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一天后,招降书内容传遍全城,全城百姓、守军将士思绪涌动。
两三个月了,北方不见大同府援军,南边不见关中援军,忻州、太原府早已落入宋军之后,这些情况城内守军、百姓都清楚,至于平阳府各县守不守得住,他们更清楚,金军主力都在平阳城里,地方小县怎么守?
毫无疑问,宋军没有欺骗他们,平阳城此刻确实是一座孤城,还是无人救援的孤城。
是继续坚守,还是马上出城投降,二选一的问题,迅速摆在每一个人平阳城守军面前,也包括城内有头有脸的大户。
投降会如何,不投降又会如何,通过之前的洪洞县宋金之战,他们都有清晰的判断。
所有人都很清楚,金国在平阳府大势已去,自从八年前金国皇帝完颜亮带着满朝文武和数十万精锐部队经平阳府北上太原府出关,回到大同府起,金国就注定要退出中原、关中、河东,明眼人早就看清现状,早已暗中跟大宋故旧取得联系。
随着平阳城内军民思绪激烈涌动,早先布置的暗棋也开始发挥作用,他们在军中在民间发起串联,策划夺门出城。
短短一天时间,暗中串联的人数不下万人。
整队整营整军心思摇摆不定,坚守平阳城之心早已动摇,因为都知道,坚守除了送命,毫无意义,何况城内军民绝大多数还是汉人宋人,当此之时又何必给遥远的已经管不上他们的大同府金人送命。
不但基层士兵心思不定,就连高层将官也是心念急转,他们想的不是降或守,而是降或逃,坚守平阳城已经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
投降大宋,他们并不能保证宋廷能遵守承诺,保留他们的官职,给予他们应有的待遇,不能保证宋廷不会说一套做一套,先骗他们投降,而后再动手杀掉他们,所以对招降书中的话,高官们并不完全相信。
而要想从平阳城突围,逃去关中,或是逃往北方,也不会有太好的结局,若逃往关中,在宋军三面夹击之下,最终也难逃厄运,若翻山越岭向北逃遁,没有粮草补给,那就带不了多少人,手里没兵,即使到了北方,皇帝不追究怪罪,也不会有多高的地位,败军之将,更不可能再受到重用。
对多数人来说,不管是投降宋军,还是逃遁,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此时此刻,大军围城,东西南北无援军,由不得他们。
就在将官们左右斟酌,难以取舍之时,底层士兵和低级军官已经做出了选择。
大宋北伐军将招降书送进平阳城的第二个夜晚,子时刚过,平阳城东门守军忽然被数千金军包围,双方迅速形成对峙。
“平阳已经是孤城,外面到处都是宋军,没有援军了,兄弟们从军就是为了活命,现在我们要出城,谁拦我们,谁就是我们敌人!让开!”
“让开!”
“让开!”
.........
一人开口,众人附和,声势不小。
但城门守军职责所在,留守府不下令,他们怎么敢打开城门?
双方从相隔三丈距离,越逼越近,随时都可能动手,爆发冲突。
但随着后续士兵迅速赶来东门附近,加入想要出城的队伍之中,城门守军开始退缩,因为他们知道挡不住汹涌的民意,何况城门守军里的将士也是军心浮动。
见有机可乘,冲击城门的士兵稍一发狠,守军便放弃了城门。
平阳城东门打开了。





大宋燕王 第739章 合围关中
凤翔府。
大战过后,满目疮痍,遍地尸体,孤零零的战马,荒野徘徊,不愿离去。
一场恶战得胜的宋军来不及休整庆祝,新的军令再次下达。
军营内,众将齐聚,左军都统制姚仲宣布进军命令。
“金军主力经此一败,已军心势气!大帅有令,左军向西进攻,乘胜追击,一个月之内夺取临洮府,以防西夏夺城。吴挺,率你部明日先行,十天之内,务必夺取秦州,打通西进道路!”
“得令!”吴璘之子左军副都统制吴挺,起身接令。
“杨宋,你率后军五千人,驻守凤翔府,确保粮道通畅,必要时西进支援!”姚仲继续下令。
“得令!”后军统制杨宋起身接令。
“其余将官听令!各部休整两日,两日之后携带粮草军资,全军西进!”姚仲再下一令。
“得令!”众将官起身,异口同声。
左军聚将,布置任务,中军也没有闲着。
中军将营内,同样是将官齐聚。
只听中军都统制明复道:“凤翔府之战,金军损兵数万,四散而逃,一路向西逃往秦州、临洮府,一路向北逃往平凉、原州,还有一路向东逃回京兆府。方才去帅府见过大帅,议定不能给他们喘息的时间,应乘胜追击,我们中军向北追击,将金军残兵赶出平凉府,赶出原州,收复旧地!寒冬马上就要来了,我们时间不多,全军休整两日之后立即北上,争取一个月之内收复原州、平凉府!金人必败,西夏肯定会趁火打劫,如果我们不抓紧时间,拖延一时半刻,原州、平凉府等地就有可能被西夏人抢先一步夺去,到时候麻烦就大了。所以追击金军残兵的紧迫性,大家一定要明白,回去之后,各部自行召集军中骨干做好追击歼敌动员。”
“得令!”众将意气风发,齐声接令。
“凤翔之战,我军虽然大胜,但伤亡也不小,此次追击敌军,是成是败,关键在于追击速度,为避免伤兵拖延行军,行动不便的伤兵全部留在凤翔府,各部要严查,不得弄虚作假,你们告诉他们,留在凤翔府的伤兵,由帅府统一安排,不必担心。”
...........
中军营内聚将,右军也在部署军事行动。
“关中金军主力已经逃回京兆府,足足三万人,如果放他们北上平阳府或是东出函谷关,我们就无法向朝廷交代。大帅有令,右军两万人即刻东进,直取京兆府,将金军困在关中!”
“将军,京兆府那么大的地盘,我们就两万人要困住三万人,太难了吧?”
“此事不必担心,京兆府各州各县几乎没有金人驻军,京兆府金军为保活命已经抱成一团,一定会坚守大城。放眼整个关中,京兆府金军已成孤军,绝对不敢随意突围。只要我们拖住他们十天半个月,襄阳、南阳方向的大军就能出现在京兆府,据报他们已经动身十多天了,正在翻山越岭。除南阳、襄阳援军外,东边洛阳和平阳府都会派出军队扼守黄河渡口,斩断金军逃跑的幻想。因此,我们两万人只需要堵住金军西进和北逃之路,他们就是我们嘴里的肉!”
“将军,襄阳、南阳有多少援军?平阳府都夺下来了吗?”
“襄阳、南阳大军有吴拱亲自率领,兵力不少于两万,都是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的精锐。平阳府应该已经拿了下,据报半个多月前他们已经用四万大军围困平阳城,平阳府辖下其余州县全部收复,金军守军困居在一座没有援军的孤城坚持不了几天。退一步说,就算平阳城还没攻克,平阳金军自身难保,也根本不可能支援京兆府。可以说,如今不管是京兆府还是平阳府,都是我们的肉,只要我们速度够快,等拿下京兆府,而后东进或北上都能再立新功!”
“将军,我们马上出发吧,说不定半路上还能追上逃跑的金军!”
“好。众将听令!一个时辰之后,大军开拔,目标京兆府!”右军都统制高声下令。
“得令!”右军众将齐声接令。
秦岭东部余脉,群山之中,有一古县,名曰卢氏。
卢氏县建县历史悠久,始建于西汉元鼎四年,数千年来未曾更名,更未撤销过建制,北临黄河,东接洛阳,西依商州,南通南阳,距离四地都只有百里距离,地理位置十分独特,交通也较为便利,是由南面进入函谷关的必经之路。
靖康之乱以来,此地便归金人占据,之前南阳都在金人手中,卢氏县便不被重视,自宋金于汴京议和之后,此地便变得重要起来,金军随后派遣重兵驻守,日夜堤防宋军从南阳北上,攻入函谷关。
然而,金军有准备,宋军也有筹谋。
中原多忠义之士,他们不从金人压迫统治,几十年来,有无数人向西进入秦岭群山之中,占山为王,落草为寇,每到宋金大战,他们便以义军身份攻击骚扰金军,为宋军正面战场提供情报和物资帮助。
金人退出汴京后,按地界划分,秦岭群山之中的虢州、商州,仍归金国,卢氏县归虢州管辖,自然还是金国的土地,虽然有部分百姓、义士悄悄出山,逃至南阳、洛阳,但绝大部分拖家带口,难以迁徙,最终还是留在原地。
汴京想要收复所有故土,收复燕云十六州,想借道卢氏县进入函谷关,自然不会放着秦岭群山之中的无数忠义之士不用。
这么多年来,朝廷一直跟他们有所接触,粮食、武器都有所供给,只待时机一到,便把他们收编过来,编入朝廷大军。
成为宋军正式编制,吃皇粮做大官,这也是山中义士的心愿,毕竟报效朝廷只凭一腔热血不行,老婆孩子还是要养的,高官厚禄,也是他们所求。
所以在北定八年七月,大宋与金国彻底决裂,撕毁八年前签订的和议盟约之后,秦岭之中,卢氏县附近各山头义士很快组成一支五千余人的义军,三天之内,便攻陷了卢氏县城。
在之后的一个多月里,又多次打败从虢州赶过来支援的金军,死死守住了虢州进入卢氏县的通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他们终于等来了大宋出兵虢州的消息。
八月下旬,南阳宋军先头部队三千人抵达卢氏县,并带来了朝廷的封赏诏书,卢氏县义军编入大宋正轨军,换上宋军衣甲,主要首领封官为将,继续领兵,宋军接管卢氏县城。
九月中旬,南阳、襄阳两万大军在都统制吴拱率领下进入秦岭山中,下旬赶至卢氏县。
帅府之内,众将经过短暂商讨,吴拱拍板定音:“分兵商州太拖时间,粮草运输不便,寒冬一到,大雪封山,便无法及时赶到京兆府。我们应当立即北上攻下虢州,夺下函谷关,而后会同洛阳驻军一部,西进华州,彻底粉碎关中金军东逃平阳府的企图,若时间允许,还能会同各路大军将金军彻底围困在京兆府!各部听令,即刻准备,明日申时三刻准时出发,北上虢州,攻克函谷关!”
“得令!”众将齐声接令。
隔天,天朗气清,两万大军从卢氏县出发,分前、中、后三军,携带必要的口粮,进入秦岭余脉山中,北进虢州。
北上虢州一条路,一路上,金军沿途设置阻击阵地,但由于兵力悬殊,双方稍一接触,金军便弃阵而逃,甚至有些守军直接逃散山中,或是投了宋军。
虢州金军里的宋人、汉人实在不少,统兵官又专门让汉人士兵进山驻守,吃不饱不说,还要受蚊虫叮咬,这种明显的区别对待,早就让混饭吃的底层士兵心中不满。
卢氏县被义军攻下之后,有些金军中汉人、宋人便悄悄来到卢氏县,投了义军。
如今大宋大军北上,沿路守军自然全无斗志,纷纷弃守奔逃,或降了宋军。
四天之后,前军走出秦岭山脉,抵达虢州城南二十里处,与守在此处的几千金军形成对峙。
金军不敢主动出击,宋军可半点不惧,当天夜间,义军中的义士打头,宋军精锐在后,向金军营寨发起进攻。
守军与宋军前军兵力虽然相当,也各有作战准备,但两军士气相差悬殊,激战不到半个时辰,金军便弃营而走,逃往虢州城。
是夜,夜色昏暗,为防金军撤退半路设伏,宋军未曾趁胜追击。
第二日,中军、后军相继赶到,前军方才继续向前探路。
不日,吴拱便率领南阳、襄阳两万余将士赶至虢州城下,休整准备两日,随即发动攻城之战。
虢州金军久在关中,几十年来没有多少征战经验,加上士气不高,底气不足,虽占据城池,却也根本无法抵挡宋军精锐进攻。
三日后,虢州城破,金军一支数千人西逃华州,虢州被吴拱收复。
宋军进入虢州城,函谷关不战而下,关外洛阳守军一部入关中,接管函谷关、虢州城。
至此,汴京西部屏障归于大宋朝廷之手,再无金军出关威胁汴京之忧。
吴拱部休整两日,补充粮草物资,而后迅速西进华州。
十月开始,宋军三面合围关中,关中金军大势去矣。




大宋燕王 第740章 宋夏无备
北定八年十月十四,随着越来越的士兵偷跑出城,士气日渐衰落,京兆府三万金军在被包围近一个月之后,出城投降,宋军入城,收复关中。
至此,耗时不过一个月时间,川蜀宋军和南阳、襄阳吴拱部便合力收复之前四十多年也没能收复的凤翔府、京兆府、华州、商州、虢州等地,将关中肥沃之地尽数收回大宋囊中。
但收复了这些地方,不意味着彻底赶走了盘踞在川陕的金国势力,因为除了京兆府、凤翔府、华州、虢州,渭水以北还有很多土地仍然控制在金人手中。
鄜州、耀州、庆阳府、延安府等地,宋军都还无暇顾及,盘踞在这些地方的金军可沿黄河北上,也有可能得到北方金军支援,要想彻底控制关中,熄灭金军反扑的念头,必须马上北上将他们歼灭或驱离。
京兆府,宋军大营内,川蜀宋军元帅虞允文和南阳、襄阳都统制吴拱,会同川蜀右军都统制、副都统制等主要将官,商议军事。
商议多时,虞允文与吴拱逐渐达成共识,两军分头并进,共取陕北旧地,川蜀右军向西攻取庆阳府,吴拱率南阳、襄阳部向北,由耀州北上,攻取鄜州、延安府。
十月二十日,整顿军队,接收补充粮草物资之后,两军分头离开京兆府,共同向陕北进发,收复大宋旧地。
而虞允文则以大帅之名、副相的身份居京兆府,协调蜀中、汴京关系,筹集粮草物资,为左、中、右三路川蜀大军和吴拱部操持后勤供应,并暂时兼任关中安抚使,抚慰关中几十个州县百姓。
关中金军溃败速度之快,让西夏国措手不及。
前些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南侵失利,从汴京撤离,迁都大同府,让同是附属国的西夏君臣看到了摆脱金国的机会。
于是西夏便趁完颜亮迁都,东面受金国内乱和大宋牵制之时,仓促对金国控制的兰州、延安府、庆阳府等地动兵,趁火打劫,抢夺金国土地,结果由于准备并不充分,等关中金军反应过来,派兵支援之后,西夏军很快被击退。
西夏这次趁火打劫,不但没有捞到多少好处,反倒引起完颜亮的极度不满,甚至威胁要对西夏用兵,西夏皇帝李仁孝不得不马上派遣特使携带重礼赶赴大同府,完颜亮方才消了怒气,夏金两国得以继续保持和平。
自那一场边境摩擦失利之后,西夏君臣方才冷静下来,他们这时才明白金国虽然从淮河、黄河北撤,丢掉中原大片土地,但金国核心土地并未丢失,国力并没有太大削弱,并且金国北撤,不但势力没多少削弱,国都还离西夏更近了,一旦金国不高兴,西夏危险便与日俱增。
于是从那之后,西夏便恢复了安稳,一心发展自己,不再敢打金国的主意。
并且西夏皇帝李仁孝此人素来喜文不喜武,加上任内权相任得敬掌西夏军政大权,专权跋扈,还胁迫李仁孝分一半西夏国土归其统治,企图分裂西夏,后来虽然被李仁孝用计处死,但从那之后,李仁孝便对武官更加不信任,朝廷政策也多借鉴大宋,越来越重文轻武,导致军备开始废弛,西夏战斗力迅速减弱。
西夏武官在兴庆府失了权势,军备废弛,加上文官掣肘,军队就连平定内部叛乱都开始费力,更别说对外用兵。
所以在大宋北定八年夏秋之际,骤然发动北伐,攻占关中,向夏金边境所在的临洮府、兰州等地继续进军时,西夏居然没有任何准备。
直到金国残兵逃进西夏国境内,又过数月之后,身在兴庆府的李仁孝君臣才得知金国和大宋交战的消息,而此时已近是冬月,西夏国冰天雪地,根本没有条件趁宋金战乱占两国的便宜。
后来又听闻宋军相继攻占临洮府、兰州、原州、平凉府、庆阳府、延安府等地,兵锋直逼夏金边境,更是没有半点再趁乱争夺金国土地的意思,并且还担心宋军继续北上,攻打西夏,于是兴庆府只能下令边境守军戒备,并匆忙将各地驻军调往夏州、卓啰和南军司等地,增强边境防御。
其实西夏国君臣的反应速度已经算是够快的了,大宋自靖康之乱南迁之后,丢掉了关中,国土便不再与西夏接壤,两国关系中断四十余年,但对川蜀军队来说,跟西夏国征战百年的前尘往事,历历在目,之前两军之间有金军阻隔,如今关中收复,金人被消灭赶走,西夏军、宋军再次相见,旧恨自然要平,况且宋军大胜金军,势气正旺,向西夏军队磨刀霍霍,也是军之常情。
战场上打疯了,一心只想要军功,憋了许多年的川蜀军打完金军尚不过瘾,便想连西夏一起打了,收复失地,开疆拓土,要功有功,要名有名,若是能一口气打到兴庆府,必将青史留名!
但西夏兴庆府李仁孝君臣的反应,加上虞允文在关中筹集运送粮草物资的艰难,和北方严寒的气候,让兵临宋夏边境的宋军冷静下来,止住了继续向北进军的步伐。
随着寒冬到来,宋夏两军在边境驻扎下来,双方相隔十里,谁也不敢发动攻势。
宋夏两国联系中断四十多年,如今随着宋军重返临洮、兰州,两国边界又要重新划分,不然接下来两国之间的大战将不可避免。
很明显,西夏国在这场斗争中不占优势,加上皇帝李仁孝素来不喜武将,又忌惮权臣,更不愿轻易动刀兵,所以很快兴庆府便向汴京派出特使,希望恢复两国几十年前的友好关系,重新划定两国边疆界域。
李仁孝之所以急于想跟大宋重新划定界域,而不是为他的宗主国金国张目,是因为他知道金国丢掉关中,必然再难南下,金国实力可能真的受损严重,既然金国回不来,就应当早日与大宋共享和平。
其实他急派特使赶往汴京还有其他深意。
一是借此机会试探金国态度,想看金国在跟大宋作战之时,还有没有余力对西夏国用兵,如果确定金国无力对西夏用兵,那么则可乘机解除与金国的宗主国关系,两国平等相交,不必再看金国脸色,不必年年再给金国上贡。
二是取得宋夏两国和平,使得川陕无战事,西夏不动刀兵,而大宋则可集中国力在东面继续对金国用兵,牵扯住金国,进一步削弱金国实力。
甚至还有幻想,若金国实力大减,女真族撤回遥远的东方发源地,而大宋没有马场,缺乏战马,无力顾及关外茫茫草原,那么关外原属辽国后属金国广阔无边的土地,西夏将毫不费力的收入囊中,假以时日,或许西夏或许还能取代曾经的辽国和金国地位。
西夏兴庆府君臣脑子转的很快,盘算的也很好,但能不能实现,一靠谋划,二靠实力,很明显,匆忙之间,这二者他们都不具备,只能寄托于汴京不了解西夏,又正与金国交战,无暇顾及。
汴京此时确实无暇顾及西夏及其他周边小国,他们的精力和视线全都被关中、陕北、河东、大名府、济南府、河间府等地,牢牢的吸引住了。
北伐!
收复关中、河东、河北,告慰靖康之乱死难的无数英灵,告慰无数背井离乡、被迫南迁的百姓,夺取云中、燕京,告慰太祖太宗,告慰两百年来无数为此牺牲苦战的将士,告慰历代为此奋斗不息的君臣!
北伐是汴京的一切,也是江南无数百姓和忠义士难以磨灭的情节。
关中、河东已经收复,几十个州府县没有官吏接管,真定府、燕京、云中方向正在备战,北方急缺文臣武将,到处都需要人才,到处都是机会,江南士子浪子忠臣义士,个个蠢蠢欲动,都想北上发挥余热,泼洒他们的满腔热血。
但他们缺少推荐的机会,也还有顾虑,因为汴京始终未曾向天下颁发招贤令。
大宋崇尚提携,而不是自荐,多数人是等待提携派官,而不是自荐求官,这便是大宋文人,他们有他们的坚守和尊严。
江南在等待,关中、河东、陕北也在等待。
虞允文已经六十多岁了,关中、陕北、川蜀军政大事全是他一肩挑起,忙的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再这么忙下去,估计很快就会累死,关中、川蜀、陕北急需得力帮手。
而河东三府,平阳、太原、忻州,同样需要大量人手。
辛弃疾能力虽强,但毕竟年纪尚轻,为官经验并不是丰富,再加上北伐西路军远离中原汴京,事务繁忙,他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跟归降的前朝旧臣旧吏斗智纠缠,而要稳定河东几十个州县又少不了他们。
因此辛弃疾一再派人赶赴汴京,请求朝廷速派能臣干将入河东。
而汴京赵昚、史浩等君臣,随着各路大军频频传来捷报,先是兴奋庆贺,吐气扬眉,而后就很快发现,伴随越来越多的州府土地被收复,粮草物资和人力需求也越来越大,转眼间便满是忧愁。
因为汴京无人可用,粮草物资储备亦不充足。




大宋燕王 第741章 宰相荐官
汴京城,大庆殿,满朝文武,沉默无声,眉眼低垂。
赵昚高坐在大殿宝座上,脸上神情紧绷。
来来回回扫视殿中众臣之后,再次发问:“有哪位爱卿愿去太原府,出任河东安抚使?”
1...303304305306307...3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