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既然失败了,围困、追杀大宋使节的这口黑锅,就只能由李全来背,升龙城肯定要撇清关系。
从整个事件来看,李全背后必然是有升龙的势力在操纵。
大宋使团出使安南本是好事,李全一个地方官,没那胆量,也没理由对善待了二十来天的使团突然翻脸,况且大宋使团本来就是为出使而来,又何须把他们看住,强行留在河静城,难道是怕他们跑了不成?
使团自然不会跑,除非目的国有明显的敌意。安南对大宋有没有敌意?毫无疑问,肯定有。所以应该是安南对大宋抱有敌意,如此才会让李全包围使团。
但包围大宋使团,具体所为何事?只有等升龙城来人到河静城之后,他才能知晓。
升龙派兵三千人,日夜兼程赶来河静方向,显然不是迎接大宋使团。
他们先包围,再派兵,所图不小。如若不把安南人真正的目的弄清楚,纵使全身而退,此次安南之行也是白跑一趟,还浪费将近一个月时间,回去之后又如何交代?
想来想去,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宣威军就不得不冒些风险。
杨丛义暗自打定注意,这险值得冒,也必须冒。
升龙城方向过来的安南军必须拿下,这是杨丛义给宣威军下达的命令。
两艘战船随即向北方开去,在离河静十里之外停船靠岸。
一千余宣威军即刻登岸,悄悄向北方潜去。
一个多时辰之后,在河静城北边的一片森林里,宣威军分几部分埋伏在道路两旁,只待升龙方向来的安南军队进入伏击圈。
对这场有心对无心的埋伏战,杨从义已经做了一些具体安排。
把整支宣威军分成三部分,杨丛义亲自带领五百人迎头硬撼安南先头部队,拦住升龙赶来的军队去路。张彪带领三百人,前出五里,选择险要的地方,埋伏在安南军队必经之地。剩余两百人,在这五里之内,前后军之间,以火为单位,随意潜伏,他们每人都携带有不少霹雳弹等*武器。
只等天亮,再观察一番地形,略作调整之后,就等升龙来的安南军队进入埋伏圈。
如此这般的一场伏击战,纵使安南军人数是宣威军三倍之多,杨丛义也并不是特别担心。最坏的结果,若此战不胜,宣威军有霹雳弹掩护,也可从容退回海岸,登船离开,安南人也拿他们毫无办法。
宣威军手中有霹雳弹这种*武器,安南人手里没有,不管他们军纪多么严明,一轮霹雳弹丢过去,安南军怕也要肝胆俱裂,阵型凌乱,到时候胜负还是两说之数。
至于进攻时机,杨丛义并没有太多考虑,只需要等安南军进入埋伏圈,一旦到了他面前,就是发起进攻之时,张彪等人带领的其他宣威军随后跟上就是。
一旦遭遇,是成是败,全凭临阵机变和将士士气。
打伏击的一方,心理上原本就有优势,武器再精良一些,信心也就更足。
宣威军难得遇到这种打仗的机会,是以将士们士气正旺,都想捞点军功,挣点钱。杨丛义在战前就说了,干掉的敌人越多,奖励就越丰厚,打仗不光有饷钱,还能额外挣钱,积累到足够的军功还能当官,这样的好事在大宋可不多见了。
军士们躲在暗处,磨拳擦掌,蠢蠢欲动,整理军甲,检查武器,只待大干一场。
一个多时辰之后,正值太阳初升之时,森林里过来一支军队,正是从升龙赶来的安南军。这比李全预估的时间,大大提前,若不是杨丛义命令趁黑埋伏,再稍晚一些,他们便会开进河静城里,到那时宣威军便再无机会,。
张彪埋伏在丛林路边,他们首先发现安南人的军队。整支军队士气不旺,军士看起来疲惫不堪。
从升龙到河静城,少说也有七八百里,全都是山路,看这模样,他们似乎是想一口气开进河静城。
这支军队以步行为主,但也有不少人骑在高大的动物上,那动物高达丈许,四条腿如圆柱,耳如筛子,鼻子长达丈许,口中有两个雪白巨大的獠牙,偶发一声,声震山野。
这动物是大象,杨丛义已经提前告知众宣威军,让他们见到不必害怕,其实在河静城里有些人已经见过。安南军有大象作为帮手,平常难以对付,但宣威军手里有火器,这些大象便不足为惧。
张彪示意众人继续耐心等待,他们要等杨丛义率先进攻安南军,他这里才能出击,众人看着全无精神和士气的安南军,强行按捺住杀出去捞军功的冲动。
小半个时辰过去,只顾埋头赶路的安南军队出现在杨丛义视线里,一见安南军的模样,他便知宣威军此战必胜。
埋伏的宣威军军卒稍微有些紧张,但一见监军在最前边直面敌军,他们也心下稍安。
耐着性子,等安南军接近百步之内,杨从义悄声下令,准备攻击。
时间流逝的速度似乎变慢了,好像等了好久,才等到敌军进入二十步之内。
“放!”只听杨丛义一声令下,道路两旁一轮箭雨飞出,直入敌军先头部队。
太阳初升,安南军卒精神疲乏,双眼朦胧之间忽然遭遇袭击,许多人中箭之后纷纷倒地,整个先头部队顿时一片惊慌,没被利箭射中的人开始手忙脚乱的翻找武器,准备抵抗。
三轮箭雨过后,敌军混乱之间,稍有喘息之机,正待整军备战,却见杨丛义点燃霹雳弹,手臂抡圆,便朝敌军聚集之处扔去。
只见那霹雳弹哧哧冒着火花,在空中旋转着,划过一道完美的弧线,朝敌军中间落去。
刚一落地,敌军还没看清是什么东西掉下来,霹雳弹便轰隆一声,在敌军之间炸响,巨大的声响,震耳欲聋,声震几里之遥,腾起的火光瞬间灼伤旁边的敌军,飞散的弹片,四散而开,直入敌军单薄的麻衣,扎进他们的身体。
一时之间,丛林里惨叫声四起。
大宋燕王 第219章 一场胜仗
安南军卒何曾见过这等神物,军心瞬间就乱,惊慌之间,纷纷退避。
杨丛义提枪上前,随后五百宣威军随即跟上,双方霎那间在拥挤的道路上展开一场混战。
五百宣威军,将安南军队前进的道路死死堵住,他们只能后退,不能前进。
道路不宽,杨丛义带领两百人与敌军短兵相接,将道路封住,不让敌人前进半步,遇到阻碍,便扔两个霹雳弹招呼,打消敌军抵抗的心思。
剩余三百人则悄悄在丛林里迂回,时不时向混乱的安南军扔出霹雳弹。轰然炸裂的霹雳弹,不时从安南军队头顶落下,丛林道路上不多时便浓烟四起,充斥着霹雳弹的爆炸声。
安南先头部队,根本无法抵挡宣威军的冲击,完全被阻住,寸步难进,更难以逃命,于是纷纷开始后退。
安南中路军,只听到前方巨响,忽然前进不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一时之间疑惑不解,但他们还没有得到军队指挥官的命令,即使不能进,也不能后退半步。
中路埋伏的宣威军听到前方霹雳弹爆炸的声音,知道前方已经交战,当即纷纷点火。
当中路敌军正在进退两难之际,忽然看到有东西从头顶掉落。正惊讶之时,还没等看清落下的是何物,那冒火花的东西便轰然一声炸响,顿时血肉横飞,军卒或站或躺,惨叫连连,至此时他们方知是遇到埋伏。中路军顿时为之一乱,就起了后退的心思。
随着更多的霹雳弹从两旁的密林中落下来,在人群中炸响,不等指挥官命令下来,整个中路部队便夺路而逃。
这种利器他们从未见过,在他们眼中便是如同天雷一样,简直就是神物。
天雷落下,肉胎凡身如何能抵挡?就是皮糙肉厚的大象也不能。
天雷在人群中不断炸响,随着火光和烟火四处飘散,安南乱军夹杂在奔跑的大象之间仓惶后退,路窄人多,左推右搡,后退的速度奇慢无比,不少乱军成了惊慌奔命的大象脚下亡魂。
中路军被攻击之后,张彪带领宣威军几乎同时对安南后军发起攻击,一时间霹雳弹从天而降,火光四起,杀声震天,安南军后路也瞬间就被堵住。
林中道上,霹雳弹四处飞散,三千安南军被挡在丛林内,疲惫不堪的他们,还没见到敌人,就被天雷炸的晕头转向,不得前进,又不能后退,不光挨天雷轰炸,还要被大象踩踏,惊恐之间,疲于奔命,惨叫连连。
中间的乱军难以后退,以为是后退之路被将军所阻,强行逼迫他们向前冲杀,但向前要挨天雷轰炸,明显就是死路。在军卒们大难临头不能抵挡的时候,生死存亡之际,马上就要命丧当场,哪里还能顾得上将军的命令,因此为了逃命的军卒举刀疯狂的向拦住他们去路的人砍杀,一见有人动起手来,其他人为了活命纷纷效仿,开始一起向后攻杀,杀开一条血路,想要夺路而逃。
中军军卒前后攻杀在一起,乱军更乱。
不多时,安南乱军再无半点队形,只顾亡命向后奔逃,很多人连手里的武器都丢了,只为跑快一点。
安南军队拿着简陋的武器,在从没见过的大宋*武器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小半个时辰之后,伤亡倒地不起的,遍地都是,有为霹雳弹炸死炸伤,又被乱军和大象踩死踩伤,还有被乱军杀死砍伤。活着的敌军,只剩一小半了,只能选择投降。
至此,三千安南军战力全无,许多人不是死了,就是重伤,还能投降的只有一千余人,
张彪带人守住后路,几乎未让一人从大路逃走,但丛林却无法顾及到,不知有多少敌军夺路而逃,跑进了丛林,宣威军人少,无法追赶。
战火一息,张彪便带一百人沿大路向北方迅速追去,在二十里之外,设下埋伏。
以他追踪逃犯多年的经验,逃进山里的逃犯,在避开危险之后,必然会回到大路,如此才能跑得更快,跑得更远。早先已经得到探子回报,北方的道路其实只有一条,不管这些安南敌军逃多远,最终还是要回主干道上,不怕抓不住他们。
宣威军正面交锋不多,伤亡很小。战火一息,杨丛义就带着将近九百宣威军,把一千多安南敌军全部缴械,统统押解回海岸边。
在这些人里,杨丛义没有找到安南敌军的将军。降军也无人知道他们的将军,如今身在何处。
既然不在降军里,也没在重伤和死亡的敌军中找到,那就应该是战事一起,他便当先跑路了。
这些降军如何处理?杨丛义一时之间也拿不定主意。
杀?自然不能全都杀了,他做不到。放?也不可能全放掉,否则他们转头又组成一军,也要还要来袭扰。
安南人两百年前,还是中原统治的地区,他们说的话是汉语,用的词也全是汉字。只不过中原王朝纷乱时,被人所趁,伺机独立成国。此次大宋再次派遣使者前来安南,便是有意联络一番,让安南重新归附大宋。
如今这些投降的安南敌军,见识了大宋天军神威,蹲在海边不敢有丝毫轻举妄动。
但如何处理这些安南人,杨丛义没有合适的办法,他只能等待张彪带回这支安南军队的主帅之后,再做打算。
投降的一千多人,不能全部带上船,两艘战船,没法再装上更多的人口。况且就算能带上,也不能保证安全,毕竟宣威军只有一千人,降军也有一千多人,若都用来看住他们,宣威军什么事都不用做了。
想来想去,也许只有一个办法,带他们从陆路,一路南下。
南下之路,应该还会经过两三个安南小城,再继续南下,便可到达占城,占城原本就是出使的目的国之一,但具体如何行动,还得戴大人做主才行。
主意打定,杨丛义让人把降军的基层军官全都找来。
两刻钟之后,五六十个基层军官,全部被叫过来。
杨丛义看看他们的肤色,与中原人并无太大区别,只是面色更黄而已。
当即道:“我是大宋天军指挥官,宣威军监军,全权负责此次使团安全。你等从什么地方来的,所为何事,本人尚不清楚。但你们的敌意,天朝早就一清二楚。天朝和安南以前原本是一家,被野心家破坏,才变成如今的两个国家。现在给你们个机会,如果愿意重新回归天朝,听我调遣,再做天朝人,就站到我这边来。是做天朝人,还是做安南人,你们自己选择。”
说完,杨丛义随即抽出长剑,看向那五六十个安南军基层军官,意思很明白,不愿意归附的,那就等待刀剑伺候。
这些安南人自然听得懂杨丛义的话,他们相互看看,却无人敢站出来做那第一人。
无人敢做,并不是一直都无人敢做,一旦熬不住了,总有人会出头,去做那第一人。
冷场对峙约一刻钟后,当杨丛义渐渐失去耐心时,忽有一人起身向他走来,口中道:“我愿回归天朝,誓死为将军效忠。”
杨丛义心中一喜,迎上前去,拍拍他的肩膀:“好,识时务者为俊杰。从此刻起,你便是这支军队的指挥营长,管理五百人!”
随着第一人站起,随后陆陆续续走过来三四十人。
等这些人一过来,杨丛义便道:“本人仁慈,我再给诸位半刻钟考虑,时辰一到,是生是死,你们自求多福。”
随后杨丛义又高声吩咐道:“拿绳索来”。
宣威军有人应承一声,不多时就拿过来许多麻绳。
那些基层军官,看着抱来的绳子,而此时又在海边,他们自然便明白,大宋人是何意,当即又有十多人归顺天朝。
时间一到,杨丛义随即让宣威军把那些没过来的军官绑起来,立即宣布:“这些人以前是天朝人,当年趁天朝北方战乱,年年战争之际,支持分裂分子,分裂天朝疆土。此时,天朝回归,他们依然冥顽不灵,为乱臣贼子举刀守墓。依大宋律法,这些人数典忘祖,举兵谋反,当诛灭九族。但今日大宋使者从临安赶来,便给他们一个机会。犯人家属暂不追究,但他们本人,必须以正国法。”
杨丛义当即就判了十多个安南基层军官死刑。
宣判完毕,宣威军不顾他们的喊叫,立即把这十多人拖上战船,行船三十丈之后,被公开推入海中。
行刑之后,基层军官以下,一千余降兵,在归宋的基层军官带领下纷纷口呼“愿意归附天朝”。
眼见如此,杨丛义立马承诺:“回归大宋的军队,每月都有军饷,铜钱三十文,衣食无忧,每日三顿饭,不饿肚子。安南是大宋的土地,以后你们想回来,随时可以回来。但两年之内,你们必须要跟随大宋军队,先南下占城、真腊等南洋诸国,随大宋使者出使。两年之内表现好,可以升官,可以进入大宋最好的军队禁军里,享受至高无上的待遇。”
不多时,一千余人顺利归附,顿时就成了大宋的军队。
大宋燕王 第220章 安南使者
在杨丛义带领下,九百余宣威军会合归附的降军,一起两千余人,直接大摇大摆的开到河静城下。
河静城,李全不在了,此时没有主事之人,乱成一团。
守城军士眼见大宋军队,声势壮大,当即弃守城门,城内的守军直接四散而逃。
杨丛义直接带领军队占领了河静城府衙,接管河静城防务。
府衙内的属官惊恐无状,当即跪迎天朝上使。
杨丛义当着众人道:“从此刻起,河静城重归天朝大宋管理。你等官职不变,职责不变。强调一句,此刻河静是大宋国土,若有人不服,胆敢作乱,大宋使者身负皇命,有先斩后奏的权利。希望诸位,不要试我手中之剑的锋芒。”
那些属官口称不敢,当即应承道:“愿听天朝调遣。”
一个时辰之后,河静城全在宣威军统治之下,杨丛义严令军队不得骚扰平民百姓,城内一切如旧,未有太大变动,
河静城的城门由宣威军亲自把守,归附的军队被打散编入宣威军,城里原本的军队,则由宣威军集中看管。
一切都处理的差不多了,河静城渐渐归于平静后,一艘战船出海,南下迎接戴大人返回河静城。
当晚,张彪带着一百来人押回十多名安南败军。
杨丛义一见张彪脸上的神情,顿时大喜,一是他们安全归来,二是带回来的人,看那模样在四十多岁,应该是先前那支败军的主帅无疑。
其实不需杨丛义再继续审讯,张彪已在路上完成了对他的初步审讯工作。
此人正是那支从升龙赶来的军队的主帅,当时临阵逃跑。此时因惊吓过度,精神不佳,走路也晃晃悠悠,需人搀扶。
杨丛义也懒得多问,直接把他押送下去看管起来。
张彪道:“先前盘问这支军队主帅,他们的确是升龙方面派过来的,对于大宋使节确有不轨之心。但他也只是听人指示赶到河静城来帮忙,并不知具体目的何在。”
又是不知道,不过这也在杨丛义的预料之中,既然河静刺史都不知道,一个支援军的统帅将军不知道也正常,既然想偷偷摸摸做下此等开罪大宋的事情,背后之人必然是要隐藏自己,不管事情是否败露,都要找人背黑锅。
戴骢回到河静城,对杨丛义擅作主张之事,颇为不满。突然对安南人动手,攻击安南军队,灭他们三千人,此时两国恐怕已成敌对之势。
但杨丛义对此并不在意,辩解道:“我大宋并未正式承认安南独立,安南此时仍是中原国土,只不过有些小人趁中原无暇顾及之时,拥兵自重,才将安南各据一方,如今又趁大宋使节来访之时,欲行不轨,想要羞辱大宋,这等乱臣贼子必须加以剿灭,如若不然,其他小国争相效仿,我大宋天威何存。
安南人,先是派人将大人带进城内,大人放松警惕之时,调军队将大人包围。后又派三千人从升龙方向急急赶来,欲对大宋使节行不利之事。安南人目的何在?敢对大宋使节动手,已是他们当先犯了死罪,此番拿下他们,也在情理之中。若不对这些人加以惩戒,周边小国,何以信服?天朝上国的权威,可以保存?况且,我等此行便为宣威南洋而来。然而安南人派三千人南下,想与我天朝作对。若不将他们一举成擒,宣威之事,恐怕是一场泡影。但若我们真能宣威成功,等回到临安,大人作为使节,必定风光无限。”
戴骢当然是聪明人,他所虑者,不过是我方人少,又处在异国他乡的安南、南洋,远离大宋国土,真出点事情,大宋朝廷无法支援,纵使能打一两场胜仗,恐怕难以为继。
杨丛义却道:“我大宋乃天朝上国,军威之胜,南洋诸国难以想象。莫说安南派三千人来,便是五千人、一万人又有何妨?我一千大宋男儿,以一当十,也并无不可。况且,安南原本就是大宋国土,何来远离大宋之说。大人安全问题,完全不必担心,可以安坐河静城,若有危险,可当先离开。其余诸事,自有宣威军来处理。”
戴骢一听此话,便无话可说,既然他的安全无虞,剩下的事就由宣威军去办吧。
随即,河静军政大事,重新归附天朝,此地将近两千军队守卫部队,被重新整编整顿,一半归戴大人带领的禁军统领,一半归宣威军直接管理。但为安全起见,并未分发武器。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升龙方向,再无任何消息传来。
之前被抓到的安南军统帅,又被逼问多次,这才吐露一些消息。
从他那里才得知,此次南下,他是奉安南国王之子的命令。安南王子听说大宋使节到达河静之后,便让他带领三千人,前来河静将大宋使团拿住,送回升龙城,交给安南国王处置。
但此事是不是受安南国王指使,无人得知。
关于出使之事,是继续在河静等待,还是直接派人去升龙,又起争论。
经过一番讨论剖析之后,一致认为,主动去升龙,有损大宋天威,况且北方已不安全,还是待在河静城内,等待安南派人来接触才是。
石兴派人回城带来升龙方面的消息。据他所言,升龙方向得知援军惨败,被大宋军威所震之后,已重新派遣使者前来接洽,但具体是谁,目前尚不得知,何时到达,也不能确定。
这是一个好消息。
至少杨丛义知道,他派的探子已经潜进升龙城内,并且已经能探得消息。
杨丛义要石兴继续潜伏在安南,之前派出的人手,最好就留在升龙。他们的也钱财不多,杨丛义随即送他白银一千两,作为活动经费。潜进安南的人,都由石兴一手操控,让他们必须在安南生活下去,不管后续有事还是无事,随时通报升龙消息。
石兴领命而去。
他做这些谍报工作,已有心得。
此前他一直在临安,在殿前司任职,在那小小的一块地方十分憋屈,还因为得罪金国使节,从被恩荫的军官,降为普通军卒,在禁军中再无出头之日。
如今跟船队出来,才发现天大地大,也有机会一展抱负,最近做成的几件事,就让他很有成就感,对未来也信心满满,相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一定可以重塑石家曾经的辉煌。
虽然杨监军派给他的人手只有区区三十人,但他们所做的事情,对整支宣威军而言,对整支回易船队,都至关重要。他们的消息保持畅通,河静的军队,河静的使团,便能提前得到消息,作出预判,不论何时何事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石兴,离开了河静,河静城已被宣威军拿下,归附天朝,他在这儿,没有用武之地,应该去升龙,那里是安南的中心,那里才是他的天地。
六天之后,升龙方向派遣来的使者,终于赶到河静城内。
一进城,升龙来的使者便被带到大宋使节面前。
安南使者当即跪拜,口称是有心之人,自作主张,败坏安南与大宋之间的关系,使两国生战乱,好从中渔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