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光阴留不住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寂寞之鸽
最是光阴留不住 五百四十八章、归家
第二天蒲素就在院子里盘点了下目前的收获,所有收来的蟋蟀里,一致认可的,傅雪冬手里一条没有,蒲素这里有五六条,总的来说也收了三百多条。剩下的可以观望的有二十多条,反正都一样养着,时候还早。
走前蒲素又给傅雪冬留了一笔钱,按照约定的日期,其实没多久他也要回桑海了。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在桑海蒲素接到傅雪冬的电话,给了他一个镇上邮局的地址,让他汇款,钱已经花光了。当时汇款只能真么汇,银行卡还没普及,支付宝和微信转账更是提都别提,手机短信业务还没开通,更别提智能了。
回来的车也是夜车,到桑海时清晨。回到家洗了个澡,换上衣服躺在床上好好睡了一觉,两地之间距离其实不远,但像是两个世界,让蒲素有恍恍惚惚的感觉。
大管挨打这事,让蒲素清醒了起来,自己在这地方和那些人混在一起乐不思蜀非常危险。不虚伪的说,蒲素认为现在的自己和他们完全生活在不同的层次。这种念头要是说一点没有,那真的是太虚伪了。哪怕是傅雪冬,他可以把傅雪冬当成邻居小伙伴般相处,傅雪冬表面上也和他称兄道弟不卑不亢,可实际上他们之间怎么可能是一路人呢,毕竟很多事情是很现实的。
别的不说,大家一起玩蟋蟀,凭什么傅雪冬就像是做小工,苦活累活都是他做?明面上说蒲素粗枝大叶,伺候蟋蟀的事情他做不好,实际上只不过是个辛苦活,哪有什么技术难度。以在桑海的居住条件论,以前蒲园里给小宁住的那个杂物间,也傅雪冬和他奶奶挤在四五个平方亭子间里搭上铺的居住条件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这边说四五个平方是一点不夸张。蒲素伸头进去看过,多一个人都挤不下。他奶奶一张小床,床上搭了一个架子,傅雪冬住在上面,吃饭的时候爬下来两个人坐在他奶奶的床沿吃饭。他的衣服还有其他东西都在床板上,还好洋房高度够,可以给他叠一层。真正的面积就那么大,房间里还有个碗橱就放不下东西了。说实话,来桑海之前蒲素没想到有人居住环境这么艰苦。而且在桑海,傅雪冬这样的不是个别现象。很多家庭虽然他强点,但也有限,三代人挤在一个房间里的也不是没有。
不知道傅雪冬是想通过蟋蟀改变命运还是怎样,毕竟他以前做红马甲时也铤而走险过。投身于赌博大业妄图一夜暴富也不是没有可能。但蒲素显然没这心思,他跟着一起在这边待这么长时间,就纯属胡闹了。
其实要不是几年前出事离开了南州,蒲素自己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有现在这般光景。
从小到大在生活区里,周边所有人都似乎非常认命,这辈子就在厂里吃个公家饭。哪怕小时候在桑海,颇有点人生智慧的阿,记忆里也没对他说过太多勉励人生的话语。最多就是要求不要做一个坏人,不要到处闯祸就罢了。
实际上家里对蒲素读好书的要求都懒得提,检查家庭作业的次数长那么大一只手数的过来。老蒲自己玩乐还来不及,也并不认为在他手里能辅导出一个大学生。
另一方面,蒲素的爷爷就是留洋的知识分子,最后下场大家也都看到了。特殊时期那些化人日子没几个好过的,讲来讲去还是工人阶级靠谱,工人老大哥嘛!蒲素80年代的时候算是开始懂事,81年的时候正好十岁,离运动结束其实没几年,流毒还是影响到他的。严格意义来说,对他们那一代人的深远影响更是没法估量。
大管挨了打,他当时认了怂,起码让他知道之前自己有点被傅雪冬带偏了。要是那伙人一时兴起,连带着把他收拾了,简直就是分分钟。而且不是没有动机那么做,不说仇富吧,兴头上来了一个是赶两个也是放,把他带进去打一顿很正常。就算是临时起意把他抢了,也很合理。后果简直就不堪设想。
现在他有点体会到桑海男人为什么不像外地男人那样,大多数时候不愿意动手。明程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日子过的好好的,没理由去拼命做那些事情,很无聊。蒲素看到那几个人不是善茬,立刻怂了,是因为没觉得和他们有那个死掐的必要,犯不上。
以前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很爷们,说桑海男人怂的那些人,如果现在还在这么说,而且他们确实自己还在一言不合就动手,只能说明他们那地方几十年以后还是很落后,生来就是穷命,这种人值得大家同情。
实际上现在全国各地还在一言不合就开打的地方没有几个了。就算出现这种举动,在各个地方都是少数特例。包括以“你瞅啥,瞅你咋……”就能出人命著称的地方,把这种人也称作山炮和彪子。
大部分人和好日子不会过不去,有好日子过谁去想那些事情,古今外的富裕地区,犯罪率都必然不高。江浙一带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历史上拉山头的没几个。相反有些地方以将军村或者其他名义沾沾自喜,到处标榜一个村子从将军到高官出了多少多少……这种地方大家只要去查地图就知道都是些什么地方了,能出这种靠人命换来的显赫也没啥稀。没听说苏州或者杭州哪里出了个将军村的。
别提血性,说江南人没血性的可以闭嘴了。面对外辱,桑海四行仓库打的非常英勇,而有的地方一qiāng不放就闪人了。实际上吃好喝好生活安逸哪来多少血性,人活着一辈子图什么?换了他们日子安逸了,他们自己这辈子恐怕不好改,但是不出三代,保证子孙个个知书达理温尔雅。
说实话,不接触傅雪冬,在桑海蒲素之前都忘了蟋蟀这回事。就算玩也肯定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尤其是年龄增长,让他感兴趣的东西太多,对于蟋蟀的热情早就和小时候不一样了。
最是光阴留不住 五百四十九章、七年
写到这里,闲聊几句。推荐大家观看一部bbc拍的纪录片《人生七年》,没看过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这是制作人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
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田。本片综合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九岁、五十六岁、六十三岁多年的访问精华,目前已经拍到63岁了。
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像是经历了这些人的一生。富裕家庭的孩子,父母重视教育,七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些已经上了寄宿制预科学校的孩子,目标是上威斯敏斯特学院再进牛津、剑桥。而福利院里的孩子,制片人问他想上什么大学,那孩子问道:“什么是大学?”
其中有三个伦敦东区的女丝从小就是伙伴,七岁的时候还很可爱。只是到了21岁的时候,穷人的自尊和敏感在镜头前就表现的令人不快了。当制片人问她们为钱发愁吗?其中两个19岁就已经结婚,21岁已经是孩子妈的女言辞激烈的反问:“为什么要为钱发愁?我觉得我什么都不缺……”
然后不忘补充一句:“我不认为我比苏西{富家女,七岁跳芭蕾家里有庄园}差了什么。事实上,我们认为选择要比她多的多,她的一切都被安排好了,而我们……”
28岁的时候她们还在这么说,35岁的时候她们口风变了,离婚两个,作为单亲妈妈一度领救济金度日,过的相当不好。没离婚的那个也是嫁给了邮递员,自己在流动车图书馆服务社区儿童。
而那个富家女苏西,14岁的时候在她家庄园采访她时,镜头拍到院子里她养的猎犬正好抓了一只兔子,看的我很欢乐。苏西16岁从私立学校辍学,理由很简单,不想上了。
苏西辍学后想去巴黎,家里立刻安排她去法国,呆腻了再回来。问她为什么要选择巴黎,她回答认识的几个人里都想去巴黎,所以她也就去了。
然后巴黎回来,老爸带着她去夏威夷度假,一待就是几个月,实在是玩腻了,说那里没有同龄人。之后周游各国,21岁的时候对着镜头抽烟很是迷茫,问起婚姻也表示悲观。只是28岁的那一季她嫁人了,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淡定从容。直到42岁时依然优雅端庄,带着孩子骑马打保龄球。
虽然当年苏西自己很叛逆,但是对于孩子的教育,她还是坚持要让孩子们接受私立学校的教育。只不过不要像她那么早七岁就去寄宿,希望孩子到13岁左右再送到私立学校去。
这个富家女没有选择念书念到学有所成,虽然只要她想,条件绝对允许。她在念书的时候辍学吃喝玩乐,然后嫁人,为人妻为人母。而当年那言辞激烈,表示啥都不缺,选择机会也比她多的东区女,42岁时的镜头里放到她在酒吧柜台里给人打着扎啤……
开什么玩笑。富家女苏西可以选择堕落、选择任性,终究一辈子不会为了生计发愁。而她们三个,原本就没什么太好的选择,做的都是底层的工作。选择确实多,可都是些什么选择呢?是去做营业员还是收银员……
实际上,她们只要走错一步结果就很难承受,容错率极低。
另外三个男小孩一组的富家子,一个从政当了政客,一个当了大律师,哪怕三个人里唯一没有考进牛津剑桥,混的差的,也成了bbc纪录片的制片人,也就是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公司。
底层家庭里混的最好的一个,成了出租车司机。这也是这部纪录片里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非常有热情。特别是小时候,简直太爷们了。而混的最差的成了流浪汉,常年吃政府救济,居无定所。福利院里的两个孩子,一个成了砌砖工,一个当了一辈子冷库里的工人。
虽然说这一辈子幸不幸福取决于自己怎么想,但是从这部纪录片里还是能看出很多东西。英国有句古谚是“七岁看到老”,所以才有了这么一个时间跨度如此之长的纪录片。从七岁开始拍摄,记录了一群人的一生。
父母如果有远见有头脑,哪怕经济上负担不了,能够灌输孩子正确的人生目标也非常重要。七岁时那几个家境优越的孩子想进的学校,后来几乎都达成了。国外这些常春藤名校不是花钱就能上,学业和人品才是第一重要。可想而知他们为了在剑桥和牛津上大学,平时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这是理想也是信念,而拥有这样的理想和信念,需要父母在他们小的时候就在脑子里植入。
纪录片里那个学法律的孩子在21岁的时候对着镜头说:“那些在汽车流水线上的高薪工人,他们只要想,完全有能力可以负担孩子私立学校的学费,只不过他们最终都选择了豪车或者其他什么。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并不是首选。”
这部纪录片看过一段时间了,以上是大概的一个印象。下载下来连续观看的时候,每一季都会反复播放之前每个七年拍摄的画面,感觉上会觉得拖拉。但是只要一想每一季和上一季的时间跨度是七年,穿插重放就很有必要了。同样的话题,关于政治,人生目标,爱情家庭,等等的问题每隔七年都重新提问,再和之前他们的回答做对比,有时候会觉得物是人非。拍摄到现在制片人不在了,很多人消失了。只是这些人成家立业,为人父母又给这世界增加了很多生命……
父母对孩子的一生影响都很大。睿智有远见的父母知道灌输给孩子什么样的价值观。本质上和经济地位没太大关系,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做些正确的事情,其实不需要花钱。起码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他足够努力,将来可以走的无限远。
最是光阴留不住 五百五十章、痕迹
昨天发的又被屏蔽,牵扯到几十字关于特殊时期的表述。删了之后就立刻解了,效率还高。
蒲素说起来没从父母这里接受到多少必要的人生指导。成年后赖以生存的大多数技能来自于街头和江湖经验。也就是处那个年代,让他这么一个不名一文,生无长技的小混子得到了一些机会。这是他命好,换到其他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能让他拥有现在的这些。老实说,他一直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现在拥有的,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有几分成色。
蒲素是确确实实被推动着走到这一步,虽然他也不是无大志,但只是想要有个有钱有势的结果可以享受,至于如何通过个人奋斗有计划的得到这个结果,他则完全没有什么想法。既没有想法,也没有方法。
从被迫出走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开始,到在香山认识阿标,包括第一次贩运洋酒完全都是顺其自然,没费多大力气就做成了。人家跑路的时候能吃好喝好就不错了,他却因祸得福意外趟出了一条财路。追根追溯的话,蒲素能有今天其实和郭娟不无关系,所以他在郭娟的经济问题上也始终没有采取行动,人虽然不能留,但是挪用的那部分还是认了。
截止到1999年为止,蒲素的人生只能说是运气。他没有为了成功做过任何准备,也没有像样的去系统的学习。有了条件之后花钱读的课程,去了几次就再也不去了。文凭照样拿到手,而那帮所谓校友的聚会,他也从不参加。
现在的生活没有一样是他原本计划内的。包括在桑海生活,拥有自己的事业,甚至连为他生了儿子的女人都不是他原本想要的。至于生儿育女,更是想都没想过。目前得到的这些,他觉得自己完全没花多少力气,他为之所做的,换了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甚至傅雪冬还在做红马甲的时候奋力一搏铤而走险,只不过运气不好东窗事发,最终败露了。如果他拥有差不多的运气,成功挖到第一桶金,人生轨迹恐怕会截然不同。难就难在起步,通过不上台面的手法积累到原始资金,接下来完全可以做合规合法的事漂白。重生之文坛霸主
比如蒲素这边,停了洋酒这个项目以后,进口车辆的手续不管里面走了怎样的关系,最终销售的时候是完全合法手续完备的。空运以及服装业务更是规规矩矩,正经开发票依法纳税。但是假设第一次往内地贩运洋酒时就出了纰漏,他的人生将会截然不同。或许也会有其他机会让他子过的也不错,但这只能是最最乐观的设想。维持不死不活的状态躲躲藏藏,依靠家里和蒲泓接济的可能更大。
90年代很多发迹的人都是被bi〕无奈之下的偶然行为。比如初期华亭路上卖服装的个体户和做水产卖黄鱼的那些,那些大集体工作都找不到,或者单位下岗的人为了出路也只能做这些不上台面的活计。说起来当时是劳保社会,个体户是没有任何保障的社会少数份,找老婆或者嫁人都要被嫌弃。
中国自49年以后讲起来没有什么阶层之分,大家都是同志。这点不像是英国,有包括公爵、男爵这种世袭的贵族。但是其中细分起来也很微妙,工农兵学商,社会地位是不一样的,而且非常明显。工人阶级里又分国营,全民、大集体、小集体……种种单位质的细分。每一种等级都不一样,具体代表的就是社会份,归根结底就是饭碗含铁量的多寡以及具体享受的单位福利。
蒲素都上初中了,社会上还在用粮票,出门光有钱也没用买不到饭吃,这种况下人口很难流动。所以当时大家都没啥想法,外人虽然很难走进来,但自己也很难走出去。厂矿企业的孩子除了极少数出类拔萃优秀子弟考进大学,大多数都是在成年后到父母的企业里接班。
像老蒲和梅芳这样的父母不是少数,在他们看来生活是一眼可以看到头的,不光他们这辈子,连蒲素他们下一代的生活也可以预见。谁知道突然之间就变了呢,几万人的企业说倒闭就倒闭了,说好的那些原先可都是被当做信仰的存在呢。无限游戏
其实蒲素小时候在家庭里得到的远远比他的同学多,算是个幸运的让很多同龄人羡慕的孩子,但是在树立理想和构建人生目标上还是没有得到家长的帮助。写作文时满篇假话,当时的孩子人人张嘴就来。要说理想是什么,做科学家乃是大家的首选,只不过到底什么是科学家,哪一门学科的大家,根本说不清楚,孩子们纯粹是胡说八道骗人骗己。
真正成功的人,一般在很小的时候就树立了明确的目标。这里说的不是那些暴发户,当初两劳释放人员回来蹬三轮卖黄鱼,挣了点之后开家饭店生意爆红成为老板的不在其列。
一直浑浑噩噩过子,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或者已经想好了混在人群中间就这么过一辈子的人不可能在当今社会出人头地。哪怕走了狗屎运买彩票中了大奖也长久不了,终究要被打回原形。
所谓德不配位说的就是这种,而蒲素就是典型。
蒲素做事缺少计划,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唯一临时起意有着前瞻的规划是涉及到儿子份,而这也不是他蓄意策划出来的结果,完全是孙莉通过自己在学校的表现获得了机会。
至于空运和服装这两个项目,只不过是有钱了之后任的结果。一拍大腿想到了,马上就能做,有钱嘛。当时有钱想做什么都很容易,以那时的社会构成来说,只要有着一定的资金去推动一件事,想失败都难。假药假酒都能天天在电视上做广告,而群众就信这个,愿意买单。
蒲素算是老实的,没有从银行和政府那里下手,依靠的是自己的原始积累。很多原本一文不名的人别说四两拨千斤,简直就是空手白狼。靠着一张嘴几顿饭和口头诺的好处,撬动的资金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最是光阴留不住 五百五十一章、无奈
在山东待的这段时间虽然很是愉快,但是回到桑海更是让蒲素觉得舒适。而且因为反差,初始那几天尤其对桑海的感觉不是一般的好。因为已经在桑海定居,不由萌发出千好万好不如家好的念头。而且事实上某种程度而言,现代化的国际都市确实远非那个闭塞的村子可以相比。
回到桑海的第二天,他就先去了秋香花园,假装巡查了一番后带着音乐又去仓库转了一圈。车间都没去,只把老唐找来问了问出没出大事,之后就直奔古北公寓。那杆在山东集镇上用过的家什,在桑海的小家碧玉身上又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一番,这玩意也不真不挑。假设音乐知道了之前在哪以及在谁那里派了用处,估计恨不得去死。
人和人之间有些关系的走向是必然。比如张妮娜和陆美婷,这两人近乎失联,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有什么共同的交集。自从蒲素这里洋酒业务早就限于停滞,陆美婷也好久没有往来。更别说张妮娜,远在香山的帝皇殿都能邂逅,在桑海却音信皆无,毕业后是不是留在桑海都不好说。
而一度蒲素经常去捧场的翁微微那里也是等于断了交情,他不去,人家也不找,自然而然这关系就冷了。翁微微不是什么小女人,虽然年纪不大,却实在是夜场里的lǎo jiāng湖。让她儿女情长纠缠蒲素不大可能,作为大场子里的妈妈桑这点架子是要有的。
而音乐就不同了。两人现在是同事关系,抬头不见低头见。虽然关系尴尬,蒲素基本把她处于闲置状态,但两人关系的基础和性质摆在这里,只要蒲素想,随时随地可以进入到那种状态。
他也知道音乐心里有怨气,只不过顾不得她怎么想。内心膨胀的蒲素这个阶段认为自己没必要在意别人什么想法了,一切要以他为主。他出去的时候带童蕾的次数甚至都比带音乐的时候多,因为童蕾让他感觉放松。而音乐在的时候,时刻让他觉得一股幽怨的眼神在注视着自己,令他非常不自在。
相较于蒲素的肆无忌惮,音乐无疑是弱势的。这就是典型悲哀的遇人不淑。原本各方面,包括家境都很是不错的一个女孩,一路走来像是个骄傲的小天鹅顺风顺水,在遇到蒲素之后,只经历了短暂的愉悦时刻,接下来都是无边的痛苦。
和蒲素的这段关系里,音乐在外面自然也有不知底细的男人追求,只不过蒲素始终不给她一个明确的态度,她又怎么能死了心去和别人交往。况且作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恋爱,音乐可以说奉献了全部,她也很难让别人进入自己心防。重要的是在家里,她妈妈那里一直抬不起头,曾经让人觉得美好的一个女子,现在成日皱着眉头郁郁寡欢。
蒲素自然能感觉的到,他又不傻,只不过在装傻而已。音乐现在和他在一起,已经全然不是往日那样充满了激情和发自内心的喜悦,而是一种下意识的配合。那种默默无声的配合和顺从,也让蒲素觉得羞耻,认为自己在欺负人。只不过他选择的处理方式是回避,尽量不让她配合自己,也就眼不见心不烦了。
他不觉得自己还有更好的处理方式。音乐在公司的工作是起作用的,营销导购那一块都是她在负责。而且通过这份工作他可以支付额外的费用,每月固定的报销额度在他看来起码是对音乐的一个补偿。既然不可能和她有个让她满意的结果,那么经济上这样多少算是个意思。总不见得让她从公司离职,彻底一点关系都没有,反而是对她好了?
晚上他就带着童蕾和音乐以及邵伟峰一起吃了顿大江户,在山东虽然也成天有酒有肉,但那种简单粗暴的酒菜只能解馋,和味蕾的享受不是一回事。蒲素这一番动作,一度让音乐以为去了趟山东让他转了性,眼神也随之亮了不少。
她哪里知道,要说以前还有理论上的可能,随着小蒲素的出生,她其实是一点指望都没有了。只不过蒲素fēng suo xiāo息,谁都没有透露。毕竟他和孙莉还没结婚,总觉得未婚先孕就罢了,现在是未婚产子,对孙莉的名声不好。
实际上他从山东回来以后也就和音乐近乎了不到三天,随着和机场那帮人以及韦东,关兵他们的联络又把她搁置在一边。从这次以后音乐应该是彻底死了心,有一次蒲素喝多了打她电话,半夜叫她出来,哪怕车都停在她楼下了她也坚决不下楼,最后还索性关了手机。从这一次之后,两人彻底心照不宣的断绝了关系,见面时心理上是前任,表面上是同事关系,就这样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