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杨丛义道:“当然都是真的,风险与收益并存,风险越大收益越高,能冒大险,才能赚大钱。海上除了有风浪沉船的危险,还有就是疾病,气候不适,长时间不下船,很容易出事,没有蔬菜吃,容易得病,会死人的,沿途国家也多,要是没有军队跟随保护,商船就是让人眼红的财富,容易被海盗土匪打劫。出海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要想做大,必须要朝廷组织才行。”
汤鷽道:“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难怪没听说海船能在海上超过半年的,看来这钱也不是想挣就能挣的。”
杨丛义道:“可不是,朝廷不倡导,海船顶多能到吴哥和爪哇群岛,再往西就不行了,那边不熟悉,言语不通,没军队保护,商船靠岸就会被抢完。”
汤鷽问道:“真的假的?你我都是受武学教育,你怎么会知道这么多?”
杨丛义笑道:“我有奇遇,以前遇到过一个老道长,他游历天下四十年,大宋境内的山山水水他走遍了,金国夏国、西域吐蕃、南洋吴哥,他也都去过,各种稀奇古怪的事儿,可跟我说了不少。记得前年我从蕲州到太湖,走了一个多月,都是跟那老道长一路,道长的故事讲的真精彩,一生经历也不是普通人能比,要不是他想修仙练道,进山隐居了,还真想找他再问问,可惜啊,找不到了。”
汤鷽似乎不信:“真有这样的神人?他能去这么多地方?也太让人难以置信了。针盘、造船等工匠技术,也是他跟你说的?”
杨丛义笑道:“那倒不是,这是我看书看来的。我在太湖、怀宁做捕快的时候,时间很多,没事儿就喜欢看书,陈大人藏书不少,很庞杂,什么书都有,除了圣人先贤的经典,历代文豪的文集,还有好多文人的随笔,随笔最有意思,里面讲什么的都有,种花养鸟,种菜耕田,养蚕织绸,裁衣做袖,架梁建房,验死验伤,治病良方,摆弄算术,研究齿轮日光等等,各种有意思的事情,说都说不完。其中这针盘啊,很早就有了,不过是沈括沈公收集在他的《梦溪笔谈》里,不少有意思的事情都在这本书里,虽然对当官没什么用,但对解决问题,还是很有帮助的,你有时间也可以找来看看。”
汤鷽半信半疑道:“那还真有意思,是该找来看看才是。”
“二位郎君,酒菜已经备好,请慢用。”店家满脸笑意,把酒放好。
“好,多谢店家。”汤鷽笑着回道。
“还需要什么,只管吩咐。”店家说完便去招呼其他客人。
汤鷽拿起筷子笑道:“杨兄请。”





大宋燕王 第136章 梦溪笔谈
这一天实在是太饿,两人也不客气,先吃起来再说。
等了吃半饱,这才想起来该喝点酒,为今天的辩论庆祝一番才是。
一人一杯下肚,微辣,而后觉甘甜。
杨丛义不得不称一声“好酒”。此酒虽不能跟后世各种白酒相比,但在宋代也属难得,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喝到的,像这样的一壶好酒该有几百文钱,一担粮食的价钱在那里放着,酿成酒能便宜到哪里去。
汤鷽不善饮,对饮了三杯,就坚决不喝了,不多久就面红耳赤。
杨丛义能喝半斤白酒,这种竹叶青度数不高,一壶也不足半斤,即使全喝了,也无大碍,但想着明天有课,便只喝了半壶。
等吃完饭出来,天已经很暗了,十月已是深秋,一阵冷风吹来,还有些寒冷。
杨丛义见汤鷽走路都开始晃悠,知道他应该是喝醉了,不善饮酒就是这样,一沾就醉。
“汤兄,你没事吧?”虽说回去不远,但也要两刻钟,若是他醉的走不动路,回去就麻烦了。
汤鷽晃晃悠悠,边走边道:“没事,我没喝醉。”
听到这话,杨丛义苦笑一声,凡是喝了酒说自己喝醉的,那就肯定就没醉,说自己没醉的,那就肯定就是醉了,并且醉的不轻。
他二话不说,架起汤鷽的胳膊,扶住他的肩膀就走。也不去管汤鷽口中说着“不用”,醉话还是不要听,不然他们一个时辰都回不去。
走不多久,杨丛义就感觉手上越来越沉,基本上汤鷽已经腿都软了,根本不能站稳。到了这种地步,别无他法,只能背他回去,只是希望别吐他一身。
幸好是天黑了,不然背着人走在街上,可不太好看。
回到武学斋舍,把汤鷽往床上一放,鞋子一脱,就给他盖上被子,等点上灯,他已经睡着了。
以后出去,可不能再跟汤鷽喝酒,喝完酒就是麻烦,杨丛义看着他暗想。
他打来凉水洗簌一番,时间还早,一更天都没到,就着灯光,又看了会儿书。
《尉缭子》这部兵书,他很喜欢,对目前的他来说很有用,也可以说是对低中高及将领都有用,都能从中学到东西,而且立即就能用,正是他需要的东西,从低级武官到中级武官,这部书能给他巨大的帮助,而其他兵书,对武学生来说还没有用处,战略层面的西东,该是皇帝和朝堂的大员们该学习,该考虑的问题。
这些天他学习这部兵法很上心,满心期望能学有所成,将来就靠这部兵书,爬上统制的职位。没有背景就得努力,努力读书学知识,到了军中也得努力表现,不突出,便没有机会。这是今天从太学辩论之后得到的启示。
太学生中多是背景不深的子弟,入学考试严格,平常管理也不会放松,很少会有空挂学籍的情况发生,毕竟只要表现好,升到上舍,考试优异直接授官,中等可以直接参加殿试,就是下等也能免州试,直接参加省试,待遇优厚。太学生入学机会难得,一旦考上,没人会轻易放弃,再努力一些,就有当官的机会。
武学虽然比不上太学,但基本制度也跟太学相差不大,只要表现好,公试私试都是优等,两年三年就可直接授官,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入仕途径,就是路子有些窄,前途远没有太学出来的远大,故而有志之士,能进太学,能进各种私家书院的,就不会想着进武学,久而久之,武学就成了摆设,没有好的苗子,自然就不可能有参天大树,出栋梁之材。
一直看书到二更天左右,有些疲意,杨丛义才放下兵书休息。
睡之前看了一眼汤鷽,只见那小子睡得还挺安稳,不弹不动。
第二天开始,又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早上练习一两个时辰的武艺,等到天亮,能看到书上的字迹,才会放下兵器,进演武堂读书。
汤鷽对那晚喝醉之事一字不提,杨丛义当然也不会提起,毕竟那是很尴尬的事情。
武学的生活,一日一日又一日,除上课就是习武,平淡,没有任何波澜。
平淡的日子总是过的很快,不知不觉就到了寒冬腊月。
一场大雪,银装素裹。
这天在石室火炉边上课,讲完了《李靖问对》中的一次问对之后,武学博士黄忱让武学生自己复习领悟,然后背诵今天学习的内容,他自己则拿起一书,在旁边阅读。
等杨丛义把学习的内容背完,忽听黄忱道:“武学七书马上就全部学完了,以后你们需要自主学习,每月我会来五次为你们解答疑问,要是有什么想问的,趁我现在每天都在这儿,可以随时发问。”
大家能有什么疑问呢,还在认真学习的也不过三五个人,真正想靠学好兵法,实际应用获取战功的,也只有杨丛义一人,其他人都是想混个一官半职就够了,包括学的还很好的汤鷽。
因此无人发出疑问,黄忱也是很无奈,武学就是这样而已,到如今能有三五人在学,就已经很好了,还能强求什么。
“杨丛义,你读书最勤,当是有大志向,但要想所有成就,只读武学七书远远还不够,等你把武学典籍学完读通之后,就该看看其他书籍,圣人先贤的著作,应该要有所涉猎,毕竟大宋是文人统治,要扩大自己的眼界,不然难有作为。”黄忱点名杨丛义,他十分看好这个学的快,又刻苦的学生,以免他把路走窄了,便提醒一番,至于其他人,看得出来,并没有多大的志向,也就不提。
杨丛义谢道:“多谢先生,先生教诲,学生谨记在心。”
黄忱点头,笑道:“最近在太学生中流传着一本书,以前不曾见过,我也借来看了看,发现很有意思,其中诸多记述对将领领军打仗有实用之处,你也可以看看。”
杨丛义问道:“不知先生所言,是何书?”太学生看的书,能跟打仗有关?他不太相信,文人没几个想打仗。
黄忱将书合起,书皮面向杨丛义,回道:“《梦溪笔谈》。此书是仁宗年间的进士沈括,在晚年所写的一本随笔,其中内容庞杂,记述了许多适用的技术,行军打仗可以借用,运用得当,就能出奇制胜。”
杨丛义心里一惊,太学怎么会流行起这种书来,记得两个月前,他们连针盘都不知道,难道是被刺激到了?
随即答道:“多谢先生,有时间我一定买来,仔细研读。”
“好了,今天的课就到此为止。下课。”说完黄忱起身。
武学生们起身行礼谢道:“谢先生。”
黄忱转身出了石室,离他们而去。
“杨兄,先生方才所说的《梦溪笔谈》,你不是早就读过了吗?”汤鷽坐在火炉边,没有起身。
杨丛义笑道:“我之前是读过,但也只是粗略的看过,知道里面讲了些什么,但要使用书里记载的技术,需的买本书,按记述来做才行,比如针盘,我知道它有什么功用,但我记不得方法,做不出来。还是需要买来好好看看才行。”
其他武学生一下课就回去了,他们的斋舍里有火炉,回去生上火,往被窝里一趟,在这个寒冬,不知道有多舒服。
汤鷽笑道:“杨兄,是不是上次辩论,你用这针盘之术和水密舱法难住了他们,让他们丢了面子,所以他们才找来这《梦溪笔谈》一看究竟?”
杨丛义道:“有可能,太学生向来心高气傲,眼高于顶,上次跟我们辩论,他们确实是吃了亏。我记得其中一人叫沈缙,跟这本书的作者是同宗,住的也不远,估计是他回去找来这本书了吧,毕竟我说的那些技术,他们不懂,丢了面子,总要看看我是不是胡编乱造,再诓骗他们。”
汤鷽道:“先生都推荐这本书了,看来这书应该不差,我都想找来看看了。”
杨丛义道:“这本书何止是不差,在我看来这本书就是旷世奇作,只是跟科举无关,无人重视罢了。改天你出去,也帮我买一本,我再好好研究研究。”
汤鷽道:“你是黄花大闺女啊,自己不能出去?”
杨丛义面有尴尬之色,笑道:“汤兄,你这就是抬杠了,你是知道我的,我是懒得出去,反正你总是要出去,顺便就带了。”
汤鷽斜了他一眼,道:“好,那就再帮你一次。”
杨丛义厚着脸皮道声多谢,然后继续看书。
一日休息,汤鷽练完功,一早出去,下午方回。
一回来就跟杨丛义抱怨:“偌大个临安,书店里居然都没有一本《梦溪笔谈》,不但没有,甚至连听都没听过。”
杨丛义道:“那就是没买到?”
汤鷽气恼道:“书店里都没有,哪里能买到?也不知道那帮太学生是从哪儿弄到的。”
杨丛义想了想道:“汤兄幸苦了,既然临安买不到,等春节放假,我们去镇江府看看,沈公晚年是在镇江渡过的,他进士及第,在当地也是名人,想来这书也是镇江当地刊印,没有流传开吧。”
汤鷽想想也是,《梦溪笔谈》只是随笔,又不是科考典籍,当然不会四处流传,只能等放假的时候去镇江府看看。




大宋燕王 第137章 论定回易
福宁殿内。
红炉旁,赵构斜卧,手拿一本书册,看的兴起。
近侍看看赵构的脸色,见他神色轻松,便道:“官家,这几篇论对在学子中流传广泛,风头无两,不知官家觉得如何?”
赵构随口道:“都有文采,但作为策论,只是勉强中上,并不算优等。”
近侍笑道:“官家说的是。这些都是学子们当场论策时所作,前后不过半个时辰,若是能让他们重新论来,当能更加精彩。”
赵构忽然有了兴趣:“当场所作?”
近侍笑道:“正是。我也是听我家四郎提起的,太学九月十月在休息日,为明年开科做准备,举行了几次辩议,这论策辩议就是其中一项,一个题目两人当场破题辩议,听四郎说他当时去看了,十分精彩,我就让他找来了这本记录那次辩议的书。”
赵构听后连道几声“不错”。
之后又问道:“这后面两篇有三人辩议,还有四人辩议,又是怎么回事?”
近侍道:“一个题目双方同时破题,难免就有破题立意相同的时候,就不得不加人辩议。”
赵构点头道:“当此用人之时,太学能培养如此之多的优秀人才,理当嘉奖。”
近侍问道:“替官家分忧,是该嘉奖,官家想如何嘉奖?”
赵构想了想道:“参与辩议的学生每人赐文房四宝一套,博士教授赐衣衫一件。”
近侍答道:“是官家。”不过随即又道:“官家,这赏赐有些拿不出手吧。”
赵构道:“府库不丰,到处都要用钱,等他们明年真榜上有名,再赏赐不迟。”
近侍只得应一声。
赵构忽而又道:“对了,这策论之议,你看了没有?其中有一议,正是问策府库不丰。”
近侍回道:“拿到书后,我粗略翻看了一下,看得不甚明白。既然能在学子中流传,想来应该不差。”
赵构看着手里的书,道:“其他的暂且不说,这问策府库不丰之议,有四人辩议,一方说清丈田亩增府库,一方说海上回易丰府库,我觉得都有道理。但清丈田亩之事,前几年户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在这江浙一带施行过,收效甚微。回易不知是不是真如这篇策论所说,两年便能有银钱千万贯,若真如此,倒不失为一个增加府库的办法。”
近侍道:“官家总是为府库不丰忧心,要是真有赚钱的办法,就应该试试。”
赵构道:“从这篇辩议看,坚持回易这方,言之凿凿,海船南下,可以去极西之地,那里也很富饶,大宋的丝绸瓷器在那里很受青睐,若真能出海一趟,指不定真能赚回钱来。”他很是心动,府库不丰,都不敢赏赐群臣。
近侍道:“官家既然有心,便让公卿们议一议就是了,若真可行,便派人出海一趟去看看。”
赵构道:“不妥,农耕乃国之所重,满朝公卿,未曾听说有谁懂得回易,更不用说去南洋,去极西之地。去年安南前来觐见,进献的大象还在御园养着,听闻从安南到临安他们走了一年,路途艰难,满朝公卿别说去安南,连问都不想多问一句。安南以前还属中原统属,太祖太宗一心为收复燕云,无心南顾,安南也已独立称国。回易之事知会公卿,怕是多有阻扰。”
近侍道:“官家说的是,中原地大物博,想那南方烟瘴蛮荒,应该也没有多少财富,况且路途遥远,出海一趟花费也应该不小,公卿们不解官家之忧,不支持也正常。”
赵构又想了想:“你去私下打探一下,回易是否真能赚钱,若能赚钱,便出海一趟。”
近侍应一声“是”。
赵构又道:“这两个在策论辩议中,建议远洋回易的学子未署姓名来历,你也打探也一下,找到他们。”
近侍问道:“府库不丰,四人辩议这场吗?”
赵构道:“对就是这场,四人辩议,两人有姓名,太学生秦淼,太学生沈缙,另外两人却只写了学子甲,学子乙,找到他们,或有用处。”
近侍道:“是,官家。我明天一早亲自去办。”
赵构道:“嗯,暂时不要透露风声。”
近侍道:“官家放心,我会小心的。”
十日之后。
福宁殿内。
赵构与近侍,俱在红炉旁。
近侍在一旁道:“官家,时间仓促,回易之事,我打听到一些消息,泉州海港每年出海的海船不少,多去高丽和倭国,来去一趟少则三月,多则半年,丝绸瓷器茶叶都是畅销货,连笔墨纸砚和书籍,在那边都能卖不少钱,倭国高丽多白银,那里也有名贵药材和奇珍,一艘商船回来一趟,所赚钱财不下十万贯,一般去回易,商船不会少于十艘,一趟确能赚钱百万贯。去南洋安南等地的也有,但路途较远,必须要在冬季顺风南下,来年夏天顺风回来才行,错过了季节,不好南下,也不好回来,但出去一趟,赚的更多。”
赵构道:“看来那篇策议所言不差,一艘船去趟倭国和高丽,三五个月就能赚取十万贯,去南洋或更远的地方,赚的会肯定会更多,一艘船赚几十万贯都有可能,这么看来,一百艘船出海一趟赚取几千万贯,应该是没问题。既然田亩清丈不出多大的成效,那就试试回易吧。出海一趟,花费几何?”
近侍道:“一艘两千料大船,要满载瓷器丝绸等货物,花费不少于五万贯,还有更大的船,三千料四千料,不过这种船用处不大,很少建造。去倭国高丽一趟,人员花费也不少,两千料大船搭载两百人左右,一来一去,费用也在两三千贯。如果去南洋等远处,人员花费会更高一些。要是百艘海船一起出海,花费当不低于六百万贯。”
赵构沉默一会儿,才道:“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快是十多个州府全年的赋税收入。”
近侍道:“我觉得第一次去南洋做回易,没有必要出动百艘海船,至多五十艘就好了,先赚点钱回来,要是回易真的好做,下次再派一百艘海船不迟。”
赵构笑道:“你说的对,钱花多了,就有人反对,那就五十艘吧。”
近侍问道:“官家,这南洋回易路途艰险,谁会去做呢?”
赵构道:“你觉得谁合适?”
近侍道:“朝中公卿应当有人去过高丽或倭国,可派他们去南洋。”
赵构却道:“不,是有人去过高丽或倭国,但那不是去做回易,真要让他们去南洋回易,肯定借故推辞。况且这回易所得要充盈府库,交给他们去做,不知道能回来多少。”
近侍道:“不让公卿去,官家还能让谁去?”
赵构笑道:“眼前不正好有合适人选吗?”
近侍惊道:“官家三思,远洋回易,花费巨大,就是五十艘船,花费也在三百万贯上下了,让两个武学生去,大大不妥!”
赵构笑道:“你想到哪里去了,他们二人年纪尚轻,如何能担此大任?”
近侍惊疑:“不是他们还能是谁?”忽而一愣,赶紧推脱道:“官家,我可不行啊,我都没出过海,我想陪在官家身边,好好服侍官家!”
赵构道:“没有谁比你更合适了,回易之事你已经做过了解,几百万贯钱交给你,我也放心。我给你三百万贯钱,其他的你只管自己做主,我会告诉秦桧,让他好好配合你。不说十倍利润,你只要给我带回来五倍利润,便重重有赏!”
近侍惊恐不安,连忙推辞:“官家,我不能胜任,还请官家另择他人吧。我从没做过回易,更不懂海上航行,五十艘船庞大无比,不说需要采购的货物,就是五十艘上的人员,就要上万人,我哪里管的过来。府库本就不丰,到处都要用钱,若是亏损,我担待不起。请官家另择贤能吧!”
赵构道:“满朝文武,无人能替我分忧,府库不丰,百废不兴,当前正是用钱之时,这回易之事既能赚钱,自然要做。但这些钱财数额巨大,交给谁,我都不放心,你跟我也快二十年了,对你知根知底,你办事我放心,回易之事极为重要,我只想交给你办。就这么定了,不要再推辞。若不能替我分忧,你就出宫去吧。”
近侍见赵构把话说的重,顿时惊愕,稍后回过神来,赶紧道:“官家既然如此相信我,我便豁出这条小命吧,若做不好回易,也没脸再回来见官家了。”
赵构笑道:“不用说的这么悲壮,又不是让你亲自去划船,你选好懂的人,凡是让他们去办,你只要盯着货物,盯着银钱就好。不管要什么人,都随你调用,我会告诉秦桧,让他配合你,遇到麻烦直接找我,若真有人阻扰回易,就让他回家休养。”
近侍谢道:“多谢官家把如此大任交给我,我一定尽心尽力,死而后已,不负官家重托!”
赵构道:“那你即刻开始准备吧,先看看明年秋冬能不能出海,知道了跟我说一声。所需银钱到户部去支取,以三百万贯为限,明天我就知会秦桧。”
近侍道:“官家放心,我会尽快安排。”
赵构道:“好了,我要歇息了。”
近侍服侍赵构睡下,灭了灯烛,退出寝宫。




大宋燕王 第138章 武学公试
其实近侍黄内心十分矛盾,出海若真能赚到大钱,就更能得官家宠信,更进一步的把握更大,若不能赚钱,把回易之事办砸了,那他的地位必是一落千丈,况且在他离宫,不在官家身边的这一年两年,会不会有小人进谗言,顶掉他的位置,他不得而知。
但官家已经决定把这花费三百万贯之巨的回易交给他办,这无疑是对他极大的信任,若办不好,真的没脸回宫,若办好了,他这个入内内侍省都知,就有很大的机会再进一步,以后升到都都知,也不是不可能。
事已至此,只能好好想想,怎么把南洋回易之事办好。
回易他一窍不通,至于出海,虽然早年曾跟官家在海上漂泊了一段时间,但那是在近海,一日半日也就靠岸了,远海真没去过。虽然远洋回易他完全不会,但这并不表示,他就不能做好,能从千百内侍中脱颖而出,被提拔为入内内侍省都知,靠的是脑子,靠的是会做人。
1...5758596061...3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