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汉国相董仲舒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阿勇哥
大汉国相董仲舒
作者:阿勇哥

儒家大师董仲舒,在江都国为相十年。他一介儒生是如何匡正‘素娇好勇’的大王刘非,还有十恶不赦的太子刘建?如何把江都国治理成大汉当时诸侯的先进行列。故事从董仲舒遇见附身‘淖姬’的现代人开始,以淖姬与太子王子们感情纠结为主线,以董仲舒宣传儒家思想为动力,发生的跌宕起伏故事。淖姬是个大iren。她不但跟过三代诸侯王,而且在史书有上3次记载她。她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是在江苏盱眙大云山刘非古墓发现了疑似她的陪葬坑。淖姬最后是嫁给赵王刘彭祖的,怎么又到了刘非的陵墓中了……太子刘建十恶不赦,为何还当上了第二代江都王……





大汉国相董仲舒 第一章 谁去江都做国相
公元前134年,太皇太后不在了,汉武帝刘彻可以说了算了。
刘彻不喜欢在未央宫正殿宣室上班,那里一上朝看都是老气横秋的脸,害得他说话声音不好意思太大。他喜欢到清凉殿,和他亲定的‘内朝’人员议事。此时虽然没有内朝一说,但刘彻已经想好了,到时候就搞一个内朝,研究国策自己说了算。
刘彻确定了要向匈奴发动大规模的全面战争,但还是担心后院起火,于是,在沐浴日招来了几个亲信:“你们分析一下,现在诸侯王有谁有能力、又有胆量造反的?”
刘彻要对付诸侯王,真不好意思在正殿宣室的朝堂上说,只能在这里与他们讨论。
这帮人员官职不大,也不姓刘,与刘家没有什么亲戚,狠不得把诸侯王一个个整下去。要他们分析和找对付诸侯王的办法,他们鬼点子多的是。
有人把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兄弟俩、放在有想法人中的首位。
田盼曾经骗过刘安,说“现今陛下没有太子,大王(刘安)您是高皇帝的亲孙,施行仁义,天下无人不知。假如有一天宫车晏驾皇上过世,不是您又该谁继位呢!”。从此时起,刘安的心就有些不安分了。说刘安有造反之心,不是捕风捉影。
但也有人反对,说刘安不会的,他在研究豆腐的做法,搞气球上天的科研项目,还要写书,没有时间想造反的事。
刘安一出新书,就寄来给侄子刘彻看。刘彻很佩服很敬重这位有才气的叔叔,他要是研究热气球,说不定能把马车研究到空中走,到时候他刘彻出行脚不落地,只管像大雁一样,走空中……
刘彻把刘安想成一位有希望的科学家,相信淮南王叔叔刘安不会造反。
有人把中山王刘胜提出来,说他曾经敢把官吏侵夺欺凌诸侯王的事,向给汉武帝奏报,让皇上增加对诸侯的礼遇,废止有关官吏检举诸侯王不法行为的文书,对诸侯王施行优侍亲属的恩惠。说明他心里不平衡,而且胆子不小,有可能谋反。
说中山王刘胜要谋反,刘彻马上否定:“我九哥不会,他跟我说,他准备造二百个儿子出来,现在只有一百二十离开目标还远着,他的心思在‘造人’,没有时间造反。”
接下来有人说:“江都王刘非,他在江都王位二十多年了,会不会有什么想法?”
说到江都王刘非,汉武帝刘彻沉思了。
刘非是刘彻的五哥,他性情勇猛,十五岁向景帝请求,要出征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景帝赐给刘非一将军印,去打吴军。吴军战败后,刘非封王到了江都,管以前的吴国,并因战功获得了天子赐予的旌旗。刘非好战,好修公馆,扫揽四方豪杰,十分骄奢……
刘彻深思了一会,担心起来,想评价一下五哥,但还是没说出口,只是间接地问:“我五哥他现在怎么样?”
有人就说了:“江都王爱招揽豪杰,而且骄奢,在江都为王时间长,近日听说,在江都国有人在寻‘赵王勾践剑’,不知道是不是大王刘非所为。我看对他应该多加匡正了,不然哪一天出事了,皇上您还不知道……”
也有人说江都王刘非不会造反的,他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出来的,知道造反没好结果……
一时间,大家都在讨论起江都王刘非了。最后刘彻说:“我们不是说他要造反,但是找个有能力的人去匡正他,是有必要的。你们帮朕推荐一位,能够匡正我五哥的人来。”
要推荐人才,在场的主父偃来精神了。他脑子一转,就想到了大学士、大博士、大儒家董仲舒。
一提董仲舒,主父偃脑子里就出现董老的形象:头戴一布衣博士帽,国字脸上眉如墨画,慈眉善目;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虽怒时而若笑;爱穿一件灰色长衫,登着一双平跟布鞋,坐如钟行如风,神态风流韵致,目光炯炯有神,才气横溢……
主父偃当然不是看中董老才气横溢,是看董仲舒在长安,他主父偃的才能就被淹没,他的文章就出不了彩。如果哪一天有机会,一定要把董国相推出长安。
想到这里,主父偃马上说:“皇上,江都国美丽富饶,那里有盐有铁铜,是纺织大国,又是很多手艺作坊,象油漆精品丝纺……现在国力强大,可你五哥近几年也不来朝拜了,有想法了。找一个能力去匡正他,很有必要。如果要推荐人才,我觉得儒家大师董仲舒——董老,非常适合这一角色。”
皇上听主父偃说来,很有道理。董仲舒现在可是大汉最受尊重的大博士,他的儒家思想,已经是‘出百家,独尊儒术’是大汉统一思想唯一理论,要他去匡正五哥,那是最合适不过了。
可是,刘彻有点舍不得,他刚竖起的大思想家,让他下基层当个国相,不仅仅是大材小用,还会不会影响他在学术上的成就?
想到这里,刘彻说:“让董老去好吗?你主父偃,主中大夫是不是忌妒董老在长安,你的文章就会被淹没?不如你去江都国吧?”
刘彻爱展示他能窥视到别人的心思的能力,经常直言不讳。
现在的主父偃,已经是中大夫了。他一年之内连升四级,郎中、谒者﹑中郎﹑中大夫,被刘彻破格任用,现在可是刘彻身边的红人。要他到江都国去,主父偃哪里舍得?
主父偃有些后悔,干吗自己提出去江都国的人选?他后背渗出细细的汗珠,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世上没有后悔药,后悔无济于事。办事果断的主父偃,要说服皇上让董仲舒去江都国。
主父偃脑子滴溜一转,道理来了:“皇上啊,我的性格外向,与您五哥有些类似,我怕我去了没几天,说不定与你五哥就干起来了。董老不一样,典型文人书生气,与你五哥可以互补。更为重要的,董老理论水平比我高,说话有道理,容易说服你五哥。再说,董老年纪大,他办事跑腿没我灵活,我侍候在你身边,你办事也方便些不是吗?”
主父偃说的在理。董仲舒为人耿直,虽然理论水平高,但说话办事还是不太灵活。他主父偃八面玲珑,跑腿办事是把好手,还是把主父偃留在身边的好。再说,匡正五哥也是大事,比起董仲舒的理论学术要大得多。
刘彻想通了,说:“就让郑当时国相回来管水利,他对长安的水利情况了如指掌;让董博士到江都国去当国相吧,你们觉得怎么样?”
谁还敢说不好?
都说好,就是卫青没吭声。他一看大家者说好,他说不好也没用;他有时候很能忍的。
江都国现在的国相是郑当时。郑当时的祖先郑君曾做项羽手下的将领;项羽死后,不久就归属了汉朝。刘邦下令所有项羽的旧部下在提到项羽时都要直呼其名,郑君偏偏不服从诏令。刘邦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项羽名讳的人都拜为大夫,而赶走了郑君。
郑当时以仗义行侠为乐事,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传遍梁、楚之间。孝景帝时,他做太子舍人。他年纪轻,官职卑微,但交游的相知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天下知名的人物。汉武帝即位后,郑当时由鲁国中尉、济南郡太守、现在是江都国相。
刘彻喜欢在这偏殿议事,没有那些朝廷元老的目光,他桌子一拍:“好,就这样定了,叫董仲舒马上觐见。”
主父偃乐得合不拢嘴,屁颠屁颠跑到门口叫来人,指使门口守候的侍者,马上传董仲舒进殿。




大汉国相董仲舒 第二章 官服
在长安城西有一院落,院墙爬满了青苔,院内的房屋墙上脱落了许多墙皮,那门窗有的都朽了。院子里青砖铺地,有瓦房,有过厅,飞檐倾塌了,檐瓦也脱落了,墙很厚,门窗很笨,墙面上长出一片片青色的莓苔。青苔经过腐蚀,贴在墙上,象一块块的黑斑。
一看这院落,就是一处破旧的院落了。这院落正是我们的董博士,董仲舒的院落。
董仲舒不是第一次被刘彻传了,谒者来说皇上要见,正在家里的董仲舒春风满面,叫董夫人来上茶,孝敬谒者。
谒者哪有时间喝茶,火急火燎的,说:“董博士,皇上有急事要见你,哪还有功夫喝茶,赶紧走吧。要是让皇上等急了,他一发火我的小脑袋搬家就不好了。”
给皇上办事,都是急事。这一路走来半个时辰就到了,你却走了一个时辰,皇上不砍你的头,至少也不会要你在身边办事了。谒者哪里胆敢在董仲舒家里喝茶?
董仲舒却不急,他捋了捋长须,慢条斯理地问:“这么急是什么事啊?”
谒者跑腿,从来不问什么事:“董博士,我们只是跑腿的,哪里敢问什么事。反正皇上叫的事,都是急事,你就快点吧。”
谒者站在那里,双手相互摩搓着,双脚不停地踱着小步,心急如火要董仲舒快点。
董仲舒是儒家大师,想法与常人不同。别人急着要办的事,你不要急,你一急思维不正常了,能办出好事吗?皇上急着要办的事,就让他急,让他对要办的事引起高度重视。
于是,董仲舒说:“我理解你。可是,你也要站在我的角度想一想,皇上叫我,我得想一想,他叫我什么事?我要怎么对付他啊?”
这儒生就是这样磨叽,想法正跟其他人不一样,他们慢慢想来,想得细。
董仲舒一边说,一边捋长须在原地打着圈,眉目微蹙,一副深谋远虑的神情。
看董博士的意思,他还要在家里想事了。这哪里成,你这一想要想到猴年马月?谒者不管了,大步走到董仲舒面前,拉着董仲舒就往门口走。
谒者劲大,三下五除二就把董仲舒拉到了门口,还说:“董博士,你就别在家里想了,在路上边走边想吧。”
谒者不管了,也不听董仲舒在说着什么,只是一个劲地拉着董博士就走。
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董仲舒这种情况,就像秀才与兵的情况。董仲舒看解释不清楚了,最后说:“你总得让我换套衣服吧?”
谒者也不理董博士,直接把他拉到了马车旁。马夫反应快,马上打开车门,帮着谒者一起,把董仲舒连推带拽把董仲舒塞进了车内。
董夫人刚泡好茶,看到这架式,就放下茶杯,就跑里屋拿官服。当她拿出官服,董仲舒已经被推进了车内。
这要见皇上,没有官服怎么成?
董夫人手上拿着官服,一边摇一边叫:“等等,等等,衣服衣服……”
马夫听到董夫人的叫唤,想停下来等董夫人的衣服,车速就慢了下来。车内的谒者看到减速了,推开门问马夫怎么回事?马夫小声地说:“董夫人送衣服来了,要不要停下?”
谒者说:“不要,董博士是谁?一套官服能难倒他?”
谒者说话声音大,有意让董仲舒听到。谒者就怕董博士下来,又磨叽半天走不了。
本来想要官服的董仲舒,听谒者这样一说,激起了他的挑战性,我就不穿官服,看皇上有什么想法?
在董仲舒的默认下,马夫又加快了车速,马车奔驰在吭哇不平的小路上。
董夫人追了几十米,看马车没有停下的意思,心里着急了。夫君要是这样见皇上,皇上怪罪下来可怎么办?
董夫人马上想到还有后院干活的吕步舒,就到后院叫了起来:“步舒啊,你快快快,骑马去追上你老师,把官服给他,他被谒者接走见皇上去了。”
吕步舒是董仲舒的得意门生。他以前不叫吕步舒,跟了董仲舒后改名为步舒,意思是自己的脚步要跟着老师走,学老师的样。吕步舒有毅力,在董仲舒的门生中,他是最优秀的,跟着董仲舒年纪轻轻,当上了博士,现在是最年轻的博士。
吕步舒一想,老师见皇上不穿官服,那是大不敬,怪罪起来不得了。老师三策论刚在皇上面前表现了一番,有机会不排除升个官什么,不能因为官服的事,把来之不易的机会浪费了。
吕步舒扔下手中的工具,跑到师娘面前,拉过衣服往马厩方向跑。
董家有个小马厩,就在后院的最后面。其实也不算马厩,就是一个草草蓬,里面养着一匹马,而且是匹老马了,前两天生病还刚好。
吕步舒跑了两步,想起生病的老马,停了下来并转向师母,说:“师母,还是算了吧,我们家的老马就是没病,也追不上皇宫里来的马。”
吕步舒说的是事实。关于这匹老马,本来早想换一匹好马,可是,哪来的钱?董仲舒虽说是儒家大师,教了不少学生,也干了十几年的博士了,可是他是儒生,视金钱为为臭铜,目的不为赚钱,所以一直来家境清廉,官钱用来养家糊口还刚刚好,要是买大的畜生,不早有准备就无能为力了。
想到这匹老马,董夫人心里就不是滋味。那几天它病的时候,她都亲自喂了它几天的药,她都舍不得它老去。它要是老去了,谁来帮家里干重活?吕步舒舍不得骑刚好的它去追也是对的。
董夫人舍不得,心里只有干着急:“哪怎么办啊?”
吕步舒就安慰师母:“不用担心,到了皇宫师父会有办法的,向别人借就算不借,师父天质灵慧,一定能找到办法的。”
再说今天是沐浴日,估计皇上不会在正殿接见,如果在偏殿不着官服,相信皇上也不会怎么计较了。老师本身也不怕皇上,老师一把年纪了,皇上能拿老师怎么?
董夫人是最了解董仲舒的,要董仲舒找别人要套衣服穿,董仲舒是不会干的,让他找个理由为自己脱罪还有可能。现在也管不着他了,只有看他找个什么理由,别上皇上怪罪了,听天由命了。
董夫人也无奈了,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回到前院坐在那张石桌前。她伏在桌子前双手撑着下巴,目光望着那马车远去的方向……




大汉国相董仲舒 第三章 猜测
谒者说一套官服难不住他董仲舒,董仲舒爱听。是啊,他董仲舒是谁?儒家大师,学富五车,知识就是力量,他用所学知识,还会被一套官服难倒?
董仲舒没在官服上浪费精力,他想的是,这一回皇上传他干什么?
董仲舒上一回见皇上,就是他回答皇上的三对策。他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
董仲舒这一次策答,让他名声大震,他的新儒家思想开始在大汉思想舞台上,占住主导地位了。
难道皇上看他董仲舒策论好,又要他策论一个什么问题?
如果真是这样,董仲舒有些为难了。皇上的心思,哪里是他能猜得到的,他一时间还猜着皇上的第四个策论题是什么?
不管能不能猜得着,还得猜,说不定能就能猜中。董仲舒眼睛滴溜一转,大脑思索起来,目前大汉形势是这样,政治上皇上不会再按‘无为而治’来行事了;军事上皇上现在是一心要与匈奴打一场大规模的战役……
谒者看到董博士闭着眼睛,不说要衣服的事,谒者就来了精神,要与董仲舒探讨三策论,引导董博士:“董博士,你真厉害,上次皇上找你策论时,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皇上的三个问题解决得酣畅淋漓。我看皇上听了你的应答,对你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在皇上身边呆过好多年了,从来就没见过,皇上对你的三策论如此着迷。”
谁要是与董仲舒谈三策论,他很乐意,不管何时何地,不管他还在做什么,就算是很重要的事,他也要放下来与你探讨。
董仲舒一下子睁开了,亲切地看着谒者,问他:“你怎么知道我的策论?你说皇上那么喜欢我的策论,你说一说,皇上为什么喜欢我的策论?”
谒者和董仲舒坐在轿子两边,对着面。谒者看董博士愿意与他探讨策论之事,他一手扶着坐板,身子往前靠近了董仲舒,说了起来:“你和皇上策论时,我就在外面侯着,声音从门口能听得一清二楚。我觉得吧,你这个策论正是现在皇上所需要的东西。你看,现在下面的诸侯王,也就是以前的皇子们,现在大了,都四十左右的人,正是有野心的时候,你的大统一、不正是皇上所需要的?这是第一。武帝之前讲的是黄老学术,不为而治。不是黄老学术完全不好,可是,泱泱大汉地域广阔,人口众多,靠不为而治难免有些乱,你提出独尊儒术,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一个主流上来,这才是硬道理……”
董仲舒没想到,这位谒者跟他的想的一样,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只是他做个谒者,真有点可惜。
现在有共同语言了,董仲舒就要探一探谒者的口气,如果谒者是他,那谒者怎么猜皇上?
“没想到啊,你对我的策论有如此深认识,真是佩服佩服。你侍候皇上时间长,你帮我想一想,这一回皇上要是给我来一个第四策论,哪应该是哪个方面的议题?”为了尽早猜到皇上的心思,董仲舒很是谦虚,不耻下问。
董仲舒这一问,谒者深思起来。皇上平常想什么,就看他近来叫了哪些人,就猜到他在想什么。近来叫得最多来往最密的就是几个将军。皇上叫这些人,自然是想打仗的事想的多,于是,谒者推测起来:“按我的猜想,如果皇上要你第四个策论的话,那肯定是与匈奴打仗的事。”
董仲舒不赞同谒者这种说法。皇上虽然现在主要考虑与匈奴作战的问题,但作战的问题皇上是不会策论于他董博士的。皇上关于与匈奴的战争,要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争的决心一定,不存在打与不打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打。
战争怎么打,他董仲舒就是外行了,皇上不可能问他。
董仲舒没有直接反对谒者,还是追问:“除了打仗的事,你说皇上还有可能问别的什么?”
看董仲舒的对打仗的事不感兴趣,谒者知道董仲舒想的与他不一样。谒者想不出还有什么事,在皇上眼睛里比打仗还重要:“难道董博士觉得皇上还有别的重要的事,说来听听?”
正如谒者所想,董仲舒还真的想到别的事,皇上可能要策论他的。不过这件事他也不是很有把握,所以董仲舒也不便直接说出,只打了个马虎眼:“目前还是模棱两可,到时候再看吧。”
看董仲舒不想说,谒者也识趣,就岔开话题,说应该快到了,便拉开窗帘瞅了瞅外面。
谒者一打开窗帘,一束太阳光照进来,让暗淡的车里亮堂了许多。谒者的眼睛被太阳光照射了一下,太阳光不强,并不影响谒者看窗外的情境。谒者一看外面就知道,马车已经行驶在章台街上。
马车进了入大街,马夫一边叫,一边减慢了速度。章台街很是热闹,到外都是琳琅满目的物品,有日常生活用品店、有服装店、也有小朋友们的玩具……人山人海呀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到处都是叫嚷声。有叫卖的,有坎价的;有数快板的,也有唱曲的,好不热闹!
此时的大汉,经过‘文景之治’,物产丰富,人们生活水平慢慢向幸福靠近。这里表演了顶碗、跳绳、柔术滚灯、抖空竹、转碟;那里有唱小曲的,说故事的……这些百戏团的节目都非常精彩,说明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高的追求,
看那些带着孩子的大人们,随着孩子看杂耍激动的心情,也跟着欢呼;那是生活的真情表露,是生活的本质,是幸福指数的体现。
在这些人群的欢乐声中,象一朵朵光芒四射、灿烂无比的烟花,在天空中飞舞,把大汉的天空点缀成一朵朵鲜花一样,光彩夺目……
现在的百姓有避让马车的好习惯,董博士的马车所到之处,大家都迅速让开,让他们顺利走过了一段章台街。穿过了章台街,就进入未央宫了,再往里行驶,就要见到皇上了。




大汉国相董仲舒 第四章 怕老婆
到了清凉殿门前,谒者也担心董仲舒官服的事,关心地问:“董博士,要不我到别处帮你找件官服来穿上再见皇上?”
董仲舒想了一下,便说:“不用担心,我又不是第一次见皇上,再说皇上是有事要问我的,又不在正殿宣室殿,不用为我担心。”
董仲舒也不整理衣冠了,反正又不是穿的官服,只甩了一下衣袖但大步向殿内走去。
皇上还在殿内,正等着董仲舒。董仲舒见了皇上,快步向前走去,然后就跪下,说:“臣叩见皇上!”
在清凉殿,皇上不太讲究礼数,臣子们在这里议事,没那么严肃。这董仲舒来了,给皇上下跪,皇上有点受不了。董仲舒五十多的人了,从年龄上讲,可数皇上的长辈了。坐在榻上的皇上,站起来前去把董博士扶起来。
可是,皇上扶起董博士后,他就上下打量着董仲舒,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似。
皇上可能议事时间过长,一时还没反应过来,这董博士身上有哪里不对劲。
12345...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