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听到吩咐,当即有四名差役进来议事厅,将何县尉的官府脱下,押了出去。
何县尉被押走之后,陈知军又道:“高统制,此次禁军在山里的损失,府衙和你们五五负担,如何?”
高统制脸色一直不好看,都到这个地步了,他还能怎么说,只能回道:“就依陈大人。”
说完之后直接告辞道:“要是没其他事情,就先走一步。”
陈知军道:“好,高统制先去。”
高统制随即带着刘将军就走,还没走出议事厅,就听到黄县丞在后边说道:“高统制可不要徇私了。”
他鼻子里轻哼一声,直接带人走了。
黄县丞道:“高统制居然如此嚣张,等有机会定然不会放过他。”
冯参军道:“算了,武人素来官职不高脾气大,别跟他一般见识。”
陈知军道:“年初越狱之事总算有个了结。接下来我们议一议,这次天柱山里损失这么多人,怎么抚恤。”
接着大家开始摆起往年的数据,朝廷的规矩,按时间长短,职位高低,分门别类,确定抚恤标准。
杨丛义一句话没说,就坐在那里,从头到尾看了一场大戏,这个黄县丞的身份,他很有几分好奇。





大宋燕王 第102章 武学
这次议事全程都在讨论谁该对天柱山里的损失负责的问题,至于如何嘉奖只字未提。
杨丛义之前随遇而安,对这些事情不在意,但天柱山一行,情况已经大有不同,当然想利用好这次嘉奖的机会。
等怀宁官员们议完天柱山之行的诸多善后之事,全都散去,议事厅里只剩陈知军与杨丛义。
陈知军笑道:“杨捕头,这次你做的很好,在那么多困难下仍然想办法抓回了大部分逃犯,将这次天柱山危局化解,整个安庆局势也逐渐平息,你的功劳甚大。你自己说,想要什么嘉奖?”
杨丛义其实早就想好了,陈大人一问,便直接说道:“大人,我不需要特别的嘉奖,听闻大人进士及第,只想得到大人一番点拨,能顺利参加科举。”
陈知军听到这话,却是微微一愣,一个捕头要参加科举,这是脑子有问题。
“杨捕头想参加科举,这个自然没有问题,我当年二十五岁考中一甲第二名,有诸多经验可以传授于你。只是参加科举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五岁读书,二十余年从未间断,拜访过多位明家大儒,方才一试中举。而我一位兄长,苦读四十余年,考了不知道多少次,就是不中,直到年方五十才考中。科举一途颇为艰难,没有大毅力,一时兴起,终会耽误年华。”
杨丛义道:“不瞒大人,我自小也读过一些书,自问还有些读书的潜质。”
陈知军早在太湖县就看过杨丛义的字,那不过是初识文字,跟参加科举那还差了十万八千里。但也不好太过打击他,便问道:“你为何要参加科举?”
杨丛义答道:“自然是想有朝一日,能像大人一样,金榜题名,入仕为官,荣耀故里。”
陈知军笑笑,口里说道:“杨捕头有志气,这是好事,但也要量力而行。由科举入仕虽是捷径,但科举一途目前看来也不好走了,南渡之后每开一科,录取人数都在三四百人,但真正能走上仕途的,也只有一少部分,绝大多少人还是在家待选,等待机会。南渡之后,大宋管辖区域变小,北方士子官员却都来到南方,不论是科举,还是中举之后等待授官,都变的更难。不如考虑考虑其他出路。”
杨丛义道:“大人说的这些我也懂得,但不去试试怎么知道?其他出路暂时不考虑吧。”
陈知军道:“既然你决心参加科举,要走仕途,那我给你建议,走武科一途。之前得到一些消息,目前对你正好有用。今年三月初,朝廷下令重开武学,广招生员,经地方举荐,考试通过便可入学,一旦入了武学,学有所成,便能授官,步入仕途,想参加武举也容易。虽然武学生员只能从官宦子弟中挑选,但这次天柱山之行,你功劳不小,我可以给你一封联名举荐信,让你到临安应试武学生员。”
这番话说的突然,杨丛义可从来没想过要做武官,宋朝的武官地位低下,像岳飞都官居枢密院副使了,还是不是说杀就杀。而文官就不一样,犯了再大的罪,顶多落个编管的下场,朝廷过两年想起来,又能官复原职。武官运气好虽然能平步青云,像岳飞,十年时间从一个小兵卒升到太尉,达到武官的最顶点,但又能如何?还不是要处处小心谨慎,而他想做的事,以武官的身份出身可很难做到。
于是杨丛义便回道,“谢大人一片好意,入武学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跟大人一样,考文科进士,将来能主政一方。”
陈知军见杨丛义一口拒绝,也不生气,只是又劝道,“先不要忙着拒绝,先听我说。人生一世,殊为不易,而韶华易老,时光易逝,你若不趁大好年华挣下一份基业,如何荫及子孙造福后代?当今天下科举已然无路可走,达官显贵独占仕途,当权者临退时少则荫及数十人,多则成百上千,更有甚者一人退下荫补门人子弟四千余人,他们不需要通过科举考试便能补缺官职,倒是那些寒门子弟苦读数十载,即便一朝有幸,科举高中,无官职可任,终究还是赋闲在家,耗尽一世才华,太湖县城西王员外便是例证。不怕告诉你,我虽是金殿对策,皇上钦点,榜眼及第,但若不是本家是江南士族豪门,朝中还有些人脉,恐怕我连一个小小的知县也做不得。如今的大宋,有为官资历者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职位有限,县丞主簿之位都有无数人找门路争抢。二十年内,寒窗苦读都没有出路。”
杨丛义静心听着,他之前只想到文官地位崇高,却未曾想到北方金人统治,局势混乱,无数的读书人,还有各地官员,蜂拥南下,南宋土地这么小,北方读书人又那么多,如此一来,想做官还真难了。陈大人高中一甲榜眼,为官十多年,不久前还是一个小小的知县,黄县丞气势逼人,威风八面,也是进士出身,三十多岁还是县丞,等到机会才能去做知县,运气不好,县丞也就到头了。
如此一想,这科举之路还不一定就能当官走上仕途,苦读几年,考中进士应该不难,但要中一甲头三名,直接授官,那根本不要想,杨丛义还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陈知军稍作停顿,见杨丛义听得认真,心中甚蔚,继续说道,“自太祖以来,朝廷重文轻武,以致先有辽国强占燕云十六州,后有金国南下黄河逼近长江,前几年宋金一纸和议,淮河以北尽归金国。然而,两国和议不到五年,今年正月底,金国又割地拉拢西夏,免却后顾之忧,妄图举兵南下灭亡大宋,狼子野心路人皆知,朝中自然有人看得清楚,多人建议朝廷重建中断几十年的武学,储备军事人才,早做准备,以防金国不守信约再次南下。
本朝自太祖便重文不重武,虽建有武学,但很少有人问津,经过举荐入学的多是出身豪门大户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入得武学却不懂军事,百年来武学名存实亡。当今圣上深受靖康之苦,如今金国步步紧逼,唯恐劫难再次降临,所谓文武之道不可偏废,不重武力大宋早晚退无可退,当今圣上自然懂得这个道理,便在三月初下令复建武学,培养军事人才。几年前许多名帅名将被罢免,武人人人自危,武学一途刚好无人问津,争者人少,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凭你一身武艺,又有计谋,入了武学,走上仕途,坚守本心,不出越矩之言,必然可以闯出一番事业,立下一番功业,荫及子孙后代。”
杨丛义年少时曾有过从军的梦想,可是自从军校没考上,这梦想便渐渐淡忘。如今陈知军再提起此事,虽然时过境迁,却也引得他心中涟漪不断,年少的军旅梦想再次在脑海跳动,胸中热血翻滚。只是军旅一途,想来也不简单,只听他问道:“大人,如果我去应试武学有多大的机会能获得生员资格?”
见杨丛义对武学感兴趣了,陈知军笑道:“这要看你读了多少书。按惯例,入学一般要考试,武学跟太学一样,都归属国子监,因此必考文章,防御练兵之策。除此之外,就是弓马武艺。我知你有武艺,也能弓射,唯独不知你文章如何,可能写的?”
科举多数写议论文,杨丛义当然懂得一些,便回道:“写几百字应该可以。”
陈知县大喜,连连道好,继而言道:“那就没有任何问题,世人好逸恶劳,这次推荐应试武学的都是官宦子弟,官宦子弟中但凡能识字读书的,都会让他们参加科举,谋一官半职,推荐入武学的子弟,能认得上百字就很不容易。如果此次入学考试公正,进入武学定然不会有问题。”
杨丛义又问道:“不知入武学,如何参加武举,多少年一次?”
陈知军道:“应当跟经科考试一样,三年一次,如果武将稀缺,一年一次也有可能,要看朝廷安排。”
杨丛义又问:“武官将来能不能转做文官?”这个问题最好搞清楚,也好早做打算。
陈知军点头道:“可以,有先例,但得去除武职,方能做文官。”
疑惑已解,杨丛义忽道:“不知大人有没有兵书可以借我看看?囊中羞涩,没钱买书。”此次的嘉奖多半就是一封联名推荐信了,到了临安繁华之地,没钱怎么行。无奈之下,他只能顺带叫叫苦,看看有没有金钱奖励?
谁知陈知军却道:“好好好,当早做准备,如此有心,必能入得武学,考中武举。我喜好读书,兵书也有收藏,偶尔翻阅。你跟我来,可以全都搬去。”说完就起身了,全然不顾杨丛义方才说话的重点“囊中羞涩”。
杨丛义稍稍一呆,千百年前,千百年后,嘉奖都是一张纸吗?去临安喝东南风啊。
陈大人当先走了,杨丛义虽略有腹诽,却也拉不下脸,直接开口要银钱奖励,太俗气。只得赶紧跟上去,但这借的书就别还了吧。
杨丛义多虑了,该有的嘉奖怎么会没有。在他借来兵书苦读之时,安庆军的奖励来了,之后不久,淮西帅司的奖励也来了,钱粮布匹奖励了一大堆,他也不知道到底值多少钱。杨丛义一举免除了安庆兵灾之乱,省了淮西多少钱粮?这个奖励自然不会少。
既然决定应试入武学,就要保证能入才行,入学考试弓马武艺,杨丛义唯独不善骑马,古代骑射极为重要,这个项目肯定会考,需早做准备,因此杨丛义就趁尚有时间,借衙门的马练习骑射。
几天之后,八月初,陈大人给杨丛义的入学应试推荐信已请淮西帅司签名,怀宁府衙也出具了身份证明文书。
等一切准备完全,已经时日不多。
八月初,陈大人将杨丛义一路送出怀宁,并一再告诫他,务必要在九月十五之前到兵部报到。
杨丛义对陈大人多有感激之情,送出十里之后,他感动不已,坚决不让再送。
陈大人这才停步,叮嘱道:“此去临安路途遥远,一路需小心在意,路上切莫逞强,误了行期。”
杨丛义谢道:“多谢大人,我一定牢记。”
陈大人又道:“临安不同于太湖安庆,此去要万般小心,不可口出妄语。若有事,可来书信。”
杨丛义深深向陈大人施一礼,谢道:“我晓得了,大人珍重!”说完便一挥手,转身大步离去。
此去临安,不知道会是怎样,但既然心志已定,前路漫漫,也只能一人独行。
陈大人站在十里亭外,看着远去的背影,离去的这个少年,多像二十年前的自己,意气风发,无所畏惧,抬脚迈步,好似眼前全是,大道坦途!
直到杨丛义的背影消失不见,只听陈大人随口吟道:
谷穗沉沉八月天,十里亭外送少年。
去岁太湖堂下人,一入江河更近天。
轻轻挥手道别离,飒飒如飞勿茫然。
一朝借势趁风气,当忆那年天柱山。




大宋燕王 第103章 初入临安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
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
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中写道,“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司马青衫看遍天下美景,唯独对杭州最是留恋,可见杭州景致在他心中分量之重。
诗中“杭州”二字,便是大宋朝廷南迁以来的临时安居之地,都城临安。
苏杭乃“鱼米之乡”,自古繁华。宋廷南迁,几经周折,定都杭州,改称临安府,临安便成为宋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行各业、各色人等齐聚,临安繁华,一日更胜一日。
八月初,杨丛义从怀宁离开后,一路东行从池州过长江,再沿官道一路东行至宣州,时间较为充裕,为安全计,继续走官道东行到达湖州,然后才转而南下直奔临安。
这一路行程近两千里,他钱财有限不敢买马代步,全凭两条腿,天好时,一日能行一百多里,遇到大雨天气就只能停在原地。所幸,这一路走的全是官道,越往东行,行人越多,但他也不敢大意,没把有限的钱财外露,需用钱时就摸出几个铜钱,路上倒也安全,未曾耽误太多时间。
九月初,达到湖州以后,杨丛义稍稍置办了几身行头。
一路从怀宁过来几乎没换衣裳,那身衣裳也是脏乱不堪,到湖州城附近,就觉得不能入眼。没办法,谁让湖州离临安近呢,都是有钱人,像杨丛义穿的这身衣裳,在安庆军还能穿的出去,到了湖州就是乞丐装。
湖州物价不便宜,几身普通的行头就花去两贯钱,临安生活花费肯定更高。对进入武学成为武学生员,杨丛义很有信心,因此又花了些钱置办了几件棉衣,几双棉鞋,以及笔墨纸砚等物,直把一个简单的包裹,变成了一个箱子。
幸好从湖州南下临安只有两百多里,路途不远,交通方便,繁华之地,车马常见,单租一辆马车花费也不贵。
九月初十,杨丛义顺利到达临安城外。
马车到城北三里之外便停了,车夫说进城出城都很不方便,杨丛义也懒得争辩,这种事在后世也见得多了,争来争去没有必要,直接另给三十文茶钱,要他送进城内,扛个箱子进城着实不便。
一炷香时间,马车又停下来,杨丛义心里真有些不爽了,拉开门帘就要责问,却被眼前的景象惊住。
“这还真是繁华之都啊!”杨丛义忍不住一声叹息。
只见前边路上人头攒动,堵的全是要进城的人,抬眼一望,远处的城门模糊不清。
“大叔,像这这样进城要等多久?”杨丛义心里暗叹,从怀宁东行以来,还真没见过这么繁华的地方,国都就是不一样。
“不好说,快的话半个时辰,慢的话一两个时辰也有可能。”车夫显的很淡定。
“转去其他门呢?”杨丛义很想赶紧进城,一睹临安城内的繁华。
“最近的就是这余杭门,绕到城西有钱塘门、涌金门能进,那边绕过去不方便,进城也堵,不如就在这儿等。”车夫干脆跳下马车。
杨丛义也是无奈,都城都城,不堵怎么能叫都城。
大半个时辰时辰之后,马车终于一步一停的到了城门口。前边还在排队等待入城检查,杨丛义就下了马车,抬头一看,只见高大的城门头上镌刻三个金色大字“余杭门”,笔力苍劲,不知是何人所写。
城门外两队军士直接将入城百姓挡在二十丈外,挨个检查,骑马的下马,乘车的下车,包裹要放下,箱子要打开,背篓板车,贩夫走卒,锦衣郎君俏佳丽,折扇书生富贵人,无所不查,无人不查。
轮到杨丛义,两个军士直接上前掀开马车,车门口只有一个箱子,锁当然已经提前打开,军士随意翻找几下,见都是衣物,便直接放行。
跟着马车,穿过三丈来深的门洞,门内也有两队军士,不过没有再检查他们。
一进城内景象便大为不同,只见宽阔的街道两旁商铺林立,人流涌动,一片喧嚣,繁华之气扑面而来,闭上眼睛,也能感觉到这里就是世界中心。远处有无数的飞檐瑠璃,楼阁高耸,端庄而沉稳大气。
置身其中,在比肩接踵的人群里,杨丛义瞬间觉得自己渺小了很多,这种感觉就像当年行走在光谷,直觉会告诉你,你没什么了不起,你只是沧海一粟。
无心在细看任何东西,直接让车夫送他去便宜一些的客栈投宿。不多时,七拐八拐,马车来到一个叫“四海客栈”的客栈前停下,杨丛义搬下箱子,付完另一半租车钱,对车夫道声谢,便搬着箱子要进去。
“客官是住宿吗,住多久?”杨丛义刚刚搬起箱子,就见一客栈伙计出来,笑脸相迎。
“先住十天半个月吧。”杨丛义不敢说住太久,这临安的物价,他尚不清楚,如果住客栈太贵,到时候就得另想出路。
伙计一听要住很久,笑的面上带花,立马帮着把箱子搬进客栈,放在柜台附近。
“老板,还有地方住吧,给我个僻静的房间。”见客栈里人还不少,杨丛义也不啰嗦。
“客官一人还是几人?”客栈老板在算着什么,没有抬头。
“就我一个人。”
“单间不包伙食,一天六十文,包伙食,一天一百文。”
“不用包,先住十天。”一听多了四十文,杨丛义直接拒绝,客栈包伙食,伙食能怎么样,估计就是坑,当务之急是先住下来,吃饭问题再说。
“姓名,籍贯,年龄,来临安做何事?”老板没抬头,一口气问道。
“杨丛义,籍贯蕲州黄梅县,今年二十有二,来临安参加生员考试。”杨丛义脱口而出,这一套在路上遇到多次,每到客栈投宿的时候,都要被问一遍。
老板忽然抬起头来,惊喜的问道:“生员考试?你是来参加入学考试的?”
杨丛义点头道:“对,是有什么优惠吗?”
老板笑道:“当然,对入住的太学生,住宿费用减半,伙食全免。杨郎君尽可放心住宿,本店有清静,读书写字甚为方便。”
杨丛义笑道:“我应试的是武学生员,不是太学。”
老板脸色稍稍一僵,略一思索,笑的更开心了:“武学也是学,住宿减半,伙食减半。本店不光提供住宿,若有其他需要,尽管吩咐,我们都能满足。”
杨丛义笑道:“暂且不用,刚到临安,先住下再说。只住宿就行了。”说着摸出一串铜钱。
老板道声好,便开始登记:“先住十天,住宿减半,一天三十文,需要住宿费用共三百文。”写完,老板收了三百文钱,这才让伙计带杨丛义去房间。
伙计帮忙搬着箱子去楼上,杨丛义随后跟上。
“杨郎君,有需要只管吩咐,包你满意。”老板在柜台后高声喊着。
“好,多谢老板。”杨丛义随意应付一声。
上了二楼,伙计把杨丛义带到最里边一个房间,推门进去,把箱子放下,然后笑道:“郎君,你先歇着,有事儿只管叫我。”
“正好有事儿问你,你知不知道兵部怎么走?”他是要去兵部报到的,可不敢误了日期。
伙计想了想回道:“小的还真不知道兵部在哪儿,要不我给你问问?”
“谢了啊,我明天自己去。哪里有水,能不能帮我打盆水来。”这几天也够累的,洗洗先睡一觉再说。
伙计应了一声便出去,不多时就端来一盆清水和毛巾。
放下木盆,此间已无他事,伙计便知趣的退出去关上房门。
杨丛义好好清洗了一下,便觉浑身舒爽,走了一个多月,终于是到了临安,一直以来紧绷的神经终于放下。
他躺在床上想着,今天是九月初十,距离陈大人所说的九月十五尚有五天,时间还算宽裕,要不要先在临安城转转再说,西湖就在临安城外,想来应该也不远,该去看看名满天下几千年的西湖,在宋朝时到底是什么模样。还有钱塘江,苏轼说“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先”,虽然现在是九月,钱塘潮想来也不小,当是极为壮观的。
在后世时,一有时间就只顾着去山里游览红色革命圣地了,在城里的美景倒是没来得急去,杭州的西湖和钱塘潮,其实早就已经心向往之,而今来了,正好可以去看看。
就在杨丛义盘算着怎么去游览美景的时候,忽然警醒,自己这是做什么来了?游山玩水吗?
当即翻身而起,翻出笔墨纸砚,研磨展纸,提笔蘸墨,笔走龙蛇,写下八个大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等墨汁风干,杨丛义便将这幅字挂于床对面的墙上,一抬头就能看见,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走下天柱山的初衷,不要忘了来临安的目的。




大宋燕王 第104章 考试结束
休息一晚,一路旅途疲惫尽去。
杨丛义一早起来换了衣裳,收拾好东西,把重要物品带在身上,便出了四海客栈,七拐八绕才来到大街上。
今天要去兵部报名报到,临安城大,人生地不熟,他起的很早。看到大街两旁的早市早已经开了,才知道自己起来的并不早,此时方知不管是前世还是后世,越是繁华的地方,人们睡的越晚,起的越早。
他在街旁的一早餐摊点要了四个菜包子,一碗豆腐脑,边吃边向店家问道:“店家,请问去兵部怎么走?”
店家忙碌中看了杨丛义一眼,见这年轻人挺精神,便回道:“沿大街一直往南走,走到头差不多就到了。”
杨丛义道了一声谢,吃完付了二十文饭钱,物价真不便宜,在怀宁,这一顿不过五文钱。
1...4243444546...3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