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在甲板上的军士当即就要往船舱里钻。回去躲起来,把门一关,或许还能捡一条命!
“立定!”杨丛义一声吼叫。
随即又道:“慌什么,我还在这儿,你们跑什么!都给我站好!”
说完,杨丛义上前,伸手一探仰躺在地的军士鼻息,已然进出无气。只见他毫不犹豫,几下撕掉军士身上穿着的衣甲,双掌放在军士的胸口就是一顿按压。
几息之后,在甲板众军士惊恐疑惑的目光中,那军士一声咳嗽,睁开眼睛,活了过来。
众军士瞪大眼睛,看着眼前的一切,不可置信,但又不得不信,震惊之余,面面相觑。
只见他军士躺了几息之后,翻身坐起,口中言道:“我这是在哪儿?”
杨丛义一拍他的肩头,高声道:“你就在战船上。起来,刚刚看到什么?”
石兴一惊,头脑顿时清醒过来,回头一看,众人都在,这才知道自己还活着,顿时说不出的激动与欣喜。
但他随后猛然想起,刚才在船外好像受到那东西的袭击,当即抬手往脸上摸去,仔细摸过之后,却发现脸上并无伤口,好像只有些水迹,这才放下心来。
可一想到那张着大口扑上来的怪物,心里就一阵阵发寒。
起身镇定了好一会儿,才组织好语言,回道:“大人,天太黑了,水下是啥东西,属下没看清,但它们有一张血盆大口,一跳五尺来高,密密麻麻的跟着战船在跑,还都要想往船上跳。”
杨丛义也没出过远洋,海里有些什么奇奇怪怪的生物,他也不是很清楚,但很显然船下东西并不是什么水鬼,可这些军士不会这么想,出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怕什么,就越会把这些东西想成是什么。
虽石兴没说水里的东西是水鬼,但众人一听到水里的东西密密麻麻,还有血盆大口,瞬间脸色全都变了,有些人都开始打颤,不由自主的就想跑。
不能如此下去,必须搞清楚,船下是什么东西,至少要让他们知道,这些东西不是水鬼。否则军士一乱,不知道这艘战船会有什么遭遇,其他海船又会是怎样的命运。
“不用惊慌。待我来看它们是什么东西!拿长枪来!”杨丛义一声令下。
他要亲自看看,作怪的到底是什么?
军士一听监军大人要亲自上,心里想阻拦不要冒险,但嘴里却说不出这种话来。
随即就有军士取来一杆一丈五尺余长的长枪,交到杨丛义手中。
杨丛义单手拿着长枪走到船舷边,略伸头往船下一看,就见船下黑压压一片,有生物翻动倾轧不息,不时有生物往船身撞来。
毫无疑问,这些东西应该是鱼,但有些太大了,凭模糊的视线来判断,个头都在三尺五尺长,有些估计有六七八尺,一抬头,确实能隐约看到它们生有一张大嘴。
杨丛义手一扬,随后猛然向下一戳,随即就有一股巨力从枪头传来,震颤之间,那怪力似乎要将长枪挣脱。
一声轻喝,杨丛义单手将长枪拔起,迅速回到甲板。
“掌灯!”一声令下,随即就有人快步跑会舱内。
长枪被横放在甲板上,军士们已经知道监军大人刚刚那是做什么,显然是狠狠的给了船下的水鬼一击。监军大人胆子这么大,军士们互望一眼,心里十分佩服,却也不敢言语,更不知掌灯要看什么?
片刻之后,一个亮起灯火的灯笼出现在甲板上。
“看枪尖。”灯光一出现,杨丛义随即吩咐。
在众人惊慌而又好奇的目光下,灯笼慢慢移到枪尖所在的位置。
只见枪尖所在的甲板位置,流有一些红色的血迹,枪头上点点红色,众人也看得清楚。
“是血!”
“对,血,水鬼没血。”
“船下不是水鬼。如果不是水鬼,那会是啥东西?”
众人再迷信也知道鬼是死东西,死东西是不流血的。一见红色的血液,便能知道水下的东西绝对不是鬼,既然不是鬼,那还有什么好怕的!
“灯笼给我,我来看看它们是什么东西。”随即就有胆子大的军士自告奋勇,要去探查清楚。
杨丛义微微点头,这就是他的目的。
只要船下不是水鬼,驱散对鬼神的敬畏,就没什么东西值得他们怕。他们不惊慌,军心便不乱,灭灯之事就是小事一件。
那接过灯笼的军士随即走到船舷边,手提灯笼往船下一探。
众人在他身后,紧张的等待他探查出好消息。
谁知船外灯光忽然一暗,探查的军士一声惊叫,大步退后,迅速远离船舷。
等众人看清他手里的灯笼不知去了哪里,顿时个个脸色齐变。
“鱼精......海上好多鱼精!太大了......太大了.......”那军士退到人群里,不停自语。
杨丛义没有说话,方才他看过了,隐约也看到水里的鱼不小,具体有多大,他还真不知道。在他印象里,中国沿海好像很少见鲸鱼,如果不是鲸鱼,船下的鱼大不到哪儿去。
“鱼精?多大?”有军士忍不住问道。
众人此时的好奇明显多于惊恐,热切等待他的回答。
那军士喘了会儿气,等心神稳定下来,才回道:“好几丈长!头一抬,一口水喷上来,就把灯笼浇灭了。海里全是鱼精,密密麻麻,都不知道有多少。”
“不得胡言乱语。不过是大一些的海鱼,你们在昌国没见过四五尺长的大鱼吗?如今的这些鱼再大,它们也还是鱼,什么成精成怪的。既然都起来了,就先待在甲板上。”杨丛义一番解释,稳定人心后,便让他们在甲板上待着。
众人都是吃鱼吃恶心了的人,听到船下跟着的不过是鱼而已,心里的惧怕之情瞬间消散,甚至隐隐还有些恨意。
等船外再次传来“咚咚咚”的撞击声时,船上便无人害怕了。它们不过是大点的鱼而已,还能把两千料十多丈长的战船撞翻不成?
这等大船,自然是不可能撞翻的。众人站在甲板上,听着“咚咚咚”的撞船声,再没有任何感觉。
旁边海面上还是一片漆黑,没有任何一盏灯亮起。
虽然现在才离灯灭不久,但他们只要没睡着,应该能找到新的灯芯换上,这点时间完全够。
“去后面看看,我们的灯笼挂出去没有。”传令的军士一直没回来,算算时间,灯笼也该挂上去了。
谁知他话音刚落,舱内就有军士回道:“大人,灯笼刚挂出去就灭了,连换了两个灯芯,都是一挂出去就被水浇灭。大人,还要继续换灯芯吗?”
“暂停吧。”
一听是这种情况,杨丛义便猜到很可能这群鱼喜欢追逐光,喷水嬉戏。
悬挂灯笼的位置就那么高,既然灯笼一挂出去,就能被它们喷到,换多少结果都一样。
军士得令离去。
战船的灯笼挂不出去,海船肯定也一样。如果灯笼都亮不起来,问题就严重了!
大宋燕王 第207章 烟花为号
望着漆黑一片的海面,杨丛义开始有些焦急和担心。
忽然旁边的海面上光点一闪,有盏灯亮了起来。
正当杨丛义心中一喜,想再确认一下时,那光点却一闪,便忽然又消失了。
片刻之后,海面上又亮起一个光点,但之前一样,几息之后,就消失不见。
之后又陆续有其他光点,刚一亮起,立马就熄灭。
海面上光点明灭,反反复复不知道多少次后,终于再没有光点亮起。
这种情况在杨丛义预料之中,如何解决才是当务之急。
“大人,要不把灯笼挂到桅杆上?”有军士看到明灭的灯火,不用说,就知道都是水里的鱼在作怪。
灯笼挂低了肯定会被鱼喷水浇灭,挂到桅杆上,难道它们还能上船爬桅杆不成?这的确是个办法。
“好,拿个灯笼出来,挂上主桅杆。”杨丛义心中一喜,当即同意。
不多时,就有一盏灯笼提出来,灯笼上还拴好了绳子。
这是一个表现机会,立即就有擅长爬树的军士自告奋勇,抢过灯笼,就往主桅杆上爬去。
主桅杆高三四丈,那军士爬到一半,为安全起见,杨丛义不让他再爬,命令他就地将灯笼挂好。
灯笼挂在桅杆上,甲板上便明亮很多,船上原本有些紧张的气氛顿时轻松不少。
战船上的灯笼亮起来了,可怎么通知海船也把灯笼挂上桅杆却是个问题,相隔这么远,喊话他们听不见,打旗语也看不见,只能凭他们自己领悟不成?
没过多久,只听“咚咚咚......”
海鱼撞击船身的频率忽然高起来,声音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沉闷。
这种异常,杨丛义不可能发现不了,不等他下令,就有军士走向船舷。
“大人,这鱼是不是发疯了?”有军士一扶船舷,感觉船身似乎都在震动。
明显感觉到撞击声越来越响的军士们,刚刚放松的神经再次紧绷起来。
这鱼趋光,怕是天黑以后船队进了这片海域,刚好碰上它们,而它们恰好被黑夜中非常显眼的灯光所吸引,于是一路追逐,吐水嬉戏,直到把灯笼给浇灭。
现在灯笼挂上桅杆,它们跳起来吐水,撞船是必然的事情。如果是小鱼,可以随便它们撞,但方才粗略一看,大雨的个头五六尺很常见,也许还有更大的鱼王,这战船再大再坚固,也是木头造的,大鱼撞击的次数一多,保不准就会有裂缝,如果更大更长的鱼王也来撞击,战船可不敢说百分之百不会坏。
可如果灯笼不亮,后面几十艘船就会失去导航,虽然现在还在大宋境内,不至于后面的船队就走失了,迷失在广阔无边的大海,但耽误船队行程是必然的。关键是导航消失,后面的船只失去跟随目标,便会引起他们巨大的恐慌,一旦开始恐慌,潜在的危险便不可预知。
杨丛义念头急转,忽然高声道:“灭掉灯笼!”
话音未落,就有军士唰唰,迅速爬上桅杆,一把摘下灯笼,三两下就滑到甲板上。其他军士当即接过灯笼,将灯火熄灭。
甲板上再次陷入黑暗。
“这是啥鬼鱼,真是邪了。”
“可不是,咚咚咚撞船板,都不怕痛?”
“不知道这黑灯瞎火的,它们还撞不?”
“刚才灯笼没挂起来它们不也撞船。”
“就是不知道这船经不经的起它们这么撞。”
.........
一时间,甲板上议论纷纷,海鱼的撞击声直接把遮掩下去。
“肃静。”
杨丛义一声令下,众军士立即闭上嘴巴。
“没事儿的先回舱休息。”
众军士慢慢转身回舱。
不多时甲板上,只剩下十多名军士。
船上的灯笼一灭,撞击声逐渐稀疏下来。过了一会儿,声音更低了,慢慢恢复到挂起灯笼以前。
海鱼不撞船了,可是导航问题不能不解决。
杨丛义不知道那几艘亮不起来导航灯笼的海船有多焦急,也不知道失去导航的海船此刻有焦虑。但他知道,它们现在肯定很不好受。
因为他也一样,此时看着无边的黑暗,他也一筹莫展。
他负责护卫中间的几十艘海船,现在导航消失,跟不上前船,后船也失去跟随目标。虽说每艘船上都配备有针盘,但只要方向不偏差上百里,舵手也根本发现不了。
现在不光是这几艘船灯灭了,找不到具体方向,后面七八十艘船也因为前船灯灭,失去方向。
更严重的时,如果后面的海船值夜人打盹,没有看到前船灯火是因为意外才熄灭,等他们发现失去导航,会不会怀疑是前船加快了速度,或者是他们自己的速度太慢。若真是这样,提速是他们必然的选择。
后面的船只任何一艘开始提速,就不仅仅是这一艘船的问题,而是一个整体,在它后面的所有船只都要提速,只有这样它们才不会离前船太远,失去导航目标。
如此一来,危险就要来临。
在漆黑的大海上,一旦前船跟失去导航能力的船只相撞,后船根本发现不了,它还会向前边的导航船直直跟上去,满载货物,行船速度过快,又在黑夜里看不清状况,后船难以避免会跟亮灯的前船相撞。前边三船撞在一起,后面跟上来的船只依然会不明所以,重复相同的命运,继续往上撞。这么一来,巨大的悲剧就要上演。
一想到这一连串的处境和后果,杨丛义冷汗都冒出来了。
这种事绝对不能发生,不然整支船队都要完。
五船灯火熄灭,马上就要到一刻钟了,还没有一盏灯亮起来,恐怕都没有想出解决办法。
但等待下去,一会儿即使号角响起,除了徒增各船恐慌之外,也解决不了眼前失去导航的问题。
该怎么办?能怎么办?
战场倒是可以亮起灯来,但灯光微弱,无法为所有船只导航,而且灯一亮起来,就受到海里跟随的大鱼疯狂撞船攻击,也不知道战船能防多大力量的撞击,船上有整整四百人,他不能冒这个险。
可现在的情况会随着时间流失越来越糟,找不到解决办法,后面会发生什么,他不敢想象。
杨丛义来到船舷旁,悄悄往下一望,就发现自己想多了,海鱼并没有因为船上的灯笼熄灭就离开,它们还在跟着海船向前跳动,时不时还能看到有鱼往船体撞来,虽然撞船的鱼少了,但追随战船的还是黑压压一片,看不清到底有多少。
看样子鱼群不会在短时间内退走,不知道它们要跟到何时才会罢休。
一刻钟马上就到,几十艘船失去导航,这可怎么办?
“灯笼亮不起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没有?”杨丛义无奈,只得问问还在甲板停留的军士。
众军士沉默不语,监军大人都想不出办法,他们能想什么?问他们岂不是白费口舌?
杨丛义也不由得暗叹一声,问他们有什么用,他不是诸葛亮,他们也不是裨将。
正当他看着漆黑的海面苦思冥想时,忽然有人开口,给出一个建议。
只听那人道:“大人,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们把灯笼挑在长枪上,点亮就举起来,不等海里的鱼反应过来,就把灯灭掉。这样反复来,灯不算灭,海的鱼估计也不会撞船撞的太厉害。”
一听这话,杨丛义顿时心下大喜。
这的确是一个办法,虽然操作起来比较麻烦,但也不失为权宜之计,间歇性亮灯,完全能满足导航的需要,不管是一刻钟一亮,还是两刻钟一亮,都不会对导航效果产生太大的影响,毕竟后船调整方向,也不是不停的调整尾舵,一般也是半个时辰或者一个时辰调整一次,间歇性亮灯完全能够导航。
“石兴,记你一功!”杨丛义当即拍拍石兴的肩膀,以示嘉奖。
“多谢大人。”石兴当即谢过。
可这种间歇性亮灯的方法,其他海船并不知道,就是他把灯笼挂上桅杆,灯一直亮着,他估计海船上的人看不见挂在何处,也想不透。
要想向他们喊话,他们能听得清,就必须靠近五十丈之内,但在漆黑的海上,如果对方不亮灯,他根本看不见,所以靠近就有极大的撞船危险。
“我们来为所有船导航。不亮灯了,拿烟花来!”杨丛义理清思路之后,迅速下了这个命令。
命令一处,虽然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马上就有军士返回船舱。
不多时,那军士就拿了几个烟花出来。
“向高空燃放,两刻钟一个,直到天亮!”
几息之后,一束火焰冲天而起,在黑暗的夜空中异常明亮。
“灯笼一刻钟一亮,几息就行,时间要短。”
当烟花也夜空中飘散之后,杨丛义留下一句话,转身回舱。
从此刻起,这艘战船就成了船队最前边的那艘领航船!
后面六七艘船都要跟着这艘海船走,他不得不慎重,不得不去船尾帮忙辨认方向,帮忙导航。
舵舱里的军士见杨丛义进来,十分紧张,他没了导航目标,已经不知道如何调整方向。
在黑暗中,重要的不是如何调整方向,而是不要随意调整方向。
杨丛义借着微弱的光,看了看针盘,见方向正常,一直驶向西南方向,便道:“很好,尾舵不动,继续航行。”
说完在操纵尾舵的军士旁边坐下。
这个夜晚,十分漫长。
大宋燕王 第208章 知州殷勤
当天色逐渐放亮,甲板上值岗的军士一眼望见远处许多正在航行的船,顿时欢呼起来。
他们很幸运,虽然偏离了航线,但好在夜间速度不快,也没偏太远,前船的影子还能看的清楚。
后船随即调整方向,紧随前船。
天亮之后,杨丛义下令战船加速巡航。
一个时辰过后,超越了十多艘海船,沿路旗语问候,都是有惊无险,无甚大碍。
沿途船只也是按海船编号顺序航行,几乎没有插队的现象。如此看来,夜间并没有船只擅作主张加速追赶前船,几个月的军纪训练是有效的。每艘船上都有宣威军,早在出发前就有命令,夜间航行不得随意升帆加速,要保持稳定的低速,严禁打乱航行次序。
昨晚海上跟随战船的是什么鱼类,值夜军士没有看清楚,天还未亮,那些鱼就悄悄的消失了,不知是没再追赶了,还是沉入了海底。
“换岗,休息。”杨丛义也一夜没睡,时刻关注风向,每隔半个时辰就会微微调整一下方向,不使船队飘去外海,远离大陆。
熬了一夜,着实劳累。
这一个小小的插曲,杨丛义并没放在心里,见海船全都无碍,便交代了一声,自去休息。
半个月后,船队达到广州,补充物资,休整五天。
回易船队船只太多,只做短暂停留,进港十分不便,所以几乎全在外海口的海岛附近抛锚停靠,船员集体休整,顺便补充生活物资。
杨丛义、赵安、江恺、沈缙等人先上神舟主船,汇合之后,将这半个月来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讨论,商量出各种解决办法,其中重点讨论了夜间航行问题。
夜间停航是不可能的,海很深,海船根本不可能停止,一旦把风帆全部降下,任由海风吹着,四处乱飘,那显然也很危险,还不如低速航行。
但夜间航行的风险在于导航灯不能保证不出问题,现在还在大陆沿海,航线平直,没有大风大浪,没有海岛礁石,只要大方向不错就不会有危险。可一旦进入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就危险大增,风浪、礁石任何一种危险,都会导致沉船。
风浪不可控,现在是冬季,没有强力台风,只要降低速度找避风港,也有可能逃脱危险,但礁石在夜间没法发现,如果没有导航,夜间航行简直就是九死一生。
导航灯必须要重新加固,既要防风,又要防水,灯芯、灯油、灯笼要多备,这是物资补充的当务之急,现在出海半个月都已经消耗不少,后面的路还长,不能不做准备,离开广州之后,沿途再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港口和城市,物资补充将非常困难。
众人商量了一个多时辰之后,终于确定下物资补充的种类与数量。
由江恺带着戴骢的手令,在葛三仔陪同下进入广州。
一进入广州城,二人带队直奔广州府衙。出示手令,表明身份,二人当即就被引进府衙内。
广州马知州看过手令之后,对他二人非常客气,还没开始谈正事,就茶水瓜果伺候。
左司郎中是京官,握有吏部、户部、礼部实权,品级虽然没有他这个知州高,但在京城为官机会很多,要是被官家看上眼,或者说对了话,说不定今天还是郎中,明天就是侍郎,后天就是参知政事,几个月甚至几天之内连升几级也稀松平常,但在地方为官就不一样,天高皇帝远,若朝中无人提携,一个官职调来调去就要干一辈子。
他这个知州做了快十年,也快做到头,若无机缘,可就升不上去了。戴大人是左司郎中,现在又是回易正使,如果不出意外,回去以后,升任侍郎应该是毫无问题。如果能结个善缘,戴大人回京述职时,能提一句他的好话,说不定他就能再进一步,这样送上门的机会,如果把握不住也怪不了谁。
在广南调来调去,做了快十年的知州,马知州当然迫不及待的要抓住这个机会。
当江恺把奉命进城采购船队所需物资之事告诉他后,他当即召集属员,要他们在一天之内调集或搜集齐全回易船队所需物资,并由他亲自运出广州。
如此一来,物资采购不用他们管了,知州府会替他们采购好一切所需,江恺等人直接被安排在驿馆住下,好吃好喝的伺候着。
一天之后,州府属吏来通知江恺等人,所有物资已经准备妥当,可以随时出港。
江恺等人随即在属吏带领下来到港口,就见马知州已经等在码头上,五艘装满物资的船停靠在岸边。
见面道谢之后,江恺登船将物资都检查了一番,转船的物资比要求采购的物资可多了不少。
当他提出疑问时,马知州回道,广州是南下的最后一个补给港口,不多补些物资,等出海以后再想补给可就找不到地方了,出海物资多多益善,越充足越好。
江恺带的钱可没那么多,有这种顾虑他也不拐弯抹角,方知州一听却笑了。
这么大的回易船队出海,是朝廷盛事,地方官府自然也要尽力,况且大宋仅有的两个市舶司,广州就占据一个,回易船队路过此处补给物资,自然要给与必要的便利,至于费用,何须现钱,在赋税中直接划拨就是了,还不是戴大人一句话,签个名,盖个章的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