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我觉得杨大人的主意很好,北风过不了多久就会消失,一旦没有北风,马上就有南风,刮南风的时候时不时的就有大风,大风一起就船毁人亡。所以,南风一起,船队就没办法再南下,如果能节省时间,沿途不停,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应该可以到三佛齐国。”
“沿途不停,船队这么多人,吃喝怎么解决?”
江恺道:“黄大人,从泉州离开前整支船队已经携带一年的粮食,其他物资也都很充足,之前在广州又补充了一些,吃用之事大人不必担心。还有随船携带的淡水,节省一些,一个月不用补充也是够的。”
黄琦也乐得分兵,既然航线安全,物资吃用不愁,那就没什么可担心的,随即笑道:“戴大人,既然如此,你我就兵分两路,你出使,我南下,到三佛齐国再汇合。船你可带去三艘,两艘战船,一艘海船,三艘船随你出使如何?”
戴骢一听这话就笑了,只听他说道:“出使南洋诸国,自要宣扬我大宋天威,区区一条海船怎么够,不过若是脚下这艘,本使倒还可以勉强接受。”
黄琦笑道:“戴大人,这艘船你就别想了,它是整支回易船队的主船,重要的人员物资都在这艘船上,怎么可能跟你去出使。若嫌船少,显不出戴大人的威风,那便再给你两艘海船。不过海船装载的货物都有记录,不要少了才好。”
戴骢道:“五艘船也是勉强,不过也不是不能接受。天朝上国来南洋小国,多少也得赏赐他们些东西,少了东西记在朝廷的账上,回去补给你就是。”
“回去补?那我到南洋还做什么回易?上百船物资全给户部,我回去好了?赏赐丝绸不得多于一千匹。都是边荒小国,朝贡来的都是无用之物,不必给他们那么赏赐。”回易物资可都是回易督造处一点点采购来的,要用来赚钱,不是运几千里给他拿来送人的,黄大人说的斩钉截铁,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戴骢说不出话来,环顾一圈,在座的几乎都是黄琦的人,全部参与了回易督造,他确实没有随意支配这些物资的权力。
“好,那就请黄大人调拨给本使三艘海船两艘战船。本使明日便要出使安南。”此话说完,戴骢起身而去。
等戴骢一走,黄琦便问道:“杨参军,你何必要跟戴骢去淌这滩浑水,蛮夷之国,不尊教化,不知道会有多少危险。你对南洋、西洋天竺等地了解颇多,若有闪失,这回易船队何去何从都是问题。不如换个人人去?”
杨丛义道:“大人不必多虑,戴大人久居官场,想来也不会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下官只是陪同戴大人出使,尽宣威军的本份。况且人员有限,能派谁去?至于南洋西洋的航线,大人也不用担心,葛三仔去过多次,到天竺完全没有问题。大人在如果先到三佛齐国,就在那里安心等待一段时间就是,下官也会催促戴大人合理安排行程。”
黄琦也无法,出海以后,他能依靠的就只有眼前这几人,任何人离开,他都觉得少个帮手,心里就空落落的。杨丛义这么一说,他心里才稍稍有些宽慰。
随后众人又针对南下之事做了一番长谈和讨论,等所有事情都理顺,众人对直接南下三佛齐国信心大增。
经过讨论,最终决定海船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战船三号、五号,共五艘船随戴骢出使,一千宣威军由杨丛义统领。
诸事议定,众人随即散去。
甲板上杨丛义、汤鷽凭栏眺望。
“北方还是草木枯黄,琼州却是绿意盎然,南北差矣之大,真是令人惊叹。”汤鷽望着苍翠的远山感叹。
“汤兄出海这些时日还好吧。”杨丛义也望着远山,若有所思。
“还行,出海以后一直不太舒服,太医开了几副药,一直在吃,已经有些好转。杨兄你呢,可还顺利?”汤鷽扭头看看杨丛义,见他气色好像还可以。
“我天南海北的跑习惯了,没什么事儿,一切都好。在船上没事儿还是多活动手脚,练练剑,发发汗,湿气淤积就容易生病。你我同窗两年,相识两年多,是我第一个朋友,南下的路还长,千万要保重身体。远洋回易困难重重,有故人一起,你我同心协力,此事或许能成。但这海上容易发病,许多人不是死于风浪,而是疾病,珍重吧。”看着精神不佳的汤鷽,杨丛义只能劝他多锻炼身体,抵抗力一弱,病魔就容易入体。
回易之路漫长,责任重大,若汤鷽有事,回易效果怕是要大打折扣,所有货物都是他经手,船上也只有他略微懂些贸易与回易的具体操作,他对回易船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杨兄放心,有你这话,我会慢慢好起来,陪你出去,也会陪你回来。”汤鷽脸上挤出一丝笑容。
“我明天就护送戴大人出使,我们在三佛齐国再聚吧。千万保重身体,好好养病。”杨丛义说完就转身离开,朝船桥而去。
“杨兄......”汤鷽见他离开,忽然开口叫住他。
“汤兄还有事?”杨丛义停步转身。
看到杨丛义停下,汤鷽却又不知道说什么好,心里千头万绪,乱成一团,终究却笑道:“没事。杨兄也保重。”
杨丛义一抬手,转身走下船桥。
汤鷽看着下船消失的背影,抬头望着远山,呆立许久,等太阳落山,才转身回去。
战船三号、战船五号上的军士上船下船,往来不息,或抬或抱,正在搬运军械军资。不久之前,监军过来给他们下达命令,要护送回易正使出使安南、占城、真腊等国,暂时不必跟着回易船队随行。
护送使节有没有危险他们并不考虑,只需要服从上级命令听指挥就行,他们是军纪严明的宣威军,拿着比禁军还多的饷钱,自然要更遵守军纪军规。
战船三号的船长是张彪。张彪自从进入军中以后变化很大,操练刻苦,又经常跟沈缙认字学习,成长很快,作为一个没有从军经历的人,他带着从太湖县招募来的新军付出了更大的努力,在九营宣威军中从排名靠末,经过五个月的训练,在后面各种考核中,已经能排名靠前,军阵、弓射、操船各种技能都比较熟练,独立指挥一营已经不成问题。
这次选中他随行,是杨丛义自己的意思,张彪跟他比较熟悉,以前合作过多次,对他还是比较了解,虽然有时候有些固执,但做事还是很踏实。在衙门做捕快时,他独当一面,真到关键时刻,他还是靠得住,不用担心他会突然掉链子。
此次出使的这些国家,特别是安南,杨丛义对它的印象很不好,在唐朝时他还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五代十国时,它拥兵割据,脱离南汉控制,事实上分裂出去独立,等大宋统一南方各地,又跟北方辽国征战不息,就没有顾上它,无力把它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两百多年来,他已经独立成国。短短两百年也是朝代更迭,统治者为了使民众忘记他们原本是中原王朝子民的事实,建国之后多次攻打大宋边境州县,耀武扬威。
因为曾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安南建国后便觉得是屈辱,定要攻打大宋,以显示他们的尊严,但大宋一直北方的辽国打仗,哪里管得了他们,只能任他们入境烧杀抢掠一番而去,前后大规模攻进大宋境内不下数十次,宋军几乎就没有反击过,在朝廷看来,被骚扰的地方都是偏远之地,派一支军队过去,完全没有必要,如此,便任他们来去。
安南从此时到后世,一直都是狼子野心,杨丛义很清楚,此行肯定不会那么顺利。虽说安南每隔几年都要去临安朝贡,但他不觉得那是示弱和顺从,很可能只是派人去探探口风,了解大宋对安南的态度。大宋之前拥有黄河两岸无数土地的时候,安南都敢挑衅,现在只剩半壁江山,它就会怕吗?
它所担心的应该是大宋的京城离安南比以前近了,它若再挑衅会不会被大宋派兵攻打而已,每隔几年来看看,要是确定大宋不会理睬它,说不定它又要显示存在感,再跳出来闹事。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因此,杨丛义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
大宋燕王 第212章 使节登陆
第二天巳时,出使船队在一前一后两艘战船护送下离港,前往安南。
杨丛义所在的战船三号行驶在前,开路导航,海船在中间,张彪所在的战船五号在后。
船队先沿海岛南下,之后转而往西,直奔安南。
关于航线和停靠之地,出发之前,杨丛义就跟戴骢商量过,此次出使安南不宜直接去安南国王所在的国都升龙,既然大宋是天朝上国,一踏上安南国土,安南国王就该亲自前来拜见、朝贺,所以船队停靠的地方不能离升龙太近,太近了显示不出国王的诚意,也不能太远,太远也耽误时间。
戴骢在朝中为官多年,对此岂有不明之理。
安南原是中原王朝的疆土,因为变故才独立成国,只要大宋不承认,在法理上安南依然是大宋的土地,安南多次进贡,大宋朝廷也没赐它国名,这便是给他敲打,告诉它独立就独立,但不要在边境惹事,表现好,赏赐一个国名,正是承认你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不会派兵征伐,但如果表现不好,随时要派兵把安南重新归入中原王朝治下。
对于这样一个地位尴尬的国家,戴骢是天朝上使,自然没有去升龙见安南国王的道理。
由于都对安南不是很了解,所有人都没来过,只是隐约知道几个地名,具体在何处,却不是很清晰。
但这个问题难不倒杨丛义,悄悄拿出地图一看,安南所有大点的城市基本都在沿海,到了安南境内,沿海北上三四百里,差不多也就到离升龙不远的地方了,那里地势平缓,应该有大城才对。
船队向北之后,逆风而行,风帆用不上了,只能用桨,航行速度降低很多,一天只能行船五十里左右,足足用了五天时间,才进入安南境内。
费了一番周折之后,才打从渔民口中听到,大城在北边百里之外,要驾船两天才能到,走陆路要三四天。
船队当然不会走陆路,便又向北继续行驶两天。
这天在船头眺望的杨丛义终于看到较大的如海口,从入海口看,河流不小,有大河附近就有城镇居民。
“大人,我们是不是要在这儿靠岸?”甲板上有军士也发现了海口和和海口附近人为修整的痕迹。
“后船减速等待,我们先去察看。”杨丛义随即下达命令。
军士立即去传令转向,甲板的旗手也准备好用旗语联系后船,等战船调头,后船看得到前船船头,旗手举起黄旗便开始打旗语“减速航行,确认安全”。
后船收到指令,一声令下,水手便将木浆一横,片刻之后,海船停在海中,离海岸不过两里远。后又掉头向后船传达相同的指令。
等三艘海船和一艘战船全部朝向海岸停船戒备,战船三号已经快要靠岸。
战船缓缓靠近海岸,最终在离海岸五十丈距离沉锚,在海港附近停止航行,而没有直接靠岸。
“升旗!”
杨丛义一声令下,一面金线织就的“宋”字大旗升上桅杆顶头,随风伸展,猎猎作响。
“肃整军容,戒备!”
宋字大旗升起,杨丛义随即再下一令。
甲板上两百宣威军一时间枪在手中,弓背身后,严望海岸,一片杀气腾腾。
静等半个时辰之后,终于有一艘小船划出港口,来到战船下。
小船上走出一人,看着有三四十岁,只听他抬头高声喊道:“你们宋人怎么跑我们这儿来了?想做什么?”
杨丛义高声训斥道:“大宋朝廷派使臣出使你国,如今已到你国境内,为何不见有人前来迎接天朝上使!”
那人却回道:“什么天朝上使,没听说过。你们赶紧离开,不要拦了港口,影响渔民进出。”
杨丛义怒道:“大胆!边荒小民,不知天高地厚,休得多言,快去城里把主事人找来!”
那人一见杨丛义发怒,抬头又见船头长枪林立,杀气颇重,当即二话不说,划着小船返回港口。
又过一个时辰,从船头上远远看见港口来了一群人,前呼后拥,不下四五十人。他们在港口逗留观察一番后,又一艘小船出来。
那艘小船刚到战船下,船上的人还有开口,便听杨丛义高声问道:“你是何人,报上名来再问话!”
船上一人仰头回道:“在下王浪,在河静府衙任书吏。不知上使所来何事?”
杨丛义道:“书吏?你家大人怎么不来?让你家大人前来回话!”
那人回道:“请上使通融,上使说明缘由,小吏才好跟我家大人回话,还请上使谅解。”
杨丛义道:“贵国王多次派使臣向大宋皇帝朝贡,近日皇帝特派左司郎中戴骢为使,出使贵国。让你家大人前来迎接!”
那人这才道:“小吏知晓,这就回去跟我家大人禀报。”
看看战船下的小船划向港口方向,杨丛义心绪难平。
这才是国格,这才是天朝上国该有的待遇,天朝使节不管到哪儿,都应该是最尊贵的,都应该被众星捧月般迎进城里。
大宋使臣来到这样一个还没被大宋朝廷正式承认的小国,一个原本是中原王朝领土的小国,自然应该拥有超高的待遇。
派个小小的书吏来,这让杨丛义心里十分不爽。
宋字大旗迎风飘扬,港口海岸上的人不可能看不到,他们在耍什么心眼,杨丛义虽然不知道,但河静最大的官不来,他们便不会下船,也不会靠岸,就这么守在港口外,直到他们来人为止。
不多时,一艘稍大些的木船驶出港口,缓缓朝战船驶来,远远看到甲板上站有十几人。
等稍近,便将甲板上的人看得清楚。
为首之人四十来岁,身穿紫色官衣,额下有短须,一副富态的模样,看着还算庄重。
见对方的船只在十丈之外停下,没再继续前进,杨丛义当即高声喊道:“来者何人?近前回话!”
对面的船只没有立即回复,过了一会儿才有人高声回道:“河静刺史在此,上使远道而来,请上使上岸歇息。”
杨丛义高声回道:“大宋使节在此,请你家刺史上前回话,见过我大宋使节之后,再随你们上岸不迟!”
对面船上人商量一番后,有人回道:“上使在何处?请大人在前带路。”
对方如此回复,杨丛义这才松口,高声道:“随后跟上。”
随即令下军士水手掉头,朝两里外的船队驶去。
对方的船只随后,始终保持十丈以上距离。
两刻钟后,两船来到停船等候的船队前边。
杨丛义一近前,便高声禀报:“戴大人,安南河静刺史前来拜见!”说完,下令战船掉头划向一边。
“河静刺史,近前回话。”戴骢所在的使节船上,也挂上了大大的宋字旗,安南人一看便知,天朝上使在何处。
河静刺史所在的木船向前五丈,停在距离海船五丈之内,为首那人一见对面船上一人四十来岁,身着官袍,当即上前一步行礼道:“安南河静刺史李全见过上使大人!”
戴骢笑道:“李大人不必多礼。本使来的匆忙,如果惊扰到李大人,还请见谅。”
河静刺史李全回道:“不敢,上使能来河静,这是河静的荣幸,也是李某的荣幸。上使大人远道而来,着实幸苦,还请上使登岸,在河静歇息。稍后李某派人回升龙,将上使大人来访之事向我王禀报,之后再如何,要等我王的消息。上使大人觉得这么安排妥当吗?”
戴骢笑道:“李大人如此安排,十分妥当。不想此地脱离中原两百年之久,礼仪教化尚存,当真是可喜可贺。”随后转而问道:“李大人,不知你河静有多少人口?”
河静刺史李全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回道:“河静一地有人口五六万人。不知上使如此一问,是有什么深意?”
戴骢哈哈笑道:“没有什么深意,既然河静有五六万人,那便大城,本使可以放心进城。若是不毛之地,人无几口,本使就得多走几步去升龙了。”
李全回道:“上使大人多虑,河静地势平缓,良田众多,能养不少人口,自古以来人口稠密,如今更是除升龙之外,少有的几个大城。上使大人请放心,到了河静,肯定会让大人住得舒心。天色不早了,还请上使大人随下官登岸进城。”
戴骢笑道:“好,李大人在前引路,本使这便进城。”
李全的木舟掉头向港口而去。
大宋使节船队随后跟上,照例是一艘战船在前,一艘战船在后,保护三艘海船直到港口。
海船上三百禁军随戴骢登岸,张彪带三百宣威军随行。
临行前,杨丛义更张彪交代道:“进城之后,时刻注意安全,不管发生何事,可临机决断,务必保戴大人周全。若有事,以烟花为号,一响为遇袭,二响戴大人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三响戴大人遭遇不测,务必谨记!烟花一响,我必去支援。”
“大人放心,张彪牢记在心!”
看着浩大的使节团登岸,离开港口,杨丛义一声令下,五艘船掉头离开海岸,在两里以外抛锚驻守。
大宋燕王 第213章 突遭围困
杨丛义对安南这等脱离中原王朝控制的小国十分不信任,虽然戴骢带了六百人随行,但他依然不放心。
安南,船队里没有任何人熟悉,这让杨丛义内心很不安宁,必须要派些人出去,登岸打探消息,大致掌握一些安南的基本情况也好。这项差事最终交给了性格较为坚毅沉稳的石兴,并给了他三十名朝夕相处的宣威军。
当天晚上,夜静无人之时,杨丛义命令战船起锚,悄悄北上十里,将石兴和三十名宣威军送上荒无人烟的海岸,随后战船又在天明之前返回之前的位置。
大宋使节团有五艘大船停在港口外,船上甲士林立,安南即使没有歪心思,也不会不派人盯着,偷偷派人上岸这种事还是要做的隐蔽。
每天来到河静港口的安南人会发现,港口两里之外停泊的五艘船在海中一动不动,位置都不会有一点变动,船就停在那里,也没有船只敢上前察看。
白天所有船只不动,到了晚上,战船三号便要悄悄北上去收集安南的情报消息。
一连十天,河静城里平安无事,但也没有传来任何消息。据石兴搜集来的情报,戴骢进入河静城后就被李全安排在一座大宅里住下,每天宴饮,好吃好玩,还有年轻女子相陪,惬意无边。
至于出使之事,则得不到确切消息,大宋使节来河静的消息已经快马送往升龙,据说七八天内就能得到回复,现在已经十天过去了,升龙还是没有任何消息。
杨丛义觉得不太正常,让石兴派人接触一下张彪,问问具体情况,并让他派人去升龙看看,了解一下升龙最近是否有大事发生。
两天之后,石兴回报,张彪带出话来,戴大人在大宅中吃喝玩乐,一切安好,安南人想的周到,大宅外除了有禁军和宣威军,还有安南人的守卫兵卒,保证大宅无人打扰,戴大人十分安全,让杨丛义不用担心。
如此又过了七天,戴骢一行还是被晾在河静城里,多次询问,升龙没有任何消息传来。
这天夜里,战船三号照例北上十里去接收石兴带来消息。
谁知船刚一靠岸,就见石兴急匆匆冲上船来。
不等杨丛义开口,石兴便道:“大人,升龙方向传来一个消息,不知是不是跟我们有关。”
“说。”
“探子来报,四天前他在前往升龙途中,遇到大批安南军队南下,估计不下五千人,装备精良。”
“五千安南军南下?还有其他的吗?有没有车驾仪仗随行?”
“没有,除了军队,什么都没有,他们一路都在急行军。探子觉得可疑,怀疑跟我们有关,便赶回来通报消息。”
“好,我知道了。升龙方向继续打探,这支安南军好好盯着,河静城里也不要放松。让你画的城图画好了吗?”
“好了,按要求,主要道路、小道和重要目标都已经在图上标记清楚。”石兴从怀里取出一物,交给杨丛义。
“好。升龙方向的情况可以多派人打探。传个消息给张彪,让他小心保护戴大人,千万不要麻痹大意。去吧。”
汇报完毕,石兴转身下船,迅速消失在夜色茫茫的海岸。
战船收回船桥,再次离岸,返回河静港口外海。
夜深了,但杨丛义毫无睡意,便起身在甲板练剑。张柳教他一套剑法,他已经练的还算熟练,但要学会使用,还是没影儿的事。在这样的夜里,除了练剑,还能做什么呢?
他一遍又一遍的练着,力求练到一招一式收发随心的境界,但这没有三五年是不成的,需得下一番苦功夫。
正当他练的起劲时,海岸上空忽然冲起一道熟悉的红光,接着传来一声炸响,是烟花!
使节团出事了!
“起锚升帆,南下五里!”杨丛义当即下令。
值夜的军士一个激灵,立即行动起来。
随后又道:“鸣号,集合!”
顿时号角长鸣,将寂静的夜晚打破,五船灯火齐明,甲板上一片忙碌,不多时便站满全神戒备的军士。
片刻之后,战船三号当先掉头南下,三艘海船随后跟上,战船五号断后。
甲板上静悄悄,无人言语,但气氛异常紧张压抑。
“河静城里的使节团刚刚发出了遇袭预警,城里很可能已经出事,但现在情况不明,夜里不方便在港口登岸,也不能在原地停留,南下五里,可以躲过安南人的探子,之后再做打算。如果有必要,我们要登岸作战!现在还不清楚城里的情况,也许只是虚惊一场,大家不要太紧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