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姚兴道:“顾兄此论,治标不治本,我无法认同。明知年年水患,不寻治水之策,只知躲避,水患一来就有损失,不论贫富,损失的都是血汗,主政一方,怎可漠视?顾兄之策,看似可行,却只是应急之策,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否则百姓便会越来越贫,越来越苦,莫说府库丰盈,不招致流民四起,县治不稳,就是上天眷顾。若想水患之地,一劳永逸,长治久安,还得兴修水利,困江河挖沟渠,保百姓财富不失,保良田肥沃!”
顾诚反驳道:“水患之地,能保农田不失,庄稼恢复,就已不易。倒是姚兄之策,恐怕不出两年就得流民四起,困苦之时,兴水利征徭役,实不可取。”
姚兴正欲再辩,却被适时打断。
“好,第二题辩议到此为止。这是一场激烈的交锋,谁也没能说服谁。感谢鄂州顾诚、建宁府姚兴,给大家带来的这场精彩辩论。我再强调一次,所有议题,只辩问题,提出方略,看能否补充完善,是否可行,不论方略高低。再次感谢两位带来的精彩辩论。”学谕方腾又一次及时出现在场中,结束此轮辩论。
这场辩论辩来辩去,最后陷入了循环,再论一个时辰也不会有结果。
两人起身行礼,各自下场。
听了两场,围观众人还是兴致很浓,叫嚷着赶紧开始下一场。
大宋燕王 第131章 太学辩议(四)
学谕方腾将纸张收起,稍作准备,随后才道:“请大家安静,马上开始第三轮辩议。”
等众人不再喊叫,学谕方腾才拿出一张纸向众人展示,然后高声道:“第三题,一县之地,盗贼四起,民不安生,主政一方,如何施为?辩议开始!”说完当即退回场下。
人群几乎同时站起两人,一起来到场中间。
一人向众人行礼高声道:“在下梅州孟轲。”
另一人向众人行礼后,也高声道:“在下淮安罗松。”
两人报完来历姓名,当即坐下开始破题。
不多时,罗松便起身将题纸展示出来,只听他高声道:“镇压抓捕,广施教化。”
将题纸放下之后,开始论道:“盗贼为贼,当有缘由,县治不肃,教化不明,此治乱之源也......”
等罗松论完,孟轲起身展示题纸,高声道:“禁小吏,劝农桑。”
随后论道:“一县之地,盗贼为何四起,民生为何不安?酷吏盘剥,私自征税,乃治乱之源......”
之后两人进行了整整半个时辰的辩论,两人对治乱之源看法不同,罗松认为是不兴教化、不通礼义廉耻所致,而孟轲则认为盗贼四起、民不安生是因为百姓衣食不丰,不得不沦为盗贼,继而引发不安定。由于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不同,提出的解决策略也大相径庭,辩论许久,也不能得到对方的认同。
最后时间一到,就被方腾打断,直接宣布此论辩议结束。
在杨丛义看来,双方虽然辩论的很精彩,但这个论题并没有把治乱缘由说的那么清楚,只说了表面的现象和要解决的问题。起初觉得议题有问题,根本辨不出高下胜负,后来一想,这也许就是他们出题的目的,因为这些议题都非常开放,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切入点,完全可以自由发挥,把自己的方略和方*的透彻,说的清楚。阅卷人和主考官只需要观看他们的答题表现,就能知道如果授官,该把他们放在哪里,是留在朝堂,还是放在地方。
其实这辩议,很像多人面试中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参与人都可以自由发挥,而不会分出高低。想通了,突然觉得这策论辩议挺有趣,以此看来科举高中的也不会全是死读书的人,死读书根本就过不了策论一关,因为策论题目,要解决的都是实际问题。当然考的人多了,免不了有些会是眼高手低、纸上谈兵之人,但这些应该是少数。
第四场辩议很快开始,只听方腾高声道:“第四题,一县之地,多有流民迁入,地少人密,如何不生祸乱,百姓安居?辩议开始!”
这又是一个很开放的议题,怎么说都会有理。
当即有人起身上场,高声向围观众人行礼:“在下和州吕彬。”言罢,坐下破题。
几息之后,另有一人上前,高声行礼:“在下庐州苏群。”报完来历姓名,赶紧坐下破题。
不多时,吕彬当先破题,起身向众人展示题纸,高声道:“借乡绅之力,分流民于村镇。”
放下题纸,当即论道:“流民入县,首当安抚,田少人多,不便赐地,相互诉苦,与安定不利,当一家一户分散于各个乡村......”
等吕彬论完,苏群起身,展示题纸后,高声道:“编入厢军,可保安定。”
放下题纸,接着论道:“流民身无长物,首当安抚,随意聚集,便生祸乱,是以当编入军伍,不使影响当地百姓......”
这一论又是半个时辰,两人你来我往,争锋相对,尽挑对方问题,直把各自方略如何施行都说的通透。吕彬要把流民变为安定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让他们安心从事耕种,彻底融入当地,变成当地百姓。苏群的之论,是要把流民变成厢军,变相分给他们土地,但进行军事化管理,不让他们与当地百姓有过多交集。两人策论出发点不同,最终达到的效果自然也会不同,互不妥协,终究不能达成共识,把半个时辰用尽。
方腾再次出现:“此题辩议结束。感谢和州吕彬、庐州苏群,这是一场淮西内部的精彩争斗,非常精彩,再次感谢两位!”
等两人下场,方腾随即宣布第五场开始:“第五题,一州之地有五县,贫富各异,俱遇天灾,如何赈济?”
方腾方一退场,就有两人起身,快步上前,先后向众人行礼,一人太学生自报家门:“在下绍兴陆堃。”
另一太学生随后自报道:“在下江州唐悎。”
二人报过来历,随即坐下提笔破题。
不多时,两人差不多先后破题完毕,一番推让后,陆堃起身向众人展示题纸,高声道:“贫富相济,共度危难。”
放下题纸就要开始论述,不想还没张嘴就被打断。
“陆兄且慢。”唐悎起身,把题纸向众人展示一番,只见上面写的也是“贫富相济,共度为难”。
他们二人的破题居然一字不差,这就没法辩论了,论述完就得直接下场。
二人不知如何是好,是继续各自论述,还是就此下场。就此下场自然不可能,这种机会难得,他们还没展示一番,怎么可能愿意下去。
场上气氛一时有些僵,明明是一个很开放的议题,刚好被他二人破成了死题,论述和辩论看不到针锋相对的观点,那就没意义,没意思。
场下的观众自然不会同意他们就此开始辩论,当即就有人提议:“再上去一个人!”
方腾此时也有些尴尬,看到一样的破题,不得不上场协调。只听他向两位建议道:“陆兄、唐兄,要不你们重新破题?”
陆堃、唐悎对望一眼,都没有答话,重新破题,论述就变了,再论起来就不能把他们原本的方略展示出来,不能展示所思所想,也就不能展示真实的自己。
方腾见二人似乎不愿,就没有再强求,又道:“再加一人,三人一起辩议如何?”
陆堃、唐悎几乎同时回道:“如此最好。”
方腾点头,随即向众人高声道:“第五题辩议出了点小问题,陆兄与唐兄是一样的破题,可有人愿意上场与他二人辩议?”
此话一出,场下就开始议论纷纷,一人对两人,精彩肯定是会很精彩,只不过一人的一方气势上会吃亏,想上场的太学生,也要好好考虑,看能不能顶住对方两人的压力。
汤鷽悄声道:“杨兄,你觉得这场辩议,还能进行下去吗,我看悬乎。”
杨丛义道:“这是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一对二,若是赢了,你想想,那是出多大的风头。肯定会有人上去,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自然会有人去争,等着看戏吧。”
汤鷽道:“也是,他们怎么可能会认输。杨兄,这辩论精彩吧,比你在斋舍窝着强多了。”
杨丛义笑道:“是挺有意思。我们要是将来参加科举,也会考策议吧。”
汤鷽道:“肯定要考,提前看看他们的也好,估计到时候都差不多。”
州试、省试、殿试,杨丛义当然知道,殿试的策问,是授官的最后一关,要定名次,能进一甲,不需要吏部考核,就能授官,二甲也有直接授官的机会,但三甲就需要机遇,不是考中就能有官做。殿试策问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能得一甲,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不会差,当然可以直接授官。
“我来试试。”议论纷纷的人群里站起一人,走进场中。
只见那太学生向场中三人行礼后,又向围观众人行礼,并高声通报来历姓名:“在下嘉兴袁宥。”
方腾脸上神色一轻,当即笑道:“袁兄勇气可嘉。第五场辩议,以一对二,辩议开始!”宣布之后,随即退场,把舞台留给三人。
场下众人也是莫名的兴奋,有好戏看了。
袁宥轻道一声:“陆兄、唐兄,请多指教。”便提笔破题。
片刻之后破题完毕,拿起题纸向众人展示,高声道:“均分赈济,以安民心。”
既已破题,至于谁先论述,三人推让一番,最终还是袁宥先请。
只见袁宥放下题纸论道:“圣人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孔融让梨,虽有大小之分,也是一人一个,若不均,既是兄弟,亦有隔阂。一家兄弟有高低,一州五县有贫富,天灾到时,不因县贫小一分,不因县富大一分,洪涝干旱,肥田瘦地,俱无收成。当此之时,州府赈济,首当公平,按人均分,若分多寡,必起不安,继而争斗,灾荒之年,有流民之忧,流民不安,则盗贼四起,盗贼起,则县治州治乱,天灾之后难以恢复。是以,天灾之时,当安民心,安民首要,赏赐粮食物资公平公正,公则民不忿,平则民心安。是故,一州之地,不论五县贫富,天灾到时,粮食赈济当均分,安定民心,以图灾后恢复。”
陆堃道:“袁兄之策,我以为不妥。一州之地,有贫有富,府库必然不丰,天灾来时,不是一时半日,州府如何能一力赈济?当此之时,需作长久计议。贫县多赈济,富县可自救,乡绅贫民,相互帮扶......”
唐悎道:“袁兄此言差矣。天灾之年,民不患寡,亦不患均,只患手中无粮,锅内无米,流离失所,无处可居,人有胖瘦,县有贫富,当此之时,应以活命为首要,贫者无积蓄,当需多赈济......”
两人对一人,一场激烈的交锋,论来论去,谁都有道理,立意不同,方法不同,最终目的也不同,一番论述持续了半个时辰。
一人对两人,袁宥虽然气势上落了下风,却也赢得了围观众人的称赞与尊重。
大宋燕王 第132章 太学辩议(五)
连续辩论五场,不管是参加辩论的,来围观学习的,还是看热闹的,都有些疲惫。
第五场一结束,方腾便宣布,休息一刻钟,然后进行今天最后一场辩议。
众人赶紧趁这机会,起身活动一番,该入厕的入厕,该喝水的喝水。但像杨丛义和汤鷽这样的外人,就只能干坐着了,他们可没地方喝水去。
但太学就是太学,十分大气,不一会儿就有人送来了茶水,供所有人免费饮用。太学每年办学经费十万贯,这点茶水钱自然拿的出来。
一刻钟很快就过去,等众人陆续回来坐好,方腾立即宣布最后一场开始:“大家安静,今日最后一题,马上开始。题目就是,如今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如何让国库迅速充盈?”
不等方腾退场,就有人当先上场,向众人行礼,高声通报来历姓名:“在下建康沈缙。”
几息之后又有一人上前,行礼一圈,高声报道:“在下隆兴秦淼。”
两人先后坐下,提笔在题纸上作答。
片刻之后,两人破题完毕。一番推让之后,沈缙起身,将题纸向众人展示,高声道:“清田地查漏税,裁军队减开支。”
放下题纸正要论时,被秦淼打断。
只听秦淼笑道:“沈兄,不巧的很,我们好像又是一样。”随后他起身将题纸展示在众人面前,上面写的是“查漏税之地,减军队开支”。
这跟之前一样,两人十分无奈,又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场面,一样的立意就没法辩议,若不辩议这压轴一题就是废题,他二人也就没有展示才华的机会。
一见这种情况场面,方腾额头冒汗,后两场怎么尽出这样的问题。
他赶紧上场,向众人笑道:“沈兄、秦兄当真心有灵犀,破题几乎一模一样。但没有关系,这是今日最后一题,辩议还是要继续。刚刚大家看了一场三人辩议,过程十分精彩,这最后一场,如若有人另有新意,即可上场与沈兄、秦兄辩议。请大家踊跃参与!”
场下顿时议论纷纷,眉开眼笑,今天还真是有意思,看了一场三年辩议不够,还要来一场,真是够热闹,起个大早,值了!
众学子也在议论,但国库财富之事,莫不如开源节流,现在田地大部分是瞒报不交税,清理田地就是开源,节流莫不如缩减军队,一年军费开支占据税赋十之六七,军队缩减,国库支出自然就少。沈缙、秦淼的方略就是最好的,再变也变不到哪里去,立意基本相同。
场下的太学生们交头接耳一番后,竟无人上前。
方腾见此等情形,也是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再次言道:“辩议方略无高下,惟愿理明心也明。今日最后一场,能上场的都是一时俊杰,你们的交锋,必然灿烂而精彩!想上场的不要再犹豫,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场下众人还是无动于衷,只是继续在低语议论。
“不是太学生,是否可以上场辩议?”方腾忽听人群中传出一问,当下心喜,高声回道:“我从没说过,只有太学生可以辩议,我再说一句,任何人都可参与,想与我们辩议,只管上台,乐意奉陪。”
人群里一阵骚乱,都想知道是谁在发问。
勇气可嘉啊,想跟太学生辩议,临安城里谁不知道,能言善辩的除了朝堂上的官员,就属太学里的学生,诗词歌赋,文章论对,无所不能,谁敢轻易跟他们辩论,就算偶尔有胆子大逞强的,最后也都是灰头土脸,颜面扫地而去。西湖柳堤,钱塘江畔,太学生的名字,流传的很广。
“有想辩论的,请赶紧上前,机不可失。”见问话那人没动静,无人起身,方腾赶紧再跟一句。
话音刚落,就见人群里有两人站起,径直向场中走来。
方腾见那两人着青衫布衣,头发束于脑后,顶无儒冠,穿着十分普通,年纪也都不大,看不出来历,但英气逼人。
“两位勇气可嘉,此辩议一起,当在太学留下佳话。二位请!”方腾说几句之后,赶紧退场,把场地留给辩议之人。
这二人不是别人,正是汤鷽与杨丛义。
杨丛义见众人一说税赋,就要裁减军队,当即心中不服,拉了汤鷽就出来。
汤鷽虽不愿意,却也不好拒绝,便一起起身,至于怎么辩,他心里没底,大不了就成一出闹剧。
二人向围观众人行礼之后,杨丛义便高声道:“在下蕲州杨丛义。”
汤鷽高声道:“在下南剑州汤鷽。”
沈缙向二人笑道:“杨兄、汤兄,不知二位是哪家书院的学子?”
杨丛义笑道:“辩议之后,再说不迟。”
沈缙见此也不多问,让开书桌,便道:“二位请。”
杨丛义当即坐下,略一思索,便在纸上提笔破题。
不多时,只见他将笔放好,起身向众人展示题纸,并高声道:“开海上丝绸之路,回易三年国库充盈。”
秦淼笑道:“杨兄,你们先请吧。”
杨丛义则道:“沈兄、秦兄先请,先来后到,还请二位不要推让,你们先论吧。”
秦淼道:“好,既然如此,我先论,若有不足之处,沈兄补充如何?”
沈缙点头应承。
随即秦淼论道:“天下税赋,莫不出于土地,土地无人则为荒地,荒地无出,则无税赋,乱世十室九空,耕地无人,广收税赋无从谈起。难渡之后,宋金和议,天下初定,百姓安居,赋税亦有所增,然国库不丰。何也?皆因诸多良田不缴税。大宋开国已近两百年,王公贵族、豪门大户,数不胜数,赐田地无数,俱不缴税,占据一县之地十之五六,剩余田地十之四五。然田有肥瘦,产出不同,缴税各异,肥田丰年产米六担,瘦地丰年产粮不过两担,豪门大户藏六担之地,多以瘦地充数。故一县之地谷穗沉沉,而税收无几,府库不丰。天下州府,俱是如此,一半良田不交税,国库何以丰盈?如今,北国破碎,百废待兴,急需清丈田亩,收避税之田,增加税赋,是为开源。
然国库不丰,亦因天下不安,供养军队甚巨,中户三家之赋,仅活一兵,步卒五人之粮,可赡一骑。战乱之年,一年军费占税赋十之八九,无战之年,军费占税赋十之六七,禁军不下六十万,厢军更有百万之巨,天下已定,当减裁军队,军队减员十之三四,结余钱粮百万贯,裁减之军化而为民,又可增税赋。如此,何愁国库不丰?是故,当此天下初定、百废待兴之时,当清田亩,增税赋,裁军队,减军费,一增一减,宽进严出,则国库丰盈,三五年事而已。”
秦淼论罢,杨丛义当即论道:“耀耀华夏,雄踞东方,夏商两周,传承千年,春秋战国,星光灿烂,强秦崛起,天下一统,华夏之盛,当属汉唐,抚今追昔,后世仰慕。汉逐匈奴于大漠,封狼居胥,建都护于西域,丝路方成,以通有无,大汉屹立三百年,四方蛮夷,莫敢忤逆。唐逐突厥于塞北,北达北海,西接大食,再建安西都护,重开丝路,沟通东西,大唐耸立三百年,四方来贺,以唐为师。汉唐之繁盛,后世莫及,究其缘由,其一当为文武并重,不偏不废,文安邦,武定国,无数名将统帅,挥师北上或西去,打下广阔疆土,其二中原西域联通,建立丝绸之路,东方丝绸瓷器远销西域诸国,带回金银物产无数。疆域广阔,物产丰足,东南西北,产出不同,南有稻米,北有羊群,东有丝绸,西有名马,回易不绝,强盛不息。是故,国家之强大,回易通畅,当为首重。
大宋立国两百年,文之一道,繁盛无比,不逊大唐,武功之道,远不如矣,燕云未收,中原又失,西北有夏,再西有辽,诸国阻隔,东西断绝,丝路不通,空有丝绸瓷器,名满天下,却无北方之牛羊,西域之名马,回易不畅,物资不丰,则强盛难复,以致屡有蛮夷,南下欺凌,西北小国,骚扰不息。今大宋南渡,举国奋力,争得一息,宋金和议,天下初平,百废待兴,库无盈余,穷困若此,别无他途,当辟蹊径。
汉唐强盛,西域回易,当居首功,如今西域不通,可开海路,顺风南下再西去,大国小国林立,粮食满仓,金银满库,我有丝绸茶叶与瓷器,商船启航,一本万利,海船十艘,两年可获银钱百万贯,海船百艘,一去一回,获利千万贯。汉唐威名,远震西域,大宋文脉,亦可教化海外,海船南下,携华夏余威,宣大宋文明,不出三年,国库丰盈,万国来朝,物资繁盛,虽失北地,亦可东方雄踞。是故,当此穷困之时,应通南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广为回易,丰盈国库,再图汉唐盛世!”
杨丛义刚一论完,既赢得场下叫好。
汤鷽眉顿时开眼笑,颇为兴奋,杨兄此论,正和他心,回易之道,他多有耳闻,此议已立不败之地。
大宋燕王 第133章 太学辩议(六)
杨丛义方一论完,沈缙就反驳道:“杨兄此论差矣,汉唐强盛根在文治有方,吏治清明。汉打地方豪强,征收避税土地,经文景二帝几十年积蓄,天下各处粮仓满溢,府库钱币充盈,方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远征塞北,创下不世之功,但武帝一朝穷兵黩武,几征塞北,致使粮仓见底,府库无钱,匈奴再来骚扰,却无力反击。故打击地方豪强,清丈土地,严防逃税,增税增赋,方能粮仓满,府库盈。而穷兵黩武,灭亡之道也,武帝征塞北,穷文景两帝积蓄,武帝之后,一蹶不振,内忧外患,王莽篡汉,西汉随之灭亡。
大唐初年,良相辈出,吏治清明,方有盛世,太宗几征高丽,耗费钱粮无数,国库不丰,后有地方强权,以致安史之乱,国力渐衰,大唐最终灭于地方强权。故灭地方强权,丈量土地,国有良相、吏治有方,天下安定,百姓方能安居乐业,依规缴税,府库充盈。杨兄之回易与强军之论,沈某实不认同。”
杨丛义立即反驳道:“沈兄此论谬矣。汉唐无一统之天下,何来吏治,何来安定?汉有韩信,方能扫平天下,建立大汉,雄踞百年。光武中兴,亦是良将辈出,方能收拾残局,天下重新归一。大唐立于隋乱之时,天下群雄割据,若无良将统帅,大唐早亡,何来良相,造就盛世。大宋虽无汉唐武功,立国之初亦是良将无数,方能一统南方诸国,华夏一统,天下安定,后才有良相与吏治。无根不成木,无水不成池。无强盛武功扫平天下,豪强不能灭,天下不能定,民不安生,则田荒无人耕种,国不立,何谈强盛?”
秦淼随即反驳道:“杨兄此论又差矣。大宋已立国百年,如今又天下安定,不是汉唐初立之时,何需强盛军力?当此百姓安居,百废待兴,府库不丰之时,当思如何征收税赋,等钱粮满仓,自可强盛。杨兄言汉唐强盛起于军力,征战不息,方能联通北海西域,汉唐虽大,可能千秋万世?穷兵黩武,空耗国力,俱为尘烟矣!是故国虽大,好战必亡。我们当吸取汉唐灭亡之教训,不可轻言武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