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越坡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国之祯祥
这一年十一月,朱元璋在大军的护卫之下,南下龙兴,正式接受胡廷瑞的投降。
胡廷瑞在龙兴城外迎接朱元璋,并双手奉上陈友谅赐予他的江西行省丞相印。
朱元璋对胡廷瑞的表现十分满意,仍令他统领旧部,镇守龙兴。
就在朱元璋在龙兴逗留期间,又有两个好消息传了过来。大汉的饶州守将吴宏建昌(江西南城县)守将王溥在康茂才的游说之下,宣布投降。
自此,朱元璋的势力已经向西完整地连接到袁州龙兴江州一线,这三地以东的地方不再有大汉的残余势力。
:。:





明越坡 第五百一十二章 朱文正上位
饶州、建昌二地先后投降也是迫于袁州、龙兴先后投降的局势。自从袁州、龙兴二地投降后,饶州、建昌就成了突前的孤军,再不投降,就要被朱元璋包饺子了。
朱元璋得了江西这一大片土地之后,立即进行了人事及兵力调整。
胡廷瑞继续担任江西行省丞相,不过让其移师驻防江州,因为朱元璋自己准备回应天了。
另外,任命邓愈为江西行省参政,统领除江州之外整个江西行省其他地方的驻防军队。当然,这其中就包括胡廷瑞原先驻防的地盘儿龙兴。
为了以示与元朝的区别,朱元璋将龙兴改名为洪都。朱元璋还曾私下授意邓愈,让其将兵力重心放在洪都一带。一是防止江州的胡廷瑞图谋不轨,另外,也是做好陈友谅大军东进,再度夺取江州的应对工作。
公元1361年,对于朱元璋来说,是相当成功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他治下的地盘是大大扩张;在这一年中,他招降了不少大汉的将领,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又消弱了最大的竞争对手陈友谅。
如果当时朱元璋要写一篇年度工作总结,相信必然是成绩斐然、看点颇多、吸粉无数……
这一年,同样取得巨大成功,几乎走上人生巅峰的还有一位咱们熟悉的同志,他的名字就叫朱文正。
九月份,就在朱元璋攻克江州不久,朱文正应天家中的漂亮老婆谢翠英给他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
当然,朱文正得知这一好消息已是几个月之后的事情了。娶娇妻、生贵子,对于一个男人来说,算得上是一件大喜事。如果再能来个升官发财什么的,那绝对是要步入人生巅峰的节奏。
很荣幸,咱们的朱文正同志马上就要中大奖了。
到了这一年年底,朱元璋在率军回应天的途中,与刘伯温密议了一件事。
这一日,朱元璋的座船在一众水军船只的护卫之下,沿江而下。刘伯温正独自坐在船头甲板之上,看着沿途的美丽风光。
一名兵士来报,说是吴国公大人请他去叙话。
听说朱元璋有请,刘伯温那敢怠慢,立即跟随兵士进入了朱元璋的房间。
兵士退下之后,屋子里就剩下朱元璋和刘伯温二人。
朱元璋问刘伯温,觉得朱文正这小子怎么样?
刘伯温何等机敏之人,他早已洞悉朱元璋有提拔朱文正之心,不然怎么偏偏让他当这西线主帅,要论资历,比朱文正合适的人多了。
刘伯温自然是什么都拣好听的说,说这朱文正虽然年纪轻轻,但办事够稳重。就任西线主帅以来,一直是勤勤恳恳工作。就是遇上成亲这等人生大事,也是在应天匆匆停留数日,便告别爱妻,奔赴太平前线。
今年西征以来,虽然是吴国公大人率军亲征,但他这个西线主帅,也是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成绩也是有目共睹。
当然,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朱文正身为朱元璋的亲侄子,与其他将领比起来,对朱元璋也是更加贴心……
总之,刘伯温是一边说,朱元璋一边点着头。意思很明显,你说得不错!当然,刘伯温所说的那一大堆话,朱元璋最赞同的还是那最后一点,朱文正对他朱元璋忠心。
也正是他们之间有着这种血缘关系,朱元璋才思谋着如何将自己的这位侄子迅速提拔起来。
刘伯温一番表扬朱文正的话说完之后,朱元璋问他,下一步,该如何给朱文正安排职务呢?
嘿嘿!这其实才是今天谈话的重点!
对于提拔朱文正,刘伯温自然是不会有任何反对意见的。刘伯温与朱文正无冤无仇,这人又是朱元璋的亲侄子,他有什么好反对的呢?
真要说起来,刘伯温倒是十分希望朱元璋提拔朱文正的。因为我与常遇春是结拜兄弟,朱文正又与常遇春走得十分近,如果朱文正得到提拔,对常遇春来说,自然是好事。
但当时的问题是,朱文正已经是西线主帅,地位已经与徐达、邓愈等人差不多。再提拔的话,怎么提拔呢?
其实这也正是朱元璋犯难的地方,他找刘伯温来谈这事儿的目的,就是希望刘伯温帮他出个主意。
当初,攻下集庆之后,为了创建自己的一套班子,朱元璋在征得龙凤政权的同意下,设立了江南行枢密院。朱元璋自己当然就是这江南行枢密院的一把手。
后来,他又陆续封徐达、汤和等一班老兄弟为同佥枢密院事、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什么的。就连朱文正也曾被封为同佥枢密院事。
反正这江南行枢密院就是朱元璋自己做主,前前后后封了很多人,也挺乱的。在这江南行枢密院,除了大家知道朱元璋是一把手,但真要大家分出谁是二把手来,还真是件难事。
朱元璋的意思是,给朱文正在这江南行枢密院封个什么官职好,让其能与其他人区别开来,成为真正的二把手。
这下,就让刘伯温有些犯难了。这江南行枢密院当初封官太过随意,当然也是出于当时行军作战、鼓舞士气的需要,一切程序从简导致的。
现在真要把这个江南行枢密院理出个条理出来,还真是不容易。弄得不好,反而得罪了徐达、汤和这一帮老臣。
不过刘伯温就是刘伯温,他那“诸葛亮第二”的称号可不是白叫的。
略作思考之后,他给朱元璋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案。
刘伯温的方案是,撤销江南行枢密院,成立大都督府,节制中外军事。这就相当于将这乱成一团麻的江南行枢密院推倒了重来。
刘伯温将话说到了这里,朱元璋当然也是明白了。不过,朱元璋立即追问道,那这大都督府谁当大都督合适呢?
刘伯温心中暗想,你这不是故意逗我玩儿吗?大都督当然是你朱元璋啦!至于你想提拔朱文正,让他当副都督,不就得了。
虽然刘伯温心中不爽,但也不敢表现出来。只好强作笑颜地回道:“这大都督当然是非吴国公大人莫属呀!”
谁知朱元璋却冒出了一句,“这大都督我还是不当的好。毕竟眼下咱们的地盘是越来越大了,要治理好这些地方,也是相当不易,要牵扯许多精力。这大都督一职是专理军务,我看是不是另找一个年富力强之人担任呀?”
这话一出,刘伯温心中一个激灵,朱元璋这是要玩儿一把大的呀!看他这话的意思,莫非是想将朱文正提拔为大都督?
为了印证这个推论,刘伯温故作不解地问道:“吴国公大人不当这大都督?”
朱元璋笑道:“实在是忙不过来呀!”
刘伯温假装为难地说道:“如果吴国公大人不当这大都督,这大都督的人选可就要慎重了。这大都督总理军务,治军能力固然重要,但忠于吴国公大人就更加重要呀!”
嘿嘿!刘伯温是什么人,他是故意将话题往朱文正身上引。
听了刘伯温这话,朱元璋也点了点头说道:“谁说不是呢!俗话说‘德才兼备’,有时候,这‘德’似乎比‘才’更加重要呀!”
刘伯温心中暗道:实锤了!你不就是想提拔自己的侄子嘛?还拿什么“德才兼备”说事?
于是,刘伯温假装努力思索了一番,小心地说道:“说起这‘德才兼备’、年富力强,我还真想到了一个人。”
朱元璋假装惊讶地问道:“真的?你觉得谁合适?不妨说来听听!”
刘伯温故作严肃地说道:“我觉得吴国公大人的侄子朱文正能够胜任!”
朱元璋心中暗喜,但假装一本正经地说道:“文正?他资历是不是浅了点儿?”
刘伯温回道:“要在一年之前,可以这么说,他的确资历浅了点儿。但现在不一样了,他作为此次西征军的主帅,在吴国公大人的正确领导下,西征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我看他的资历够了。”
朱元璋听了这话,点了点头,便故意将话题岔开了。他觉得今天跟刘伯温的谈话算是成功了。刘伯温给他提供的这个撤销江南行枢密院,成立大都督府的建议很是不错。
至于任命朱文正为大都督的事宜,他还得等到回应天之后,分别征求李善长、朱升等人的意见。
至于那些武将,也得适时跟他们透透风,让他们支持朱文正的工作。徐达、邓愈这二人作为一个方面军的主帅,自然是要跟他们单独谈谈。
常遇春那里也得谈一谈,现在这个先锋官的势力也是越来越强大了。好在常遇春这人跟朱文正关系好,朱文正当大都督,常遇春肯定会大力支持。
回到应天之后,朱元璋先是单独找李善长、徐达等人谈话,作了大量的会前沟通工作。
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632年)年初,朱元璋宣布了重要决定。撤销江南行枢密院,成立大都府,掌管军务。朱文正被任命为这大都督府的首任大都督,统领各地军事,节制诸位将领。
:。:




明越坡 第五百一十三章 浙江兵变
对于朱元璋在公元1362年年初的这一重大人事变动,虽然在朱元璋治下成了当时的一条爆炸性新闻,但并未收到关于此事的任何负面消息。也就是说,朱元璋是成功地完成了将侄子朱文正提拔为自已得力干将的重要工作任务。
如果说公元1361年是朱元璋成果丰硕、顺风顺水的一年。那么,接下来的公元1362年,一切就显得不那么顺心咯!
或许这也正是应了咱老祖宗那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首先出事的是浙江战场。
公元1361年,朱元璋在西线与陈友谅的战争中占尽上风,不断攻城略地。但在东线,与张士诚的较量上,就略处下风。
为了提拔朱文正,朱元璋早先将李文忠从浙江战场调回应天,整个浙江战场由耿再成、胡大海二人坐镇。
少了李文忠的生力军,张士诚不仅是守住了杭州,还趁势夺回了绍兴、义乌等地。
在张士诚军强大的攻势之下,兵力处于劣势的朱元璋部不得不采取守势,由耿再成镇守处州(今浙江丽水),胡大海镇守婺州(今浙江金华),谢再兴镇守诸全州(今浙江诸暨),三人互为犄角,与张士诚军成对峙之势。
张士诚在加紧浙江战场上军事压制的同时,还使用了与朱元璋对付陈友谅相同的策略,花重金拉拢浙江战场上的中、高级军官。
张士诚物色的拉拢腐蚀目标也是挺有讲究的,以元廷降将为主。因为张士诚相信,背叛是一个人的本性。如果一个人做过一次叛主求荣之事,很可能会做第二次。
反正张士诚地处江浙鱼米之乡,又掌握大量海盐资源,他有的是钱。对于这种私下腐蚀拉拢行动,十人之中只要有一人被拉拢,那就是成功。
人都是喜欢钱的,人也都喜欢给自己多留几条退路。
面对张士诚送来的金银财宝,加上还能攀扯上张士诚这条线,有那么几个人内心开始躁动了。
最先决定投靠张士诚的是婺州的蒋英、刘震、李福三个人。这三人是当初胡大海攻克严州之时,被迫投降的三位苗军将领。
苗军向来以跷勇着称,而蒋英、刘震、李福三人都是那种打起仗来不要命的主儿。加上胡大海自己也是个猛张飞似的人物,因此,他特别欣赏蒋英、刘震、李福这三个人。
渐渐地,胡大海以将这三人视为自己的嫡系力量,对其是格外关照。
可就是这么三个人,最终是算计了胡大海。
公元1362年二月初,三人密议,杀了胡大海,投奔张士诚。
一日清晨,蒋英到胡大海府邸请他去八咏楼的苗营观看军事演练。蒋英告诉胡大海,近日苗营之中组建了一支强弩队,效果十分不错。他日战场之上,必能大显神威。
胡大海听说苗营又练习了新战法,自然是十分高兴,带着儿子胡关住、郎中王恺,随蒋英去八咏楼的苗营。
胡大海一行刚入苗营,就有一名苗军军官跑过来跪在胡大海面前,说要请胡大海为他作主。
胡大海识得这名苗军军官,人称“钟矮子”,便立即下马将其拉起,问其有何事。
钟矮子立即指着胡大海身后的蒋英说道:“蒋将军私通敌军,被我无意中发现,他欲杀人灭口,置我于死地。请胡将军为在下作主。”
闻听此言,胡大海心中一震,他立即回头准备质问蒋英。
岂知胡大海这一回头,看见的是一柄大铁锤直奔自己面门而来……
在这一刹那间,胡大海已是闪避不及,他本能地选择一边后退,一边用双手去迎上蒋英打过来的铁锤。因为在这一瞬间,他只能以后退来部分抵消蒋英这一铁锤的重击,同时伸出双手再来抵消一部分铁锤的重击。
在这极短的时间内,胡大海已相信了钟矮子的话,蒋英真的私通敌军。那么也就是说,钟矮子现在是可靠的,现在往他身上退,是无比正确的决定。
但胡大海还是失算了,钟矮子向他揭发蒋英,完全是蒋英一手策划的。
蒋英故意让钟矮子向胡大海告密,以分散胡大海的注意力。当胡大海回头之际,就是蒋英铁锤击出之时。
蒋英正是忌惮胡大海勇武有力,怕这一击不中,便安排钟矮子来这么一出。
果然,胡大海往钟矮子面前后退。与此同时,钟矮子迅速拔出腰间的短刀,刺入向他退过来的胡大海的后背。
胡大海虽然身着铠甲,这钟矮子背后给的一刀刺入身体不深,并未伤着要害,但他已无路可退了。
就在胡大海扭身准备看向钟矮子的同时,蒋英的铁锤第二次击中胡大海的脑袋。一个猛男就此丧命……
随同胡大海前来的儿子胡关住、郎中王恺也难逃厄运,早被埋伏在一旁的刘震、李福带人给收拾了。另外几个随行的兵士更不消说,早去阎王那里报到了。
杀了胡大海等人,蒋英、刘震、李福三人带着苗营的兵士在婺州城内大肆抢掠了一番,直到婺州城内汉营兵士反应过来,蒋英、刘震、李福三人才带着胡大海父子的脑袋及抢掠的财物出了婺州城,直奔义乌的张士诚军而去……
婺州苗将造反、胡大海被杀的紧急军情还在传往应天的路上,耿再成驻守的处州又出事儿了。
在处州搞事情的同样是苗人降将,这位降将名叫李佑之,是处州副元帅,其地位只在耿再成之下。
还是那熟悉的配方,还是那熟悉的味道。李佑之与婺州的蒋英、刘震、李福三人一样,同样成了张士诚拉拢的重要目标。
不过与蒋英、刘震、李福三人不同的是,李佑之没有那么冲动,他知道“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他也绝不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但当婺州胡大海被杀之后,张士诚派来与其接头、拉拢之人对他讲了一番话,让李佑之觉得必须立即行动了。
张士诚的人告诉李佑之,婺州乱了,蒋英、刘震、李福三人已归顺张士诚。为了汲取婺州事件的教训,朱元璋必定在江浙战场进行整顿、排查,如此一来,他李佑之很有可能成为朱元璋的重点怀疑对象。现在造反,正是时机!
不看广告看疗效!张士诚的人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句句说在了李佑之的心坎儿里。
李佑之自从被拉拢腐蚀以来,最担心的事儿就是被朱元璋发现。现在婺州已经出事儿了,以朱元璋一贯的作风,为了防微杜渐,一定会展开排查。
是时候与朱元璋绝裂了!
一天晚上,耿再成正在府中宴客,李佑之突然带兵杀到。
耿再成听闻李佑之造反,立即召集府中兵丁御敌。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耿再成身先士卒,力求顶住叛军的攻击。
耿再成清楚,只要他在府上能顶住一个时辰,处州大营的兵士必然收到消息,定会赶来救援。
但就是这么一个时辰,耿再成由于敌众我寡,没能顶住李佑之叛军的进攻。耿再成被李佑之的叛军击伤活捉。
李佑之活捉耿再成之后,本想着逼其就范,让其宣布整个处州投降张士诚。但这一次,李佑之失算了。
耿再成对李佑之的叛军破口大骂,迫于处州城内有大量忠于耿再成的军队,最终李佑之不得不杀了耿再成迅速逃出了处州。
一个昔日的老油条,就此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耿再成死后,曾被部将草草下葬。但当应天的朱元璋得知胡大海、耿再成二将先后丧命之后,就命人将二将灵柩运回应天厚葬。
据传,耿再成葬在聚宝山,胡大海葬在钟山。
从婺州、处州事件来看,无疑是张士诚的重金拉拢之策取得了巨大成功。从最终结果来分析,找对目标、找对人才是关键。这二地叛变的将领俱是从元廷投降过来的苗军将领。这事儿还真值得朱元璋同志好好总结经验教训。
就是放在今天,我们同样可以从这两起事件中得到启发,加强队伍纯洁性建设,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真的是很重要啊!
当朱元璋先后收到婺州、处州苗军兵变的消息时,已经是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四月初了。
浙江战场连失两员大将,而且都是因为部下兵变被杀,让朱元璋既感到震惊,又感到痛心。
震惊归震惊,伤心归伤心,但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收拾浙江前线的残局。
自从胡大海、耿再成死后,浙江前线资历最深的将领就成了新任大都督朱文正的老丈人谢再兴了。
对于谢再兴这个人,朱元璋还是十分了解的。在朱元璋的心中,对谢再兴有四个字的评价:难当大任!
以朱元璋的眼光之犀利,对谢再兴的这四字评价,我们就不需要过多怀疑了。
也就是说,眼下最紧迫的任务是派人去浙江战场镇场子。
派谁去呢?这成了一个值得仔细研究的问题。
朱元璋在心中把麾下的各位将领在脑子中过了个遍……




明越坡 第五百一十四章 平定浙东
当时朱元璋麾下这些将领,要论最让他放心的,徐达无疑是第一位。徐达也完全有能力镇得住浙江那个场子,但是,他走不开!
因为朱元璋心中清楚得很,张士诚既然能在浙江战场重金拉拢他的将领,那么在离苏州更近的江苏战场,张士诚肯定早已行动了。
据朱元璋分析,之所以江苏战场没有像浙江战场那样频频爆雷,与江苏战场投入兵力的人员构成有极大关系。
江苏战场现在是以汤和廖永忠二人为首,所投入兵力除了这二人的嫡系,就是昔日徐达留在东线的兵力为主。这些兵员大部分都是从和州带过来的,其政治上更加可靠。
但江苏战场是不是就不会跟浙江战场一样发生爆雷事件呢?朱元璋心中没底!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徐达不能去浙江。不仅是徐达不能去,常遇春也不能去。
因为一旦江苏战场有变,张士诚的大军必然西进,应天就会受到威胁。到了那个时候,徐达常遇春就是他朱元璋的两张王牌。
朱元璋甚至怀疑,张士诚在浙江频频搞事,说不定就是想来个调虎离山之计,将朱元璋的精锐力量吸引到远离应天的其他地方,然后再对应天突施狠手。
不得不说,朱元璋的担心是相当有道理的。如果应天有失,对他的打击将是致命性的,比起浙江战场的丢城失地损兵折将可要严重得多。
另外,朱元璋还得防着西边的陈友谅。一旦陈友谅大军东进,江州是很难保住的。好在是有了洪都袁州二地牵制,让朱元璋稍稍放心。
总之,朱元璋是思来想去,这奔赴浙江前线去镇场子的任务,只能交给自己的外甥李文忠了。
当初为了让朱文正上位,只得把李文忠从浙江前线调回应天。现在朱文正成了大都督,留在应天,完全可以让李文忠去浙江了。
这些年来,李文忠的进步朱元璋是看在眼里,这个外甥也是个将才。好好打磨打磨,将来必成大器。
在四月初召开的紧急军事会议上,朱元璋没有跟众人兜圈子猜哑谜,直接是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派李文忠邵荣二人去浙江前线的想法。
众人心中都明白,这个决定是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就当时的情形来看,这个决定也是非常英明的。
首先,李文忠熟悉浙江战场的情况,不至于去了还要熟悉一段时间的工作。李文忠去浙江战场,可以说就是即插即用。
另外,邵荣也是一名老成持重的老将了,有他去辅佐李文忠,可以令大家放心。
当即朱元璋任命李文忠为浙东行省左丞,总制浙江战场诸州军事。邵荣为浙东行省平章,全力辅佐李文忠的工作。
当李文忠邵荣二人率大军于5月份赶到婺州之时,来得正是时候。原处州叛将李佑之打头阵,正领着张士诚的大军猛攻处州。而婺州及诸全州均有敌军来犯,牵制住其兵力,让其无暇支援处州。
眼看着处州岌岌可危,李文忠让邵荣镇守婺州,居中策应左右两边的诸全州与处州。而李文忠自己,则亲率大军奔赴处州。
1...217218219220221...320
猜你喜欢