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你有什么想法?”
“组建远洋船队,分三大块,一是得有数量足够并且可靠的大船,二是得有装满五十艘船的商品物资,三是得有数量足够的各种人才人力。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人来做,再把人分成三类,一是回易人才,二是武装力量,三是远洋舵手、水手劳力。”
“这么一分,事情就清朗很多了,我家是做药材生意的,回易人才我负责。”
“汤兄,可不止回易人才。我们来分下工吧,你负责回易人才的招募,负责五十艘船的商品物资采购,我负责武装人员、远洋舵手、水手劳力的招募管理,负责五十艘海船建造,负责远洋生活物资采购。你看如何?”
“杨兄安排的很好,只是事情依然庞杂,如果要年内出海,时间怕是不够,五十艘船的物资,从全国各地采购来,不知要花费多长时间。沿海最大的港口在泉州,离我家不是很远,但要把物资全都运过去,难度太大了。况且也不可能在年内造出五十艘大船吧。”
“汤兄说的是,船为首要,我会先去监造海船。至于物资采购运输,我觉得可以充分利用水运,在长江两岸设置几个物资采购集散地,长江流域各路物资可以集中,然后从水路运到泉州,两浙地区也先就近储存,等船建好,再运往泉州,或直接开船过来装运,两广地区的商品物资,集中到广州,船队南下时,留空船去装运。这样能不能解决问题?”
“这也是办法,只是物资管理上难度不小,需得可靠的人手,不然物资丢失难以避免。”
“可以规范流程,如果在集散地交货,货款分两次付清,交货时付一半,到泉州港装船时再付另一半,交货时付款收据一式三份,卖家一份,采购负责人一份,你留一份,等装船时,三方核对账目,账目出入较大的,采购负责人和卖家交官府查办。如果卖家自己把货物运到泉州港装船,可以一次性付清货款,采购价也可以适当提高一些,鼓励卖家自己运送。”
“杨兄方法不少啊,你也可以做回易了。”
“都是纸上谈兵,不知实际做起来会怎么样。财权就交给你了,能采购到多少商品物资就看你的。”
“你觉得除了丝绸茶叶瓷器,我还应该采购些什么?”
“除了这三样,一切东方独有的东西都可以采购一些,团扇、折扇、笔墨纸砚、竹席、乐器等,生活娱乐相关的行,但是书籍禁止采购。”
“为什么呢?”
“华夏文化博大精深,书籍里藏有很多我们还没有重视起来的东西,一旦外传,被异族窥视,对我们很不利,因此书籍不外传,其他娱乐、生活用品,尽可采购。”
“杨兄深谋远虑,我不及。”
“先不说这些了,我们还是想想怎么完成工作,各自罗列一下,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吧,要想年内出海,时间紧迫,不得不早做准备,等授官敕书一到,我们估计就得分头行动。”
接下来的三天,大年初一、初二、初三,杨丛义、汤鷽二人闭门不出,在武学里潜心探讨、编制船队组建和物资采购管理计划,临安城里的热闹喧嚣,丝毫没有打扰到他们。
三天里,他们做了尽可能详尽的计划,采购多少东西,花费多少银钱,都在估算之内,等有具体的数据资料,计划便能更详尽。
这几天里,杨丛义教会了汤鷽乘法和除法,这些汤鷽之前从未学习过的东西,幸好他比较聪明,学起来特别快,没有花费太多时间,不然杨丛义会对他信心大失,乘除法都不会,怎么算的清楚账,管得好钱。
正月初三下午,黄琦带着敕书和官服,亲自来到武学,在斋舍内找到杨丛义和汤鷽。
黄琦拿出敕书直接交给二人,然后笑道:“杨丛义授承节郎,权任回易督造副使,汤鷽授承信郎,权任回易督造副使,恭喜二位。”
杨丛义、汤鷽接过敕书,想皇宫所在深深一拜谢恩。随后,向黄琦谢道:“多谢黄大人赏识。”
黄琦笑道:“二位既已授官授职,我们等便是同僚,回易之事还得通力协作,早日成行才好。”
杨丛义笑道:“黄大人说的是,我们也希望能早日出海。这几日我和汤兄做了计划,请黄大人看看吧。”
黄琦笑道:“好好好,没想到二位已经开始动手,黄某多虑了。”
杨丛义、汤鷽拿出做好的计划,铺在桌上,三人一起察看,黄大人粗略一看,简单问了几句,便道:“二位如此实心用事,这次回易有二位相助必能成行,满载而归。”
杨丛义道:“黄大人过奖了,都是份内之事。”
黄琦忽喊一声:“抬进来。”
就见屋外抬进来两个箱子,放在地上明显能感觉到地上一震。
黄琦随即将箱子打开,只见箱子装的是白花花的银锭子。
“这是五千两白银,可换钱一万贯,作为二位回易督造副使的公使钱,二位副使可随着支配。造船、招募、采购物资的费用,可照例列支。住在武学,进出多有不便,我在保民坊租下一个院子,已经清理干净,作为回易督造处公办之所,二位可即刻搬过去,以后有事也方便联系。”黄琦细细说道。
黄大人都想的这么周到了,杨丛义与汤鷽只有感谢的份。
留下地址和钥匙,交代完之后,黄琦匆匆离去。





大宋燕王 第141章 泉州询事
朝廷的敕书!
等黄琦一走,杨丛义顾不得地上的银箱子,赶紧把文书打开,果然就见到了上面红色的兵部大印。
承信郎,回易督造副使,清清楚楚的在敕书上,落款日期是绍兴十八年正月初三。
杨丛义想大叫三声,以示庆贺,终是忍住了,又看过一遍之后,才小心收起来。
汤鷽看着敕书,也是激动异常,连道几声“杨兄,我当官了”。
二人傻笑激动过后,这才注意到地上两只大箱子。
杨丛义打开箱盖,白花花的银锭子,大大均匀,摆放的整整齐齐,真是好看。
“杨兄,你也是有钱人了,一万贯啊。”汤鷽笑道。
杨丛义起一个银锭子,掂量了一下,问道:“汤兄,你说一万贯钱算多吗?”看着忽然见到这么多钱,他有点不知所措,该怎么花呢?
汤鷽笑道:“我哪知道,一万贯钱能买良田百亩,能够平民五口之家花几辈子,够奢侈之人一月开销。”
杨丛义又道:“那这钱我们怎么花。”
汤鷽道:“首先得买匹好马,以后少不得跑路。”
杨丛义道:“是啊,我得先去趟泉州,把造船的事情定下来,后面事情一大堆,就我们两人,想想就头大。”
汤鷽道:“一步一步来,我们也急不得。”
杨丛义道:“银子一人一箱吧,黄大人想的周到,没钱我们可什么都办不了。”
汤鷽笑道:“可不是,有了这些钱,就能先请些人打下手。”
杨丛义盖上箱盖,道:“走吧,趁着天还早,赶紧搬家。我去找车,你收拾东西。”
二人分工,不多时找来马车,斋舍里的个人物品也收拾完毕。
天黑前,他们搬到了保民坊的一处小院,说小其实也不小,房屋有七间,收拾的干干净净,正好入住。
两各选一间,当即住下,顿时就有了家的感觉,有了私密空间。
他们安顿下来之后,没有再聚,而是各自开始写信。
杨丛义先给陈大人写信,把授官承信郎的好消息告诉他,对他好一番道谢,末了提到回易督造之事,若有回易督造处的人去安庆采购物资,请他提供便利。
他又想起天柱山里的人来,想到宋头领,那里有不少人才,若能召集一些出来,当有大用,但现在显然是做不到,官府和土匪是对立的,怎么会出来,不过是想想。
除此之外,认识的就是一帮捕快了,偷奸耍滑成性,里面几乎没有什么可用的人才。难啊,没人他可什么事都办不了,这该如何是好?
要不先找黄大人要几个人?想想还是算了,要是黄大人有人可用,也不会找他们了。一切都得自己想办法。
还是先把商船的事情定下来,这是重中之重,海船造不好,一切都是瞎折腾。
杨丛义又找汤鷽细谈了一次,让他坐镇临安,组建回易团队,跟黄大人保持联系,有事能及时获取黄大人的支持,另外可先请黄大人协调各地官窑,加紧烧制瓷器,日夜赶工,能烧多少烧多少,还有要把大肆收购丝绸布匹的消息广为传播,以期开春之后,广种桑树,多养蚕吐丝织绸,五十艘船很庞大,要想装满难度极大,不提前布置,恐怕完不成任务。
之后,杨丛义买了一匹快马,带上回易督造处的造船文书,直奔泉州而去。
每天骑行超过六个时辰,半个月后,杨丛义终于到达泉州,这个大宋现在最大最繁华的港口城市。
一进泉州城内,杨丛义就被大街两旁无数的店铺所吸引,各种货物玲琅满目,有些明显不是大宋出产的物品,粗略一看,就能发现不少外国的东西,街上还能见到头上缠黑巾的阿拉伯人,这对杨丛义的吸引力很大,既然要远洋回易,那就走远一点,走到中东去,走到北非去,这里有阿拉伯人,找几个人一起上路,沟通就不存在问题。
杨丛义看了几眼街上的货物,便催马赶到泉州市舶司。
来到市舶司衙门外,杨丛义表明身份后,即被带进去。
大厅内。
一官员与杨丛义相对而坐,手托茶杯,道一声“请”。
杨丛义托着茶杯也道一声“请”。
两人各自喝过杯中茶后,将茶杯放下。
那官员道:“不知杨副使到市舶司来,所为何事?”
杨丛义道:“严大人,朝廷要远洋回易,我负责督造,受黄大人所托,来市舶司了解一下,每年有多少外国客商来泉州贸易,交易数额大约是多少,也好为回易之事,做好准备。”
严大人回道:“外国客商每年成百上千,高丽的,倭国的,安南的,三佛齐国的,天竺一带,甚至更远的黑衣大食也有,当然多数是高丽和倭国,安南和三佛齐国的也不少,天竺和黑衣大食的客商比较少。至于交易数额,当在七八百万贯左右。”
杨丛义又问道:“不知道大宋出海的商人,都往哪个方向?贸易几何?”
严大人回道:“大宋出海较少,多以高丽倭国为主,下南洋的也有,但人数较少,每年交易数额不低于三百万贯。”
杨丛义道谢:“多谢严大人。”
严大人回道:“杨副使不必客气。”
杨丛义又问道:“不知泉州港,最大能停靠多大的船只,两千料大船能停靠多少?”
严大人回道:“最大多大不好说,四千料大船以前在泉州港是停靠过的,现在常见的大船是两千料、三千料,三千料大船停靠泉州港,满载货物能安全出港。至于能停靠多少大船,尚未统计,大船能停泊的港口有十一个,每个港口至少都能停靠十几艘,想来停靠百艘应该不成问题。”
杨丛义道:“如此便好。这次朝廷要做回易,准备组建五十艘两千料大船的船队,到时候港口之事还得严大人多多关照,加以协调。”
“两千料大船五十艘?”严大人被吓了一跳,这朝廷是吃错药了吧,五艘两千料大船的船队就是大手笔,不管去哪,来回一趟都能赚取五六百万贯了,五十艘那还得了!
杨丛义笑道:“严大人何故惊讶?”
严大人干咳两声道:“两千料大船出海的不多,海上常见的商船都在四五百料,朝廷要用五十艘大船回易,怕是难度不小。”
杨丛义道:“这次准备做远洋回易,出去一趟不容易,船少船小,都不太合适。天竺、大食来的船有多大?严大人可知道?”
严大人想了想道:“水路遥远,大船遇海风难以调头,他们的船很小,都是一帆的船,一百料左右。”
一百料,这也太小了吧,根本装不了多少货物,能赚钱吗?杨丛义很怀疑。不过随即想到,天竺、大食送来的基本都是香料类的,一百料足够他们赚不少钱了,回去再带几千匹丝绸,都是稀有货物,一来一回也能赚几十万贯。
情况了解的也差不多了,杨丛义再次道谢之后,又道:“港口之事,还请严大人多多费心。”
严大人道:“杨副使请放心,任何商船都得为朝廷船队让路,请转告黄大人,我会全力配合。”
杨丛义笑道:“那就多谢严大人了。”
说完起身告辞:“改日再来叨扰,严大人留步。”
严大人还是将杨丛义送出厅外。
杨丛义马不停蹄,一路催马直去泉州造船场。
泉州造船厂,临近海边,善造海船。
像泉州造船厂这种大型造船厂,多数建造的都是朝廷用船,属当地官府管理,是官办船厂。
杨丛义赶到船厂,只见偌大的船厂里,工匠并不多,在建的船只也没几艘,心里是很失望的,这种造船厂,如何能造五十艘大船?
花了不少时间,才找到一个正房屋里打盹的老吏,就是造船厂的管事。
就在小房子里,杨丛义当即表明身份,一问之下才知道,他是代管船厂,真正管事的费大人,基本不到船厂来。
但既然来了,还是先了解一下,再去找他吧。于是直接就向老史打听起造船厂的经营情况。
“你们造船厂有多少人?忙的时候也是这么多人?”
那老史回道:“不瞒大人,造船厂现在有一百多人,造的船少,就没找那么人。忙的时候有上千人,近几年不怎么造船,人就少了。”
杨丛义问道:“你们现在最大能造多大的海船?多久能造好?”
老史回道:“三千料的还能造,四千料的有些困难,三千料的大船三个月就能造好,要是急,两个月也行。”
杨丛义又问道:“两千料的船要多久建好?”
老史回道:“一般两个月,快点一个半月。”
“如果是要五十艘呢?”
老史一惊:“五十艘?这太多了不好说。”
杨丛义道:“一年内就要船,有没有建好的可能?”
老史道:“除非扩大船厂,一次造六艘,不然一年内没办法。”
杨丛义道:“建造一艘两千料的船要多少钱?”
老史道:“八百贯左右。”
杨丛义道:“朝廷要的船多,钱不是问题,如果每艘船给一千贯,十个月内能不能把五十艘船造好?”
老史回道:“给的钱多能多招募些工匠,应该可以建好。”
杨丛义这才笑道:“好,这样就好。船厂里有没有大船,带我去看看。”
老史道:“大人请跟我来。”当即在前边带路。




大宋燕王 第142章 考察船厂
造船场有些破败,木料杂物堆放的很凌乱,工匠们也是不紧不慢,慢慢悠悠,提不起精神,造船场内死气沉沉,看着毫无生气。
幸好杨丛义方才问过老史,不然会对这个船厂信心全无。
不多时来到海边,便见到一艘尖底大船放在岸边,不算桅杆,一丈多高,尚未下水。
老史指着那船道:“大人,这艘船接近一千料,算是现在比较大的船,可以出海。”
杨丛义看看那船,长十丈有余,看着十分高大,不知道船里面是什么样,能装多少东西,这种船他还从未见过。
“能上去看看吗?”
老史回道:“自然可以。”带着杨丛义绕到另外一边。
只见有木梯架在船上,供人上下。
老吏在前,当先爬上去,等他上去之后,杨丛义这才登船。
上船一看,甲板铺好,船尾舵楼也建好,船上已经收拾的干净,似乎已经造好。
船中立有三条桅杆,抬眼一看,不知有多高,三张帆,只要风力足够,此船的速度应当不慢。
老史很自觉的讲解道:“大人,这艘船也是做海上贸易用的,去倭国高丽,只要风向没问题,一个月就能到,能装载布匹绸缎三万匹,瓷器六万件,舱内空间比较大,能住的人也多,不说一百人,六七十人还是很轻松的。”
杨丛义听着没有说话。
老史又道:“最关键的是,我们建造的海船坚固耐用,不怕碰撞,不会渗水,除非在海上遇台风,不然龙骨也不会轻易断裂,出海很安全。”
接着有指着船头上的大锚道:“这个锚重五百斤,在近海,一般的风浪完全可以抵御。”
见杨丛义还是不言不语,又道:“尾舵长三丈,可保海船在海里随时掉头,调整方向。”
杨丛义笑道:“好,这船的动力就是这三张帆吗?无风、逆风怎么办?”
老吏道:“大人,老练的水手在海上会借风,顺风、逆风、侧风都能航行,进港的时候没有风也不怕,船上装有四十条大桨,还可以划动。”
杨丛义不懂翻船,问了不专业的问题,不过也没什么,不懂就要问,也没什么错。
接着又问道:“你们这里的海船,船底是用水密封隔舱吗?”水密舱法,这是后世听说的唐宋造船技巧。
老史笑道:“大人见识广博,这用水密封舱底的方法,我们也是近些年才在海船用。像我们脚下这船,有六个隔舱,船下水之后,装满河水密封,船就能入水五尺,遇到风浪也不会轻易翻船。”
杨丛义道:“如此就好。”
从甲板走到尾楼,那尾楼高两丈,视野十分开阔。
又下到甲板之下,下面有两层,上面一层有隔间,是休息之所,下面一层是仓库,存放物资的地方,船舱两侧留有桨洞,以备不时之需。
看完之后,杨丛义对这船还是比较满意的,甲板开阔,舱内空间较大,能生活能储存,出海回易完全够用。
看脚下这艘完船后,杨丛义已经对一千料的船有了大致的了解,两千料船想来应该大上许多。
“你们这里除了能建造这种海船,还有其他样式和用途的船吗?”
老吏回道:“远洋回易,一般不会只用一种船,我们这个造船厂,什么常见的船都能造,平底江船,尖底海船,各种战船、车船,大人想要什么船我们都能造。”
“战船车船?你说说。”杨丛义顿时来了兴趣,这个看着不怎么样的造船厂还能造战船?
老吏回道:“是,大人。我们这里的战船都是平底战船,空间大,载人多,船上装有拍杆,可投掷石弹和引火弹,船头有特种硬木,可撞击敌船,一艘两千料战船,可载人五百,顺风张帆速度也很快。而车船是在船两侧安装水轮替换木浆,以人力踩踏,掉头便利,进退自如,非常灵活,就是水轮容易损坏,在水上不好修理。”
杨丛义大失所望,宋朝不是已经有*了吗,靖康之乱,保卫汴京城不是用的震天雷吗,怎么船上怎么还用石弹?去南洋西洋回易,路上强国不少,少不得会遇到麻烦,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再多的财富也会运不回来,说不定有些国家见财忘义,直接打劫船队都说不定。
但想到他们只是工匠,便释然了。不管是石弹还是震天雷,用什么,船厂管不着,他们只造船,至于怎么用,那是朝廷的事。
“车船既然这么好用,为什么不用坚固的水轮?”
老吏道:“再坚硬的木头,在水里泡时间长了也会变软,水轮滚动快了就会断裂,还没有办法解决。”
杨丛义觉得奇怪:“你们为什么不用钢铁制造水轮呢?”
老史道:“大人有所不知,我们造船的都是木匠,什么样的木头我都有办法做成想要的模样,但那铁,我们真没办法,况且水轮构件很多,铁匠也打不出来。”
杨丛义默然不语,如果远洋船队带上几艘车船,那最好不过,发生什么紧急情况也可及时应对。
“战船能造成尖底的吗?最大能造多大的?”
老吏想了想道:“尖底的也行,稍微改造一番就成,要说能造多大,还真不好说,以前造过四千料的平底战船,改成尖底,估计就没有四千料。”
杨丛义点头,有三千料,那也很大了,载七八百人应该没有问题。
船也了解的差不多了,该去见见船厂管事的费大人,造船还得跟他谈。
问到费大人的住所,杨丛义向老吏道谢,然后催马就去找他,时间紧迫,耽搁不得。
颇费周折,终于找到造船厂的费大人,这费大人脸圆肚子也圆,怕是油水捞了不少。
进屋之后,二人相互客气一番,喝了茶,费大人才问杨丛义来意。
杨丛义道:“费大人,朝廷今年要一批出海的远洋大船,不知道你的造船厂能不能造?”
费大人一听要一批大船,顿时激动起来,立即问道:“多少?”
杨丛义笑笑,回道:“不多,五十艘两千料尖底海船,再配些战船、车船,六十艘左右吧。”
“当真?”费大人兴奋的眼睛发光,简直不敢相信,六十艘啊!
看到杨丛义点头,费大人笑的满脸开花:“杨大人放心,我这船厂什么船都能造,只要朝廷给钱,要多少就能造多少。”
杨丛义笑道:“我来之前去船厂看了,工匠不多啊。”
费大人脸色瞬间有些尴尬,喝口水,才道:“杨大人有所不知,我这造船厂以前可是红火的很,每隔几天就有船下水。这不是宋金议和了吗,朝廷不怎么造战船了,船厂就没什么事,海船要的人也不多,船厂里养不起那许多工匠,就慢慢遣散了。要是朝廷真要六十艘大船,我这船厂马上就能把人找回来,十天之内就能开工造船。”
1...5960616263...3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