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杨丛义道:“六十艘船肯定是要的,并且是要年内要,今年十月就得全部完工。”
费大人脸色一僵,神色连变,底气不足的回道:“这都月半了,满打满算也就九个月,要造六十艘船,时间太紧了,两年还差不多。”
杨丛义笑道:“费大人,我看那造船厂规模挺大,一次建造十艘船都没问题吧。”
费大人有些为难的回道:“场地倒是够,但人手不够,船要的太急,还要多找不少人手,开销太大了。”
杨丛义笑道:“费大人不用担心,只要十月份能把船造好,朝廷多拨付一些钱也是可以的。”
听杨丛义这么一说,费大人才笑道:“不知道这次朝廷准备拨付多少钱,用来造船。”
杨丛义则问道:“不知道你们造船厂,建造一艘两千料海船要花费多少钱?”
费大人沉思了一会儿,表情严肃的回道:“不瞒杨大人,两千料大船建造起来可不简单,没有一千五百贯,怕是建不好。”
杨丛义暗骂一声“黑心”,在船厂那老吏告诉他八百贯就行了,到费大人嘴里,就翻了一倍,难怪他长的这么肥,造船厂的油水都让他吃了吧。
杨丛义忍住心底的不满,拿起茶杯,看着他,笑道:“费大人,大宋的造船场可有不少啊,不说池州、扬州、建康,就说附近的福州吧,也有好几个造船厂,战船商船也是没有不能造的。”
费大人随即十分歉意的说道:“杨大人恕罪恕罪,我记岔了,刚说的是民间报价,朝廷要船当然不会是这个价位,毕竟船厂也是官家的嘛。杨大人要的两千料大船,每艘一千两百贯就能造好,要是赶时间,每艘加三百贯,今年十月也能造好。”
杨丛义无语,这费大人完全就是一个奸商啊,哪里还有一个大宋官员该有的样子?
他喝茶不语,一千五百贯一艘,六十艘就是九万贯,超出预期太多了,造船花的钱多,其他方面可用的钱就会少,这样肯定不行,后面保不准就会出*烦。
稍微考虑一下之后,决定杀杀价钱再说。
大宋燕王 第143章 造船大单
“费大人,实话说吧,我来泉州之前也去其他造船厂看过了,他们给的价位可比你出的价位少了一多半,若不是看中泉州这个海港,我根本就不会到你这船厂来看,池州、建康、扬州造船厂十多个,每个造船厂造几艘,十月之前造好六十艘船不成问题。你知道他们的报价吗?六百贯!”杨丛义直接施压,费大人实在有些黑心。
费大人脸色大变,反问道:“他们真有这么低?”
杨丛义笑道:“你去问问不就知道了。”
费大人道:“北边造船厂造的船多,价位是会便宜一些,泉州真不能这么便宜,六百贯,木料人工费都不够。”
杨丛义见他有所收敛,便道:“北方造船是便宜很多,但我觉得泉州的海港很好,从这出海是不错的选择,所以才坚持来泉州造船厂看看。”
费大人咬咬牙道:“泉州港确实出海良港,杨大人,你看这样行不行,每艘船八百贯,这六十艘船我们要全接,价钱再低,真的不行了。”
听到这话,杨丛义道:“这样,也不说八百贯的话,只要你们能在今年十月把六十艘船造好,每艘船按一千贯结算。如果船的质量好,另有奖励。费大人,你看如何?”
费大人如起死回生,顿时脸上神采飞扬,咧嘴笑道:“杨大人此话当真?”
杨丛义笑道:“自然当真。”
接下来二人开始具体的商谈,除了五十艘两千料海船,还有车船和战船,各造多少,有什么特殊要求,都得一一商讨。
具体到如何造船,就不是费大人能说清楚的,二人又一起去了船厂,找到老吏,又找了几个老船匠,一起讨论了造船的问题。
杨丛义只管提要求,老史和经验丰富的造船匠人想办法解决问题,达到造船要求。
比如车船一定要用铁轮代替木轮,不能影响车船的灵便性,保证两年之内不能坏。船匠们自然拿铁没办法,这种事情只能寻求合作,找铁厂合作,定制车轮及配件。
费大人从这里看到了商机,车船水轮容易损坏,如果他们能做出带铁轮的车船,兵部再要建造车船,肯定得找他们,这就是优势,别家船厂都没有,他的造船厂造出来,以后就能成大生意。对于铁轮的问题,他很上心,直接包揽过去,他要亲自去铁厂协调。
六十艘船的建造工期紧张问题,杨丛义向他们介绍了流水线生产方式,毕竟需要的船种类不多,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加快生产速度,比一群人从头到尾建造一艘船,能节省很多心力和精力,老吏和船匠一听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自然信心大增。
后来,杨丛义又提出来再额外建造一艘大海船,不能低于四千料,最好能达到五千料,能造多大就造多大,作为船队指挥船,功能要齐全,外观要高大好看,下海要安全。并且告诉他们,钱不是问题,两千贯、三千贯、四千贯都行,关键是得造出这种高大威武的海船。
只要朝廷给钱,费大人来者不拒,莫说四千料五千料,就是六千料,他也能造出来,直把老吏和老船匠听的直发呆,牛皮不是这么吹的,这么大的船哪能这么容易就造出来,得找到合适的龙骨才行,能做大船龙骨的木材要到深山去采,船厂并没有那么大的木材,不知道要耗费多少时日。
一群人商量讨论了许久,最后把杨丛义提的要求,众人的讨论结果、解决方案等,全都记录在案,杨丛义这才放下心来。
至于预付造船费问题,杨丛义拿着回易督造处的文书直接去了泉州衙门,预支了两万贯钱,交割给造船厂,剩余造船费用,三个月后再付一万,之后每月支付五千贯,等船全部造好,再结算尾款。
造船的事情谈妥,只等船厂招募人手开工,而杨丛义接下来还有事情要做,招募海船舵手和出海经验丰富的水手。
泉州是沿海大港,每年出海的船只不会少,舵手水手也好招募,只是杨丛义要招募的太多,六十艘船,舵手至少就得七十个,水手更不用说,至少要两千人以上。但现在并不急着招募到位,毕竟船都没开始造,他只需要先把招募信息散播出去,只要船造出来,用不了一两个月就能招募到足够的人手。
杨丛义再次来到市舶司,找到严大人,请他帮忙扩散一下招募远洋舵手和水手的消息,市舶司人手还是很多的,他们要控制进港出港的商船,防止偷税漏税,还有就是严查走私,很多外国的商船货物,只能是市舶司买过来,然后再转手卖出去,这就叫专营,除了市舶司,谁都不能卖,权力很大,所有商船都要经过他们的检查,接触的水手舵手等从事海上回易的人肯定不会少,帮忙扩算招募一些人手,对市舶司来说易如反掌。
做完这些事情,杨丛义未做停留,当即离开泉州,策马返回临安,还有许多重要人手要招募,不回到临安办不成。
二月初,杨丛义马不停蹄的赶回了临安。
保和坊的回易督造处变了样子,院子门外挂起了牌子,看起来更像个办事处了,而不是偷偷摸摸的小作坊。
回去当天,看到回易督造处多出来的几个老先生,杨丛义知道,这应该就是汤鷽从老家找来的人,算是他的回易班底吧,杨丛义只能羡慕。
顾不得休息,他找到汤鷽,两人相互通报了各自工作的进展。他把泉州一行主要成果,原原本本相告。而汤鷽也告诉他,督造处的几个老账房先生,都是从他家抽调来的,他爹听说他得了官职,大摆三天流水宴席,广告乡里,随后就把几个得力的账房先生调来协助他,还将采购售卖药材的几个掌柜也都调来临安,他的物资采购班底算是勉强组建起来,但他家的药材生意,怕是要大不如前了。
汤鷽暂时把账房先生留在临安,而几个掌柜都已经派了出去,去各地有名的窑场、织造厂、绸缎庄、茶厂,开始前期采购接触,但还是人手太少,大宋实在太大了,州府上百,几个人一时间根本就跑不过来,他自己在临安也是干着急,帮不上什么忙。
这时杨丛义突然就想起了一个后世常见的词汇,招标。当即就把招标这个概念稍稍换了一下,告诉汤鷽,不用让掌柜们一家一家去谈,只需要他们召集人手,把需要大宗采购的消息,告诉窑场、织造厂、绸缎庄、茶厂等,甚至还可以大量印制物资采购意向文书,把要采购的物资品种种类、参考价格全都印上去,然后到每个州府广为散发,而掌柜和账房先生只需要在临安等待,商家有意向自然会派人前来洽谈,如此一来很多麻烦都能避免。
汤鷽一听这个想法,脑子顿时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当即兴奋的跑出去,找那几个老账房。
物资采购的事情有了眉目,而杨丛义的事情还一团乱麻,好多人手都要招募,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所有人手里,在杨丛义看来最重要的就是防卫力量,这需要的是成建制的军队,军队他不可能自己组建,但这些军队要能海战,还能陆战,就相当于是要海军陆战队,海军是前缀,重要的还是陆战,所以能选择的只有禁军,可他只是一个低级武官,怎么可能调动得了禁军,这事儿得跟黄大人沟通汇报。
黄大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一次回易督造处,同时也留了联系的方式。
汤鷽告诉他,黄大人其实是内侍省的,官家的近侍。
得到这个信息,杨丛义便有些豁然开朗了,做远洋回易赚钱,必然是赵构的意思,满朝文武没有一个商人,也没人看得起商人,那这种事情只能派近侍去干了,关键是让近侍出去主持回易赵构也放心,不担心他们会中饱私囊,贪墨了回易的钱。
在大宋的历史上,皇帝经常会派内侍近侍去地方,监视地方大员,每次大的战争,前线也几乎都有内侍的影子,皇帝不相信统兵将帅,每次出征都会派遣一名监军,很多时候派的就是内侍,童贯就是个典型,从监军西北开始,作为一个内侍,后来居然能掌兵权二十余年。
如此想来,赵构让黄大人来主持三百万贯投资的回易也在情理之中。既然远洋回易是赵构的意思,那么协助黄大人赚回钱来,封赏自然就不会少,难怪黄大人敢保升官八品,以他官家近侍的身份,保不了他升官,那可就丢了面子。
既然黄大人身份特殊,招募的人才就可以更丰富多彩一些,毕竟出海一趟会经过许多国家,出去代表的就是大宋的颜面,面子要有,硬实力也不能缺。
杨丛义当即就重新调整了船队的人员配置计划,在最初的计划里,除了回易人才账房掌柜、舵手水手、向导翻译、武装力量以及郎中外,就没什么其他人了,但现在不一样了,代表的是皇家,就需要讲排场,歌舞人员要有,宗教人士要有,读书人更要有,毕竟是远洋出海,很可能就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需要他们记录下来这壮丽的开端。
再想的更深远一些,密谍也必不可少,毕竟大船队沿途停靠,没有十天半个月根本无法继续起航,在这段时间里,还是有很多风险,需得提前探知、化解。
大宋燕王 第144章 远洋护军
黄大人虽然是隔一段时间才来一次督造处,可他每天会派人来看看,有问题要商谈,也可以联系到。杨丛义的问题有很多,几乎全都需要黄大人出面协调。
在临安这种地方,可不像泉州,随便从临安出去一个官员,别人都得敬着。临安,天子脚下,勋贵公卿满地都是,莫说一个九品小官,就是四品五品官,别人不高兴不给面子,一点办法都没有,你去弹劾他,他反倒会纠结人来弹劾你。
杨丛义知道自己的处境,即使在泉州也谨小慎微,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越矩,回到临安就更是了,他需要做的事情,他自己根本办不到,必须要把黄大人拉出来,给他的事儿做。
在传信给黄大人两天之后,他如约而至。
“杨副使,听说你去了泉州,这么快就回来了?”黄大人神采依旧,笑容时刻挂在白净圆圆的脸上,看起来非常热情。
杨丛义笑道:“时间紧迫,不敢耽搁啊。”
两人先后坐下,就有仆人上前斟茶。
黄大人笑问道:“去泉州事情办的怎么样了?”
杨丛义笑道:“一切顺利,所有造船事项都谈妥了,全部由泉州造船厂负责建造。这是造船清单和每艘船的造价,如果不出意外,这些都会在今年十月全部造好。”他将一张盖了泉州造船厂印信的清单递给黄大人验看。
黄大人接过去,认真看起来。
杨丛义接着说道:“两千料海船五十艘,用来装商品回易物资,每艘一千贯,两千料战船六艘,每战船艘可搭载军士五百人,每艘一千六百贯,一千料车船四艘,配铁轮,进退自如,可搭载军士三百人,每艘九百贯,还有一艘大船,四千料至五千料,作为船队的指挥船,是船队的核心,造价三千贯上下,全部造船费用约七万五千贯。由于时间紧迫,船厂要立即开工,我已从泉州府库暂借两万贯调拨给船厂,这是调拨凭据。”说完又将借钱收据和支付收据一并交给黄大人验看。
黄大人看完,连道几声“好”。
笑道:“杨副使辛苦了,以后需要调付钱款可提前告诉我,直接从户部拨付,私下协调借款出了纰漏,会有麻烦。”
杨丛义笑道:“时间太紧迫了,也是迫不得已,下次一定注意。”
黄大人将材料凭据收起,笑道:“造船后续付款,我让户部按你跟造船厂商定的时间支付。”
杨丛义有些犹豫的问道:“大人,直接让户部支付,会不会有问题?”
黄大人抬眼道:“会有什么问题?”
杨丛义道:“造船木料需要按时采购,一旦没钱买木料,船厂就得停工,工匠发不出薪俸,也会影响士气。若户部把该按时支付的钱拖上十天半个月,或着一两个月,那麻烦就大了,船厂一旦停工,再想动员起来就得不少时间,士气也有受影响,最终影响的就是交船进度。十月要把船全部造好,时间本来就很紧张,要再耽搁,错过了冬季风,今年就出不了海。我以为造船的钱必须先从户部支出来,钱要拿在我们手里,保证能及时支付造船厂,让他们安心造船,按时交船。”
黄大人考虑了一下,然后道:“你说的有道理,我跟户部协调,这部分钱我先支取,需要时找我支取。”
杨丛义道:“好,到了支付时间,我会提前找大人。这次约大人,还有其他事情要大人协调。”
黄大人笑道:“知道你们时间紧,你直说,需要怎么协助。”
杨丛义道:“造船、采购物资商品这两项大事都已经开始,但更要的人员招募,还无法展开。此次船队出海要想多赚钱,就要往黑衣大食那边去,直接跟他们交易,沿途国家很多,路途遥远,隐藏着很多危险,所以在造船时我才主张造了十艘战船,一路保护船队回易,出海的军队展示的是大宋的军威,所以此次出海至少需要四千名禁军精锐,这四千人要懂海战,还必须擅长陆战,陆战要懂平原阵地战,还要懂山地战,懂攻击,懂防卫,总之这是一支要能适应各种情形下战斗的军队。军队招募或调遣,还需要黄大人协调,人员齐备之后,就要开始进行有针对的训练,至少需要训练六个月,不然出海之后无法保证船队的安全。”
黄大人沉思了片刻,才回道:“出海当然需要军队保护,那你觉得是调一整支军队好,还是重新招募好?”
杨丛义回道:“各有优劣,一整支军队,训练起来容易,但管理困难,一旦出海遇到问题,很有可能不听指挥。重新招募的话,训练难度会大不少,可一旦训练好,出海之后就能指挥自如,不会有不停调遣的情况。”
黄大人毫不犹豫的回道:“那就招募训练,你是武学出身,招募训练军士正好合适。你看呢?”
杨丛义想了一下,回道:“招募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年内出海,我们的时间就不多了,不能招募没有作战经验的人。我有个想法,不知道可不可行。”
黄大人道:“你说说看。”
杨丛义道:“我是这么想的,我们能不能从各地驻守的禁军或者殿前司,进行公开招募,组建一直四千人的远洋护卫新军。”
黄大人一惊,从各军抽调精锐组建新军,这可不是个简单的事情,枢密院、兵部都得同意,各地驻军统帅也的支持才行,抽调精锐怕是难,到时候调来的不是老弱病残就是给面子了,每一支军里的精锐,都是他们的本钱,怎么会轻易交出来。
“你准备怎么招募?”
杨丛义道:“公开考试选拔,合格者方能进入新军训练营。除此之外,再招募一些资质好的新兵。”
黄大人道:“那你做个新军组建方略,我找枢密院和兵部协调建军。”
杨丛义道:“大人,出海除了军队,还要招募一些宗教人员,长时间在海上,大家容易胡思乱想,需要和尚或道士来安抚情绪。另外,出海要接触不少国家,要想顺利回易,需得去拜访各国的国王,必要的时候还得邀请外国人登船,所以需要组建代表皇家的歌舞团队,排练皇家歌舞。”
黄大人笑道:“你想的周到,大宋乃天朝上国,去异邦该有的排场必须要有,此事我亲自来安排,你安心做好其他事情就是。”
杨丛义当即应是,随后又道:“除了这些,还得招募一些密谍人员,出海人员众多,难保不出问题,最重要的是,沿路停靠,为了安全考虑,需得收集沿途国家的情报。不知大人,能不能亲自调拨一些密谍人员,加以训练?”
黄大人没有立即回复,沉默了一会儿才道:“随新军组建吧,挑些脑子灵活的人,不必单列出来,你看着办就行。”
杨丛义笑道:“可以,我来安排。”
黄大人道:“还有其他的吗?”
杨丛义道:“目前需要大人协调的就这些,我尽快把新军组建方略做出来,以便尽快组建新军。”
黄大人笑道:“如此便好,你们多多费心。”
该商量的事情说完,杨丛义也没心思多闲聊,便要着手做新军组建方略,黄大人也知道时间紧迫,便直接离开去找汤鷽。
杨丛义当即闭门,开始考虑组建新军的问题。
组建一支新军,可比调一支军队困难太多,首先是编制问题,也就是新军的归属,军队各有派系,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任何一支新军的出现,都会相应压缩其他军队的势力范围空间,有打破势力平衡的隐患。驻守地方的军队担心新军挤压他们,一个是生存空间,另一个是降低他们的军资军费,而对朝廷而言,新建一支军队,首先要考虑的是军队是否能完全受控,再就是增加的支出,能不能负担。
其实组建新军实际问题远比想象中的麻烦,涉及到三省、枢密院、兵部、户部,任何一方不通过,新军就无法组建。
协调工作必须得黄大人出面,但新军组建方略非得做好才行,要说清楚为什么要建新军,怎么建新军,怎么用新军等,不然黄大人恐怕也没办法。
杨丛义用了一天时间写好方略,之后又反复修改,直到觉得没有问题,这才让人送去给黄大人,之后就等待黄大人的消息。
其实他十分忐忑,如果新军不能顺利组建,朝廷要求直接调一军,那么出海以后,他们对军队就没有掌控能力,在海外一旦出了事情,那结果就不可预料。
之所以提议建新军,杨丛义其实也有私心,他既然已经授了武官,又想在军中拼搏一番,当然就得想办法接触军队,如果能组建新军,那么黄大人就会让他插手,如此一来,便可趁机建立自己的班底。
现在他帮不上任何忙了,只能期待黄大人一切顺利。
闲暇之时,他也去看看汤鷽,帮他想想商品物资采购的办法,大家一起时不时的讨论一番,还真能想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汤鷽高兴,那些账房先生也对他赞赏有加。
大宋燕王 第145章 组建新军
汤鷽负责的物资采购顺利开展,采购文书印制出来几千份,快马分送各州各府,闻风而动的临安商人,一批批赶来狭小的回易督造处,开始跟汤鷽等人接触。
回易督造处采购的商品价格比零售价也低不了多少,各类私人作坊的丝绸织品,每匹收购价只比零售价低六百文左右,而各类瓷器制品,收购价格也不会太低,犹豫数量不限,大宗收购,各类私窑日夜赶工,只要瓷器烧制出来,全都有利可图。而茶叶则是以零售价的价格收购,附近茶厂的老板蜂拥而至。
其实三百万贯全部用来收购物资,也收购不了多少商品,但这回易是朝廷在做,几大官窑每年生产瓷器无数,这些东西是不用直接花钱的,瓷器烧制好就可以凭借朝廷的文书拉走。同样的,官营织锦院出产的丝绸布匹也不用花钱,每年出产几百万匹,调拨一两百万匹做回易,也完全没有问题,还有府库每年从全国各地收取的绢税布税上百万匹,少赏赐一些,全都可以用来做回易。
不需要花钱收购的物资,自有黄大人去协调处理。
到后来,登门回易督造处的商人越来越多,汤鷽和老账房先生们又提出了另一种采购方案,即如果推迟支付采购款两年,两年之后支付双倍。此方案一出,大户非常高兴,他们有钱,根本不缺这点现钱,两年就能多赚一倍,何乐而不为?
当汤鷽把这采购方案告诉黄大人之后,他本来是有犹豫的,但汤鷽告诉他,五十艘两千料大船的船队实在太庞大,全部装货物,丝绸布匹能装一千万匹以上,官营纺织厂根本不可能拿出这么多,要是船装不满,出海一趟实在太浪费,另外出一趟远海,所有物资的利润应当都在十倍以上,先免费把私人厂商的货物收过来,赚了钱多给他们一成,回易船队也能剩下九成利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