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隋唐君子演义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晴了
“怎么,本官难道还能够当着千余人的面撒谎不成?”杨谦呵呵一乐。
杨谦扔下了这个消息之后,径直拍屁股离开,而郑元珣而直接被一大票的商贾给团团围住。
郑元珣看着这帮子眼冒金光,仿佛他们只要靠近自己,就能够登上流求大岛,得到无数无主田地一般的商贾,整个人都不好了。
好在酒楼里边还有不少在维持秩序的差役,总算是没有让郑四公子被那些如狼似虎的商贾给挤压成肉饼。
#####
“这个消息,能够让那些人动心吗?”
听到了里边传来的喧哗声,长孙无忌这才摇了摇头,翻身跃上了马背,朝着身边的房乔与杜如晦问道。
房乔抚着长须自信地一笑。
“若是寻常时日,这样的消息,虽然会让这些家资万贯的豪商巨贾心动,但是他们也会犹豫,权衡利弊。”
“可今时不同往日,他们得到了这个消息,一定会设法前往,在那流求岛上,或多或少,也要据有一席之地。”
“什么叫今时不同往日。”李世民这位好奇心甚重的少年胖子忍不住插嘴问道。
“而今大隋战乱四起,天下不宁。身为百姓,所求的是什么,不就是能够得一安宁居所吗?”
“那流求大岛,距离建安郡需跨海两三百里,说远也不远,说近也不近。”
“且那里也没多少人烟,若是能够在那里据有一席之地,万一哪天,战火也波及江南之地的话……”
李世民这才恍然地点了点头。“也对啊,若真有那么一天,那一家人正好可以乘船东渡而去。
到了那个一年四季如春,且能自给自足的大岛上去,等中原安定之后再回来,还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若是大隋朝安定兴盛之时,想来,就算是听到了这个消息,最多也就是少数人会心动,派遣一些人手去辨个真伪,捞上些许田地。”
杨谦听着身后边传来的议论声,心里边甚是暗暗得意,他当时倒真没有想那么远。
就只是觉得,这座大岛,若是能够更早的开发出来,那么完全可以更早的促进华夏的航运事业的发展。
只有了足够的吸引力,才能够吸引人们去主动的做某些事情。
现如今,海南岛上都已经设立了儋耳郡、珠崖郡和临振郡,凭啥流求岛就不行?不就是因为海路远了点。
这有啥了,远点,近点,不都一样要坐船?只要有了足够的船只,那么往来也就方便了。
更何况,当朝庭拥有了流求岛的绝对控制权之后,也可以考虑四面探索探索。
指不定二三十年之后就能够发现新大陆,探索亚非拉,走向全世界……
不过在那之前,杨谦觉得自己还是先到运河边上去瞅一瞅运河大桥的建设情况。





隋唐君子演义 第487章 既然如此,那此桥就叫李春桥如何?(更新求订阅求推荐)
第487章
一行人赶到了江阳城东面,不远处的运河河岸旁边,可谓是车水马车。
过千青壮正在这里奔忙劳碌,一块块沉重的青石正被石匠们叮叮当当地敲击平整。
那巨大的楠竹搭成的手脚架下方,犹自有往来的船只经过,都好奇地抬头张望着那高高的拱顶。
此刻,一位须发花白的壮实老汉,正与身边的两鬓星霜的中年人正在交流。
而一旁,则是有不少的人在仔细地倾听着他们的讨论。这里边,可是有不少被杨谦派过来的机灵鬼,当然是过来学习怎么修建桥梁的。
“大匠师,杨太守他们过来了。”一名年轻的工匠这个时候飞快地跑到了跟前,喘着粗气大声地道。
顺着年轻工匠手指的方向,已经年近六旬的李春,还有那也将近五十岁的李通都看到了杨谦等人正朝着这边行来。
“老朽见过杨太守。”
“诸位不必多礼,匠师你怎么在这,这么冷的天,身体要紧啊。”杨谦赶紧搀住这位这个时候最优秀的桥梁专家。
“有劳太守挂心了,老朽也是闲不住,今日差不多合该要铺设桥面了,总得过来瞧瞧才好。”
“这座桥的长度虽然不如老朽昔日在赵州所建,可是其高度却是要有超出,不来看着,着实不放心。”
“咱们江都郡,就是因为能够有像匠师这样兢兢业业的从业者,才能够越发的兴旺发达。”
杨谦与一干工匠聊了几句,详细地询问了工程的进展情况。
这座桥,从去年就开始设计,之后就是漫长的备料期,而至今年秋末开工至今,三个来月,已然到了接近完工的阶段。
这样的石拱桥,最难的还是在于备料,也幸亏李春与李通还有他们所带的一干老工匠。
再加上杨谦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那就是希望他们将每一座石拱桥设计之初。
不仅仅要打样,而且还要做设计图,虽然一开始李通与李春等人不太适应。
可是当出了图纸之后,他们才发现,有了图纸,所有的物料尺寸,以及结构图样,但凡是有些什么纰漏或者是差错,皆可以通过图纸修正。
极大的减少了工作量,同时,也让因为年纪渐大,精力越发不济的李春等人也轻松了不少。
一行人聊了一会之后,杨谦便与李春等人一同缓步登桥,之所以在此兴建大桥,原因主要还是地利。
运河两端,皆有矮丘,这样一来,自然也就让这石桥的高度天然地获得了提升。
桥拱底面最高处高出了水面几乎近五丈之距,这样的高度,莫说是一般的船只,便是龙舟这样的巨船,也可以轻而易举地穿行而过。
桥面的宽度达到了三丈,中间以石墩间隔,这是为了便于行人和车辆在桥上的顺利往来。
至去岁初开始,杨谦便因为江都郡的交通堵塞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力排众议地采取了不论车马行人,一律只能靠右行驶的规矩。
在城外还不算严格,可是在江阳城还有江都郡的诸多城镇,都专门让那些退役的老兵成为了交通指挥员。
虽然担当交通指挥员的薪水不多,但好歹既能够糊口,又还能够有人来疏导交通。
而且采取了这样的行驶规矩后,使得整个江都郡的交通往来为之一畅。
道路堵塞问题,也没有之前那般严重,开始变得秩序井然起来。
甚至江南有些地方的官员,也苦于交通堵塞的烦恼,开始有样学样。
杨谦等人继续前行,而这条路,却非仅仅是黄泥夯成,而是先将黄泥压紧之后,又铺以大小不一的碎石反复碾压而成。
这样的路面不容易积水,而且也不容易变形,虽然算不得永久硬化,但好歹也要比一般的黄泥路要好上许多。
特别是在江南这样的多雨的地区,这样的道路出现,更能方便百姓们往来出行。
便是江阳城内的一应黄泥路面,也都铺成了这样的碎石路面。
行了百余步,一行人终于来到了桥上,行走在那还差两层青石,就可以铺设完成的石桥之上。
远眺着这运河南北,杨谦不禁有些意气风发。
“这石桥若成之后,将可贯通江都郡东西两地,不必人马车辆货物像过去一般需要船只往来转运。”
“正是此理,只是杨太守,这样一座石桥,所耗资财,将近万贯之巨。其他的,也照此规模?”
“嗯,对,就照此规模,万贯财物,虽然看似很多,可是相比起来。
这样一座桥,由二位大师,还有一干名匠所建,当可惠及江都两百余万百姓,甚至承载数代甚至数十代人的往来。”
“所以,在杨某看来,一点也不贵。”杨谦这可是真心实意的话。
可这话听到了李春与李勇这对堂兄弟的耳朵里边,让二人还有一干工匠赶紧朝着杨谦一礼,连称不敢。
可是任谁都能够瞧出了他们发自内心的骄傲与自豪感。
杨谦呵呵一笑,抬脚轻跺了跺那坚固的桥面道。
“另外,这一座,还是之后将在靠近高邮之地,以及更北的那座,都尚未命名。”
“不知诸位以为此桥该作何名?”
“……”长孙无忌还有房、杜等一干与杨谦相熟之人瞬间脸色一黑。
一想到这位杨太守起的那些破镇名,所有人都感觉快要怀疑人生了。
果然,就看到李春朝着杨谦一礼。
“回太守,这些桥的名字,我等皆是不通文墨的老朽,桥名还是该由像太守您这样才名显于天下的高人来起才适合。”
看来这位老同志果然很上道嘛,这话说的情真意切,着实让我都无法反驳。
“既然如此,那此桥就叫李春桥,就以设计者李大匠师之名命名。”
卟嗵一下子,李大匠师两条腿都软了。“太守,杨太守,万万使不得,老朽不过就是个修桥铺路之人,怎么敢用在这桥名之上。”
“还请杨太守务必收回成命。”
“这不是好事吗?”杨谦是真心想要让后世人记住这位赵州桥的设计者和建造者。
“太守,下官觉得,李大匠师所虑也有道理,毕竟自古以来,我华夏未有以人命命名桥梁的做法。”
“玄龄兄此言甚合吾意,下官附议……”
一干官员们纷纷跳了出来,都表达了他们的意见。
杨谦当场就不乐意了。
(以下字数免费)感谢书友一勺鱼汤、西瓜绿豆沙、枫叶(丁丁)的打赏,还有亲爱的书友们的订阅和投票支持。




隋唐君子演义 第488章 起名困难症的博学君子杨谦(更新求订阅求推荐)
第488章
怎么的,起个桥名,当事者不乐意,你们也不乐意。难道这桥要叫不乐意桥?
“老朽请杨太守重新为此桥赐名。”作为当事者的李春亦看出来了杨太守不太开心,赶紧又道。
“对对对,还请太守为此桥赐名。”
得,看在大家都这么纷纷进言的份上,杨谦最终还是回心转意,认真地思考起来。
仔细地打量着桥面,又领着人来到了桥下,考虑了半天之后,杨谦凑向身边的长孙无忌询问道。
“叫五拱桥如何?你看,这桥下共有五拱,正所谓名符其实。”
杨谦等了半天,愣是没听到身边习惯性多嘴多舌的长孙无忌开口,下意识地一扭头。
就看到长孙无忌那满脸惊骇欲绝的表情。
杨谦直接就黑了脸。“我说长孙哪,你这是什么表情?”
“太守,你这起名的本事,实在是神鬼莫测……下官不得不服。”
“???”
“子敬莫恼,你容我想想,要不,咱们叫此桥为江都桥如何?既然是江都第一座石拱桥,这样的桥名会更妥当?”
起名困难症的博学君子杨谦想了半天,深感颓然,也是,好歹这江都桥的意境比五拱桥更有历史韵味。
“江都桥?行,那近高邮的那一座便叫高邮桥,至于更北,靠近山阳县的那座桥便以山阳为名。”
“太守高见,那从今日起,此桥便为江都桥。”
一干官员都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生怕这位杨太守再把悔过、自新类似的字眼也给套到桥上。
#####
所获得的捐赠款,足足达到了四十万贯。这个数目,着实让杨谦都暗暗砸舌,足以得见江都郡以及江南商贾之富庶。
这就就是他们的九牛一毛而已,都达到了这样的财富。
想想后世,农业完全变成了免费,所收的税赋,便是以工商业为主,足以得见,商贾之事,到底有多赚钱。
多出来的那么多钱怎么办?这反倒成了一个新问题。
不过没有人会乐意把这些钱退还给那些富得流油的商贾。
“当然不能退给那些商贾,这可是他们对于当今陛下的一片心意。”
房乔现如今作为杨谦的大管家,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作响。
“至于这笔钱,除开要给陛下打造龙舟诸船的之外,尚可余下三十万贯之数。”
“之前太守不是还犯愁全面改造江都的道路交通,缺口甚大吗?这钱,就正好用在此处。”
“下官也觉得可行,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那些商贾做生意,就是要往来于各地,我们修缮道路,正好也便利到他们。”
看到一干文官都对房乔的建议表达了认同,杨谦自然也没有异议。
至于一干武将,更是你们爱咋咋的,反正跟我们关系不大。
最终,四十万贯捐赠款都找到了去路。正好乘着农闲之际,将那些主干道一一平整修缮成碎石路。
而资金到外,自然龙舟的建造也就将要提上了议事日程。
作为奉旨造龙舟的杨谦,却并没有按照过去的做法去建造,而是提出了新的方案。
以杨广那很喜欢标新立意的性情,杨谦觉得自己的四明轮方案将会显得更加的标新立意。
重要的是,采用了四个巨大的明轮之后,还能够极大的减少桨口,利于船只的结构牢固性。
而且,四个明轮,完全可以用畜力来取代人力,一个明轮,只需要四到五头健牛,整个龙舟,也不过是二十头牛。
就能够将整个龙舟运动起来,并且不比过去采用过百桨手的龙舟速度慢。
而且在明轮的外罩上,还可以将那四只龙爪绘在其上。
令杨谦没有说谁想到的是,自己的新方案,还真获得了杨广这位大隋天子的批准。
既然杨广批准了,那还有啥可说的,造呗。
另外,杨谦向杨广请奏,在流求岛上设置县治的要求,也获得了通过。
并且,杨广亲自命名为流求县,属江都郡所管辖。
有了当今天子的圣旨,杨谦更乐了,没有想到杨广居然这么的上道,直接就把这流求大岛的管理权交给了自己,还能说啥?
思来想去,最终从一干属下官员之中,挑选出了一位能臣干吏薛收,让他前往赴任,又挑了十余名得力的书吏随同前往。
不过为了能够确立大隋在那流求大岛之上的掌握力,杨谦派出了一只约两千人的精锐前往流求大岛驻扎。
当然也告诉了他们,只需要驻满一年,便可回转大陆,一年一轮。若愿意留在那里,那自然更好。
每个愿意留在那里的军人,都可以得田两百亩,足够他们携家带口的过去安居乐业。
反正杨谦是准备持续性的经营流求大岛,定然不会放任大岛自生自灭,脱离朝庭的控制。
#####
另外还特地成立了一个衙门,专门负责流求县开发的各项事务。
包括那些已经砰然心动,想要派遣人手前往流求县去占据地盘的商贾们,也只能老老实实地跟这个衙门打交道。
三个月之后,位于流求县南的简易码头,终于迎来了第一批开拓者。
那是足足十二家商贾凑出来的三千青壮,感受着这里比大陆更加温暖的气候,还有那片广阔的平原。
让那些开拓者们的内心充满了开疆拓土的期待感与使命感。
待到又是夏初之时,一艘崭新的,金光刺目的巨型龙舟,终于建成,缓缓地沉入了水中。
这艘长度约为十五丈,入水之后,高达四丈的龙舟显得份外的巍峨大气。
威仪而又充满霸气的龙首在前,船身上以黄铜箔为鳞甲,整艘船都显得很是金碧辉煌。
船身共分五层,最下一层则是装载食物辎重的地方,第二层则是船上的宦官宫女和侍卫的休息室,当然也少不了四个巨大的明轮室。
第三层后部,则是天子还有一干嫔妃的居所,再往上,便是那通透到一览无遗的甲板。
不过甲板上方,完全被一层台阁所遮挡,若是有雨雪之下,这层甲板自然是最好的欣赏烟雨的场所,而且还不用担心被日晒雨淋。
而台阁这一层,则只有一座四面漏风,专门给天子观景所用的小殿,其他地方则没有任何的遮挡物。
利于吃饱喝足闲得蛋疼的某些人站在这里迎着毒辣的日头晒日光浴,又或者是站在这里感受一下江南的细雨迷蒙。




隋唐君子演义 第489章 这位沈太守本事不大,心却够野的(更新求订阅求推荐)
第489章
除了那艘巨大的龙船之外,还有十数艘轻舟座船,远比这艘龙舟纤细得多。
不过却也造形各异,有美人船,有登高船,还有千里船等功用不同的船只。
看着这些皆尽完工,已然泊在江面之上的舟船,杨谦缓缓地摇了摇头。
十万贯,耗用船工过千,所耗木材更是不知凡凡。
这已经是杨广登基以来的第三艘龙舟了,第一艘是因为造型不够美型。
杨广只用在了东都,第二艘则是因为兵乱而被焚毁。
这第三艘,或许将会成为见证大隋朝的天子身陨江都的历史见证者。
“子敬,怎么了,看着这艘龙舟半天也不言不语。”长孙无忌站了过来笑道。
“没什么,只是希望这艘龙舟,能够平平安安的将陛下迎来江都,又能将他送回去。”
这话听得长孙无忌眉头一跳,下意识地扭脸看向杨谦。
“放心吧,船好着呢,我只是担忧,陛下在这样的时候,还要南巡江南,难道真的是想要弃整个天下于不顾了吗?”
“陛下的心思,谁又能猜得透呢?”长孙无忌这才稍松了口气,还以为杨谦暗中在这龙船上动了什么手脚,看来是自己想多了。
也是,以杨子敬和当今天子的情谊,再加上这哥们的人品,也的确是做不出这样的事情来。
而今的一直隐忍,或许也跟陛下待其恩重如山有关吧。
可是长孙无忌却隐隐觉得,这位自己心目中的主公,他的眼光,似乎看的不是眼下,而是将来。
他亦能够感觉得到,杨谦似乎既不愿意杨广南巡江南,又似乎颇有些期待。
一种十分复杂的情绪,着实让人难以理解。
不过长孙无忌倒也痛快,想不明白,干脆就直接询问。
听到了长孙无忌之言,杨谦认真地打量了对方一眼。
“陛下若来江都,若我在,陛下安危当可无忧。若我不在的话……”
杨谦没有再说下去,只是摆了摆手,不再多言。
他现如今走的道路,倒真与那昔日的王世充所走的道路相似而又不尽相同。
这个时候,就见那知礼疾步而来,到得杨谦身边,小声地嘀咕了几句。
#####
蒋元超颇有些忐忑不安地坐在太守府中,等待了良久,终于听到了外面传来的脚步声。
“原来是定乐兄,杨某有礼了……”看来了来人,杨谦不禁一乐,这位蒋元超也是一位颇有才干的能吏。
之前杨谦就曾经想将他从会稽郡要来,结果他却调任吴郡为丞。也就是给那位跟杨谦不对付的吴郡太守沈法兴当二把手。
只是,这位蒋元超虽然也是江南人士,其根脚却是在江都,所以,一般吴郡与江都郡打交道,沈法兴都会指派这位往来于江都和吴郡。
“不敢当,下官见过杨江都,见过长孙郡丞。下官此番前来,是为了奉上一批御用的太湖石……”
蒋元超虽然跟杨谦着说话,可明显有些心神不宁的模样,杨谦看在眼里,也不说破。
说了一会话之后,便由着长孙无忌将这位蒋元超送出太守府。
只是长孙无忌这才刚刚出门没有多久,便再一次急匆匆地走了回来,满脸皆是兴奋之色。
“子敬,沈法兴看来是要倒大霉了。”
“怎么回事?”
“你也知道,蒋元超一向不忿那沈法兴在吴郡大权独揽,几乎将吴郡当成了一言堂,而他这位郡丞入吴郡两载,却只能干一些零巧碎打的活。”
“要么就跟个苦力似的成日被沈法兴呼来喝去……”
“……”看着嘴皮子开合不定的长孙无忌,杨谦沉默地抿了两口凉白开之后,冲长孙无忌竖起了一根手指头。
“你能不能直接说重点?”
“……好吧,重点就是,你也知晓,那沈氏是吴郡的世家大族,在吴郡……”
“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长孙啊,拜托你说话能不能别这么啰嗦。”杨谦整个人都不好了,这家伙怎么就那么话唠?
每一次说什么事情,都会叽叽歪歪的扯一堆前因后果。弄得杨谦恨不得把这货给扔进粪坑里边提神醒脑。
长孙无忌看到杨谦那张明显已经发黑的脸,颇有些不甘,却也无可奈何地步入了正题。
沈氏在吴郡势力极大,而沈氏的财力,却是靠跑海行商所得,虽然没有进行过跨海贸易啥的。
但好歹能够将货物沿海南送或者北运,将江南的特产运出去进行贸易。
正是因为如此,沈氏有不少的船队,而沈法兴身为吴郡郡守。自然也不可能坐看金山而不动心。
所以吴郡沈氏最大的船队,正是他名下。
而但凡做海贸行舟,沿海之地,贼盗甚众,自然,船上也少不了护卫。
“他的心腹无意从探听到,沈法兴为了给自已的船队加强武装。
将原本属于吴郡郡卒的五百具皮甲和一百副铁甲,还有两百柄弩,皆以损坏的理由,从帐上划走……”
听到了这里,杨谦也不禁扬起了眉头,大手轻轻地把玩着手中的水杯。
1...153154155156157...2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