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隋唐君子演义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晴了





隋唐君子演义 第480章 默默地积蓄着力量,继续苟发育(更新求订阅求推荐)
第480章
会议继续,长孙无忌想到了一件大事。
“对了主公,前些日子,朝庭那边,又多了不少弹劾你的奏折。”
“弹劾你在江南独掌军权,掠夺民财,搜刮民脂民膏。欺压诸郡官员,闹得民怨极大,恐生变乱。”
“据东都传回来的消息,弹劾您的官员之中,甚至有江南的郡太守亲自出手。”
“其中,犹以吴郡太守沈法兴,永嘉郡太守孙柄为最。”
“既然如此,一不做,二不休,不如直接把他们给做了,咱们正好打出旗号……嗯嗯,我闭嘴,我不说话总行了吧?”
程咬金的混帐话还没说完,就看到了在场所有人都黑着脸看向自己,很是腼腆地笑了笑,悻悻地闭嘴。
“大家继续商议正事,既然那二位弹劾太守掠夺民财,搜刮民脂民膏。
那倒要看看,今岁到底是咱们江都郡向朝庭交纳的税赋多,还是他们两郡之地所纳税赋更多。”
只此一言,厅中诸人皆尽失笑露出了轻松之色。
以杨谦现如今在天子心中的地位而言,那几个郡太守再叽叽歪歪又能怎么的?
再说了现如今,整个江都郡不论是士农工商皆尽兴盛之极,再加上获得的占城稻,已然已经在部份地区推广。
预计今岁江都郡的稻米产量,足要比往年上涨一成半。而且去岁之时杨谦就已经下令让江都郡百姓种植宿麦。
所以,即便没有稻米的增产,江都郡的粮食总产量也要比过去足足增加四成。
不过,这些粮食,都是百姓的,而非是官府的,因为按照大隋律,隋朝的税是按照丁来算,每丁纳粮三石。
除此之外,按上户一石,中户七斗,下户四斗计,江都仓亦是满满当当。又扩建了好几个粮仓。
#####
而今,天下纷乱,十室九空,江南诸郡,之前也颇受侵害。
唯有江都郡一直安泰,再加之从各地逃难而来的人口,反倒让江都郡的税赋收入提高了不少。
人口多了将近两成,丁也多了一成半,使得江都郡的税赋收入,不但没有减少,还比过往增加了一成半。
另外,悔过镇、自新镇、东方镇这三镇之地的近五百万亩田地。
所产的粮食中的五分之一是属于朝庭的,虽然只有五分之一,不过这三镇皆种植占城稻,一年收获两季,那也是七百多万石的量。
按一名将士一月食一石三斗的量来计算,只这三镇的收入,就已经足够了江都郡这八万大军的供养。
更别提这三镇不光产量,还开设了各种的工坊,也少不了蓄养各种家禽和牲畜。
正是有了充足的补给,还有严格的军事训练和丝丝入扣的军事思想的灌输。
这才使得江都军的纪律性远远地超过这个时代的精锐。
而远在北方的杨宁,也同样在养精蓄锐,凭着他大隋工部第一人的才干。
不仅仅在太原郡加固当地的城防要塞,亦在收到了王仁恭和李景的请求之后,出手相助。
合三郡之力,总算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昔日被突厥所毁的城塞修复。
杨宁虽然军事方面的才华略逊于亲儿子杨谦,可这并不妨碍他知人善任的一面。
韩魁、韩勇父子,还有辅公祏,以及李客师都被委以为重任。
大半年的光景,太原郡兵马,已经从最初的三千之数,已经聚下了五千步卒,两千精骑。
另外还训练出了五千乡勇青壮,只要装备足够,那么随时可以成为了一只精锐之师。
而且杨宁向来与人为善,待人亲和,但凡有人有所求,他能帮忙定会帮忙。
加之他为晋阳留守,雁门李景、马邑王仁恭皆以其为首,而杨宁却也并不拿大,但凡军政之事,与这二位共商同议。
在三人齐心协助力之下,虽然数次突厥人南下。皆被拒敌于城塞之外,突厥人攻城不下,讨不着好,只能悻悻而还。
军事不能落下,但经济也要发展,杨宁这位亲爹亲自去信咨询了杨谦江都郡是如何做的。
杨谦当然全力支持父亲,派出了一批得力人手前往太原。
太原郡一带地广人稀,但是现如今没有战事,环境宁靖,却也正是一个加速求发展的好时机。
父子二人,一个在南,一个在北,都在默默地积蓄着力量,继续苟发育。
而中原的乱相,真可谓是愈演愈烈,朝庭已然明显是有些顾此失彼。
朝庭的威仪与公信力,也随着动乱的持续性,正在渐渐地衰弱……
#####
来整一直在彭城郡一带滞留,如今,他已然得授江淮道五郡黜陟讨捕大使的临时任职。
专司负责镇抚江都郡北部地区,只是淮北之地,虽然叛乱没有山东河北,以及中原之地那么严重。
但还是此起彼伏,让来整也是心身俱疲。好在杨谦时不时地派兵相助。
这才使得来整得以有喘息之机,不至于造成麾下士卒由于战事过频而发生动乱。
大隋天子杨广,现如今已经根本听不得,也不愿意听任何坏消息,但凡有类似的消息,传来,天子必定会勃然大怒。
以至于现如今,杨广哪天心情好的时候,询问起天下局势之时,臣工们都只能用含糊其词的方式来敷衍。
可偏偏现如今的杨广已然是彻底的自报自弃,既然还可以,那就行了。
来护儿的府中,虞世基与来护儿对案而坐,桌案上的佳肴热气升腾,香味扑鼻,却引不起他们二人的食欲。
反倒是那美酒,已然空了一坛,第二坛也饮了近半。
微醺之下,虞世基拍了拍案几,颇为感慨地道。
“陛下在显仁宫内,已经足足呆了近三个月的光景,一应朝务,皆由朝臣决之。”
“居然连今年朝庭的税赋都不问上一句,足可见颓唐到何等地步。”
“税赋乃是朝庭之大政所在,陛下连此都不闻不问,这成何休统。”
来护儿满脸忧心忡忡地摇了摇头。“不如今年的比之往年如何?”
虞世基表情显得有些意味深长地一笑,伸出了手指头比划了一个数字。
“有往年的七成?”来护儿不禁有些愣神。“这怎么可能?”




隋唐君子演义 第481章 而江南一带的税赋,不减反增?(更新求订阅求推荐)
第481章
“这怎么可能,如今河北、河南山东诸地纷乱一片,关中不宁,山西亦元气未复。”
“可以说我大隋过半之地都烽烟四起,这个时候,居然还能够收到七成税赋。”
“该不会是那些诸郡太守为了政绩……”
“这你可是料错了。”虞世基笑了起来,抬起了手指朝着来护儿晃了晃。
“约四成半的税赋乃是至江南而来,而其中,江都一郡,便占了其中一成半。”
来护儿的表情显得有些夸张起来。“大隋税赋,其余地方所贡献的,不足三成之数,而江南一带的税赋,不减反增?”
“正是,说起来,皆是杨子敬之功也。”虞世基抚着长须深以为然地颔首笑道。
“他镇抚江南,使得江南这两年一直安泰宁靖,江南诸郡既得安泰,自然又吸引了许多躲避战火的百姓投奔江南。”
“如今,单单是江都郡所吸纳的百姓,便达到了五万户近二十五万口。”
“新拓之地,怕是到今岁末,堪有近千万亩之地。”
“既有了田地,又有了人口,而且环境宁靖,百姓可以安居乐业,自然也就百业兴盛。”
“其他江南诸郡一无匪乱,二无天灾,难道他们还能够有什么借口少纳税赋不成?”
“江南诸多官吏,对杨子敬多有弹劾之举,可是,弹劾之言,全是片面之言。”
“前些日子,宇文老匹夫收罗了一批弹劾杨子敬的奏折,呈递御前。”
“结果你猜怎么着,陛下就问宇文述,若是换一个人主持江都事务,能做得到江南靖宁,税赋不减反增吗?”
来护儿听得眉飞色舞,畅快而笑。“没想到那老匹夫也有被陛下打脸的时候。”
“不得不说,杨子敬这小子,果然是极其难得的能臣干吏。又极擅理治,军略亦是过人。”
“对了懋世兄,小弟有个想法,不知道能不能行,还请你帮忙详参一二。”
看到虞世基颔首示意,来护儿压低了声音道。
“你也知晓,我家五郎如今随老夫困于这东都之地,一身才干不得施展。”
“六郎现如今倒是颇建了些功勋,不过,亦是托了那杨子敬之福。故尔我想让五郎前往杨子敬军前效力。”
“我看可行。”虞世基眯起了两眼,想了想之后,一拍大腿。“别去江南,去太原。”
#####
“你的意思……”
“汝父子皆是当世虎将,而今江南宁靖,杨子敬麾下猛将如云,汝子去了,也不过是锦上添花。”
“而杨子敬的父亲远在太原,如今突厥势大,我大隋塞北军民艰难。”
“杨子敬本就是个孝顺的孩子,甚是忧心其父的安危,记得当初他率江都军救驾回转江都之时。
便曾将麾下部曲一折为二,留下不少的精锐相助其父。”
“想来若非是朝庭体制在,不然,他说不定会连带到太原的兵马也会分一半留予其父。”
来护儿恍然地点了点头。“多亏得懋世兄提点,若是向陛下请奏让五郎往江南,能不能成,说不定还在两可之间,可若是往太原去的话……”
虞世基笑道。“陛下会觉得汝父子勇于任事,而老夫也相信,郑国公定然也会很欢迎令郎这样的虎将往之。”
“想来以杨子敬之智,也定会领下这个人情。”
“人情可不敢当。”来护儿摇了摇头,苦笑连连。“六郎受他恩惠极多。老五此去,其实也不过是老夫的避祸之举罢了。”
虞世基亦沉重地点了点头。
“如今朝中臣工之中,不少人纷纷请调外任,都知道天下危机重重,可是若能离得中枢,总好过被陛下的一时好恶,而招惹事端。”
“若非是不得已,老夫何尝不想远离朝堂,莫说是外放为官,就算是能够还乡,做个安乐翁,也比在这朝中一日三惊好得多。”
虞世基的长叹声,亦让来护儿感同身受,他的想法与虞世基一般。
现如今的大隋王朝,已然就如同一间四面漏风的屋子般,哪怕是再有能臣干吏勉力的努力修补,最多也就只是堪堪维持局面。
最重要的那一环,还是在天子,可是当今天子,再不复身为皇子,还有登基之初的英明神武。
完全就像是一位颓废到令人绝望的街边懒汉似的,而且喜怒无常,现如今,一句不好听的话都听不得。
那怎么办,一干臣工们,只能每每朝议之中,尽捡些好听的与天子进言。
只求能够得过且过,哪里还顾得上将来如何?
“朝庭,再继续这么糜烂下去,真不知道会变成何等模样。”来护儿悻悻地以掌击膝道。
“谁能知晓,只能是有一日,便熬一日吧。”虞世基灌了一大口美酒之后,摇摇晃晃地站起了身来,那高大的身影,显得甚是萧瑟。
#####
五日后,又值朝议,来护儿向天子请奏,希望能够遣五子来弘往太原军前效命。
又有虞世基在旁说和,杨广自然应允,授其五子来弘为太原郡鹰扬府郎将。
当任命尘埃落定之际,来护儿如释重负地长出了一口气。
朝议一结束,来护儿出了议政殿,等到了虞世基,正要与他一同出显仁宫同还东都。
却被天子派来的小宦官诏回,与他一同回到了议政殿的,正是宇文述这位老司机。
“不知陛下诏臣前来所为何事?”虞世基看了宇文述一眼,朝着杨广恭敬地一礼问道。
“朕在这显仁宫中已然三个多月了。如今,也不知道江南那边的情形如何?”
虞世基有些懵,他不太理解这位大隋天子到底想要干嘛,只能顺势接口道。
“陛下,江南一直都挺好,这几年以来,一直都风调雨顺,百姓也能够安居乐业。”
“此事朕自然是知晓的,只是……”杨广不禁有些犹豫,或者说不太好意思说。
宇文述一直站在旁边静观天子颜色,此刻见到了这一幕,向来以猜度天子心思胜人一筹的他隐隐约约知晓了杨广的想法。
只是这个时候,偏偏不能明言罢了,于是,宇文述朝着杨广一礼言道。
“陛下,江南诸地皆宁,又有杨谦那小子看着,定是无妨,只是,臣要弹劾江都船监,枉顾圣恩。”
“???”
(以下字数免费)感谢书友次品手机的打赏,还有各位大佬的投票和订阅支持,




隋唐君子演义 第482章 老夫提及龙舟,其实也是想拖延一二(更新求订阅求推荐)
第482章
莫说虞世基一脸懵逼,就算是杨广,亦是一脸莫明其妙地看着这位宇文老司机。
江都船监,这怕也就只是一个芝麻绿豆大小的官,你堂堂天子御前第一宠臣。
你去弹劾那玩意,好意思吗?
杨广抚着浓须,却渐渐地回过了味来。“宇文卿何出此言?”
看到天子答腔,心知自己果然没有料错的宇文述一脸意味深长地道。
“陛下的龙舟,自大业七年末毁损之后,便下旨令江都宫船厂择机以建新舟。”
“江南宁靖,诸业兴盛,然江都船厂却一直消极怠工,至今已有两载,龙舟却未有完工的迹象。
故尔老臣以为,陛下当下旨斥责,令其速造舟船,奉于陛下御前。”
“嗯,宇文卿家之言,甚合朕意。龙舟监造,已有两载,却至今未有消息,着实应当斥责一二。
这样吧,朕下旨,让小杨卿家负责主持此事,如此一来,想来不会有人敢再怠慢此事。”
说到了这,杨广抚着浓须又道。“相比起其他人而言,朕更信得过小杨卿家。”
“老将军,你这是何缘故?”虞世基与宇文述一同离开了议政殿后,虞世基忍不住问了一句。
二人的关系虽然不怎么样,但好歹同为陛下身边最为亲信之人,相互之间,还是经常会打一打交道的。
听得此问宇文述嘴角微微一扬。“难道你还听不出陛下的意思吗?”
“问及了江南,怕是陛下,已然又动了想要南巡的心思了。”
虞世基一脸震惊地看向宇文述。而宇文述犹自未停地道。
“老夫为何提及龙舟,其实也是想要拖延一二。”
“毕竟龙舟若想要修成,怎么也得到明年,到了明年,若是陛下还是执意南下,到时候再南下就是了。”
虞世基朝着宇文述一礼。“下官受教了。”
宇文述看了眼虞世基,淡淡地道。“老夫一向看不惯你这等满肚子心思的文臣。”
“想来,你也瞧不起老夫这等蛮夫莽汉,可有些话,老夫觉得应该当面挑明。”
“如今,陛下身边的近臣,唯余你我,你我就算是不能守望相助。想来,也定然不希望大隋风雨飘摇。”
“只可惜,陛下听不进去,你我好歹还能够在陛下身边保全自身,至于其他,怕是……”
“老夫已经年近七旬,也没多少日子可活,唯一担忧的,不过是子孙后代罢了,唉……”
看着那背影显得颇为萧瑟的宇文述,虞世基张了张嘴,最终没有叫住对方。
今日这番推心置腹之言,想来,必然也是因为现如今天下局势越发艰难的有感而发罢了。
#####
“龙舟……陛下,陛下当真好兴致啊。”杨谦将手中来自于虞世基的信扔在了案几上,整个人都不好了。
真心是服气了杨广的骚操作,都什么时候了,大隋王朝都已经变成了满目疮痍的破烂了。
杨广居然还有闲情雅趣给自己下旨,让自己挑起江都船厂的重担,去建造龙舟,以供往东都。
“龙舟?”身边,那个英武的女子,此刻正慵懒地斜倚在榻上,听得杨谦开口,这才犹如倦猫一般微撩眼角,看向杨谦。
“不错,咱们的陛下,怕是又要兴起了南巡之念,不过,身为大隋天子,出巡江南,若无龙舟,岂不是被削了颜面。”
“之前的龙舟已然损坏,现在让我来负责督造龙舟,希望我能否不负陛下的厚望,早日完工,送往东都。”
“呵……”小姐姐冷冷一笑。“天下大乱,还有闲心。”
李世民蹲在旁边,吸溜了一口藕粉,有滋有味地砸了砸嘴。
“三姐言之有理,咱们这位陛下,就是这么的脑海清奇,想什么就是什么,大隋就是这么让他给快败光了。”
“姐夫,怎么办,真的要给陛下建造龙舟?”
“不建的话可能吗?”杨谦没好气地晃了晃脖子,看到身边的无垢妹子腮边粘着的食物碎沫,抄起了一方帕子,顺手给抹了去。
无垢妹子眨巴着水汪汪的明眸,看了杨谦一眼,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吃东西的速度越发慢了。
杨谦倒不在意。“没事,喜欢吃就多吃点,这盘糯米甜藕,就是特地给你做的。”
看到了这一幕,一旁的李世民不乐意了。
“我说姐夫你能不能别这么偏心,小弟我不就吃了你两碗藕粉,你就叨叨我。”
“你也不看看无垢多瘦,至于你……”杨谦扭过了头来,打量着李世民那身高一米六五,体重一百五六的身材,直接就呵呵了。
“……姐,你看姐夫又欺负我。”
“不吃就闭嘴。”李秀宁连眼皮都不抬一下,简直就像是炎夏慵懒地在枝干上假寐的猫科动物。
李世民只能悻悻地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第三碗藕粉上,面目狰狞,仿佛要吃穷杨谦这位姐夫哥。
一旁的长孙无忌则出奇的绅士,虽然他的体重也是严重超标,平日里吃东西比谁都快。
这会子,在自己亲妹跟前,终究是要维持兄长斯文的形象。
“子敬,既然陛下要你督造,终究是要造的,而且还得造得越精美越好,如此才能不辜负陛下对你的信任。”
杨谦知道长孙无忌的意思,但是仍旧满脸的不情愿。
“龙舟耗资极大,载量可达两千料,所耗的木材不知凡凡,更要雕梁画栋,真要弄到陛下满意,真不知道要耗费多少财帛才够。”
长孙无忌摸着那几乎已经失踪的下巴奸笑道。“财帛,光咱们江都一郡之力,自然是不够的,不可集江南十二郡,自然也就够了。”
杨谦坐起了身来,示意这位满肚子坏水的老司机继续。
“咱们江南之地,商贾之士,这两天可是借着江南的宁靖,不知道赚了多少财帛。”
“而我大隋立朝至今,却未有收过一文钱的商税,此乃前所未有之奇境。”
“既然陛下和先帝,都对商贾如此优荣,那么他们是不是也该表达一下他们对于朝庭和陛下的感激之情?”
听到了长孙无忌这番话,杨谦亦是两眼一亮。“此策倒是有些意思。”
“咱们大隋不向商人征税?”李世民刮了刮碗底的最后一点藕粉,整个人都懵了。




隋唐君子演义 第483章 还没有到捅破那层窗户纸的时候(更新求订阅求推荐)
第483章
最早的交易税出现在西周。据《周礼》记载,从周公时期,国家便开始征收商税,只是征收交易税,未涉及流通环节的关税。
最早的关税记载在春秋初期的宋国。宋武公曾奖赏作战有功的耏(nai、四声)班:“宋公以门赏耏班,使食其征。”
门就是关的意思,宋武公把一个关的税收奖赏给耏班,说明宋国很早便已经征收关税。
古代商税的记载较少,数据零星,但关税的税率应该不高,大概2%。齐桓公第三次会合诸侯时,管仲要求各国将关税降到1%。
由于该建议利于工商业产品出口较多的齐国,自然也就得不到其他诸侯国的认可,也没有实行。
而之后开始,商业税一直都是朝庭获得税赋收入的重要收入。直到隋朝建立之初,亦是为了恢复民生和经济,朝庭开放关卡。
盐铁专卖、酒税、茶税、商税统统没有,自然也就培养出了许许多多专门从事于商贾之士的富商巨贾。
“我大隋立朝以来,先帝一直心忧天下战困贫苦,故尔特下旨,不许盐铁专卖,不得征收酒税、茶税以商税。”
“而今上登基以一,亦一直未有兴征诸税之念,至今已有三十余载……”
此刻在跟前,作为杨谦的大管家,房乔对于这一方面倒是极为了解,剖析了先帝何以不征商税的因由所在。
“若是太守您真的要向那些江南的富商士绅伸这个手,下官觉得,实在是颇有些艰难,而且易受与无数商贾有牵朕的官员群起而攻之。”
听着房乔当面否决了自己的提议,长孙无忌脸直接就黑了,可张了张嘴,偏生又寻不着反驳的着力点。
因为这家伙还真没说错,重要的是,如若引起了强烈的反弹,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杨谦的仕途。
1...151152153154155...2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