边官道很快启动,进入加速硬化之中。
道路修好,货物运输加速,整个山东各地之间的联系便更加紧密,从南方走海路运至密州,再转运益都府的货物,大大节省了运输难度,缩减了时间,从济南府运至益都府、莱州出海的货物,有了硬化官道,也更加便利。
除了硬化官道,造院还适时推出了铁质基座的四轮马车,马匹只需在前拉车而不需负重,整个马车的运力增加了两倍不止。
有好路,又有改良过的大运力马车,山东境内的大小商贾们的眼界也更宽了,心思也更多了。
以往从南方进货,只能走海路,要么走密州,要么走莱州,不论走哪儿,船一靠岸,路上运输就是个**烦,如今路上运输问题解决了,他们便将视线望向了南方千里之外物资繁盛的江南。
就在沈缙主持山东主要官道进行平整硬化之时,杨丛义在河间府也有大动作。
河间府地势平坦,但由于百姓害怕战争波及,大部分向南逃离,田地很快荒芜,杨丛义便想起了回易处早年在流求建立的马场,是时候把他们迁来北方了。
多年来,杨丛义、沈缙、陆游等人,以及精武军大部队陆续北上之后,回易处在流求的势力减弱了不少,整个军营已经不足两千人,而马场里的马匹陆游出售过一批之后,只剩一万余匹,马场里的士兵养马十几年,养马经验也都较为丰富,无马可养,实在是浪费。
于是杨丛义很快派人去海州找到陆游,让他派人南下流求,想办法将马场人马运至滨州,至于流求营地是否还需要留人,根据回易处需要,他自己决定。
当年九月,百艘大船满载人马,从南方来到滨州,在滨州登陆,经过五天休整后,一千多养马士兵驱赶着大小一万多匹马北上河间府。
十月,河间府辖下十七县的其中十二县都被圈定为河间军马场,仍然在十二县内生活的大多数百姓统一南迁至南边靠近滨州的县区居住,土地有当地官府分配。
近万匹马洒在占地达十二县之广的土地上,就像一把沙子洒进了湖里。
看着方圆五百里的巨大马场和稀少的马匹,杨丛义很快向河间军马场下达了命令,要他们不计代价增加马匹数量,质量优劣暂且不提。
与此同时,杨丛义通过特殊途径,从北方弄来近百匹优良的公马和母马,放在军马场内,用以改良产自南方的马种。
要统一北方,没有优良马匹根本不行。
当年在淮河流域追击金军,获得的十几万匹马,近十年来死了不少,剩下的也几乎全都老了,它们中的大部分在以后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发挥不了用处,所以建立一个巨大的军马场,势在必行。
大宋几十年来没有合适的马场,没有优良的战马,通过购买马匹根本无法建立一支规模足够的骑兵部队,一旦需要攻陷大同府,夺回云州,面对金国草原骑兵,宋军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攻守都不能自主,又如何能取得想要的战果?
如果靠近草原的大同府不能收复,不能守住,纵使夺回太原府和河东,也迟早会丢。
并且如果一旦金国主力部队不在大同府与宋军决战,而是逃进草原,那么宋军占据大同府也毫无意义,他们不断的骚扰,就足以拖垮大同守军。
因此要想取得对金国的彻底胜利,就必须具备歼灭金国主力部队的能力,要具备这个能力,首先就得有追上他们的能力,那么优良的战马就必不可少。
在杨丛义看来,宋军即使在三五年内收复关中、河东,夺回大同府、燕京,也无法彻底击溃完颜亮和完颜雍,因为他们在大同府、燕京、辽阳府呆不住,他们还可以跑进草原深处,跑回白山黑水之间的会宁府,等恢复实力,又会提兵南下入侵。
所以即便大宋收复燕云之后,跟北方金国之间的战争依然不会结束,两国或者是三国之间仍然是一个长期战斗的过程,并且只要大宋没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就会永远处于被动防守的境地,永远无法深入草原和白山黑水之间去找金军主力作战,金国主力骑兵部队不灭,大宋跟他们之间的战争永远不会结束。
杨丛义以整军备武刺激真定府、燕京跟进,制造边境紧张,吓走本就不多的河间府百姓,获得大片荒芜的平原土地,又花费大力气将流求马场连人带马迁来河间府,建立河间军马场,所求不过是为十年后的大宋建立一支可用的骑兵部队打下基础。
而他在河间府圈地建立一个巨大军马场的行动,也被大同府的完颜亮和辽阳府的完颜雍看在眼中,对此他们嗤之以鼻,因为他们清楚养马绝对不是三五年就能成的事情。
在他们看来,杨丛义妄图以河间府养马,而后组建骑兵攻击真定府和燕京,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原以为杨丛义入主济南府、河间府大举练兵,整军备武,是打算很快发动战争,再夺真定府、燕京,如今看来没有马,他也难为无米之炊。
据完颜亮和完颜雍了解,杨丛义历来都是打有准备的战争。
所以当得知杨丛义在河间府建立军马场养马后,他们便知道宋金之间五年之内很难再掀起大战了。




大宋燕王 第724章 故人西进
北定六年八月,杨丛义在济南府迎来了一个多年不曾再见的故人,辛弃疾。
“自亳州一别,好多年没有你的消息,这些年可好?”杨丛义面上带着笑容,十分和蔼的问道。
“有劳大人挂念,下官还好,并无大碍。”初入府中的辛弃疾稍稍有些拘谨。
“据我所知你就是济南府人,如今返回故乡,感觉如何?”见对方不愿多说,杨丛义便换了话题。
“下官当年离开济南时,济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处处破败不堪,如今回来,已经气象大变,百姓安居乐业,市井都是一片繁荣的景象,比江南不少城镇都强。”说起此事,辛弃疾回答的很是真诚,眼里满是欣慰赞许。
“济南是大宋旧地,收复之后,朝廷在这儿可没少下力气。既然回来,有时间就出去走走,说不定还能找到旧识故人。”
“旧识故人怕是不多见了,不是死于战乱,便是远迁他乡,况且物是人非,今昔有别,不寻也罢。”辛弃疾不愿再提往事,也不想回望过去,毕竟从前的那段生活并不幸福。
“也是,故人难寻,不寻也罢。”杨丛义点头,而后又道:“我想知道,当年亳州一别后,你是在继续为官呢,还是困于山野?”
辛弃疾恭声答道:“下官这些年一直辗转江南于各地为官,若不是大人派人去江南寻下官,下官说不定还要困居江南山水间,每日闲散无事,空耗时日。”
“哈哈哈......我知你素有大志,特命人去将寻你,来北方建功立业。”杨丛义哈哈笑道。
“恕下官冒昧,不知大人让下官来,到底有何安排?”
“看来你在江南确实要被闲的发疯了。北方有变,寻你来自然有大事交代。”杨丛义说着稍稍一顿,而后道:“你的家人可安排妥当?”
“妻儿尚在江南。”辛弃疾不知对方为何有此一问,但还是恭声回复。
“不妥,接来汴京吧,朝廷也好有个照应。”
杨丛义还是没有马上说明原因,辛弃疾虽有疑惑,也没有询问,只是回道:“我会去一封书信,让她们母子来汴京。”
“江南距离汴京十分遥远,我派人去接,免得路上出什么意外,接到汴京以后,我来安排。”
“多谢大人。”辛弃疾没有异议,抬手道谢。
两人喝了几口茶,随后杨丛义问道:“若大宋要再次发动北伐,你以为先取何处?”
1...296297298299300...3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