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事实上这座港口对于罗马城最大的作用就是在于交通运输以及收税,而港口中最多的商船就是来自于大宋的商船,所以他们收取的税收也是大宋的商贾的税收。
而现在港口被宋人占据,也不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格里高利七世看来,这里毕竟只是一个港口而已,和奇维塔韦基亚港类似的港口教皇国中还有好几个。
唯一的麻烦就是把收税的地点定在了罗马城而不是这美丽的奇维塔韦基亚港。
大量的货物被运送到了这里,这里的繁荣也不弱于罗马城,而宋人在拿下这个港口后也占不到多少便宜。
四周的土地也就那么大,并且除了小镇之外大多是无用的荒地,即便是给了宋帝国格里高利七世也不觉得心疼。
税收照样可以在罗马城中进行,该收的钱一个字也不会少,但他忘了一点,大宋也是要收税的,只不过在西方大宋一直没有土地而已。
而这小小的奇维塔韦基亚港就是一块基石,小镇虽然不大,但四周的土地相当多,虽然荒芜但却并非不能修建城池!
并且有着一些靠海的悬崖和小山,这样的地形在晏殊看来简直就是一块风水宝地,以大宋的建造能力,这里只要是大宋的土地就会很快变成另一副模样。
格里高利七世在羊皮纸上写下的他的旨意,这是教皇颁布的法令,即刻生效,教皇国的人没有人能够违背。
拿到了这份法令,晏殊变要客气的多,对待格里高利七世一行也是尽显大宋的礼仪,当然也表达了宋帝国皇帝的敬意,只不过这敬意在格里高利七世眼中实在是有些不算数的。
“我想知道贵国皇帝陛下为何要帮助亨利四世,他还是个孩子,难以担当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大任!而这也是罗马帝国皇权与教权之间的争斗,宋帝国的皇帝应该能够看得很清楚!”
晏殊笑了笑:“我大宋帮助大秦不过是因为两国之间皇帝交好罢了,而且正朔王朝我大宋岂能不承认?你虽然是教皇,但也是大秦的诸侯,作为诸侯和皇帝争夺权力,这在我大宋看来就是欺君罔上!所以从一开始你就是错的。”
“但东方和西方并不一样,宋帝国是宋帝国,神圣罗马帝国是神圣罗马帝国!”
从翻译极快的语速中晏殊就知道格里高利七世有多么的着急,他真的担心大宋会全面的帮助大秦的皇帝,但事实上已晏殊对官家的了解,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官家从一开始就没有帮助大秦的打算,虽然晏殊不知道官家的手段,但在这一点上他可以肯定,官家的想法应该是和自己一样的,在这次大秦国的动荡中为大宋尽量的获得好处。
“你说的很对,所以大宋并不会参与到大秦国的皇权和教权的争夺中,这是你们的事情,但这个孩子我必须带走,并且未来还会把他送回来。”
格里高利七世对着翻译一阵耳语,之后翻译的神色颇为震惊,小声的开口道:“不知道宋帝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能够让这孩子永远也不会回到这里?”
晏殊心中感叹格里高利七世的精明,也感叹他的脸厚心黑,这样的话居然能当着外人的面说出,实在是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
“宋人注重诚信,所以不会做出这种事情但我大宋也不会威胁到教权,这一点你也放心便是,至于之后大秦国的皇权和教权谁更强大,这些都要你们自己各显神通,大宋尊敬强者,而历史只会记住强者,无论最后胜利的是谁,大宋都会和他继续做生意,这难道有什么问题吗?”
格里高利七世眼睛中闪过一丝光亮,这位大宋使者的态度说明了一切,他们并不想卷入到这场纷争之中,只是会继续和胜利者做生意。
而眼下这个孩子是无法带走了,但他在宋帝国的手中比在自己手中要更好,因为这样就能让宋帝国置身事外。
宋缔 第两千四百九十章赵祯的骗局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宋缔最新章节!
格里高利七世在离开的时候有些纳闷,他不明白宋帝国一面口口声声的说不愿参与到神圣罗马帝国的皇权和教权的争夺中,另一面又在帮助亨利三世的同时又在给自己行了方便。
谁说付出了一个奇维塔韦基亚港的代价,但毕竟化解了教皇国和宋帝国之间的危机,让两国之间再次平静下来。
这样的帮助虽说看不见,但却是极为有用的,有些人虽然不能成事,但只要他不在关键时候捣乱,那就是感谢上帝了!
格里高利七世在心中已经有了取舍和定夺,想让大宋想要通过这场利益交换来获得最大利益,这并没有什么,只要罗马教廷能够在这场皇权与教权的争夺中获胜,那对于他来说付出再多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神圣罗马帝国一旦成为****的国家,那教廷就是最高的统治者,神将会统治这个国度。
虽然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格里高利七世依旧能够从晏殊那里获得好处,显然宋帝国会忘记这件发生在罗马城中的挑衅,毕竟最终胜利的人是他们而不是罗马城中的教皇卫队。
当然这场秘密交易的背后还有许多见不得人的地方,比如晏殊并未说过大宋会帮助法兰克尼亚王朝,宋帝国的皇帝之所以要帮助年幼的亨利四世也是因为他和亨利三世之间的关系。
格里高利七世坐在马车上看着越来越远的奇维塔韦基亚缓缓的放下了窗帘,也许自己的猜测是错误的,宋帝国的皇帝根本就没有帮助法兰克尼亚王朝的打算?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猜测,但在他本人看来却有着极高的可能性。
其实这一切的答案也只有赵祯本人清楚,即便是晏殊这位大宋的使节也不明白赵祯心中的真实想法。
不过现在大宋已经获得了奇维塔韦基亚的控制权,大宋的使团第一时间对当地百姓宣布大宋对这里土地的拥有权,并且向当地的官员出示了教皇的法令。
在教皇国,交换的法令高于一切,同时也代表了神的旨意,于是这些被赶走又被大宋使团找回来的官员开始收拾东西走人了。
晏殊清楚一点,只要是大宋的土地,就应该按照大宋的律法治下,这里虽然有着外族人,但并不妨碍在这里实行大宋的律法。
在晏殊看来,大宋的律法是极为先进的,要远远超过了大秦国的法律。
可惜此次前来并没有带着随同的文官,从一开始晏殊就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从而尽可能的多带了些武职官员。
把这里的管理交给武职晏殊不放心,但同时这里还少不了武装力量,本打算把士兵们留下来的他最后还是带着这些出生入死的人离开了,当时带着人家前来说好了是护送使团,最后把这些禁军将士留下来于情于理不和。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商团暂时对这里进行管理,当然晏殊也是心有顾虑的,可他并没有多余的选择。
而在商团得知了这一事情后,他们同样不愿意官吏这里,虽然奇维塔韦基亚这座港口小镇成为大宋的疆土他们很高兴,但高兴归高兴,可他们不愿搀和到其中啊!
原本他们只需要做买卖便好,一进一出,钱货两清,可现在晏相公把这里的诸多事物交给他们,实在是有些难办了。
虽然最后他们还是勉为其难的接受了晏殊的指派,但千叮咛万嘱咐,期望晏殊回朝之后尽快派遣官员前来。
其实谁都知道,这片大宋的飞地虽然繁荣富饶,但毕竟离家太远,谁愿意到这里来管理外族百姓?
汉家百姓怕是不会愿意迁徙到这么远的地方,大宋的商团几乎都是聪明人,若是没有一定的头脑上哪能把大宋的货物卖出高价去?
他们是第一个看到其中弊端的人,但他们毕竟不是官员,想法也是局限在商贾之道上,这里很快就会迎来改变,尤其是在赵祯得到这个消息后。
在大宋庞大的海船上,亨利四世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巨大的桅杆上是最为先进的三角帆,在熟练的水手操作下不断的变换方向。
晏殊站在甲板上,瞧见小尼克好奇的模样随手把刚刚打开的玻璃罐头递给了他道:“吃些柑橘吧,在海上最怕的便是吃不得这些水果,时间长了牙齿会掉落。”
约翰把话复述给了小尼克,他有些惊奇的看着手中的玻璃罐头,玻璃在神圣罗马帝国是较为珍贵的存在,即便是父亲也因有一个玻璃镜而常常向别人炫耀。
但现在这玻璃瓶就被宋人当作器具使用,透明的玻璃瓶中装着的是漂浮在水中的柑橘,打开之后却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用约翰递过来的汤匙挖上一点,味道甜美极了!
糖水包裹着的柑橘在口中散发着酸甜的味道,尤其是其中的汁水让人难以忘记,小尼克忍不住快速的大口大口吃了起来。
也觉得整个人都不再那么恐惧和孤单了。
吃了一半后,他便用木塞再次塞上,而约翰告诉他可以随便享用,这样的玻璃罐头船上还有很多,但小尼克却说:“晏相公曾说过,上位者更需自律,若是连自己的嘴巴都控制不住,如何掌控子民?”
约翰感叹的点了点头道:“您说的很对陛下,这世上极少有人能做到你说的这样,所以失败者居多,而来自东方的智慧会为您指明道路。”
对于东方小尼克不再是那么的恐惧,甚至有些向往,他要在东方学习智慧,在东方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把那里的智慧学到自己的身上。
父亲当初也是这么对自己说的,他已经适应了海船的颠簸,而很快他也将适应东方的生活。
晏殊在听到翻译把话告诉自己后微微叹息,这个孩子是个勤学之人,也是可教之才,只可惜他是大秦国的君主,那便注定要和大宋有所冲突,自己能教他的也只有做人的道理,而治国,唯有向官家求学。
至于官家能否倾囊相授………………晏殊想都不想便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宋缔 第两千四百九十一章在神都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宋缔最新章节!
小尼克已经习惯了在船上生活,但很快他也抵达了陆地,只不过这里并不是送帝国的土地,而是踏上了塞尔柱人的土地。
晏殊的策略很简单,从塞尔柱人的土地沿着丝绸之路千万大宋最西面的关隘铁门关,这虽然不是最安全的,但却是最近的路径。
海上同样也存在着危险,谁知道在漫长的航行中会不会遇到强大的风暴?虽然大宋的航海技术已经相当先进,但每年依旧有着不少船只在海上出事。
相比之下已经接到了大秦皇帝的使团队伍当然还是选择走陆路较为稳妥,晏殊就是基于这一点才选择从塞尔柱穿过返回大宋的。
约翰在这一路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对西方的了解要远超只是在文卷中了解这里的晏殊,当然也是他极力推荐从塞尔柱返回大宋。
谁也不会相当大宋的师团会带着大秦的皇帝穿越敌国,最近这段时间神圣罗马组织的十字军正在不断侵略塞尔柱的土地,双方之间爆发的冲突也不算小。
当然,十字军的东征并没有影响到塞尔柱的大局,只是在边患不断的同时不断的进行消耗战,但即便如此,双方之间的贸易也还没有中断。
就在晏殊率领师团踏上塞尔柱的土地时,赵祯也抵达了神都城,再次回到大宋的国都,赵祯的心中已经非常平静。
事实上许多事情已经让赵旭给处理好了,赵祯回到了神都城并没有接受热烈的迎接,而是收起皇驾换上便装悄悄的进入了城门。
至于西征的荣誉应该留给狄青以及他率领的上四军将士们,皇帝哪有和将军抢战功的?荣耀可不单单属于他赵祯,还有参与西征的全体将士。
赵祯在这件事情上很较真,无论是三才还是蔡伯希都劝不动赵祯,他们也知道,官家最不喜的便是这种场面,但在他们看来这是属于帝王的荣耀和威严。
回到神都,赵祯明显感觉到这里和东京城的不同,大抵是天子脚下,百姓们的生活充满着热闹的同时,也充满了积极和高傲。
神都城已经正式开始分治了,这在大宋还是第一次出现的情况,所谓的分治就是内城外城分开治理,无论是税收还是其他的制度和内城都不一样。
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内城和外城的实际情况也不一样,分治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只不过律法还是一样的,所谓的分治只是在治安环境上的不同。
内城更为安静一些,当然也是富人聚集的地方,这里的宅院大多高大,是典型的高门大户之家,而外城虽然也是有不少的大户人家,但身份和地位却不同。
即便是东城壕们受到赵祯致命的打击,但东城依旧是盘桓了大量的勋贵之家,这些勋贵之家已经比之前要老实本分许多,基本上就是小心翼翼的做着仅剩下不多的生意。
没错,东城壕们虽然垮了,但他们并没与彻底消失,相反几乎全都保存了下来,除了几个较为顽固的家族外,其他人早已作鸟兽散。
都是开过的勋贵,要不然就是根深蒂固的后起之秀,这样的勋贵之家很难彻底覆灭,他们可能夹着尾巴做人,也有可能小心翼翼低调的不像话,但他们绝不可能彻底消失。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是说的他们,想要彻底毁灭他们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若是真的这么做了,那整个天家就被毁灭了一半。
毕竟这些勋贵之家和天家在某些方面是一体的,荣辱与共的,若是勋贵彻底消失,大宋的统治也就要开始动荡的。
赵祯用了这么多年的时间不断的降低勋贵对朝廷的影响和干扰,但最后也没有彻底逐出勋贵的存在,不是他不能,而是不敢。
的确,向来无所顾忌的赵祯害怕了,当他发现勋贵已经渗透到大宋的统治阶层之后也就开始不安了起来,最终也没有鼓起勇气消灭大宋所有的勋贵。
因为大宋说到底还是在封建时代之中,这个时代注定就是皇帝和勋贵的统治之下,皇帝需要得到支持,其中不光有朝臣的支持,还要有勋贵的支持。
所有赵祯不断的改革,不断的加强教育和科举,不断的培养新生力量,这也是在不断的削弱勋贵的权利。
赵祯知道自己是做不到这一点了,但他相信赵旭可以做到,而且眼下的这一切表明赵旭做的很好。
内外分治是最好的手段,外城的百姓严格治理自然不用说,但内外城的环境却不一样,内城同样需要严格治理,毕竟他们更加靠近皇宫,更加靠近权力中心。
而勋贵之家的特殊身份,使得一般官员难以管束,最好的办法就是交给权柄较大的衙门进行管束,比如大理寺。
没错,赵旭把内城的治安和刑侦诉讼等事交给了大理寺来做,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身份自然高贵,并且大理寺便是大宋的最高审理机构,更具有权威性。
已大理寺负责内城的治安,效果自然是出奇的好,即便是内城的勋贵之家也不敢轻易放肆,这也是他们在内城之中老实本分的原因之一。
不用说赵祯都知道这是出自赵旭的手笔,能把事情做的如此巧妙还不让别人多心,这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
从一进城开始,赵祯就能明显感觉到赵旭施政的手段和能力,神都城乃是大宋的中心,神都城的变化也代表了大宋的变化。
一路上越是接近神都城,这种变化就越明显,地方的官员居然开始出现自查自省的了,这是之前大宋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的事情。
至于神都城,自然是更加井井有条,这是一种并非直观的改变,但却无处不在,街道更加整洁,百姓更加有序,人们更加有礼,差人更加尽心。
这就是大宋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改变,仿佛一切都是在不断的变好,而不是像原先一样,处处都隐藏着见不得人的东西在黑暗中潜行。
宋缔 第两千四百九十二章炙肉小店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宋缔最新章节!
赵祯穿着便装在神都城中行走,没有人能认出一身常服的赵祯,宽大的燕居服穿在赵祯的身上就让他如同一个读书人一般。
这样的人在神都城中比比皆是,当然赵祯身上自带的一种上位者气势,这是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住的。
不过这样的人在神都城中也是常见的,尤其是在内城更是多得很,南门大街照办了东京城的风格,在这繁荣的集市当中,“在这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所有人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在这里钱是硬通货,你的身份也会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赵祯漫步在这里,身边时各种各样的人,叫卖的商贩,街边揽客的伙计,四周逛街的行人,等等这一切让他觉得极有安全感。
现在的他不再是大宋的皇帝,不再是皇宫中的统治者,也不是御座上手握天下权柄的天子,而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人。
赵祯对于这个身份有为的重视,他曾经数次对赵旭说过“你首先是个人,然后是朕的儿子,再然后才是大宋的天子!”
因为赵祯知道,作为皇帝很容易把自己变成“神”这不光是在膨胀,而是在脱离自我,一旦皇帝有了这样的想法,那这个王朝就差不多走上末路了。
三才和蔡伯俙两人已经习惯了官家的“微服私访”,他们跟随官家多年这神都城他们也跟着官家逛了多年。
可以说他们同样也见证了神都城中的变化,只不过这些在他们看来太正常不过,大宋的生活早就变好了,这样一来神都城自然也就繁荣的厉害。
宽阔的街道已经不知是第几次扩建,边上的店铺仿佛隔几天就会变成另一个模样似得,这段时间跟随官家在外,回来一看南门大街上的店铺又有极大的改变。
而赵祯唯独中意的便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店,这是一间开设在繁华酒楼中的小小脚店,说实话这脚店在南门大街上格外扎眼,不是因为他的奢华,而是因为简陋,甚至有些破败不堪。
招牌已经被风雨琢蚀的看不见名字,因为上面仅剩下的一个炙字,老主顾都叫这里炙肉老店。
虽然店面已经破败不堪,但里面却是收拾的相当干净,一对老夫妻在其中忙活,待有人来了便露出邻家叔婶的表情热情的招呼。
三才清楚的记得原先他随官家来的时候这里还是这对老夫妻亲自下厨,现在已经换了人,但味道却是比以前更好了。
炙肉便是烤肉,店中还提供小碗米饭,以及大小米水饭,茶水饭等等,图的就是一个解腻清爽。
赵祯进入店中挑了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下,笑着对老人道:“老丈,来一份炙肉,再来一份炙皮!”
老人瞧了瞧赵祯的脸惊讶道:“吓!这不是赵掌柜的吗?最近又去何处做了生意?可还赚了?四郎!赵掌柜的来了,快些准备一份炙肉和一份炙皮!外加上两份茶水饭和绿菜!”
四周人听了这话便知晓是这店中的老主顾来了,只要是老主顾一来,这对老夫妻的声音便会显得格外热情。
边上的老婆子挥手打了一下老人的肩膀道:“又胡沁!着眼便能瞧出赵掌柜是发了财的,这还用问?赵掌柜咱们家小店多亏您照应,这才生意越来越好,这顿饭便算是老身请的了,敞开了吃便是,万万不敢客气。”
赵祯笑了笑点头道:“在西面发了笔小财,刚刚回了神都城,这不家都没回便向来祭这五脏庙了,你们家的炙肉我是思念的紧啊!”
老头拍了拍腿道:“我说什么来着?西面的吐蕃人定然不是我大宋的对手,这般的挑衅当真是螳臂挡车啊!只要是西去的客商就没有不赚大钱的,早知晓我也去西面做生意去了。”
随着老人的话四周的食客开始起哄:“老刘头你就别想这种好事了,你去西面作甚?难道是去买炙肉?那里的人可不缺炙肉嘞!”
老人笑道:“老汉不过是随便说说而已,诸位还当真了?”
蔡伯俙和三才两人无声的笑了笑,官家确实是在西北做了一趟生意,只不过这个生意有些大,大到让吐蕃人把国家都给赔了上去。
烧烤这东西就是要趁热吃,一个小火炉被端了上来,上面是一块铁网,火苗就在下面微微的炙烤,而上面铺着了一层考得差不多的炙肉。
而炙皮其实就是猪肉和鸡肉上面的皮,这些富含丰富胶原蛋白的食物一旦经过火的炙烤,味道便会快速的在口腔中扩散,并且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赵祯就是这样在店中吃上瘾的,这店铺能够在南门大街上开下去,最秘密的地方就在于炙肉的方法,即便是赵祯当初想要花钱买下人家也不卖,最后反倒是成为了这家店铺的老主顾。
小小的店铺中百无禁忌,除了诋毁大宋和天家外,其他的话几乎可以畅所欲言,当初这里来的最多的便是国子监和太学的学生,当然也有格物院军武院的学生。
学子多了观点自然就多了起来,各种各样的话题,各种各样的态度和语言让这小小的店铺生动起来。
这里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血气方刚的学子们讨论学说的地方,当然议论时政的也不在少数。
政策的好坏,官员的好坏,这些原本可以算得上禁忌的东西在这里被畅所欲言,学子们各抒己见的样子让这对老夫妻极为开心。
味道又好,有没有那么多的规矩,久而久之这里的生意也就变得更好了,赵祯喜欢来这里有一大半的原因是来自于这些朝气蓬勃的学生,其中有不少人让赵祯印象深刻。
而近日他来这店铺之中也是为了听听学子们又有什么新的意见了,尤其是这段时间赵旭总揽大政,学子们对他的看法又是如何的,对他处理朝政的水平如何评价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