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赵构道:“从朝堂争到地方,太学没建成几年就分成两派,弄的乌烟瘴气,如今这武学刚开,就都来了。一天不争,就像没事做。算了,不去管他们。这些武学生都是什么出身?你觉得这些武学生怎么样?”
近侍道:“这次武学录取了九十一个,今天来了七十三,我找赵珉查了一下,七十三人里,有三个是清河郡王张俊的后辈,其他绝大多数都是官宦子弟,最小的十几岁,最大的都快五十了,我看啊,都是来挂个名的。”
赵构眉头轻锁:“张俊子侄后辈在太学的也不少吧。”
近侍道:“有六七人。”
赵构听后忽道:“算了,随他去。这些武学生里,可有出身较为一般的?”
近侍道:“还真有几人,其中有两人,就是最先到讲武堂的杨丛义和汤鷽。杨丛义是淮西蕲州平民出身,汤鷽是福建南剑州乡绅出身,是当地大户,祖上曾经有人在朝为官。”
赵构道:“年初复建武学心切,兵部建议从子弟中选拔,我就没有反对,先看看能不能有几个可造之才吧。汤鷽是乡绅大户,能找到门路进了武学,还可以理解。这杨丛义平民出生,如何就能有这个资格了?”
近侍回道:“他们两个今天去讲武堂最早,我注意到他们,就私下问了赵珉,听他说这个杨丛义是安庆军知军陈如是举荐,淮西宣抚司联名推荐,其他的他也不知道。还听赵珉说,杨丛义是九月十一才来报名,昨天临时加试一场,才把他录进武学。”
赵构哦了一声,然后道:“陈如是是以何理由举荐?”
近侍回道:“在安庆军协办了大案,陈如是举荐信中说,他做事踏实用命,勇武而有谋略,若加以培养,或许能成栋梁之才。”
赵构道:“陈如是进士及第,十多年来,一直外任,也殊为不易,他既然如此举荐一个平民,就替我好好看看,若真是良才,以后也可重用。”
近侍想到一事,欲言又止,被赵构看到,便道:“有话就说,不要做这模样。”
近侍道:“是这样,今天上午赵珉在讲武学复建经过时说,官家日夜期盼恢复中原,他提到恢复中原两次。”
赵构道:“随他去,他也是我赵家宗室,说句恢复中原又怎么了。以后这种事就不要跟我说了。”
近侍点头,却又道:“今天在讲武堂,不只赵珉说了恢复中原的话,其中杨丛义公开说了一句,驱除鞑虏,恢复中原。我在后边都听的清清楚楚,大庭广众之下,怕是不妥。”
赵构微微一惊,低声念道:“驱除鞑虏,恢复中原。”默想片刻之后才道:“武学生在讲武堂里不说恢复中原,朝廷花那么多钱养他们做什么。要是大宋所有人都不想打仗,只凭一条长江天险也不能保我大宋江山永固。你传出话去,武学生和太学生一样,都可以议论朝政,不得打压。”
近侍道:“是。官家真是宽厚。”
赵构道:“武学你时常去看看,有什么事及时跟我说,不要让他们把武学办废了,如今朝廷内外舆论,都对武学发展很不利,有史以来,天下都没有永久的安定,不培养一些将校怎么能行。”
近侍道:“是,我会替官家好好看着。”
赵构道:“好了,伺候我休息。”
大宋燕王 第109章 第一课
今天要正式开始上课,天不亮,趁着月光,杨丛义和汤鷽一起来到演武场,一个练枪,一个练剑,一个时辰以后,天开始正式放亮,两人这才各自收功,回去洗漱一番去了讲武堂。
讲武堂大门关着,杨丛义推开门,里面空无一人,一起坐在前排,翻开武学书籍,开始研读,天色放亮,已经完全可以看清书上的字。
一个时辰后,陆续来了几十个同学。
又不多时,一人中年儒生进了讲武堂,径直上了讲台。
杨丛义看到,赶紧起身行礼:“先生好。”
那先生微笑点头,抬手示意他坐下。然后清清嗓子,高声道:“同学们好,我是国子监武学博士黄忱,今后将由我为大家主讲武学经典典籍,包括《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跟大家一起剖析历代用兵成败,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学习前世先辈忠义节气,,希望大家能学有所成,将来统军为将,为国尽力。”
众人起身,用不太整齐的声音道了一声“先生好”。
黄忱让众人坐下,等大家安静下来,才高声讲道:“武学中断二十年,今日重开,十分不易。历朝历代都只有太学,而没有武学,为什么大宋建立武学?因为我们比任何一个时期都需要武将和统帅。不论是刘汉,还是李唐,燕云十六州都在我们手里,到了我大宋经过一百多年征战,还是不能从北方辽人手里夺回,靖康之乱后更是被金人夺去淮河以北数十余路土地,我们大宋在汴京时缺武将统帅,到了现在更缺。金人在淮河以北陈兵二十万,不知何时便会提兵来犯,大宋无险可守,若再无英明的将领统帅,我大宋便岌岌可危,危在旦夕,我希望将来能名留千秋的将领统帅就在你们中间。你们要记住,大宋此时此刻,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高明的统帅。但统帅不能凭空出现,需要不停的学习。我知道你们都有一身武艺,但统军打仗,更重要的是兵法谋略,武艺是一人敌、十人敌,而兵法是千人敌、万人敌,学好兵法谋略,领军打仗才能纵横天下,百战百胜,才能赶走金人,恢复中原。”
“一千多年前,在汉朝武帝时期,汉朝和北方草原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尊大汉为丈人,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出使匈奴,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单于。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于匈奴。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进一个露天的大地穴,断绝提供吃食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冷了,就缩在角落里与皮袄取暖。过了好些天,单于见快死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成功,更越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大汉,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一带,让他去放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你的大汉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北海边。他发现这些羊全是公羊。在这里,单凭他一个人的能力无论如何也逃不掉。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挖野鼠收集的野果充饥,冷了,就与羊取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挂着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
十几年后,当初下了命令囚禁苏武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汉武帝也死了,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继任皇位。有一年,匈奴起了内乱,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派使者到汉朝请求和好。于是汉昭帝派出使者来到匈奴,要求他们送还苏武。几经周折后,被囚禁匈奴十九年的苏武,终于回到汉朝国都长安,长安的百姓全都出来迎接他,称赞他是有气节的大丈夫。苏武去世后,为表彰他的节气,皇帝将他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从此名传千秋万代。这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对大汉的无限忠诚和满腔热忱,让他在荒芜寒冷的北海边,坚持等待了十九年了,也用他十九年的不屈,宣扬了大汉的威严。这便是对国家的忠诚与气节,人人都该有,你们是武学生,将来的大宋将领与统帅,更需要对大宋忠诚,将来有一天恢复中原,你们才能名登大宋功臣之列,与苏武一样,名传千秋。”
武学博士黄忱讲了一个苏武牧羊的故事,杨丛义听着并没什么感觉,因为他小时候就知道这个故事。
其他人则不然,故事听的津津有味,忍不住开始议论,寒冷荒芜的北海,他们听都没听过的地方,一个人在那儿十九年,这怎么可能?最后还回去了,这更不可信。别说十九年,就是在野外呆十九天,都活不下去。
讲武堂内有些吵闹了,黄忱轻咳几声,等恢复安静,才又道:“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兵法。你们都通过了入学考试,简单的兵法知识应当具备。武学主要教学七部兵书,将来考试授官或参加武举考试,所有题目都以这七部兵书为依据,望大家好好学习。我们先学《孙子》,一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有一位兵法大家叫孙武,非常善于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后世称为《孙子兵法》,此著作历朝历代的将领无不潜心研读,也为当今武学七书之首。今天我们先学第一篇,始计篇。”
说完便高声诵读道:“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一口气读完之后,又道:“这是始计篇,我们一句一句学,我教一句,你们学一句。兵者,国之大事。”
众人齐道:“兵者,国之大事。”
黄忱道:“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众生员道:“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黄忱道:“不可不察也。”
众生员道:“不可不察也。”
黄忱随即开始讲解:“‘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任何战争都是国家大事,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可以不思考,不可以不研究。也因为战争之事非常重要,战事一起,一旦打了败仗,不光士卒将军会死,发生战争的地方,百姓也会死于战乱,流离失所,十室九空,我们战败了,才有靖康之乱,丢了汴京,丢了北方十余路土地,丢了千万百姓,因为战争如此残酷,对国家和百姓又是如此重要,因此朝廷才重建武学,招你们来认真研习兵法,期待你们学有所成,抵御金人,恢复中原。”
“合上书册,大家把刚刚学习的第一句,背诵一遍。”
众人合上书册,稀稀拉拉的背诵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能背诵出来的没有多少个。
黄忱不太满意,便高声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众人这才略微整齐的诵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都是一群不读书的衙内,黄忱也无奈,只得说道:“接下我们学第二句。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我教一句,你们学一句。”
“故经之以五事。”
“故经之以五事。”
“校之以计。”
“校之以计。”
“而索其情。”
“而索其情。”
“一曰道。”
“一曰道。”
“二曰天。”
.....
武学生们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枯燥的学习。
感觉到枯燥的也包括杨丛义,这种教学模式,像是在教小学生,进度实在太慢,等把七部兵书和历朝历代用兵成败都讲完,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了,这种课堂是在浪费时间,但他也不敢提出反对意见,毕竟进入武学的资格得来不易,他也只能慢慢学了。
第一天枯燥的学习直至快到酉时方才结束。
大宋燕王 第110章 武学出路
吃完晚餐,太阳也快落山。杨丛义与汤鷽去演武场练过一个时辰武艺,回到斋舍天已经黑了。
同斋舍的剩余三人都在,正点着蜡烛在一起闲聊,见杨丛义与汤鷽回来,其中一人笑道:“汤兄杨兄,你们还真指望在这儿学几下子就能恢复中原,成大宋功臣,名传千秋了?快别逗了,歇了吧!”
这人是江阴的,叫陈蕙,昨天已经认识过。
不等汤鷽说话,杨丛义笑道:“陈兄此言差异,在这儿学几下子确实不能恢复中原,但既然来了,能学多少学多少,不然何必要来。况且学点东西也是自己受用,又不是给旁人学,朝廷出钱,让我们免费学习,何乐而不为。”
陈惠道:“学这点东西能往哪儿用?从武学出去以后干嘛,杨兄,你不会不知道吧?”
杨丛义笑道:“请陈兄指教,愿闻其详。”武学出去不是当将官吗,难道还能做其他的事情?
陈惠道:“从武学开办以来,成百上千的武学生,出去之后统军为将了吗?没有吧。都去哪了?都在御营站岗呢。待在京城多舒服,吃喝玩乐,要什么有什么,谁会去边疆喝风吃土。恢复中原就是说说而已,武学生以后进军营都没几个,多数就混个出身,挂个名。你们早出晚归的,还真把恢复中原当真了?”
杨丛义一听,不由的暗骂一声,这武学就是个坑啊,花几年时间,学成以后留在京城有什么用,没军功肯定升不了官,磨时间混日子可不行,不知道能不能申请去边疆呢?算了,以后再说吧。念头几转之后,笑道:“多谢陈兄指教,我以前还真不知道。恢复中原就算了,能在京城统统兵站站岗,不也挺好的。不知道各位以后是什么打算?”
陈惠笑道:“我没杨兄这样的大志,过几天就回江阴过好日子去了,每月来几天,挂个名,混个武学生的身份,以后做个县尉。”
官宦子弟就是不一样,混个武学生的身份,就能当官了。杨丛义心情复杂,却笑道:“你们都准备回家去吗?”
其他两人也都说武学没意思,不是他们爹让来,都不想来,以后每月底考试的时候来两天,学籍还在就行了。
汤鷽一直没有说话,没加入他们的对话,洗完就直接躺下休息。
陈惠忽而笑道:“杨兄,要不要晚上一起出去找个乐子?皓月当空,画舫游湖,可是一番美景啊。”
杨丛义笑道:“你们去吧,我就不去了,刚刚练功有些累,休息休息。”
其他三人也不多说,趁着天黑,匆匆出了斋舍。
今天受到不少挫折,心情不太畅快,杨丛义便也稍稍洗了躺下休息。
以后的路要怎么走,需要重新考虑,武官不受待见,想要爬上高位还能安全,必须转文官,要转有前途的文官,武官就必须要到统制以上,然后直转州府长官,以后才有一丝可能入朝为相。长路漫漫,何处是头。
岳飞三十岁建节,他是遇到了好时候,宋金十几年征战,天下不安,现在宋金议和没几年,再启大战也是十几年后,那时已年近四十,就算能在战场上争得功名,升官之后想转文官,也不是一时半刻就能成,况且也不一定就能在战场上挣功名,更有可能,根本就不能入军,真被留在皇城站岗,这辈子就废了。
“杨兄,睡了吗?”汤鷽忽然问道。
“没有。”杨丛义念头凌乱,翻动不息,如何能睡着。
“学成之后,你真打算留在京城?”
“留在京城没前途,也许会去边疆。我跟你们不一样,没有靠山,没有背景,要想出人头地,就得争一争。进入武学这个机会也是拼了命挣来的,留在京城怎么跟那些背景深厚的衙内争,去边疆打拼一番,若是有幸,或许能挣下功名。”
“我爹花了不少钱,才给我买来这个机会,也是想让我学有所成挣些功名,将来有一官半职,做乡绅也有底气。在京城入御营,虽然也算荣耀,但要想挣功名,不能不去边疆了。可现在天下太平,边疆也没有战事。”
“只想谋一官半职的话,用不着去边疆。不是有武举吗,学几年,参加武举考个武状元,也能授官。”
“如果能考上状元,自然最好。你呢,为什么要去边疆,一样可以留在京城考状元。”
“武举三年一次,若三年不中,又要三年,我没有那么多时间,也许只有去边疆看看。如今边疆是没有战事,宋金议和好几年了,但谁能说会永远和平下去,先找个机会去边疆吧,等将来战事一起,大把的机会就来了。”十几年后,金人再次打过来,要是没有一定的军职,怕是也挣不到多少军功。怎么快速获得军职,积累军功呢?杨丛义心里真正想些什么,他不方便跟汤鷽说,毕竟说出来也没人信。
“如果是这样,杨兄恐怕要更加用功了,争取早日获得离开武学的机会。我不急,先参加科举,能谋个一官半职回去就可以。”
杨丛义没再说话,以后到底要怎么走,现在他还理不清楚,需要好好想想。
金国换皇帝很勤,如果没记错的话,过几年会有一个跟他年纪差不多的完颜亮会弑君称帝,现在金国的国都在黑龙江一带,离中原十分遥远,完颜亮弑君后会迁都到北京,再过几年就该举国南下,发动战争了。算来他的时间不多,用三年时间离开武学,获得一个低级军职,争取到一个有仗可打的地方,再在五年内通过军功升任统制,能单独领军,将来金人南下,才能有机会获得足够多的战功。
问题的关键是获得低级军职后,怎么获得足够升任到统制的军功。金人南下前,能获得军功的方式就只有平叛,他现在越来越理解何县尉、刘将军和高统制等人,为什么一定要杀土匪逼天柱山了,何县尉或许是为了缴获的钱财,但刘将军和高统制可能更多的是需要军功,和平时期武将想升官,就只有慢慢熬资历,平叛肯定是一个升官发财的大好机会,关键是不会有其他人来抢功,也没有太大风险。
天柱山土匪的势力,他有一定的了解,土匪没有两万人,也有一万多人,真正有战力的应该不下四千人。山里不好打仗,打个一年半载也有可能。如果有机会能参与安庆军围剿天柱山之战,那就应该紧紧的抓住,或者在合适的时候可以引爆天柱山之战,毕竟忠义盟对任何官员来说都是欲除之而后快的存在,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他能参与这场平叛之战,不然这个机会还是要留着。
或者直接申请去开展敌后根据地?到时候拉出成千甚至上万人马,朝廷不得立即就给升官到统制?人马更多的时候,直接升到都统制都没问题,毕竟朝廷不费力气就得到几万人马,给个都统制的官,又花不了多少俸禄。如果朝廷有心准备战争,这或许是个门路,但就怕主和派太强大,你去搞敌后根据地是什么意思,蓄意破坏宋金和平吗?立马就得被开除军职,甚至关进大牢。风险太大了,这个想法太冒险。
通过参与平叛、发展敌后根据地挣军功,似乎都有些困难,都需要机会,但机会哪有那么好等?杨丛义陷入深思,不久便沉沉睡去。
天不亮,杨丛义准时醒来,叫了汤鷽一起练功。
杨丛义心里有事,练功也有些心不在焉。
汤鷽发现他状态不对,便道:“杨兄,你还在想昨天的问题?那都是好几年以后的事情,现在何必费那精力,走一步看一步吧,先做好当下该做的,才是正理。”
杨丛义一经提醒,猛然醒悟,是啊,再怎么急,那也是三五年以后的事情,现在该练好本领才是,不然真到机会来的时候,把握不住,不是白搭?当即笑道:“多谢汤兄,一言将我点醒。”
汤鷽笑笑没有说话,继续练他的剑术。
等杨丛义驱除心里的杂念,枪术练的便越发流畅,虎虎生风。
第二天继续学习《孙子兵法》始计篇,一开课便是朗读昨天学习的内容,朗读完后,武学博士黄忱便要求大家从前往后一个个背诵。
第一个是汤鷽,他很快背诵完,很流畅。第二个是杨丛义,他也很流畅的背诵出来。
从他们两人之后,其他的人背诵的就越来越磕巴,不时的有人提醒。
没背几个人,就有人要去入厕,黄忱也只能让他们去,口子一开,要入厕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居然有一半之多。
既然选择去入厕,当然不会那么快就回来。
直到大半个时辰之后,先生开始讲新内容,出去的人才陆陆续续回来。
过不了多时,又有人要去入厕,先生也懒得管,随他们去,个个都是衙内,只要不在课堂上捣乱就行。
杨丛义认真听着先生讲课,虽然枯燥也能学到一些东西。
看着其他人进进出出,心里隐隐希望他们最好都赶紧回家去,人少点,先生也许会加快讲课进度,他能节省时间,更快学完兵法知识,谋个出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